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的歇后语范文

2024-05-14

惯用的歇后语范文(精选6篇)

惯用的歇后语 第1篇

惯用歇后语

树梢上逮老鸽――不好捉摸

树桩上的鸟儿――迟早要飞

树林里砍柴――大刀阔斧

树林里生火――就是取材(柴)

树叶落到河水里――随波逐流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比喻最终也要有个归宿。)

树林里耍大刀――拉不开场子

(比喻有能力施展不开。)

闩门过日子――自家知底细

双黄蛋――两个心

(比喻对人态度不同,不是同等对待。)

双黄蛋――一身二心

双岔舌头――说两样话

双手棒寿桃――有理(礼)

双手举过头――超额

双车吃士――硬将军

霜打的茄子――瘪啦

水上浮萍――没有根的

水上葫芦――沉不了底

(比喻总浮在上面,深入不进去j

水上打一棒――没有痕迹

水底捞月――白费心机

(比喻花费了心思,毫无效果。)

水中投石――试深浅

水萝卜敲铜锣――节节短

(比喻越来越少。)

水湿麻绳――一步紧一步

(比喻情况越来越紧张。)

水晶瓶里装清水――里外全看透

(比喻家里外头的事都看得清清楚楚。)

水沟里放木排――难回头

水竹凉席――名扬四海

水缸里捉乌龟――手到擒来

水泥地上穿冰鞋――能溜就瘤

水滴石穿――贵在持久

水牛打架――勾心斗角

水往低处流――顺其自然

水中捞月――一场空

水面上看人――看倒了

水里加油――漂在上边

水底捞月,天上摘星――想得到,做不到

水缸里的鱼――乱碰

水萝卜敲金锣――节节短

水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水牛吃了萤火虫――肚里明白

水坑里的癫蛤蟆――叫个不停

水泥柱里的钢筋――出劲不露面

水中捞月――看得见,摸不着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水进葫芦――吞吞吐吐

水面上浮秤砣――不可能

水豆腐进灰堆――无法收拾

水上的葫芦――没不下去

水上的.油花――轻浮

水田里插身――直往后退

水里的葫芦――两边摆

水煮石头――难熬

水獭守渔场――越守越光

水牛背树时――轻而易举

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

睡在芦席上――不怕滚地下

(比喻不管那一套,不怕那一套。)

睡梦拾银子――想的倒美

(比喻想的挺好,但办不到。)

睡梦吃仙桃――想得甜

睡着说话――腰不疼

(比喻站一旁说风凉话。)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司务长买饭票――公是公来私是私

(比喻公私分明。)

死人身上贴膏药――无用

死人抬棺材――不晓得转穹

死人下葬――难出头

死了张屠户――吃不了连毛猪

死的不明不白――胡涂鬼

死胡同――又回来了

死胡同里截驴――看你往哪里跑

死猪不怕开火烫――豁出来了

死娃子不怕狼来啃――豁出去的人

死牛拉木马―――动不动

死了三年的老鸽――光剩嘴

死胡同里赶大车――拐不过穹来

死人嘴上贴封皮――无话可说

(比喻理屈词穷j

死了独生儿的才老寡妇――没有一点指望

(比喻无依无靠,或没有一,点希望。)

死猪不怕开水烫――豁出来了

四大金刚扫地――有劳大驾

四两豆腐半斤盐――贤(咸)惠(烩)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忤逆子讲孝经――假做作

忤逆子突爹妈――就是那么一回事

宋朝的秦桧,明朝的严嵩――好对好

宋江的军师――元(吴)用

补破锅的揽瓷器活――没事找事;假充内行

宋三的弟弟――送(宋)死(四)

送殡的脸――老耷拉着

送生娘娘摔槽子――活要孩子命

三字惯用语的隐喻分析 第2篇

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最初源自Lakoff与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 它更是认知语言学里一种重要的认知观念。“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 它代表了语言的常态, 在日常语言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Lakoff&Turner (1980) 指出, 最有生命力、最有效的正是那些确立已久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不费力气便自动冒出来的无意识的东西。因此, 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形成的规约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隐喻。”“隐喻映射涉及源域和目标域, 一个命题结构或意象图式结构从某个认知域 (源域) 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目标域) 里相应的结构上, 这样形成的就是隐喻映射模式。”人们往往以这种方式即通过已知的熟悉的源域来认识周围的陌生的目标域, 这样的例子在惯用语中是常有的。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 其意义不是由单个字的意思简单叠加构成的, 而是有一种独立于字面的崭新的意思, 因此, 它们可以看成是一种构式。一般由三字到多字组成, 三字的如“炒鱿鱼”、“吃小灶”、“一刀切”, 四字的如“唱对台戏”、“唱空城计”, 五字的如“听风就是雨”、“破罐子破摔”, 六字的“死马当活马医”、“摸着石头过河”, 七字的“无事不登三宝殿”、“天上不会掉馅饼”、“清官难断家务事”, 八字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九字的“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十字的“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 十一字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多到十四字的如“不管黑猫白猫, 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但在日常生活中三字的惯用语较为常见, 使用的也更为广泛。

每个惯用语的意义都不等于其表面的每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产物。惯用语通常有两个语义, 一是惯用语本身不随语境变换而变化的原义;另一种则是在本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申义。惯用语的引申义一般是人类在认知实践过程中, 发现惯用语的抽象含义与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或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 于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将某些惯用语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在语言层面进行概括和提升, 把抽象概念投射到人类的活动中去而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类的语言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惯用语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 是在隐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运用隐喻的有关理论, 对三字惯用语的隐喻情况加以分析。

二、三字惯用语的隐喻特点

1、三字惯用语隐喻的系统性

源域在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 往往是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之上, 在很多情况下是源域成系统地向目标域映射。所以说, 映射有一定的系统性, 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图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狗有自己的体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这些不同的方面映射到人的身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隐喻义, 而且这些映射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

2、三字惯用语隐喻的开放性

人类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和不同的创造方法必然要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隐喻。一方面, 事物之间各种联系不断被人们发现, 另一方面, 人们也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不断建立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 三字惯用语使用隐喻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与此同时, 隐喻还能启发我们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前所未有的相似性, 可不断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使三字惯用语变得越来越丰富, 大大提高认识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能力。隐喻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 而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是千变万化的, 因此三字惯用语的隐喻必然就是开放的。

三、三字惯用语的隐喻类型

通过上面的表1我们可以推知, 不同的源域映射人类不同的实践活动。下面我们就从源域入手来看三字惯用语的隐喻类型。

1、饮食域

饮食域惯用语是指源域与饮食有关方面相联系的, 彼此有连带关系的一系列惯用语。例如:

(1) 叫你做什么你就得去做, 不然就被炒鱿鱼。

(2) 深夜喜剧节目一再炒冷饭, 重复美国向中国借了多少债的段子。

(3) 他看我一眼用嘲讽的口吻说, “是不是指导员给你吃小灶啦?”

