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2024-07-09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精选6篇)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第1篇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

论文论文摘要: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从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公式中找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他说:“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2盎司白银和以前获得1盎司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的谷物1蒲式耳售价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价5先令,同样低廉。但他又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尽管“配第已经意识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及其在具体应用上的困难。因此,为了达到某些具体的目的,他也试走另一条道路”,即“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的等同关系,以便价值可以随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这二者之中’表现出来”。 结果,配第认为,“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这样,配第在价值探讨中就走人了迷途。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他把生产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生产使用价值的。

亚当·斯密为了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值的,究竟是什么?”他从劳动分工出发,认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得须给予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意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他在说明劳动价值论时又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价值规定。“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惟一标准。”“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在“进步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真实价格”不再单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构成,而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者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劳动的那一部分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地租和利润的那些部分的价值。”无论什么社会,这三者都或多或少地成为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这就树立了又一种价值规定尺度,脱离了劳动价值论,得出“斯密教条”那样的错误结论。虽然斯密曾试图依靠劳动的两面性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描述经济过程的外部形式,反映了具体劳动的不同体现;接近于用抽象劳动的观点去考察经济过程内部联系,但没有成功,其症结在于他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于是不懂得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外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对应关系。马克思指出:“斯密自己后来也抛弃了自己的理论,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来源,恰好要到他的科学的起点上去寻找”。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第2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的纲领即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党的六大明确提出了“组织路线”概念;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并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强调各行各业干部要又红又专。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针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强调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形成了科学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真正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当前,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要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确保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地方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必须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执政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抓严抓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

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并提出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这为在新时代系统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工作质量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确立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高度,提出通过建立“五大体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任务,这是对党的干部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要增强干部工作的前瞻性,超前进行系统谋划,把干部的培养、识别、选拔、任用、管理、激励等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有效衔接起来,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谋事办事。当然,健全和完善干部工作体系需要一个过程,要紧密联系新时代选人用人实际,积极查漏补缺,在重点突破中实现系统推进,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做好新时代年轻干部工作。他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关心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加强长远规划,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发现、培养起用优秀年轻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并且提出了必须善于识别干部、善于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干部的干部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党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系统提出了优秀年轻干部的标准: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要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强化自我修炼,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这些精辟论述,涵盖了年轻干部的政治品格、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精神状态、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要求,为广大青年干部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第3篇

关键词:阴阳学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学说

1 何谓“阴阳”“矛盾”

1.1 阴阳

阴阳, 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其最初涵义很朴素, 是指日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后来, 古人发现向日的地方总是温暖的、明亮的, 背日的地方总是寒冷的、晦暗的, 就逐渐以光明、黑暗, 温暖、寒冷区分阴阳。随着观察的深入, 古代哲学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便用“阴阳”二字来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

在古代, 由于认识水平低下且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 人们看待事物通常是用最简单的观察法, 进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阴阳”便是众多规律中最普遍的一条。正如伏羲的《易经》中所讲: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太极是指天地未开, 混沌为一体的状态;两仪有阴阳、天地、奇偶、刚柔、春秋等含义, 但通常是指阴阳。阴阳被认为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是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因为阴阳的对立和交融, 世界万象才得以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 外来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传入, 阴阳学说更多时候被冠以封建迷信的罪名, 其合理性也被淡化。只有中医、方术等为数不多的领域继续坚持用阴阳理论来解释、解决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解读阴阳。

1.2 矛盾

矛与盾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用来进攻和防御的主要兵器, 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因此, “矛盾”这个词, 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汉语中的“矛盾”一词, 最早出自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故事。此时所讲的矛盾, 是完全对立不相容的两个具体事物。随着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 庄子又用阴阳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理论丰富了矛盾辩证法的含义。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也反映了辩证法的相关理论。福和祸, 看似是一对不相容的反义词, 但是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矛盾的辩证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常以“阴阳”表达相互关联着的对立双方, “矛盾”一词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得较少, 大多使用其直观的含义, 指人与人的隔阂, 彼此相互否定的说法或趋向, 以及打仗使用的兵器, 等等。

矛盾作为专门的理论在中国发展起来, 源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分为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3部分, 而哲学部分的精髓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便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心概念, 是指反映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2 阴阳与矛盾的关系

