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第一期观后感

2024-08-15

《变形记》第一期观后感(精选14篇)

《变形记》第一期观后感 第1篇

11330214 薛慧敏

变形只是身份的互换,而我知道,作为老师,应当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教育。以前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计》总是比较希望看到一个城里的孩子离开虚无的物质世界,来到农村,最后感受到农村真实的精神生活而改变一点自己的那个过程。而今天的关于《网变》这段故事,引发了更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1.魏程为什么会辍学?原来的魏程在一个重点中学读书,成绩还在全班前二十名,可是一夜之间,他不愿再去学校,后来辗转了两所中学,直到决定彻底回家。后来在节目中,魏程透露,当初他退学是因为他的老师当着本班同学和其他学校学生的面,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一个耳光,导致一个学生从此堕落,如果让他们“变形”,互换角色,换位思考,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

2.有哪些原因造成魏程网瘾?魏程被老师打之后肯定觉得很丢脸,毕竟当着那么

多人的面,这可是莫大的侮辱啊,于是回家,可是回到家之后,面对的是空空荡荡的房子,父母要么都在上班,要么下班回家累的不行,没时间察觉出自己儿子的变化;课还是得继续去上,在家里得不到倾诉,本来指望会有几个好朋友过来安慰自己,可是这时候人是非常敏感的,明明是同学的一句玩笑话或者根本没有任何意思的眼神都会被误会是在嘲笑自己;老师至少会跟自己道歉或者说清楚、讲明白吧?可是在 那位老师的课堂上,魏程丝毫感觉不出来,似乎老师早就忘了。学校肯定是呆不下去了,家里也不想去,还能去哪儿,网吧?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你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唾手可得。

3.两会有委员提出农村人不应该考大学,那么城市、大都市生活该不该作为城乡

孩子共同的人生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给予的是肯定答案,而各地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运动也作了同样的回答。

故事的主人公是长沙网瘾少年魏程和青海山区朵卜村少年高占喜。魏程去朵卜村给高占喜的盲人爸爸当儿子,吃粗面馍馍,下地干农活;高占喜则来到长沙,在魏程家体验魏程久已厌倦的富足生活。

高占喜与魏程互换的七天,我并没有觉得高占喜改变了许多,而在七天中,魏程一步一步的变了,他们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一开始我完全不能想象他们在彼此的生活中能变多少,更无法想象一个对外界一点都不了解的孩子,能在这绚丽多彩、令人犯罪的世界怎样生活下去,而自认为看透了这个世界、人心的男孩——魏程又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态与这些纯朴、善良的村民沟通、生活。

高占喜在魏程的位置上生活了七天,七天中他感受到了不少,比如:他也为他第一次花掉了几十元钱而吃惊。而他也令我震惊与疑惑,比如:他坐上宝马车留下的眼

泪,他洗头时留下的泪是为了什么,他当时在想什么,他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还是心酸?还有连这个质朴的小孩也抵不过电脑游戏诱惑的时候,是否也说明魏程网瘾并不是一个特例,这时魏程的父母应该需要反省一下。确实,让一个从未尝试富足生活的孩子在尝试富足之后,又重新回到贫穷之中,似乎有些残忍。然而,这并不是节目残忍,而是现实残酷。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看病难、上学难,高占喜平淡乏味残酷的日常生活,就在魏程七天的体验中,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现实是,这样平淡乏味艰辛的农村生活还在千千万万个农村少年身上上演着。

而魏程也令我吃惊,记得在魏程出发的前一天,魏程的外婆为了找他而病倒了。可是魏程漠不关心,只说了一句:“你们送她去医院,不就行了”。而在最后3、2天时,魏程看到阿爸拿出攒了好久的钱给他去玩,他哭了,以及阿爸为了他洗澡,打水受伤,他背阿爸回家,和魏程走时下跪,下跪时的眼泪都令我吃惊。人性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是太多人将它埋藏起来了,而始终都会被触动。不过,我相信最难忘怀的是我们的两位主角。这七天是魏程生命的一个转折点,是魏程新生命的开始,而这七天也是高占喜的一个梦,这个梦也许是玫瑰色的,混着城市的灯红酒绿,这个梦也许是金黄色的,有着富足生活的虚荣与满足,这梦也许是青灰色的,有着太多的陌生与恐慌。但不管是什么颜色,这个梦一定会是这个穷家小子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换位思考应该是现代人最缺少的,现在许多人只会一味地去怪他人,而丝毫不思考自己的错,不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人活着,不光为自己活着,也要为他人活着”这是一个道理,也是一个做人经验。其实变形记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我们换位思考。对两个孩子来说,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这样的一次《变形计》,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不管贫穷或者富裕,都有幸福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受教育者幸福,这也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幸福。

