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2024-09-05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精选10篇)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第1篇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培养幼儿爱好自然科学,需要珍视孩了们可贵的好奇心,激起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并加以谆谆诱导。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通过活动,幼儿从感觉反馈中感到周围世界是自己发现的,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并产生继续探索操作的愿望。

幼儿都有他们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对幼儿来说,更好地引导他们观察有关自然环境中有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可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使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喜欢动、植物,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发展。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过程中,科学探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教师的传统观念已被逐步打破,由以往教师讲科学、幼儿学科学,转变为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教师成为幼儿学科学的指导者,幼儿真正成为学科学的小主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而科学探索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学科学的重要方式。

第一、要扩大幼儿的眼界,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

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观察、操作,直接感知和接触周围世界的事物而取得的经验叫早期科学经验。对幼儿来说,这些早期科学经验就是他们早期接触的世界,是他们所感知的事物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例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会啼叫;鱼儿离不开水;鸟因为有翅膀,所以才会飞;风力会使风车转动,也可以使帆船前进;物体之间的摩擦可以产生热等……,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于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其中包括动物饲养管理、植物栽培管理、科学小实验及小制作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幼儿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机体的灵活性;还有利于发挥个别幼儿的才能,使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并富有创造性。

第三、科学探索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

自然界充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富于好奇心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或是亲手拨弄一下探个究竟,而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探索活动为主,操作性强,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地开动脑筋,寻求答案。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要有意识的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的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在活动“奇妙的磁铁”中,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先设问幼儿:“磁铁有什么本领?”“是否所有的东西都能吸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猜想,并在随后的操作中验证了猜测的结果是对或错,他们都说出了操作时的发现,狄子祺说:“我发现了磁铁能把铁钉吸起来,而不能吸乒乓球”;苏宇航说:我发现磁铁能吸镙帽,而不能吸纸片;沈雁玲说:“磁铁能吸铁丝”;徐凯文说:“磁铁能吸夹子、铁丝、钉子,不能吸玻璃珠子、乒乓球、塑料雪花片”;程舒婷说:“所有铁的东西磁铁都能吸起来。”……

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会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能力强的孩子学得更主动、更积极,能够用多种方法去探索,发现的问题更多。在操作时,孩子们是那么专注、投入,在用铁丝绕乒乓球时,较难操作,有的幼儿觉得自己做较难,就与小朋友合作完成,这一方面,反映了小朋友参与尝试活动时的用心,同时,也自然地体现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

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能在活动前广泛地收集多种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就能自如地在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通过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愉快、喜爱、同情、厌恶、善良、冷淡等都称为情绪和情感。情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从事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需要人们最大的努力和热情。当你工作和研究的时候,必须具有强烈的热情。”,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不会从天而降,也不可能自然产生或突然发展,它需要在科学教育的具体探索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地孕育和培养。

对于一个科学活动,什么样的才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以前想象的是完美,教师表现的完美才成功,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第2篇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又如: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也可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还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2.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了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

又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还有:向幼儿建议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手指,他们将会理解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夜晚要比白天黑,就要启发他们思考夜晚和白天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为什么夜晚会比白天黑;在观察水结冰,冰化水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温度变化对于水、冰的作用;在拍球时,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中,我以“关节娃娃”这一亲切形象的词语来组织活动,通过让幼儿跑跑、跳跳、弯腰、转身等身体动作,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并让幼儿在人体图上标出关节部位,提出了“是不是只有关节才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这些地方的动与关节的动有什么不同?”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操作,发现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它们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那么大。幼儿在获取有关关节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索的积极性。又如活动“神奇的万花筒”,通过观察万花筒,了解万花筒的简单构造,并学会拆、装万花筒的简单技能。我先请幼儿玩玩,看看万花筒外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然后提问:“万花筒为什么会这么好看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于是孩子们两人一伙,三个一群的进行着研究,当拆开万花筒外壳时,发现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接着又发现了塑料盒。噢,原来如此!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在这项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万花筒的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

