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2024-06-20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精选8篇)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1篇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一起走进了四月,迎来了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一到清明节,大家都会为先祖扫墓,纪念先祖,学校也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

此时此刻,当我们聚集在鲜艳的国旗下,是否想到:这面代表着共和国的五星红旗,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洒尽热血,献出生命染红的呢?我相信大家的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一幅幅英雄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烈士们为了祖国独立,统一挺身而出,为了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从不惜千金买报道的女侠秋瑾,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犹能化碧涛的皱容;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雄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我们缅怀先烈,并不仅仅是为烈士生命的消逝而悲叹,更是被他们那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那些英勇的烈士们不愧为炎黄子孙的后代,不愧为新中国矗立的丰碑!

今天,我们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舒适的学习环境。花园般的校园,宽敞而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老师……要知道这一切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缅怀先烈呢?其实新的世纪早已给清明节注入了新的内涵,清明节不单单是扫扫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来传承感恩的精神,学会在生的世界感恩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

同学们,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家庭做孝敬父母、关怀他人的美德青年,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创新进取的好同学。在社区作讲究文明、保护环境的好公民,以实际行动把这种文化传统、感恩精神发扬光大。不仅是在清明节,更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2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即将一起迎来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年一到清明节,人们都会祭祀先祖,缅怀先辈。

此时此刻,当我们聚集在鲜艳的国旗下,是否想到:这面代表着共和国的五星红旗,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洒尽热血、献出生命染红的呢?我相信大家的心中一定感慨万千!烈士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挺身而出,甘洒一腔热血。从秋瑾,到邹容;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我们缅怀先烈,并不仅仅是为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叹,更是被他们那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那些英勇的烈士们不愧为炎黄子孙的后代,不愧为新中国永远矗立的丰碑!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3篇

关键词:燕赵文化,铁道兵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的硬件水平已有了明显提升, 但在追求快速扩张的同时自身的内涵建设却没有跟上, 导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校园建设相脱节, 尤其是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 由于自身人文积淀的不足和人为的忽视, 使得这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显得少了一份文化内涵, 大学精神也有所缺失。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的产物, 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层面上。校园文化有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种存在方式。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服务地方发展为重要使命, 以培养学生实用型技能为核心的教育, 因此,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带有强烈的职业教育特征, 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0年9月, 前身为铁道兵工程学院财务材料系, 1994年1月独立办学, 2000年7月改建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8月, 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学院结合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 依托行业与区位优势, 以“大交通、大土木、新测绘”为发展思路, 为了实现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学院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和大学精神塑造,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探索出了一条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三者相交融的新思路。

二、对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分析

我国当前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性太多而个性不足, 没有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传统, 在其文化宣传、学生活动、学校规划中, 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努力向大规模、综合性学校的目标靠近, 而对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品牌特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进行必要的探索, 没有充分考虑学校本身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 在竞争中丧失了优势, 在发展中迷失了自己。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对所处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与传承, 以便更好地融入其中;要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与发扬, 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要对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创新, 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一) 对地方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我校坐落于河北省, 是拥有南、北、滨河新区3个校区, 占地面积618亩, 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的“花园式学校”,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燕赵文化悠久厚重而又历久弥新。

从宽泛的学术意义上讲, 对燕赵文化的探讨由司马迁开启端绪。此后, 班固、魏征、韩愈、苏轼、司马光、黄宗羲等对燕赵文化的底蕴均有所概括、提炼。司马迁在史记中将燕赵文化概括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其实作为燕赵元典精神的“慷慨悲歌”, 其实质就是忧患意识, 它体现为对民族, 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及利益的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沉的终极关怀。正如《后汉书·卢植传》中所书“风霜以别草木之性, 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慷慨悲歌”的燕赵儿女在历史上, 尤其是在反压迫、反侵略的抗争史上曾书写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浓墨重彩之笔。

可能是因为这种“慷慨悲歌”在动乱的年代彰显得过于淋漓尽致, 所以世人皆以为燕赵文化有些“质胜文则野”的味道, 其实除了“慷慨悲歌”、“好气任侠”之外, 以荀子、董仲舒等为代表的一批燕赵文人, 继承发扬了燕赵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道, 亦对后世影响颇深。清代直隶河间府崔尔庄人纪昀就曾主张“以实心励实行, 以实学求实用”,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 对企业文化的提炼与发扬

