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孙中山故居有感

2024-09-08

游孙中山故居有感(精选14篇)

游孙中山故居有感 第1篇

游孙中山故居作文

游孙中山故居 优

五(3)班 许婧娴

大家知道孙中山吗?肯定知道,但是了解不太全面,让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孙中山1866年出生,1925年逝世,幼名帝象,学名文,所以后人称他孙文,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的普通农家。今天爸爸妈妈就带我到他的故居看了看。

我们车开到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就到了孙中山的故居。把车停好后,爸爸就去免费领票处领票。我们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荫大道,两边的大树高大挺拔,就像一个个士兵守护着孙中山的故居。我们一直向前走,走到头时向右看就会看到一个红墙绿瓦的屋子,它就是孙中山的家。我们兴冲冲跑过去看到的就是红色的二楼洋房,它比其他的房子大多了也漂亮多了,不愧是伟人的房子。我们向前走,首先看见的是客厅。客厅正前方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椅子后面有一个长长细细的.桌子,上面放着三尊菩萨,两边还放着两个青花瓷花瓶。后面的屏风上还有一副横联,写着“金玉满堂”四个大字。客厅两边是客人坐的。右边墙上挂着一个钟和孙中山爸爸的画像。

我们把孙中山的家全都看过了,我们又去了孙中山纪念馆。让我知道了孙中山的许多事情,我知道他去过英国伦敦留学,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想了解跟多孙中山的故事就去孙中山纪念故居吧!

游孙中山故居有感 第2篇

故居有两幢小楼房组成,我们先来到前面一幢楼,是孙中山先生文物馆。文物馆里的布置是依照时间为序,共分8个部分介绍的。从中山先生幼年开始,逐渐展开的。文物以实物居多,包括报刊、杂志、枪械、徽章、旗帜、各类器皿等,还有大量的照片、图片,内容非常的详细。讲述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真可谓终日劳碌,几乎没有过过一日的清闲和安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为国家而活着。

文物馆中有一段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录音,特别感人。中山先生用他那广东腔很浓的普通话,慷慨激扬的说道:“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什么我们从一个伟大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这么积贫积弱的国家呢?是因为我们睡着了,我们睡着了„„所以,我们全体中国人要醒,醒,醒!”

文物馆参观完毕,经过了一道小门,就来到了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原先居住的小楼房,这也是一幢三层的西式小楼,里面包括客厅、卧室、书房以及厨房,楼内陈列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生前所使用过的家具、衣物、器具和书籍。听解说员说:中山先生生活向来十分简朴,全家即便是有客人来用餐,一日的生活费也不过一块大洋。就连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在日本结婚时所留下的物品,也不过是一张结婚照片和两套由友人赠送的碗筷,可见当时景象之“寒酸”!来到二楼的书房,书籍非常多,足足装了4只大书柜。很多是英文或日文的书籍。在这里孙中山先生完成了《孙文学说》和《实业

计划》等重要著作,并在此第一次会见中国共产党的代表。通过实地参观孙中山故居让我了解了这位国父的伟大。

游孙中山故居有感 第3篇

这条溪水, 看似急急忙忙, 跌跌撞撞, 左冲右突, 其实, 她是从容不迫的, 且, 绵绵不绝, 百折不回, 激情而内敛。

这种从容不迫, 也许就是生命和岁月的内在节奏。

这条溪水发源于明月山的半山腰, 她的真正的源头来自山顶各色树枝、树叶和树干上细细密密的水珠, 这些水珠滴注到地上, 又形成细细密密的小水流。

小水流在山顶的坡地上浸润着, 漫延着, 呼朋引类, 悄悄地集合在一起, 遂在半山腰形成一股力量。于是, 有了一条瀑布, 于是, 有了向下奔腾的激情。

因为激情, 这条溪水的生命旅程显得无所畏惧。她把悬崖作为起点, 纵身一跳, 悲壮而快乐地出发了。悬崖下方是一块窝地, 越来越多的同伴聚集在一起, 她们稍事休整和交流, 尔后各自散开, 寻寻觅觅, 急切地溶入大地的怀抱。

扑向悬崖的那一刻, 她们高声地呼喊着, 既鼓舞自己, 又鼓舞同伴。随后, 还遇到了两个峭壁, 她们依然毫不迟疑地跳了下去, 但心情已从容了许多。

既然选择在崎岖和布满荆棘的山路上旅行, 这条溪水注定是艰辛的, 也认定自己必将付出代价, 甚至付出生命以为前行的代价。

何况, 这是一条急急忙忙赶路的溪水, 一条挟裹着爱意和责任的溪水, 一条义无反顾的溪水。

可以说, 这条溪水面对艰险是沉着的有心理准备的, 或者说, “义无反顾”就是这条溪水的价值取向。只有向下奔流, 她的生命才会找到归宿;只有向下奔流, 她的激情才能得到渲泻。

