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成果范文

2024-08-09

生态建设成果范文(精选8篇)

生态建设成果 第1篇

2011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优秀调研成果评选结果公示

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优秀调研成果评审办法》(试行)规定,河南省林业厅总工室和省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专家对2011年报送的调研报告进行了评审,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2012年8月17日至8月22日。如有异议,请向河南省林业厅监察室、总工室、省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反映。联系人、电话:

监察室 马文青0371-65801783

总工室 钟毅0371-65508571

省林业工程建设协会 谢卫童0371-65698216

附件: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调研成果拟获奖名单

河南省林业厅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七日

附件:

2011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调研成果拟获奖名单

生态建设成果 第2篇

验区建设

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福建方案》)。福建省全力抓好贯彻落实,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真抓实干,勇于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着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通过改革试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目前已完成试点约8万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提升专项行动,2016 年完成 1300 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和3600个行政村的垃圾治理。建立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大部分补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

二、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改革试验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福建省2016年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碳市场于12月正式开市运行,首日成交1822万元,创全国试点省市开市首日成交量的新高,并首创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在全省所有工业排污企业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到2016年底累计成交达3.8亿元。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创新,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相关产品、政策支持经济绿色化转型,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5%以上,并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研究出台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技术装备创新化的运行机制。实施投资工程包政策,把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的一些生态环保项目通过区域性、行业性捆绑打包,充分挖掘市场投资潜力。

三、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通过改革试验构建大生态环保管控格局

福建省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与各市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配套制定责任书考核指标体系。在全省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完成市、?h、镇、村四级网格划分,并加强基础网格力量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建立与综治网格无缝对接、全覆盖、精细化的网格化体系,解决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实现设区市生态环境审判庭全覆盖,实现从单纯的林权保护拓展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从坐堂问案的辩法析理到诉前诉后的源头治理的转变,从对毁林排污的打击惩治拓展到绿水青山的修复培元的转变。提升国土空间开发管控能力,推进空间规划试点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

四、着力发挥地方首创精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改革经验

一方面,鼓励各市县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充分挖掘绿色发展潜力。比如,南平市生态环境优越,选择与自身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现代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作为发力点,围绕绿色创新塑品牌、谋发展;龙岩市依托现有环保装备龙头企业,推广“制造+服务”商业模式,努力打造国家级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围绕试验区改革重点领域,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经验,并以点带面、复制推广。比如,三明市、泉州市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提升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意见》,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莆田市等市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初步探索了一套对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保责任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为此,福建省计划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推广这项制度。

生态建设成果 第3篇

一、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标准

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标准包括基本条件和创建指标两部分。基本条件包括:①制定了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 规划科学, 布局合理, 村容整洁, 宅边路旁绿化, 水清气洁;②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③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④有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 倡导生态文明。创建指标则从经济水平、环境卫生、污染控制、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等6个方面15个小项进行了详细规定, 并且根据生态村的基本要求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制订了既体现一致性又突出差异性的创建标准。如在“可持续发展”一栏, 要求国家级生态村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比例均达到50%以上;而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的指标上, 东部地区要达到8000元, 中部地区要达到6000元, 西部地区要达到4000元。

二、国家级生态村的分布特点

首批国家级生态村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 从东部到中西部都有分布, 分别为:上海市闵行区旗忠村、崇明县前卫村, 山西省长治县永丰村, 辽宁省海城市王家堡村, 吉林省安图县红旗村, 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昆山市大唐村,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台州市方林村, 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杨村, 江西省浮梁县瑶里村, 山东省济南市艾家村, 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 湖北省宜都市袁家榜村, 广西区武鸣县濑琶村, 广东省佛山市罗南村、广州市小洲村, 海南省琼海市文屯村, 四川省成都市红砂村、郫县农科村, 云南省富源县富村村, 甘肃省临泽县芦湾村, 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塔湾村, 新疆自治区呼图壁县五工台村。

从图1可以看出, 在24个国家级生态村中, 东部地区的比重最大, 占45.8%, 中西部地区合计才54.2%, 这反映出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对于农村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就具体的省份而言, 在拥有国家级生态村的省份中, 只有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四川各拥有2个国家级生态村, 其余14省份均只有1个国家级生态村。由此可见, 东部地区国家级生态村的数量和密度都在全国居首。

