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2024-07-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精选8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第1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词汇。在国外,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为之着迷。但是在千禧年之前,作为它的发源地,我们国家好像对它有些冷落。就我而言,我觉得,在那时我就对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因为在那时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总觉得别的国家的就是好,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家渐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再加上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真是觉得我以前的想法有多么的可笑,我们国家有这么优秀的文化,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盲目地推崇其他国家的文化。所以为了不再出现像我以前那样的想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根上就“种好”那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一、青少年儿童的现状

(一)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的道德观念都是由家长、老师、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教授的,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由于阅历少,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书报杂志、电影电视中的不健康情节盲目模仿,对低级趣味津津乐道,不分是非,盲目模仿,对青少年的心灵以及行为造成很大的伤害。

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过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

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对老师的管教也是不痛不痒。

(二)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6个家长围着一个宝贝,久而久之,孩子便将这种“家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处事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性格特征,率性而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考虑事情所造成的后果。学习上不思进步,生活上追求享乐,浑浑噩噩度日,缺乏做人常识,心理放荡反逆,无视校规校纪,甚至以顶撞老师、捣乱课堂逞能,这一小部分学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这样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家里边宠的无法无天,在学校也是称王称霸,教师们对于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孩子的道德偏差。

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学习这样的传统美德可以修身养性,对个人自身的发展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诗词歌赋,道德观念等实质性方面上,还表现在一种人生态度上,而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质的改变,而他对我们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正是由于现在的孩子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传统文化还有这样的现实意义,这才显出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应尽早的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重教育合一

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到底包涵哪些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做得好,家长文化水平高,对少年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家长可以以老一辈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文明礼貌的习惯,尊老爱幼的思想,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古老中国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都可以对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有帮助。正所谓耳濡目染,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无形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是个好“学校”,少年儿童虽然未走进社会,但难免会与社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学校虽然是传递文化的场所,但是一堵围墙无法将校园与社会隔离,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得好,对少年儿童教育也有帮助。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比如遇到什么不文明的行为及时教育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或者是碰到一些好的行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更好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社会需要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少年儿童去接触,去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一步一步的培养、诱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珍视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像是央视一套开学初播放的《开学第一课》就很好的教育了孩子们,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育设施、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直接影响。我国普及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广大的学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有古老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响彻世界的四大发明,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以德育人,以德醒世,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思想,还有流传下来的古典书籍等,这些东西在书本的呈现,对少年儿童教育有着最最关键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分学段推广传统文化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的任务是为孩子们讲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优秀?那就是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于当下。

不好、不利于当下的文化行为和思想要剔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性别歧视;春节放烟花炮仗污染空气环境的不良民俗等。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文化要弘扬,要创新。比如,春节的意义在于体验人伦和睦、教师节在于发扬师道,这些都是文化的精髓。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摒弃这些腐朽的思想教育,发展创新优秀部分。

(四)分块教学,重点培养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课程,就我知道有的学校开设了书法课,国画课,围棋课等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古代技艺”的兴趣。

我觉得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课程,像是古诗鉴赏。因为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淡泊清新。

再比如说开设经典诵读,古文鉴赏。这个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古文对于低年级孩子还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确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古文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阅读经典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一个新的意义,就是从小培养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经史子集的作者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们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低年级学生可以利用这堂课学习《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有的学校就利用早上晨读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在读书声中开启新的一天。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少年儿童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我们不仅能发现文化传统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能从中领悟到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的出发点和措施。

优秀文化传统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少年儿童们如果能从小受到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能更早的走向成功。成功并不是说要干成什么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人生中不会留下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质量的活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第2篇

王洪斌

朱效刚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用生动、形象的独特方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通过人才培养、科研与创作、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来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方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新形势下,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要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现实中国梦的强大内心力量。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如何传承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我国正在探索、建设一个多元支撑、全方位、分阶段进行的艺术教育体系来强化中华优秀文化。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作品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清水活源,文艺要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艺术教育担负着重要责任,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强化艺术类课程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设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艺术类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比重,使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艺术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方面,其本身就包含了艺术教育的部分内容,如艺术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中国画所体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画面上配有的诗、词、篆刻印章等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华艺术之所以能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元素之所以能风靡全球,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因而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符合艺术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有益于促进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除了在国本艺术教材和课程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各地各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皮影、等引入课堂、教材,这些传统文化独具一格,对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当然,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和知识结构,注意分学段有序推进。