(4) 在一次次被吊胃口之后, 我们终于将有可能买到没有绑定运营商的便携式Android设备了。

(5) 经验证明, 土改必须在贫雇农发动起来的基础上去进行, 才不致煮夹生饭。

以上三字惯用语均是源域为与人的饮食生活有关的直接经验, 目标域为描述与人的社会生活有关的抽象的概念, 二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吃干醋”意指在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上产生妒忌心理, “吃枪药”指没道理的乱发火, “闭门羹”指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时, 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吃错药”指说话办事有违常理等等。

2、动植物域

在三字惯用语中, 以动植物为来源域的隐喻也很多, 动物从大牲畜到小家禽, 从飞禽到走兽, 一般都能进入隐喻系统。例如:

(6) 伦敦有音乐变色龙的美誉, 这座城市总是装点着世界上不断演进的音乐风格, 用独特的英国方式, 重新合成, 另作诠释。

(7) 越南就是一只白眼狼, 他们从来不感激中国人民在帮助越南取得越南战争胜利中做出的牺牲。

(8) 我的工作岗位在这里。谁叫你来泡蘑菇?走!

(9) 这对出版界来说是件大事, 但这种激烈的反响让霍金看起来好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

(10) 在那次会见中, 毛说出一条标志性的语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以上例句中惯用语所示的隐喻映射关系如表2所示:

类似的例子还有“飞来凤 (意外得来的好处) ”, “瓜恋秧 (瓜恋秧孩恋娘, 喻指依恋自己的母亲) ”, “九尾狐 (阴险的人) ”, “露马脚 (映射隐蔽的事实真相泄露出来) ”, “落汤鸡 (形容浑身湿透, 像掉在热水里的鸡一样) ”, “病蘑菇 (指经常生病的懒散人, 含贬义) ”, “铁公鸡 (喻指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 ”, “笑面虎 (映射外貌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 ”等。

3、动作行为域

用人们所熟知的常见的动作行为作为源域来映射人们不易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思想等, 这在三字惯用语中也是较普遍的。例如:

(11) 虽然没有采取直接的行动, 但这份名单里的一些人的确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12) 特别地, 中国让美国人大跌眼镜, 而且会在接下来几周中在对奥运金牌的追逐中更加如此。

(13) 就是打得过的时分打, 打不过就装成农民躲藏起来, 跟盟军打游击。

(14) 踢皮球, 这是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政客都钟爱的一招, 于是今天的问题可以留给未来的执政者来解决。

(15) 但迄今为止, 所有努力又打水漂了。

(11) — (15) 中惯用语所表示的隐喻映射关系如表3所示:

还有像“打圆场 (调解纠纷, 缓和矛盾) ”, “打油飞 (到处漂泊, 寻找生路) ”, “打下手 (当助手) ”“敲边鼓 (比喻从旁帮腔, 从旁助势) ”, “打官腔 (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 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等。

4、娱乐域

以与戏曲、歌剧等娱乐表演有关的术语作为来源域的惯用语, 我们称之为娱乐域惯用语。这样的三字惯用语也较为常见。例如:

(16) 然而美欧也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流程:一个唱黑脸, 一个唱白脸。

(17) 威尔逊说:“人们已经对奥巴马总统唱高调感到厌倦, 他的具体行动是破坏就业。”

(18) 身为一名党员干部, 竟然在一个骗子的迷惑下, 和自己的组织唱起了对台戏。

(19) 这项任务是由老李唱主角。

(16) — (19) 中惯用语所表示的隐喻映射关系如表4所示:

另外, 还有源于人名的三字惯用语, 如“智多星”本是《水浒传》中吴用的绰号, 这里泛指计谋多的人;“陈世美”喻指地位高而变心的丈夫, 又指见异思迁的人;“白骨精”本是《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 常用来映射阴险毒辣的坏人。

还有些源自身体器官的三字惯用语, 如“耳旁风” (指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多指劝告、嘱咐) , “寡妇脸” (阴郁苦丧的神情) , “老鼻子” (多极了) , “捏鼻子” (干不情愿的事情) , “耍贫嘴” (指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而唠叨地说) , “势利眼” (作风势利的人) , “摔脸子” (不高兴的事情故意露在脸上给人看) 等等。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三字惯用语隐喻的特点, 即三字惯用语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并总结出了三字惯用语的隐喻类型, 根据源域的不同主要有饮食域、动植物域、动作行为域、娱乐域等等。通过以上分析还可以发现, 三字惯用语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某一认知域内的事物所构成的三字惯用语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系统的隐喻关系, 另一方面, 各个认知域的三字惯用语从不同的角度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系统的隐喻关系。当然, 本文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三字惯用语的隐喻特点也许不只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可能还具有创造性,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例子加以证实。

摘要:本文梳理了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三字惯用语的使用隐喻情况, 三字惯用语的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同时根据源域的不同将三字惯用语分为饮食域、动植物域、动作行为域、娱乐域等类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三字惯用语,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范畴所揭示之心智奥秘[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87.

[2]Barcelona, Antonio.Clarifying and applying the no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update[M], 2002, Mouton de Gruyter.

[3]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4]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习题训练 第3篇

A. 虽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政策的执行在一定范围内会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刀切,但这“一定的弹性”绝不能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借口。

B.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当然希望每一个加入NBA的中国球星都能成为该俱乐部的座上宾、台柱子,都能在比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实际却不然,除姚明一人外,还有谁满足了球迷的愿望?

