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2024-09-13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精选18篇)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篇

细细回味我曾经匆匆流逝的那些时光,好似白驹过隙。从我仓促地降临于这个众彩纷呈的人世,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痕迹,也习惯了生活中细微的美好,逐渐融入那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人群之中。偶然间记起了不久前阅读的一部温馨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让我再次感受到这世界的与众不同,生活的清闲自在和孩子眼中五彩缤纷的一切事物。

简介的开头写道:“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确实如此,龙应台既有着东方特有的个性,也有着西方的教育体验,从她的第一个孩子,华安,由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和之后成长历程的每一个可贵的阶段、细小的瞬间,她都用母亲的极度温柔和耐心去教导华安如何去发现这个世界不一般的美好。无疑,华安是幸运的。

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作家,以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定位所谓的美好童话,那些看似幸福的结局和正义的裁决,却暗藏残酷生存之道的虚拟世界,她不愿意让华安过早看到这世界的刻薄残忍,也不愿意华安过早丢失了纯真的童年。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一个具有传统思想的女性,她没有龙应台的家庭背景和文化修养,她只能以她过去的经验向我指出这个世界的残缺与不美好,教育我如何去辨别黑白与是非,至于彩虹,她愿意任由我去描绘、去发挥。尽管这是两种完全相悖的教育方式,但不可置否的是,她们的所作所为都源自于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意与关怀。

《孩子,你慢慢来》笔者用简单和细腻的手法,通过她对生活的描绘与理解,将母爱浅浅地藏于字眼中,表露她对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真情流露。我真诚地期盼所有的母亲以及将成为母亲的女性看看这本书,愿它能让你感受到世界的美妙,生活的悠然和孩子的天真与可爱,愿你们相遇那个小小而坚强的生命时能打从心底对他说句:“孩子,你慢慢来。”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2篇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从这就能看出她的育儿态度。这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现代,是多么的难得。现在的人都崇尚“早”“快”,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怎么会让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呢?

但是,实际上,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真的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学习一项技能其实都要时间,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掌握这项技能却不能容许他人犯错和给予学习的时间吧!我们有事情忙的时候,经常对孩子说“等一等”,“学会等待”,可是,我们作为父母,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孩子的成长步伐呢?父母慢一点,懒一点,孩子就有多一点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孩子便能成长得快一点。

“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成为母亲后,我对人生的许多思考都有了不少改变。孩子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还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自身的问题。从最初生命的孕育,到幼儿的成长,一路走来,我似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

刚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心里是何等的惊喜,虽然腹部依然平坦,然而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做产检的时候孩子的心跳声,四个月后孩子的胎动,就连每个月增长的体重,似乎都是生命的音符,最后的最后,这些音符组成一首美妙的华章。如果要给它取一个名字,或许,可以叫做《来处》。

倘若没有这些经历,我可能依然是一个没心没肺,肆意挥霍青春的任性孩子。

忽然想起大学上课时教授问的一个问题:大家认为人的童年应该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几岁才不是一个孩子?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3篇

———幽静、悠闲。清晰的封面, 多么有吸引力。

“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看, 小小人儿, 手指绕来绕去, 正努力打着蝴蝶结, 阿婆的谩骂声似乎隔着很远。

———简单、温暖。细腻的文字, 多么有感染力。

两个三五岁的孩子, 如此稚嫩, 却又如此独立。是的, 他们是鲜活的生命, 有自己的思想, 有自己的渴望。

也许是我初为人母, 拿到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 读了一篇, 便放不下了。那一段段深情款款的文字, 那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 让我爱极了这本书。书中的文字如水般婉转, 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 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慧。

我想说, 是龙应台让我有了勇气, 有勇气揭开曾经痛楚的人生经历, 重新认识生命。

身边的小小人儿———女儿, 时不时呼唤着“妈妈”, 不是让我陪她一起剪纸, 就是一起捏橡皮泥, 抑或背她摇晃着唱儿歌。就是这个可爱的小生命, 曾经让产后不久的我天天、夜夜以泪洗面。一场大病, 一次大手术, 一次大治疗。这一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老天居然都抛给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生命———我的女儿。

在撕心裂肺的现实面前, 我无助、绝望过, 甚至求神拜佛, 把希望寄托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天爷身上。漫长的医院生活, 使我内心痛到麻木, 麻木而又复痛。然而, 怀中的小人儿却总是睁着出奇大而亮的眼睛, 打量着一处处陌生的环境、一个个陌生的人儿, 即使是难闻的消毒水味和严肃的医护人员也不例外。除了治疗时偶尔的哭闹, 她总是有用不完的精神头儿, 咧着嘴朝着每一样新鲜事物微笑。她的笑容灿烂, 声音洪亮, 两只小手胡乱却有力地摆动着。看到她的人总要感叹一句:“这个小孩的眼睛真有神, 真漂亮!”