幼儿科学能力的培养探究 第3篇

一、创新科普主题,培养幼儿科学认知能力

随着幼儿科学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知识积累逐渐向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转变和发展。教师在科学教育中通过科普主题的创新,将幼儿作为主题设定的主体,结合幼儿发展的心理和特性,设定紧贴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在一次“分豆豆”主题活动中,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带入活动主题,讲述做饭阿姨不小心将黄豆和大米混在了一起,请求小朋友帮助将它们区分开,幼儿助人为乐的情绪和精神被激发, 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这时,老师拿出一把漏勺,让大家猜测这漏勺是如何帮助阿姨将黄豆和大米分开的。通过老师的演示及部分幼儿的实践操作,让幼儿分析为什么大米会从漏勺的洞里漏出去,而黄豆为什么不会。最后,举行分豆豆比赛,将幼儿分为2~3组,看哪组分出来的黄豆最多、最干净,使幼儿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变成主动思考和探索。整个活动的开展按照引出、演示、操作、分析、巩固的流程,突出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反应、动手操作及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的培养,有效地针对该阶段幼儿以行动思维为主导的年龄发展特征,用直接行动思维取代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帮助他们最快、最好地获得科学知识。

二、改善科普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改善科普环境指通过为幼儿创设多样性的科普教育环境, 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每个空间、每个角落、每块墙壁都能发现无所不在的科普知识。在走廊、楼梯、过道等地,和幼儿一起利用图片、文字、绘画、小制作、照片等,进行科普教育主题的环境布置。 如自然角中琳琅满目的果实和种子;动物角中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科学角中有趣的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弹簧等;植物角中各式各样的盆栽、蔬菜等。我们曾在植物角摆放了几个空花盆,然后和幼儿一起种上白菜、黄瓜的种子,让幼儿亲自浇水、打理,观察种子渐渐发芽、逐渐长大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探究乐趣。在图书角,放置了许多科技图书,如《科学小超人》《我们爱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等,让幼儿在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中兼具知识化,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三、优化科普资源,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

科普资源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充足、 富有探索性的材料资源,能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幼儿通过丰富的科普资源载体进行观察、感知、质疑、探索、操作和创新。例如,让幼儿认知酸、甜、苦、辣味道的时候,将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满柠檬汁、糖水、苦瓜汁和辣椒水,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让幼儿通过品尝直接体验。在学习不同动物的叫声时,将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录音,在课堂中播放, 让幼儿通过听来辨别小动物。在学习动物的角时,以卡片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小鹿、羚羊、牛、山羊等不同的角,通过观察对比, 说出动物们头上的角有哪些形状、功能。这一训练还延伸培养了幼儿对周边事物外观特征的观察。科普资源丰富多样,只有通过做好科普资源的充分运用和开发,才能为科普活动的展开提供丰富多彩的道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观察能力、体验能力及科学认知能力。

四、丰富科普形式,提高幼儿科学动手能力

科普资源的丰富多样使得科普形式逐渐趣味性、多样性。 动手做、游戏乐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体现了幼儿的爱游戏、 爱活动的天性,完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科学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拓宽幼儿对于科学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在“小小艺术家”活动中,让孩子收集形状、颜色各异的树叶,然后观察叶子的形状,通过简单的拼贴、裁剪做成一幅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拓印的方式,将树叶涂上颜色,然后在白纸上根据树叶的形状和纹理印出不同的花纹,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让幼儿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让数学中枯燥的图形认知,与科学教育紧密联系,使图形直观化、形象化。再如“快乐千足虫”活动中,让孩子模仿虫子在草地上爬行,有的向前蠕动,有的匍匐前行,有的纵向爬行。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不仅形成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意识,还锻炼了身体反应和活动能力。