由此, 她会“奋不顾身”,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话说回来, “悲壮”抑或“轰轰烈烈”只是这条溪水的生命形式之一。多数情况下, 她是含蓄的, 温存的, 婉约的。

遇有岩石挡路, 她会温柔地抚摸岩石, 侧身而过;碰上树木迎面站立, 她会深情款款地舞上一曲, 然后一个华丽的转身, 回眸一笑;如遇花草亲吻, 她会低吟浅唱, 轻轻地颤抖;如有生灵探访, 她会低眉顺眼, 满怀母爱, 幸福而知足。

应该说, 这条溪水的含蓄更加美丽。她在不经意间, 滋润了树木, 抚慰了青山, 孕育了无限生机。

这条溪水经过的地方, 小草惬意地生长, 虫子自由地行走, 花儿红得娇艳, 叶儿绿得纯粹, 树上的果实也沉甸甸的, 极力弯下腰来, 想亲吻大地和这条多情的溪水。

因此, 这条溪水激动了, 幸福了, 知足了, 快乐了, 流得更加欢畅, 变得更加妩媚。

……

游冯雪峰故居有感等二则 第4篇

我们小心地踏入院内,细细品读墙上别具一格的文字,品味着这位大作家笔下文思如泉的作品。故居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作家的一种朴素之中有着几分庄重的气质。

透过历史的凝重,在每个人的内心里飞转着思绪……我们又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诗人冯雪峰那伟岸的一生: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在这老宅里写作长篇小说《卢代之死》,从不幸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到摘去“右派分子”帽子,从几藏手稿到愤然烧稿……作家的一生是那样的坎坷,正如同四合院后面,通往山岙间冯雪峰墓的山路一般蜿蜒曲折,然而山路的沿途尽是青青的翠竹,美得令人陶醉,只见墓前品字形而立的3块墓石的中间一块上,赫然写有朱镕基的题字:“雪峰之墓”。

在返回的途中,我一直在想,能得到一样具峥峥铁骨的朱镕基总理的墓碑题字,作家会知足了。

冯雪峰安眠山岙间,雪松静护四合院,跌宕起伏人生路,品字石碑撼镕颜。山风吹过满山的青松,吹在我们的身上,汗水干了,格外凉爽。

(责编:田茵)

在德国坐动车组

何如平

到德国旅游,我体会了一次坐动车的感觉。

据我了解,德国的普通民众出远门主要是坐火车,城市间的汽车客运几乎没有,在德国硬件设施最好、速度最快的火车被称为ICE,也就是轮轨式高速火车,时速超过200公里,相当于我国的动车组。

买了一张从柏林开往法兰克福的二等座位的动车组火车票,花费97欧元。其实德国火车的票价非常灵活,只要我提前3天预订,还可以享受29欧元的优惠价。德国人均月收入是1500欧元左右,如果每次出远门都购买优惠价的火车票,德国人的出行成本相对还是很低的。

登上高速列车后第一感觉这不是车厢,而是一个阅览室。男女老少人手一份杂志、报纸或者小说,一个个都看得津津有味,车厢里没有喧嚣,没有闲聊,只有翻书时发出的“沙沙”声。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普及的今天,德国人依然对纸质媒体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着实让我感动了一番。

在这趟开往法兰克福的火车上,离车门最近的几个座位都是残疾人优先座位,并配备有固定轮椅用的金属装置,座椅旁也都用图示简洁明了地画出轮椅安放和固定方法。车厢内还有残疾人无障碍卫生间,为这些出行不便的乘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高速火车一路飞奔开往法兰克福,我尽情地欣赏着窗外的景色,驿动的心却在此时出奇地平和。

游名人故居有感 第5篇

一、钱钟书纪念馆

一个城市总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基础。初来无锡的我对无锡的历史文化并不熟悉,后来在课堂上思修老师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无锡著名的文化历史的承载物,这让我对无锡历史的探访有了很大的兴趣。钱钟书故居是我的第一站,也是我最有兴趣的一站。

一个无事的周六,我和宿舍的小伙伴们便一起去参观充满幽明清爽的书香气息的钱钟书故居。这次参观不仅是为了完成思修老师的任务,更是为了欣赏无锡的文化,领略钱钟书先生的文化精神与素养。

以前对钱钟书先生的了解仅局限于他的作品,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让我对这位恬淡,宁静的文学大师充满了好奇。先生曾说过:“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一个对人心如此看透的人想必对自己也是如此。如此淡泊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想必也是优雅的。带着些许的 揣测,我们来到了先生的故居。