挨过了那段岁月后, 当日子恢复平静, 女儿的笑容依然灿烂, 每天如此。

回首时, 面对大难的脆弱母亲———我, 由衷敬佩生命的力量。这是女儿教给我的生命意义:每个生命都有生息, 决定这一切的人, 是自己, 不是别的任何人。

于是, 当我重回教师岗位, 面对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健康鲜活的生命时, 我想说:每一个独立的生命, 都有其成长的规律, 我们只要沿着规律, 慢慢来, 等待他们迈过一个个的坎, 终会迎来成长的一刻。

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孩子你慢慢来》, 给我感觉最强烈。街头卖花的老妇人, 大声呵斥着自己的小孙儿, 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绳打成一个蝴蝶结而耽误了时间。在那时的教育中, 孩子们没有尊严可言, 有被罚头顶一满盆水双腿弯曲站半小时的, 有因成绩差而必须将写着“我是懒惰虫”的牌子挂在身上绕校园一周的, 更有学生因家境贫困交不起补习费而受到老师的反复刁难与体罚。那种冷酷让小女孩对世界彻底失望, 于是, 有一天她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妹一起跳了河……

当看到这个悲惨得令人心痛的结局时, 我震慑于教育“力量”之巨大。纯真而鲜活的小生命就可以这样在被“教育”下枯萎、凋落。而我就是拥有这样权力的一个人———教师。

爱自己的学生, 是教师的本能, 给他们尊严, 却不是每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有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能不能和孩子平等地对话?有没有因为贪图一时轻松敷衍了孩子、一转身却又忘了对孩子的承诺?有没有因为心情不好而无端迁怒于孩子?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时, 答案让我怵然心惊。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 孩子并非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教师也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平等对待的习惯。

社会发展到今天, 似乎成了一列太拥挤的地铁, 人人必须马不停蹄地赶着往前走, 否则掉队了, 就似乎永远赶不上了。我们的孩子早早被父母、教师拉入这个赶车的行列, 几乎没有例外。现行的教育推行快餐文化, 不论孩子是否消化、是否反胃, 依然不断地坚持“填鸭”。在“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的口号声中, 孩子们变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

有一天, 当我们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 学用他们的语言、聊他们关心的话题时, 就会渐渐听到许多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 耐心倾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 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正像华飞评价母亲时所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 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 把我教育成了一个, 用她的语言来说, 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来》 第4篇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四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卡紧,郎客在等哪!(笨蛋,赶紧的,客人在等呢!)”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小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上面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写了龙应台买花时的一个简单情景,这个情景却体现了她对一个小男孩的理解和爱,这也是她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份感情。龙应台的每一本书里,不管是最深刻的批判,还是最柔软的叙述、回忆,都同样写满了“感恩,谦卑,悲悯”。她用一位母亲的博爱,关照着那些被遗忘的、被侮辱的、被伤害的人群。

我们是否都能这样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在深爱着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能够时常分一份爱给别人的孩子?

我曾经见过一位在班车上揪打别人孩子的男人,他也是一个小男孩的父亲。下午的班车上有很多放学的孩子,他们正充满着生长的活力和对于事物的兴趣,不时吵吵闹闹的。孩子们的吵闹让这位粗矮的男人心烦,他突然暴怒起来,起身揪住身边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耳朵,狠狠地一个耳光打了过去:“我叫你们吵吵!吵你奶奶的!”