《变形记》第一期观后感 第2篇

云岭先锋”夜校访谈节目第一期观后感

根据《中共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委员会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收看学习“云岭先锋”夜校访谈节目的通知》要求,耿马县残联党支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党员于每月最后一周周三在党员电教室收看“云岭先锋”夜校访谈节目,并作为每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关于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两学一做”学党章、学党规,学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最现实的体现,是我们的行动和指南、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纲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行动纲领。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薄弱环节,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发展需要的活动;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领导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举措。

中建·凤栖第一期项目 第3篇

规划以几个标准高层单元为主要形式, 建成点式住宅, 组团布局合理, 空间开阔, 统一中有变化。住宅全部为南北向, 采光通风良好。通过细致设计, 营造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的层级体系, 空间序列感、环抱感强, 形成了安静宜人的组团空间。同时结合周边环境, 保证每户均有较好的景观视野。

立面采用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以艺术装饰风格为基调, 加以提炼、创新, 在强调体积感挺拔沉着的基础上, 强调时代感和创新性。立面凹凸变化及窗的不同比例, 表现了建筑外观变化和丰富的一面。

建筑内部空间关系良好, 大堂、入口关系处理得当, 部分套型卫生间采用洁具分间设置, 提高了利用率。交通组织合理, 道路通畅, 有充足的地下停车位, 出入口位置适当。

《良友画报》第一期 第4篇

1926年二月十五日,上海街头出现了一本大型画报。九开本,24页。封面是当时尚无籍籍名、往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演员胡蝶的半身照,手上拿着一束鲜花,下题:“胡蝶恋花图”。封头印着两个美术体大字:“良友”。

这是我国出版史上,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堪称为画报里程碑的《良友画报》第一期。

我国出版的画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875年上海清心书院出版的《小孩月报》;其次是1880年上海圣教会印行的《图画新报》;然后是较为一般人所熟知、甚至被称为我国画报始祖的《点石斋画报》。前二者都是用雕刻铜版,后者是以手绘石印的。直至1920年,上海《时报》的《图画周刊》出版,才开始了以照片铜版代替了手工刻版或手绘方法。但形式上也是单张的。整册出现并用照片铜版印刷的画报,过去虽有李石曾于1911年在巴黎编印的《世界》,和高奇峰于1912年在国内刊印的《真相》,类皆内容偏狭,未能持久,有如昙花一现。能取材包罗多方面,名副其实的大开本综合性画报,打开了局面,为我国画报奠定基础的,当以《良友画报》为始。1930年,当时的《报学月刊》编辑、老报人黄天鹏在《五十年来画报的变迁》一文中曾说,“《良友》创刊,印成一大本,为画报开一纪元。材料更丰富,印刷更美化,……替画报增加了一支最大的生力军。”1931年,萨空了在燕京大学出版的《新闻学研究》所写的《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及其批评》一文中,也提到自《良友》等画报出版后,“中国画报显然渐有新趋向,其内容多注意新文化与常识之介绍,新闻照片亦占主要之部分……。于数十年无进步之中国画报界中,能渐有曙光。”

1940年一月,《良友画报》出版到一百五十期的时候,阿英在他写的《中国画报发展的经过》一文中,一开头就说,“在现存的画报中,刊行最长而又富有历史价值的,无过于《良友》。《良友》于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十五日创刊到现在,已发行了一百五十期,包括自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这一回中日战争的全部画史,无论中国的那一种画刊,是从来没支持过那么久,而又这样富有意义的。”提到取材方面时,他说,“《良友》创刊,……在内容上有了新的改进,既不如《世界》的侧重国际,亦不似《真相》的偏于政治、军事和绘画,而是强调着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建设,以及国际的重要动态,旁及于一般的社会生活、艺术文化,这是中国画报内容的一种高度的发展。”这都反映出《良友》创刊在当时出版界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象《良友》这样的综合性画报,不只在中国是最早的,甚至以出版最发达的美国,所出版的《生活》画报,也落后于《良友》许多年。