C. 行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做任何事都要讲道德。对于不顾人民生命健康,只是为了赚钱来做假广告的名人,就不应该仅是给他们下毛毛雨,要严厉制裁才是。

D. 他清楚地知道,三年的高中是爹妈东挪西借才供下来的;如今考上大学,这四年全家人不知要过怎样挤牙膏的日子呢!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惯用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

B. 那些屡教不改的罪犯往往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你不给他们动点真格的——进行强有力的打击,想让他们主动放下屠刀、做个好人,那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C. 穿洋装、讲洋话、送洋礼似乎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不足为奇了。而近几年洋节泛滥已成为事实,你看,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习俗之势。

D. 考上大学是可能给孩子谋求个好的前程,但是否成人与上大学与否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我们的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歇后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从“全球克隆技术带头人”到“造假带头人”,从“民族英雄”到“民族耻辱”。黄禹锡,这位“大科学家”编造的神奇,有点像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B. 兵法上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次战役咱们先来个老猴子偷玉米——专找嫩的打;然后再打那些难攻的据点。

C. 看到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受害国家的民众心里就像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了。

D. 只要是有兴趣游览名山大川的,请与我们联系。旅游时您只管尽情地玩赏,买票、住宿、吃饭等一切琐事,我们旅行社是陈世美犯法——包办。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歇后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继火灾、矿难、车祸时有发生之后,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又发生了造成41名学生受伤踩踏事故。面对这些矮子爬楼梯——步步高升的事故,有关部门实在应该引起注意。

B. 你们千万为我保密呀,老班要是知道了我说的那些话,那我可就惨了,说不定哪一天我非成了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不可。

C. 学习必须煞下心,仔细认真才成。特别是阅读经典著作时,切忌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而要像大姑娘吃饭——细嚼慢咽,如此才能领会精神实质。

D. 如今很多人不仅理解了东北方言“忽悠”的意思,而且还在大力地演绎着它的内涵。不是么,有的人一谈到自己的办事能力,就总是吹牛皮说大话,一吹起来简直就是七仙女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的。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谚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要学好各科知识,首先得学好作为工具和基础的语文学科;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建造其他学科的摩天大厦。

B. 日本强占我钓鱼岛,撞我渔船,强行扣留我船长的行为纯属强盗流氓行为,是非法的,但我国本着“大人不强小人志”的精神,妥善地处理了这一事件。

C. 当今父母大多数分外疼爱孩子、娇惯孩子,孩子随便吃点苦、受点累就好像自己没有尽到父母责任似的。其实,让孩子多经受些磨难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好处,正所谓“不磨不难不成人”啊。

D. 虽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做销售广告似乎成了所有厂家的共识,他们不惜拿出数千万的广告费大加宣传,唯恐产品“养在深宫人不识”啊。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谚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摇)

A. 在国家体育队中,体育素质好的少年、青年太多了,可为什么能够参加比赛、并最后夺冠的佼佼者就那么几个人呢?这恰好印证了“良田不如良佃”那句谚语,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是至关重要的。

B. 为了使某一体育竞技项目能够早日走在世界上列,各国大都聘请了外籍教练来执教。也许是“远来和尚会念经”、他们的确很有一套,运动员也确实乐于接受他们的指教吧,大都还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C. “我爸是李刚”类的官二代飙车撞人、“喝过我最大”类的酒后驾车伤人,这些悲惨事件之所以每每发生、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斧子不到处,恶木易成林”,我国还缺少惩治驾车肇事者相应的法律细则。

D. 2010年11月23日广州亚运会飞碟赛场上,我国飞碟射击运动员、42岁的老将张山再度披挂上阵,她“老马识归途”一举夺得女子飞碟双向团体金牌,用她手中的枪,写下了一段不老的传奇。

7. 下列惯用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笼中鸟——比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出头鸟——比喻羽毛未丰、前途远大的人

丑小鸭——比喻显露在前、先遭打击的人

蓬间雀——比喻受人控制、失去自由的人

B. 黔之驴——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孺子牛——比喻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小老虎——比喻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人

小绵羊——比喻性情温和、百依百顺的人

C. 三脚猫——比喻技艺平平、勉强凑合的人

害群马——比喻族中败类、危害集体的人

苦行僧——比喻厌弃享乐、甘心受苦的人

书蛀虫——比喻只知苦读、不问世事的人

D. 糊涂虫——比喻头脑不清、不明事理的人

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巧言谄上的人

地头蛇——比喻称王称霸、独占一方的人

井底蛙——比喻孤漏寡闻、见识浅薄的人

8. 写人的惯用语,因其能够通过借喻的方式逼真形象地描摹形态、描述特征和揭示性格,而深为人们喜爱。请参考下面对写人惯用语的解释,从提供的惯用语词条中(或另选),选4条加以解说。供选择的惯用语:小卧龙、老黄牛、老脑筋、过河卒、寄生虫、螺丝钉、落水狗、套中人

[注意]词条的解释语不强求像例句一样的整齐,但一定要揭示出词语内涵的实质,每条不应超过20个字;如果自己另选其他惯用语解释,其必须是用来写人的。

示例:

千里马——比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机灵鬼——比喻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人。

瘾君子——比喻自制力差、吸毒成瘾的人。

滕文公——比喻不学无术、专事抄袭的人。

9. 歇后语由前部分“语”和后部分“义”组合而成,前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一些歇后语的“语”和“义”并不是唯一对应的,有时一个“语”可以有多个“义”。请依照例句的形式,分别填写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例句:王羲之写字——①入木三分 ②横竖都好 ③得心应手 ④轻车熟路

第一题:鲁班门前耍大斧——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周瑜打黄盖——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1. D(“挤牙膏”,意思是“形容讲问题不痛快,需经不断地追问或施加压力才慢慢一点点地说出来”。应该换成“比喻在原来就很困难的生活中再省吃俭用”的“挤牙缝”才对。A项“一刀切”,比喻不顾实际情况与后果,所有问题用同一方式处理。用在此处正确;B项“台柱子”,比喻集体中的骨干力量。用于此处恰当。C项“下毛毛雨”,其意项有二:①比喻给予温和的批评。②比喻先有意透露消息打招呼,让人有所准备。此处用第一个义项,正确)

2. C(“不见兔子不撒鹰”:比喻不到时机成熟,不采取行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该改为“比喻不到彻底失败不肯罢休”的“不见棺材不掉泪”才对。A项“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B项“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D项“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特指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A、B、D三项都正确)

3. C(“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意思有二:①比喻永远去不掉身上的污点。②比喻永远洗雪不了的冤情。两个意思都不对,此处应该用表示“气愤、恼怒”意思的词语,如惯用语“一团火”。A项“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本指让孔夫子这样的文人去扫地。①转指文化或文人被污辱摧残。②转指文化人自甘堕落,品德败坏。本句用第二义项,正确。B项“老猴子偷玉米——专找嫩的”:老猴牙齿已不锋利,专找刚能吃又不老的玉米。①比喻某些人专找阅历浅、不成熟的年轻人为对象。②比喻处理问题先从薄弱的、易于解决的地方下手。本句用第二个义项,正确。D项“陈四美犯法——包办”,“包办”语义双关,既指包公办案,又指独自负责处理。句中是“一手负责办理”的意思,正确)