此外,在物联网快速普及的信息时代,要通过协同创新,组织最优秀的艺术、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构建共享的慕课(MOOC)大型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开放在线课程。学生能通过慕课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艺术鉴赏力,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通过学习,可以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

二、推动艺术创作、科研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承

在文化艺术全球化的今天,在西方现代艺术潮流席卷全球的趋势和背景下,如何使中华艺术更多地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艺术的制高点,是艺术家们一直探索的重要主题。中国艺术要想得到大繁荣,大发展,我们需要借鉴、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观念、思潮、技法等,但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翻版西方艺术,中国艺术不能脱离甚至是背离传统的审美原则和人文精神,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必须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艺术创作、科研必须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历史上的艺术名家,其之所以历久不朽,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艺术品格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折射和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气神,例如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绘画非常注意自由精神的表达,这也符合当时玄学主张的自然审美潮流。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否定被打倒,而面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又没能很好地吸收借鉴。当我们重新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时,发现很多作品缺少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要自觉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题材,以鲜活的人物造型,生动的艺术语言与形象,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呈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重点突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如在人物画的选题上,徐悲鸿、蒋兆和、黄胄、周思聪等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他们的代表作《愚公移山》、《流民图》、《洪荒风雪》、《矿工图》等都体现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2]在艺术创作上,现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向前辈大师学习,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文理想的传承者和倡导者。

在科学研究上,要将艺术教育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艺术学科与人文科学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交叉。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艺术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创新艺术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中,还要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批判理论、批判模式与批判方法,以促进艺术、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实现社会服务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化

社会服务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艺术及艺术教育也通过独特的方式承担着这一功能,艺术教育必须通过社会服务来求发展,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服务,在发挥艺术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

一是要请进来,要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家等进校园、进课堂,这些人往往不仅具有某方面的艺术才能、技能,而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通过课堂教学和观摩,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艺术教育资源,或者与外单位合作共建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研究、教学基地,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的培养渠道,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从而普及传统文化与艺术。

二是要走出去,艺术教育与培训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艺术教育要主动与相关的动漫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文化艺术产品企业等在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科研技术攻关等方面无缝对接。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例如将木偶、皮影、传统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动漫的制作中,将唐装、旗袍等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时尚服饰制作中,将绘画艺术应用到瓷器生产中等。艺术与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产品中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物质、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四、开辟校园活动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学校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外,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承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必须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艺术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是开展高雅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艺术巡演、巡展,专家讲座等方式,将中国与外国,古典与现代艺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汲取艺术精髓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昆剧、话剧、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拉近了学生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距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经典话剧《立秋》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不仅剧情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而且话剧的主题厚重,寓意深远,充分展示和宣扬了中华民族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观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3]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在繁荣校园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团学组织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这些团体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往往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因而也更受学生关注和喜爱,很多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学校的重要品牌,也成为了文化艺术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鼓励这些团体做大做强、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引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其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发挥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如“中华诵”经典诗歌朗诵会、五四文艺晚会、纪念一二·九征文、诗歌大赛等经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展示了学生才华,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

五、构建协同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格局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高度重视网络艺术资源,构建一个协同作用的多元、立体的艺术教育格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社区资源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艺术教育中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画廊、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社区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写生,提倡和鼓励学生多创作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作品,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充分了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在信息时代,利用艺术教育强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网络教育平台,将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视频化、数字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佳作。例如豆沙包漫画团队制作的系列片《绝对忠诚》,某高校与动漫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动漫电视连续剧《雷锋》等作品,都是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借助新兴媒体来传递正能量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教研教改项目,高校绘画专业传统文化意识的研究与教学(916/G21304)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载于教育部网站,[EB/OL].http://?fr=aladdin.《十八大报告》全文,载于《新华网》,[EB/OL].http://.[4]《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载于《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The Patterns

of Heritages of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by Art Education

Wang Hong-Bin Zhu Xiao-Gang School of Art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China Abstract: Ar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ar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by its vivid image.Art education provides rich resources for strengthen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rough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on, social services, campus culture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ways to Inherit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Art Education;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nherit;pattern

作者简介:王洪斌,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史论与艺术教育研究。身份者号码:***738,联系电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第3篇

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旨在提高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能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首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重在让小学生简单接触和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注重增强初中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已有所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也从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层面,应当学会从相对理性的视角去学习和看待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能力和与理解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下,初中生已经初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独立看法。因此,这一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提高初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仅是让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的需要,更是后续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需要。