三、国家级生态村的发展模式

在首批24个国家级生态村中, 每个村往往都有某种或几种特色经济。就产业结构而言, 既有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也有以循环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还有以生态旅游为支柱的发展模式, 同时也存在一、二、三产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就总体分布而言, 东部地区的生态村以二、三产业发展为主, 注重了二、三产业的环保和循环经济, 中西部的生态村以发展生态农业居多。

从表1可以发现, 在全国24个国家级生态村中, 共有10个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 占总数的41.7%。由于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发展路径等因素的不同, 这10个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行业各有不同。如辽宁省海城市王家堡村主要种植南果梨, 云南省富源县富村村主要种植魔芋, 甘肃省临泽县芦湾村主要从事杂交制种和温室蔬菜。尽管这些生态村种植的作物各不相同, 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大都采用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 大量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的生态村并不多见, 突出表现在山西长治县永丰村和安徽马鞍山市三杨村。山西长治县永丰村主要从事煤矿开采、冶金、制造等的生产及其相关服务;安徽马鞍山市三杨村主要从事刀具的生产制造。这些村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依靠循环经济理论减少工业的污染排放, 并利用工业来补贴农业的发展。

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的生态村大都位于大城市郊区, 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四川成都市红砂村开发了集赏花、购花、休闲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旅游休闲产业;四川郫县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 是郫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吉林省安图县红旗村依托自然村落和朝鲜族传统民俗开发民俗旅游。这些生态村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往往注重把当地的人文历史同生态旅游相结合、把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走出了现代农村发展的新路。

还有许多生态村由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规模庞大, 已经形成了多种产业并举、互动的良好局面。如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坚持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生态农业得到提升。经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农业观光示范区等, 初步形成了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2007年实现产值1762万元, 创历史新高。同时,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村现有各类企业60多家, 2007年工业产值达到19.64亿元。爱伊美制衣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羊绒服饰出口生产基地和全国服装销售、利税“双百强”企业, 大衣、西服双双荣获出口免验资格。此外, 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公司在稳定现有市场基础上, 进军抢占宁波、北仑房地产市场。园林公司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园林资质一级企业, 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前来旅游、观光、考察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旅游区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 2007年旅游门票收入1810万元, 综合经济收入达7500万元。

四、国家级生态村村民生活方式

村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的先进理念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重要保障。通过考察这24个国家级生态村村民的生活可以发现,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大量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村民的生活方式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 全部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 逐步形成了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活方式, 消费模式向多层次发展, 精神文化追求逐步增加, 生态环境意识逐步增强。

这些国家级生态村的村民普遍树立了“环境是资本, 生态出效益”、“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青山绿水”的先进理念。在调查的生态村中, 普遍改造了村民的饮用水和厕所等卫生设施, 实施了垃圾分类堆放、专人清理和无害化处理, 对污水、废水实行达标排放, 形成了“河道有人清, 村巷有人扫, 公厕有人冲, 垃圾有人运, 陋习有人阻”的良好氛围。有的村建成了以厕所和沼气池为中心的“猪-沼-果”或“猪-沼-菜”生活生产循环模式;有的村专门成立了环保委员会, 统筹安排全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的村专门设立了环保建设基金和奖励基金;有的村长期坚持对村民进行卫生清洁考评, 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制度。

五、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对农村生态建设的启示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态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则是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现, 这些农村生态建设大都采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组织生产, 不仅表现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方面, 而且有的村 (如昆山的大唐村) 在工业园区内也发展了循环经济。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必须首先树立循环经济的生态发展理念,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选好产业、发展生产。