那个被打的男孩捂着脸愣在那里,他甚至都没敢哭。

我还在公交车站看到过一位中年男人挥起手臂,把一个正上公交车的小学生拽了下去,然后自己挤上车。

其实,我们应该想到,理解和爱别人的孩子,也是间接地理解和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别人的孩子是我们孩子的同龄人,而我们的孩子要长期地置身在同龄人的环境中,不仅要一起参与生存的竞争,还要时常地寻求合作与帮助。在我们宽容、仁爱地对待别人孩子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制造一个别人也可能这样对待自己孩子的环境;而在我们粗暴地揪打别人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制造一种环境,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可能这样被别人随意地揪打。这就是环境对于人的循环影响。

在这本书里面,龙应台更多地写到了自己养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些故事。安安和华华上幼儿园的经历,他们成长的趣事,她为他们读睡前故事的情景。母亲的细致和温柔,尽现在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中。

父母亲的胸怀是孩子成长的天空和大地,它们有多大,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子。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5篇

书的卷首语便抓住了我的心。“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我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绳编蝴蝶结。扪心自问,我有作者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儿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和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我也有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儿女一夜成才、考试成绩能代表一切的心理......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女儿,想想自己时常因生活、工作压力而表现出情绪上的不耐烦,甚至粗暴,“灭杀”了女儿多少的天真。对自己曾经没学的,甚至是现在的偏好,舞蹈、琵琶、书法、英语、奥数......认为女儿都应该学,林林总总课程填满和强压她的童年。每周休息的两天,只有半天在家还得写作业,更别提平常了。在女儿的日记里记录着“妈妈是机器人”“暴力妈妈”。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她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希望她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她有任何的退步。是的,我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女儿身上,希望她强大,希望她优秀,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

我终于合上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这本有太多的内涵且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书!仿佛与龙应台共同温习了一遍做母亲的感受。一边咀嚼着她育儿的经验、经历、感受和内心的美好憧憬,也一边回味我与女儿一同成长的快乐,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我也在查找差距,并最终坦诚地承认:我很愧疚!是啊,我应该对这句“孩子,你慢慢来”有深深的反思和检讨,快快地“放手”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

也曾读过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手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但仍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过去看着学习上不是理想中全能优秀的女儿,容不得女儿偷懒,忽略了她身上很多的闪光点:阳光、自信、调皮、善说,还有很多自己的小想法。她接人待物从容文雅,有时还会劝解你、安慰你,她坚持自己的爱好,对她所学的肯努力……呵呵,现在,我面对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我要自己今后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是的,我不要做强人。就让我恢复温柔的本性,让女儿慢慢来:让她慢慢地学会识字,慢慢地与人交往,慢慢地观察世界,慢慢地......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6篇

还记得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是我送他去的,当时我的心情如此的紧张,我中间观察了一下他,他好像比我更加的从容淡定,老师们让家长们稍作停留之后,便开始下“逐客令”了。

我想,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家长独自面对生活的,当天孩子回来之后,我与他交流了在幼儿园一天的情况,他用稚嫩的声音说,“好多小朋友都哭了,快要把我的耳朵的震聋了”,我当时就笑了,问到“那你有没有哭啊”,他很自豪地说没有,他还安慰别的小朋友不要哭了,你妈妈一会就来接你回家。

回想起与孩子的每一次分离,孩子都会哭闹,小点的时候是大声哭闹,稍微大一点儿了便是抱住不放,现在孩子也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了,我不禁在想,孩子,我能陪你走多远呢?

我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有了孩子之后,我与人生和解了许多,我也有了与这个世界重新开始的可能,孩子教会了我成长,教会了我责任,希望他今后平安健康。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7篇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责怪埋怨孩子,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懂得尊重孩子,不够有耐心。我们往往责怪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我们往往忘记了,孩子还小啊,这些事对大人来说也许十分简单,但对孩子来说却并不容易!我们老师有时也这样批评孩子:“别人都学会了,你为什么学不会?”其实,我们忘记了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只要孩子尽力了我们就应当给予肯定。

教育是一项工程,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耐心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成绩提高上来,让自己内心有一种学生问候与念及的满足,让自己有一种学生功成名就时的自豪与欣幸,这就是耐心的老师吧。

孩子你慢慢来 第8篇

回想作为幼儿老师的自己,在孩子的活动中,有时候催促孩子快快说、快快回答问题,中餐时让孩子快点吃,游戏活动后让孩子快快整理玩具,午睡起床时让孩子快快穿衣。若有动作慢的磨磨蹭蹭,我便不由分说地“包办了”。

