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2024-05-19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精选6篇)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1篇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它完全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重要,因为它不但代表幼儿开始对他人的了解,而且也是幼儿对角色分配、角色间关系及角色行为的认同。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在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

一、把握时机,介入游戏

游戏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使他们感到情绪愉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师的合理介入和指导是很重要的。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那么教师何时介入游戏才是较为合理的呢?

1、首先,当游戏中孩子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时,教师应当介入。

在这种情况下,是孩子的兴趣先激发了头脑中的表象,从而在没有材料刺激的条件下构思了游戏的内容。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介入,孩子刚形成的游戏主题就很有可能因不能开展而就此消亡。例如:一位幼儿由于昨天刚去医院看过病,对医院及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在游戏中产生了做医生的兴趣和愿望,当孩子向教师提出这一愿望时,作为教师应马上与孩子共同准备一些医院所需的用品,并为他提供合适的场地,于是一个新的主题——医院产生了。医院开张了,却没有一个病人去看病,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既可以自己扮演病人以平等的身份介入游戏,也可以抱着娃娃去看病,并以娃娃需要住院为由留下娃娃。从而使他做医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2、其次,在游戏中,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当介入游戏。

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动机困难,有的是伙伴关系发生困难,还有的是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等。面对孩子在游戏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也应以不同的方法介入。例如:当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只是简单地一再重复买菜,烧菜,吃饭等一些简单的情节时,教师则可以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可以抱着娃娃说:‚哎呀,娃娃今天怎么这么脏呀,满身是汗,她一点也不开心!‛就这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激发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洗澡,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游戏行为——替娃娃洗澡,当孩子发现缺少水龙头、浴盆时,还可以激发孩子使用替代品。如用积木围成一个浴盆,一块长条形积木做成莲蓬头……,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高兴了。又比如:孩子们在玩开汽车的游戏时,由于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和警察起了冲突,警察说:‚现在是红灯,车子不能开过去!‛而司机却硬要开过去,这时教师可以也以司机的身份出现,并做到绿灯时开车,红灯时急忙刹车停下,以自己的行为来暗示那个司机应有的规则,从而使那位司机能遵守规则,使游戏得以继续进行。总之,在游戏中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介入仅仅是起到支持孩子解决困难的作用,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应是孩子自己。

3、再次,在游戏中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教师也应该介入。

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成功体验的肯定和欣赏,从而激发孩子更高的游戏热情。替代品的出现和使用能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增加孩子游戏的趣味性。因此,每当出现了新的替代品时,教师必须介入。例如:在快餐店,一位收银员将一块大雪花片塞到了‚电脑‛里,咦,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教师应该介入询问:‚你刚才放到‘电脑’里的是什么呀?‛‚是光盘!‛孩子说:‚这个光盘放在电脑里可以抗病毒的,这样算钱就可以算得更快了。‛‚哎呀!这个光盘的本领这么大呀,真不错!‛听了这话孩子更高兴了,电脑也打得更欢了。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运用语言表示赞赏,以及游戏结束时孩子的自我介绍,最终达到了替代物的一致认同,也丰富了游戏的情节。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替代物也会日渐丰富,当孩子对材料有新的需求时,他们会自己寻找物品替代。如圆柱形的积木既可以是蜡烛,也可以是灭火器,还可以是打火机等。大雪花片既可以是方向盘,也可以是肥皂盒,还可以造围墙,等等。可见教师的合理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4、最后,当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也应当介入。

有时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如果不及时地介入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游戏或带动一些孩子一起模仿他的行为。但如何介入又是一个十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如果介入后指导不恰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随机应变。例如:一次,‚快餐店‛里因一位‚服务员‛抽烟而引起了火灾,虽然火很快被消防队熄灭了,但他依然抽着烟,十分得意。(香烟由圆柱形的积木代替)这时,快餐店的另一位服务员走到他身边说:‚快别抽烟了,否则店里又要着火了!‛对于别人的劝告他毫不理睬,(看来他对抽烟的动作十分满足),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一会儿服务员见劝说无效,跑来告诉老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介入让他不要抽烟,肯定会使孩子感到不满足而产生不愉快情绪,因此,我只是问来告状的孩子:‚他抽烟好吗?为什么不好他不知道,你去告诉他呀!‛于是告状者再次来到抽烟者的身边说:‚你快别抽了,抽烟会着火而且还会生病的。‛同时,我还暗示另一位服务员一起去劝说,在同伴们的一再劝说下,他终于说:‚好!好!我不抽了!‛可他的手中依然拿着那根‚香烟‛,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不抽烟了,香烟拿在手里干什么呢?‛他说:‚这又不是香烟啰,这是人家家里着火的时候,可以喷出水来灭火的东西呀。‛‚噢!这是灭火器,真好!‛于是游戏又愉快地进行下去了。正是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使‚香烟‛变成了‚灭火器‛,既保护了孩子的游戏愿望,又没有使这不良的行为蔓延开去。

可见,教师把握合理的时机,恰当地介入游戏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于孩子的不同游戏行为,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一)当孩子出现嬉戏行为时 例:虫子事件