2.探索因地制宜的生态村发展模式。

农村生态建设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好村级经济是建设好农村生态的物质基础。从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的发展模式来看, 尽管各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并且具有从中西部到东部产业梯度逐步提高的特点, 但是每个村的发展模式都综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禀赋, 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村级经济。辽宁省海城市王家堡村综合开发治理荒山, 栽植南果梨32万株, 植树造林120万株, 封山育林5000多亩, 发展特色种植业, 从当地的“三靠村”变成了首富村;山西省长治县永丰村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炭产业, 又引领并带动起相关的冶金、制造、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 成为著名的“城市化乡村”;吉林省安图县红旗村依托自然村落和朝鲜族传统民俗的人文优势开发民俗旅游业, 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由此可见, 只要因地制宜发展好村级经济, 无论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活方式。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从封闭向开放、从依附向独立、从传统向现代、从自然向生态、从落后向文明的转变过程, 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长期观察实验指出, 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获得和有效利用现代生产要素, 为此要求农民具有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这些国家级生态村中, 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 开办各类学习培训项目, 提高农民的素质, 改变农民的观念, 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如四川成都市红砂村组织农民到东部沿海学习, 并邀请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旅游服务、餐饮等方面专家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农民种植鲜花、发展旅游的技术, 不仅形成了集赏花、购花、休闲为一体的“花乡农居”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而且村民素质、生活习惯、村容村貌大大改观, 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级风景旅游区。

4.实施促进农村生态良性发展的绿色制度激励。

建设生态农村、发展生态产业, 还必须建立一套促进农村生态良性发展的绿色制度环境。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税收、绿色产品、绿色包装和绿色投资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的发展, 严格限制直至严厉禁止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进行有益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投资, 建立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补贴制度, 补贴农村金融机构因为支持绿色经济项目在利率上的损失。对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实行低利率贷款或政府贴息补偿, 免交或少交税。设立引进外资的绿色准入门槛, 着重吸引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国际绿色投资, 拒绝污染性、浪费性国际投资的进入。通过这些绿色制度, 对土地、水体、大气、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农村生态资源进行规范公平的制度保护, 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最佳的运行状态, 保证人与自然长久的共生共存, 力促人与自然形成良好互动, 促进人们在利益格局中的合作与协商, 使农村生态与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2008年, 国家环境保护部对24个首批国家级生态村进行了公示, 标志着我国对于农村生态建设管理和评价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对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的分布、经济发展模式、村民生活方式等情况进行的分析, 总结出当前我国新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和做法, 并由此对加强我国新农村生态建设提出了对策。

生态建设成果 第4篇

活动当日,大家首先来到位于张家口怀来县的董存瑞纪念馆参观缅怀先烈。参加活动的党员和干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董存瑞烈士像敬献了花篮,肃立默哀,向董存瑞烈士像三鞠躬、缅怀先烈。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一起聆听歌曲《代代高呼董存瑞》。馆内陈列着董存瑞烈士生前图片、遗物、重要文献、有关文艺作品等物品。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折射出一个伟大战士光辉的一生。在播放厅大家一起观看了1948年隆化攻坚战的影视资料,影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攻坚战浴血奋战的场面和董存瑞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听着讲解员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解说,大家深受感动。

通过参观董存瑞纪念馆,缅怀英烈壮举,追寻英雄成长足迹,大家感到深受教育。这既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学习董存瑞献身革命的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坐落在海坨山保护区里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此次参观的第二站。纪念馆前面的纪念碑正面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北抗日战争纪念碑”,背面是彭真同志题写的“平北抗日战士永垂不朽”;步枪刺刀的造型,寓意平北军民以热血和刺刀铸成的铜墙铁壁;断尖的刺刀和埋入地下的枪柄象征着抗日军民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大家首先瞻仰了平北抗日英雄纪念碑和镌刻着牺牲的平北抗日英烈名字的纪念墙,然后进入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展示了日军侵占冀热察边区、八路军第四纵队东进、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平北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反“无人区”斗争及平北军民坚持抗战等的战斗场景和在战斗中使用的武器、日常生活用品及书籍、照片等文物,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斗争环境,详细记录了平北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艰苦抗战、保卫祖国的历史,大家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才换来今天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活动的第三站是到风景如画的闪电河湿地参观。位于张家口沽源坝上草原内的闪电河湿地公园是河北省第一个高原湿地公园。顺着“滦河神韵”的木栈道,大家登上转佛山,在500多公顷的沽源大草原上,形如闪电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天地造化。闪电河湿地是由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组成的坝上草原复合型湿地,是距北京最近、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湿地。

