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的新闻稿

2024-08-13

关于感恩的新闻稿(精选11篇)

关于感恩的新闻稿 第1篇

二o一o年五月十三日是今年的母亲节。

母亲节前夕,××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中队以少先队的名义,号召六年级全班同学用书信的形式写下对母亲最想说的话和最真挚的祝福,由学生在母亲节那天亲自交给自己的母亲,用来献给我们最伟大的母亲,祝她们节日快乐。

据了解,六年级的同学在班主任的主持下,认真写下了自己对母亲最真挚的祝福,用它来表达

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谢。

很多同学写了很多对母亲表示感激的话:“妈妈,你辛苦把我养大,我会永远爱你。”,“这辈子你是我妈妈,下辈子我还要你当我妈妈……”,“妈妈,你辛苦了,祝你节日快乐,相信我,我会让你永远快乐的。”这些内心深处的亲情话语,感动着笔者,也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学子。正如一个同学说的一样:“这是我第一次给父母写信,我想以后我会坚持写下去的,希望他们收到信后能够开心。”

母亲节后的这个星期,从六年级班主任处了解到,这次活动收(来源:好范文 http:///)到了很好的效果,几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女的真挚的祝福当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学生们也变得好象懂事了许多,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认真地工作,更加认真地劳动。

用最简单的礼物,传送最真挚的感情。××镇中心小学会把此项活动推广出去,以后的母亲节等节日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祝福。

关于感恩的新闻稿 第2篇

为了引导同学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学会感恩,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和和谐社会的形成,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5月8日晚上在A栋202召开了三行家书动员大会;5月9日下午在体育馆前举行了为父母送上祝福写感恩小卡片的摆摊活动;5月13日下午在增院邮筒附近举行了将三行家书寄信的仪式。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经济系学生党支部朱柏成书记,和物流、国贸、电商三个党班小组的全体成员。

在这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动员大会,同学们通过观看相关的感人视频,使得我们的感恩之情再一次涌上心头,同学们的真实情感的一句对父母说的话都写在了我们的横幅上;第二个环节是为父母送上祝福的写上感恩小卡片的摆摊活动,这是面对全院学生的,使得不单单是我系学生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院的部分学生也能通过我们的活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同时也感谢支持我系活动的其他外系同学;第三个环节是寄信,同学们将自己的亲手写的信寄出去,对爸爸妈妈说的难以启齿的话都在这封信里面,同学们都在期待自己的父母拆信看的那一刻,活动上还重温了从前寄信的感觉。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父母伟大之情,让同学们常怀感恩之心,珍惜生命和所拥有的一切,懂得付出,更懂得感恩。

关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第3篇

培养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内外因要素

内因———贫困学生本身提高道德素质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 感恩输力”, 就是感恩戴德的意思。“人之有德于我, 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 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 对于大学生, 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 好的道德品质会成为一种力量。我院贫困生自己组织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树立感恩典型, 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 开展感恩专题讲座。那些受过国家、学校资助的学生, 进敬老院做义工, 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贫困学生铭记父母亲情, 常念教师恩情, 加深同学友情, 把感恩思想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贯穿于文明建设、学风建设及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之中。贫困生为了回报亲情而刻苦用功, 为了恪守自尊而拒绝消沉, 为了报效国家而提高综合素质。例如, 玉树地震后, 我院许多贫困生为灾区捐款,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把感恩意识践行到实际行动中来, 感动了他们身边的许多人。

外因———学院对贫困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首先, 应注重对贫困生在助学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培养, 利用贫困生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如感恩班会, 利用学生身边的感恩实例, 唤起他们的感恩之心。通过形式多样的谈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 不因贫困而消磨意志, 学会感恩, 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 我院建立了感恩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 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如我院每学期都举办“感恩教育活动”, 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 针对贫困学生普遍不愿或不善于与外界交流的特点, 不定期地举办以“感恩回报、成长成才”为主题的讲座和交流会, 对贫困生进行教育引导。在良好氛围中, 接受资助的学生摒弃自卑, 开朗自信, 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志愿活动, 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自己成长的内在动力, 塑造完美人格, 陶冶美德情操, 争做一个自立自强、不忘感恩、回报社会的优秀学生。