很快,在与喧闹的大街格格不入的巷落深处,一扇古朴的大门跃入了我们的眼帘,带着些许兴奋我们快步走入了先生故居的大门。一缕书香扑面而来,仿佛在向我们叙述着先生的过去。整个故居的景致典雅而朴素,很是符合先生的气质。幽静的江南小院里散发出一股豪情大气,飘荡着令人驻足的清幽书香,让人浮想联翩,对先生的钦佩不由得又加深了许多。

整个小院都极其的安静,我们脚步轻轻的浏览着故居,生怕自己打搅这份在现实生活中难得的静谧。院中只有一位管理员,静静的阅览者图书,仿佛已经融入了这静谧的小院中。院中绿茵葱葱,路砖上爬满了青苔,无声的叙述着这所故居的清幽淡雅。院落一脚有一方褐釉老缸,几条鲤鱼在里面摆着尾畅快的游戏,尽情的享受这书香的熏陶。这是属于清末时代的建筑,古色古香,正堂是高悬着“绳武堂”匾额的大厅,镂空的窗板,正中间挂着一幅山水图,中规中矩的古时布置暗示着故居保存的完好性。故居的院落很多,共有平房二十八间,二层楼房四间,大小庭院十一个,备弄两条,古井三口,东有厨房,后有花园,其中主体建筑绳武堂面阔七间。我们安静地一一浏览着这些古朴建筑,其中一间房间里布满了钱钟书先生的墨笔,有书法,有绘画,大气而不张扬。虽然我并不懂艺术,但这些作品扔给我以自然舒畅之感,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创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内心的平和大气。都说字如其人,果真如此。还有一间屋中陈列的是先生的生平事迹。国家也特地为先生打造了一尊头像以供世人瞻仰。当然房间里还有先生的生活照以及他与妻子杨绛女士的合照。照片上的他随和亲切,丝毫没有身为文学大家的骄傲自满。我们按着顺序一一游览着这些庭院,一切的一切,好像进入了某部电影的现场,一位身穿青蓝长袍的男士端坐于绳武堂,正在埋首写作,一位身着旗袍的美丽女士则为他添茶送水,场面极尽家庭的温馨。那是只属于先生时代的怀旧色,令人向往。

据说先生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抓周时抓了一本书,或许正是这无意识的选择造就了他今后的文学路。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名字来源的沈从文先生。虽然他们在文学路上前者选择直面黑暗的世界,后者则极力歌颂真善美,却又是殊途同归,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也是我们的憧憬。

钱钟书先生的故居游览完毕后,我们便轻轻的离开了,生怕打扰了先生。故居的游客并不多,但我却很自私的希望不要有太多的游客以免打搅了先生,毁了这难得的宁静。这份冷清或许也是先生想要的吧,伴着缕缕书香,我和小伙伴们静静的离开了。

二、顾毓秀纪念馆

离开钱先生的纪念馆后,我和舍友们又坐地铁来到了繁华的学前街上,去拜访那位与我们江大有着极大渊源的顾毓秀先生的故居。“清风,明月,劲松;学者,诗人,教授”是世人对他的评价。既表现了他的气节,又赞扬了他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面对这位曾是江泽民老师的集科学家,诗人,教育家于一身的伟人,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怀揣着忐忑与激动,踏进了那与繁华大街并不相称的深深庭院的门槛,同时也向顾毓秀先生的灿烂人生走近了一步。这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原称“燕誉堂”,是顾氏祖居。故居原五进五开间,计740多平方米,2000年,学前街拓宽时拆除了第五进。2004年,顾毓琇故居正式启动修复保护工程。改建后的纪念馆占地面积968平方米,建筑面积848平方米,保留了典型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现存五开间四进。纪念馆着重从顾毓琇先生的生平简介、科教泰斗、文坛大家、成才之路、爱国情深五个部分详细记述了这位学术大师的动人传奇故事,生动展现了他在物理学术、文化艺术、教书育人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和杰出成就,充分体现了无锡钟灵毓秀的文化特质和尚文重教的人文精神。顾先生的故居并不像钱先生的故居那样静谧,安详,却也透露着大家之气,豪迈却也低调。为顾毓秀先生所铸造的人像也是栩栩如生。“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这段佳传无疑表达了人们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电机工程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学院院长。192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曾兼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旅居美国,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荣誉教授。看着这位德艺双馨的科学巨擘的辉煌历史,让我不禁为自己能身处他曾所在的大学而感到自豪。即使再多的荣耀,再多的丰碑,他还是选择了回国,用自己的热血为莘莘学子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执着的乡土情结,让他毅然放弃国外的荣耀,选择回国安安静静的做学问,这从他故居的摆设便可知晓,淡然清新。在自己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快乐,如此不追名利的人现在又有多少。

社会在发展,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替,但顾先生那颗淡泊宁静却又对文学,教育,科学执着的心却在一直燃烧,他的精神亦会永久的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中。

