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

2024-09-10

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精选8篇)

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 第1篇

试论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沙县翠绿小学 葛彦莉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但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师分析过于烦琐,忽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压抑其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我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的阅读内容,方法及学习伙伴,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鼓励“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多元解读就是要确立个体的解读观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从而打破原来的审美认知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再见了,亲人》一文,字字皆情,而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前以录像形式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硝烟弥漫的战场,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人场面,以及1958年志愿军奉命回国时,车站上人头转动送别场面;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二)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执教《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有学生说:“ 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我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者,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写什么吗?”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二、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阅读,仔细探究,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

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师应具有打破单一课程评价标准的胆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想,进行理性的批判。听了本校教师在教完《麻雀》一课后,总结道:“课文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歌颂了一种崇高伟大的母爱精神。”而学生听后质疑道:“本文没有一处提示这只麻雀的性别,怎么肯定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反驳,我们感到愕然。细细读来,在字里行间找不出这只麻雀的雌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泛指,学生的质疑还是有道理的。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激起了大家思考的兴趣,学生们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师生都比较认可这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亲子之爱。

四、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对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新课改虽然为当代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神奇的催化作用,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成长营设了宽松的氛围。但是良好的出发点,并不一定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以上四个观点进行探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弊端:

(一)多元解读的统一化,盲目化,模糊化。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一些老师经常以自己“权威”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的自主,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在当前开展研究性学生中,随意扩大其功能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条件,让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放任自由的游戏表演学习。

(三)由于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文本作出的个性化反思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的学生脱离文本,对课文缺少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必将导致漫无边际、信口开河的“放羊式”局面。

(四)学生主动、自发的课外阅读行为不多。阅读格调层次不高,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也甚微。阅读方法不能掌握,少数学生只是浏览、粗读,满足于故事情节的欣赏。

我觉得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最常见的课堂情景了,那都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课程改革的实质,背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理解和过度追求,盲目赶时髦,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为了纠正这些误区,我决定采取以下策略:

(一)构建民主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教师要转变角色,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关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感引导阅读探究,实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二)合理选取探究内容,明确探究目标。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必要的接受式学习是必须的,教师的系统讲授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传承中创新。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研探究性阅读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督促和监控,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研究,给他们辅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就会在“研究”中真正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在授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蕴涵的人文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积累的同时,正确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熏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师统一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要联系课内知识,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统一安排课外阅读的内容,指导做课外阅读的摘记。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健康的课外读物有助于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但作为一个小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仍然是主要任务,课外阅读只是一种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所以,学生必须摆正主从位置,以便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创”读,尊重其独特体验。不断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并且不断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更好地促进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 第2篇

【论文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阅读态度等方面进行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成人都需要阅读。由此可见阅读能力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阅读能力教育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接下来我就谈谈对阅读能力教育的几点浅显看法:

阅读能力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在阅读中精神也更集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首先要有量的积累,而支撑学生坚持下去的因素,除了顽强的意志之外,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还是兴趣。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也可以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阅读课、举办阅读竞赛等形式来激发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条件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图书角,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一些书或是把学校的书借出来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学习的书籍放在其中,让大家可以有书看有书读,从而形成人人爱好阅读的好氛围。

其次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其实阅读最简要的方式有三种:精读、泛读、浏览。精读即仔细地详细解释,深入细致地研读,也就是逐字逐句地读;泛读即学会大体了解所读文章的写作思路,大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大略地泛泛地读;浏览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要读的东西扫视一遍,掌握大体的内容,也就是“一目十行”地读。例如:对一些重点课文或者优秀的作品,就要学生字斟句酌,仔细品味;而有些报刊杂志就可以采取泛读的方式,只要能抓住大概意思就可以。新课标规定,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对阅读价值不高的读物,就可以随便翻翻,看看重点句子或者标题。

另外阅读切忌过过眼瘾,读完就丢一边的态度。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有一名句:“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阅读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篇章,要记在读书笔记或者阅读卡片上;对一些难点就要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及时解决。

再次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所阅读的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跟作者交流情感的过程。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感悟课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能够基本知道课文的结构,写作思路。重点段落是一篇作品的核心,也是作者要写的主旨所在。抓住重点段落,揣摩重点词句是读通文章的钥匙。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同阅读结合起来,可以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也不容忽视。圣贤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要勤动脑,善思考。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要摘录要点,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优美的句子,好的词语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这首诗里面,告诉我们阅读要把握时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而阅读能力教育自然也就是一项非同一般的教学工作,是一项比较艰巨的教育教学工作,它需要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2]朱伯庐原著,李牧华注解.朱子家训.甘肃人民出版社.

[3]佚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两法.