这个画报出版得那么突然,不仅使出版界感到惊讶,读者感到耳目一新,连出版者本身也有点手足无措。当时印行画报的是“良友印刷所”。它不是个出版机构,平日和经售刊物的书店素无来往。批发、推销都没有门路。画报印出来了,怎么办?印刷所在虹口区,与奥迪安电影院为邻。其时恰好是农历新年期间,马路上行人极多。印刷所动员了排字、印刷间的学徒,挟着新出版的画报,在电影院门前兜售。这个后来风行全国以至全球的画报的第一期,就是这样售出的。

画报定价原为当时的币制大洋一角。那时一般人口袋里常备的多是小洋银币,为便利读者并易于推销起见,实售小洋一角(约等于大洋的七、八折)。价廉物美,行人争相购阅。书店也闻风而来,要求批售代销。初版三千,几乎在一两天内全部卖完。随着外地如广州、香港等处的书店也纷纷发来函电定购。再版二千,不足,又再版二千。第一期共销七千。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初出版的刊物来说,已经是个很不小的数字了。

第一期出版后,虽然各方交相赞誉,但在内容上,不仅今天看来是相当粗糙的,就在当时来说,无论是材料或编排,也远不能称为完善的。有些篇幅编排得杂乱无章。例如第6页刊了两张新闻人物的照片,却在下面放上一张与这些人物无关的中山舰,还添上一张乡村儿童乐团。又如第11页刊载文明与野蛮的服饰对比中,却夹进一张平常的海上帆影照片。再如第17页刊上一张当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的廖仲凯遗像,旁边刊了一张廖的女儿的半身照片,并在同一页里,却放进了几张彼此都全无联系的照片,一是澳门风景,一是男女交际舞,一是女子健身运动的美术照片,还有一张是没名没姓的男伶,可谓不伦不类。难怪第一期出版后,立即有读者来信提出意见:“你们的《良友》印刷虽然好,但是搜罗的材料未免太杂。不独你们搜罗不甚审慎,而且编排也没有什么秩序。你们印刷虽然美满,价钱虽然便宜,苟使你们《良友》内容不佳,类别不分,未免美中不足了……”

初创的东西,缺点自是难免。何况第一期虽然有不少毛病,还是很受欢迎的,否则不会不胫而走,远近争购。值得注意的是:旧社会风气,做生意的总得自吹自擂,不好也要说好;尤其初次面世的时候,决不肯自暴其短。可是这封措词使人看了有损于画报声誉、切中要害的读者来信,却就在第二期赫然登在最引人注目的第一页上。从这上面,可以看出画报创办人和当时兼主编者伍联德的坦荡真率,不为自己护短、虚心接受读者意见的性格。在其后的短短几年中,他以《良友画报》为起点,很快地发展了出版事业,使良友图书公司成为举国注目的出版机构,上述性格应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良友画报》的前身和伍联德

《良友画报》的出现,事实上并非突然,也非偶然。这是一个几经挫败的产物。这里先从伍联德说起。

伍联德(1900—1972),广东台山县人。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年为了生活,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在纽约唐人街当一名洗衣工人。起早摸黑、胼手胝足地为养活国内的家人奋斗。伍联德在广州岭南中学毕业后,没有念完大学,便到了上海谋生。他没进过美术学校。由于个人的爱好,经常自学绘画,使他的美术水平足以在上海一间广东人办的郇光小学校里当图画教员,并在商务印书馆担任儿童教育方面的美术编辑。这工作使他对以图画为普及教育的工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渐渐感觉到商务印书馆的工作难以发展他的抱负。他要自己搞出版。他设法筹集了一点资金,和一个姓莫的同事共同编刊了一个四开单张的、以儿童为对象的《少年良友》周刊。内容有连环图画、德育故事、科学小知识、儿童游戏等等。图画也都是手绘的。出版以后,情况并没有想象的美好。读者寥寥。出了几期,销路打不开,有限的资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但是挫折并没有使他灰心。他再筹划到一些印刷费,重整旗鼓,继续出版。结果又是失败。他仍然不肯罢手,自信极强,不认为他的计划是不能成功的。他再说服了一些支持他的人,又弄到一点资金,作第三次的续刊尝试。这种屡仆屡起、百折不挠的精神虽然可贵,终敌不过冷酷的现实。三次复刊的《少年良友》,照样一捆一捆地积压着。局面如故,销路仍然不振。计穷力尽,他不得不放弃了。

