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2024-07-13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精选16篇)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第1篇

xx人民医院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

一、建立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1、2、3、组长:张xx 副组长:江xx 成员:黄xx、唐x、陈xx、罗xx

二、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职责

1.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在科主任及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科室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诊断质量标准及措施。

3.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科主任。4.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5.负责落实本科室诊断医师的三基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6.负责执行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三、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及实施细则

1、严格执行上级医师影像报告审核制度。

2、严格执行晨间读片制度(每日进行)。

3、坚持执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每月进行)。

4、坚持科内业务学习制度(每月进行)。

5、坚持三基三严考核制度(每月进行)。

6、坚持影像报告质量抽查制度:建立三人抽检小组,坚持每月抽查,发现问题并分析、总结,将结论上报科主任及告知当事人。

7、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对每月问题进行梳理,并写出书面报告。

8、根据科室诊断医师综合考核制度对诊断组每位医师实行考核,并根据制定的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9、根据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建议专门的品管圈,搞PDC循环,逐步提高影像诊断质量。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第2篇

按照卫生部《医用X射线放射卫生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小组成员,修定质量保证方案。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检查图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提供正确依据,达到代价一危害一利益三方面的最佳优比。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组成: 组长:许余 副组长:李泽明

成员:陈小强、蒋斌、皮凯

三、在操作过程中,如遇疑难问题,请临床医师会诊。

四、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

1、读片时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第3篇

随着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应用的日益广泛,X射线诊断检查的医疗照射占人工辐射源致公众剂量很大的比例[1]。为了解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医用X射线放射防护现状及机器性能情况,于2009年-2010年北京市31家社区服务中心对放射防护场所及74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性能进行检测与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基本情况

(1)放射工作人员情况51名放射人员《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情况,体检情况及培训等。

(2)包括医院类型,X线机的出厂日期及厂家,额定电压及额定电流(容量),管球型号等,检测31个单位74台医用诊断X线机的防护,立位透视、卧位透视的防护,摄片机防护区及机房外环境辐射水平,机房门、窗防护状况,检查门机联锁,放射工作警示标志,受检者防护用品等。

1.2检测仪器

451B型电离室巡测仪,RTI公司产Barracuda X射线输出评估装置,仪器经中国计量院检定。

1.3方法依据

依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3],《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T189-1999)[4]。《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5]。

2结果与分析

2.1放射工作人员情况

共调查51名放射工作人员,49人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率96.1%,47人持有《放射防护培训证》,49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96.1%,49人建立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51人接受个人剂量检测,检测率100%。

2.2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

共监测53个X线机机房,机房面积和通风状况以及电离辐射标志,指示灯的设置基本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机房防护点结果见表1。

2.3医用诊断X线机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共检测74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其中摄影机26台,胃肠机11台,透视机20台,牙片机17台,评价标准检测项目有1项不合格判定该机为超标,结果显示67台状态检测合格,见表2。合格率90.5%。

2.4放射防护设施配备情况

此次调查的个体防护用品有铅围裙93条,配备率300%铅帽93顶,配备率300%,铅围脖31条,配备率100%。此次调查31家社区服务中心机构个体防护用品铅围裙、铅帽配备齐全,配备率达300%,铅围脖配备不全。

3结论与建议

(1)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6]的要求,此次调查31家社区服务中心放射诊疗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持证上岗,接受两年一次放射防护培训和职业健康体检,共有8名新上岗人员应按要求尽快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岗前体检。

(2)放射机房面积和通风状况以及电离辐射标志,指示灯的设置基本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防护较好,但对候诊区的防护方面还是不够重视,因此候诊区辐射合格率较低[7]。临床放射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同时日常放射卫生管理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使患者和公众受到了不正当的照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8]。

(3)按照《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3]。要求,本次共检测74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摄影机(包括牙片机部分性能)除管电压指示的偏离合格率96.3%,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合格率96.3%,输出量线性合格率97.7%光野与照射尺寸偏差合格率97.7%其余项目均合格,透视功能自动亮度控制工作状况合格率93.5%,受检者体表剂量率合格率96.7%,由于北京市各区属卫生局对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的放射工作场所进行重建和改造,对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医疗设备都进行统一配置,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状态检测综合合格率较高,不合格项目主要由于设备年限较长,部分机房及设备更新正在筹建中,应及时更新换代。