在“服务河北、服务铁路, 注重能力、注重实践,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宗旨和坚持“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办学模式下,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与企业相对接, 与实践相结合, 与发展相适应。将铁道兵精神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以此凸显富有职业色彩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向来就有不畏艰难险阻, 敢打善打硬仗的作风, 并凭此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铁道兵精神, 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建设急需要以铁道兵精神为代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来浸润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灵。

(三) 对校园文化的总结与创新

半个世纪以来,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铁路和社会培养了2万多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培训员工3万多人次。近年来,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3%, 学院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和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就业“星级示范校”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不无关联, 自建校以来校园文化建设就在不断总结中寻找不足, 在弥补不足中锐意创新, 注重突出校园文化的功能性、教育性和先进性。以悠久深厚的地方文化来弥补自身文化底蕴的不足, 以富有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彰显高职院校的独特风采, 以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传承地方文化, 发扬优良传统,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和探索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引领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因此,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机整合了燕赵文化与铁道兵精神的精髓, 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尝试。

(一) 精神文化层面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建设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的沃土中, 汲取燕赵文化的精华, 结合时代特征和自身发展需要, 赋予传统燕赵文化中的“慷慨悲歌, 好气任侠”新的时代内涵, 将其升华为一种“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将燕赵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诠释为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探索精神。通过对悠久的地方文化的引入, 使得自身的人文环境更加富有厚重感。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从表现形式上来讲有别于普通高校, 它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气息更加职业化。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专业优势, 考虑到自身脱胎于军队院校的历史, 以骨干专业为突破口, 将铁道兵“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艰苦奋斗演绎为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开拓精神;将铁道兵“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迈情怀诠释为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奉献精神。

以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核心,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认识到:对自己要富有使命感, 对学业要勤于求索, 对事业要积极进取, 对集体要甘于奉献。

(二) 行为文化层面

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 行为文化层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着润物无声的示范效应。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各种社团活动和教学项目为载体, 在各种文娱活动和教学实践中将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落实在行动中, 通过行为示范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

学院在各种活动中坚持以师生为主的原则, 通过各种文娱活动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学院各级领导、相关负责单位对校园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有明确的分工, 在各种活动中十分注意对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亲身示范。以学院国旗队为例, 该队自组建之初就受到了院领导及各系部的大力支持, 除了负责升降国旗的任务外, 还在学院重大活动中负责执勤护卫任务, 平时除了基本的队列操练外, 还进行了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使学生们在每次操练、学习、执勤活动中深刻领悟到学院所倡导的基于燕赵文化与铁道兵精神的校园文化真谛。反之, 国旗护卫队的一举一动又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 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层面是一种对精神文化层面无声而有形的展示, 通过不同的媒介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播出去。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建设校园迎宾大道, 摆放校训石, 张贴各种立志名言外, 还引入了CIS形象识别系统, 对校园的教学、办公、生活等区域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布局, 使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显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学院还拟建校史馆, 在展示校风校史的同时也进行燕赵文化和铁道兵精神的宣传, 并以此作为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校史馆的一个亮点。通过对校风校史、燕赵文化和铁道兵精神的学习, 营造一种惜时如金、爱校如家的积极而又温馨的校园氛围。

学院在橱窗展板、电子显示屏等平面媒体上对办学宗旨、发展思路、校训格言以及各种国内外时政消息进行及时全面的展示、播报, 使广大师生在读好“圣贤书”的同时也能知晓天下事, 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鞭策作用。另外学院还准备在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开辟校园文化专栏, 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燕赵文化、铁道兵精神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新动态。

学院还大胆尝试利用“云”技术与“微”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网和微博上开展定期的热点事件评论活动, 通过分析学生们的留言及评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及时处理事故苗头以维护校园的稳定。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优秀的传统文化沃土, 紧贴时代发展, 体现学校特色, 不断继承创新, 拓展途径, 创建平台, 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新层面, 赢得长足发展。为此,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精神文化层面以燕赵文化与铁道兵精神为核心, 在行为文化层面以各种团学活动和教学项目为载体, 在物质文化层面以学院的软硬件建设为保障, 打造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富有企业光荣传统的高职校园文化, 通过三种文化的融合提升学院的内涵建设并为学院国际化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国新, 王春喜.论高校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2]段艳艳, 李平, 贾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3]贾志雄, 李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11 (5) .

