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

2024-07-06

《苏州园林》教案(精选6篇)

《苏州园林》教案 第1篇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2·词义辨析。(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3.学习第2自然段。(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苏州园林》教案 第2篇

【总课时】

第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安全教育】:不要携带管制刀具。【学习过程】:

一、小组预习检测

(一)知识准备

苏州园林(或名:苏州古典园林)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从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出版,书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话的篇名《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二)预习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沼()

嶙峋()

着眼()

琢磨()

丘hè()

轩xiè()

相间()

对称()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标本:__________

④败笔:________

二、小组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学生读课文后,思考: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以一位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最美?

3.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以导游的口吻介绍: 亭台轩榭的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山堆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沼的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注意介绍的条理,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

(二)质疑探究

4.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7.(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感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略

3.略

4.A.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B.举例子。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很好 采。

C.摹状貌。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5.“标本”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6.(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3)“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7.(1)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2热爱园林建筑艺术,热爱祖国

8、略。

(三)释疑解惑

三、当堂拓展训练 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要求:(1)、抓准特点;(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3)、用3~4种说明方法;(4)、字数:不少于200字。

《苏州园林》教案 第3篇

关键词:花卉学课程,园林专业,职业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相关专业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2+1”教学模式是将3年职业教育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用2年时间, 主要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 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单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训练;第2阶段用1年时间, 主要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在企业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1]。2010年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开始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施行3年[2]。配合此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调整。笔者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案调整, 对花卉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为花卉的产业化栽培和经营、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植、花卉的新品种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为园林花卉生产、栽培、养护管理和园林设计、园林绿化服务。该课程内容较多, 覆盖面广, 且对技能掌握要求较高, 学生感觉较难把握。笔者以花卉播种繁殖技术这一节内容为例, 分别从教案整体结构、操作技术传授、科学方法教育、思维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训练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以达到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技术的目的。

1 教案整体结构

1.1 课题的引入

花卉繁殖是花卉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课程以问题“花卉的应用形式有哪些?”既复习了上章学习内容, 又为新课做好了铺垫。紧接着演示两张花卉应用的具体形式的照片, 对第一个问题有了直观的显示, 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请猜测一下这两张照片中的用花量分别是多少?”, 进一步提问“如此大量的花卉植株如何获得?”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推理出花卉繁殖的意义。课题的引入体现了课程设计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

1.2 课题的过渡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在正式开始讲述播种繁殖技术之前, 先介绍不同的花卉需要不同的繁殖方法, 只有采用合适的繁殖方法才能达到花卉生产和应用的要求。接着简要介绍花卉繁殖方法的类别, 比较播种繁殖与其他的繁殖方法的异同, 训练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通过展示凤仙花播种、生长发育的照片, 由抽象到具体, 加强学生对播种繁殖的含义和播种繁殖的优缺点的理解。

1.3 课题的进展

结合学生自己个人的生长发育过程, 通过类比的方法, 启发学生演绎推理出花卉完成从种子、播种后萌芽到长成幼苗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完成该过程的因素: (1) 环境条件:理解种子萌芽的条件; (2) 技术要点:基质配置———装盘———播种———播后管理。

在演绎推理过程中, 指出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效应和生物发育的巧妙性, 引导学生对生物的尊重, 这也体现了本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4 课题的新知识传授

1.4.1 基础知识:

(1) 花卉繁殖的意义; (2) 播种繁殖的含义; (3) 播种繁殖的特点; (4) 种子萌发的条件; (5) 花卉材料、基质种类和播种机具的识别。

1.4.2 操作技能:

(1) 基质消毒、p H值调整及基质混配技术; (2) 种子消毒、硬实种子处理和一般种子浸种处理技术; (3) 撒播、点播、条播技术; (4) 间苗、分苗技术; (5) 播种机的使用技术。

1.5 课题的授课效果反馈

1.5.1 现场考核:

每组学生操作结束后, 教师随机抽取其中一种花卉的种子, 现场让学生独自完成其播种, 并在播种过程中随机提3个基础知识相关的问题, 根据考核评分表进行计分。

1.5.2 实训报告:

课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报告, 内容包括实训的名称、实训目的、实训基础知识、实训材料、实训步骤、实训结果及结果分析、实训中的注意事项等, 根据实训报告进行计分。

2 操作技术的传授

本节课程的教案设计重点关注的操作技术包括: (1) 基质的配制技术; (2) 基质的消毒技术; (3) 露地育苗床的准备技术; (4) 点播、条播、撒播等不同的播种方式; (5) 播种机的使用方法。

3 科学方法的教育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中的常用科学方法, 目前已成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试验研究之中。