(4)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9]中第25条明确指出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照射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此次调查的个体防护用品铅围裙,铅帽配备率较高达到300%,铅围脖配备率较低,铅围裙和铅帽配备率较高。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逐渐加强。放射培训效果显著。防护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的放射工作人员则成为第一执行人[10]。

参考文献

[1]张丹枫,赵兰才.辐射防护技术与管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3]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S]

[4]WS/T189-1999,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

[5]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6]卫生部第52号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7]丁正贵,陈中文,等.嘉兴市医用X射线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1):74DING Zheng-gui,CHEN Zhong-wen,et al.Survey onthe Status Quo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of Medical X-rayJiaxing City[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2009,18(1):74

[8]杨翊.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2):254-255YANG Yi.Radiological health protection work problemsand solving measures[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Health,2007,16(2):254-255

[9]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2006

临床诊断与放射线检查 第4篇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第5篇

2013年放射科为了更好的提高医疗质量,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护理和投照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护理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诊断质量管理设组长、副组长、核心组成员、诊断质量控制组成员,核心组成员每月一次质量控制会议。

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每月进行一次专门会议,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布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对上一个月做得不好的工作进行追溯,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为了提高诊断报告质量,诊断组每月对每位诊断医师的诊断报告 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对出现的责任性问题进行处罚,作用非常明显,放射科的诊断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全年诊断报告未发现一例较严重的问题报告。

为了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科室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为了积累临床经验每月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科室同志都积极参加,反映良好。为了打好基本功,每月进行严格“三基”培训及考核。为了书写报告的具有一般共性标准,诊断组起草了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对诊断报告书写工作进行了细化,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放射诊断组每日坚持实行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建立了专门的记录本并坚持记录;对临床科室的会诊申请及时安排高年资医师完成。诊断组建立了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明确责任人,出现问题有人解决负责,疫情报告已形成规范。

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和促进科室各项工作的完成,科室对放射诊断组医师进行各项工作的综合考评,建立了个人考评分值体系,个人考评结果与奖金挂钩,体现了奖优罚劣的原则。

总之,经过一年的细致工作,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较以前更好了。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 第6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放射科拍片质量,我科特别成立拍片质量评审小组,每月随机抽取CR片40-50张评测,CT20-30张评测。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及《CT 影像质量标准》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放射科拍片质量逐步提高。

一.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1.组成: 组长:郑军 组员:韦万龙 郑和永

2.组长职责:负责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管理,定期 检查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图像质量评价情况,监督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工作的执行。

3.组员职责:在组长领导下负责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具体工作,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出现问题及时向组长汇报并采取措施。二 具体要求内容: CR影像质量要求

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用片统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

3、摄影体位标准: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CT影像质量要求

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部位、扫描参数、检查序列。

2.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

3.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因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右骨窗。肺部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膈窗。

4..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线剂量。5.定位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6.CT照片应有定位像。

7.CT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四肢由近到远。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8.对不同检查部位的CT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CT影像质量标准》。

C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 评价内容和方法

扣分 图像对比 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图像层次 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投照野控制 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 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 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 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 5 图像标识 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

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 50 摄影体位 不标准 15~20 特殊体位 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 10 摄影部位错误

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 50 图像放大比例

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 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C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 良:80~89分 差:70~79分 不合格:<70分

CT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 目

评价内容和方法 扣分 图像对比 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图像层次 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扫描范围 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人为伪影 如未去除金属物引起的伪影

运动伪影 不影响诊断 5~10 设备伪影 不影响诊断 5~10 增强扫描增强效果

欠佳,但不影响诊断 10~15 图像标识 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错误

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 50 定位相 抽查胶片,应有定位相 5 照片排列顺序不规范 抽查胶片 5 检查部位错误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第7篇

为了不断提高放射科技术人员的摄片质量和责任感,保证影像诊断准确性和临床诊断可靠性,每月拍摄的照片采取民主评片制,以使本科技术人员在工作的实践中取长补短,以资达到共同提高。

(一)图像质量评价每月一次。核查摄片体位是否符合。

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 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上 报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研究解决。

武汉市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放射科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第8篇