据介绍,闪电河湿地公园总面积4100多公顷,其中湿地资源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210多种、禽鸟220多种,这里也是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每年到此停歇的鸟类有170多种。此外,闪电河湿地还曾是辽、金、元帝王游猎、避暑的夏宫所在地,目前还保留有元代梳妆楼、金代景明宫、元代小宏城遗址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湿地自然风貌,从2009年起,沽源县在湿地公园实施了围栏禁牧、水资源调控补给、人工植被恢复等工程,全面恢复和重建湿地自然生态景观。沽源县对湿地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除了此次开放的转佛山景区外,还规划了坝上草原湿地、草原湖、鸟类观赏、闪电湖等景观,预计到2018年,公园将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基地。

张家口崇礼县长城岭国有林场距北京约220公里,位于冀西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即燕山山脉西段支系的中段位置。它如同一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北疆大地,妆点着那里的莽原山川。景区内既有山地丛林风光,又有高原草地景致,最高海拔2100米,空旷辽阔,景色秀美。

虽然已是9月,北京还是闷热难耐,这里却是一片清幽静谧,凉爽舒适。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申奥临时指挥部,大家观看着冬奥会赛场的沙盘,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了解了张家口赛区将承担冬奥会除高山滑雪、雪车之外的所有项目,将有50块金牌在这里产生。讲解员说,将来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开通后,车程只需40多分钟。

此番之行,大家都觉得收获不小。一位年轻的党员说:“张家口之行,既接受红色教育,又看到绿色美景,还感受到集体的暖暖温情。”

一位刚到中心履职的入党积极分子兴奋地说:“感谢中心领导!第一年来中心就参加这次的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感到十分荣幸!旅途中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中心领导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在党建95周年、抗战胜利71周年的金秋,中心党委和工会联合组织了主题党日以及张家口生态建设参观学习活动,在这两天当中,我们走过了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红色之旅,也游览了闪电河湿地、长城岭国有林场、申冬奥临时指挥部生态建设绿色之旅。在红绿结合的学习参观活动当中,大家互帮互助,彼此之间交流了思想,增进了理解,加深了情感。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一个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我们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生态建设成果 第5篇

(2008-2015年)

为了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还林区域移民农户居住和增收问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目标,根据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任务,特制定彬县2008-2015年生态移民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县地处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山大沟深,坡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林草覆盖率相对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经过多年来的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我县林草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植被恢复较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域生态移民工作进展顺利。1999年以来,相继对退耕还林区域的55个村实施扶贫移民搬迁6580人,建成扶贫移民新村55个,建成新居4606间73696平方米,既改善了退耕还林农户的居住条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虽然我县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初显成效,但是,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移民基数大。全县退耕还林区域分布广,范围大,涉及农户多,生态移民规模大。据调查,在全县退耕农户中,仍有4866户19417人散居在深山和偏远地区,亟待实施生态移民。近年来,通过实施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移民65个村2109户7662人,《彬县安居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规划搬迁2647户11311人,尚需搬迁110户444人。

2、人口素质低。生态移民农户长期处在山沟坡畔,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程序低下,人口素质相对 117

较低,经营水平差,自我发展能力弱。

3、生态移民难。一是退耕还林区域部分农户受传统思想束缚,移民积极性不高,宁愿守在原地,也不愿移民到新的地方,适应性差;二是迁入地落实难度大,许多村不愿意接收移民户;三是移民投资较大,农户自筹资金少,移民新居建设资金缺口大。

我县生态移民工作既面临诸多困难,又适逢国家扶持的良好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顺利完成生态移民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退耕还林区域农户的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改善移民农户的居住条件,增强移民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户增加收入。全县建成扶贫移民新村7个,生态移民110户444人。

三、实施对象

生态移民对象涉及全县6个乡镇7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区域的110户444人。其中香庙乡庄农村33户140人,坡头村13户42人;龙高镇老户村11户44人;韩家乡先锋村17户73人;北极镇旺安村12户53人;永乐镇叱家村12户45人;义门弥家河村12户47人。

四、实施期限

从2008年起到2015年,利用8年时间,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先易后难、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全县6个乡镇7个村110户444人进行生态移民。其中:

2008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5户22人;

2009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5户22人;

2010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9户36人;

2011年生态移民龙高镇老户村的11户44人;

2012年生态移民北极镇旺安村的12户53人;

2013生态移民永乐镇叱家村12户45人、香庙乡庄农村10户44人;

2014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4户16人,韩家乡先锋村17户73人;

2015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坡头村13户42人,义门镇弥家河村12户47人。

五、新村建设

按照行政区划,生态移民安置以村内集中安置为主,建设移民新村。

1、落实庄基。结合新农村建设,为生态移民户在新村内无偿划拨庄基地,由生态移民户自主建房,庄基面积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2、新居面积。生态移民户新建房屋面积,人均不少于17平方米,每户不超过120平方米,总投资不超过5万元。

3、配套设施。生态移民户所在的新村内水、电、路等各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六、投资及资金来源

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生态移民户建房资金,预算总投资444万元,其中建房266.4万元,基本口粮田72.86万元,通村道路40万元,通讯供电15万元,人畜饮水35万元,文卫设施14.74万元。

资金来源:退耕还林专项资金232.4万元,省市配套资金55.5万元,群众投劳及自筹156.1万元。

分投资计划为:

2008-2009年每年投资22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11.5万元;

2010年投资36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18.8万元;

2011年投资44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23万元; 2012年投资53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28.1万元;

2013-2015年每年投资89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46.5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全县生态移民工作的领导,确保生态移民规划落到实处,县上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协调落实生态移民工作任务。

2、整合资源。生态移民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各有关部门要优先将生态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列入当年实施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按照项目整合,渠道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切实推进生态移民新村建设。

上温社区创建文明生态村成果规划 第6篇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村广大村民积极投入到巩固市级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中去,全面提升村民队伍整体素质,打造宜居宜业上温社区,进一步推进全村四个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紧紧围绕巩固创建文明生态村成果的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深化创建主题、创新形式,促进我村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管理队伍,塑造良好的文明形象。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开展,在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全村全方位的发展,把我村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素质良好、勤政廉洁、管理规范、高效绩优、环境整洁的文明生态村。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村委研究,决定成立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集体领导下的成员分工负责制,按创建规划,各司其责,扎实开展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建设,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抓好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用科学发展观观察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班子成员进一步提高加强自身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学习自觉性,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村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全村形成讲学习的良好氛围。

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团结协调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做到思想常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积极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群团组织。

(二)思想建设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贯彻落实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组织学习《蒙阴县文明市民知识教程》,使《教程》入耳入脑入心。以落实《纲要》和《教程》为契机,结合本村实际,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根据《纲要》和《教程》的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加强行业自律。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集中轮训、考试考核等多种形式,强化道德教育活动,提高职业道德的“培训率、知晓率、执行率”。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创建文明标兵、文明岗位、文明窗口等活动,深化道德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传统、法制三大教育,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实行民主管理,真正做到因人而用,量才而用,充分调动全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通过“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管理执政水平的全面提高。严格执行县委组织部“五大工程”,以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推优”、“荐优”制度,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按照“总体部署,统一规划,条块结合,分类实施,各展所长,全面推进”的思路,通过各种载体,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建设,鼓励干部群众参加各类成人函授学习;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健全信息报道网络,不断加强宣传报道骨干队伍的培养,建立一支热爱托垛庄、热爱宣传工作,有较强责任感和文字基础的骨干队伍。利用社会新闻媒体,及时沟通信息,宣传先进,推广经验,推进本单位的创建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完用,对现有文化设施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安排形式活泼、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文体节目,丰富全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环境设施建设

在巩固近几年对环境建设投资的基础上,以市县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利用“爱国卫生月”活动等活动为有利契机,进一步美化环境。制订各项制度,保护和养护好周围花木草坪,落实专人管理,对所部和各站的环境,严格按照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绿化、文明的要求进行布置。进一步落实卫生包干区制度,建立卫生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卫生条件,培养职工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法制建设