记得一次区域游戏结束后的集中小结, 孩子们都兴致勃勃,有声有色地讲述自己在活动区的表现。美术区一位小朋友展示了作品,大家异口同声否定, 都说看不清画的是什么。这位小作者本来说话有一点口吃,被孩子们这样一说,半晌无语,眼里充满了紧张,更加结巴,“我画的……是是是……”大家伙都笑起来了。我马上蹲下来握住他的双手鼓励他:“不着急,你慢慢说,老师会等你。”顿时,教室安静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等了又等,他终于说出:“我画的是净化空气的飞机,这是黑烟,飞机被挡住了。”原来是这样,难怪孩子们看不懂。我一听,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我立刻表扬了他,给了他最佳创意奖。其实,师生之间的等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老师的等待恰逢花开。

“孩子,你慢慢来” 第9篇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0篇

当8个多月大的安安嘴里发出“啵”时,他的妈妈竟如没教养的女人般扯着喉咙高喊,这该有多么惊喜啊。不知道我牙牙学语时,说出的第一个词是什么,我的妈妈当时是怎么的表情。可惜,记忆里,妈妈似乎从没有说起过。

安安的妈妈给他讲《女娲补天》的故事时,安安突然用两只手指撑开妈妈的眼睑,惊喜地告诉她“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对!对!我也曾经在妈妈那不太深邃的瞳孔中看见过小小的我,甚至连表情都那么清晰真切,宛如一泓清水。安安的那如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我能体会。

飞飞出生,安安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独享父母的爱了。他变得敏感,认为自己不如弟弟可爱;他有点儿紧张,担心妈妈更爱弟弟;甚至有些叛逆,不刷牙,不吃饭,只为能像弟弟那样得到妈妈的宽容。看到这儿,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安安的情感变化或许别人无法体会,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家也有两个孩子,和安安、飞飞不同的是,我们是双胞胎。从小到大,除了无数次被提问“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外,还老被拿来比较:“来,让我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嗯,眼睛好像姐姐大一些,个子似乎妹妹更高一点。”大有一种不分个子丑寅卯誓不罢休的意味。好在我们的妈妈会摸摸我们的头,笑着说:“是啊,你看,老二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有神?老大腿长,是班上的跑步运动员呢!”这看似不经意的回答,总让我们姐妹俩觉得很舒服。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1篇

读了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以后,她那颗母爱的心便永远的停留在了我――一个父亲的心中!“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龙应台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说出了父母亲的心声。想想自己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到宝贝女儿,疲惫,烦恼都没了;即便晚上10点回到家看到宝贝甜甜的进入梦乡,心中泛起涟漪。想起书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仅仅是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就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叩问心灵,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吗?有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的耐心吗?作为父亲,至爱自己的女儿,但有些时候在教育孩子时却会失去耐心而对她恼凶成怒。(也有些时候看着她要掉泪时,禁不住要笑,女儿太可爱太善良了,真不忍心骂她)。的确,自己潜意识里把对生活的期许,梦想的实现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她将来怎样怎样,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

看过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善良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生命善良的本性。爱需要艺术,爱需要学习,更需要有一颗慢慢等待的心。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孩子是上帝派来指引成人生活的天使,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作为教师,也爱着班上61名学生,但很多时候有些孩子爱不起来却恨之有加。我总希望学生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横加指责。静校晚自习的时候,期望学生个个不随便讲话,高效的学习;做作业考试的时侯,希望学生个个独立完成得高分……看着班上学习上不优秀的孩子,却忽略了他们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们阳光,他们自信,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们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

其实,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允许孩子犯错。我们应当给予孩子在学习上更多宽容和耐心,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和时间。只想对学生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坚强地向前方走去!在其儿子华安写的《放手》中,他回忆母亲是一个“集责任于一身的严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满温暖……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她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却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2篇

《孩子你慢慢来》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书中描写的是作者与两个混血儿子华安、华飞之间的动人故事,作者偏重于表达孩子能否在精神上和思想上顺其自然地不受伤害不被

扭曲地成长,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内心深处的母爱,是款款深情,是平凡的感动„„

在读这本书时,让人很难说是什么让你感动,但你的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感

受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感受着做妈妈的甜蜜和幸福,感受着母亲的耐心、细心。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

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段话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宽容与等待,也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在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

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都是一个慢

慢来的过程。扪心自问,我们有龙应台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我已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母亲了,我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算是比较优秀的,但细想在孩子