培养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

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常怀父母养育之恩 《诗经·小雅》有云:“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欲报这德, 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 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 所以, 父母无疑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我们应感谢父母无私的爱。有些学生家境的确贫困, 在国家的贫困助学范围之内, 但本人出于虚荣、攀比的心理却奢侈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教师在工作中就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 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看到父母勤劳节俭和对自己的关心体贴而心存感恩、发愤学习, 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感学校和教师的培育之恩 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是贫困生报效祖国、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高职院校每年有对贫困生的专项拨款, 设立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对于特困生和极困生, 学校会减免学费, 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同时, 教师不仅传授给他们知识, 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心存感恩,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集体主义意识, 强化对社会的责任感, 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心存感恩, 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辅导员应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之中, 循序渐进地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在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聆听贫困学生的心声。

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学会感谢他人 要求学生, 尤其是贫困学生在他人的热情帮助之下摆脱生活困境而能安心学习时, 应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这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内容。如今, 我们身边有众多热心慈善事业的有识之士, 他们的善举被人们所崇敬。但是, 那些被他们帮助过的人的行为却鲜为人知, 甚至有些人享受着好心人的馈赠而忘恩负义, 这是一种悲哀。所以, 对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重要的, 更是必要的。适时地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组织受助贫困生参加“说感谢话”、“写感谢信”、“过感恩节”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 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百折不挠的品格。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受助档案和诚信制度, 对那些不知感恩、不讲节约、奢侈浪费的受助贫困生, 要适当减少资助甚至取消其受助资格。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方法

宣传激励法 感恩教育可以通过舆论宣传载体, 采用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传播、传递贫困学生感恩的相关内容与信息, 以激励贫困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舆论宣传载体包括校园广播、校报、校内宣传栏和校园网等。感恩教育宣传激励要做到说服学生, 而不要命令学生;要做到激励学生, 而不要打击学生;要做到服务学生, 而不要误导学生。

典型教育法 通过典型教育方法, 可以激发高职贫困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感恩行为动机, 从而增强贫困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接受性, 提高感恩教育效果。采用典型教育法, 首先要发现和树立感恩的典型, 这种正面典型必须是得到师生认可的。其次, 要对所树立的感恩正面典型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 不能把感恩的成功典型片面化、抽象化。再次, 要适当地利用反面典型警示贫困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咨询服务法 首先, 教育者如班级辅导员、系部有关人员、学工处人员, 要熟悉贫困生资助的相关信息和优惠政策, 能够解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及时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不能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其次, 教师在工作中要有耐心, 要认真回答学生的提问, 具有服务学生的意识。贫困学生大多都存在自卑感, 如果教师显出不耐烦, 甚至摆出傲慢或漠视的态度, 那么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甚至产生永远抹不去的阴影。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者, 尤其要做好典范。再次, 在学生咨询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感恩教育, 举些学生身边的典例, 做好正面引导。

自我教育法 这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而开展的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达到感恩效果的方法。主要有: (1) 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遇到某一具体问题而有所心得和体会。如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图书管理工作中, 要将图书分门别类地排好, 图书分类法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 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 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 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 最后, 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 每一个类目都有一个类号, 很多学生初学时并不熟练, 有时会经常犯错, 但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能够适应这份工作, 并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也为走上社会积累了经验, 贫困学生都很感激学校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感谢教师的耐心帮助, 他们从工作中获得了乐趣, 并且得到了自身价值的肯定。 (2) 定期对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进行鉴别。贫困生在受到资助后对自身的发展和学习情况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校, 例如, 许多贫困学生在受到社会资助后会定期地反馈学习情况, 既是对自己的鞭策, 也是对资助者常怀感恩之情。

总之, 国家、高校、社会和贫困生自身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强大合力, 确保每一位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并在现有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基础上进行制度改革,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制度的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 通过感恩教育, 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摘要:高职院校在帮助家庭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应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这对于完善贫困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石钟玲, 吴静芬.新形势下培养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索[J].职业教育, 2010, (6) :120.