[4]刘建军, 鲍玉仓.三十年来燕赵文化研究的主要进展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5]梁世和.北学与燕赵文化[J].河北学刊, 2004 (7) .

[6]梅国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 2011 (4) .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4篇

它承载的是中国人“义”与“正义必胜”的传统价值观;

它是京剧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倾注了几代京剧名家的心血;

它曾经是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大名家联手合作的经典剧目;

将它的京剧形式用电影的艺术手段记载下来是马连良先生的遗愿……

它就是传统京剧《赵氏孤儿》。

它的电影拍摄从策划到杀青,历时一年之久。全体演职人员以传承发展京剧艺术为己任,与电影艺术家们彼此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精诚合作。最终圆了四大名家之梦,使四位大师的艺术生命得到延伸。它的圆满成功更让这经典的传统剧目焕发了新的艺术魅力,将京剧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继承与延展。

京剧《赵氏孤儿》列入2011年启动的京剧传统经典大戏电影拍摄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家扶持戏曲传承发展,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战略性工程中备受瞩目的剧目。对于承办方的北京京剧院来说,既是幸事也是重任。北京京剧院上下以精诚合作、众志成城的态度,以“一棵菜”的精神来面对这项重大历史使命,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对该项目的资助下,圆满完成了电影拍摄任务。

保持大师的创作原貌,原汁原味地呈现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春秋时期,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抄斩赵氏满门。赵媳庄姬公主避回宫中,产下一子。赵家门客程婴为保赵氏血脉,进宫救出赵氏孤儿。屠岸贾欲斩草除根,下令如无人献出孤儿,就将国中同庚婴儿全部杀绝。程婴于是与老友公孙杵臼定计,程婴舍子,公孙舍命,保存了孤儿性命。程婴也因此获得屠岸贾信任,从此带着赵氏孤儿,寄居屠岸贾府中,忍辱负重,苦心抚育。15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将当年情形说破,赵武联合戍边回朝的大将军魏绛,诛杀屠岸贾,终报前仇。

传统京剧本有《八义图》,因故事中有程婴、提弥明、公孙杵臼、韩厥、卜凤、、灵彻、周坚等八名义士为救赵氏孤儿而献出生命所命名。京剧《赵氏孤儿》与《八义图》不同,只表现了程婴等六名义士的救孤情节。传统京剧常演的《搜孤救孤》是《八义图》中的一段。京剧《赵氏孤儿》创演于1959年,是“马派”创始人、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的代表作。由王雁改编,郑亦秋任导演。马连良为第一主演,他协同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大师及马富禄、张洪祥、谭元寿、马长礼、刘雪涛、小王玉蓉等一批艺术家合作,成功创演于建国十周年之际。在北京演出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京剧《赵氏孤儿》脱胎于元曲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和传统戏曲本《八义图》,保留了传统京剧《搜孤救孤》的主要情节。根据当时时代的形势,削弱了单纯的复仇思想,强化了故事本身的人民性和正义性,成为又一出马派经典代表剧目,是一部符合时代编演新戏的典范。同时也填补了京剧剧目没有全本《赵氏孤儿》的空白。

众所周知,北京京剧团作为北京京剧院的前身,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为代表的前辈艺术家,为剧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赵氏孤儿》是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位京剧流派创始人通力合作、共同演绎的剧目,更是马连良先生倾注了毕生心血所打磨的最后一部力作。

京剧电影《赵氏孤儿》的舞台版导演常保全说:“京剧《赵氏孤儿》是马连良创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全剧在保留了传统京剧《搜孤救孤》‘献孤’(白虎堂)的主要情节基础上,前面加上了‘打弹’‘触槐’‘扑犬’‘报信’‘盗孤’‘盘门’‘定计’,后面增加了‘班师’‘打婴’‘遇母’‘说破’‘锄奸’等情节,全剧共分13场,情节复杂,故事完整。京剧《赵氏孤儿》是以马连良为主,马、谭、张、裘四派合流的经典大戏,流传久远,极富生命力,是一出几近完美的艺术臻品。”