阴阳与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性,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时选用了“矛盾”一词来翻译其对立统一的概念, 而没有选择“阴阳”, 说明二者是有一定差异的。现将其异同论述如下。

2.1 相同点

2.1.1 范畴相同

阴阳与矛盾都属于哲学中的辩证法范畴, 都是对自然界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1.2 性质相同

两个词都可以表述对立的两个事物, 或者是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内部相互对立, 却又相互依存,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医理论对阴阳的表述是:阴阳具有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特点。

阴阳学说中互根互用方面主要体现在阴阳两方面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即每一方都不可以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 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对方的帮助。正如《医贯砭·阴阳论》所讲“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一观点与矛盾的同一性也有相似之处, 具体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依存, 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阴阳学说中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性质相反, 相互抑制、排斥、削弱, 例如寒与暖、静与动、明与暗等, 由于性质相反所以相互制约, 比如温暖可以驱寒, 以静可以制动, 光明可以照亮黑暗等。阴与阳的相互制约可以使事物达到暂时的均衡。同样, 矛盾学说也是由相反的两个概念相互制约构成的, 通过彼此的制约达到总体上的均衡状态。

万事万物都处于不间断的运动之中, 作为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 也处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之中。所谓“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指在内的阴是活动于外的阳的物质基础, 而活动于外的阳则是在内的阴的表现形式, 人体的各种功能是阳, 需要的营养物质为阴。人体每种阳的发挥都必然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阴, 消耗了的阴又可以促进产生更多的阳, 进一步产生阴, 这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阴阳的互根互用和对立制约决定了阴阳的消长有两种不同形式: (1) 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存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过程中, 如四季寒暑的更替; (2) 阴阳皆消、阴阳皆长存在于阴阳的互根互用过程中, 如降雨量随着春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 随着秋冬气温的降低而减少。阴阳平衡, 则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如果这种消长失去平衡, 人体也将处于病理状态。消长平衡同样也体现在矛盾学说中, 例如社会发展中的正义和邪恶是一对矛盾, 这两种势力必然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而社会发展方向最终是由胜利的一方引导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以阴阳的互根互用为内在根据的, 并且需要一定的条件, “物极”就是条件, 如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条件是相互转化的关键要素, 没有条件就不能实现相互转化。在矛盾学说中, 矛盾双方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工厂的生产和消费是一对矛盾, 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和数量之后, 必须转化为消费,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更多资金来进行下一轮的扩大再生产。

2.1.3 涉及范围广

两个概念涉及的事物范围广阔, 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内经》把阴阳看作是“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说明阴阳所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广泛存在的。同阴阳一样, 矛盾也具有这种广泛性,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即事事有矛盾;矛盾也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 即时时有矛盾。

2.2 不同点

虽然两个词都可以表示具有对立统一、相互抗争、依存,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两个方面, 但是并不意味着阴阳与矛盾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使用。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 应该本着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 界定二者的本质区别, 正确引导学生。

2.2.1 属性的规定性不同

阴阳和矛盾虽然都包含对立统一的双方, 但是阴阳学说运用时必须注意属性的规定性。阴阳双方属性有人为的划分, 即何者为阳, 何者为阴。一般来说, 凡是具有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具有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阴。比如我们常讲男性有阳刚之气, 属性划分为阳;女性有阴柔之美, 属性划分为阴, 这清晰地体现了阴阳属性的人为规定性。然而, 矛盾学说却没有属性划分的说法。强调互为矛盾, 任何对立却又统一的意义都可用矛盾来表达。例如战争与和平、生产与消费、吸收与蒸发等都互为矛盾, 但不特别指出何者为矛的一方, 何者为盾的一方。当然矛盾作为“兵器”这个最初含义来说, 也可以分阴阳, 矛是进攻的, 有积极主动的属性, 为阳;盾是防守的, 有消极被动的属性, 为阴。但是抛开武器“矛盾”的实物意义, 对于代表对立统一抽象意义的矛盾而言, 没有属性方面的划分。例如水火是对立统一的, 既是一对阴阳, 也是一对矛盾, 但是它们二者何时为阴阳, 何时为矛盾是有特定情况的。水是寒凉的、下降的, 属阴;火是温热的、上升的, 属阳。此时二者互为一对阴阳, 既强调对立统一, 又强调属性划分, 二者具有不可互换性。二者不分属性时为矛盾, 即在矛盾的概念里, 水既可以作为矛的一方, 也可以作为盾的一方;火也既可以作为矛的一方, 也可以作为盾的一方。强调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具有可互换性。

