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画里来美文

2024-07-29

你从画里来美文(精选3篇)

你从画里来美文 第1篇

你从哪里来

夜深人静 寂寞难耐时

小编总是独自思考

“我从哪里来“这个深奥的人生问题

这个深奥的问题 小编也问过母上大人

可能手机屏幕前的你也问过

然后收到的回应缙娴囊恢?

“捡来的~~~”

简直天下孩子一个样呀 [捂脸]

but

不久前小编看了wuli薛薛和小鹿的

《我去上学啦第2季》某期心理课堂上

老师给大家普及了“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作为一枚好奇宝宝的小编

决定回家再次和母上大人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最后到了这一重要时刻了

我:“妈,你生我的时候咋生出来的呀?”

母上大人:“就那么生出来的”

我:“有多疼呀?”

母上大人:“个性疼呀,就从开始疼一向到好几个小时才生你,开始医生说才开了两指,不到时候呢,开到四指宽才能进产房,然后就在外面疼着~~~”

母上大人是笑着和我讨论这个问题的

我明白“个性疼”这三个字根本不足以描述那种疼痛

但是我无从想象那种疼痛

就像视频中老师说的

那种疼痛,只有感受过的人才明白

我们的.母亲,总是很含蓄

不愿意告诉我们是怎样来的这个世界的

女孩子们可能以后也会经历当母亲这个过程

能够体会母亲的这种爱

而男孩子呢

可能一辈子都无从体会母亲的这种爱

是多么的深沉

常人能够承受45单位的痛楚

而母亲 能够承受85单位

我们人生的第一束光

是母亲忍痛开启的苍穹

母 爱

是一切力量的源头

多谢妈妈

那么疼 也要把我 带到这个世界

那么

关于母亲,你有什么想和小编分享的吗?

欢迎后台留言

你从哪里来? 第2篇

后来,这一课在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但回答时,也往往并不多想,只是客觀地回答:中国,北京。

直到有一天,我在英国的校园里漫步,忽然觉得说汉语的声音是那么入耳,听到有人在用汉语聊天时,就不由自主地冲上前去问:“你从哪里来?”我深切地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是那么重要!

身处异域,无论生活是窘迫还是无忧,无论工作是紧张还是从容,乡音,都具一种磁力,帮我们建立一个特殊的朋友圈。

静下来细想,在这个朋友圈中,我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为我们具有共同的根。这种对根的认同,让我们感到亲切,感到温暖。

再后来,在和外国朋友交往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相互介绍,自己的出生地、爱吃的食物、爱看的节目、爱听的故事、喜欢的汽车,传统的风俗……通过这种分享,无论彼此国籍如何,我们既会找到共同经验,也会知道有什么故事可以给对方讲,有什么本事可能对对方有帮助……有温暖,有自信,有自豪,也有新收获。

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孩子的未来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无论孩子将来走得离我们是近还是远,他都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都要回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他会怎么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简可繁。如果简答,那么得到的理解和认同就会少。如果他对自己,对自己的根文化了解得多,他能给出的答案也就丰富,他的朋友圈会大,他的机会也更多。

当我们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在陪伴孩子走出这最初的几步时,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了。

其实,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在帮孩子认识自己:我们叫他的名字,帮他描述自己的感受,饿了?渴了?开心了……渐渐地,我们还会帮他认识周边的人:爸爸喜欢吃辣的,姥姥爱种花,邻家的茜茜姐会跳舞……再后来,我们会和他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族,我们的节日,我们周边的美景,我们的历史……

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有哪些传统,有哪些意愿,也就是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根,才能更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你从哪里来 第3篇

同学们大半到齐了,十二三个左右,女多男少。大家仍然盯住我很好奇地一句又一句:“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中国人?纯中国人?……”

——三毛《闹学记》

你从哪里来?

好耳熟的问题,不是吗?可是,除了英语课为应付老师提问,会仔细想一下自己来自何处——哪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哪个县(市、区),乃至哪所小学……我们似乎很少会认认真真地去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清楚。我们出生,我们长大,我们早早学会了在“籍贯”一栏填上相应的地名。

可是,真的清楚吗?这个地名真是我的“祖籍”吗?我为什么碰巧出生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我真是南方人吗?我的祖先是不是也是从另一个地方因为各种原因迁过来的呢?……

那么,这个秋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刨“根”问底。

奶奶的决定

讲述者:蒋淑琴

关键词:计划生育

很少会有人问我你从哪来的,好像我就该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嘿嘿,“人不可貌相”,我其实来自山东聊城莘县。

记得刚来浙江的那些年,邻居家一小男孩见到我老是用十分鄙夷的口气喊:你个“北方馒头”!