游宋庆龄故居有感 第6篇

宋庆龄女士,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初去后海,本意是想领略风景,并不知郭沫若先生,宋庆龄女士的故居都坐落在此地。先到达的郭沫若先生的故居,从外面看,里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十分简陋的几所房子,一眼就看光的感觉,也即没有深入欣赏。及到达宋庆龄女士的故居,不禁十分惊讶。传说中的一代女神,居然生活在如此奢华的房所,心中不免产生不满。

当我踏入故居的一瞬间,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只见这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大门口一位士兵恭敬而笔挺的站着。从门外整体望过去,主要有两栋建筑。院内嘉木繁荫,环境清幽,绿意盈盈。进去慢慢参观,第一栋建筑是用来陈述宋庆龄生平事迹的,里面偶很多她的照片、著作,以及关于她的资料。其实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所做的伟大的贡献。在中华漫漫五千年历史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并不在少数。宋庆龄女士并非其中特别佼佼的人士。我所十分震惊的,是在战乱时代,她与孙中山先生那种矢志不渝的爱情。

宋庆龄与孙中山年龄上相差近30岁,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宋庆龄对孙中山一往情深,内心充满无限崇敬与爱戴。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没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宋庆龄在9月16日见到孙中山以后的半个月内,会晤孙中山达七次之多。她帮助孙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争取平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充分了解孙中山内心所怀的热忱。他们虽然是现在世人津津乐道的一对,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结合无疑是最困难的,他们要面对的,还有很多。

决定公布关系前,两人有一次深谈,讨论即将面对的“关口”。孙中山告诉宋庆龄,他们首先要过宋庆龄的父母关。且不论宋庆龄的父亲与孙中山是多年的朋友,单论年龄上的差距和孙中山已婚并有3个孩子的背景,以及他常年因革命而颠沛流离的生活,都足以遭到宋家的强烈反对,搞不好还会弄得家庭破裂。

第二关是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此时二人尚没有办理离婚手续。第三关是党内关。基于传统观念和领袖个人形象的考虑,孙中山认为党内应该会有很多人批评自己。第四关是社会舆论关。第五关是宗教关。宋庆龄一直信仰基督教,这样的行为估计会惹来基督教会的干预。

即使是这么多重重的困难,宋庆龄依然坚持着,愿意和孙中山相濡以沫白首到老。

起轩然大波被父亲软禁,跳窗逃走奔向幸福到最后的在日本结婚,两人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革命充斥生活的情境下,两人别出心裁,把抢当成爱的信物。孙中山曾题词:“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此生”致赠宋庆龄。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婚礼。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一把手枪,说:“手枪配了20颗子弹,19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危急时留给自己…”这是孙中山与宋庆龄间极为重要的爱情证物,宋庆龄终身珍藏着这把手枪。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他们又共同的信仰 1915年,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并请裁缝为宋庆龄量身定做的日式晨衣。

有一床小被是宋庆龄结婚时的嫁妆之一,为了怀念孙中山,宋庆龄始终将其铺在自己的褥单下。

宋庆龄极为朴实,生平不爱配戴首饰,却偏好鸽子饰品。鸽子不仅文雅、温顺,也象征和平,是孙中山非常喜爱的动物。这次展品中有一枚鸽子形状的胸针,是宋庆龄的珍藏,她用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对孙中山无限的怀念,令人动容。

两人的感情之所以这么深厚,我觉得与两人有共同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不只是伉俪,更是战友,是伙伴。孙中山先生死后,宋庆龄女士继承其遗志,忠实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她从广州到武汉筹备迁都。过敏革命的高潮迅速形成。

游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有感 第7篇

2014年11月30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位于四川省仪陇县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走上百余级石阶,最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朱德雕像,他的右手伸向前方,慈祥的微笑凝于面颊,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纪念馆正门上方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九个金色大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进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展厅,参观并聆听了讲解员为我们娓娓道来的讲解,从中我们得知了关于朱总更多的故事。

朱德,这位佃农的儿子,他早年从戎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成为滇军名将,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朱毛红军”的大旗在井冈山树起,到新中国如巨人般屹立于世界东方,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希望和胜利的象征。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琳琅山景区的山,没有峨眉之秀,不及青城之幽,不具华山之险,但它孕育了红军之父、三军总司令朱德。在伟人光辉照耀下,这山便成了川东北崇山峻岭中闪亮的明珠。

我们过琳琅桥、虎啸潭、大湾堰、海量亭、海棠园、四方田、枇杷园、滴翠亭、山河志、腊梅园,再到琳琅井、桑园、兰园,然后参观了朱德旧居。

朱德同志旧居是一座三合院建筑,坐南朝北,瓦房泥墙。东厢的蚕房、煮酒房,室外朱德曾使用过的石碾、石磨,保存着原来的模样,厨房里,锅碗依旧,灰坑依然。

我们从琳琅山脚下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外的停车场出去而结束了参观,停车场上陈列有成都军区赠送的两门大炮和一辆坦克。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坚强的意志无私地为她奉献了一切,你的名字将永垂青史。

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为人民操劳,建立了震铄古今的功勋。

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博大的胸怀坚决地维护党的团结,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人民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无畏的气概英勇地同敌人作斗争,既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我和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记——在我们风雨同舟的岁月里,我与你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你“革命到底”的苍劲题词,将永远镂刻在我们心中!