[2]王微.对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对策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47-48.

[3]张艳.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看感恩教育[J].价值工程, 2010, (1) :194.

[4]田维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关于“感恩之心”的实验报告 第4篇

[实验器材]

取自罗伯特先生遗体的“感恩之心”(已装在适当容器和液体中)、各种资料(将在后面具体步骤中提到)、情感抑制液。

[实验步骤]

1. 对着“感恩之心”,朗读罗伯特先生子女的真挚祝福,观察其反应。

2. 对着“感恩之心”,朗读古人关于“亲情”、“友情”等感情的故事或诗歌,如“羔羊跪乳”、“落叶归根”、《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观察其反应。

3. 向容器中加入情感抑制液,此时“感恩之心”将变成和现在人一样的心,重复1、2步骤。

[实验现象]

l. “感恩之心”跳动加速并表现出想要报答的欲望。

2. “感恩之心”的跳动更快了,并且在朗读到高潮部分时,产生了一种特殊液体,经实验测定,是一种叫做“泪”的稀有物质。

3. 此时的“心”反应迟缓,几近停止。但是,经多次朗读,“心”的反应又开始出现,到最后,终于出现了l、2的现象。

[实验结论]

l. “感恩之心”有别于一般心的活力并且产生奉献自己、报答别人的冲动。

2. 一般的心经过良好的熏陶,并且是持之以恒的熏陶,也能变为“感恩之心”。

就此,我们得出了治疗麻木、冷漠之心的方法:多多接受美好的、有感情的事物的感染和陶冶,所有人都可以变得情感丰富,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实验时间] 2974年11月

感恩父母新闻稿 第5篇

201X年5月13日下午,陈仓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了“父爱比山高 母爱比海深 拥抱亲情 感恩父母”给父母洗一次脚感恩活动。

本次感恩活动在各位家长的积极参与下,在各位老师的精心筹备下,有13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踊跃报名,有近300多名家长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院子参加了感恩活动,天气虽然下着沥沥小雨,但是各位家长和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不减,活动秩序井然有条,活动在背景音乐《天亮了》的衬托下,通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领导代表全体师生们在母亲节感恩活动致辞;然后学生代表在感恩活动时表白他们对父母的心声《一封写给父母的感恩信》;

紧接着孩子们为父母献上的诗朗诵《感恩父母的爱》;家长代表也表达了对孩子们无限的期盼与祝福!最后,大家一起在《感恩的心》的歌声中圆满结束了给父母洗一次脚感恩活动。

关于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第6篇

1.1 有利于学生自身和谐发展, 促进完美人格的培养。

1.2 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1.3 有利于家庭和谐,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 关于当前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几点表现

2.1 漠视生命。

当今的中学生, 整天抱怨“活着有什么意思”;在当前教育体制的作用下, 中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 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多姿多彩, 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 看不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因而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经常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等, 更有甚者, 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了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自杀。

2.2 迷失自我。

我们常听到中学生说“不长大该多好啊, 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 这是他们的心声。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仰而担忧前途的渺茫, 他们可能因为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盲目而机械地追求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 他们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的虚幻世界里。缺乏足够生命关怀的他们正在忘却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 正在忘记建筑神圣的精神家园, 迷失在自我价值的泥潭中。

2.3 冷漠恩人。

对父母:大多数中学生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 稍不顺心就与父母吵架, 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 却从不懂的关心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追风, 挑吃捡穿, 相互攀比, 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艰辛, 甚至抱怨父母无能。