一天,‚医院‛有两位男医生正在给一个娃娃看病,只见其中一位医生先把娃娃的衣服打开,然后在它的肚子里塞进一条细长的绳子,接着又拿起一把‚剪刀‛把刚刚塞进去的绳子剪了出来,再对着另一位医生的脸前面晃呀晃,边晃边笑,另一为医生开始一愣,好象有点害怕的样子,接着也跟着笑了起来,于是他们两人嘻嘻哈哈闹了起来,两人各拿着一条虫你吓我我吓你,吵闹的声音十分响亮。

这一现象被老师看见了,于是走上前问:‚你们在干什么呀?‛‚娃娃肚子里有虫子,我们帮它剪出来。‛‚剪完虫子你们干什么呢?‛‚我们去洗手。‛说完,将剪刀上的虫子往地上一扔,走到墙边一个自制的水龙头边,拧开龙头,搓搓手,作洗手状。(老师继续在一边观察)洗完手,又来到娃娃身边,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塞虫子——剪虫子——吓对方——扔虫子,老师见状又上前干预,问:‚你们洗完手又去玩虫子呀?‛(孩子没有反应)老师继续问:‚你们再拿出来娃娃害怕极了,你们看看娃娃的病好了吗?‛(老师的本意是终止孩子的以上行为,但孩子并不理会,老师继续在旁边观察),只见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以上的动作,始终是嘻嘻哈哈,十分高兴,而且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老师观察了一会儿,离开了医院)

针对以上事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 教师介入的时机

在此事件中,教师一共介入了两次,介入的目的是想转移幼儿的兴趣所在,担心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其他幼儿。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因此,教师其实可以不介入,而是可以站在一边多观察一会儿,让幼儿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同伴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并引导同伴说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从而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太过分时,教师则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

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此事件中,教师始终以平等心与幼儿进行沟通,不是以一个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俯下身来,贴近孩子,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提问也仅仅以转移幼儿注意力为目的,不是以成人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因此,孩子并没有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依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愉快地做着游戏。

总之,在此事件中,虽然教师介入的时机并不恰当,但由于提问的方式合理,因此,并没有影响到孩子游戏的情绪。

(二)当替代物没有达成一致认同时 例:钟的替代

一天,娃娃家真热闹,有的在烧饭,有的在抱娃娃,有的在打电话,只看到一位幼儿跑出来说:‚曹老师,7点半到了,你到我们家来作客好吗?‛

师:‚7点半到了,你怎么知道7点半到了呢?‛ 幼:‚是爸爸告诉我的。‛

老师边说边跟着幼儿来到娃娃家。坐在桌子边,一男孩端水给老师吃,师:‚你是谁呀?‛ 幼:‚我是爸爸。‛

师:‚爸爸,你怎么知道现在是7点半呢?‛ 幼:‚我看钟的呀。‛

师:‚你家有钟的,钟在哪儿呀?‛

幼儿指一指墙面上无数花中的一朵,说:‚这就是钟呀。‛

师:‚哦,原来这就是钟呀。‛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钟’问娃娃家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 幼(妈妈):‚这是花。‛ 师:‚爸爸,妈妈说这是花,你告诉她这是什么呀?‛

幼(爸爸):‚这是钟呀,怎么说是花呢?‛妈妈看看花说:‚哦!这是钟,我知道了。现在几点钟了?‛……

分析:

 教师介入的时机

教师能按照幼儿的需要及时介入娃娃家,把握的时机十分合理,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满足了幼儿需要有人来作客的需求,从而能使幼儿的一系列招待客人的动作得到发挥。另外,通过介入,教师及时地发现了幼儿的替代行为——用花代替钟,同时也发现了幼儿间关于‚钟‛的替代没有达成一致认同。在此次介入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与幼儿平等的身份——客人出现,因此幼儿没有感到拘束,情绪十分愉快。

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娃娃家中,教师始终以客人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但在关于钟的替代的一致认同问题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由于钟的外形不是十分象,不利于同伴间的一致认同,因此教师对于钟的引导可以更深一步,如:‚这么多都是钟呀,我怎么看不清楚呢?‛‚水龙头和钟都是一样的吗?‛……因为,替代是一种主观行为,教师的目的是挑起矛盾,使同伴间经过解释以及游戏中的共同使用等活动以达到替代的一致认同。

总之,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是准确估计幼儿行为意向的线索,以一种有益于幼儿行为的指导方式,去顺应和扩展幼儿的游戏行为。而教师对幼儿行为控制得越少,幼儿所体验的自由度越大,其各方面的潜力也就发挥得越好。

三、教师良好的指导策略,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

(一)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一种需要,也是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再现。在游戏中所体现的活动性、模仿性、自主性和儿童情趣,能使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也是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日臻丰富。