本课程涉及到花卉播种的时间问题:对于一些花卉 (如矮牵牛、一串红、兰花鼠尾草) 在生态习性上属于喜温暖的花卉, 播种萌芽的适宜温度是20~25℃, 在花卉生产中通常春季播种;对于另一些花卉 (如三色堇、蒲包花、瓜叶菊) 在生态习性上属于喜冷凉的花卉, 其播种萌芽的适宜温度是15~20℃, 在花卉生产中通常秋季播种。我院园林专业集中在一个学期开设《花卉学》这门课程, 因此不利于学生分别掌握春季播种和秋季播种技术的异同。

本课程针对上述这个问题, 设置了3类花卉材料的种子 (喜温花卉、喜凉花卉、广温性花卉) , 同时设置了3个温度梯度 (15℃、20℃和25℃) , 将所有的花卉种子都播3份, 分别放到其他条件一致、只有温度不同的环境之中。观察不同的温度环境下, 各种花卉的出苗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春播花卉与秋播花卉对发芽温度的差异需求, 掌握花卉播种时间对于花卉萌芽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也提升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中引入控制变量法, 通过试验的方法解决课程设置的时间限制, 这也是本课程教学创新的体现。

4 思维方法的训练

4.1 逆向思维法

本课程在新课导入中运用了逆向思维法。通过“花卉应用的形式有哪些?” (旧知识复习) 、“图片中花卉的应用形式是什么?其中花卉的用量是多少?”、“大范围应用花卉造景的情况下, 花卉材料如何而来?”几个问题导入新课的内容, 问题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对花卉应用、花卉生产、花卉繁殖的追根溯源的深度思考, 最终明确花卉繁殖对于花卉生产和花卉应用的重要意义。

4.2 系统思维法

本课程在后续开展过程中, 首先介绍了花卉繁殖的主要方法包括4大类:有性繁殖 (即播种繁殖) 、无性繁殖、组织培养和孢子繁殖。之后又介绍了有性繁殖, 而无性繁殖包括分生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和嫁接繁殖4类。通过一个框架图, 明确了播种繁殖在花卉繁殖中的地位, 及与其他花卉繁殖方法的关系。

4.3 比较思维法

本课程在分析播种繁殖与其他花卉繁殖方法的关系中, 通过列表:分别从花卉繁殖后代的根系器官的发育程度, 生活力、适应性大小, 生长期长短、储运管理要求, 主要性状的种性变异、繁殖系数大小方面进行了对比, 得出播种繁殖与其他播种方法的异同点, 从而明确播种繁殖的优点和缺点。

5 情感教育训练

本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以往的教学中, 发现同学们对于农事操作类课程比较反感, 一方面是因为土多、泥多, 上完课衣服会比较脏;另一方面是因为要铲土、运土、搬盆等, 上完课会比较累。因此学生动手愿望较差。针对这个问题,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 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1) 展示所播种花卉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美丽花朵的憧憬和好奇心, 提升学生对技能掌握的兴趣; (2) 结合学生自己个人的生长发育过程, 通过类比的方法, 启发学生演绎推理出花卉完成从种子、播种后萌芽到长成幼苗的过程中克服的重重困难,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进而尊重生命, 尊重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分组操作, 锻炼学生在团队中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章玉平.高职园艺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1 (23)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第4篇

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以课文为“原点”进行“辐射”,通过网络和生活的典型图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由此引发鉴赏园林风格的兴趣,进而能对中国园林风格做简单的理性鉴赏。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通过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描述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四、课型安排

阅读指导课。

五、课时安排

上机准备预习一课时;课文导读一课时。

(一)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网络查询中国名园景色图片,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美图做点评。

课前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梳理并整理文章主要内容,抄写表达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2.网上搜索。

(1)园林的定义。

(2)查找中国四大名园以及有关图片。

(3)选取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根据课文分析图片体现出怎样的园林风格,制作图文卡片发至老师的QQ邮箱。

(4)利用网络解释文中古诗文的意思。

(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成果展示交流(分组研讨)。

(1)解释文中古诗文的意思。

(2)诗文理解质疑,解疑。教师指导帮助。

(3)个人展示图片,朗读相对应的文字;小组内展开研讨,选出图文分析最到位的作品。教师现场制作PPT,展示各组优秀作品;学生再读课文,朗读描写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2.图文品评。

欣赏美图,作者自己朗诵鉴赏文字,其他同学做评价,修改或者补充,教师点拨。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以动观为主,景观为辅。或静中生趣,或移步换景。