对老师:一些学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把美好的师生感情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关系”, 认为老师付出劳动是应该的, 是自己花钱买来的, 所以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 和自己过不去的行径;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 就像不认识一样, 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少学生把取得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努力, 稍一退步就是老师的责任, 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 自我中心, 好的经验和参考资料不能与同学分享;只重索取, 不求贡献, 又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 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 认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锱铢必较, 不能宽容别人, 甚至想找机会报复。

3 关于初中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探析

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主要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3.1 学校德育重智轻德, 忽视感恩教育。

3.2 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方式欠佳。

不健康的家庭观念, 使子女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感恩回报, 而且可以无休止地索取。

3.3 社会风气不佳, 多元价值冲突中的迷失。

3.4 自我认识出现偏差, 缺乏自律精神。

4 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4.1 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恩。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创设知恩情境, 如播放教学短片:剖腹产DV, 让学生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录像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4.2 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

学会表达感恩首先要从说“谢谢”开始, “谢谢”是一个充满温暖的词语, 每天心怀感恩地说“谢谢”, 不仅是积极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也是别人能感到感恩行为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我们要在平时的言行中主动践行“感恩”, 真诚说出“谢谢”,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

4.3 开展校园主题文化节。

学校要以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为平台, 生动演绎感恩教育。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文化节日, 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春节等, 我们可以以此为中心举行一系列的孝心教育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出好一期“百善孝为先”的主题专刊黑板报, 开好一次以“孝心”为主题的班会, 组织开展为老人“送温暖、献爱心、添欢乐”的服务活动等。

4.4 组织爱心援助活动。

“爱心工程”作为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已经成为团结学生、凝聚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爱心援助工程实施的过程, 不仅促使对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也是学生奉献爱心、体验自身价值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 开展类似于“情系黑土地, 爱心献龙江”“尊老助残尽义务, 奉献爱心在社区”等一系列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4.5 鼓励感恩教育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感恩活动中, 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调查, 撰写简单的论文, 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各种公益活动献计献策, 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

4.6 重视言传身教。

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一种教育与影响的过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要地位。所以作为家长, 我们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图谋大作善始善终;春风得意戒骄戒躁。保持超越、幸福、从容、平等、包容的情怀。

4.7 学会换位思考。

让孩子经常注意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 父母丧失劳动力的, 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 还有在街上乞讨人们。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 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事情, 或是看看那些描述艰苦生活的书籍和影片。忆苦思甜, 让现在的孩子受益非浅。从横向以及纵向多方位的比较, 你比许许多多的人幸运, 会因自己的拥有而懂得珍惜感恩。

感恩, 我们要的是它的精髓。它本身是一种高级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仅仅限于一种表面化一种感谢或者一种报恩。它应该是一种很深层次一种理解, 一种反省, 然后是一种拥戴, 一种延续。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将此精神发扬光大, 以施恩的形式将恩情传递给他人, 形成一个感恩之链。有了这个“感恩之链”, 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互爱、和谐、文明、友善的大家园。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

参考文献

[1]仇忠海.感恩教育——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实践活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2]唐骏波, 祖霞.教会孩子感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4]陈代玲.在互动中学会感恩[J].黑龙江教育 (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 2007 (11) .

关于家庭中的感恩教育 第7篇

1 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切的家庭教育都应该建立在爱与关怀的基础上,爱与关怀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和原则。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共同体,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之间、祖父母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和睦相处的,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不仅收获着爱与尊重的体验,还将产生着积极向上的情感。相反,在家庭气氛紧张的氛围中,孩子极易产生焦躁、不安、恐惧、自卑、攻击性等方面的行为与情绪。这不仅无法让孩子学会关爱,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一次幼儿园给幼儿吃点心,孩子们都争抢着吃,只有一个孩子把点心包好要带回家,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吃,孩子说:“奶奶爱吃,想带回家给奶奶。”感动之余,老师对这个家庭进行家访,发现这个孩子的母亲非常孝敬婆婆。心理学家罗伯特·班杜拉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练习得来的,而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对象就是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教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还记得那幅广告画面“妈妈洗脚”吗?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父母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