《赵氏孤儿》一剧在艺术大师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创演后,马长礼、张学津、李崇善等名家继演,又有杜镇杰、朱强等当红名家和优秀青年马派传人穆宇等演出此剧,可以说是四代传承,久演不衰。在庆祝北京京剧院建院30周年的展演中,张学津、朱强、高彤、宋昊宇、穆宇三代同堂演出《赵氏孤儿》一时传为佳话。京剧《赵氏孤儿》不仅在全国各地演出,还远赴香港、台湾地区和欧洲,是北京京剧院享誉海内外的传承看家大戏,艺术品质达标的品牌剧目。几十年来,北京京剧院的演出,始终保持着艺术大师的创作原貌,原汁原味地呈现。

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的电影拍摄

接到经典大戏领导小组拍摄电影《赵氏孤儿》的任务后,北京京剧院即邀请迟金声、马崇仁、吴江为该剧的艺术顾问。演员阵容由当红名家强强联手组成:马派传人朱强饰演程婴,谭派传人谭孝曾饰演赵盾,张派传人王蓉蓉饰演庄姬公主,裘派传人孟广禄饰演魏绛,舒桐饰演屠岸贾,黄世骧饰演公孙杵臼,叶金援饰演韩厥,杨少彭饰演赵武(孤儿),黄柏雪饰演晋灵公,王怡饰演卜凤,包飞饰演赵朔,担任乐队鼓师的是金慧武、封千,琴师是燕守平、赵旭、左旭,他们都是多年担任《赵氏孤儿》音乐的演奏者。从这样一个演出阵容中不难看出,马、谭、张、裘四派传人聚集,其他各大名家汇聚,阵容之强大令人瞩目。

拍摄初期,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进行剧本的删减,由于该剧经过多年的演出,已经相对比较精练,因此,删改哪一句、哪一段,都难以取舍。为此,舞台版导演常保全携朱强数次前往迟金声和马崇仁家中拜访,征求剧本修改意见。同时请对镜头语言有丰富经验的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和该剧电影导演马崇杰共同参与剧本的修订,以确保该剧在不失原貌的基础上,加以精练,缩短电影时长。在分歧中,寻找共识,最终达成创作思路的一致,为进棚拍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担任电影导演的是马连良艺术大师的亲侄子,马连贵先生之子著名导演马崇杰,而作为电影拍摄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必须把舞台版的演出在保留剧院的精华和流派的艺术特色的同时,又要在舞台的呈现上具有时代感,贴近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舞台的转换上,为电影提供参考的依据。因此要对原来的演出样式作一些相应的调整,经与经典大戏领导小组的专家们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大体不变、原汁原味的排演原则。

nlc202309082351

对此,常保全说:“京剧《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大戏,调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李恩杰院长十分重视《赵氏孤儿》舞台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对舞台版演出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他从艺术和市场双赢的理念出发,要求《赵氏孤儿》的复排演出,既要保持艺术上的精品标准,又要满足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改变老戏老演,创造新的舞台演出风貌。李恩杰院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多次会议,并分别聘请了吴江、刘连群、赵景勃、张关正、周传家、崔伟等多位专家到剧院,与创作人员和主演共同座谈,对《赵氏孤儿》的剧本和舞美进行了细微的研讨。最终确定的导演思路是: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在剧情大体不变,场次不变,唱腔不变,表演不变的前提下,对场与场转换的时间和空间处理上,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改变传统老戏的演出样式,使剧情发展更流畅,戏更动人、更好看。”