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 第3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组织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奠基时期,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

1.合理分组和选拔组长

分组和选拔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基础。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按照每组4~8人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小组合作分组的方法有两种:(1)自由组合。学生自由组合遵循学生自愿的选择,充分将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会出现学习困难、纪律不好的学生组合困难的现象。(2)由老师进行分组。老师分组会充分发挥学生成绩互补的作用,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指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或者学生干部来负责,这样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鉴于上述两种分组的优点与缺点,老师在实际分组过程中,必须做到,先与学生分析清楚组长的意义与责任,然后让学生自荐组长,再由自荐当组长的学生选择组员。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组长,在选择组长的时候,我先提醒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能力、责任心,而不是关系。

2.明确分工与组织纪律

分组的目的在于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内需要设置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和一名汇报员。各自的职务必须明确: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记录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小组交流和报告的依据;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小组分工不是长期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轮流担任不同职务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的纪律性是小组任务实现与否的关键所在,小组成员必须勇于承担责任,遵守组织纪律,按照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别人完成小组任务时,也应遵守相应的记录准则。

3.把握合作交流的时机与技巧

合作交流是需要技巧和时机的,并不是所有的语文阅读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时,必须进行合作内容的慎重考虑,确定合作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区的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开发探索性,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同时,也要注意对沟通方法的探究,在进行交流合作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倾听,学会欣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小组合作的意义,形成轻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小学生增强合作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那么,教师如何将小组合作方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呢?

1.设计目标,明确任务

分组学习的前提是明确小组的任务和目标,确定主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晰明确地提出小组的任务和目标,帮助学生确认小组任务,从而为小组分工提供依据。

2.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小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培养独自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不仅是对老师的质疑、文章的质疑,还有对小组成员发表的意见的质疑,从而帮助学生发表更多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敢问、善问,从而增强学生对文中知识的理解能力。

3.组间讨论,形成认识

学习首先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其次,才需要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讨论提供了平台,每个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意见,并能够提出问题,由小组共同解决。

例如,在进行《秋天的雨》自由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时,老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老师将任务分给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小组中一组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进行分工,将文章朗读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听,听完后各组员用自己的话概述,其他成员补充,在概述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论,发表看法。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人人参与,极大地活跃了小组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强化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学生

在少年儿童期,阅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的意思。不掌握这种能力,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如果不能够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完整的意思,不能在把一个句子没有读到底的时候就猜出其余部分的含义,这样不仅导致目前的学业成绩跟不上去,而且会影响到对学习的兴趣。在小学里,就应当使阅读达到这样的完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常会出现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的情况。对此,有些教师会把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会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我认为这种方法不恰当。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这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想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不能靠补课,也不能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越活跃。周密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是教师应关心的一件大事。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能够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地感知一组在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在教学生的时候,是用下面的办法来检验学生会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我让学生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新课文),譬如说一篇关于夏令营生活的故事的文章,我在他们面前黑板上画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学生的生活情景:火堆旁,有的孩子们在准备食物,有的孩子们在嬉戏,还有的在打球。如果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眼睛离不开书本,在朗读结束时还来不及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其他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的工作。在教学中,你要教会所有的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即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他在读过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教学一些难懂章节时,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懂的东西,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有一位语文教师,他教的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一百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使学生觉得语文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学科。如果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是一个强大的杠杆,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使学生在求学时代就酷爱读书。

参考文献:

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第5篇

摘要: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据笔者对某校1—6年级100名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让我们担忧:一课外阅读的氛围较为淡薄,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二阅读内容较为单一,阅读时间显得不足。15%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坚持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30%左右;三阅读指导不够,方法不当。会写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学生不足6%,坚持自觉写读书笔记的不足20%;四阅读习惯尚待培养,自觉意识不够等。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2.1 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近几年各地语文考试所选用的考题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试卷检测的重点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而更多的是涉及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

2.2 开展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实践表明,多读书就能使我们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2.3 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将成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人会不会阅读将决定其向社会获取智慧量的大小。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曾提出在新世纪中,人们将迎来三方面的挑战:(1)书籍量的无限增加与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的挑战;(2)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接受能力的挑战;(3)不断出现的新知识对读者理解力的挑战。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里,学生可以冲破时空的局限而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感受当今世界脉搏的跳动,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3.1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影响。它是人们的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够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和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积极心理倾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其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我们就应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下面以《关心下一

代周报》为例,谈具体的激趣过程。(1)巧借问候之语,营造读报氛围。“今天你读报了吗?”每天上课,我总以这样的问候检查孩子们的读报。同时列举名人与身边同学坚持读报的事例,宣讲读报的意义及对于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2)巧变“发报”形式,强化读报质量。每次换报前做到“三检”:一是检查读报痕迹;二是检查读报笔记;(3)检测读报内容。

3.2 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读书是一项心静的活动。课外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使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要想使课外阅读得以有效开展必须着力营造学生的课外阅读氛围。