挫败锻炼了人,也使人变得聪明。屡经失败之后,伍联德认识到要办刊物,必须自己具备印刷条件,才能不致受掣于人,才能减轻出版的经济负担,也才能易于发展出版工作。他的信念再次得到一个热心人的支持。

还在伍联德在郇光小学校当图画教员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董事欧彬夫人,伍联德后来称之为妇女界之杰。她为人慷慨忠诚,凡遇有益事业,有求于她,无不解囊相助。就在这位长辈的支持下,开设印刷所的愿望实现了。

得到了欧彬夫人的协助之后,伍联德去信把广州的一个老同学余汉生邀到上海,共同筹划开店。他们盘顶了北四川路鸿庆坊一间小印刷所,改名为《良友印刷所》。1925年七月十五日正式开始营业。整个厂房只是个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子。店内也只有三数部小型印刷机。伍联德对印刷原是外行,当了印刷所的主人以后,他下决心要掌握这一门技术。他几乎是整天泡在印刷间里,和印刷工人们一起,对他不懂的业务悉心学习、实践、研究,力求把外间接来的印件印好。这种经常下车间的作风,一直到后来事业大大发展了,他当上了总经理之后,仍然保持不变。

以这样的负责精神经营印刷业,印件当然优美,大受顾客欢迎。虽是个小小的印刷店,招牌却打出来了。营业状况日好一日。经济有了基础,有了印刷设备,伍联德念念不忘自办刊物的念头,理所当然地又重新出现。《少年良友》三次失败,他接受了教训。现在,他酝酿一个大胆的尝试。他计划出版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的画报。这个设想,他自己也承认是个“冒险的尝试”。他说,“所谓冒险,并不是过甚其词。因为整本的画报,过去没有过。是否能为社会接受,很难预料。至于编排取材,更无从借鉴。”他把计划提出来,立刻遭到反对。他的同伙认为,印刷所业务蒸蒸日上,已经很不错了。来之不易,应该稳扎稳打。冒险搞个什么整本的画报,万一弄得不好,还可能把印刷所拖垮。于是有了争论。但是谁也动摇不了伍联德的信念。争论的结果既非他向对方妥协,也不是把他的意志强加于人。他说,“画报是要办的。如果成功了,利益归公;如果失败,我一个人承担一切损失。”就这样,他到处奔走,搜罗稿件,编辑设计,完全在他个人独力辛苦经营之下,编出了第一期。当时组织稿件,远不如后来的方便。如果了解到这一情况,对画报初期的不足之处,我们便可以理解了。1926年二月十五日,《良友画报》第一期终于送到读者面前。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了。画报一出,没几个月便行销全国,不久更销到海外。当久居异国的华侨第一次看到一本介绍许多祖国情况的画报时,心情激动,如睹亲人,竞相传阅。于是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凡有华侨的地方,无不有《良友画报》。随后为了适应那些不懂中文的土生华裔和外国读者,便在照片下加印英文说明。《良友》在海外的销数日增,遍及五大洲,数量远远超出国内;以至后来能在画报上印上一张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列着良友的标记,说明《良友》的销地,并在地图上写上几个大字:“良友遍天下”。

这就是《良友画报》第一期的前因后果。

《良友画报》第一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后来成立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可能除了出版许多定期刊物、大量的进步文艺书籍以外,还出版了近百种的大、中、小型的画册,及时反映了中外各个时期有关政治、军事、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活动的演变过程,为我国保存了许多历史的、有价值的具有形象的文献。

我是歌手第一季第一期观后感 第5篇

看完了《我是歌手》,说实话,我很惊喜。这个节目给我的第一反应——它,不一般。由此也思考出这个节目的精巧之处。

新颖

一开始,最直接给我惊喜的是节目的形式。不同于一般的选秀节目中,尚未出名的歌手甚至是普通人作为选手,资深音乐人作为评委,在这个节目里,这两个角色对调,由普通人来当评委,知名歌手作为选手。正是因此,羽泉一开始就说“这个节目,搞不好有点悬。”他的意思很简单,怕没有人来,一个已经成名的歌手不一定有这个胆量去走上这个舞台。很多新生代歌星不敢来参加PK,就是在担心实力不足,颜面扫地,还有可能知名度下降,商演减少,影响自己的“星路”;同时,一些老牌歌手因退出歌坛太久的缘故,早已唱功不在,或者唱功仍在,但已淡泊名利,失去了竞争的激情,又或者是离开太久,担心已经被观众挑剔的耳朵遗忘。所幸,仍然有知名歌手愿意前往,凭这样的勇气,节目中的七位,都是无可挑剔、值得敬佩的歌手。