浅谈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的培养 第4篇

但是,近几年在带领和指导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或流于形式,或仅仅是传递静态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欠缺:有的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有的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存在偏差、概念模糊;有的教师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说、自己做,不管孩子们的反应;甚至有位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还有声有色地指导孩子进行观察和探索。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为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习惯、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作为21世纪对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者,幼儿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除了具有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外,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于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责任就是向儿童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的探索,保持儿童心中的好奇,不能把儿童的这种“科学精神”扼杀在摇篮中。要适时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问题,设计不同提问方式,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比如,在“风的形成”活动中,让幼儿到户外观察风:为什么树叶、小草都会动?为什么会有风?你有办法产生风吗?问题层层递进,加强幼儿对科学的神秘感,激发幼儿探索答案的兴趣。

二、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的起源,常常是因为他们对事物和现象外观的新颖、变化产生好奇或审美体验,进而产生探索欲望的。如七色的彩虹、会变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晶莹的雪花、美丽的贝壳、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只有具备科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能力,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幼儿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宜幼儿“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看中学、议中学、用中学、听中学”的教育环境,尽量让幼儿亲身参加各种单独的或小组的操作、探索活动,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机会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要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要千方百计将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方法具体化,科学过程游戏化,科学态度情感化。及时捕捉并保护幼儿兴趣点,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同时,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三、多途径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其中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

首先要选择生活化的内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引发幼儿探究兴趣、直观地感知和操作。例如,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物之一,每次洗手时,他们都会悄悄地玩水,互相泼着玩,用手弹着玩,洗杯子时他们也总是边洗边玩。不管老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孩子们操作时都会忘乎所以,玩得不亦乐乎。泡泡同样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不论是用香皂洗手,还是妈妈用浴液给洗澡,他们总是很关注泡泡的变化。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内容,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其次要以游戏来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例如吹泡泡一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吹泡泡可以让孩子游戏在其中,快乐在其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些初浅的科学知识。

再次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要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例如,同样是水,可以让小班孩子在水盆或水池中抓水、捧水、用塑料瓶(杯)盛水、倒水进而了解水的一些性质;可以让中班孩子在水中玩木块、塑料、石子、勺子,或者在往水中加入纸、土、白糖、食盐等了解水的密度、浮力、溶解性等科学属性或现象;则可以让大班孩子参与使用不同的方法制冰、融化冰,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变化。在对自我的认识方面,小班幼儿认识自己的五官,中班幼儿便可认识自己的身体,大班幼儿则可认识自己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基于幼儿特有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科学精神是人类对世界特别是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实事求是,热爱真理,对科学执着、坚毅、民主、合作,善于创新。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我们可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如,培养幼儿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让幼儿通过简单的调查和实验操作收集信息,教育幼儿客观地描述观察、调查和实验操作的结果,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教师应当成为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合作者,成为一个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和信息传递者,要让幼儿由学习的客体变为主体,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感到是自己找到了结果与答案,从而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第5篇

能力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中,科学观察与记录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要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大班幼儿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观察的兴趣和主动观察的欲望,幼儿会用简单的图画、数字、图表或其他表征符号来记录。但是受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存在着盲目性或浅层性,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折射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一定要重视培养幼儿科学观察与记录能力。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05293.htm

一、培养大班幼儿观察记录能力的主要途径

1.自主创设班级和区域中的科学观察的环境氛围。

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大班幼儿能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自发的生成问题,因此科学观察的环境应该立足在幼儿的发现、关注点上。多问一问幼儿,了解幼儿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启发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

在科学区域设置上,我们可以留有幼儿自发形成的观察区,让幼儿觉得有趣、奇怪的物品都可以放置在这个区域中进行观察。例如在“看谁吸的多”科学活动区,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吸水材料并贴上编号,放在材料架上,幼儿操作可随时取放与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让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