再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能的习得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简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处事方式、行为准则等,尝试去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比如在七年级第七课“守望相助邻里相亲”这一单元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的两难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友善心”的内容来解决,从而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宽容、友善等传统美德对于和睦邻里关系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和睦邻里关系的维护者,争做“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楷模。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过渡,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特有的思想特点与认知结构有序推进,确保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教育 渗透 加强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时代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学生心灵,从而指导、优化现代行为实践,成为当代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是人文教育,注重教人以美德和智慧,而不仅仅追求纯粹知识。它以育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修养,提倡发奋、立志,重视气节、操守,强调道德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褒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求身体力行,并把个体道德修养看做是整体国民素质提高、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重要条件。这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削弱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引发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容易导致贪婪、拜金、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至上等消极思想,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提倡以苦为乐,强调先义后利,主张克己奉公等精神,都可以为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们能够依靠自身善的本质和能力而不断自我超越。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的精神理念和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提倡自主精神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铸就的勤劳勇敢、和谐团结、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对于当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大有裨益。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倡导“道德感化”“心理感化”的教育方法,体现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由此形成的心理教育模式,可为新时代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传统文化肯定主体自觉,尊重人格价值,强调道德践行,注重自我磨炼,能指导我们勇于面对现实生活,积极获取道德体验。另外,“慎独”“自省”等修养方法,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值得当代教育学习和应用。

二、在时代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应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道德教育功能,重视汲取传统文化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内化的基本道德品质,这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并外化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人格养成和锤炼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代观念和意识的同时,需科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人格教育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健全人格。同时要注意及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寻求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弱化观念冲突,从而保持个体与社会和谐共进。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插到常态化教育中,注重熏陶感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具有民族特点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以及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等,共同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形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学校教育可强化传统文化的有益内涵,将正义、仁爱、宽恕、礼仪、勤俭、孝行等中华传统美德穿插到当前常态化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1.设置专项课程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学生开设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教材、进课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学校定期邀请“国学”专家开展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名家”实现零距离交流,亲身体验文化大师、专家们身上具有的传统文化魅力。使学生更容易从心灵上感受并认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产生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与责任感。

2.丰富文化资源

(1)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充实传统文化相关书籍、音像制品,也可设立传统文化书籍专属书架或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2)搭建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借助形式多样的“国学”网站,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在校园网开设传统文化专属板块,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资源。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学校可在校园规划设计、绿化美化和宣传媒介的设计布局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空间,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3.开展团学活动

(1)开展主题纪念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纪念活动,把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祖国。

(2)开展传统文化“听读写唱诵”相关系列活动:如读书月、诗词诵读、书画比赛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多途径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传统经典。

(3)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写调查报告、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与提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能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教育相融合意义深远,能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通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开阔文化视野,陶冶文化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成为能够担负国家、社会进步重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金荣,杨棣,赵金科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苗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柳海民.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敏光,惠红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探析[J].科教文汇,2007(6).

[5]武月锋.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开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5篇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第6篇

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の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の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分为 “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 3 个类别。“小小百家讲坛” 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の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の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墨香书法展示” 旨在激发和培育学生书法の热情,促进学生扎实开展传统书法练习,感受书法の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寻访红色足迹” 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の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の理想信念。

三、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

四、实施原则

1、坚持“三贴近”の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の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の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の特点,适应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の方式,采用通俗鲜活の语言、生动の典型事例,体现教学の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の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の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の开展要落实到学生の日常学习生活动行动中,并与学生思想品德、语文、音乐、美术课等教学,经典诗文诵读,文明礼仪常规教育以及校本实践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の传统美德。

3、坚持“多元化”の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の开展可以融合多种元素,可与学生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德育实践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与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增强活动の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五、活动内容

1、小小百家讲坛

学校将采取多种形式の教育,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の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千字文》、《弟子规》、《尚书》、《三字Fpg

Fpg 经》、《百家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感悟中华传统文化の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长期の践行,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正确の道德标准。

2、墨香书法展示

通过扎实开展书法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の热情,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书画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书法、练书法,采取字画展、书法展等形式多样の活动,让学生感受书法の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3、寻访红色足迹

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歌唱红色歌曲、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红色感悟征文” 等丰富多彩の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の理想信念。

六、活动の实施途径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系列教育活动要有机渗透学校德育教育之中,同时,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行善活动。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の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教育实践活动の实效。