关键词:影像识读,影像诊断质量,ROC曲线,PACS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全面数字化及PACS系统的推广应用,影像识读正经历由传统的胶片和灯箱为主的硬拷贝阅读模式向以计算机和显示器为主的软拷贝阅读模式的转变[1]。软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以各种类型的显示器为介质进行疾病诊断的方式,它是解决数字化放射科实施进程中大量的多模态三维乃至四维图像的识读、提高诊断质量的有效途径。PACS显示工作站是PACS系统中数据流的最后一环。显示性能的好坏对诊断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 显示性能参量及其对影像诊断质量的影响

1.1 亮度

显示器亮度是用来表征CRT发出的可见光的数量,对影像识读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显示越明亮的图像能够产生的动态范围就越大,使识读者在图像中分辨更多的色调。如果最大亮度不足,则相邻色调不能分辨,产生信息丢失。人眼进行图像分辨的主要参数为:(1)物体与背景的亮度差;(2)人眼检测细节的能力(即视觉灵敏度)。前者可用恰能分辨的亮度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量度。分析证明,在一定视觉灵敏度下,背景亮度越高,JND也越大;背景亮度太小,则医生不习惯且更易受环境影响;人眼检测细节的能力对骨小梁结构观察及细小的骨质病变的发现至关重要,而分辨亮度差的能力对检测如肺小结节等软组织的微小差异很关键。因此应在分辨细节、背景亮度及绝对亮度差这三个参量之间综合考虑。

国外已有关于显示器亮度对影像诊断影响方面的研究,但报道不多;国内王先运[7]在总结了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参照日本放射线技术学会关于医用画像CRT的检测要求,就CRT亮度变化对诊断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高、低密度(density,D)的X线照片经扫描仪数字化后,采用物理测量与临床识读两种实验方案,分别在两档亮度(lightness,L)的CRT上进行识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1)CRT亮度L的变化对低密度片的影响小,对高密度片的影响大,L随D的增大而迅速衰减;(2)作为显示终端,CRT在高亮度状态比低亮度状态下的动态范围宽,更有利于临床阅片;(3)CRT不适于识读密度D>1.5的X线片;确需对D>1.5的高密度X线片影像(如肺野)作出诊断时,建VOL.24No.05议作进一步的处理(如调节窗宽、窗位等),以保证诊断质量。

1.2 分辨率

显示器的分辨率是影响影像识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欧美国家的放射医生早已着手对CRT软拷贝读片与普通X线胶片读片进行对比研究,目前在主要方面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即乳房照相至少(4096×4096×12)bit,对于微钙化灶簇或对比度低的乳腺肿瘤则要求高达(6144×6144×12)bit,X线胸片或CR至少(2048×2048×12)bit,观察气胸和肺间质异常或骨骼的细微裂纹则需要(4096×4096×12)bit,CT和MRI为(512×512×12)bit,血管造影(静态像)(1024×1024×8)bit,B超(冻结像)(512×512×8)bit,核医学(256×256×8)bit。各国医院都参照这个要求来装备PACS系统。美国“计算机在放射学中的应用学会”建议凡以基本诊断为目的的影像诊断工作站,其显示器应为肖像型,分辨率至少为2.0k×2.0k,亮度达到50fL,数目以2~4台为宜。

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标准来配置影像诊断工作站,其费用国内外大部分医院都难以承受。利用有限资金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化影像诊断,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在部分领域可用较低分辨率的显示器替代高分辨率显示器达到同样的诊断效能[8]。如:Graf和Kim等[9,10]用1k和2k的显示器对照研究分辨率的差别是否会影响观察者对肺部微结节和泌尿系小结石的精细诊断,结果他们认为用1k的显示器,尤其是在影像后处理时应用放大功能不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吴杰等[4]的试验结果也显示,通过对不同显示矩阵的观片系统的合理配置,应用调节窗宽、窗位和4倍放大功能可明显提高分辨率,可获得较好的性价比,并保证诊断准确性。但是,在1998年的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美国Beth Isreak医疗中心介绍了他们用(2048×2560×12)bit肖像型高分辨率显示器与普通(1024×768×8)bit但可放大1倍的风景型显示器对80例疑有肺病患者进行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理论上1k显示器放大1倍其分辨率与2k相当,但实际上,由于放大结果只显示图像的一部分,信噪比降低,很难避免漏诊。因此,仍需通过大量研究逐步寻找和验证替代的适用领域。