其次,比赛的形式也很新颖。由于“保密条约”,七名歌手,谁都不知道其他六位是谁,彩排时间只有半小时,时间也错开,休息时完全隔离,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一个节目这无疑是成功的,新颖的形式迅速吸引了观众。

真实

如果将这样的娱乐节目比作一棵树,新颖如同新鲜的叶子,那么真实则是树的根基所在。《我是歌手》无疑做到了。

值得让观众敬佩的第一点,节目坚持选手真唱,这是节目的真实性,也是选手的真实性,一个不能、甚至不敢唱live的歌手无疑是失败的。这些走向这个舞台的歌手,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敬业,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和真诚。

第二,这个节目没有所谓嘉宾。500个评委,全部都是来自各个年龄阶层的普通人。有些可能没听过选手要表演的歌,有些可能对选手都不熟悉。这在另一个方面,对选手实力是要求也提高了——不靠脸熟,不靠歌熟,只能靠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声音能否打动人心。此外,我们也确实看到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明星真实的一面。在决定参加前犹豫再三,在上场前紧张,唱的时候手心出汗。公布结果的环节,更是扣人心弦,看到成名已久的明星,那么紧张地等待结果,我可以想象得到,没有谁不怕PK。看到他们如同当年刚刚出道一样紧张又忐忑,忽然觉得这样的人,真实得可爱。

共鸣

淘汰无情,观众有情,节目的内容充实,与观众产生共鸣也是成功的要素之一。黄贯中的经典老歌让观众眼含热泪,或许是记起当年,不会粤语的人为了这首歌,纷纷去学粤语的那段岁月,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光辉岁月”吧。陈明一句“那些观众,在真的愿意闭上眼睛去听你唱歌。”忽然让人觉得,真正的音乐就应该是这样。黄绮珊淡出观众视线多年,她一出现,台下观众仍是尖叫连连,“感谢歌坛,始终没有忘记我”直接戳泪点。

陈明由于感冒,唱功大打折扣,即使如此,她一边打点滴一边排练,坚持走下去,一个名声仍在的老将在拿到最后一名仍微笑面对,坚持进步,又怎不令人动容?

最打动我心的,是尚雯婕。相对于其它前辈,尚雯婕算是一个初生牛犊,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尚雯婕很镇静且很大气地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尤其是那首自己写的《最

终信仰》。在看本期节目之前,我是极其不喜欢尚雯婕的。她2006年超级女声出道,我一直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样子,不喜欢她的声音,不喜欢她的风格。今天,我看到了她的进步,她的蜕变。直到她站到了这个舞台,开口唱了那么多首歌,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她的实力与她的成长,我想,可能很多人跟我是一样的看法。以前一直对她都不关注,也不觉得她出名,从节目里她的采访和她的回答里,我可以想象她在做那么多的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绝望,当初是真的想要放弃,因为自己都心凉。她没有放弃,她艰难地走到了这里。她踏实,她诚恳,她安静。主持人说,她对这个舞台,并不陌生,因为六年前,她就是这里的冠军。一瞬间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感谢这样一个舞台,给她机会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感谢这样一个舞台,给我们机会,再次认识她。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句话:变成一个独一无二更优秀的自己,便是我时光与努力的全部意义。

专业

在节目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为了让选手唱好live,硬件配备很好,处处感觉非常专业。舞台灯光恰到好处,选手的出场在昏暗灯光的衬托下显得愈发神秘而扣人心弦。印象最深的是尚雯婕表演时的灯光,绿色的光束交叠变幻,与歌声相得益彰。乐队的伴奏和伴唱功力相当高,为黄绮珊伴奏的大提琴手令人佩服。同时看到伴唱者一脸沉醉地唱歌,观众很难不被感染。