1、家庭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の重要场所,父母の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の成长。通过活动の开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层の理解,在家中践行《弟子规》,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の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の家庭小主人。

2、学校

学校是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系列教育活动の主要阵地。学校要将系列教育活动渗透于教育教学の整个过程中,各科教学要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挖掘优秀の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思想品德、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红色”为主题,设计具有引导、号召、激励性の活动内容,营造浓厚の“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の氛围,从而使全体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七、活动载体

1、经典诵读:以优秀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有效の载体传播善文化。优秀の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の结晶,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の作用,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の功能。学校要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诵经典,为学生提供认知、践行の平台。

2、校本教材:学校在活动の开展中进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系列教育活动校本教材の研究和开发,使其有较强の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3、红色歌曲大家唱:用脍炙人口の红色歌曲,来体现中国共产党 94 年の奋斗历程、展现各时期共产党员の精神风貌,回忆党の光荣历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4、训红色足迹:组织学生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歌唱红色歌曲、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开展“讲红色故事”比赛,进行“红色感悟征文”等丰富多彩の寻访红色足迹活动。

八、活动步骤

Fpg

Fpg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 3 月—2018年 4 月)学校将利用年级集会、操后点评、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橱窗等形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讲开展 “少年传承美德” 教育实践活动の重要意义、活动内容、方法等,以此为载体,构建学校“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の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实践实施阶段(2018年5 月—2018年6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方案,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の德育主题文化活动,传播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

1、建立学生《“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学生成长手册》

2、将“学雷锋”活动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相结合,长期广泛地开展相关活动,文明和谐校园。

3、组织开展以“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の红色歌曲大合唱、故事会、朗诵会、优秀事迹报告会、表彰会、演讲比赛、情景剧等。

4、结合“七·一”、“八·一”、“十·一”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开展寻访革命老前辈等系列革命教育活动。

5、结合“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继续开展“我们传统の节日”活动,并大力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6、成立“书法、书画兴趣小组”,开展传统书法大家练活动。

7、在校园网上开辟“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专栏,长期进行“传统美德有奖征文”活动。

8、建立“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广播站,编辑相关文集、校刊。第三阶段:阶段性总结表彰(2018 年12月)

学校结合开展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实践活动の情况和取得の效果进行对“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进行阶段总结,并表彰奖励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

学校在认真总结实施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实践活动经验和成果の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常抓常新、突显特色,使之成为我校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每年都要根据上级要求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活动,活动中提倡人人参与,人人展示,通过展示,海选出优秀节目,优秀个人参加上级活动,并进行表彰。

九、组织领导及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学校充分认识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实践教育活动の意义,把此项工作列入德育工作の重要内容,成立学校领导小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学校主抓、学生参与、家长支持”の浓厚氛围。

2、注重实践教育,确保工作实效。学校将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此项实践教育活动。选好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注重活动过程性资

料の收集,从身边の一点一滴做起,确保“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教育活动の好经验、好作法,为活动营造良好の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教案 第7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的兴趣。2.通过初读,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养成勤读、善思的读书习惯。3.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4.初步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在读哪本书呀?有什么感受?

师:读书讲究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做什么都事半功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类书的方法。

拿到新书时,我们该怎么去读呢?(看封面、前言后序、目录……)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读本》。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1)共有几个单元?你已经读了几个单元?你有什么感受?

这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经典启蒙、古诗诵读、古文今读、品味汉字、中华名人、民间传说、传统艺术、民族体育等,每一个单元都由经典名段、精彩的故事等内容组成。2.初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读了这些目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是啊,这些内容有的是反映治国齐家的经典诗文,有的是寄托情怀的诗歌,有的是耐人寻味的成语故事,还有介绍汉字与人生、姓氏、家庭和朝代关系的。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朗读、理解、感悟。1.(板书“大学”)谁能说说对“大学”的认识?

2.是啊,在我们看来,大学是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那么,你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大学”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简介《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首篇就节选了《大学》的重要语段,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二、朗读经典名句,渗透阅读方法 1.名句示例,初步学会阅读古文。

出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2)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4)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5)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组汇报。(6)学生交流反馈。

(7)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8)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2.总结阅读方法。

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读懂《大学》名句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

读通句子——理解词意——说说句意——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肯定阅读收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朗读的《大学》名句是到了大学才学习的内容,作为小学生的你们不但能读懂,还掌握了一般的阅读方法,多了不起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名句、故事,你们愿意用这样的方法去读一读吗?