1.3 表面清洁度

显示器屏幕上长期积累的灰尘、指印、墨水及笔痕等都将影响工作站的显示性能。屏幕上的各种脏物会降低显示器的亮度输出,亮度减少最多可达10%。因此,显示器屏幕必须定期清理干净,清洁时要用专用的清洁液和软布。清洁液不能直接喷在屏幕上,要先喷在软布上,然后再用软布小心地从屏幕中心向外擦拭。不能用酒精之类的化学溶液或者粗糙的布、纸之类的物品来擦拭显示屏,以免损害显示器表面防反光及眩光的特殊涂层,进而降低图像中目标的对比度。

1.4 环境照度

阅片室的光照度——环境照度(Illumination in Reading Room,IRR)非常重要,国内外的文献报道都证实IRR对在观片灯下识读影像有一定的影响[3,6]。但是对于软阅读模式下的IRR的研究,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国内宋少娟[6]测试了IRR对用CRT显示器识读CR影像信息的影响,发现IRR的光线干扰使CRT影像的对比度降低,使识读者获得的影像信息减少,而且不同的IRR,从CRT显示器上获得的影像信息量及影像对比度降低的程度也不同,推荐在CRT显示器上识读CR影像时IRR值在40~100Lx左右为宜,并且只有在100Lx的条件下识读时获得的影像信息量最大。吴杰[4]等的试验也指出:在软拷贝影像识读时,应尽可能使IRR最小化;但IRR对观察者识读影像细节的能力并无显著影响。另外,CRT显示器与LCD显示器对IRR的要求是不一样的。CRT显示器要求在比较暗的环境下读片,LCD显示器可以在正常的普通光照条件下读片。

2 显示性能参量的选择对影像诊断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

各种因素对识读数字影像进行诊断的影响的评价,是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通常采用观察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它是一种以信号检出概率方式,对成像系统在背景噪声中微小信号的检出能力进行解析和评价的方法,也就是用数量来表示识别影像中微小信号的能力,可以对主观评价以定量的方式进行表述。

随着影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质量越来越高,各种诊断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可以对各种成像技术、诊断方法的效能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可以比较成像设备对某种病变的检出能力的高低,评价诊断医师的能力;可以提高医学影像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加放射学论文的科学性,对影像诊断帮助极大,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影像工作者的重视。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实践,特别是在对X线胸片中肺部异常(如肺结节等)进行大量研究分析(即真阳性检出率和假阴性检出率的变化函数图)后,证明该方法严密科学、可信度高。ROC曲线法现已成为影像检查技术和影像诊断方法对照研究的客观标准[5]。

3 PACS诊断工作站显示器的配置方案

PACS的显示器尺寸应尽可能大,最好在21寸以上,这样可较完整地显示PACS影像,而且显示的影像大小与胶片上的尺寸相差不多。对于CT、MR、DSA、数字胃肠图像等影像用一般的风景型横屏显示器就可很好的显示多幅影像;而对于CR、DR等X光影像,大多需要竖着观看,因此最好选用肖像型竖屏显示器以尽可能大的显示影像。

本着既满足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需求又符合节约投资的原则,PACS影像诊断工作站首选设计方案为单机双显配置(会诊工作站则需2~4屏,或者采用专用软件及高分辨率大屏显示技术),以提供双屏图像对照使用。另外,要选择合理的环境照度,始终保持显示器的表面清洁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影像的诊断质量。

4 结束语

显示性能对影像诊断质量的影响评价近年来已经引起国际医学影像学界的广泛关注,如美国医学物理学会第18工作组(AAPM TG18)制定了医学成像系统显示性能的评价标准:环境照度、亮度、亮度均一性的影响、空间分辨率、噪声、几何学歪斜、纵向与横向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测试。在国内,虽然朱荣发[2]等早在1994已经阐述了“监视器在QA、QC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关于显示性能的测试与影像诊断质量方面的研究的报道仍极少,对此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尽快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厚德.“软阅读”及专业显示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5):359-363.

[2]朱荣发,薛玉祥.监视器在QA、QC工作中的重要性[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4(10):18-19.