上面的这五个“不会忘记”,是朱德夫人康克清送给朱总司令的话,也是我离开朱德故居纪念馆的心声,它也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朱德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他是委员长,又是人民公仆。毛泽东赞扬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他是“人民的光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面旗帜,他用自己不懈奋斗的一生实践了“革命到底”的誓言。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人民将永远怀念他、学习他、景仰他。

参观结束了,我望着这片红土地,对朱德元帅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深切缅怀朱德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追思和学习朱德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

在先辈的感召下,在历史的洗礼下,我们再次面对党旗宣誓,许下我们的诺言。午后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更加明媚,在先辈的指引下,我们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此次参观还培养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朱德同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更虔诚的敬意。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要紧随先辈的脚步,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然而,历史总是向前进的!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展望未来!当今的党还是党,但是当今的时代已大不相同了!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党始终是人民的党,我们的党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觉得这一点是一个党员应该牢记的!如果我们连这个最基本的却不知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入党,有什么资格说为人民服务呢?

孫中山故居的爛尾樓 第8篇

翠亨村為何有這麼多爛尾樓?當地朋友說,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市場「胃納量」不足。中山市一共只有300多萬人口,在流動人口有限的情況下,樓市很難像一二線城市那樣被「眾星拱月」式地炒作,這或許也是三四線城市樓盤「漲力不足」的原因。二是企業資金鏈斷裂。大凡房地產開發商,能夠利用自有資金開發房地產項目者,在大陸十分罕見,絕大多數地產商,都是利用銀行貸款進行「『錢』坤挪移」,利用銀行的資金發展自己的地產項目。可是,一旦銀行「抽緊銀根」,對自有資金不足的房地產開發商肯定是致命打擊。翠亨村比比皆是的爛尾樓,絕大多數都與資金不足有關。

整個中山市是不是如翠亨村般的爛尾樓「比比皆是」?在沒有深入調查之前,筆者不敢枉下定斷。但是,從翠亨村處處青山綠水的環境來看,中山市其他鎮區的樓盤所處環境能超越者並不多。隨著大陸宏觀經濟政策「盤整」,房地產泡沫日漸被擠出來是早已預料的事,只是中山市翠亨村的房地產泡沫破在了全大陸前面。

中山市是個風水寶地,青山綠水、植被好是這裡的典型特徵,曾孕育了一代偉人孫中山,原生態一直是中山人的驕傲。但是,在大陸各地一窩蜂抓GDP的歲月,中山市也不可能「唯我獨醒」,各式各樣背景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進駐並不意外,現在出現這麼多爛尾樓也不要感到奇怪。

游井冈山、毛泽东故居有感 第9篇

—井冈山、韶山参观学习有感

能到井冈山、韶山参观学习,我确实很积极很激动。一则,在党建80周年到来之际,总管处党支部组织这样一次意义重大的活动,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二则,我是第一次去井冈山、韶山;三则,井冈山是中国红军的发源地,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韶山是伟人毛泽东诞生的地方,是闻名中外的人文景观。

这次参观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小井红军医院、大井革命旧址、井冈山烈士陵园、前敌指挥部旧址、黄洋界、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铜像、滴水洞、刘少奇同志故居、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和橘子洲头等。下面择其主要汇报一下参观经过和体会。

参观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后,我们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小井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地而得名,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茨坪6公里。医院是一幢坐西朝东杉皮榫木结构的楼房,面积92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32间房。革命难免负伤流血,建个医院十分必要,但在当时却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国民党对井冈山进行了全面封锁,使得药品和医疗器具十分匮乏,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医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

在药品方面,没有红霉素,也没有阿斯匹林,更没有什么进口特效药,全部所有的,只是医务人员在山上采的金银花、南天竺等中草药。碰到僧多粥少的情况,有的伤病员连草药都用不上,只有靠土方子治病。在医疗器具方面就更差了,连用铁做的都很少,更不要说不锈钢了,大都是用竹子做的,这样,医疗器具和农具、厨具之间已没有分别。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冒死抗敌,负伤之后来到医院,条件也不比战场上好多少。尤其是没有麻醉药,手术是在伤病员忍着巨大疼痛下进行的。这些对现代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红军战士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连死都不怕,还怕这点疼痛吗?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对红军的坚强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红军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辉煌了。可敬可爱的红军战士,他们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而革命胜利果实他们却没有享受得到,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红军的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认真学习。