2.开展自然角、种植区、饲养区的种植活动。

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在班级外可设立自然角,投放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记录本,如:“植物生长记录本”、“蚕宝宝成长记”等,这样幼儿一旦有了发现,就能够立刻进行记录。在我们的“开心小农场”中,幼儿们自己种下蔬菜种子,并亲自为它们浇水、拔草,然后每天在记录表里记录为蔬菜宝宝所做的工作,还记录蔬菜宝宝的生长高度。孩子们通过记录纸上的展示,对蔬菜生长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幼儿园的饲养区中,小兔子、鸡、小鱼、乌龟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开心观察区,他们结合网上查到的资料,为小动物们准备食物,并为他们打扫卫生,这些都能激发他们关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更喜欢科学观察带来的乐趣,并在兴趣中通过记录了解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过程,这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天气预报的观察记录活动。

“天气预报”是幼儿园常见性墙饰。大班幼儿已经学会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每一天天气情况,感受天气变化;自己学着并提示同伴根据天气的变化选择适当的衣着和进行适宜的户外活动。我们班将天气预报设立在班级门口,由值日生轮流负责记录。科学活动中还围绕着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天气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天气变化及常见的自然现象,从中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态度。

4.开展季节性特征的观察活动。

大自然丰富的物种给予了幼儿观察一年四季自然环境特征的良好自然条件。观察的对象就在身边,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观察探究和进行记录。看到孩子们边捡树叶边互相比较着,因此就生成了科学活动《叶子》,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叶子的外形与色彩特征,触摸叶子的表面,闻闻叶子的味道,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各种叶子的不同,从中激发幼儿喜欢探索叶子的秘密,并学习运用语言

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不但激活了孩子在探索活动中思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充实丰富了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还让孩子们学习了观察记录的方法,拓展了学习的立体空间。

二、拓展幼儿观察记录方法的多样性

大班幼儿的记录可以采用各类粘贴、照片及实物呈现、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表征,还可以配上简单的文字及表格。但具体用哪种形式,还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记录的内容来确定。教师选择的记录素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从幼儿熟悉方式入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从中习得记录方法。

1.观察记录中的表征记录。

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因而我们可以选择运用

简单的图画进行记录,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让孩子在感知和了解什么是记录基础上,初步了解记录些什么,怎么记录。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树》中,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线条、色彩记录不同树的外形、触感以及高度等。这些都可以根据孩子们的感觉自己进行观察记录,然后介绍给身边的同伴。教师将幼儿的观察结果整理后与其他的幼儿分享,让幼儿了解更多的自己不熟悉的树木。

2.表格的记录。

表格记录是教师经常使用到的记录方法,在两种或三种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时,表格的直观性更为明显,幼儿在一项一项进行动手操作,然后将每一次的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进行整体的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记录方法能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使得幼儿在交流记录中的新发现成为促进幼儿持续观察活动的新“动力”。

3.设置观察记录本。

这在班级的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最为常见,以小组或值日生的形式轮流进行记录,每个记录的幼儿将自己今天为蔬菜宝宝所做的工作(如浇水、除草、捡石子)用自己会画的图形,色彩画出来,然后测量蔬菜宝宝的高度以及多长了几片叶子,这可以用数字的方式写出来,别的小朋友想知道自己这组的蔬菜宝宝的生长情况时,只需打开观察记录本就能一目了然。

另外还可以进行亲子观察记录,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记录,家长了解幼儿记录的同时,也让幼儿了解成人的简单记录方法,增进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交流,也学习了更多的记录方式。

三、提供幼儿观察记录分享的多种平台

1.幼幼互动。

幼儿间常常出现与众不同的记录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出现的新的记录方式,并将有价值的记录方式及时

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引发幼儿与幼儿之间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幼�豪斫馔�伴的记录内容,使幼儿的记录方式能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在相互理解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录方式。

2.师幼互动。

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要选择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应及时组织幼儿讨论记录的内容与方式,分享参与科学探索的快乐。引导幼儿用准确、连贯的话语去讲述自己记录的成果,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随后,教师要将他们零散的发现进行梳理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如幼儿用数字表示观察的次数,用箭头表示事物发展的步骤,同样的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同样都是记录声音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等。在读懂、理解他人的记录方式时,为自己的记录活动积累更多经验。