4. A(“矮子爬楼梯——步步高升”:高升,词义双关,既指位置升高,又指提升。①比喻人的地位不断提升。②比喻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用此义项①②都不合语境。B项“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①本指老肥猪成了宰杀的对象,转喻人成了由人摆布或任人宰割的对象。②咒骂人的话。用此取义项①,正确。C项“大姑娘吃饭——细嚼慢咽”:①比喻仔细思考,慢慢领会。②比喻过于小心,行动缓慢。D项“七仙女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①指在高空中作业。②形容人说话弄虚作假,不着边际。用此取义项②,正确)

5. B(“大人不强小人志”,指有修养的人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用在此处范围、对象均不恰当。A项“万丈高楼平地起”,比喻任何事情,都要从打好基础开始,用此正确。C项“不磨不难不成人”,指经历了痛苦、承受了磨难的人才会成为有用之才,用此正确。D项“酒好不怕巷子深”,指只要商品质量高,就不怕地处偏僻、顾客不知道,用此处正确)

6. D(“老马识归途”:比喻经常丰富的人能起引导作用。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A项“良田不如良佃”:佃,耕作。指深耕细作能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意为在一定情况下,人的主观努力比客观条件更重要。用此正确。B项“远来和尚会念经”:指远道来的和尚更为人们所看重,也泛指外来人更容易得到当地人的尊重。用此正确。C项“斧子不到处,恶木易成林”:恶木,坏树。比喻清查、治理不严,丑恶现象就会滋生蔓延。用此正确)

7. A(全都不正确。“笼中鸟”的解释需要与“蓬间雀”对调,“出头鸟”的解释需要与“丑小鸭”对调)

8. “小卧龙”比喻才识卓著、尚未显露的人。“老黄牛”比喻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人。“老脑筋”比喻思想陈旧、不懂通变的人。“过河卒”比喻勇往直前、不思退路的人。“寄生虫”比喻不事劳动、剥削为生的人。“螺丝钉”比喻虽然平凡、但有作为的人。“落水狗”比喻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套中人”比喻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人。

9. “鲁班门前耍大斧”——①献丑了;②不自量力;③来错了地方;④贻笑大方;⑤向老将挑战;⑥勇于在行家面前表现自己。

手的惯用语之中日对比 第4篇

关键词:手的惯用语,情感色彩,中日对比

汉日语中都有大量的人体词汇惯用语, 这可以说是两种语言的一大特色, 或是一种有趣的民族现象。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同属汉字文化圈, 而且日本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大陆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文化的巨大影响, 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日本文化中, 既有与中国文化相似之处, 也有其独具特色之处。

笔者对中日两语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手的惯用语进行分类比较, 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异同进行论述, 旨在加深对两国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1. 手的惯用语的定义

在对中日“手”的惯用语进行对比之前, 先确认两语言中“手”的定义, 再分析其惯用语的含义。根据《广辞苑 (第五版) 》[5], 日语“手”大概有以下意思: (1) 肩から指先に至る間の総称。手首。手の指。 (2) 人体の手のように働くもの。 (3) 持つこと。 (4) 腕前。 (5) 手段。 (6) 手数。 (7) 代金。而《现代汉语大辞典》[6]则将汉语“手”解释为: (1) 人体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分。 (2) 特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机械。 (3) 表示手的动作;拿着。 (4) 手艺;本领。 (5) 手段;方法。 (6) 指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作出某种行动的人。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 (2) — (5) 是汉日语中都存在的意思, 汉语的 (6) 包含在日语的 (2) 之中。 (1) 中的“手”的意思, 日语强调具体的身体部位, 而汉语则强调“手”的基本功能——“拿东西”。日语中的 (6) (7) 是日语特有的意思。

关于惯用语有许多定义, 总体而言, 共有三个特征: (1) 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 (2) 整体表达一个意思; (3) 是一种固定的惯用表现。所谓“手的惯用语”, 指的是与“手”相关的惯用语, 包含“手”和“惯用语”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及特征。

2. 手的惯用语的分类

本文中作为分类对象的手的惯用语, 日语主要来源于《広辞苑》, 共126句;汉语来源于 (1) 《汉语惯用语词典》29句, (2) 《新惯用语词典》48句, (3) 《汉语惯用语辞典》106句。中国的三本辞典中, 重复的内容不计在内, 共134句。另外, 一个惯用语有的含有几种意思, 详细分析所有意思并进行分类, 超出笔者的能力范围。因此, 笔者对手的惯用语的分类分析, 只限定在以上各辞典中, 排列在第一位的意思。

3. 中日手的惯用语对照比较

通过上述列表可知:日语手的惯用语中, “褒义”的47句, “贬义”的52句, “中性”的27句。汉语手的惯用语中, “褒义”的51句, “贬义”的56句, “中性”的27句。

王勤[1]说过, “至今所见到的惯用语中, 贬义感情和否定态度的东西很多”。从以上数字也可以知道, 确实是贬义的手的惯用语比较多。但是, 仅根据该分类表, 笔者不能作出结论。因为笔者所调查的手的惯用语数量有限, 所以, 笔者只能说是确认了惯用语有这样一种倾向。

从以上的分类表还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手的惯用语中, 既有意义相同、相近的, 也有意义完全相异的。以下笔者将对两语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常用的手的惯用语进行分析比较。

3.1 汉日两语言中都存在的意思基本相同的手的惯用语。

汉日两语言中, 在表达帮助他人的意义时均使用“手”。日语中, 表达受到恩惠和给予恩惠所使用的动词不一样, 因而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用词也不同, 形成的惯用语也不同, 如“手を借りる” (受到帮助) ;“手を貸す” (给以帮助) 。汉语都用“搭一把手”。在称赞他人的长相时, 汉语说“好手足”, 而日语也强调其“手”——“紅葉のような手”。从借代物“紅葉”中还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然”的一种特别的情感。此外, 日语用“網の目から手、引く手数多”, 汉语用“抢手货”之类的手的惯用语来表达“受欢迎的东西”, 均用“手”来表示一种欲望。在表示“争先, 抢先”之意时, 汉语用“先手棋”, 与其相对应的是日语的“先手を打つ”。可见, 两国民不仅对手的“拿东西”这一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 而且两国在围棋、象棋的传播及文化方面具有共通性。在表达“事情难办或难于接受”时, 两国均使用相同意思的“手を焼く”和“烫手”。表达紧张的感情时, 汉语用“手里捏一把汗”, 而日语也同样使用手的惯用语“手に汗を握る”。