首先,孩子通过语言的交往获得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晚来的幼儿回来到自己想玩的主题前问:‚我可以做××吗?‛‚××已经有人做了。‛‚那么我做××好吗?‛……通过一系列的交谈,同伴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意愿,也不断产生新的解决方法。如:用猜拳的方法确定角色,以增加角色的方法来确定角色等等。此时教师既不当裁判也不当调解人,因此,教师如果此时介入游戏的话,表面看来矛盾化解了,问题解决了,但在无形之中却剥夺了孩子的交往机会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其次,孩子通过语言交往还能自己制定规则,这样游戏起来更愉快。例如:在公园,四、五个孩子都想做卖票的工作人员,那么到底谁做呢?于是一场争论开始了,有的说:‚是我第一个来玩的,应该我做!‛有的说:‚这票子是我拿来的,应该我来做!‛ …… 这是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走过来说:‚别吵了!别吵了!听我的!‛‚为什么要听你的?‛同伴不服气了,‚因为我是这里的老板!‛就这样,一场争吵结束了。在结束争吵的同时,也认同了一个规则——既由老板分配角色。可见在游戏中,角色关系复杂了,就会发生种种矛盾,此时,教师应该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这样也同时让孩子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性。总之,角色游戏试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只有在和幼儿共同活动中对游戏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

(二)角色游戏,给孩子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一种游戏方式,它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同时在不经意间也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

一天,在角色游戏中,徐子逸(兰兰家的哥哥)和陈之寅(理发师)发生了争执,于是,徐子逸跑来告诉我说:‚陈之寅说也不说一声就把我们家的开关(管状积木)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拿你知道吗?‛‚我问过他的。他说他要做水龙头,但是百宝架里已经没有这种积木了。‛‚那么,他也要用怎么办呢?‛ 徐子逸想了想,跑到理发店去跟陈之寅讲道理,但是各讲各的道理谁也不想让。接着,徐子逸又想了一个办法:扳手腕。陈之寅也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展开了比赛,并说好谁赢了谁就用这块积木。比赛开始了,徐子逸赢了第一次,陈之寅不服气说:‚你赖皮!‛于是比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没有结果。此前教师一直注意着他们,但这时另一位幼儿叫走了我,再等我回来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各自的主题,高兴的玩着。‚他们解决了吗?‛我连忙介入并进行询问,才知道事情已经解决了。原来徐子逸帮陈之寅想了一个办法,用其他积木帮理发店搭了一个水龙头,这次,陈之寅感到非常满意,就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圆满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在此事件中,徐子逸作为能力较强的一位幼儿,起着主要作用。而陈之寅则能力一般,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徐子逸一共采用了四种方法:

1、告诉老师;

2、与陈之寅讲道理;

3、扳手腕;

4、帮陈之寅寻找到另一件新的替代品。很显然,前三种方法均未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第四种方法,不仅让自己拿回了‚开关‛,同时理发店也有了新的水龙头,这样双方都得到了满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位观察者,静静地观察,了解着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并通过提问,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正是由于教师不急于介入,让孩子有了思考的机会,有了经验迁移的机会,结果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满足。

(三)角色游戏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如往常一样,孩子们一早来园便开始了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只见他们有的再推橱,有的在搬桌子,有的在搭围墙……不一会儿便大功告成了(各主题区隔完成),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喜欢的角色玩开了……

突然,我发现在银行旁边多了一样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是什么呢?只见他由四块扁扁的正方形积木组成,在最上面的一块积木上贴了张大大的长方形纸,另外还有几张小的不规则的纸胡乱的贴在一边,在平放的那块积木上放着两只蜡笔盒。我猜:‚也许是自动取款机。‛到底对不对呢?于是我介入游戏问银行的工作人员:‚这是什么呀?‛‚这是自动拿钱机。‛‚有什么用呢?‛我又问。‚如果你有卡的话,就可以到机器里来拿钱了,就算我们银行关门了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拿到钱。‛‚真的,这么方便,这机器可真棒!‛我的语气中充满了惊喜与赞赏。‚这机器怎么用呢?‛我又问。接着他又教了我使用机器的方法。……游戏结束了,在大家交流分享时,我请他介绍了‚自动取钱机‛,他非常高兴地进行了仔细地介绍,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提出来要当场试一试。

第二天,我发现‚自动取钱机‛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位幼儿在机器下面放了一块管状积木,说:‚这是发动机。‛

第三天,‚自动取钱机‛上的不规则小纸片被1、2、3、4、5、6、7、8、9、0这十个写着数字的正方形纸片所代替。……

从以上可以看出,发明这台机器的孩子是一个观察力和创造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跟妈妈到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上去取钱,这一生活经验让他知道了这一机器,也观察到机器大致有几个部分组成,从而将此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但在游戏材料中,并不存在可以完全照搬、完全模仿的材料,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造,生成了游戏中的‚自动取钱机‛。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从机器刚一产生教师便观察到,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介入、询问、赞赏,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意图,更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同时,在游戏交流时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同时同伴的羡慕进一步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产生了进一步观察、创造的愿望。这不仅作用于孩子本人,也作用于全班幼儿。于是,有了第二天、第三天的‚自动取款机‛,这是一台不断变化的机器。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有更多的幼儿去观察、去创造。

因此,教师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合理介入游戏,并运用开放式的指导语言,使幼儿通过游戏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正如前苏联学前教育家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让我们为孩子营造一个真正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孩子自由地放松地表现自己,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2篇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 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 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医院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的发展,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一、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在角色游戏中能灵活运用。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警察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医院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幼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3篇