在大班实施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不同记录方法,引导幼儿从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第6篇

摘要:

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探究进程中行为类型的分析,确定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建议和指导。让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第7篇

●武秀玲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控制人手的活动,人手的活动又影响和促进入脑的发育。“动手做、做中学”强调了脑科学应用的有效结合,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表明了“做”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儿童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做”形成的,他们的兴趣、动机的形成,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通过“做”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而且要从幼儿园做起。

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由中国教育部和法国科学院联合发起,我国小学和幼儿园轰轰烈烈地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大变革。本文就如何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动手做,做中学”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打造幼儿“做中学”科学活动的舞台,在做中培养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做中学”,做是载体,学是目标,做什么?怎么做?对学有着较大的影响。科学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做”即动手为主要手段。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做中学”科学实验“给鱼缸换水”的活动中,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塑料盆、海绵、塑料纸、盘子、吸管、塑料杯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有的用针筒把水 吸出来,有的用塑料杯把水装出来,有的用海绵把水吸出来,有的幼儿还用了泡沫板看看能 不能把水吸出来„„虽然有的办法老师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失败的,但老师没有立即指正,而是让幼儿自己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位幼儿刚开始用一个四周有一些小洞的小盆舀水,结果水洒了一地,后来他找来了一个塑料袋套在了小盆上,从而 解决了漏水的问题。漏水?用塑料袋套上!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小事中,在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以科学活动为主体,将语言,艺术、社会、健康等活动的教学融合进来,构成综合课程,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采树叶,做标本,拼叶画”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前,要 求幼儿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活动时,围绕“做中学”这一主题展开,细化“选树叶,认树 叶,说树叶,拼叶画”几个环节,由于孩子们通过亲自选树叶、认树叶,可以了解不同叶子 的名称与构造,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通过说树叶可以学习语言,通过 制作叶画可以获取美术技能,每一个环节孩子们都要动手、动脑,所以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 育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二、创建优良宽松的科学活动环境,快乐中增强幼儿的动手意识与创新精神

科学发现通常是在大量的实验和长期的思考过程中获到的,人的灵感是在心情愉悦、思维活动处在积极的状态下产生的,因此,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就必须为他们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思 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让幼儿处于一个材料贫乏的环境中学习,幼儿只能是空手或空想,因 为他们想做而没有东西做,所想到的得不到验证;如果幼儿对实验的内容没有兴趣,幼儿的 思维活动就不能处于积极状态,又怎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呢?

因此,在开展以科学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做中学”活动中,要积极为幼儿“做中学”配备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比如在幼儿园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问号区等: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如温度计、放大镜、漏斗、筛子、平面镜、凹凸镜、三棱镜、天平、磁铁、铁钉,回形针、小斜坡、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小陀螺、各种容器、小苏打、醋、小汤勺、大中小玻璃杯、不同质的纸„„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植物用什么喝水?小兔子吃什么?谁跑得快?让纸站起来,搭纸桥等等。对这些活动,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去发现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不懂的问题,例如在“给陶瓷穿花衣”科学实验中,因为陶瓷制品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所以对此实验幼儿非常感兴趣,他们找来了很多材料 :卡纸、广告纸、包装纸、皱纹纸、花布、自粘纸等等,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终于找出了 陶瓷的衣服——“花纸”。在实验中虽然幼儿可能要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进发出了探索的激情,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真实地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只有让幼儿在与感兴趣的内容和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记录信息、讨论交流,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幼儿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三、丰富科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资源到处都有,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更加生活化,游戏化,更具有趣味性的“做中学”科学活动,多途径促进幼儿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园开展了“三小”主题活动,效果很好。1小制作。如让幼儿做贺卡,折各种动物,剪纸、粘贴、做沙袋等。鼓励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玩具,如:用饮料瓶子粘贴成娃娃,做成各种蔬菜、水果、做成沙锤,剪贴旧书报杂志;用稻草和各种果实粘贴画;用废布在成人的指导下做成娃娃等等。