3.2 日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

日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中,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并可观察到日本的一些生活习俗: (1) 日本人很重视人际关系, 根据对方的身分、场合、状况等, 微妙地改变自己的措词, 避免发生人际关系的摩擦, 严格区分“内”“外”关系来使用敬语, 反映了日本人独特的人生观、社会观。其中, 表达“敬意, 谢罪”等的惯用语有“手を束ね膝を屈む”“御手を上げられい”等。“御手を付ける”意为“主人が召使いなどの女と肉体関係を結ぶ”, 从“御手”中既可以看出上下人际关系之间的尊卑、贵贱等“情态色彩”及日本人对敬语使用的重视程度, 也能感触到日本的“性文化”。 (2) 日语中, 从包含动物的手的惯用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动物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感情。其中, 对狗赋予了“忠和义”的情感。如“飼犬に手を噛まれる” (忘恩负义) 这一手的惯用语, 表达的是“被如此‘忠义’的狗咬到, 真所谓是遭到了难以想像的灾害”之意。日本人认为猫的生性是“懒惰、笨拙”, 对猫的印象不好, 由此产生了“猫の手も借りたい” (忙碌) 之类的惯用语。可谓在人手不足、非常忙碌的时候, 就连那“懒惰、笨拙”的猫的力量也想借助。 (3) 日语中用“焼餅焼くとて手を焼くな”、“手が空けば口が開く”等惯用语来表达“教训, 忠告”之意。这是“谚语”的一个显著特征, 也是日语的手的惯用语的一大特色。

3.3 汉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

汉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中, 可以得出一些中国特有的特征: (1) 中国的手的惯用语中, 用“洗手不干”来表示“把手洗干净休息了, 远离从前的非法行为”之意。而与此相对应的日语是“足を洗う”。对此, 我国研究学者吴钰指出, “差异应该落在着眼点上, 中国人看到了干坏事的手, 日本人却留心到脚所站立的位置”, 可见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2) 表示“模范, 能手”的“红旗手”、“一把手”等汉语的手的惯用语, 用“手”代表某一种人。这与《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相吻合, 大体说来, 手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标志。同时, 也反映了在中国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 (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来看是由文化造成的) ,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的思想已牢牢根植于中国人的头脑中了[2]。 (3) 汉语惯用语中, 常用“手面宽”、“手面阔绰”等表示经济状况。此外, “手脚”并用的惯用语也很多, 如“动手脚、弄手脚、做手脚、碍手脚、捆住手脚”等, 这反映了汉民族讲究平衡的民族特色。

4. 结语

以上, 笔者按照褒义、贬义、中性, 对汉日两语言手的惯用语进行分类整理, 并作了一些粗浅分析和论述。从整理的结果来看, 表达贬义的手的惯用语比较多。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中日两国人民对“手”的生理功能反映基本一致;二是两国人民对“手”的社会性功能在认识上无特别的差异。

从“汉日两语言中都存在的意思基本相同的手的惯用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日本人在接受中国汉字文化的过程中, 逐渐表现出了与中国人相近的思维方法。但是, 从“日汉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和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和风俗习惯。日本人对自然、动物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意, 由此产生了其独有的手的惯用语。而汉语中, 有许多如“红旗手、多面手、神枪手、一把手”等惯用语, 这些惯用语表示的则是某一种人。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此外, 从“手”的含义中也可以看出, 在对手的生理功能的理解方面, 中日两国人民有着相异的见解。中国人首先注意到了手的“持物”这一功能, 由此创造出了手的惯用语。而日本人则不同, 他们把焦点放在了手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这一意义之上。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 是因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是从具体到抽象, 反之是从抽象到具体”[4],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相反。

因能力和时间的限制, 本文中对于定量研究所要求的数据在量的方面还有很大缺陷。在今后的学习中, 笔者将继续努力, 争取对本文中的结论作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勤.汉语熟语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395.

[2]赵杰.浅谈日语与汉语中的人体词惯用语的比较.财经界, 2007, (1) .

[3]吴钰.指“手”画“脚”论中日身体词汇.日语知识, 2004.

[4]森本哲郎.『日本語表と裏』.新潮文庫, 2006:169.

[5]新村出.『広辞苑』 (第五版) .岩波書店, 2005.

[6]《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编纂.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7]施宝义, 姜林森, 潘玉江.汉语惯用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

[8]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浅谈导游语言中的惯用语使用 第5篇

1 汉语惯用语特点

汉语惯用语是汉语的建筑材料之一, 它同词一样可以构成句子, 但在表意上又比词有更高的表现力, 远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叠加, 而更多的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在《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现汉》) 第5版中对惯用语的解释是:[惯用语][名]:熟语的一种, 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多用其比喻意义, 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可见, 汉语惯用语是一种鲜活的极富表现力的生活语言, 其在本族语言中的使用率高达80%, 但是由于这种语言现象沉淀于日常用语中, 所以一般不为本族人所察觉。

1.1 来源于民间, 通用于口语

惯用语是典型的俗语, 它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它一般找不到其出处, 也找不到有名有姓的作者, 只有极个别的来源于典故, 例如:

“破天荒”见于北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唐荆州衣冠蔽泽每岁解送举人, 多不成名, 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 以荆解及第, 号为破天荒。”

“莫须有”见于《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 韩世忠不平, 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 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

而更多的惯用语的产生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 比如享用已经做好的饭称之为“吃现成饭”, 比喻不劳而获, 坐享其成;打击别人的热情称之为“泼冷水”;被争抢的热门“饽饽”称为“香饽饽”等等。这些惯用语大多采用了其比喻意义, 如“踢皮球”、“捉迷藏”、“开顺风船”、“炒冷饭”、“打太极拳”、“打小九九”、“老掉牙”、“老油条”等;还有一些来源于传统习俗, 比如“拿尚方宝剑”、“太上皇”、“裹脚布”等等。

这些惯用语不仅仅来源于社会生活, 并且也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的口语中, 鲜活地存在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给予惯用语生存的土壤和丰富的营养, 让惯用语得以生长壮大。

1.2 双层语义, 引申变异

汉语惯用语的重要特征即在于其具有双层语义, 除了字面意思以外, 还具有比喻引申的意义。而其真正要表达的意义也往往和字面意思无关, 抽象的虚指意义才是其实际内容。如“穿小鞋”的整体含义不能理解成“穿尺码小的鞋子”, 而应跨越字面意义解释为“挟嫌报复。暗中给人以刁难, 约束或限制”。惯用语的这种特点主要是通过比喻、引申、对比、夸张、节缩、婉曲、藏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