(2)富有诗情画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一山一石,耐人寻味——含蓄。

(4)俯仰有别,曲直相对。

(5)应时借景,以少胜多。

(6)艳而不俗,淡而有味——讲究意境。

3.教师总结提升。

借助网络,我们了解了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名园的部分美景,并且利用课文内容对这些园林风格做了具有“专业眼光”的鉴赏,学生发现美与欣赏美的能力超出我的预期!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课文里面的一些经典语句,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解决课后练习)

分组讨论课后三个练习题,(引导学生谈谈想象与联想)

知识拓展:我们县城里的龙泉公园虽然小了一点,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风格,试用你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对龙泉公园的这些景点做一简单的赏析。(教师PPT播放龙泉公园摄影作品,学生讨论发言)

布置作业,抄写文中能够体现中国园林风格的优美语句并背下来。

苏州园林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识记生字了解说明对象及对象特征。理清本文的结构及顺序。

4掌握说明方法。

5欣赏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指导

学生利用说明文知识阅读课文,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师:我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师: 它叫“明轩”。想看看吗?

师: 就是这个(图)。但它的原名不叫“明轩”,叫“殿春簃”,“簃”是书房。这是它的内景(图)。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狮园”中的一个庭院。这是它的庭院(图)。美不美?

师在苏州,像这样的园林很多,有些甚至比“殿春簃”这样美的园林建筑更美!不信咱们再看一些图片。

(背景音乐: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

这是网狮园„„这是留园„„这是狮子林„„这是拙政园„„这是沧浪亭„„

问题:谈谈你的感受?用一个比喻形容你刚刚看到的苏州园林的风景? 提示: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令人陶醉

如果能去苏州游览它的园林,会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但限于条件,现在去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神游”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字词。了解说明对象及对象特征。理清本文的结构及顺序。

三 作者介绍

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大学,做过教育部副部长,是我国现代首屈一

指的语文教育家„„他写过童话、写过散文、写过小说、写过诗歌,他是有名的作家„„他编写过教材、编辑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刊物,是编辑家 „„,担任过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投影介绍:叶圣陶,教育家,作家,儿童文学家,苏州人)

四 生字检查预习(多媒体投影)

轩榭(xuānxiâ)重峦叠嶂(zhàng)丘壑(hâ)

嶙峋(lín xún)阑干(lán)池沼(zhao)

镂空(lòu)相间(jiàn)模样(mú)着眼 zhuo

(易读错的有“镂、间、着、沼”易写错的有“嶂、壑”)

五 整体感知课文配笛子独奏《姑苏行》,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明确:本文体裁?------说明文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六、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投影:叶圣陶先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多媒体投影问题)

提示:

(1)首先,划出每段的中心句,若无中心句,可找出重点词语或概括大意。

(2)同学们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小组相互交流,求同析异,统一看法,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2分析主体部分,理清说明顺序

(1)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的?

(2)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哪四个“讲究?

(3)速读7-9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4)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明确:

1、结构:总——分——总

2、(1)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3)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4)说明文顺序-----逻辑顺序(从概括----具体,从主要—-—次要,从整体----局部)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附“板书设计”

对象-----苏州园林

结构----总——分——总

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顺序-----逻辑顺序(从概括----具体,从主要—-—次要,从整体----局部)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神游”苏州园林,了解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感受到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同学们也一定从文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八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字

轩榭嶙峋斟酌镂空相间丘壑重峦叠嶂2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江苏苏州人,家,家,编

辑家。

3.填空

①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

前总是一幅完美的。

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的布局,讲究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九 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了说明对象及特征,理清了文章结构及

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方法。

2学习准确、生动、严密的说明语言。

3重点学习第四段、第五段。

三 复习常用说明方法

为了把说明文对象的特征介绍得更清楚,说明文常常会运用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等阅读3-6节,找出文中所用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师举例: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像图画一样美学生找出一些句子并分析

3归纳总结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品析准确、生动、严密的说明语言

1提问学生:你知道对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吗?

明确:准确(因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你给阅读者的知识一定是准确无误的)。

2提示:一般说来,说明文语言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举例,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③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另外,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分析

4另外,除了上面分析的句子,还有一些语言除准确,还非常有文采。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②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起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五 小结

六 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回答问题

1.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 ..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在哪个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2.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案 第6篇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老教材了,文质兼美、经得起咀嚼。课文虽老,教法却不能一成不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能再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了。以前作为说明文,我们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是掌握了,但要说究竟对苏州园林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则说不出来,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也感受不出。尤其是苏州地区之外的学生来说,更缺乏感性认识了。“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

因此,我设计从具体揣摩文章关键词语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

1、什么是“标本”?

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明确:有亭台轩榭

(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

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2)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

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5、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语段

以第5自然段为例。(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明确层次)2.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

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

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

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

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

(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应该说,画面很美。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上一篇:耗材仓库管理制度下一篇:采购员转正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