积极开展法律、法规教育,重点是加大执法培训和普法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用法律规范执法者的言行、约束手中的权力,做遵守法纪的模范,使法律条文成为全村行政人员的行为准则。结合普法工作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及实施方案,逐步增强法律意识。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和有关专业法律知识,学习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分类学习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日常宣传教育和阶段性宣传教育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充分形成一个努力学法、文明执法的良好氛围。在具体操作中,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村民学法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能力;着重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普及,有针对性地普及有关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知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各种经济关系的本领。为保证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全村村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

在办理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行政许可时,都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办事制度、程序与结果及时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聘请行政执法监督员、发放公开信、设立举报箱、对外公布举报电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执法监督检查,置行政执法于社会监督之下,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抓出成效。为全面达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制度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打下了基础。严格依法行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法管理的需要和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的自身法制建设,严格按上级要求搞好普法教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以防为主,切实落实安全保卫措施,确保本单位无重大经济和刑事案件,无重大事故和责任事故。以制度把关,遏制赌博、民事纠纷、封建迷信、计划外生育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现象发生。

(五)创建工作

加强创建工作力度,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制定创建实施计划,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职责分明,责任到人。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创建规划,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宣传,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第二阶段:全面争创阶段,对照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依照创建规划,逐项落实。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邀请市、县、镇文明委对我所争创工作进行检查考评、指导,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第四阶段:迎接文明单位考评,在接受上级文明委考评的同时,对自我实施考核,边考核边提高,以创建为手段,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制定创建实施计划及工作目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宣传,形成氛围。创建文明村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行业作风,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明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一个人人关心、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生态建设成果 第7篇

员红中(平陆县林业局)

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探索、积累和总结经验,于2002年工程全面启动,截止2006年底,总计完成退耕还林25.3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43万亩,共涉及全县11个乡(镇、区),144个行政村,13898个农户。目前,全县仅10年退耕还林新成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35.6%增加到42.6%,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1、监测区域概况及监测站的布设、选址 1.1监测区域概况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黄河小浪底枢纽与九朝古都洛阳、河南省会郑州为邻,西越芮城、华山与西安为邦。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垣面占15%,沟、坡地及黄河滩涂占5%。最高处锥子山海拔1787.3米;最低处下坪乡老鸦石东河滩海拔238米。气候温和,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8℃,七月份平均气温26.5℃,一月份平均气温

-0.5℃。年平均无霜期238.4天。平均年降雨量551.3毫米。年平均日照2272小时。

1.2 监测站的布设

根据我县实际,我们把部官乡柴庄沟流域确定为监测流域,并在该流域阳朝村地点建设效益监测站。根据工作需要,检测站分别建设全自动气象站1个;坡面径流场一座,分为六个区,分别是:刺槐林区、侧柏林区、刺槐与侧柏混交林区、山杏灌木林区、未退耕区(对照区);固定标准地五个,分别是:刺槐林地、侧柏林地、山杏灌木林地、桃树经济林地、未退耕地(对照地)等监测基础设施。

1.3监测站的选址

根据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特点和效益监测的重点,确定把监测站设在具有明显特点的部官乡柴庄沟小流域内,该流域长12km,宽2km,总面积24km。区域内退耕还林面积大,树种类型全,具有满足效益监测的多种土地条件和多种植被恢复模式,能满足气象站、径流场等监测基本要求。监测站建设所在的乡村领导团结有力、责任性强,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认识高、积极性大,集体观念强,能很好地配合监测站完成工程效益监测工作。

2、监测内容与方法 2.1径流场观测

2在径流小区下方配置1m的蓄水池,每次降雨后,利取取样的方法测算每个小区产生的径流量;在观测径流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随即对泥水进行搅拌,然后再取样,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计算泥沙含量;利用以上测出的数据,换算出净水率、净水量、径流系数、净泥率、净泥量、冲刷量等。

2.2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首先在各类固定调查样地的周边,寻找与其样地内条件相似的地方作为临时调查样地,在临时调查样地内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定地点,挖掘土壤剖面,用钢卷尺测得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再根据剖面用铁锹分层,分层后用环刀对每层土壤采取土样带回室内,然后采取烘干法和浸水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容重、田间持水量、孔隙度等。