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确实没有做到让孩子慢慢来。曾记得孩子在幼儿园时老师让他们学写

“5”,孩子总是把“5”下面的半圆写反了,我手把手教了十几遍,可一丢手他还是老样子

终于我的忍耐到了极限,拿起一根筷子敲了他的小手。当然那次“5” 的教育还是以失败告

终,后来几天也没敢再教孩子怎样写“5”了。没过多久,我居然发现孩子不知在什么时候

已经会写“5”了,当看到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在纸上写下的这几个歪歪斜斜的“5”,油然而

生一股愧疚之情,为自己没有给孩子“慢慢来”感到惭愧,更为自己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感

到汗颜。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让“孩子慢慢来”的耐心与等待吗?

我的职业是教师,从事的是教育。教师是不是更应该对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

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学生,如果一味地对孩子给予太多的希望,对他们提太多的要求

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有时候,孩子们的幼稚顽皮就是给我们宽容忍耐的机会。“慢慢来”的宽容忍耐教育是一种高深的教育境界,是一种气度和修养,而这些正是促进孩子进步和完

善人格所必需的。

面对那些思想行为有偏差、文化学习滞后的学生,我们终究缺少“慢慢来”的精神,没

有慢慢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慢慢地关注他们成长,慢慢地容忍他们的幼稚行为,慢慢等待他

们的点滴进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慢慢”去

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我班的李君鹏同学,性格内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从不

接触老师的眼光,不与同学接近,成绩也一直很差。针对他的情况,我总是在背后默默地关

注着他,鼓励班里的孩子找他说话,带孩子们和他在一起做游戏,课堂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他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及时进行表扬、鼓励,错了也

给他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他补习基础知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孩子的进步

真的很明显,敢和老师亲近了,课堂上敢发言了,有时候还主动向同学请教问题了„„在慢

慢改变的过程中他感受到的是童年的快乐,也许我的“慢慢来”可以改变他的人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开始,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要慢慢地、美美地和孩子们一起走!

容忍孩子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多点耐心,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抚平躁动的心灵,对孩子多一点温柔,少一点粗暴,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挑剔。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3篇

古语有云: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 不论其职位高低, 是无法在其所处的岗位上敬业奉献的!可见, 教师的爱与责任是多么的重要。只有爱学生, 才会爱教师这一职业, 才会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也只有爱学生, 才会有工作的热情和激情, 才会用心去工作, 才会爱岗敬业, 努力地思考如何做好工作, 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但同样是出于爱学生, 如果方法不同, 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很发人深省: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 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 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 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教的学生们生活在什么之中呢?”三尺讲台,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师爱更多流淌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 不要忽视一句无意的问候、一个幼稚的质疑, 不要漠视那双求知的眼睛……要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孩子,你慢慢来 第14篇

如今随着(爱马的)妹妹的成长,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她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就固执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点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就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人都是巨大的折磨,最后听我妈妈的劝,让爱马的床紧挨着我的大床,她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回想2008年时中外流行的育儿理念是多么扭曲的:从出生起就不让多抱孩子也不让摇晃,怕孩子从此依赖大人的怀抱,否则不肯入睡。喂奶要三个小时喂一次,导致大部分母乳喂养的妈妈看见宝宝刚喂了一个小时就饿了,便以为是自己的奶水不够而开始加奶粉。殊不知母乳极易消化,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个多小时喂一次很正常。还有月子里训练定时把尿,偶尔把到了就以为孩子学会了,其实孩子两岁左右括约肌才发育好,才懂得控制大小便,过早的把尿训练既对婴儿的脊椎不好,又容易造成孩子尿频……各种规矩无疑是在制造军事化管理的标准宝宝!

更可怕的是一本英国著名皇室育儿师的书,当时极为流行,书里严格规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阶段的吃奶、睡觉、作息时间,并要求哪怕早上六点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果断拉开窗帘把孩子弄醒,晚上入睡前要求妈妈面无表情,不许说话,不许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触,以防孩子兴奋。作者言之凿凿地说,任何孩子只要严格按照她的方法训练,基本上都可以在满月时就睡整觉!多么可笑的目标啊!只要是一个人,总有一天会睡整觉的,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

现在的(爱马的)妹妹,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自然睡整觉了,也不吃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5篇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做好教师这个职业,开始留意教育相关的资讯。前段时间无意中看了龙应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虽然我还没步入“妈妈”这个阶段,但是我深深的被这本书中的教育的方式和龙应台这位妈妈所感动了。