2小实验.我园开辟了多个供幼儿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小园地.一个小朋友看到邻居家“猫妈妈”生了一只小猫后,向老师提出了“鸡宝宝是从那里来的?”问题,老师引导他到幼儿园饲养园地观察母鸡生蛋——蛋孵出小鸡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这个幼儿终于解开了心头之疑:原来猫是胎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小鸡是由鸡蛋孵出的.小实验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3小创造。科学活动要鼓励幼儿独创、求异,搞小发明。我园在大班开展了“废物巧制作”想象手工比赛,成果非常丰硕:有用雪碧瓶做的小花篮、泡沫拼成的机器人、废香烟盒做的“开心辞典”,硬板纸卷成的万花筒等,构思新颖,别具匠心,每件作品,活灵活现 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 第8篇

一、激发兴趣,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 在组织科学活动时, 老师可以通过日常感知、做小实验、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等形式,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充分调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春天一到, 我们班的种植、饲养角最热闹了。有一天, 智宇小朋友带了一只蜗牛入园,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吃完午餐后, 孩子们围着蜗牛, 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蜗牛的肚子饿吗?米饭它吃吗?青菜它要不要?肉它吃吗?智宇, 蜗牛要吃什么? (我转过头一看, 原来是育贤小朋友在问) 只听见智宇说:听我爸爸说蜗牛最爱吃甜食了。我看到小朋友听到这个答案都呆住了, 从他们的表情中, 我读懂了他们是半信半疑的。怎样才能让幼儿知道蜗牛真的爱吃甜食呢?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材料, 让他们亲自参与活动, 在观察对比中找答案。幼儿给蜗牛同时提供黄瓜和苹果, 看它是不是先吃苹果;同时给它白菜和鸭梨, 看它先吃什么等, 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幼儿在实验中证实了蜗牛确实喜欢吃甜食。又如:我们在花盆里种植绿豆、花生、空心菜、白萝卜、大头菜等植物, 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开花结果的现象。把白萝卜割去一半挖心, 在里面种上葱、大蒜, 将萝卜用线绳吊起来, 每天给它浇水, 几天后, 萝卜下面就长出了绿绿的叶子, 萝卜上面也长出了绿绿的葱苗或绿绿的蒜苗, 一盆漂亮的吊篮便出现了。我还发动幼儿在桔子皮和鸡蛋壳里也种上葱和大蒜, 看一看里面能不能长出葱苗和蒜苗, 孩子们都很好奇, 每天都在观察, 几天后的结果是鸡蛋壳里和桔子皮里都能长出蒜苗和葱苗。在孩子们的眼里这真是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线。孩子们每天都在讨论它们的变化, 讨论它们的成长。

二、抓住契机, 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情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利用时机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如:影子的变化、镜子的反光、断尾的壁虎、蚂蚁搬家、冬天的霜冻、河水结冰等现象, 教师要随时抓住每一个突发的现象有机地进行科学教育。如:一天课间, 我们幼儿园的大门口来了一个卖氢汽球的人, 我故意买了些让孩子们玩, 并提醒他们注意一定要抓好, 不能放松, 并帮他们扣在手腕上, 当孩子们在尽情玩的过程中, 我故意弄断手中的汽球线, 大声说:“不好, 我的气球线断了。”这一说, 孩子们都盯着我的小猫气球看, 眼看着气球慢慢地往天上飞, 在空中飘啊, 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 渐渐地离我们而去, 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在孩子们既好奇又沮丧的时候, 我告诉了他们为什么我们平时玩的气球不会上天, 而今天玩的气球会上天。幼儿明白道理后, 非常兴奋。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跃跃欲试的愿望, 于是我灵机一动, 既让气球上天而又不将气球丢失, 并将孩子们带回了教室, 在室内尽情地反复地玩着这个游戏。可见, 科学教育活动除遵循课程安排以外, 还要随机捕捉一些机会作为科学教育内容,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适时进行科学教育, 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情趣。