子从小就体会到“爱”的真谛。

2 要善于培养孩子富有同情心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更能够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教育孩子同情他人所获得的回报将是无限的,每个孩子都有同情心,但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学会更加爱护和关心他人。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孩子渐渐能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关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说话的语调与口气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语态。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孩子说话,在言语时表达出温和与友善,那么孩子就会模仿,并以同样友善的方式对待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用爱去培育爱,就会在付出爱的同时收获爱,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试想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关心,那么孩子的同情心从何而来?总之,同情是第一美德,它可以让孩子更加善良与宽容。

3 让孩子学会回报父母的爱

我们常常会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感动不已,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父母,处于懵懂时期的孩子,对父母除了命令式地提要求,就是不满足地提建议,在孩子们的心底早已将父母的“爱”视为天经地义,是父母应该这样做的,年幼的他们不能正确体会“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应及时有效地组织感恩父母的活动,如开展“我爱爸爸妈妈”的主题活动,告诉幼儿父母的辛苦,让他们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幼儿为父母制作各种礼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把对父母的爱扩展到对长辈的爱,对他人的爱。还可以为幼儿创设情景,让幼儿学会孝敬老人,关心他人,在实践中加强幼儿感恩之心的培养。这就会在孩在的心田播撒感恩的第一缕阳光,让孩子知恩、感恩,从而能在行动中施恩。

4 时常让孩子体验感恩时的心情

感恩教育不是说教,由于当前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被过分呵护的状态中,在他的生命体验中觉得父母长辈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在感恩教育时应尽量让孩子体验到因感恩而快乐。当孩子开始付出的时候,作为家长应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一种愉悦的心情在孩子心底油然而生,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曾见到过这样一个画面:公交车上,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约莫5岁的小女孩,经过医院站,上来了一位老爷爷,小女孩没等妈妈开口就起身把座位让给爷爷,小女孩挨着妈妈低声地说:“老爷爷跟我笑耶!”妈妈搂着小女孩:“对呀!老爷爷觉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说谢谢呢!”小女孩很幸福,因为她有个懂得回应的妈妈。如果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家长都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必将使孩子长久地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关于好新闻的断想 第8篇

评论, 一般都强调文笔犀利。尤其是政论文章, 更是一脸严肃, 多是训导之辞, 意在启迪民智。在开篇上, 动辄冠以伟人语录、大会精神, 然后就是论述, 讲大道理。其中, 官话连篇者不在少数。这样的作品, 没多少人喜欢看, 传播效果也不好。

河北日报1998年11月1日发表的评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 “一反常态”, 不仅标题醒目、清新, 而且从两个感人的小故事入笔, 娓娓道来, 提出了如何解决干群矛盾、农村稳定的大问题。直面现实, 条分缕析, 道理中肯, 很有思想深度, 毫无说教之嫌。因此, 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

文章开头, 第一个自然段用白描的手法写了彭市长不走“后门”, 直接和堵着大门的上访群众打招呼, 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畅通了。第二个自然段也是用白描手法写刘县长不改道, 加速把车开到打算截他车的村民中间, 最后, 村民“催促”他快赶路程。

通过事实说话后, 笔锋一转, 摆出了应付群众, 回避矛盾, 拉锯、推诿、踢皮球等不健康现象。

最后, 提出了“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这个生动而重大的命题。写热点而不炒热点, 既遵守了党的新闻纪律, 又表达了公众的诉求,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新闻。

■大背景下的“小巧”

在信息时代, 重大事件一旦发生, 新闻媒体趋之若鹜, 高端新闻媒体占领了新闻发布的所有制高点, 地方媒体基本没戏。如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 我们虽然近水楼台, 却没有“先得月”, 重大题材就在眼前, 怎么就抓不到好新闻呢。原因很简单, 就是没有找到“小切口”。

1998年, 松花江、长江发生了特大洪水。这一年, 有一篇短消息在汗牛充栋的相关的热点新闻中, 以特有的“小切口”, 获得了中国新闻一等奖, 它的题目是《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所有的记者都盯住了抗洪, 他们却“特立独行”, 这样的选题和巧思, 使眼花缭乱的评委们不能不眼睛一亮!