舞台版《赵氏孤儿》的加工提高,在舞美上作了新的尝试,如取消了“二道幕”。在表现的京剧舞台装饰性的功能中,融入了时代的文化元素,并强调要保留传统的自由表演空间。舞台设计以古代西周末文化的“散氏盘铭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兽纹铜镜为主体,并将铜镜的外圆与内镜分开,产生景观的变化多样,设计了新的舞台美术。“以铭文载史,以铜镜为鉴”的文化内涵,符合《赵氏孤儿》的时代和主题,在灯光的配合下,又具有时尚色彩,提升了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除此之外,在舞台版的加工提高方面,剧院作了详尽的策划——演员排练、乐队练乐、坐唱、舞美设计制作、服装翻新、拍摄定妆照等等,每一项工作都作了细致的分工和部署。

电影拍摄方面,前期的策划、与电影导演的衔接、前期录音、分镜头剧本的论证、电影舞美方案的论证……分工不分家,北京京剧院与中影集团,为传承经典尽心尽力、密切配合。

继承大师的艺术、揣摩电影艺术的不同

京剧电影《赵氏孤儿》的拍摄是传承京剧《赵氏孤儿》的新起点,是对京剧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新形式。它给观众带来的是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巧妙结合下的视觉冲击,更是将戏剧艺术完好保存下来的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京剧电影不同于普通电影对剧情的强调,更多强调的是京剧的艺术之美。马派传人、饰演程婴的朱强说:“马连良先生为《赵氏孤儿》精心设计了唱、念、做,整场戏浑然天成,应该说观众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欣赏京剧的表现之美,这是京剧一种特殊的魅力,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拍摄京剧电影正是要通过现代的影像技术手段传承经典名作,在保留传统经典的同时,探索京剧未来的创作之路,让更多的艺术新品成为传世之作。”

演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对于每一位演职人员来说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越是家喻户晓的艺术题材,越需要对人物刻画深刻、精准,这就对演员在艺术表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面对前辈艺术大师所树立的艺术高峰,如何继承?这对参与电影拍摄的每一位演员都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谭派传人谭孝增说:“此次电影拍摄,我扮演当年祖父谭富英饰演的赵盾这一角色,是荣耀更是压力,作为谭门第六代传人,传承谭派艺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一段时期的排练,对人物的把握,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舞台上也已经渐入佳境。我在刻画赵盾这个人物时,既充满了激情,又比较夸张地在镜头前大胆表演,尽管谁也不敢说超越了当年前辈艺术家们创造的经典,但正是源于对人物性格细腻、准确的把握,使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拍摄任务。”

传统京剧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发扬光大,一直是当代京剧人的追求与目标。在电影《赵氏孤儿》的拍摄过程中,这一点更为突出。对此,张派传人、饰演庄姬公主的王蓉蓉说:“我的老师张君秋先生所创造的‘庄姬公主’这一角色,通过其华丽的声腔和大气的表演,用他高超的艺术手段,使庄姬公主这个角色深入人心,被后世演员广泛遵循,奉为经典。前辈大师的艺术创作给我树立了标杆,作为后学者,首先要虔心继承,最初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还顾不上对人物的把握,随着自己实践的增多,对老师的教导体会得也越来越深。在电影的前期录音过程中,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唱腔的打磨上,在将音符唱准确的同时,更要将人物的内心通过唱腔表达准确。回想我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完成拍摄任务,一方面得益于张君秋老师的精心传授和自己近40年的舞台实践;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同张学津大哥的多次合作,使我迸发出了艺术的火花。”

将戏曲剧目由舞台搬到银幕是一个艰难而严肃的过程。然而,电影的拍摄和舞台的表演千差万别。习惯于舞台表演的京剧演员,骤然投身到电影拍摄中,会有各种不适应,这对主演们是一次艺术表演的挑战。拍摄电影不同于舞台演出,为了电影效果,拍摄过程中的演唱几乎是两句一停,这使习惯于舞台演出的戏曲演员很难适应。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舞台调度与剧场演出的舞台调度完全不同。电影镜头中的人物间交流要彼此面对,唱念、表情、动作就都要面向着交流方,这就挑战了戏曲演员习惯的表演模式——从三面台、镜框式的表演,向全方位立体的表演空间进行转换。

