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六总结

2024-07-07

必修二专题六总结(精选6篇)

必修二专题六总结 第1篇

阳 江 一 中 历 史 科 学 案

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本专题知识结构图】

【本专题重要概念】

【学习存疑】

必修二专题六总结 第2篇

必修二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知识结构图】

【本专题重要概念】

必修二第六单元训练(二) 第3篇

1. 关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文·杜博夫斯基认为:“经济萧条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废墟,还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陷于防御地位,并使人们对它将来是否能存在下去产生了怀疑。”这种思考主要是由于( )

A. 危机导致经济严重倒退

B. 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缺陷

C.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 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3.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由美国开始并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使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对于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我们从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

①繁荣和危机往往相连,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 ②要注意随时调整内部机制和经济政策 ③国家利益至上,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④协调国际关系,加强国际合作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 国会的政策在于——规定和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并为此规定和保持某些销售条件,从而重新规定对农民的价格水平,并使农产品的购买力,就农民所购商品而言,相当于基数时期农产品的购买力。材料表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农业调整法的目的在于( )

A. 国家干预经济

B. 减少生产过剩、提高农业收入

C. 增加农业产量

D. 对农民进行福利救济

5. 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类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作者划分三类产业的依据是什么( )

A. 三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B. 出现的历史先后顺序

C. 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

D. 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

6. 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 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希腊目前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12%,远远超过欧元区设定的3%上限。下列与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有关的是 ( )

A. 人民资本主义 B. 经营者革命

C. 高福利政策 D. 企业国有化

8.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充分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政策实际上( )

A. 国家对经济完全干预

B. 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 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在我们国家生活中每一个黑暗的时刻,直言不讳,坚强有力的领导都曾经得到人民的谅解和支持,从而保证了胜利。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节录)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主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美国人“恐惧”“害怕”是哪件历史事件造成的。面对“恐惧”“害怕”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访问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本,而邓小平回赠了他中国刚刚上市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邓小平的这一行动被认为寓意深刻。对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评价中国未来的行动将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们的认识规律将被改变。

材料二 近几年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出现恶化迹象,投资者担心信贷问题纷纷出售股票转而持有现金,导致美国股市出现剧烈波动,同时各国股市也由此遭受重创,巨幅下跌,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1)材料二中邓小平回赠“飞乐股票”的深刻寓意是什么?怎样理解基辛格所说的“人们的认识规律将被改变”?

(2)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认识,你认为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危机的危害。

必修五专题二总结教学案 第4篇

(二)【构建目标】

1.积累迁移语文基础知识(词语的音、形、义、用),形成语文基础能力。

2.重点句子和语段的赏析感评。

3.专题内涵升华。

【构建重点】

1.基础知能迁移与合类;2.经典语段思考与感悟写作。

【教学方法】自我梳理合作探讨教师点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语文基础知能构建

1.词语读音积累

憧()憬鲜()为人知寡廉鲜()耻数见不鲜()

门衰祚()薄茕茕()孑立洗()马拔擢()优渥()盘桓()病笃()猥()琐修葺()茸()毛垣墙断壁残垣()冥然兀()坐栏楯()庖()丁解牛越俎()代庖先妣()老妪()伛()偻()乳媪()呱呱()而泣象笏()筵()席金钏()余荫()笑靥()玉醅()创()痕妒()忌鲁莽()倔强()()

2.词语书写积累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没精打采兴高采烈喝彩张灯结彩厮守厮杀厮混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杯盘狼藉金榜题名提纲挈领司马青衫劳燕分飞

青鸾淡烟暮霭和蔼拜谒碑碣胸臆黯然失色赔偿矜持作态皎洁佼佼者绞杀慷慨气概浩渺浩淼举案齐眉

二、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征召:

察举制:

孝廉:

秀才:

洗马:

2.期功强近之亲:

3.乌鸟私情:

衔环结草:

4.孩提:始龀:豆蔻:束发:

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

花甲:古稀:耄耋:期颐:

5.归:归宁:

6.红泪:伯劳:鱼雁:

青鸾:异乡花草:

三、语段赏析感评

【提示】根据语段内涵特点、修辞特点、抒情特点等,联系人生与社会实际或历史知识,对语段进行赏析,写出简要而独特的个人感悟或评价。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感评】

《晋书·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书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感评】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感评】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感评】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感评】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感评】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感评】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必修二专题六总结 第5篇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5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5)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6)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3、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四、欧洲联合的影响

①经济上: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政治上:使欧洲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作用增强

③世界格局: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五、★欧元的启动?

(1)1969年,欧共体正式决定把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奋斗目标。(2)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3)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

(4)2002年1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六、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过程:(1)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2)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3)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首次提出:澳大利亚总理 霍克

2、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2个成员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东盟等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4、1993年,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西雅图召开,中国在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十六字原则。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七、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

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进步化,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八、★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九、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第三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一、★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发展及作用

1、★由来及发展: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1)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意大利首先提出建立一个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2)1993年底,把多边贸易组织改为世界贸易组织。

(3)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咯什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2、宗旨: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特点: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 ..

4、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5、★意义:

(1)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2)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原因、影响和作用

1、史实: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

(1)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2)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申请

(3)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原因:(1)中国需要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

(2)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影响:(1)机遇:

①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②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③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维护合法权益;

⑤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3)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三、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本质、表现及评价?

1、原因:(1)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联系世界更加紧密,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国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4、★“评价:即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也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

因此,发展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面对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进程中的问题(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1、趋势: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2、问题(影响):

(1)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2)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③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开始;

必修二第三专题 第6篇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年—1956年)

1、背景:

(1)政治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2)经济上:

 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 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有企业和新建立的国有企业迅速发展。

2、过程:

(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和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 基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 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意义:

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下一步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进入到初级阶段。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深刻的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三次变革: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

4、存在的问题: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简单化一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

(1)成功的探索:

 月毛泽东的《:这是中共探索开始的标志。

 中共八大:

内容: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中共及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实现主要任务的原则等。

评价: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没有被真正执行。

(2)探索中的巨大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错误表现:、、、(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等。)

大跃进造成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资源严重浪费。

人民公社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经济性。

(3)调整:

1960年农村工作会议:主持者,国家主席刘少奇。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具体措施:八字方针(即:、、、。)其核心是“”。

1962年七千人大会。

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3)、成绩:两大钢铁基地(武汉、包头);建立了十几个基础行业;除西藏之外都通了铁路;实现了原油自给等。

(4)、经验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十年**中的国民经济(1966年------1976年)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背景:

(1)文革的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等。(2)思想上的解放: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

(3)当时中央领导人华国锋仍旧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2、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

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会后决定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等

3、意义:

(1)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政治-经济;僵化-改革等)

(2)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实行

2、城市:时间:

 主要内容: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

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负责制等。

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三、对外开放的局面形成第三节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1、背景:

(1)国内:改革处于关键时期。(1989年的政治**影响)

(2)国外:国际风云变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全世界遭受挫折。)

2、标志:

(1)邓小平南方谈话:

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改革的胆子要大些;三个有利于;计划与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等。

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1992年十四大召开:

主要内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1、十四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具体: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

2、十五大

(1)主要内容: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等。

重要的论断: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这些论断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19.从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城镇恢复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表明()

A.农村工作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B.我国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上一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赵峰下一篇:备战考研英语?首先养成科学阅读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