■深度决定影响力

纸媒体向来以深度报道而见长。但是, 自从《中央电视台》推出“新闻调查”后, 这个优势已经不为报纸独有, 而浮躁之风的蔓延, 使那些振聋发聩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

深度决定影响力。因为深度报道不仅能够给人们更多的鲜为人知的信息, 而且能通过记者鞭辟入里的分析如饮醍醐, 获得特别的精神享受。

郑州亚细亚商场曾是中国商界光芒四射的“野太阳”, 它的衰落, 成为当年中国的新闻热点。许多媒体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有关报道更是多如牛毛。

但是, 只有《郑州晚报》的系列报道如鹤立鸡群。他们层层剥笋, 一篇比一篇犀利, 无论普通读者还是业内人士都拍案叫绝。在厂商围堵亚细亚商场大门讨债风波平息后, 他推出了第一篇, 题目是《“亚细亚”的商誉还值一千二百万吗》。接着, 又推出《外光内糙的亚细亚管理》、《任人唯亲的代价》、《一匹没戴笼头的马》、《破灭的连锁王国之梦》、《衰退不仅仅是内因》。

■荒村小巷有“芳草”

有人问:好新闻在哪里作为市以下的地方媒体, “高端”新闻绝对没戏。只有深入下去, 捞那些可望不可求的活鱼, 才有可能登上中国新闻奖的讲台。

《编出来的小康村》河北经济广播电台, 1998年12月8日。记者深入一个叫贤门楼四村的村庄, 发现统计表许多重要数字是镇里先填好的, 通过采访, 才知道是镇里逼村里“编小康村”。于是, 写出了这个报道。小中见大, 揭露了农村小康村建设中的弄虚作假现象, 虽为一村之事, 却题材重大, 因此, 获得中国新闻二等奖。

■把新闻变成行动

好新闻一般都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把新闻变成行动, 把一篇或一组报道变成公共事件, 是记者影响现实、记录历史的最高境界, 是新闻传播效应递增的重要途径。

怎样才能把新闻变成行动

抓住倾向性问题, 通过善意而不是恶意的“新闻炒作”, 使之成为社会热点。

《武汉晚报》“挽救网瘾者行动” (2004年5月) 。通过一位少女的母亲向报纸求助, 引来陶宏教授揭榜, 最后形成了“四个一百工程”, 100天报道, 100个版面, 100家媒体联动, 100万人受到影响。这个行动, 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18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建议, 这个大手笔, 谁都不会忘记。

抓住情绪化事件, 迎合公众健康的情感诉求, 通过“新闻炒作”, 使之成为感动一方的社会事件。

《哈尔滨日报》“大雨, 为考生开出绿色通道” (2005年7月) 。在高考第一天, 哈尔滨忽然降下罕见的大雨, 严重地影响了考生赴考, 在交通台的呼吁下, 所有的司机、特别是出租车司机, 主动为考生让路, 免费送考生, 市民用雨伞打出一道道长廊, 场面十分感人。于是, 哈尔滨日报的记者抓住了这个新闻事件, 极大地迎合了市民的高涨情绪, 使之成为一次“感动哈尔滨”的社会行动。

抓住国计与民生的契合点, 为百姓呼吁, 促政府行动, 使新闻体现出受众“第一需要”。

《新晚报》“一号行动”、“二号行动”……把百姓盼的、政府有能力干的、不解决不行的公益事务, 通过新闻炒作出来, 在解决矛盾中化解矛盾, 在曝光与激励中走向和谐。■

关于感恩的新闻稿 第9篇

[关键词]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114

农村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小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目的是让更多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及建设和谐社会。但近年来,部分受助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对资助育人中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农村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出发,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以期唤起社会各界对社会资助下贫困生感恩教育问题的全方位关注与深层次建构,促成贫困生资助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科学、和谐的轨道发展,给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论探讨。