[3]王先运,唐秀贞,王昌元,等.阅片室内环境照度对影像识读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6):420-422.

[4]吴杰,王学建,曹军,等.影像诊断工作站观片环境的初步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3,28(6):521-524.

[5]程勇,陈卫国.“软阅读”与医学影像诊断评价[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2):22-24.

[6]宋少娟,李清军,王书敏,等.环境照度对用显示器视读CR影像信息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2):233-235.

[7]王先运,孙勇,刘慧琴,等.显示器亮度对诊断质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37(6):556-568.

[8]程勇,张雪林,陈卫国,等.不同分辨率影像诊断显示器的选择对孤立性肺结节识读影响的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5):481-485.

[9]Graf B,Simon U,Eickmeyer F,et al.IKversus2K monitor a clinical alternative free-respons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study of observer performance using pulmonary nodules[J].AJR,2000,174:1067-1074.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成员 第9篇

为加强放射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一、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成员: 组长:XXX 放射科主任 成员:XXX XXX XXX

二、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一)放射科应建立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放射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

(二)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组长负责图像质量评价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三)放射科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

(四)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图像诊断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与技师沟通。

(五)每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梧州巿中医医院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第10篇

一、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组 长:施超凡 成 员:施超凡(CT)

杨建梅(DR及透视、造影)

二、图像质量评价小组职责: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放射科拍片质量,我科特别成立拍片质量评价小组,每月随机抽取DR片40-50张评测,CT片50张评测。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及《CT影像质量标准》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放射科拍片质量逐步提高。

三、组长职责:负责放射科质量评价小组的管理,定期检查放射科质量评价小组的图像质量评价情况,监督图像评价质量小组的工作执行。

四、组员职责:在组长领导下负责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具体工作,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出现问题及时向组长汇报并采取措施。

五、具体人员分工: 施超凡:负责对CT图像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杨建梅: 负责对DR及透视、造影图像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六、具体要求内容:(1)DR影像质量要求 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用片统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

3、摄影体位标准: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2)、CT影像质量要求

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部位、扫描参数、检查序列。

2、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

3、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因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右骨窗。肺部 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膈窗。

4、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线剂量。

5、定位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

6、CT照片应有定位像。

7、CT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四肢由近到远。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放射科诊断质量评价 第11篇

2014年

质控人员:徐科超

CT诊断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放射科拍片质量,我科特别成立拍片质量评审小组,每月随机抽取CT片40-50张评测,MR20-30张评测。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及《CT 影像质量标准》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CT诊断扫描质量逐步提高。

一.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1.组成: 组长:张振显 副组长:李欣文

组员:宋延峰 刘涛 徐科超 张熙尧

2.组长职责:负责CT诊断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管理,定期 检查CT及MR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图像质量评价情况,监督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工作的执行。

3.组员职责:在组长领导下负责CT、MR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具体工作,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出现问题及时向组长汇报并采取措施。二 具体要求内容:

CT影像质量要求

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部位、扫描参数、检查序列。

2.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

3.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因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右骨窗。肺部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膈窗。4..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线剂量。5.定位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6.CT照片应有定位像。

7.CT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四肢由近到远。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8.对不同检查部位的CT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CT影像质量标准》。

CT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 目

评价内容和方法 扣分 图像对比 胸部、腹部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5 图像层次 对脊柱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5 扫描范围 对增强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5人为伪影 图像质量不佳 5 运动伪影 对椎间盘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设备伪影 对头颅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3 增强扫描增强效果

病变区为测量数据 3 图像标识 输入患者信息出差错 2 图像重要标识错误

受检查者信息出差错 2 定位相 MRI检查登记不全 2 照片排列顺序不规范 设备安全检查及维护不到位 2 其他: 1.与患者沟通不通畅 1 2.机房清洁卫生不到位 1 3.值班技师清理值班室卫生不到位 1 4.三维重建方式出差错 1

乳腺增生的放射诊断 第12篇

关键词:乳腺增生,放射诊断

乳腺增生是妇女的常见多发病之一, 临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见于25~45岁女性, 症状多与月经周期有关。钼靶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 尤其年轻女性致密性腺体与腺体增生不易区分。