随后参观了大井革命旧址,距茨坪7公里,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点地点之一。大井毛泽东旧居坐落在大井村中央,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表习惯称它为“白屋”。房屋是一名破落的广 东木材商人建造留下的,距今约有300多年。屋内陈设简陋,光线昏暗,使人联想到官兵同甘共苦的场面。走出伟人旧居,我去了一趟卫生间,发现卫生间就硬件方面比这些旧居还要好:地面有地板砖,墙面有瓷砖,装有现代灯具和通气扇。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确实是革命的艰苦奋斗,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革命先辈虽然住的、吃的比现在的平民百姓还要差几十倍,但他们不叫苦,也不觉得苦,而是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想想现代人住高楼洋房,吃山珍海味,用冰箱彩电,但时常却感到疲惫不堪、莫名烦恼,这其中到底是为什么呢?略作侦察与思考,我在一块宣传牌上找到答案。上面写着:

井冈山传统:1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2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 4 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 5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结合现实意义,我觉得答案主要在第1条和第5 条,尤其是第1条。

我觉得,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才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怕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忘却个人安危。众所周知,林肯瘦如卢柴棒,罗斯福患小儿麻痹,还有一位盲人靠艰苦奋斗成为大学教授,这些人仅看其外表,会认为是弱者,实际上他们比大多数正常人还要坚强,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么,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不是升官发财,也不是出国留洋,简而言之,就是推翻万恶的旧社会,解放广大劳苦大众,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一个理想信念是伟大的,因为它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反观当今,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一种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的现象,一些人陷入迷途,在人身的道路上不知何去何从。从此可见,正确的理想价值观的建立是何等重要。如何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呢?学习革命前辈,我个人的体会是,无论志向高低、观念新旧,都应该建立一个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理想信念。这样的理想信念也是一个互利的理想信念,因为凡事多为别人着想,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宽。相反,那些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将自绝后路。

离开山西井冈山,我们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和刘少奇同志故居。首先谈谈毛泽东同志故居。

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靠山临水,风水甚好。故居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仅从建筑面积上看至少属于富农家庭,但少年毛泽东这个富农子弟却深深同情贫苦农民,思想境界在当时是比较高的,而且从小就有大志向。少年毛泽东在出乡求学时曾写了一首言志诗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显示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想我当年上大学临行前,不曾写半句诗给父母,在大学期间也没做出什么贡献,今天想来后悔不迭。刘少奇故居类似毛泽东故居,但临水不靠山。参观完这两处故居,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毛泽东、刘少奇出生富农家庭,但对于劳苦大众却没有丝毫的敌视和鄙视,毛泽东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刘少奇开展工人运动。从这点看,毛泽东、刘少奇少有大志,他们看到的不是地主家庭的温饱,而是劳苦大众的煎熬,正所谓心系天下,志立云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听说北京人看不起外来人(非外国人),一味地撇着京腔,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认为那里贫穷落后,现在想来实在可笑。北京因为政治原因,却有特殊之处;南方比北方经济发达,也是事实。但毛主席说过“风景长宜放眼量”,从大处讲,南方北方本是一家,只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了经济上的差异,应相互帮衬,共同发展,实现振兴华夏宏伟蓝图。

最后谈谈橘子洲头。我们到的时候,橘子还没有从化的荔枝大,整个橘子洲头的景色还是不错的。但实话实说,景色胜过橘子洲头的,全国也有不少,但如橘子洲头这般闻名的却少有。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在毛主席的那首词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毛主席的另一首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又使武昌鱼闻名天下,人人争而食之。这样说来,毛主席的诗词真是法力无边了。

游中山纪念堂有感 第10篇

2011年10月4日国庆期间,我有幸来到沈阳中山公园的中山纪念堂,并认真参观了纪念堂,在参观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位巨人带给我们的无尽的精神财富,从中收获良多,在此谈谈我的心得和感受。

参观过程中,看到在中山公园内,矗立着一个高大的塑像---它就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像,它看起来十分矫健,手持拐杖,神情严肃,双眼眺望着远方,流露出对祖国未来充满了信心。

由此,我深刻的缅怀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孙中山先生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反对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领导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南方军阀的斗争,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他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产生的三们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之一。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孙中山先生:“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为了拯救中国,孙中山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他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