一、我县农村受助学生的感恩现状分析

为了解我县受助学生的感恩品质,探析如何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随机选取了来自我县小、初、高、中职等四层受助贫困生,采用匿名的方式,每个层次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主要就受助贫困生对感恩自身意识和行为、家庭意识和行为、学校意识和行为以及社会意识和行为几方面进行调查,并走访部分学生。经过调查分析进行如下思考。

(一)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的偏差

在调查中:“当你周围的人有困难时,你是怎么看待的?”53.25%的学生“会竭尽全力帮忙”,39.50%的学生“能帮就帮,不能帮就算了”;而当问到“长大后是否会做义工?”仅有43.75%的学生表示想当义工。通过分析,大部分受助学生拥有较强的感恩意识,但他们的感恩意识与感恩行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有少部分学生感情冷漠,怕苦怕累,不愿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或帮助有困难的人,说明这部分学生还缺乏感恩意识、存在冷漠和忘恩情绪,需要我们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争取把感恩思想真正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直至内化为良性的感恩行为。

(二)受助学生人情淡薄,缺失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在调查中:“你怎样看待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96.25%的受助生表示体谅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报答父母;但问到“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只有56.25%的学生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从来都不关心的占12.25%。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体谅父母的辛劳,但缺乏对父母的了解,甚至不关心父母。对于“是否能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这个问题,47.25%的学生表示能经常与父母交流,偶尔交流的学生占32.75%。这表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少。由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意识仅局限于对父母的体谅,而没有用心去关爱父母,也很少与父母沟通交流,从而导致孩子不关心父母,而父母也缺乏对自己孩子的了解。

(三)受助贫困学生感恩价值观缺失

在调查中,80.50%的学生会感恩祖国对自己的栽培,有回报祖国的念头;14.50%的学生选择独善其身,其余的则态度冷漠。“马路上有位老人摔了一跤,您是否乐意帮扶他起来?”78.00%的学生对于“扶不扶”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愿意的学生占13.50%,6.2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50%的学生则装作没看见。在分析中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的栽培知恩图报;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社会感恩意识薄弱,有的甚至认为国家与社会对自己的栽培、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义务。可见,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感恩价值观缺失。

二、农村受资助学生感恩心理及感恩缺失原因分析

(一)自我价值观的偏差,心理失衡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自己家有困难,获得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应该的,不需感恩;有些学生则获得资助后不思进取,上课迟到、旷课,甚至随意挥霍资助款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些学生则因为碍于“面子”,故意隐瞒家庭状况,觉得申请资助会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

(二)父母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

参与研究的对象大部分从小为留守儿童,一直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由于对孩子存在亏欠心理,远在他乡的父母通过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但却忘记了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爷爷奶奶对其也是满满的宠爱,独生子女更是集众多宠爱与一身。这种忽视孩子情感教育的“爱”,最终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缺乏感恩情怀。

(三)学校在资助过程中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理念没有多大的改变。很多教师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言传身教,必要时也可以对学生说一声 “谢谢”。另一方面,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比较少。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教育及实践,使

得部分农村受助学生有感恩意识,却没有能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感觉每一次受资助都是习惯性的、理所当然的,没有把感恩的意识落实到学习、生活方面。

(四)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身边一些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也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再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农村受助学生的影响,使其认为就算读了大学一样去打工,还不如初中一毕业就去打工。

三、加强农村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家庭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情怀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的氛围与父母的教育对学生影响重大。第一,父母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第二,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成长。第三,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像朋友一样地交心,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孩子,使之健康成长。同时也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体谅父母的辛劳,学会关心父母,从而学会感恩。

(二)构建学校感恩体系,加强学生感恩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构建学校感恩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第一,学校在重视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提高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与行为。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营造社会感恩氛围,提升感恩教育动力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需要发挥社会的作用,形成家校合作,社会合力。第一,加强网络管制,从技术上对网络进行管理,使学生有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第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弘扬社会正气,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