一、“DIY”游戏中锻炼幼儿有序讲述的能力。

在现今幼儿园里, 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在交往聊天或者讲故事时, 绝大多数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 东拉一句, 西拉一句, 没有主题, 有的是老师问一句, 他答一句, 不能清楚完整地表述。

一次午后, 天气很好, 我带着孩子们在园内散步。听到邵萱怡说:“老师, 徐璟瑜的毛衣好漂亮啊, 要是我也有一件就好了。”带着好奇心我走过去一看, 原来是一件带勾花的毛衣, 果然好看。我对着其他孩子们说:“你们也喜欢吗?”孩子们都一起嚷嚷道:“喜欢!”“那你们想学着自己织吗?”“想!”看着教室的一角有一块空处, 于是便留给了这些孩子们探讨编织的方法。经过大家的讨论, 我们给编织角起了个名字叫“DIY”。从那以后, 每到角色游戏开始的时候, 总有那么些孩子到那里去学编织。邵萱怡总是耐心地教大家学习。每次邵萱怡都一边看编织的范例图片, 一边说:“第一步要……”;“第二步要……”;“然后要……”;“最后要……”。这样, 在教授同伴学习编织的同时, 增进了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还训练了他们说话要有顺序、有调理的好习惯。

二、“大润发”拟实游戏中学习运用人际交往的语言。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总要进行交流和相互交往, 有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小群体中能很快地适应, 与伙伴们相处得很好。而有些孩子不仅不能适应, 反而会郁郁不乐。利用“大润发”这样的模拟现实的游戏可以让幼儿学习和运用人际交往的语言。

“大润发”的游戏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 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喜欢。由于“大润发”开在我们班和大二班的走廊中央, 因此两个班级的孩子一直都有碰面的机会。经过几次的观察, 发现两个班级的孩子还是有交流的, 而且交流地很好。在一次角色游戏时间, 我们班的佳佳在“大润发”当售货员, 大二班的菲菲来买菜。菲菲说:“韭菜多少钱一斤啊?”佳佳说:“两块钱一斤。”“这么贵啊, 超市里都在做买一送一的活动呢, 你们这么没有啊。这样吧, 我买一斤韭菜, 你再送我一斤吧。”菲菲还价道。佳佳笑了笑:“你怎么这么还价的呀!恩, 好吧, 那就卖给你了。”菲菲拿着韭菜, 临走之前开心地和佳佳打招呼说:“再见!”佳佳也礼貌地回道:“再见!欢迎下次光临哦!”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小朋友们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商量用语、拒绝用语、请求用语、赞美用语, 这些交往语言的习得, 不仅现在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快乐, 而且会伴随幼儿的终生。

三、“今天我主持”游戏中提升幼儿组织语言的能力,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天我主持”游戏中, 没有了老师的束缚, 给了幼儿一个完全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幼儿尽情想象、发挥。在每次的游戏活动中, 都轮流更换不同的主持人, 这样, 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锻炼。我还考虑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搭配, 让语言表达能力强一些的幼儿带着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幼儿, 这样长此以往, 就能提高彼此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水可以用来……”游戏中培养幼儿主题讲述的能力。

主题讲述就是教师给幼儿一个固定的主题, 要求幼儿围绕着主题进行讲述, 幼儿无论怎么讲都必须是围绕这主题的, 这就是主题讲述的要求, 通过“水可以用来……”的游戏, 可以锻炼幼儿的这一能力。

在游戏“水可以用来……”中, 出示有关水用途的小卡片, 谈话导入, 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出示背面卡片, 当教师任意翻一张卡片时, 幼儿就根据内容用“水可以用来……”的句式说出水的用途。

五、游戏偶发事件为幼儿构筑“对话”平台。

巴赫金认为, 人类只有依托语言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由此可见对话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发展语言,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一天, 天空正飘着小雨, 几个孩子在室内的“公共汽车”上做游戏。这辆公共汽车有两排乘客的座位, 其中一排座位上面是有顶棚的, 另外一排则没有。于是一次偶然的精彩对话开始了:

幼A“:诶, 我这里是有顶棚的耶, 你那里没有啊。”

幼B:“是啊!那又没有关系的。”

幼A“:可是今天在下雨哦, 你看外面。这样你会被雨淋湿的, 淋湿了就会感冒的。”

幼B:“恩, 是在下雨哦, 那怎么办呢?”

幼A“:那你坐到我这里来吧。”

幼B:“好啊, 真的谢谢你哦!”

幼A“:不要客气。你过来吧!”