2.3土壤养分的测定

在作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挖土壤剖面分层的同时,将每层都取基本相同数量的土,用铁锹拌匀,采用“四分法”留取一定量的土样,挑拣出植物残渣等,风干装袋,贴上标签,送到土壤肥料工作站测试中心进行检验。

2.4枯枝落叶层水文性质测定

在各类临时调查样地内设置20cm×20cm小样方,取出小样方内所有枯落物分别称重,然后放到烤箱中烘干,取出称重,再放入水中充分浸泡后,取出再次称重,根据三次称重结果测

3算出枯落物干重及其吸水量。

3、监测结果与分析 3.1径流变化情况

表1中显示,径流场共产生径流两次,都出现在山杏灌木林区和未退耕地区(对照区),利用数学平均法测算:径流量—(0.13+0.16)÷2=0.145,(0.61+0.57)÷2=0.59,0.59÷0.145≈4可以看出,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未退耕地区(对照区)产生的净流量为山杏灌木林区4倍以上,而其它三区均未产生径流,这说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林冠层不断增厚,地被物不断增加,林冠层截持降雨量和地被物对雨水的截留量明显增强,减少了径流的产生;冲刷量—(226.2+284.19)÷2≈255.2,(928.2+1093.44)÷2=1010.82,1010.82÷255.2≈4可以看出,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雨水对未退耕地区(对照区)产生的冲刷量为山杏灌木林区4倍以上,这说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林下地物被持水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抑制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直接冲刷,明显降低了水土流失。

3.2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情况

表2可以看出,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依次为侧柏林地、刺槐林地、山杏灌木林地、桃树经济林地、未退耕地(对照地),未退耕地(对照地)最薄,这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土地的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改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目前变化不是很大。

3.3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我们在作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挖土壤剖面时,同时将每层都取基本相同数量的土,用铁锹拌匀,采用“四分法”留取一定量的土样,挑拣出植物残渣等,风干装袋,贴上标签,送到土壤肥料工作站测试中心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3中显示土壤养分变化不是很明显。

3.4枯枝落叶层水文性质的变化情况

在各类临时调查样地内设置3个0.2m×0.2m小样方,取出小样方内所有枯落物分别称重,然后放到烤箱中烘干,取出称重,再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后,取出再次称重,根据三次称重结果测算出平均蓄水量及其蓄水量。其测算结果变化情况为:

4、结论

通过监测结果得出,一是林冠层截持降雨量和地被物对雨水的截留量明显增强,减少了径流的产生;二是林下地物被持水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抑制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直接冲刷,明显降低了水土流失;三是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明显增加,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改善。

生态建设成果 第8篇

1.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根据2007年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省”战略, 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 在省委宣传部、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我院于2007年6月, 吸收我省多年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经验, 开始启动《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开设的课题研究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研究专家组, 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学习与研讨, 专家组对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 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课程资源的发掘与整合, 配套教材的编写, 教师的培训与培养等达成了共识, 对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有了明确的认识。

2. 研究制定《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从2007年7月-8月, 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始研究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先后组织了3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与教材纲目讨论会, 邀请省委宣传部、省国土资源环境厅、海南测绘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中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这套教材的压缩后的纲目进行了多方论证,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材的编写目录和编写体例。

3. 组织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教材

在制定课程大纲后, 我们就及时组织全省中小学政治、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的部分优秀教师一起编写教材。首先对教材编写原则与编写体例进行了反复研讨, 达成共识后, 由部分编写老师将自己编写的几课教材先在自己学校做实验, 然后再交流、修改完善。在两次教材编写中, 所有参编教师都是反复参加讨论交流, 并到海南许多地区、生态文明村实地考察, 到多个有关部门访谈、收集资料, 最大限度的完善教材。

4. 多次送交有关部门审查与修改教材

2009年1月7—8日, 在第三次中小学地方教材专家审查会议上, 来自海南师范大学、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中学等单位的25位学科专家对新编各册《生态文明教育》等地方教材进行细致的审查, 专家们对这一轮教材书稿表达了一致的肯定意见,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再次组织作者对照专家建议进行了第二轮修改。2009年2月9—10日最后定稿的教材, 经过几十位专家近一年的艰辛努力编写、经过数轮审查之后, 通过了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由三环出版社正式出版, 并于2009年春季开学如期免费发到学生手中。