1 临床病理变化

一般组织学上将乳腺增生性疾病描述为一类以乳腺组织增生和和退行性改变为特征的病变, 伴有上皮和结缔组织的异常组合。乳腺小叶增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增生类型, 主要以乳腺小叶管泡及纤维增生, 小叶增大融合, 腺管增多并且密集, 卵巢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 临床上以24~26岁左右的患者较多见,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乳腺疼痛, 一侧或两侧乳房胀痛, 刺痛或隐痛不适疼痛严重不可碰触, 经前期加重, 月经后症状减轻, 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结节或肿块, 随经期变化肿块或结节的大小可有变化。囊性增生可能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 导管腔扩大成囊状, 以25~40岁左右的患者多见, 疼痛不多见, 疼痛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 可触及较韧的肿块, 边界光滑锐利, 活动度好。约5%~25%可合并乳头溢液。纤维性增生可能与内分泌紊乱有关, 可有对称性发病的趋势, 以纤维化为主, 乳腺小叶萎缩稀少, 腺体数量减少, 好发于30岁以前的女性, 病变多位于乳腺外上方, 可触及结节或整个乳腺变硬。硬化性腺病主要由乳腺小叶增生而来, 管泡呈瘤样增生向小叶周围扩张, 小叶间纤维组织增生发展至腺叶内小叶间界限消失, 形成融合趋势。小叶腺管萎缩, 质地很硬, 临床以20~50岁之间女性多见, 易双侧同时发病, 可触及弥散分布的多个结节, 可移动。

2 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因乳腺增生的成分不同而表现各异, 钼靶X线显示增生多表现为双乳外上象限局限性或弥漫性片状、棉花团状、圆形、绒毛形阴影, 密度多不均匀, 边界不清, 少数可以形成肿块状的致密影, 一般无清晰锐利的边界。合并钙化时, 多为细小的散在点样钙化, 轮廓光滑。小乳管扩张形成囊肿时, 在钼靶X线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影, 密度与腺体相似, 边缘光滑、锐利, 局限性或散在分布于乳腺内, 囊肿壁偶可见线样钙化。若囊肿较密集, 则可因为囊肿之间的互相挤压, 使囊肿呈新月状改变, 惑在球形阴影的某一边缘出现弧形缺损。CT诊应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等情况, 同样的CT表现, 在年轻的临床症状阴性的患者可能为致密型腺体而在中老年生育过的患者则提示有增生, 某些妇女有经前期的生理性疼痛, 应注意鉴别。纤维性增生CT表现为病变区为一局限致密影, 边界不清, 易被认为是腺体的一部分, 一种极少见的情况是乳腺纤维化, 整个乳房呈均匀致密的肿块, 单纯根据CT很难做出诊断。当乳房末端输乳管或腺泡增多, 小叶变形, 输乳管扩张, 纤维组织也有明显增生时, CT表现为弥漫而散在的小片状或大片状不规则密度增高影, 病变边界不清, 某些致密影可互相融合, 形成较大的致密区, 少数可形成类似肿块状影, 但边界模糊。钙化常见, 散在分布, 点状或条状。小输乳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时, 表现为多发弥漫分布的片状密度增高影与囊状低密度区混合存在。呈蜂窝状改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囊肿超过1cm直径时表现为孤立的低密度区, 常呈球形, 边界光滑。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乳腺增生的影像诊断与临床密切相关, 应该与患者的年龄、生育史、症状、体征及月经史等相结合, 患者可具有单一性的增生, 也可以为多种成分的增生。增生患者多为30~40岁, 病变多累及双侧, 临床症状与月经有关, 经前期乳房肿痛及乳腺肿块较明显。X线表现为双乳局限性或弥漫性片状、圆形或致密阴影, 密度多不均匀, 边界不清。合并钙化多分布较散在。

钼靶X线表现局限性的腺体增生, 应与浸润性的乳腺癌鉴别, 腺体增生多无皮肤及脂肪层改变, 周围腺体无纠集, 周围无明显分叶及毛刺。而且增生多为双侧性。合并钙化时钙化较散在, 而乳腺癌钙化呈区域分布或聚集成簇。囊性增生时的囊肿应与乳腺良性肿瘤如纤维瘤鉴别, 囊性增生多双侧发病, 病灶密度低, 聚集时可有弧形压迹, 合并钙化时多为线样或弧形, 而纤维瘤密度较高, 融合时呈分叶状表现, 合并钙化时多为粗大颗粒状钙化。