以上这个情节是在游戏中偶然发生的, 虽然只是几句简短的对话,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么宽松的、没有老师介入的对话氛围中幼儿会互相接应话题, 善于结合实际、质疑、大胆否定、主动协商, 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假设。

总之, 角色游戏时幼儿特别期待的一种游戏, 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黄金时期,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在和幼儿的共同活动中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使角色幼儿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不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角色幼儿成为幼儿语言的加油站。

摘要:幼儿园角色游戏是锻炼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实际, 从五个方面阐述角色游戏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角色游戏,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游戏 幼儿 社会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40-02

社会认知能力是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涵盖了感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乏的部分,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感知社会、感悟生活的主要方式,其是幼儿乐于参与,喜于参加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促使幼儿开动脑筋、丰富想象力,又可以了解游戏规则,学会与同伴的沟通、合作、交流。随着人们对游戏功能与作用的不断认知,幼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幼儿游戏的开展。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组织或参与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解决。

一、游戏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感受人间万物的具备能力,包括了听觉、视觉、触觉等方方面面。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游戏,让幼儿感知“不一样的美好”。例如:在“让你来找茬”游戏中,教师可以选择想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道具放在一起,让幼儿找出相同颜色或是相同形状的道具。对表现好的幼儿予以鼓励,并不断增加难度,不断加深幼儿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认识能力。

2.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

幼儿的记忆能力是超出教师的想象的,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记忆能力尤为突出。游戏对幼儿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在“积木排房子”游戏中,教师可以先示范用积木排成“小房子”,让幼儿仔细观察,然后让幼儿靠自己的记忆,排成“小房子”,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让幼儿在欢乐的游戏中,提升自身的记忆能力。

3.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能力。幼儿处于“学说话”的阶段,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游戏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有力方式。在“你会说吗”的游戏中,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人物、设置不同的情境、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幼儿在特定情境下,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

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是促进人的发展并获取成功的基本的素质。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对不同觉得角色意识,并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另外,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幼儿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商讨游戏规则、共同分配角色,这些游戏细节的考量与商讨,对提升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游戏的干预较大

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弱,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往往会发生矛盾甚至是争吵与打闹,这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发生“伤害”的机率很小。但幼儿教师一旦发现游戏中出现“争吵”或是“打闹”的现象,就会直接对幼儿进行直接或是间接的干预。这样的做法,虽然避免了幼儿之间的冲突,表面上保护了幼儿,也快速解决了矛盾与冲突,但这样错失了让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对幼儿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弊端。

2.教师往往直接参与游戏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直接参加游戏,甚至还承担多重身份,例如游戏的策划者、组织着、协调者等等。这样剥夺了幼儿游戏的主体地位,大大降低了幼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让幼儿成为了游戏的“附属品”,不利于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3.教师对幼儿的教育缺乏说服力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有时幼儿中会有一些“小团体”,他们往往会拒绝别的小朋友加入游戏,为了让全体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往往采用说教的方式,例如:教导幼儿要“相互团结”、要“亲如一家”,这样幼儿不会理解教师的教导,也不能让幼儿理解被拒绝的小朋友的心情,教师的教导缺乏说服力。

三、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1.注意观察,适度介入

在游戏中发生矛盾或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对游戏规则理解不统一;二是游戏道具或材料分配不均;三是角色分配不满意。在第一种情况下,幼儿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幼儿的处理方式,倾听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看游戏伙伴是否能够认同其观点,如果小伙伴不提出异议,那么幼儿教师则不必干预游戏的进行情况,如果小伙伴不认同其观点或是立场,甚至导致游戏无法进行时,教师可以适度的介入,让幼儿之间相互理解,最终达成统一的观点。在第二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静观幼儿的处理方式,一般情况下,一些幼儿会临时制定一些游戏规则,虽然这些规则并不一定公平,但如果被其他幼儿接受的话,教师也应允许游戏的继续进行。毕竟对规则的认知和理解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尽可能的让幼儿独立判断。在第三种情况下,最终具有决定权的往往是幼儿中具有领导能力的幼儿,其也往往是“医生”、“警察”等具有吸引力的角色,而其他小朋友只是充当配角或是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角色。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介入,因为角色的合理分配对于幼儿认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适当地参与游戏,适时地退出游戏

教师在参与游戏的目的是保证幼儿更好地、更有效果地参与游戏,并适时地退出游戏。一是教师在游戏中要作为游戏中问题的“引发者”,不能成为游戏问题的“解决着”,让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二是教师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社会认知的相关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向幼儿说出自己游戏时的感受,并鼓励幼儿也讲出自己的感受。三是教师要适时的退出游戏,让学生自主的开展游戏。教师退出游戏可以直接告知幼儿,也可以隐晦的退出,总之,教师只是游戏的配角,只有当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才能适当介入,当游戏顺利开展时,教师要适时的退出。

3.灵活指导游戏,及时评价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有的小朋友没有能参与游戏,教师应及时向其他小朋友阐明观点,让其他小朋友能够体会到被拒绝小朋友的心情,通过小朋友切身的体会,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情绪。同时,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中增加提升社会认知的内容。直接建议幼儿加入那些可以提升社会认知能力的游戏内容。此外,教师要及时评价游戏,不仅要要评价幼儿学会了什么,还要关注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理解等社会认知方面的内容。

四、总结

总之,游戏对幼儿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够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幼儿社会认知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安,3-6岁城市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及其与家庭影响因素的关系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0.

[2]杨继英.自由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观察研究[J].教育导刊,2012(10).

[3]钱旻.浅谈幼儿自定角色游戏规则能力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0(03).