说句老实话,初涉教育行业的我,实在没有能力说有什么教育成就感,但希望别误人子弟。也许有很多“新”家长也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知所措,往往采取打骂方式来解决,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家长问题。我发现很多家长很在意孩子的优秀度,认为孩子不能达到家长心中所应该达到的高度时,不能正面的评价孩子,总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棒、多厉害、多聪明等。会令孩子活在比较的压力中,从小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不得不说,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发展的不平衡性。慢一点,并不是一直不前进,慢一点,在最好的状态做适当的事。每个人的生理发展时间都不一样,同是6岁进校读一年级的学生中也体现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家长很着急,为什么他的孩子总

比别人差,智力因素可能是其一,但我认为,才6岁的孩子,我们可以耐心的等一等,一些老教师也会说,那些努力的学生现在可能接受能力差一点,等等就会好的了。我也是从别人家的孩子的影子中走过来的,父母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在工作中也接触到一些我比较赞许的家长,他们不求孩子现在很优秀,但希望孩子能快乐的享受童年,健康的生活。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回归自我,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工作过程,有时很心急的希望学生尽快的接受新的知识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6篇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最初关注她是因为她写了很多个性鲜明的社会性评论,后来逐渐关

注她的作品。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最近,刚刚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

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中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教师,她那句:“孩子你慢慢来。”尤其让我感触颇深。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着去完成一件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个出发点很好,可事实上,只有学生自己做过或主动尝试的事情,才能让他们即喜欢,又印象深刻。往往老师逼着做的事情让学生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对于一些事情可以让学生慢慢来,但不可能允许任何事都可以慢慢来。就像学习,尤其到了复习阶段,你慢了一步,就与别人有了差距,若你不及时追赶,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老师也只能帮助他加快速度追赶别人,而不是对他说不要着急,可以慢慢来,就算老师不急,家长也会十分着急,我们的孩子怎么那么慢呀,怎么办才好,这是现在制度下的必然,我们也无力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习忙碌的学习之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给学生的童年留下不一样的色彩。

现在一上小学就开始了正规学校式的教学。跟我小时候相比,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了许多。虽然年年在喊减负减负。若头上的考试棒仍在,若要各种各样的考核。老师不会轻松,学生更不会轻松。可想而知当现在的学生有多累。我们这里的学生还算是幸福的,放学后除了完成了适量的家庭作业后,就可以走家穿巷,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门,或一起去野外疯狂。

如今,我已经长大,我也做了妈妈,但往事好像已经忘怀,我们已经习惯快节奏的当今现代

生活,我们常常也要求孩子,快点、快点!什么都是快点,快点,孩子跟不上节奏,于是责骂声便接连不断,孩子就在这样的情景下长大。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殊不知这快点两个字,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的规律。现在感觉有拔苗助长之嫌。

感谢龙应台,让我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人生态度和教育态度,现在我面对很对问题学生能够平心静气的和他们交流。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吧!也再对自己说:别急,慢慢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7篇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孩子和一个母亲。他们平平常常的生活着,好好的扮演者自己的角色。

老大华安和老二华飞常常打闹嬉戏,而妈妈则在边上温和的看着他们。所记录下来的,是平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同样,也像是孩子成长的记录册。妈妈怀着平淡的心情将孩子的生活用平淡的语言记录下。但却能真切的感受到那朴素文字中流露出的细碎的爱。

孩子,你慢慢来。一个小生命逐渐长大,慢慢的学习、明白,正如书名一半,我们也应该慢慢来,慢慢地做,慢慢地想,以致去做的更好,而不是去急切的完成。当一个生命慢慢成长,途中必定会遇见一些变故,只有细心地将它清除,才能继续向前。正如龙应台所说,长长的路,慢慢的走。她是作家也是一位母亲。她既要作思索,也要毫不思虑的爱。这便是对生命的礼赞。