1.3 结构固定, 运用灵活

惯用语是一种固定词组, 它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一般来说, 惯用语大多是三字格, 比如前文提到的“踢皮球”、“捉迷藏”、“穿小鞋”、“炒冷饭”等, 还有如“开夜车”、“背黑锅”、“打折扣”、“分水岭”、“擦边球”、“开场白”等等不一而足。但惯用语也不局限于三字格, 也有多字情况, 比如“八杆子打不着”、“八字没一撇”、“拔眼中钉”、“光杆司令”、“钻牛角尖”等等。但总体而言惯用语还是以三字格为主要形式, 一般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单言的为支配者, 后一部分双言的为被支配者, 二者之间有时可以加入其他成分, 如“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提供服务, 但愿不会交上一张白卷”中的“交白卷”, 还有“开夜车”、“穿小鞋”、“背黑锅”等等都可以运用这种形式。还可以颠倒顺序来说, 如“给他个钉子碰”、“给别人小鞋穿”等。还可以替换当中的成分, 比如“碰一鼻子灰”还可以说成“抹一鼻子灰”、“臊一鼻子灰”等等。

总之, 惯用语虽然结构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但是其运用起来又确实很灵活, 这一特点也使得其在口语中能够大量地被运用。

2 导游语言使用惯用语的必要性

2.1 导游语言本身的风格特征所决定的

导游语言本身就具有大众化口语风格, 这是导游语言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口语化的导游语言是导游工作必备的表达手段, 无论是“独白”还是“对话”都离不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鲜活的惯用语恰是导游语言所需要并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语料库, 既利于导游使用, 又利于游客接受, 游客与导游在惯用语的使用上跨越了学历层次的差异, 跨越了年龄上的代沟, 达到高度的趋于同一。

2.2 导游语言的幽默需求

惯用语是一种含蓄的耐人寻味的俗语。它的语义都隐藏在引申意义当中, 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叠加, 所以其语义便具备一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味道。比如将字词等知识特别丰富的人比喻为“活字典”;用舌头指代能言善辩, 称能言善辩之人为“三寸舌”或“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讥讽有些傻气, 做事莽撞的人为“二百五”等等。这些语言生动形象, 将无限韵味蕴涵于短小精悍的字句当中, 生动之余又不乏幽默, 恰好与导游语言的幽默需求相吻合, 是导游语言的不二之选。

2.3 导游语言综合性的集中体现

惯用语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事项, 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它来源于汉文化, 反映着汉族人的生活、风俗、思维和价值观。它涉及到行业语、语言变异、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心理、语言与社会语境等方面, 这些方面又都与导游语言息息相关, 导游语言的这一综合性特点在惯用语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者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 口语化的惯用语是艺术的导游语言的不二选择, 惯用语的短小精悍符合导游语言的使用风格, 惯用语所承载的文化讯息丰富着导游语言的内涵, 惯用语的形象幽默与导游语言不谋而合。导游语言大量地使用惯用语可以增加其美感, 为导游语言的发展探索一条生机勃勃之路。

3 导游语言中惯用语的使用应避免的误区

惯用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 对它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 要视场合语境而用。当我们不重视语境和对象时, 就会闹出一些笑话或造成不同程度的误会。比如, 某位游客总是笑脸相迎, 无论对谁都极为热情, 某导游本意想当着游客的面夸赞该游客, 说道:“XX真是一个笑面虎啊!”这无疑会使得游客极为不快, 该导游自然有违本意了。所以, 使用惯用语就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

3.1 感情色彩

导游语言应该是能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一种职业语言, 在使用过程中就要注意选词造句, 尤其在感情色彩方面要格外地注意, 宜褒不宜贬, 不能使游客感觉不愉快, 不自在, 尤其是一些挖苦、有损人格尊严的词汇更是禁止使用。所以在选用惯用语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了, 不是所有的惯用语都能够被导游所使用。在惯用语中, 具有贬义及贬义意味的惯用语占了62.28%, 这意味着, 超过一半以上的惯用语是具有变异色彩的, 在使用过程中就要格外注意语境, 不能随便乱用。比如“钻钱眼”、“揪小辫子”、“穿小鞋”等词汇就要注意语境使用, 或者尽量避免不用。而一些褒义或中性的惯用语例如“活字典”、“香饽饽”等可以视情况而用。

3.2 文化误区

前文提及, 惯用语本身蕴含着大量的汉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内涵使惯用语具有了独特的引申意义, 这些引申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文化碰撞, 如果导游员对这些把握不住, 很有可能会陷入文化误区中, 而造成交际的失败。比如“一锥子扎不出血”在韩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 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性格倔强, 不容易听别人劝告, 与汉语里大相径庭。导游员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游客, 还有国外游客, 即便是国内, 我们也有很多少数民族, 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 所以导游员在使用惯用语这种具有极强的文化性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 以避免陷入文化误区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总之, 惯用语这种独特的语言单位与导游语言有不解之缘, 导游语言是一门艺术的语言, 是一门享受美、创造美的语言, 加入惯用语这种口语色彩极浓、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元素势必会增加导游语言的魅力, 使导游语言更加鲜活有力, 使导游语言更加生机勃勃。但惯用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在使用中要格外注意其感情色彩和文化因素的把握,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给导游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摘要:导游语言是导游员的职业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幽默、口语化的艺术特征, 汉语中的惯用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 在导游语言中使用惯用语可以使导游语言的特色更为突出。本文重点研究在导游语言中使用惯用语的必要性, 以及如何使惯用语的表达起到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惯用语,导游语言,表达

参考文献

[1]王勤.论惯用语[J].语文研究, 1982.

[2]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3]谭宏.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惯用的歇后语 第6篇

作为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惯用语的意义通达不符合一般语言的加工规律。句法分析将导致惯用语字面意义的通达,而字面意义并不发挥交流功能,是应被摒弃的成分。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的矛盾为惯用语理解带来困难,也成为非字面表达理解机制研究的焦点。由于惯用语从更深层面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对惯用语加工机制的研究成为揭示人类复杂认知机制的途径和理解多词素词加工的窗口(Yang et al.,2009)。

惯用语是一种概括化的语言形式,是人类真实意义的隐含性表达。同时,惯用语又是整词意义不能通过对词素意义的字面整合而通达的固定词汇。由于惯用语的语义加工和句法加工相互矛盾,促使研究者对惯用语理解机制进行了长期探索。早期的观点认为,惯用语已词汇化,对其加工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Bobrow et al.,1973)。但研究发现,词素在惯用语理解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据此提出构造假说,认为惯用语未词汇化,加工存在词素意义的激活(Cacciari et al.,1988)。混合模型认为,在概念层和句法层均存在惯用语的整体表征,惯用语加工既是可构造的,又可直接提取(Sprenger et al.,2006)。熟悉的惯用语,整词意义直接提取;不熟悉的惯用语,采取构造加工的方式。基于Lakoff&Johnson(1980)“人类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的观点,概念隐喻假说认为,惯用语意义由图式和相关概念映射形成,惯用语理解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现象(Gibbs,1992)。基于语言交流的“合作原则”,关联性假说认为,讲话者会依据听者的理解水平合理使用惯用语(Vega-Moreno,2001)。