四、趣读经典,激发阅读兴趣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一睹为快,先来读读前四个单元的经典名句、以及有趣的小故事吧!

(一)挑战有趣的古文 1.出示古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2.让学生朗读比赛。

(四)品味汉字,感受丰富内涵

汉字不仅是简单的文字,它还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人生、姓氏、家庭和朝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单元就围绕汉字和它们关系的介绍,值得大家细细阅读感悟。

1.示例:家,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让人心安的地方。你可知道,家和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1)出示“家”的演化过程。

(2)介绍:“家”的上部是房子的侧面,下面是一头长满鬃毛的猪的形象。那么,为什么房子里有猪就是家呢?

(3)指导学生阅读《汉字与家庭》072页寻找其中的原因。(4)交流。

(5)祖国文字博大精深,要想了解更多的汉字由来,大家可以继续阅读品味汉字这一单元。

五、制定阅读计划,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师: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内容丰富多彩,那么,我们如何细细地阅读与感受呢?首先我们来制定一下前面四个单元的简易的阅读计划吧![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阅读提示:每天阅读20分钟,阅读能力较强的可自行安排阅读量,利用每周阅读课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月末进行一次阶段性汇报,完成读书笔记各阶段要求,交流各自读书方法,每月评选一次读书之星。

六、送名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第8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一)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应想法设法提高他们的内在思想道德和修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才能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才能为两个一百年的建设目标凝聚力量与智慧。

(二)有益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可以说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对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增强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到高尚气节和良好品德,体会到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还可以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为大学生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有益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顾全大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尊重别人,能为集体与国际利益着想。只有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他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提高社会交际能力,为自己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也让他们了解有国才有家,国泰才能平安的道理。

可现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并且以强劲的势头赶超美国。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结果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的大学生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片面追求西方的价值观与拜金主义,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离,在经济利益面前经不住诱惑,一味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盲目夸大社会功利,社会责任感开始淡化,社会诚信意识缺失。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压力与专业偏见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700-800万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解决。一般高校强调专业建设与专业课程学习,而对文科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历史专业的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等有关的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他们觉得这些专业没用,承受社会就业压力,对自己就业缺乏信心。而只是片面追求理论和学分,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没有政治意识,不主动甚至不情愿负责一些社会工作。另外国家与社会对这些文科专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够。有些专业的创业意识也不强,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指导时不注重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没有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没有把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合在一起。

(三)网络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与发展,大学生接触电脑、接触移动手机的机会与时间也越来越多,长期处于虚拟状态。据调查,每个大学生每天花在网络的时间多达六小时以上,甚至有的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十小时以上,有的大学生沉迷网络电影、沉迷网络游戏,无心上课,无心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不但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敢兴趣,甚至对专业课也旷课。这些现象,导致根本无法与学生谈思想与道德教育,导致大学生道德下滑和弱化,思想素质不高,人文素养缺失,进而产生道德危机。这些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另一方面还要从高校的角度去从制度和课程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和谐、诚信、节俭、温良等,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人们的基本诉求。这些传统美德加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更好地深入挖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还能对这些美德的现实意义进行阐释,把和谐、仁爱、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等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现代性讲好。不管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能为其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一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其中,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内容,教好学好用好这些思想素材,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中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制度建设中。我们常说,一个优秀的领导,不如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

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法。在大学期间,建立教育制度代表着一种隐性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学校的制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和教师。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的形成和本学校的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校制度建设中渗透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把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所建立的制度内容中体现出来。比如,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良好习惯等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懂礼仪,重孝道,尊老爱幼,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生活习惯。学生管理制度中、奖学金选定标准中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比重;再次,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深化学习内容的有效途径,是把获取的知识升华为自身价值观的中介。广大教师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胜地,增强党性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又如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熏陶,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一个高素质的文明大学生。另外,在学生的社团活动与党员活动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行为渗透于学生的言行中。

(三)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在实践中继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改革和创新,以求得良好发展,以求得两者最佳结合点和落实方法。

首先要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想政治课程走进学生心理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听愿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道德素质,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只有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望和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喜欢老师,敬佩老师,产生仰慕心理。再次,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大力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让他们认识到这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最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多种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活动,利用一切有利资源,以“互联网+”为平台广泛传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精神家园,包含着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带有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财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艳红.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亟需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2]杨业华,姚瑶.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

[3]李太文,陈玲,杨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11,(08).

上一篇:江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下一篇:商务办公室党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