(1)创造阅读环境。实践表明,要想营造必要的课外阅读氛围,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舒适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建立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具体要求:无论是阅览室还是图书室,都应做到室内的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同时,在室内外的墙壁四周可酌情悬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还可适时播放一些轻音乐。如此则能使学生从一进入室内开如就能感受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并且能让学生的思想沉浸于音乐与知识的海洋之中,获得审美情感熏陶。

(2)树立阅读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更为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个人好学,可以染起好多人好学。”①教者自身树立榜样。②树立同伴榜样。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现班级热爱读书的典型,并加以热烈表扬。如此则能通过长期间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间争相阅读良好氛围的形成。③树立名人榜样。

3.3 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因此,在平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文章的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等方面的情况,着力为其推荐一些正确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少儿版,还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另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类材课外课文,如学习了课文《黄果树瀑布》可推荐学生阅读《迷人的张家界》一书;学习了《早》这篇课文可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课文《莫泊桑拜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小说《项链》或《羊脂球》等,以此作为课内课文学习的补充。

3.4 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浏览泛读法。“浏览泛读法”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比如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只需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时,便可采用此法。同时,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2)品味精读法。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和其它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采用“品味精读法”。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到其中的妙词佳句,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

己的知识营养。

(3)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具体的笔记方式有摘抄式、提纲式、读感式等。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从而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4)学用结合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渗透着阅读的方法。如《无字词典》、《煮书》、《读书作记号的学问》、《读书莫放拦路虎》、《学与问》、《精读与泛读》等。对于这些学到的阅读方法,教者应着力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概括,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求得具体的实践应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外阅读能力。

3.5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开展阅读交流。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课外阅读交流可每周安排一次,每次为一节课,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内容为自己课后所读的各种书籍。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也可以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

(2)尝试日记赠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用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如此以往则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3)进行习作创作。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勤于动笔能有效促进阅读内容的深化。在阅读的基础上,可经常举行一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

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 第6篇

【摘 要】阅读教学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知识和表达能力。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育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现阶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题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希望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对策

阅读能够让学生融入到作者文章的情境之中,体会到作者创作文章时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渴求大量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老师应当利用这个阶段和时期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乐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就要了解现阶段课堂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阅读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自互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缺少阅读兴趣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学生的阅读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可以在书籍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籍,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着阅读途径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其他的业余生活和娱乐方式,例如,电子网络游戏、电视节目等。丰富的娱乐方式充斥着小学生的生活中,这些娱乐方式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使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高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忙碌于各种补习班和大量的试题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阅读。

2.阅读达不到有效的阅读效果

如果把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比作是一部电视剧的话,那么老师就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而学生在这部电视中是主角的角色,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下,老师成为了主角,而学生却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群众演员。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动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阅读教学,多数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阅读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首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没有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很多教师出现的问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目标的模糊,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意义不够明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发展教学,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很大的成果。其次,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干涉,局限于狭隘的教材内容,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阅读教学模式仍然是分析课题、作者生平简介、写作的时间背景和原因,再逐段分析,最后总结中心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也被削弱。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窃读记》的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小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家境贫寒的孩子混进书店“窃读”的行为。这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的困苦条件下,“她”是一个快乐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现代的小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更应该学习“她”的阅读行为,利用时间去阅读和学习。

例如在教《两小儿辨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情境对话,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小学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鼓励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四大名著,国内外名著来丰富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乐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综合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例如在《山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对课文深入了解,熟练的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随后在学习《索溪峪的“野”》时,仔细阅读对索溪峪天然风光的描写。上面两篇文章都是描写自然界风光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对风景的练笔练习。例如在《少年闰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讨论,在文章中寻找描写少年闰土形象的句子。有的语句描写了闰土怕人的性格,有些语句表现出闰土聪明能干。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于班级里自己熟悉的一位同学进行描写,让班级里其他的同学去猜一猜是谁。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

想要理解和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受,就需要深入的了解作者的语言文字,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说通过阅读想要得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作为学生引路人,应当引导学生寻找文字的深层含义,品味作者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对于文章的整体和段落都有明确的教学流程,而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就是要了解文章中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关联,一个字或许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结合段落之间、全篇之间就会发现其奥妙所在。

三、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人们阅读带来很多的方式和便利,同时也容易使人们在五彩缤纷的信息中心迷失自我。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不断的去积累总结,完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万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2016.09:35

论比较阅读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第7篇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收入6篇小说课文,而五册书中的《名著导读》中也只有《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唐吉诃德》《家》《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等六部小说。就总的数量来说并不多,要完全达到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或许有一定的难度。而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比较法不仅可以使教师根据语文知识点的分布,能动地驾驭教材,从而避免简单乏味地走过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心理刺激;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比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小说内容的比较