那时的天还很蓝,碧绿的草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清晨的雾气早已退去,而温和的.阳光挥挥洒洒,散落在地上。草地上是孩子和他的妈妈,他就像一个平常的其他的孩子一样,个子小小,身体肥嘟嘟的。他抬着头,脸上绽开了笑容,两条肥肥短短的手撑在地上,妈妈微笑着也看着他,蹲下来拍拍他。他吃力的抬起身子,在妈妈的辅助下站起来,妈妈的动作轻柔小心,仿佛面对易碎品。最后,他还是站了起来,小小的身子轻轻晃动,在轻柔的温暖的风里试图迈开步子,微微的倾斜身子,看起来却要跌倒,却仍是跨开步子,稳住了身体。像渴望飞翔的鸟儿,又在渴望新的一步。妈妈站在身后,淡淡的微笑。下一秒,他却趴倒在绿色的地上,嚎啕大哭,不愿起来。

他挥动小手,他的母亲面上带着微笑,再次蹲下拍了拍他的背,像是有魔力的手,让他慢慢平静停止了哭泣。金色的阳光,落在身上,照起了一层光辉。在这短短的时刻,他慢慢走远,妈妈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心里仿佛在说: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静静地专心干着同一件事,妈妈也专心地做着同一件事――看着孩子。他们都幸福,天地是如此和谐。母爱是不怕时间的磨损的。妈妈愿意花上一辈子的时间来看着孩子长大,纵使岁月苍茫,侵蚀了她的身躯。妈妈,希望在你慢慢变老时,也能像你拉着我一样,我也能拉住你的手,对你说:“妈妈,你慢慢来。”

你是否也能感受到细碎的母爱?文里她对孩子讲,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是必要的。我们能否感知其中的轻?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第18篇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学科的一线教师, 不知你是否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刚接触英语时, 所有的学生都对英语的到来充满了好奇, 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然而, 好景不长, 一两年之后,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 有些学生明显感到学习英语很吃力, 开始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与信心。尽管有些学生为了能保持原来学英语的优势而“苦苦挣扎”, 却始终无法迎头赶上。待到升入五、六年级后, 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剧, 又一批“学困生”诞生了……

二、成因归类

正确分析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是做好将其转化工作的前提。工作这些年来, 通过与学困生的交流及对他们的观察发现, 造成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1. 内在因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常常听见有学生抱怨: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外语?孩子们还没有跨国交际意识, 也看不到自己在课堂里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不懂得英语的重要性, 因而缺乏学习动力。加上英语的学习缺乏语言环境, 学起来比较枯燥, 部分学生怕吃苦、贪玩, 还有些学生意志薄弱, 缺乏毅力, 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经历了一两次挫折就失去了学习信心, 最终导致成绩不理想。

(2) 学习方法不恰当。有些学生学英语很轻松, 花费的时间很少, 效果却很不错;可有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很多时间, 却总是事倍功半。其实, 学习方法很有讲究。再勤奋的学生, 如果学习方法不对, 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不但无法掌握应有的知识, 严重的还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习兴趣难持久。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谓兴趣, 是人的意识对一定课题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这种趋向性和选择性能够使人排除一切障碍, 去探索实现。学习中的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能促使人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 不断进击, 加快达到学习目标的速度。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 对一件事、一个物体产生兴趣时, 才会充分调动各种智力因素, 迫不及待地去了解、去掌握。

为什么有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无法持久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很少能够享受到学习英语成功时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总是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 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2. 外在因素。

(1) 环境因素。“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语言学习也是如此, 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模仿和运用。在农村地区, 外宾来旅游观光、交流学习的机会是比较少的, 故学生很少能听到纯正的英语, 很少有机会与外宾用英语进行交流, 他们的英语学习仅限于课堂。即使英语学习不错的学生, 也只是把水平体现在试卷上。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 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 学习难度相对很大。

(2) 教师因素。有时候,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对学困生的要求脱离实际, 会造成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适得其反。新课程提倡“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获得最佳的发展。

现在的状况是, 部分教师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优等生身上, 而认为学困生是“定型的砖”, 朽木难雕, 对他们缺少耐心, 甚至放任自流, 当答错问题或考试不理想时, 动不动就训斥他们, 结果导致他们对英语产生厌学、恐惧情绪, 丧失学习信心, 甚至产生放弃态度。