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历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一生,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多次起义失败、伦敦遇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陈炯明的背叛、他人的误解的质疑„„所有这一切打击的磨难都未能使他失去为实现救国图强而奋斗终生的坚强意志。他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站起来,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更有益于救国的道路与革命主张。他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在他生命终结之时,仍不忘记告诫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游孙中山故居有感 第11篇

公元2012年4月7日,周六,晴,气温14—25℃日,无锡商院老师带领我们新疆乡镇管理班的学员进行了南京一日游。我们分别游览了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

第一站:中山陵园。步行20分钟左右进入陵园内,首先映入眼脸的是石头雕刻的“钟山国家重点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远处有一座塔矗立着,感觉不是很远,于是我们就朝着这座塔奔去。台阶太多了,一段比一段陡峭,有三段很长的台阶。据说三段台阶象征三民主义,三个阶段越来越艰辛。到顶上就是平坦开阔的视线,看下方看不到台阶,却是平坦的地面,象征胜利之后的平坦道路。平坦处是孙中山先生当葬于此,他的雕像屹立在大殿正中央,威严可敬。

第二站:雨花台烈士陵园。远处就看见高耸的碑,同样有很长的台阶,爬到跟前才看清碑上赫然印着金黄色的七个大字: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这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的词。在这里我们举行了简短的纪念仪式:向烈士三鞠躬,由我作为代表发言,宣读宣誓词,合影留念。有一点我没明白:三鞠躬的时候为什么少数民族不鞠躬,难道他们的习俗里有什么特殊的规定?纳闷,在这种场合还是顾全大局的好。

第三站:夫子庙。有当地的同乡带领,我们很快就到了那种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地方。南京秦淮河畔就在于此,是以夫子庙为中心,包括学宫和贡院在内的建筑群及其文化遗迹。站在秦淮河的桥上,可以看到宏伟巨大的二龙戏珠图墙,河里的小船悠闲的划着,这里还有夫子庙尊经阁、丹樨孔子铜像、江南贡院等。来这里游玩的人还真是不少,街道到处都是小吃摊、小吃店,各具特色,色香味美,让我一到这地方就寻觅起小吃来。这里还有很多工艺品,百货街,美味店-------参差不一,逛累了坐在供休息的石凳木椅上,欣赏来往的帅哥靓女,煞是惬意。

我陪母亲游故居 第12篇

早早在朋友微信中看到,家乡政府在逢甲故里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美丽乡村。那些微信上漂亮图片,早让我魂牵梦绕。回乡次日,日丽天晴,暖意融融。吃完早餐,我和爱人便急不可待扶老母亲上车。母亲,虽然已80岁,但生产队长出身的她,身板仍很硬朗。听说要去参观修葺一新的逢甲故居,也显得特别开心,特别精神。

从老家出发不到15分钟车程,我们来到逢甲故居,“逢甲故里”的四个刚劲大字跃然出现眼前。这个字体我再熟悉不过了,一看便知道是自己的老朋友、老乡、老校友,现著名军旅书法家、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丘仕坤的墨宝。到此,我们立马下车,与母亲一起在气势非凡的牌楼前拍照留念。顺着蜿蜒山道,往前走5分钟。逢甲公在《答人问淡定村》诗中描写的仙境已经在眼前。他写道:群山忽豁见山门,幽绝溪山是此村。鸡犬云中仙气在,衣冠田舍古风存。桂生前代成尊宿,松占高峰长子孙,不必桃花千万树,已教人作武陵源。这首诗在上初中时,当时与逢甲公同村的陈老师早已叫我们背熟,所以来到这个地方,觉得特别亲切。如今,在这个群山忽豁见山门的地方,昔日曾是清末状元翁同和题写“淡定村”牌的旧址,有关部门已在此建了小小观景台。站在这里,巍巍庐峰山下,松林密布,绿意盎然。一条小溪宛如游龙飘向东方,培远堂在冬日暖暖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走下观景台,驱车1公里,便来到刚刚建好的游客中心。周边的花草树木长得十分茂盛,特别翠绿,与周围的亭台楼阁建筑十分协调,显得庄重古朴。加之粉饰一新的农舍小院和一栋栋美观的民居,整个淡定村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稍停片刻,拍照留念。我们便直奔逢甲故居。这个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我不知陪同多少上级领导、文人墨客、亲朋好友参观游览过的培远堂,今日显得特别庄重。走进培远堂面对长我们两辈的逢甲公塑像,我们深深地向这位令人景仰的伟人三鞠躬。我带母亲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区。在前言展区,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谈到台湾问题时,深情吟诵的逢甲先生《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刚好悬挂于此,这时,让我简直不敢相信的是,只上过几天夜校的80岁老母亲竟能和我一起吟颂这首令人浩气回肠的“春愁诗”。