一篇小说中可比较的知识点很多,可以是字词的比较,可以是句子的比较,还可以是塑造人物不同方法的比较。下面选择几种比较法来谈谈同篇小说中内容的比较。

1.联系比较法

?系比较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相近或相对的内容的比较。通过联系,可扩充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授《边城》一文时,教师可采用联系比较法,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虎耳草的句子,比较它们出现的场合,学生会发现虎耳草总是出现在翠翠的梦中,再让学生联想一下虎耳草叶子的形状、花色,想想作者为什么让它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学生通过分析后明白,作者是用“虎耳草”心形的叶子、洁白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它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是翠翠日思夜想的寄情物,翠翠爱着傩送,但又羞于出口,因此“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纯真的爱情梦里,这种含蓄的写法真切地描摹出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2.假设比较法

假设比较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假设一种情况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为什么会如此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讲授《祝福》一文时,就可采用此法。原文的情节是这样的,祥林嫂被迫嫁给贺老六之后相继丧夫失子,被大伯驱赶,无家可归。我们可假设一种情况:祥林嫂的丈夫没死,儿子也没有死,他们就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学生把这个假设和原文比较一下,哪一个情节更好。通过讨论学生明白,祥林嫂被迫嫁人、丧夫失子,被族人驱赶的情节更能突出封建家族的对普通妇女的迫害。

3.择优比较法

择优比较法是指对某一教学内容提供多种答案,通过比较,让学生从中选出最佳答案的一种方法。例如鲁迅的《祝福》,“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个句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这几种说法:(1)旧历的年底到了。(2)旧历的年底是热闹的。(3)旧历的年底终于又到了。(4)旧历的年底毕竟是热闹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的内外语境就能揣摩到其言外之意。“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指的是传统的、历史的;“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家家如此,年年如此。”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习俗少有变化。因此“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句话强调鲁镇年终大典深深地浸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指向中国深邃复杂的历史背景。这句话给喜庆的世界蒙上了一层冷峻深沉的灰色。教师把这一句话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去品味这一句的言外之意,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朗读比较法

朗读比较法是指在教学时比较朗读方式来体会思想内容的方法。小说是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绪,从而把握人物的个性。如在引导学生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语言时采用朗读比较法,老师不妨先示范,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人物语言,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人物因身份、性格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个性。之后又让学生自己朗读,比较不同的语气、语调,在朗读中进一步品味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为何会这样说话的原因。

二、不同小说相同要素的比较

不同小说之间的比较主要采用求同、求异的比较方法。求同比较就是在比较中找出几篇课文中存在的共同点。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学会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一种手段。求异比较就是在比较中找出几篇文章的不同点。运用求异比较,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把握课文的类型,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简单化、模式化。因此,运用求同、求异比较教学,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同一作家的作品不多,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相关小说,并及时进行指导。对同一作家的小说采用求同比较或求异比较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如鲁迅的小说《药》《祝福》《阿Q正传》,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很多的共同点:三篇小说都塑造了被侮辱、被愚弄的下层民众形象,《药》里的华老栓,《祝福》里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他们都是悲剧人物,都让人同情;三篇作品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从塑造人物手法上看,三篇小说都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2.不同小说的多方位比较

不同小说的多方位的比较类型多样,包括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手法、环境描写等。例如,人物形象的对比,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沈从文小说《边城》里的翠翠,都是女性,都生活在农村,中国的传统对她们都有深深的影响,她们勤劳、善良,但时代和环境使她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两部作品体现着作家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写作风格。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创造性地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不同文段,按照多种不同的方式加以比较,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学生在比较这些作品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时,也就在培养他们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因而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 第8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语文,氛围,小组互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尤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同于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入门和基础。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问题教学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合理高效的一种方法。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问题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

一、问题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问题教学法指的是以问题为核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倾向,进而慢慢培养出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问题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其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的优点体现在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现阶段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进度。

二、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应注意的是要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能让学生盲目地思考问题。在平时的课文阅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名著导读部分是最让教师头疼的地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善,思维方式也有所欠缺。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时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的《草船借箭》时,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历史事件的背景上,像讲故事一样在重要的地方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认真聆听故事的同时思考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把所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主动提出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地解决。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往教师板书、学生做笔记的单一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氛围单调无趣,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多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一切”。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从经典名著《西游记》中节选的《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石猴是怎么出世的?或者是大家觉得石猴和你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动讨论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学到许多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将支持早上太阳比较大的作为A组,让支持傍晚太阳比较大的作为B组,让A、B两组进行讨论,让小组成员选出代表进行表述。两个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提问,让对方来解释。这样的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能有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问题。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高效的使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热爱,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8.

上一篇:放弃继承权证明书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认识蔬菜》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