大量证据表明,惯用语理解是一种多层次、多方向的加工。惯用语理解存在多种机制,既包括概念驱动加工,也包括材料驱动加工,还可以直接提取(Libben et al.,2008)。其中,语义性质在惯用语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惯用语理解方式不同多由惯用语语义性质的不同造成。因此,有必要探讨影响惯用语理解的语义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二方法

(一)被试

310名大学生。男144人,女166人。母语为汉语。

(二)材料

从《汉语惯用语词典》(周宏溟,1990)、《汉语惯用语词典》(施宝义等,1985)选取234个惯用语,其中“2+1”偏正结构61个,“1+2”偏正结构35个,动宾结构138个。

(三)程序

语义性质评定采用5点量表,从低至高遵循1~5的顺序。按照测试性质汇编成册,有3类评定问卷。问卷1针对预测性和分解性,有3个分问卷,60名被试参与评定,每组20名。234个惯用语分成3组,第一、二组包含80个,第三组包含74个。在每个分问卷中,只出现两组惯用语,3组被试的任务分别为(1)+(2)、(2)+(3)、(3)+(1)。即第一组被试对第(1)组材料做预测性判断,对第(2)组材料做分解性判断;依次顺推。预测性指当最后一个单词省略时,短语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判定为惯用语。通常做法是将惯用语最后一个成分省略,要求将惯用语补完整,依据补充比例判断预测性。分解性指惯用语成分词素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贡献,有贡献,惯用语可分解,否则不可分解。问卷2针对熟悉性、可理解性、可表象性、字面合理性、词素贡献。词素贡献包括单字词素贡献和双字词素贡献,即处于“1”和“2”位置的词素对惯用语理解的贡献。有10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分5部分,被试分别评定惯用语的熟悉性、可理解性、可表象性、字面合理性和词素贡献。每个分问卷22人,共220名被试。234个惯用语被分成10组,采用和问卷1同样的编排方式,保证同一问卷的惯用语无重复。可表象性指看到惯用语时是否容易产生表象;字面合理性指惯用语是否有合理的字面解释;词素贡献指划线词素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贡献。问卷3针对习得年龄。依据受教育阶段将习得年龄分为6个阶段:幼儿园,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高中,大学。30名大学生参与评定,要求被试对惯用语做习得年龄的主观判断。另外,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中查找惯用语整词中位置“1”的词素频率。整个数据包含预测性、分解性、词素频率、熟悉性、可理解性、可表象性、字面合理性、习得年龄、单字词素贡献和双字词素贡献。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三汉语惯用语语义性质分析

删除熟悉性低于2的惯用语4个,总量为230。其中“2+1”偏正结构短语60个,“1+2”偏正结构短语34个,动宾结构短语136个。

(一)相关分析结果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单字词素表示单字词素贡献率,即单字词素可分解性。双字词素表示双字词素的可分解性。词素频率指惯用语中位置“1”的词素频率。下同。

动宾结构惯用语的可理解性不受分解性和词素频率影响,受其余因素影响。预测性和熟悉性、可理解性、可表象性及字面合理性显著正相关。分解性与可理解性无显著相关,表明惯用语是否容易理解不受分解性的影响。单字词素贡献受词素频率的消极影响,词频越高,单字词素贡献越低。在136个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中,多数动宾结构惯用语的双字词素表明惯用语的比喻性质,如“(打)圆场”“(起)风波”“(敲)竹杠”,双字词素意义通达即会造成惯用语键出现,导致整词意义通达。但在英文惯用语中,如“(bear)one's cross,(eat)one's words,(buy)the farm”等,词素均有合理字面义,词素义识别并不会促使惯用语键出现。这可能是造成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理解中分解性未发挥作用的原因。

在“2+1”偏正结构惯用语中,可理解性除不受双字词素贡献和词素频率影响外,受其余因素影响。预测性除不受词素频率影响,受其余语义性质影响。分解性和可理解性、预测性和双字词素贡献显著正相关。双字词素贡献影响分解性和预测性。双字词素贡献越大,惯用语愈易分解,也愈易预测第三个单字。例如,“门外汉”和“看家狗”结构相同,但不同位置词素贡献不同。在“门外汉”中,“门外”贡献较大,在“看家狗”中,“狗”包含更多贬义。由于双字词素贡献不同,造成分解性不同。将双字词素贡献进行高、低分类(以3.5为标准),方差分析表明,双字词素贡献主效应显著,F(1,58)=65.58,p<0.01;分解性主效应显著,F(1,58)=8.40,p<0.01;字面合理性主效应边缘显著,F(1,58)=3.70,p=0.06,表明“2+1”偏正结构惯用语双字词素贡献高低不同,分解性有差异,字面合理性也有差异。

“1+2”偏正结构惯用语可理解性、可表象性、字面合理性除不受分解性、双字词素贡献和词素频率影响外,受其他语义性质影响。预测性还受单字词素贡献影响,单字词素贡献越高,预测性越高。分解性仅和双字词素贡献呈正相关。“1+2”偏正结构惯用语虽然在结构上和动宾结构惯用语相似,理解机制却有较大差异。在“1+2”偏正结构惯用语中,双字词素均有合理字面义。而且,几乎所有双字词素在惯用语中只表征字面义,如“铁公鸡”“老规矩”等。只有少数惯用语,如“老江湖”“臭老九”等,词素才表征比喻义。理解此类惯用语,单字词素发挥重要作用,激发惯用语的比喻性质。

Libben et al.(2008)研究表明,在不同任务下,影响惯用语理解的因素不同,熟悉性较稳定。依据语言经历性假说,青少年对熟悉惯用语更易理解(Nippold等,1993)。三类惯用语中,熟悉性均和可理解性以及预测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但熟悉性不受分解性、词素频率的影响,即熟悉性和分解性不存在互相影响。另外,分解性和双字词素贡献呈正相关,表明双字词素对惯用语整词意义的贡献是判断惯用语是否可分解的重要因素。结构影响惯用语理解。对于动宾结构惯用语(如“敲竹杠”“拍马屁”),双字词素理解即意味着惯用语理解。对于“2+1”偏正结构惯用语(如“美人计”“糊涂虫”),对“正”结构理解才会通达惯用语意义;对于“1+2”偏正结构惯用语(如“铁公鸡”“冷板凳”),“偏”结构理解是关键,如被试不清楚把握“偏”结构的隐喻意义,则很难理解惯用语意义。