搞笑

一个节目如果太专业,太严肃,太正经,难免给人距离感,这个时候,搞笑必不可少。在湖南卫视名嘴签约的环节可谓笑料百出,一下子就亲近了不少。

缺点

没有完美无瑕的东西,《我是歌手》这个节目也不例外。黄绮珊是业内公认的金嗓子,可是票选结果紧逼倒数第一,我忍不住在心里默默替她喊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让不懂音乐只懂欣赏甚至以歌星知名度或者个人喜爱来评价歌手的观众做评委的结果是,中国好声音被埋没。黄绮珊的埋没,也正看出了,在中国流行乐坛,要想红,单单有唱功还不行,还要有样貌,有宣传,有包装,有靠山。除非是极个别的实力唱将,如梅艳芳,韩红等,其它大多数只有唱功的歌手,很多被埋没或者被遗忘了。这正是大众评审的弊病所在。

第二,感觉齐秦没有像尚雯婕陈明那样用经全力去唱歌,也有可能是老了,或者商演太多,有点力不从心吧。虽然他第一场被评为第一,但是我觉得是歌迷对他这位老前辈的照顾。如果让我撇开感情因素,单纯按唱功、用心程度、发挥和感觉等综合因素来排名,我觉得沙宝亮和黄绮珊应该起码排进前三,齐秦顶多排第三或者第四。希望下次能够看到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演出。只有全部都发挥了,才能给自己和观众一个交代。不管排名如何,毕竟自己都已经尽力了,且奉献给了观众一场真实且高水平的竞赛。

林海涛 第一期视频培训观后感 第6篇

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第一集第二集看过之后,触动很深。敢于承担责任是每位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一个人魄力的直接体现。工作中瞻前顾后,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时顾虑重重,想方设法减轻处罚力度,落实制度时蜻蜓点水,使管理举措形同虚设,并且堂而皇之美其名曰,企业又不是我们自己的,我才不去当傻瓜,不去自找麻烦。试想,如果我们的管理者都存在这样的管理意识的话,那我们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吗?如果长此下去,企业会健康发展吗?企业得不到健康发展,广大员工没有了就业,那又是谁的过错,又该谁来承担责任呢?

敢于承认错误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具有的胆量和胸怀。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余教授认为“我以为„„”这样的话不要经常说,那是一种辩解,是为自己已经犯下的错误的辩解,是不愿负起责任的表现。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也都在用“我以为„„”、“我认为„„”、“本来„„”这样那样的的方式为自己开脱。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错了不能大胆的承认,而总是找一些借口辩解,这比犯错更危险、更可怕。作为企业的一名领导,我将在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做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担当责任的典范,为企业广大员工树立榜样,因为我深深地感觉到,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常为工作中的疏忽或问题找借口,缺乏承认错误、担当责任的勇气,导致错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正,小错最终酿成了大错。

“未能启发和引导工作人员”。我觉得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讲是尤为重要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千头万绪,繁多复杂,单凭有限的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更多的是要依靠广大员工。但是,在我们的企业里,有个别管理者工作定位不清,事必恭亲,亲力亲为,掉入无尽的琐事里,所以就会出现几个骨干单枪匹马、通宵达旦的干的现象,不知道作为中层管理者,其角色应该是一支球队的教练,而不是去做球员,考虑的应该是怎样带领本单位的团队,根据任务的需要,充分的激励每个团队成员发挥最大的潜能,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如果我们每个管理者都能用心感悟并且认同“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干部”和“一个企业所有的员工中,10%是杰出的,80%是优秀的,剩下的10%是企业管理者没有带好的”等观点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出现推诿、抱怨现象,多一点宽容、理解和团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整体顺利完成工作奋斗目标。

央视主持人大赛第一期观后感 第7篇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第一期观后感

停赛两年的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10、26晚在央视一台开赛,让人耳目一新。

这次大赛共有60名选手,大都是从事多年各省主持的顶尖人才,有的还是春晚分会场的主持人,分成5个组,每组12人参赛,6人文艺类,6人新闻类,每次每类淘汰3人,留下3人晋级,这样第一轮下来还剩30位选手,继续下次鏖战。

评委有康辉和董卿以及央视各栏目负责人和朱迅等著名主持人。并有虚拟400人评委。由公证员全程跟踪。

每个参赛人员,先要有3分钟的栏目比赛,还有90分钟即兴发挥,这样的比赛看似很随意,但要求很高,能够检验出真实水平。

昨晚,第一场12名才赛选手上场亮相,个个有颜值,有气质,用老百姓的话说“个个溜光水滑,招人喜欢”,像不像做比成样,都很像主持人。

我们每每看每一个电视 栏目感到主持人作用及其重要,他们具有控制场上气氛,引导观众情绪,倾听嘉宾和观众的话语,同时掌握节目的中心以及控制时间!看一档节目,首先是对每一个主持人的考察,也就是说,主持人的素质水平决定了这档节目的收视率。