2.2.2 应用领域不同

矛盾没有属性划分, 从范围来看, 矛盾的内涵更广泛, 它包含阴阳的相关内涵。因此, 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其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马克思辩证法矛盾学说是对整个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包含人类社会、自然界、历史上、现今和未来的发展等。而阴阳学说目前多应用在中医等领域,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用来研究人和自然界, 对其具体举例见表1、2。

因此二者的应用领域不同:中医的阴阳学说多用于特定的具体的人体和自然界, 而矛盾学说是抽象的、意识领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有其使用的特定范围, 二者不可混淆。

2.2.3 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例如, 男性为阳, 女性为阴。但是, 这种划分随着个体的不同也体现出不同的表象。例如有些女性, 性格中也有坚强的部分, 这样就不能把她简单地界定为阴, 而是阴中有阳。就人体而言, 位于表浅部位的皮肉和深藏于内的脏腑, 皮肉为阳, 脏腑为阴;而脏贮藏精气, 腑传化水谷, 此时脏为阴, 腑为阳, 五脏中, 心肺居膈上, 肝脾肾居膈下, 因此心肺为阳脏, 肝脾肾为阴脏;依据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不同, 对肝心脾肺肾再次进行划分, 肝为阴中之阳, 心为阳中之阳, 脾为阴中之阴, 肺为阳中之阴, 肾为阴中之阴, 而五脏中又各有阴阳之分, 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

然而矛盾却没有可分性。学生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矛盾可以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因此矛盾也具有可分性。对于这样的问题, 中医教师必须告知学生, 阴阳的可分性是在同一对阴阳的内部;而主次矛盾指的是每一事物都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 其中不同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 在多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称为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则称为次要矛盾。这是不同矛盾之间的划分和比较, 与阴阳的可分性有明显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第4篇

关键词:劳动异化;商品拜物教;异己

一、提出问题

刘永佶认为,劳动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则,而异化劳动则是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理论的基石。其实,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不仅仅是其人道主义的基石,更是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总前提。

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有着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地租拜物教等诸多层次,而商品拜物教无疑是最基础的形式,货币拜物教又是其典型形式,其他拜物教的形式根本上与商品拜物教是相同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只从劳动异化的角度对其拜物教学说的最基础和最典型的形式加以分析。

商品拜物教理论旨在揭示神秘商品的背后秘密,剥去掩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物与物的虚幻的形式。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巨大的物质财富无疑会迷惑世人的双眼,扭曲人们的心灵,这令无数人盲目的追求着商品或货币或资本,而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完全受制于物。这时,商品拜物教理论对商品背后的本质的分析就显得弥足重要,这对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分析问题

1.异化的含义

异化,德文Entfremdung,源于拉丁文alientio,原意为“转让”、“让渡”、“疏远”,比如《圣经》的“新约全书”中曾经出现了“异化”一词。而在近代霍布斯和卢梭那里,便取了让渡的意思。直到黑格尔,异化才被提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并被加以系统的阐述。

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黑格尔异化思想的运用集中地通过两个层次来反映,一是规定了他的哲学的主体——绝对精神的特征,一是研究了人类社会的矛盾发展变化。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绝不仅仅是同一的无差别体,而且还存在着各样的对立和矛盾。“自然是通过精神‘牺牲’自我异化出来的产物,所以自然界是精神异化的产物”, 主体通过异化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并通过其对立面来认识自我从而否定与其相对立的外在物以回到自身,这时,精神就扬弃了自身的异化,自身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第二个层次上的异化,黑格尔分析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奴隶主和奴隶是在劳动产品中发生关系的,奴隶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产品,但是却不能占有产品,而奴隶主不劳动却能占有产品享受产品……奴隶就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他扬弃了自己的自为存在或独立性,过渡到了他自身的反面,依赖于一个异己的存在——奴隶主”。