CT影像上少数可形成局限性肿块样阴影且有轻度强化时, 与乳腺纤维瘤难以鉴别。局限性增生需要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 前者无血晕增加、皮肤增厚及毛刺等恶性征象, 若有钙化则较分散。强化程度低于癌瘤的强化, 且增生多为双侧性。另外囊性增生容易癌变, 应必要时结合病理检查。

参考文献

[1]冯平勇.放射诊断[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

[2]乳腺卷,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刘佩芳.乳腺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制度 第13篇

1、放射诊断报告要求电脑打印,书写规范,其模板格式与质控小

组要求一致。

2、放射诊断报告的书写应用中文和专业医学用语。无正式中文译

名时可用外文,不用简略语及其他非正常词汇。

3、放射诊断书写后须有书写医师和审核医师签名。诊断报告必须

认真填写患者相关信息,字迹工整清楚,用词恰当,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描写合理,诊断意见确切,版面整洁,签名规范。

4、疑难及典型病例由科主任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读片,并进

行临床随访。

5、放射诊断报告需注明报告时间,时间精确的月、日、小时、分

钟。急诊报告应于投照或扫描后30分钟完成。

6、夜间或节假日无审核医师审核,先出具急诊临时报告,次日经

放射科(普放)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14篇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医学影像学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或)功能改变。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诊断报告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般资料。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3)、医学影像学表现。4)、医学影像学诊断。5)、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联系。每一项目应书 写的内容如下。1.一般资料 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一般为表格式,各医院可根据各种不同设备设计各自的表格。一般资料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影像序号、检查 日期、报告日期等。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检查号可以统一编号或分成几项,如X线号(CR、DR、)。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常规检查要注明检查名称,特殊检查要注明检查方法或技术。3.医学影像学表现 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征象说明“未见”。2)、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①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骼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②正常变异的表现;③成像伪影;④难以定性的或可疑的征象。3)、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征象应加以描述。4.医学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学诊断有其局限性。不同疾病可有类似表现,同一疾病又可有不同表现,而且随时间改变,病变可发生变化。因此,医学影像学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以提高诊断符合率。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检查结论。诊断结论一般分为四种情况: 1)、正常或未见异常。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义可分两种情况:①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②病变征象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可能的疾病。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正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的假象。需要病员补充检查,可在诊断结论后提出建议,如建议补加增强CT扫描或加做MRI其他序列检查等。5.医师签名 签名医师即此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责任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必须由主治医师或主治医师以上医师签名。如书写报告者为住院医师,则应由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名。对于正常工作时间外(如夜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由放射科主任或医院授权高年资住院医师签发诊断报告。诊断报告描写要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晰。若重要字句修改后,报告则应重抄。若近期检查同一部位.则应与老片对照。诊断报告留底存档。

2016年放射科诊断组工作总结 第15篇

2016年已过一半,我们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指导思想为宗旨。诊断组全体医务人员努力工作、学习,使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现在作阶段性总结如下:

(1)报告抽查发现一些问题,根据情况循序改进,重新制定了报告书写规范及要求,力求将工作做得更细,将隐患降到最低。

(2)三基三严学习考核基本按时完成,个别人记录未及时完成,经交涉后情况已纠正。

(3)记录本每月上报记录完整及时,实际有时为补记,已和专门责任人商量要改变此种状况,努力反应真实情况。(4)晨间读片已形成习惯,有序进行中。

(5)报告审核有少数漏审核,主要为夜班低年资医师报告第二天无人审核,挽救措施为及时发现并补审核。

(6)传染性报告每月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理。(7)疑难病例讨论和业务学习均按时完成。(8)急救演练和辐射安全演练按时完成。(9)院内会诊有序完成。

(10)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及相互学习开展次数不够。(11)和外院沟通交流学习有序完成。(12)新技术申报及开展较缓慢。

(13)课题申报气氛较积极,具体工作要年终完成。(14)质控会议及管理工作每月按时进行。(15)考勤偶有迟到现象,一般超时均不超5分钟,无旷工现象。(16)医德医风良好,无和患者及家属争吵、冲突现象。