对于央视主持人更是重中之重,他们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是“台标”;是电视节目质量的“把关人”;是节目的灵魂;是社会舆论的倡导者;是电视节目联系受众的桥梁……

这次央视主持人大赛和以往每次大赛一样也是选拔人才,回眸现在优秀的央视主持人,康辉、董卿、撒贝宁、王宁、陆建、张雷、李师师等等都是从主持人大赛走出的,走进人们视野的。相信这次央视主持人大赛会有更加优秀的选手走上央视电台各个栏目,走进人们的视野。

观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每位选手的选题和即兴发言值得我们学习,有很多新知识,尤其是评委画龙点睛的点评受益匪浅。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一期观后感 第8篇

这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也总结了些许心得:

1、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做孩子的榜样。

2、尊重孩子,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爱,也不是一味的责骂,而是日常相处平等对待,遇事养成沟通的好习惯。

3、陪伴孩子,都说最好的爱就是多多陪伴孩子的成长,不错过孩子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一期观后感 第9篇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在这次活动中,党是希望能够通过党员的自主学习来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等,从而进一步打造党内钢铁般的纪律。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我们形成更好的习惯,主动去学习党的知识,最终增强自己的思想建设,使我们能够早日成为具有担当的优秀党员。

我非常喜欢“两学一做”的学习方式。通过视频,我们能够向全国各地优秀的党员教师学习;通过论坛,我们能够方便的发表我们学习的感悟,并且能够在群体中分享交流;通过线上解答,我们能够与辅导老师形成更加直接方便的沟通,这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因为这样“方便、互动、及时”的学习方式,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都大大提高了。

在这次学习中,我再次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更加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作为一名党员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学习党的历史中,我感受到党今日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在倾听优秀党员,优秀村官的经历时,我坚定要向这些优秀榜样看齐。我进一步了解了党中央治理国家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这让我非常激动于中华民族宏图伟业!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 第10篇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全心努力,更少不了党中央的英明部署和调度。在这次抗疫战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人心齐效率高的特点向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火速建成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更是向世界展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管理大队以区队为单位开展了“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主题学习,传递抗疫精神,弘扬制度优势。

在学习中,团支书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过程,回顾了这几个月来武汉局势的变化。从封城封路,四方驰援到如今管制解除,繁华如初,我们所熟知的武汉挺了过来。在这场和时间赛跑,与死神较劲的比赛中,武汉人民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抗击疫情的胜利属于整个国家,属于全体人民。

团支书还带领同学们学习回顾了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让同学们明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始终把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危放在首位,全面布局、统筹规划,用科学高效的办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

部分同学还分享了自己作为抗疫志愿者,在抗疫过程中的经历、心得。适逢五四青年节,同学们纷纷表示青年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也是应当挑起大梁做大事的一代。青年只有在青春中燃烧,青春中奉献,才不枉青春的元气和年轻的意义。只要国家需要,青年一代,时刻准备着!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 第11篇

教师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坚定制度自信基础上树立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态度: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不断努力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坚定制度自信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制度自信。我们只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才能全面深化制度改革,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备、更加定型。另一方面,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大学生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制度自信落实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中。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 第12篇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猛烈,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场重大的风险挑战,在疫情爆发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应对失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疏漏和错误,在舆论场上激起热烈的讨论和声伐,青年人也踊跃参与其中,而且独树一帜、态度鲜明,大家直面问题、正视错误,展示出青年人的敏锐思考、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我觉得这和百年多前的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对民族危机的深刻警醒、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思索、对服务建设发展国家的热忱激情,这使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考验磨难,都具有一种无畏无惧的底气,我们不屈服于困难、不满足于现状,怀有对进步和光明的执著追求,拥有强大的纠错和改良能力,我认为这也是建立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国家的强大,源于制度的健全;经济的发展,源于制度的更新;人民生活的提高,源于制度的优越。通过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更能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制度自信的信心。我认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是国家强大的总体经济实力;三是我国国防实力的强大;四是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坚持弘扬五四精神,坚持制度自信,因为我们深信我们有伟大的祖国;我们有先进的党;我们有勤劳智慧的人民。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 第13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范文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就是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总书记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范文二