5. 发动与组织本课程教师培训

2009年3月份学段组织了全省生态文明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 约有3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在培训中, 有专家对课程开设意义、课程目标、教材体例、特色内容、教学建议等作了主题讲座, 多位参编教材的教师进行了现场说课, 参加培训的教师也积极参加研讨。

6.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探索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本课程设计突出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 以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件为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动手, 形成对身边的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这种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给我们在实施课程教学方面提出了挑战。许多学校教研组, 以校本研训为依托, 努力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这对课程的价值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二是用探索、发现和操作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三是用角色扮演和模拟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品质为主;四是用社区活动和小组调查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为主;五是用独立研究和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

7. 探索课程的评价方式, 促进地方课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在完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方面,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要求各学校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 (既有老师、校长, 也要有学生、学生的同伴、家长及社区人员) , 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采用建立在理解性上的发展性评价。对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也在许多学校实施:测评内容分基础知识和行为习惯两方面, 其评价方式与过程:笔试、说评、议评、综评、公示。基础知识的测评, 采取笔试开卷方式, 确定等级;行为习惯方面, 以兴趣与方法、态度与表现、行为与习惯三个领域, 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的方式确定等级。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项成果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专业内容上, 立足于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和认识, 立足于海南省生态文明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是对包括产业经济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结合海南实际的具体研究和综合运用;在课程教学设计上,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吸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基于中小学生思想情感和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 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来设计结合海南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强调学生亲身体验, 注重情感激发,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主要观点与实施策略:

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海南坚持生态立省, 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因此, 在全省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 面向全省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海南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生力军,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总目标: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 以培养全省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主旨, 引导他们欣赏和关爱大自然, 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关注家庭、社区、海南、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及产生的问题;理解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的重大意义;帮助全省中小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 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逐步树立环境资源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道德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并将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 自觉养成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维护良好生活环境等文明行为, 为海南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做出贡献。同时也研究制订了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

3. 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的编排结构大致按照:总括——分项——行动的方式来组织编写。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以介绍海南的优美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为主, 从海南的山山水水到气候空气、河流湖泊、植物动物、土地、海洋、能源、生产生活到最后建设绿色家园, 让学生体味海南的美丽富饶, 热爱海南的生态环境, 由此生发出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初中阶段课程内容则在此基础上, 更多地关注海南、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环境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尽心尽力。

4. 教材编写体例:

《生态文明教育》教材4册, 第一册适合3、4年级学生使用, 第二册适合5、6年级学生使用, 第三册适合7、8年级使用, 第四册适合高中使用。每册教材设有6个单元, 每单元有4—5课。每课基本上包括题目、引言、正文、课堂活动、思考与分析、课外拓展等板块。

5. 教学建议:

在教学实施中, 提出了6条基本建议。如强调本课程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要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形成正确的态度, 并逐步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和方法;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精心挑选教材中所设计的课堂与拓展活动,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资料, 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6. 对评价的要求:

一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生态文明教育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 (既有老师、校长, 也要有学生、学生的同伴、家长及社区人员) , 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采用建立在理解性上的发展性评价。要涵盖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行为三方面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建议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不定期到课堂进行地方教材的教学检查;通过组织教学示范、评优活动、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评比与研讨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

7.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需要丰富课程资源来配合才能取得预期实效, 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学校内部资源、校外社会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三大领域。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

从两年来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实践情况看:

1. 是国内第一个明确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开设的地方课程。整个课程设计都是站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的认识高度, 以培养全省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主旨, 以培养海南生态文明示范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生力军为目的来组织编排的课程体系。

2. 在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到教材、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的地方课程实施经验与方法。

3.《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4册配套教材中, 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3册, 全部免费提供给全省中小学使用, 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和作用。

4.在本课程成果的具体实践中, 许多学校把本课程与生物、地理、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主题班会等课程整合在一起来实施, 提高了课程价值和实效, 减轻了负担和压力, 整合了各类课程教学资源, 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 是一项很好的探索。

上一篇:2022年乡镇公务员考试必备下一篇:小学生关于对话战役英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