陪母亲依次看完各个展区后,走出大门,培远堂前方刚刚落成的“同心铜像”,让人满怀感慨。据悉,“同心铜像”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曹崇恩创作设计;“同心”两字由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写。铜像高约2米,在基座左右两侧的花岗岩石上,分别镌刻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丘逢甲的“山河一统”两句名言,用以体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心声。望着这尊铜像,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孙中山先生与逢甲公的对话:“丘先生在台,建立共和,无人不知,我与你神交二十年,今日获见,大慰生平。”望着“同心铜像”,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同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一定能实现!中山先生和逢甲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上海孙中山故居考察记 第13篇

孙中山在这里,潜心研究革命理论,酝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他领导了中国人们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他执着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现在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过的原件原物,并遵照宋庆龄生前回忆按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在书房和卧室前,有一间长方形的内阳台。楼旁是汽车间。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卉。

通过参观孙中山故居以后,觉得这个周末过得很有意义,不但接受了教育,还发现国家对该建筑物的保护是花了大力气的。所以,我想:上海在飞速发展和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那些曾经代表和见证过上海的老建筑,另外,在保护近代优秀建筑的同时,保持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历史风貌。让上海老城厢、市中心区的近代优秀建筑、新建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与其他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建筑群相映成辉。

上海的城市不仅需要生态的、文化的精神,更迫切需要在发展中铸造一种和蔼可亲的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到上海的客人,每一个住在上海的人,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到无限的愉悦生活。

游玩孙中山故居800字作文 第14篇

假期的一天里,我别样高兴!因为我们要去“孙中山故居”参观参观,长知见识!这个好消息一传到我们的耳边,个个都乐得一蹦三尺高!当然我们小孩子听到要出门去玩耍何尝不是如此地兴奋呢?二话不说,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等着出发起程咯!

中午大约一点,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这岂不就是出门游玩的大好日子吗?于是,就分别坐在两辆小汽车内——出发咯!我们一共十人:弟弟、爸爸、外公、姑父、舅舅、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当然还有我啦!因为高速公路通往目的地会比较近些,所以两辆汽车都飞速驰骋在高速公路上。一路上,我们谈笑风声,又不时向窗外美丽的景色而指指点点!我仰望着窗外悠悠飘动的云朵儿,真分辨不出是云朵儿飘的快,还是车辆奔得快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伟人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很快就到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我们下了车,拿着印着地图的门票后,就连蹦带跳地带着一份好奇与一份开心的心情,前来瞻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第一步踏进去,就点燃了我的兴致,对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新鲜!左看看,右瞧瞧,陌生的东西还要摸一摸、闻一闻!可为了不迷路,就按照地图所“告诉”的图标,来到了第一个景点。看见了孙中山小时候与父辈一同种下的“寄生树”呢!我刚开始还对“寄生树”一窍不通,可听了爸爸的讲解后就似懂非懂了。它的根部很别具一格,还能生长出不同种类的树苗来。我们看见的“寄生树”生长出三种不同的小树苗:榕树、无花果树、松树呢!在它的左边,还有一架至今未损的水车!它的制作材料还是上等的好树材制作而成的呢!

接着我们就漫步来到了“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的左右两旁,立着两尊古朴精美的华表,上面雕刻着威武的蟠龙,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雄伟壮丽!一步进去,最先进入眼帘的是伟人孙中山的全身雕像,他的模样十分严肃庄严,又十分和蔼可亲。我们还和他合了照呢!一楼的大厅内,全是伟人——孙中山的光荣事迹和资料。对了!孙中山最喜欢“天下为公”这一句话了!那可是我通过巧妙的地观察、发现出来的哦!上去二楼大堂,就是孙中山亲属后代的事迹了。正当我在津津有味的地观看时,爸爸就“偷偷摸摸”地在我后面“咔嚓”一声拍下了一张。这突如其来的一张,害得我根本未有注意,正在我眨眼之时就拍下了。“哼,爸爸!那张消除!”

然后,我们按照图标,来到了“孙中山故居”和“翠亨村民展示区”。满怀好奇心的我们知晓了以前的房屋是如此地陈旧,大多的用具都是用硬生生的木头制作而成的,家具就这么两三个,房子的面积不足十平方米!哪像我们现代这么舒适、美好的生活啊!热的时候有空调吹;想喝水时有冷饮喝„„相比之下——现代生活太美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哦!在故居里我们看见了孙中山养的一只“千年老龟”,总是悄悄地伸出小脑袋,在懒洋洋地缩回去,再顽皮地伸出来——多有意思啊!真是“人老心不老”!

最后,我们还去了“龙田”和“龙宛”。“龙田”是展示以前耕种技术;而“龙宛”是现代无土培育技术。显示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桑基鱼塘”、禽畜饲养区“„„都是展现出现代的科技与农业一同进步!

上一篇:产业发展部08年工作汇报下一篇:初二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