[4]华爱华,郭力平译.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方建华.角色游戏中教师对问题的判断与指导[J].幼儿教育,2010.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5篇

角色游戏更多是由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自主生成的游戏,自主性游戏的产生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前堤的,而游戏情节的发展又能促进幼儿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促进幼儿游戏情节发展的策略。

一、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是游戏情节发展的前提。

游戏本身就是以幼儿能了解和想象的事物、经历过的生活、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的。因此,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能保证游戏情节顺利发展,更能不断地丰富游戏情节的内容。

1、引导幼儿关注家人的生活。

经常提醒幼儿回去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如何关心爱护自己,让他们说说在家里的所见所闻,然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角色的扮演中。慢慢地,幼儿对爸爸、妈妈在家中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了解和体验,“娃娃家”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社会生活

在生活中观察得越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反映的就越逼真。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沿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进公园如何购买门票以及要爱护公共财物等。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能让游戏情节更加逼真和顺利。因此我们教师要做一位有心人,引导幼儿关注社会生活,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加强教师有效介入,是游戏情节发展的关键。

游戏情节的展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是限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该如何介入?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

1、当游戏情节内容单

一、无趣、停滞不前时,教师需要介入。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游戏开展的进展情况,如果幼儿的游戏情节发展停滞不前,则需要教师的介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游戏情节内容总是重复的几个,显得非常单一。如果长期下去,孩子的游戏水平就会显得停滞不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让情节的内容更丰富,变得更有趣。如:小班娃娃家的爸爸总是超市来回买东西,买完就放到娃娃家的桌上,放好了又去买。看到这样的情节,教师进行了介入:“哇,爸爸,今天怎么买这么多东西,是不是家里有开心的事情呀?”爸爸一听,看看桌上这么多东西,很快就想到了好主意,“对呀,宝宝打针不哭,我给他买好吃的。”教师继续追问,“噢,真的呀?那这么多东西都是给宝宝吃的吗?”爸爸想了想,“吃不掉,吃不掉,宝宝吃一点点,等一会儿,我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叫他们都到我们家吃饭。”通过教师的介入,原本单一的游戏情节,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变得更生动有趣了。

2、当游戏情节发展出现价值偏离时,教师需要介入。

有时候幼儿的游戏情节发展会出现价值的偏离,有些内容不符合社会规范,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让游戏情节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即便是教师发现幼儿的游戏情节出现不积极的一面,也需要谨慎处理,以免打击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如:一次大班的自主性游戏,两名男孩在娃娃家喝老酒干杯,边喝边聊,然后就开始骂人,“你有神经病”“你脑子坏掉了”。这一听就是在模仿家中成人的语言。于是,教师采取了介入,扮演客人的角色进入娃娃家,“你们在喝酒干杯呀?是不是喝多了,怎么开始骂人了呢?”一男孩回答,“哈哈,喝酒就是这样的呀,有一次我爸爸和爷爷在家里喝酒,喝醉了还打架呢!”教师一听马上说,“是呀,酒喝多了,醉了可就会发酒疯的,所以呀,喝酒要适量。”接着又说,“你们干杯,肯定是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吧?”另一名男孩说,“对的,我是爸爸,今天我找到了新的工作,是超市的老板,哈哈!”教师马上追问,“噢,太好了,那你今天上班吗?可要少喝一点呀,否则会丢了新工作的哟!”两位孩子一听,忙放下手中的酒杯,“嗯,不喝了,我要上班去了。”教师一系列的追问,让原本消极的游戏情节有了转折,体现了教师介入的教育价值,让游戏情节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下去。

三、落实材料支持策略,是游戏情节发展的能源。

我们都不会忽视自主性游戏中的情境创设和材料提供,因为,这是支持孩子游戏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可以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但是可能我们很少去思考,材料支持策略如何为游戏情节发展服务。如果材料提供仅仅只是一种形式,那只能满足幼儿的简单操作,可能对情节的发展缺少真正的能源。所以我们需要有效落实材料支持策略。针对游戏情节的发展,梳理一些有效的材料支持策略

游戏前:1、2、3、创设富有情境性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开展游戏。

中大班提供百宝箱,鼓励幼儿自主寻找替代物,丰富幼儿游戏内容。呈现新增材料,引发幼儿积极思维,促进情节丰富。

游戏中:加强观察,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和丰富,促进情节继续深入。(材料提供注意:多一些低结构材料,多一些半成品材料便于幼儿创造性地使用,促进情节创造性地发展)

游戏后:加强反思,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及时调整材料。

四、把握游戏交流环节,是游戏情节发展的助推器。

游戏的交流环节的确是一件很难做好,但做好了又很有利于推动游戏发展、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

1、分享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和成功解决问题的行为,让游戏情节不 断丰富。

我们经常会在游戏中捕捉一些孩子们有价值的创造性行为,及游戏中幼儿成功解决问题的事件,在游戏交流的环节,一起分享,这样可以不断地丰富游戏情节。如:小医院的医生如何应对一位骨折的病人,拍片、绑石膏,从百宝箱找到各种材料,替代纱布及石膏等游戏行为,这样的事件,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交流,一方面丰富了医院的游戏情节,也更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展开师生互动式游戏交流,让游戏情节不断深入。