总之,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的资助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关注和精神的资助更重要,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资助他们的目的,有效地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研究 第10篇

一、新闻采访工作的前期准备

1.了解并掌握新闻当事人的基本资料

采访工作需要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 在事先记者就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比如, 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文化和家庭背景等等, 掌握了这些基本资料才能更好地进行采访, 提前准备好需要提问的问题, 在征得对的方同意后, 被采访的对象本身也需要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双方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面对面采访一般需要较长时间, 所以会比较深入。而且面对的新闻当事人往往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知情人, 所以记者要做好前期的准备。

2.对于问题的选择, 要选择重要的新闻点, 需反复思考

要在电视采访过程中做到提问精彩, 就需要针对采访对象设计好多种方案, 因为在采访时不断地提问也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时间, 恰到好处地运用, 才能让采访顺利地进行。曾经中央台的一位记者说过:从事电视记者工作以来, 我给自己定义一条规定, 不可以问采访对象:请问您有什么感想?但凡是自己有理想的记者都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标准, 或者不可以涉足的雷区。而这种大问“感想”“心情”“感受”式的提问, 我们从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 毫无个性的问题, 久而久之, 观众就会觉得没有新意, 被采访的人就会觉得无趣, 这种提问更不会显现出记者的目的。

记者在采访之前需要做大量的问题的准备, 对想提的问题要深思熟虑, 这样才能使电视采访以一种轻松方式进行, 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电视采访成为电视的有机组成成分时, 记者运用这样的机会把观众想要知道的事实情况问出来, 在记者的提问过程中, 从言语的交谈中, 就可以看出记者是否对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只有记者设置精彩的提问, 而采访对象也能完美地回答, 相得益彰, 才能让采访更好地进行。

二、记者采访中, 值得注重的就是记者要具有理解能力

记者要有相当灵敏的耳朵, 要时刻让自己保持采访和采集信息的状态下, 敏锐地感觉周围的可利用信息。重要的新闻并不是来自于重要的场合或者会议场所, 而是来自于街头巷尾, 甚至闲谈中。“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新闻, 往往是从各种社交活动中, 从天南海北无拘无束的谈论中发现的。

1.要听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小情。采访也是一门花费心思的学问, 事情不分大小和先后, 只有轻重缓急, 新闻的价值有多少, 越大的价值才能让记者产生越大的挖掘兴趣。要多听、多看、多问、多观察, 时刻关注群众的发展动态, 及时发现好人好事、感人肺腑的事情, 不能错过任何的细枝末节。

2.要听清楚被采访人的询问。采访不仅仅主动地要调查信息, 还要认真地去倾听采访对象的心声和想法, 充分利用思维的活跃特点, 将听到内容的内化, 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在听的过程中去捕捉重要的新闻信息和价值。

3.要听新闻对象的全局总结。但是全局也是分为事情或者是人物, 甚至一种现象和问题, 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 要把握清晰脉络, 构建清晰的整体框架。

三、结语

总之, 新闻采访的具体形式, 要因人因事而异, 因时而变, 因事而改, 这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出记者的能力。所以, 记者要有娴熟的采访技巧。采访, 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洞察力, 是对新闻事件传播的主要方式, 是新闻题材编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记者需要有洞察新闻当事人一举一动的能力。记者要具备发现并发掘可用新闻价值的观察力, 适当运用合理的采访方法和技巧, 做到不错失重要的新闻信息和线索, 让新闻的价值保持不变甚至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 (4) .

[2]阴玉钦.认真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几个关系[J].新闻爱好者.2010, (5) .

[3]谢绍引.新闻采访切忌浅尝辄止[J].新闻战线.2010, (5) .

[4]孔京利, 李雪娟.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J].采写编.2010, (1) .

关于感恩的新闻稿 第11篇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心得体会下一篇:七下语文重点篇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