3.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

马克思的异化学说较之于黑格尔的异化学说的进步在于,他不仅仅从精神层面上对异化进行分析,还把眼界从精神转向了现实世界,进而创造了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规定了劳动异化的物质层面: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工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产品,然而,工人的境况是越来越惨淡,恰恰是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同自己对抗即异己的存在物,同自己的劳动相对立。第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劳动脱离了劳动者本身成为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被强迫执行的活动,如果工人不去劳动,就无法生存,因此,工人的劳动只是在维持自己继续“苟延残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已经完全不是其生命的本质需求。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作为一个类存在,其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现在却变成了维持其身体机能的一种纯粹的手段,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是社会中的个人,是存在于社会的,一般来讲,人同自身的各种关系会反映到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人与其自身是如何异化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会如何异化。

4.从劳动异化看商品拜物教

而对于劳动异化精神层面上的分析则主要体现在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商品神秘的性质不是来自于别的什么地方,恰恰源于商品这种形式本身,商品的功能是将一种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在一种物的自然属性上,这样,单个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就脱离了生产者而外化为一种物与物的虚幻的形式,马克思的分析实际上根源于其异化劳动学说,其范围涵括各个阶层的人。人类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物质财富,而这种物质财富却异化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反过来与自己相对抗,甚至控制了人类,使其“俯首称奴”。在这种异化中,人类失去了自我,对商品顶礼膜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于是,人的世界变成了物的世界,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人反而显得无能为力。物对人的支配变成了一种“自然必然性”,于是,“人们便把物的这种支配作用奉为神明,进行偶像崇拜”。而货币形式——这一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更是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掩盖的天衣无缝,而其本身便显得更为耀眼了——仿佛“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

三、启示

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和拜物教理论得到的启示:

第一,劳动异化和拜物教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换而产生的,尤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显现的最为明显。但同时,机器大生产的时代,社会分化为两个主要的阶级——有产者阶级和无产者阶级,伴随这两个阶级的形成以及两阶级矛盾的突出,劳动异化和拜物教的特征显现的更为明显。

第二,劳动异化和拜物教并不仅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国度里,我们知道意识形态的东西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生命力极其顽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而带来的弊端。而对于劳动在精神层面上的异化,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在我国,商品拜物教有其存在的基础,但这绝不能够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期,物质财富增长较快,而物质财富的过快增长会使得精神文化建设不能够同步而上,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正在遭受的人民大众较为严重的拜物倾向。但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反对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并不是反对市场经济和民主观念,有些人总是将这些概念混淆,统一划拨到资本主义阵营,这是容易铸成大错的。

认清商品背后的秘密,消除异化,反对商品拜物教,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又要不被巨大的物质财富所迷惑,所俘获,坚持以人为本,消除劳动异化,还原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史大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樊昌杨.黑格尔异化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01期;

[3]周本本.1844手稿中异化思想与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比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7期;

[4]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5]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 第5篇

曾经看过网上有一个帖子,其题目是“现在还在学马克思主义真令人失望”。看完这个题目我不禁在心里默默的嘲笑这到底是多么无知无脑的人发的帖子啊,但是抱着好奇心还是点进去看了一看,果不其然还是被众多三观正有思想的人批评炮轰了。但我想说的是这个发帖子的人根本不懂真正的马克思著作有多精妙深刻与迷人,真理怎么会落伍!那么现在人们中学都在学牛顿第一定律这难道是落伍吗?当然不落伍,因为这都是真理。

马克思的学说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坦言了解甚少,但是我会尽我所能谈一谈我的见解与看法。首先我们应该明白马克思的学说主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肥沃土壤下生活的一个大学生,我们骨子里其实完全确认其靠谱性,但是此处我们讨论起为什么靠谱,那最浅显的解释就自然就是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主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繁荣昌盛的中国。在和平,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这一份幸福自然就来源于这些正确学说和理论的准确引导,此处就可以看出其靠谱性。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6篇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涵义,必须从多种表述的内在涵义的完整性上去把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充分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又直接取决于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因而,它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是一个消除物对人的统治和旧式分工的`过程,也是一个革命的实践过程.

作 者:王冰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 750021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 “”(4) 分类号:B2 F014.1 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一篇:回归自然作文800字下一篇:工会图书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