班级“植物园”的工作人员在游戏过程中生成了门票。游戏结束后的讲评分享我将这些植物园门票拿出来进行交流讨论,在肯定了“新门票”很多优点后有孩子质疑“门票”颜色太淡,看不清。雯雯建议用黑色水笔画,孩子们现场演示对比了一下,植物园的佳佳心服口服表示下次换黑色水彩笔;轩轩又提出应该用绿色水彩笔制作门票,因为绿色代表植物,教师表扬了轩轩。但让孩子思考如果用绿色水笔画,那么淡紫色手工纸合适吗?马上有孩子说改换成白色纸。之所以将“新门票”作为话题进行交流,一是将幼儿自主制作的游戏材料与全班进行一次分享,让大家都知道植物园有新门票这件事情,并肯定孩子的行为。二是对已经制作好的门票通过集体智慧进行修改调整,使其更符合游戏使用要求,也可以让门票事件进一步发展下去。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6篇

摘 要

角色扮演游戏有助于幼儿行为认知能力的提高。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通常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体验者他们的情感,这种游戏能够更直接的对角色有一种全新的认识。通过不同行业角色进行扮演游戏,这是幼儿认知各种不同职业特征的一种重要途径。角色扮演游戏让家长们和教育者们得知,在教学中真实的让幼儿在游戏场景中学习,切身体验着各个行业的行为,能够比传统教学法更直接有效的学习行业的特性,促进幼儿行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的概念进行阐述,然而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与行为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角色扮演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指导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这说明角色扮演游戏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角色游戏在幼儿的发展问题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角色扮演;游戏;行业;认知能力

目 录

引 言...............................................................3

一、相关概念论述.....................................................4

(一)游戏的定义.................................................4

(二)角色扮演游戏...............................................4

二、中班角色扮演游戏的现状调查.......................................4

(一)研究的概况.................................................4

1、研究的对象................................................4

2、研究的方法................................................4

(二)幼儿行业认知能力测试.......................................4

(三)幼儿角色游戏与行为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4

三、职业认知的概况...................................................5

(一)职业的定义.................................................5

(二)职业的主要代表.............................................5

(三)职业的特性以及发展.........................................5

四、角色游戏的发展价值...............................................5

(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6

(二)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6

五、关于角色扮演游戏的建议...........................................6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观,重视角色游戏的价值.......................6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7

(三)关注幼儿需要,丰富游戏主题................................8

(四)根据不同个性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8

(五)关注游戏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8 结语.................................................................9 参考文献............................................................10

引 言

角色游戏作为有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对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角色游戏来自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游戏的开展需建立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幼儿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印象并非都是正确与积极的,所以并不是任何幼儿自发的角色游戏都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为了使角色游戏积极有效地开展并深入进行下去,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作用,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明确有效指导角色游戏应具备哪些能力,并理解各种能力的含义与要求,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对游戏的定义以及角色扮演游戏的概念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对中班角色扮演游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幼儿行业认知能力测试以及与行业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三部分着重对职业的定义、主要代表以及特性和发展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对角色游戏的发展价值进行思考和探索;第五部分在前文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角色扮演游戏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游戏的定义

对游戏的定义,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柏拉图认为游戏是一切幼子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亚里斯多德认为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并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而拉夫.科斯特对游戏的定义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综上所述,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二)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 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它完全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

二、中班角色扮演游戏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的概况

1、研究的对象

某市幼儿园中班幼儿两个班。

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

(二)幼儿行业认知能力测试

幼儿行业认知能力测试包括一般推理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智力能力测试。

智力测试包括一系列能力,如记忆、词汇、口头表达的流畅性以及数字能力。具体的认知能力:归纳、演绎、语言理解力、记忆力以及数字能力,即能力倾向测试,目的是测量特定工作能力倾向。

(三)幼儿角色游戏与行为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幼儿角色游戏与行为认知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一种需要,也是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再现。在游戏中所体现的活动性、模仿性、自主性和儿童情趣,能使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也是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日臻丰富。动作和语言是角色游戏中人物的基本行为方式。语言和动作的密切配合使得人物角色更为丰满和逼真。语言和动作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既是不可互相取代的,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幼儿可以用语言来假设人物身份,假设情景,用语言规定特定的游戏情景,还可以用语言来概括人物的动作、游戏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幼儿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示人物的想法、感情,用动作完成游戏的一些情节。语言和动作成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相互作用的两种互相补充的主要方式。幼儿象征能力的发展为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随着象征能力的提高,语言和动作的概括性随之提高。

三、职业认知的概况

(一)职业的定义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二)职业的主要代表

我国对职业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第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第七,军人;第八,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三)职业的特性以及发展

职业具有同一性、差异性、层次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同一性是指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由于环境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基于此,才形成了诸如行业工会、行业联合体等社会组织。差异性是指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等都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新的职业如经纪人等还会不断涌现,各种职业间的差异也会不断变化。层次性是指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从事职业的素质要求不同以及人们对职业的看法或舆论的评价不同,职业便有了层次之分,这种职业的不同层次往往是由于不同职业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收入水平、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等因素决定的。时代性是指职业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热门职业。

四、角色游戏的发展价值

角色游戏是最适合中班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游戏之一,它能对中班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角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也正是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所在。