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舞台艺术,仍需要每一位演员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创造。这些经验丰富的演员在舞台表演过无数次《赵氏孤儿》,但通过京剧电影的拍摄,加深了对于京剧表演的认识,再一次丰富了他们舞台和电影艺术上的表演经验,为他们今后对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裘派传人孟广禄说:“舞台艺术、戏剧表演,强调的是即时性,而电影艺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的发展而产生的。作为裘派传人,我有幸在《赵氏孤儿》中饰演魏绛,无论是舞台演出还是进棚拍摄,对于我自己的艺术成长又是一次锤炼的过程,我也从舞台和电影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中,加深了对于京剧表演的认识。”

尽管这些主演都是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对唱腔、身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面对电影拍摄,他们重新分析了舞台与电影的不同。为了适应电影中将人物的镜头放大、声效比舞台更高清的变化,他们重新打磨唱腔,精益求精,在将音符唱准确的同时,更将人物的内心通过唱腔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他们纷纷表示,之所以能够只用了20天,就将拍摄部分高效地完成,正是因为在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表演、身段等处理方法,无不来源于前辈留下的艺术表现方式。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财富是每个演员的责任。著名京剧演员、饰演屠岸贾的舒桐无比感慨地说:“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艺术表现手法,无论何时用,只要恰到好处,都是新鲜的、有观赏性的,都有其独特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nlc202309082351

多方合作、跨界合作的成果

1964年国家准备将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大师合作版的《赵氏孤儿》拍成电影,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成行,造成了很大的遗憾。时隔半个世纪,北京京剧院与多方联手,汇集“马、谭、张、裘”四派传人,终于将京剧《赵氏孤儿》搬上了银幕。这不能不感谢国家对戏曲的重视。

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的启动,旨在促使耳熟能详的京剧经典剧目和久负盛名的京剧艺术家,在内容和技艺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拍摄高水准的影片并全球发行,以此推动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树立、培养、造就一批中国京剧各流派的传承人才,不断扩大京剧文化的普及、提升与传播。该项目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委宣传部,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以及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及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共同参与实施拍摄,可谓阵容强大、名家集结。同时,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资助和鼎力支持,为顺利完成该项目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北京京剧院承接京剧《赵氏孤儿》的电影拍摄工程并顺利圆满完成,是多方合作、跨界合作的成果。这一部《赵氏孤儿》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又有时代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如李恩杰院长所说:“当年的北京京剧团马、谭、张、裘等大师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今天排演《赵氏孤儿》,不仅要学习和继承前辈大师精湛的艺术,更要学习和继承大师们合作的‘一棵菜’精神。拍摄前期,大戏领导小组组织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对剧本进行反复论证。拍摄期间,刘晓晨主任亲自前往怀柔探班,对后期制作样片多次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确保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剧院聘请的艺术顾问吴江亲临片场指导拍摄,表现出对经典的珍视。感谢上级领导、主管部门、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保障了该剧的顺利拍摄。《赵氏孤儿》作为一出义字当先、弘扬正义的悲剧,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前辈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一方面需要我们忠实继承该剧的表演艺术风范,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体会京剧大师的艺术精神、创造精神和人格精神,这也是经典大戏电影拍摄工程希望达到的目的。”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5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承 传统文化,发扬 感恩精神。“人间 三月 芳菲 始,又是 一年 清明 时”,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 的清明节了。今天,我们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聚集在 鲜艳的国旗下 缅怀革命先烈,站在这里,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一幅幅英雄烈士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是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华夏民族的新生;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拥有了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花园般的校园,宽敞而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老师,要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作为我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该用怎样的行动缅怀先烈呢?其实新的世纪早已给清明节注入了新的内涵,清明节不单单是扫扫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来传承感恩的精神,学会在生的世界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热爱我们的人。

同学们,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家里做孝敬父母、关怀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学校 做团结友爱,创新进取的好同学;在社区 做讲究文明、爱护公物的好公民;以实际行动 把这种文化传统、感恩精神发扬光大,不仅仅是在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能在日常生活中,让感恩精神永伴你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伟大的先辈,无愧于祖国的未来。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6篇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他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温暖了一颗有一颗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凭借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了现代乐于助人任的标志。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雷锋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进,雷锋,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们将永远记住它,他为中华留下一段不朽的诗篇。