在Libben et al.(2008)对210个动宾结构惯用语理解的研究中,分解性除和字面合理性及词素频率无正相关外,和其他语义性质均显著正相关;同时,分解性和熟悉性存在交互作用,理解低熟悉性的惯用语,分解性发挥较大作用。在本研究中,分解性并未表现出显著作用。即使是理解动宾结构惯用语,分解性作用也不大。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不同语言的惯用语在结构和组成方式上有差异。英语动宾结构惯用语往往是“V+the(a/an/his)+N”结构,中间成分无实际意义;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词素均有实际意义,这种结构上的不同会造成预测性的差异。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如“拍马屁”“挖墙脚”,双字词素已独立成词,表达一定的引申义,是惯用语理解的关键。惯用语前两个词素的出现,会易化最后词素的提取;英文动宾结构惯用语,如“kick the bucket”“eat one's words”等,前两个词素出现不会易化后面词素的提取。在Libben等人研究中,210个动宾惯用语平均预测性为0.1786,其中120个惯用语预测性为0,预测性低于0.32的惯用语占80.5%,预测性高于0.70的惯用语仅占4.8%;本研究中,动宾结构惯用语预测性平均值为0.7375,预测性高于0.70的惯用语占69.6%。按照结构假说,预测性是影响惯用语理解的重要因素,预测性不同会造成惯用语理解机制的不同。

此外,Libben等人研究表明,分解性和字面合理性显著负相关,字面合理性越高,分解性越低。字面合理性和意义性(可理解性)显著负相关。研究者认为,整体可分解的惯用语一定有合理字面义,有字面义的惯用语不一定都可分解。在本研究中,动宾结构惯用语分解性和字面合理性正相关,和可理解性正相关。两个研究字面合理性结果相反,原因可能是两类材料结构不同。两类惯用语在预测性上存在差异,汉语惯用语词素更易表征惯用语比喻性质,造成惯用语键提前出现。与Libben等人的发现一致,在本研究中,动词频率和预测性与熟悉性相关方向相反,但不显著。

(二)回归分析结果

惯用语加工的目的是理解和识别惯用语的语义性质。以可理解性和预测性为因变量,对语义性质作回归分析。

在以可理解性为因变量的模型中,熟悉性、可表象性、字面合理性效应均显著。熟悉性作用受到许多研究证实(Nippold等,2002)。表象在理解惯用语中亦发挥重要作用。表象编码有利于惯用语加工,具体的惯用语可表象程度高,理解快速。Gibbs等(1997)的实验表明,具有相似比喻意义的惯用语,人们形成的心理表象高度相似,对表象的认识比较一致。Nippold等(2003)的研究证实,对惯用语的心理表征经历一个和整词理解水平相联系的发展过程。儿童表象简单具体,仅是对惯用语部分意义的表征;成人报告的表象更具有形象性、比喻性;惯用语的心理表征水平是惯用语理解水平的反映指标。Boers&Demecheleer(2001)研究发现,对可表象度高的不熟悉的惯用语,被试可推断出它们的具体含义,但对可表象度较低的惯用语则必须借助语境信息。Janyan&Andonova(2000)的研究表明,构建惯用语字面意义的表象有助于易化惯用语的理解,从而易化被试对惯用语比喻性质的识别。

除熟悉性之外,字面合理性也影响较多语义性质。惯用语有合理字面义,对惯用语诸多语义性质判断都会提升。字面合理性作用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合理字面义强化对惯用语的记忆。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在理解惯用语时,最初倾向于从字面义解释惯用语,成人即使已熟知惯用语比喻义,仍会对惯用语做句法分析(Nippold et al.,1988b)。当然,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字面义加工简单,比喻义加工复杂。脑损伤、精神分裂症、癫痫和老年痴呆症病人都表现出字面意义加工的偏好,疾病往往造成比喻义加工的失败(Papagno,2001)。

在以预测性为因变量的模型中,动宾结构惯用语熟悉性效应显著,可表象性效应边缘显著。“2+1”偏正结构惯用语熟悉性效应显著。“1+2”偏正结构惯用语可表象性和单字词素频率效应显著,两者作用方向相反。单字词素频率越高,惯用语越难识别。马利军等(2006)对“1+2”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惯用语研究表明,只有偏正结构惯用语词素语义的启动效应显著,词素在惯用语整词理解中存在激活。单字词素意义的自动激活阻碍惯用语整词识别。当遇到一个有多种意义的单词时,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个意义总要被自动激活,不管该意义是否符合语境,词素语义激活将对整词加工起到抑制作用(Tabossi et al.,1987;Rayner et al.,1989)。

四结语

惯用语中有大量惯例性经验,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隐含性表达,也是语言发展的高级产物。惯用语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是一种描述性短语,常用修辞手段包括比喻、夸张、借代、虚指等,通过这些手段以及字面表象表征的概念隐喻表达人类生活中的现象。它既是文化发展的表达,也是人类认知经济的体现。因此,惯用语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交流性语言。日常生活中,如果说者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惯用语,不仅能把意思很容易地表达清楚,而且可以使听者感觉一语中的,留下深刻印象。

惯用语是隐喻认知思维在语言中的典型表现,比喻义是惯用语的本质。因此,对其理解的关键是厘清词素在整词理解中的作用。惯用语破坏了正常的语言学分析规则,在理解上不同于普通字词。普通字词词素意义并不具有另外的含义,在文化上具有同一性。例如,不同国家的人对词语“公鸡”的理解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惯用语除成分的字面义组合外,还有不同于字面义的比喻义。惯用语的字面义和比喻义存在联系。虽然比喻义并非字面义的简单相加,但字面义是比喻义的理据。从表义的覆盖性上看,惯用语的字面义和比喻义是个别和一般、特指和泛指的关系。相对于普通字词,惯用语理解需要一个逐渐掌握知识、熟悉历史、恰当运用推理的过程。

同时,惯用语携带大量历史文化和生活知识,是文化差异的载体。这并不是说不同文化的人不能理解对方的惯用语。人类生活环境以及主观体验具有共性。即使没有文化历史知识,只要具备生活经验,对惯用语还是容易形成共识。例如,汉语中有“如履薄冰”,英文中有“on thin ice”,这是基于同样的生活经验。汉语中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英文中有“an eye for an eye”,也是基于同样的生活方式。即使这样,作为文化差异的载体,惯用语理解依然需要本族文化的支撑。例如,同样是由词素“狗”构成的熟语,英文中常表达褒义,如“lucky dog”,汉语中常表达贬义,如“落水狗”“赖皮狗”。由于惯用语自身丰富的文化语言信息,造成对其理解的困难。

上一篇:安全知识讲座1下一篇:又读张爱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