部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2024-08-11

部教版初中语文目录(精选6篇)

部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第1篇

3、江 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三拼音节

加一加:氵+工=江。字谜:工人在水边——江。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教学反思:

部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第2篇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教师引导:瞧,它一个不小心就被牛吃掉了。在这种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下,

红头是多么的伤心啊!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预设

1:我从“哭”感受到红头的无助。

预设

2:我从“悲哀”看出红头已经不抱有任何幻想了。指导朗读:带入人物的情感,谁想读读这段话?

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探析 第3篇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情境教学认识不足。

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类似教学内容的情境, 增加学生对于文中内容的体验和感受, 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增加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境教学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 但是在实际的情境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方式的认识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教学经验, 情境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 情境教学应用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由于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广泛, 再加上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 情境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 但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境设置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这未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在初中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逐渐受到关注。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着重于情感的体验,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今后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重要优势,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1. 提高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

初中语文是一门注重情感体验教学的课程,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通过情感的体验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情景教学的认识, 可以通过对一些教师情境教学视频的学习中增加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情境教学课展示等等活动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积极学习和借鉴优秀公开课,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逐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塑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提高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展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增加学生的视觉冲击, 增加学生的体验。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一情境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西双版纳的美景,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象, 更加真切的体会作者所描绘的内容, 产生于作者的共鸣。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渲染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音乐一样迅速激起人的情感, 并随着优美的旋律进入浩渺的想象空间。比如在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文时, 可以通过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使学生能够在歌曲中体验一种美感, 通过这种音乐氛围的渲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入词的世界, 感受文中的情感。同时通过气氛的渲染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角色表演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在表演中使自己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对于一些具有众多对话内容的课文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进行情境塑造。比如在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的教学中可以找同学分别饰演孔乙己和小伙计, 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当时孔乙己的艰难处境, 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文章内容采取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4. 通过实践教育增加学生的体验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逐渐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情境也是情境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一些课文教学中需要学生讲述自己对一个事物或者是景点的认识, 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感悟, 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真正感受和体验才能够加深理解, 产生共鸣。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实践, 但是由于教师缺少教学经验, 情境教学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 丰富情境教学方式,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钱锋娟.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略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 (12) .

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探析 第4篇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理解能力。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什么是情境教育

情境教学的创立者是特级教师李吉林。初中语文情境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致力于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感受和表达同时进行,同时刺激左右大脑的活动。这样,大脑的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力,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很明显情境教育的效果比传统教学的要好。

二、苏教版语文情境教育模式

(一)涉身真实场地,切身体驗达到整体教学效果

如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带领学生到绍兴去真正感受百草园的神秘、三味书屋的严谨。课本中对描写鲁迅先生私塾三味书屋生动形象,细致到一花一木,还有课桌上的“早”字,虽然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构思出私塾的大概形象,但是想象毕竟刻板化,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真正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当中去,通过开展野外情境教育活动,学生会对课文所讲的内容更有归属感,印象更加深刻,教育效果得到强化,学校乐观积极的氛围得到渲染。

(二)表演体会意境,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感受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 ;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学生可以扮演孔乙己和小伙计等角色,深刻感受孔乙己的不幸。强化主观意识,把自己当成课文里的人物,主动学习揣测,从而获得自我充分发展。同样的推荐课文还有八年级下册的《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实物背景展示,充分铺垫背景提高创新感悟

教学课本中,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或者认知匮乏的事物,对于学生的直接学习会造成想象匮乏、思维局限的问题,实物展示可以在现实景物铺垫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没有见过海燕的,不知道海燕的真正形态和生存环境,根本无法理解文章中海燕的个性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激起学生广阔的想象。如九年级上册的《囚绿记》,给学生们展示常春藤的形象,让学生们看到在阳光下的常春藤的那一抹鲜绿,感悟作者的渴望和意图。

(四)注意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纪念碑三维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一张白纸上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示意图画出来,然后让学生再自己读一遍课文,对应文中的语句,对示意图进行对照并且修改,最后鼓励学生们自己上台进行展示和讲解。把他们心中的纪念碑分享给大家,把自己的理解示意大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实践,使情境教育的有益模式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三、苏教版语文阅读情境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功能

(一)带入情境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者参与、吸收、内化知识,达到知识的传递。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所以在把学生们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二)凭借情境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通过情境教学,结合实物展示、音乐配送、角色扮演、生活场景还原等方法,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凭此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在调动感官的同时,带动大脑的左右共同运作,激发学生的理性判断和感性思考,有效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情境教学在提高学生悟性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情景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对苏教版语文阅读教育经过探讨可以看出情境教学的好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前提是要不断开发、创新情境教学应用和模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当下,立足实践,将语文课堂教学切切实实地搞好,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崔允郭.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J].教育参考,2000(04).

[2]崔允螂.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

三年级部教版语文教案 第5篇

《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利用童话的手法讲述了两只小蟋蟀在玩耍时有一只不小心被牛吞进肚子里。另一只利用积累的科学知识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故事。这篇课文将科学知识与童话融为一体,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吸引读者。

关注文本:本文特别应该关注的就是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而这个路线就是本篇文章所要讲明的一个科学知识:反刍。

关注结构:课文按故事发展“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

段)写两只蟋蟀玩耍时的情景。第二部分(7-19

段)写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三部分(20-21

段)写红头脱离危险后的情形。

关注表达:拟人的表达手法是童话不可缺少的因素。本课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比较多。通过朗读感受两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另外,本课从孩子们熟知的事物着手,素材贴近生活,让读者有亲切之感。

关注实践:心理描写和童话的丰富想象是本课的重要特点。所以,阅读本课,

既要边读对话边感受两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又要边讲边演,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

【教学目标】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

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

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

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

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策略】

识字板块可借助形声字的规律、归类识字法等来帮助认读。写字板块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阅读理解板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表达的效果。在给出一部分难懂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再有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按课文故事发展的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如果要出去旅行,你会选择去哪里?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我想去新疆,吃那里的哈密瓜、葡萄干。

预设:我想去延安,看看宝塔山,再到附近看看黄河壶口瀑布。

……

2.

揭示课题:有位特殊的朋友,它的旅行经历可谓是处处惊险。它去了哪里?

发生了什么?它到底怎么样了?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3.

板书并齐读课题:(板书: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4.

因为出现在课题中,所以我们来介绍第一个会写的字:旅。

5.

介绍本文的体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惊险的旅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读课文。

提出默读课文要求,请同学们自读。2.学习字词。

同学们课文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过关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部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第6篇

1.文学常识

选自《全唐诗》。王湾,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体裁:五律诗,写景抒情诗。

2.重点内容

(1)重点句子赏析

首联: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②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客路”“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③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描述: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

帆顺风飘荡。

赏析①“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②“平”“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a、“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b、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画面描述: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赏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让“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两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蕴含哲理: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

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B“残”“旧”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上一篇:小学生二年级犯错作文下一篇:原来你从未离去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