首先,同学们热情积极 学习的态度打动了 我,每一位团员都积极投身于共青团的 学习活动 中,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争做一名爱国爱党的合格的共青团团员。同学们积极听团课,并进行随堂测试答题。

其次,视频 学习的内容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 解了 “党的同一领导”。从鸦片战争开始,100多年间,许多优秀的 中华儿女,为了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进行了 前赴后继 英勇坚韧的斗争。在 这期间,先后呈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实体,包括各色各类政党,但最终大都退出了 历史的舞台。惟独 中国共产党,才干担负起领导 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

对于我国目前繁荣的经济,政治状况,我们感到深深的骄傲。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更要不 断的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努力积极组织本支部团员 学习团课,了 解党的知识,了 解国家状况,努力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范文三

上大学以来我开始接触到青年大 学习这个生动又意义深远的网上主题团课。每一期内容都非常充实,也让我更加了 解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期望,是社会上最富有 朝气 最富有 创新性 最富有 生命力的群体。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站在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 后继有 人的战略高度,关怀青年的成长进步,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伟大旗帜 科学真理,其 中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熠熠生辉是青年成长的指路明灯 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站在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 后继有 人的战略高度,关怀青年的成长进步,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单却艰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应当砥砺前行,发挥自己的作用,承担自己的责任。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范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 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缔造出来的,它不 是任何一套现有 的理论可以解释的,需要我们立足当今 中国的时代和人类社会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推进理论创新。

就制度本身来看,在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 制强调社会公平保障共同富裕,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注重个体自由 创新性能力培育;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凸显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 管理要素等各种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其 中贯穿的是社会公平与个体自由的统一。在 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商议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再加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 中有 领导力量,有 民主,有 法治,贯穿的是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更为根本的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 制度设计上并没有 给资本提供操控权力的通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 可能杜绝资本操控权力的大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它能最大程度解决西方国家选举政治的弊端,避开过度依赖形象包装,不 顾国家长远发展轻许承诺,相互制衡导致政治效率低下,党派博弈激烈造成社会分裂等局面的呈现。

中国的集体领导体制 政令自上而下的有 效贯彻 层层历练的选贤任能等都是西方国家所不 可比拟的。

此外,我们还处理好了 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制度与效能的关系,注重制度向效能的转化。并不 是说制度完善,管理能力就强。国家管理的制度好,要落实为管理的能力强。二是制度与价值的关系,注重以核心价值支撑制度。没有 支撑国家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没有 真正的管理现代化,制度框架就会形同虚设。三是制度与道德的关系,致力于提高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硬性的制度离不 开主体的修养,没有 道德 修养 理想 信念 信仰 精神境界的普遍塑造,也就不 可能真正实现国家管理的现代化。四是制度稳定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既熟悉到制度的独特优势,又看到它需要改进的地方,注重它的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惟独 基于这种态度,我们的制度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范文五

通常,四中全会大多关乎党建。然而,十九届四中全会却并未聚焦党建、经济等某一具体领域,而是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不难发现,本次议题恰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研究这个总目标的若干重大问题列入主要议程,且在国庆七十周年之时,颇有深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联系。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可以预知,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的问题必将对十几亿中国民众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进一步增强。

作为规划行业从业者的一份子,尤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全国要构建“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面对全新的领域,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我们广大从业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具体工作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联系在一起。如,在具体工作中,区(县)一级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在落实国家战略和意志的基础上,制定地方发展战略、表达自身发展诉求。在拟定工作思路时,必须兼顾上下两个层面的要求,首先要落实防守型的“规定动作”,其次再加入进攻型“自选动作”。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静态的管控,而且应当作为动态的工作推进依据,结合双修等要求,重点在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要划定专门的整治空间,拟定修复措施,用以指导后续工作开展。如此点点滴滴,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应有的力量。

《变形记》第一期观后感 第14篇

新时代检察工作要全面落实“讲政治”的要求,充分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党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全会,会议通过的决定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检察机关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信念,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是政治性十分强的业务工作,新时代检察工作要把政治属性摆在第一的位置上,因此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充分认识四中全会决定与检察工作具体制度的密切关联性,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充分、认真、切实履行好检察职能,不断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服务和保障“中国之治”,以检察履职能力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一篇:关于高考志愿填报出现“从医热”下一篇:文明入厕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