三、转化策略

1. 沟通情感, 让学困生“爱学”。

(1) 走进家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转化学困生特别需要家长的配合。英语是一门语言, 要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大量训练, 由于教师任教班级比较多, 精力有限, 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 是很难有效地转化学困生的。因此, 教师必须与学生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 若发现学生的不良情况或某个问题经过多次教育仍未明显改观时, 应及时向家长反映, 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2) 走近学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的学习态度往往与任课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品德或威信有时能决定学生喜欢或讨厌某一学科, 所以说, 具备“人格魅力”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此, 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课堂上, 教师要以亲切友好的教态、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批作业时, 也应该经常为学困生开通“绿色通道”, 让其第一时间知晓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 这样可以为他们节约时间。

我还时常利用晨会课和班会课给学生讲一些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故事, 告诉孩子们具备一定的英语素养是当今时代顺利找到理想工作的必备前提, 不少大学生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达标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样, 让孩子们慢慢了解英语的重要性, 也许也能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 激发兴趣, 让学困生“乐学”。

(1) 兴趣培养很重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动力,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快乐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英语。心理学上说, “兴趣是动态的, 儿童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 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儿童兴趣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在活动中让儿童体验成功和快乐”。

学困生同样渴望体验成功, 渴望受到表扬。在课堂上多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是每位教师都应注意的问题。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题目, 就请他们回答, 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逐步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若他们答错了, 一定要以鼓励为原则, 面带微笑地去启发引导他们, 避免他们因为错误而感到紧张或难堪。教师要细心留意每一位学困生的闪光点, 放大他们的小进步与小成功, 找准机会, 给予表扬, 让学困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了解和重视。以我执教的一个班级为例, 据了解, 班上一个叫佳佳的孩子玩溜溜球的水平很高, 家里也有很多溜溜球, 于是, 在教学含有单词yo-yo的这一课时, 笔者事先让佳佳第二天带好溜溜球作为实物教具, 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让他在全班面前展示了他的“技艺”。很明显地可以察觉佳佳脸上的自豪感与喜悦感, 从后来的练习与默写中也反映出这种激励方式的有效性。

(2) 分层教学不可少。学生之间是有水平差异的, 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的差别。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或向学生提出同一种要求, 将会出现“尖子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目标分层”教学方式来弥补这些差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课堂提问、布置作业、平时测验时, 适当为学困生降低要求。如其他学生需要把A部分课文背出来, 对于学困生的要求则是读熟即可;其他学生需要把整个单元的重点词组都默写出来, 而学困生则以“四会”词组的默写为主。如在教学6B Unit3《Ask the way》中的C部分时, 我为学生扩充了其余问路的句子:How can I get to the…?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the…?等, 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灵活运用书中例句的同时再掌握这些句型, 学会用不同的句子问路;而鼓励学困生仅以书上例句为重点, 补充的句型不作要求。

总之, 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鼓励、转化学困生, 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能够体验成功, 享受成功的喜悦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指导学法, 让学困生“会学”。

为什么有些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很浓厚, 学习也很积极主动, 可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呢?原因在前文中已提及———缺乏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会对所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从而影响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方法可以在学习“迁移规律”的作用下, 使知识触类旁通。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一位剑客没有好的剑。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尽可能地让他们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培养他们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中, 笔者注重以身示范, 明确要求。如在英语学习中, 学困生最伤脑筋的是记单词, 不管怎样记都记不住, 或者是记得快, 忘得快, 其原因在于他们只知死记硬背, 忽略了单词和词汇、句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将单词孤立地记忆, 很难掌握其意义, 感受其运用方法。教师不妨教学生一些趣味记忆或快速记忆法, 让他们轻松地学, 愉快地掌握, 恢复学习英语的信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Be动词am、is、are的用法是学生经常混淆、经常犯错的一个知识点, 几次讲解后, 发现效果非常一般, 无意间在书中看到这样一段顺口溜:“我用am, 你复are, is用在他她它”, 赶紧将它记给了学生, 并且每次讲到这个知识时都将它背一遍。现在学生已经滚瓜烂熟, 做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相当高。

再如, 做听力题时, 我告诉学生一定要放松心情, 要善于抓住句子或对话中的关键词, 突破难点。无论碰到什么问题, 都不能紧张, 即使遇到没听清楚的题目, 也要让自己静下心来, 快速调整状态, 跟上录音节奏;做不出的题目可以先放一放, 尽可能地先记下关键部分, 等到全部做完了, 再回过头去, 也许就能意外地将困难迎刃而解。通过实践积累, 很多学生开始掌握了学习方法。平时我还注重让学生进行学法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校园文明礼仪规范 定稿下一篇:监察局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