现代社会不可否认有一些现象不尽人意,例如三聚氰胺危害人类健康,一些不法商家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以及一些个人不文明现象。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公民,我们更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前有雷锋激励人们做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好人,汶川地震,一名名伟大的教师,牺牲自己,护住学生;一名名救护员竭尽全力救助伤员。

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拼命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到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一次次使人潸然泪下的`壮举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榜样,我们不缺活雷锋!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今年的有

胡忠谢晓军夫妇: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的并蒂雪莲。

吴菊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出,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拖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7篇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以下是关于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欢迎阅读参考。

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1)

同学们,当我们在大街上闲逛时,当我们在教室里读书学习时,你们可曾想过我们幸福的日子是哪来的吗?是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换来的。有的人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搏。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人为了建设和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了青春和热血。

曾经,这里刻下了红军屹立不倒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为了这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事迹,一个个可赞可叹的信念,一个个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憾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今天就在脚下,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去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好本领,弘扬革命精神,争取今后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谱写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篇章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2)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无论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红色文化一直激励着xx人民奋勇前进。在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太行精神,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从坚定理想信念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天,我们面临着“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以我们身边鲜活的典型申纪兰、段爱平、申飞飞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坚定信仰,忠诚不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太行儿女的奋斗历程,既是一部气势恢宏的革命战争史,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作风建设史。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各级干部要勤思勤为不懈怠,真抓实干不浮躁,清正严明守纪律,以经济发展的新成效,造福一方百姓。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攻坚克难,大胆实践,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xx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我们要紧密结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有率和节能降耗减排率,既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把地下资源的文章做好,更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地上资源的文章做好,加快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加快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早日实现资源城市向经济文化城市的转型。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第8篇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奥林匹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某个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本文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语境下,从文化多样性视角重新审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在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笼罩全球的环境中立足,必需发掘自己的精髓,传承并发扬不同于其他体育文化并且在某些方面凌驾于他者文化之上的精粹,需要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与特点,并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优势文化,是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瑰宝。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价值与功能

相比竞技运动过度商业化、职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具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既弥补奥林匹克运动的先天不足,又能使人感受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属于大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意义。提倡探索体育人文观的过程,其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离不开体育人文价值观的确立[1]。以西方体育为参照系,反观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会发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生俱来的和谐价值,顺应了后工业时代体育的需求。它是自然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原生态体育,为后现代休闲娱乐的回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顺应自然的和谐价值、体现多元的文化生态价值、其游憩养生特征都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繁荣提供可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竞技,富有进取心、积极向上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竞争是人类自进化起经自然选择验证的崇高精神品质,人类自诞生至现在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种顽强的竞争精神,作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生产劳动、宗教祭奠、军事战争等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具有竞技的本质特征,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价值功能。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凝聚与民族识别功能———文化多元化在民族中的完美呈现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标志,体育是一种按照人的目的、意志、理想去占有、改造自身自然地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合规律性的活动。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直面国人身心的康健。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主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染,始终没有突破其束缚[2]。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体现于民族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民众的观念里。它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必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成其为民族的充要条件。它体现着民族内认同的情感需求和民族间的区别。它是彰显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与民族个性的物质载体,它是体现民族自豪感的标志,是体验民族自豪感的身体行为方式。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现代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渴求与呼唤

当今社会的高度竞争,工作、生活、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与压力同行的是各种生理与心理疾病,亚健康人口数量巨大,大量病态的社会人忍受着现代文明病的侵袭,地球在变得相对越来越小的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宅”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本能的一种反叛现象,虚幻的网络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袭着真实的生活,社会性的降低对人类发展是危险的。现代人享受恬淡闲适欢娱生活情趣的能力越来越差,一方面是后工业时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摒弃造成的,要唤起人们对享受美好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生活的动力,极具休闲娱乐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剂良药,现代人在极力追逐与享乐自然科学带来文明的同时,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成果的滋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侧重于“身”的现代文明,也离不了侧重于“心”的传统文化。

2 民族传统体育的出路

体育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民族的身体文化,是东方身体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所创造的珍贵的民族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却逐渐失去了其主体地位,甚至由于长期遭受冷落而渐渐走向消亡,归根结底是族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淡漠,族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可度的降低,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削弱,民族对于少数民族同胞来说,已经仅仅成为获得某些补助、补贴、加分的工具。传承出了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年轻一代人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他们的父辈有的只会本民族语言的片言只语,有的仅处于对自己祖辈的情景回忆与幻想。