我科的各项工作基本已实现系统化,常态化,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但也存在个别工作到位、拖拉等现象。一些需要创新能力的工作(课题、论文、新技术)推进缓慢,还需要大家更努力,想更多办法来推进。

放射性肺炎CT的诊断 第1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庄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诊断为放射性肺炎患者40例, 入选标准: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都经过放射治疗;病历资料完整;临床表现早期症状有乏力、气促、干咳或少量黏白痰;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4例;年龄45~77岁, 平均年龄52.58±12.57岁。

1.2 CT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 (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4型全身SENSA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 , 矩阵1024×1024, 120k V, 90m As, 层厚5mm, 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面。放疗后每个月复查1次CT, 随访3个月, 观察患者的肺部影像学改变情况, 并于放疗前的CT检查结果做对比, 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2 结果

本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中, 34例患者于放疗6周~6个月内出现放射性肺炎, 15例患者于治疗后4~6周内出现放射性肺炎。CT主要表现为放射野内片状、均匀的絮状模糊影, 伴有增粗的血管、支气管影, 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线欠清楚。放射野内斑片实变, 密度较磨玻璃样征象高, 边缘清楚, 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40例患者射野内至射野外血管口径逐步缩小。中期主要表现为肺周围可见粗长条状影, 近胸壁的局部胸膜肥厚牵拉, 照射野内跨肺叶、肺段分布的条形致密影, 边缘整齐, 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同时可出现支气管扩张征象。晚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大片状密度增高影, 边缘锐利, 纤维条状影增多, 小叶间隙和同侧胸膜增厚, 纵隔移位, 肺容积缩小。12例患者可见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

3 讨论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并发症, 接受过根治性放疗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大约有20%的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1]。放射性肺炎一旦发生, 往往向肺纤维化发展, 常不可逆转, 且无特效疗法, 严重的放射性肺炎预后很差, 约有50%的患者于2个月内死亡, 因此, 及时准确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2]。在临床表现上, 放射性肺炎轻者无症状, 多于放射治疗后2~3周出现症状, 常有刺激性、干性咳嗽、伴气急、心悸和胸痛, 不发热或低热、偶有高热。气急随肺纤维化加重呈进行性加剧、容易产生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呼吸道症状, 并发放射性食管炎时出现吞咽困难。若放射损伤肋骨, 产生肋骨骨折, 局部有明显压痛。体检见放射部位皮肤萎缩、变硬, 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和磨擦音。有研究资料表明,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受损肺组织的范围及受照剂量有关。有关文献显示, 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在放疗后应用, 会出现较高的放射性肺炎, 如果先完成化疗后再放疗, 由于化疗造成的肺损害与用药有关, 停药后即消失, 损害不能叠加, 则降低了由放、化疗联合应用造成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放射性肺炎的CT诊断应按照不同的分期对CT表现进行观察, 早期CT可见呈斑片状边缘模糊影, 中期呈大片状边界清楚影, 内有支气管征和血管征。晚期照射野内索条状、大片状密度增高影, 密度不均、边界较清楚, 伴有胸膜增厚, 纵隔向患侧移位, 患侧肋间隙变窄, 肺体积缩小[2]。若病变超过照射野范围, 通常是照射野内的病变密集而明显, 照射野外的病变较为稀疏, 且病变的分布也不是按肺段肺叶分布[3]。同时, 应做好放射性肺炎与肺癌的鉴别诊断工作, 从范围上看放射性肺炎的区域和照射区域一致, 且无明显肿块影, 从时间上讲, 放射性肺炎在4~6个月后病灶改变趋向稳定或收缩, 不再扩大, 放射性肺炎含气支气管通常表现狭窄、扭曲。若放疗后复发肺癌肿块可出现在放射野之外, 肿块内可见有空洞[4]。此外, 还应与肺不张进行鉴别诊断, 肺不张没有与放射野边缘一致的边缘平直征。

综上所述, 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作为放射性肺炎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培.放射性肺炎CT及高分辨CT的征象分析与鉴别诊断[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3) :1695-1696.

[2]韩淑华, 方佳.放射性肺炎的CT和X线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2) :2634-2635.

[3]彭光明, 蔡祖龙.放射性肺炎的CT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21) :3263-3266.

上一篇:重阳送祝福下一篇:成功演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