三、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新《纲要》指出,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一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条件。材料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 使幼儿产生摸一摸、做一做的愿望, 因此, 准备适合的材料是幼儿探究动手的前提。材料来自生活, 一物多用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之外, 更多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易得的材料, 且选择不是用完即丢, 而是能反复利用、一物多用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 还能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美德。如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豆豆、种子、果实、棉花等农作物与幼儿一起进行科学种植活动, 并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此外, 还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比较感知它们的特征, 尝试自己磨豆浆、米粉。在操作的过程中, 幼儿学会创造, 学会发掘, 从而使材料的价值更大。

1. 材料的渐进性

幼儿在操作和发现的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 不会在一次活动中就完成所有的任务。因此, 在投放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渐进, 不要一下投入所有的材料。如在沉浮游戏中, 开始是幼儿单纯的玩水活动, 只要为幼儿投放各种玩水工具:针筒、杯子、水车等, 在玩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有的东西会沉下去, 有的不会。有了疑问就可以投放相应的材料了。这次我们的材料是幼儿和我一起收集的:积木、石子、海绵、钉子、钥匙、木头、塑料袋等。当孩子们发现改变物体的外形或者借助外力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时, 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材料的新功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 在层层递进的材料的帮助下, 幼儿积累了有关沉浮的概念, 同时获得的还有成功的快乐, 以及探究的热情。

2. 自主选择材料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幼儿是自主的个体, 他们要用什么材料, 用它干什么, 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我们不必强行支配幼儿所有的行为都围绕老师而转, 而应以他们的意志为主。

四、善待幼儿的好奇心, 提供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 幼儿 科学 探究能力 培养

探究能力即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营造探究的氛围,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提问中创设适宜问题,让幼儿大胆思考问题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只有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不同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探索中教师提问技术很重要。

1.发散思维,促进发展

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就有关知识先向幼儿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询问,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将它的行动转换为语言。如在科学活动“救救小动物”中教师出示冻在冰块中的小动物提问:“怎样才能救出小动物呢?”有的说把冰块放在冷水水里,有的说放到热水里,有的说放在手心里等冰块融化,有的说把冰块放在火上,这一问题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发散性的提问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2.由浅至深,层层深入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由此可以看出提问需要层次性,先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再层层递进,拓展内容,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植物角喂养时,教师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

二、材料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对科学探究有兴趣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投放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在科学活动应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在益智区,教师提供空瓶子以及豆子,幼儿刚开始时探索兴趣很高,将豆子装在瓶内摇来摇去,但很快幼儿对空瓶子失去了兴趣,他们对活动室玩具柜里各式各样的盒子、瓶子所吸引,这时请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操作,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发出的响声不一样,新材料的添加,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加深入。

2.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在科学活动“运水宝宝回家”中,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杯子、勺子、碗等器具,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请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帮助水宝宝从小水桶送到大水桶中,幼儿在活动中各自的想法不同,有的用勺子、有的用碗,在运水宝宝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原来用碗、杯子运水宝宝回家又快又好。

三、操作中提供帮助指导,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究者和发现者,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操作各种材料,最大限度的地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进行深入和持久的探索。

1.创造适宜环境,支持幼儿探究

“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想象和创造,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有时,孩子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孩子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如果总是说“别动”“不对”就会挫伤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2.注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探究

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主动探索、研究、发现,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做个“袖手旁观”的教师,给予他们空间时间,通过实践让他们发现问题,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做资源的整合者,创造性地协助幼儿主动去获得知识与自我发展,幼儿需要帮助时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既帮助幼儿解决了困难,同时也使幼儿建立了自信心,使活动走向深入,激发出幼儿更大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3.帮助总结归纳,体验探究乐趣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第10篇

天津市警备区第一幼儿园 刘春霞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更新,教育在发展。在《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幼儿期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又如何去做呢?