(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中班幼儿语言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班阶段是幼儿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角色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幼儿学习语言方式。中班幼儿期是人类学习语言最为迅速和最为关键的时期,通过角色游戏,可以为中班幼儿语言表达提供自由轻松的环境,可以使中班幼儿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以游戏方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将幼儿自主性与教育目的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角色类游戏,是生活经验的写照,可以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沉浸在游戏之中,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愉快的心情,能够幼儿童年带来美好的回忆,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幼儿身处游戏情境之中、身处那个游戏性的心理场中才能够享受到轻松自在的快乐,这种快乐体验让幼儿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其可以放松的表达自我,毫无焦虑地进行语言表达和焦虑,消除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紧张和压抑。此外,幼儿游戏过程中,也给教师观察、了解和倾听幼儿提供很好的机会,通过游戏,教师可以敏锐地发觉幼儿的需求及其教育重点,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式,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

(二)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角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好动是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感知世界,而且在游戏中能够积累经验,从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对幼儿当前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

五、关于角色扮演游戏的建议

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之一。幼儿通过角色游戏不断地体验成功与失败,不断的发现自己,认识环境,丰富情感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游戏观,重视角色游戏的价值;根据幼

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关注幼儿需要,丰富游戏主题;根据不同个性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关注游戏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是角色攀岩游戏不错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观,重视角色游戏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游戏观,重视角色游戏的价值。众所周知,观念决定行为,影响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对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认识。幼儿教师应当多方面了解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主要内容,了解角色游戏的本质特征及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提高对角色游戏的价值认同,从意识层面重视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角色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正确解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游戏心理与行为表现。幼儿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所获得的生活印象并非都是正确与积极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幼儿教师应当明确在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这都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角色游戏观念。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在教育工作中,把握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水平,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的基础。角色游戏是幼儿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他们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感受和体验。不同年龄的幼儿因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他们在对现实生活认识的范围、深度上就不一样,感受和体验的深刻性也不同,再加上儿童在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年龄差异,这就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不同年龄各不相同、同一年龄则相对稳定的年龄特点。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其注意的稳定性提高;认识范围的扩大,使其个人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身心发展上的这些变化,使他们在角色游戏中表现不同的特点:首先,中班幼儿逐渐会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相关研究表明,中班的幼儿随着注意的稳定性的增加,活动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也逐渐增强。其活动开始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人内部的需要、愿望和兴趣。因而在游戏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角色,往往他们在游戏开始以前就能确立自己想做什么游戏,想扮什么角色。其次,游戏活动的兴趣集中在角色的分配上。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游戏能力获得了发展,加之对游戏内容的熟悉,使他们在游戏中主观能动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角色来扮演。再次,中班幼儿喜欢集体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对周围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人们在各种活动中态度、情感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都逐渐成为他们感知和体验的内容以及模仿的对象。随着在这些方面的认识的积累,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幼儿特点来指导角色游戏。

(三)关注幼儿需要,丰富游戏主题

幼儿教师应积极关注幼儿需要,丰富游戏主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需要,丰富游戏主题,并进行积极引导。这是因为中班阶段幼儿具有丰富想象力,经常能从一个活动中生发出另一个游戏活动来。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给予幼儿支持,促进游戏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教师应为中班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支持性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让幼儿与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发幼儿探索汽车的热情。其次,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运用适宜有效的指导语言。

教师运用有效的指导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有建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等各种类型,面对不同情境,教师要运用适宜的语言给予幼儿反馈。还有就是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隐含着教育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深入发展。游戏材料并不是提供得越多越好,而要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供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最后,教师应开展支持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当发现幼儿对某一游戏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时,教师实施了一系列游戏与教学整合的活动,通过开展支持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

(四)根据不同个性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幼儿教师应根据不同个性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所谓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发扬每个幼儿个性中的长处,纠正其个性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孩子3岁以后,家庭和幼儿园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孩子生活的独立性逐步增加,行为的目的性也逐渐明确,自觉性增加,并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集体或成人的要求。这样,个性便开始萌芽,这时,就应该对孩子的个性品质进行训练。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这是幼儿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

(五)关注游戏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

幼儿教师应积极关注游戏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角色游戏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不仅可以使中班幼儿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和步调进行角色扮演,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以主动、充分的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如果教师过多限制或放弃指导,就不利于幼儿个性健康良好的发展,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什么时候教,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要懂得运用技术手段帮助幼儿同化知识,懂得必要时作出支持,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应关注游戏过程,尊重幼儿想法,促进幼儿主动参与角色游戏。幼儿园设置角色游戏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幼

儿经过这一历程,促成其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这是角色游戏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因此,在指角色游戏中,教师对幼儿任何自主活动的想法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和知识经验,相信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内在理性,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展现,对幼儿的愿望和努力要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结语

通过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了了解到,幼儿期是人类学习语言最为迅速和最为关键的时期,通过角色游戏,将幼儿自主性与教育目的性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以角色游戏方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积极作用,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应该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还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游戏价值观,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幼儿角色游戏水平,从而不断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廉政民主生活会方案下一篇:2022年上学期初一英语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