意识决定行动,没有深刻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流失是毫不在乎的,就不可能懂得珍惜,民族意识的淡化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自我民族认同感越来越低,导致民族意识淡漠。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与民族文化犹如树根与土壤的关系,没有民族文化的滋养、哺育,民族传统体育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没有传统体育的盘根固守,民族文化就面临流失的危险。

2.2 本土化是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基本道路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扬与传承离不开本民族百姓的了解、学习、参与及继承,即首先应该使其本土化,这样说其实有点自相矛盾,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我国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同胞的青少年一代甚至中年一代人已经不会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了,语言这一基本文化要素不能传承意味着生活经验传承的最基本方法(即口口相传)这一环节出现了断层,更不要说接下来的口传身授环节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失去本民族的语言即失去了本民族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意识形态,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民族之林退化成“泯然众人矣”,最后也只得万般无奈地看着消亡。

2.3 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主要方式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2000年《新世纪:祝福篇》中说:“奥林匹克运动,首先是一个教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早已证明其蓬勃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要焕发生机,必需使其成为教育运动。这里的教育运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是大教育。这种大教育需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来实现,政府部门宏观的政策引导及宣传可以有效弥补民族意识淡漠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出资带动及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解决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被边缘化的切入点,少数民族群众不能在深层次意识里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有赖于政府强有力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支持。笔者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即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里祖辈父辈的讲述和带动是对后代的最基本教育,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热爱运动的家庭祖祖辈辈都近乎狂热地喜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势必会对家族热爱的运动感兴趣,进而积极投身其中。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家庭氛围演化为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反过来社会大环境又强化了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传授的是各种经验,学校教育教授的是知识、理论、文化,学校教授的理论文化知识激活家庭传授的各种经验,同时,各种经验通过理论文化知识得到升华,再通过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得到检验、验证,升级为自我身心体验。我认为文化就是通过这一过程得以传承与发扬,同一道理,体育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民族的身体文化,是东方身体文化。传统体育文化要得以发扬传承离不开教育,因为传统本来就是生活经验的传递过程,是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的教育活动。

3 结论

在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健康意识的深层次觉醒以及体育和人们生活质量联系地越来越紧密,这种碰撞和冲突将会越来越尖锐。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日趋强烈,21世纪的中国社会进入一个休闲娱乐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的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休闲娱乐的价值理念非常契合当今时代对健康的理解与要求。后工业时代人类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及对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强烈渴求,都在呼唤偏重养生、顺应自然、休闲娱乐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性回归。

4 建议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人为世界人民奉上了一届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百年奥运,百年夙愿,实现了几代人的梦。金牌总数排名第一,中国的确成为了世界体育大国。一百多年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一直在对话,有文化霸权主义时期的对话,也有文化多元化时期的对话,中国已经是体育大国,如何成为体育强国?我国体育靠什么来强国?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本土化的意识,使这一意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当今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截然相反的世界观与认识论,这就决定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不能盲目效仿西方体育的全球化方式,首先应该是民族的,接下来才可能是世界的,从根本上明确民族化与全球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确立正确的发展道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传承离不开教育,把民族传统的身体文化寓于全民教育中既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传承的基本方式也是捷径。简单认为韩日传统体育项目的全球化仅仅是通过进入奥运会,是只看到了事件的表象,并没有深层次发掘其推广方式,首先是发扬传承的本土化再到传播推广的全球化。简单认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发扬传承仅仅依靠部分项目入围奥运会,在当今奥运瘦身计划的现状下是不明智的,也是舍本逐末、掩耳盗铃的荒谬之举。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辩证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旨在寻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道路与方法。研究结论指出:后工业时代人类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及对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强烈渴求,都在呼唤偏重养生、顺应自然、休闲娱乐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性回归。并提出建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传承有赖于民众深层次意识里本土化觉醒,以及教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主战场。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传承

参考文献

[1]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上一篇:学校2011年度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下一篇:洒脱人生最快乐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