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幼儿初期的思维发展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并且以直觉行动性为主,即幼儿必须借助动作、行动、具体的操作来进行。动作行动是思维的外壳。发展到中后期,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即幼儿必须借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知或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是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这种思维的抽象性比较低,还不能较好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幼儿思维发展的黄金时间借助适合幼儿阶段特点的材料,以孩子熟悉的内容进行系统训练,就可以从幼儿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入手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使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关键词:

思维、思维能力、直接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一、问题提出

(一)在教育观念上;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往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二)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去记忆知识、思考问题,如果幼儿按自己的方式理解或提出假设,教师会千方百计的把他们的思考引到自己的计划上来。

(三)在教育行为中;

固定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重结果忽过程,即追求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忽视幼儿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实验操作。在社会呼唤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在这样继续教下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育是致力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就要改变幼儿被动学习的方式,提倡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兴趣,设置情景,有效提问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很容易受到同伴及周边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只要教师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就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集中注意力,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地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和完整。如“好玩的泡泡”比较适合小班年龄。

日本学者曾提出“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好问以及持续、深入的探究兴趣,通常是由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在特定情境下,提问是决定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同时又隐含了教师预设的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提问中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将幼儿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主体与客体直接接触,相互作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其思维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幼儿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更重要。”在我园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感觉到教师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尚缺乏一种开放性提问的思路,在具体的提问中,层次结构及类型的把握上还留有空白。(教师的提问往往集中在低层次的问题上。教师的提问技能亟待提高)需要老师们通过理论的思考、实践的研究进行解决。分析用什么样适宜的提问策略对幼儿实施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的一环。问题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过提问来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与发现,发展幼儿的心智。

三、开阔思路,寻找联系,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的思维水平低,其思维具有固定性、表面性、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又困于知识经验的不足,面对复杂的问题,常陷入思路单

一、固定的困境中。因此,我们必须开阔幼儿的思路,从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避免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定势。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解决问题时,多是围绕着一般性、常规性的思路展开,且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启发幼儿突破局限,由此及彼地扩大思路,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进行一物多玩。联想越丰富,用法就越多样。由于联想的基础是经验,因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通道也就越宽阔、多样,从这个角度说,丰富幼儿的经验,也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探究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教师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将之传达给幼儿。如果提问体现了活动目标和活动的重点、难点,就能促使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猜想,反之,则会使活动偏离方向而无效。比如,在活动“沉浮的鸡蛋”中,教师把毛巾、铅笔、瓶盖、盐等材料放在桌子上,问:“猜猜哪种材料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幼儿开心地说:“是毛巾。。”“是铅笔。。”„„出人意料的发言,教师不知如何回应。就这样,猜想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与其这样教师应先让幼儿观察材料,然后问:“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中,那种材料能使鸡蛋浮起来呢?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使得幼儿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方向,进而在操作实验中验证猜想,思考为什么。那就自然有效地生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探索,亲身体验,发展潜力

教师选择的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索,展开幼儿探索活动的欲望,从而能引导幼儿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思考。如《神奇的镜子》镜子的角度不一样,玩具数量不一样(提问:1.使用两面镜子找玩具,你会发现什么?2.和用一面镜子看到底情况有什么不一样?3.把镜子合成不同的角度,你会发现什么?照玩具的数量有什么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让幼儿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又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多种可能的答案,促进幼儿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展幼儿的思维。探究性的提问(用什么方法装宝石呢?)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幼儿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幼儿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幼儿利用其他时间进一步去探究。教师要指导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幼儿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案例:盐水实验。盐量的多少影响鸡蛋的沉浮情况。在不同的环节提出事宜的问题,以推动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活动。给孩子留有时间思考,发展幼儿潜力。通过学习是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更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我将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提升思维潜力。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提问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苏州教育出版社 《做好科学小实验的课前准备》 《学前教育研究》月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一篇:班组安全管理6有6无下一篇:班级量化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