“北方馒头”怎么了?不过,我确实不明白在北方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夏季又闷又热还常有台风来肆虐的破地方。母亲努努嘴,笑着抱起走路还踉踉跄跄的弟弟,说:“其实,这是你奶奶的决定。”

之后从母亲的话中我知道了有一种政策叫做“计划生育”。奶奶作为从旧时代里走出来的“顽固派”代表之一,始终认为只有男孩才能将一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奶奶只有爸爸一个儿子,另外还有5个女儿。理所当然地,负责将这香火延续下去的重任就落到了我母亲身上。

可这不是违背我们国家的政策也触犯法律了吗?

母亲淡淡地笑着。我发现母亲笑的时候总会让人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即便她讲到为了再生一胎如何在外面东躲西藏,终于因为整日担惊受怕差点流产的事。后来,他们毅然决定举家搬迁到南方。

搬家。柜子箱子家用电器等能搬走的都被扔到一辆大卡车上。车子开出村口之前,同一个宅院里的人都跑来跟我们告别,我瞄了眼造成举家搬迁的“罪魁祸首”——奶奶,她眼圈红得厉害,但始终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在这生活几年后,我们俨然成了本地人。爸爸在这里做着电器生意;奶奶整日将她的宝贝孙子捧在手里,疼在心上……可是,山东的那个家呢?我们是否永远回不去了?

爷爷的人生轨迹

讲述者:焦煊毅

关键词:革命 建设

难得回了一次老家,才发现那原来只是北方一个尘土飞扬、破败不堪的小村庄:村前有一个磨豆腐的大石磨,灰色的磨盘,褐色的把手。走进村子,那里有着同一样式的土坯房,低低矮矮的,土黄色的墙体一如那里的人们——憨厚、淳朴。

不过,也就是在这个破败的小村庄,我的爷爷,那时的一个热血青年,开始了他非凡的人生。

1936年,爷爷参加了革命,当时任职信件递送员。1941年入党,1949年,他还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跟随部队南下。

从此,钱塘江边的这座城市——萧山成了我爷爷的第二个家乡。他的生命开始了新的历程。当然,我也就成了萧山人。

爷爷在萧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湘湖农场。不久,受上级委派,爷爷又去组建钱江农场,带着一家人迁往那里。原以为从此就可以这样安定下来,谁知没过多久,爷爷又奔赴卫生战线,带着家人,搬迁到楼塔,组建了战备医院。后来又经过许多次的搬迁,最后才到了我现在生活的地方。

穷其一生,我的爷爷似乎都在奔走——忙忙碌碌,不辞辛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过,他却乐在其中。用自己的一生来画轨迹,为的是让时代的列车可以更快速地驶向远方!

老爸的奋斗史

讲述者:王昊

关键词:谋生 打工

在地图上找不到那个地方,用导航仪也搜不到,但那是我的家,安徽灵璧县的一个小村庄,也是不管多少年以后,我迟早要回去的地方。奶奶对我说:“在外边好好学,长大了回来盖大房子,这儿永远是你的窝。”

俺妈20多岁嫁给俺爸,那时候俺爸家里穷,欠着许多债,但是俺妈没嫌弃,而且干活还特卖力。大夏天的,在那骄阳下,永远有个身影,高高大大的,在田地里从早忙到晚。村里人一谈起来都说:“你瞧汝平(俺爸)家那口子,多能干哦,大热天的,一个人在那收小麦。”俺妈受了很多苦,虽然我没看到过,但是从她那双粗糙得像抹布似的大手,可以看出曾经受过的苦与累。

其实,俺爸也没办法,他初中一毕业就出门去学手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手艺是个不挨饿的活。听俺爸说,那时候可苦了。开始的几年都别想从师父那里学到一点真本事,因为先得给师父家干活,干上几年,师傅才会真正教你点手艺。

俺爸学了好几年的木工手艺,最后能做柜子、箱子、椅子了,反正只要是能用木头做的,他基本上都会。听他说,他结婚时用的床、柜子等家具都是自己做的,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只能靠自己做。

上世纪90年代初,俺爸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来到杭州闯荡,他们希望闯出片天地来。但是后来,很多人回去了,原因我不知道,只知道俺爸留下来了,“俺那时候刚来,身上一毛钱也没有,就在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竟然捡到了一张大面额的粮票,俺几个人去吃了个饱,就这样挺过来了。”

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俺爸没放弃。后来,俺爸去卖那种用棕榈叶编的小鸟、小螳螂之类的手工艺品,1元钱一个,就这样勉强维持生活。后来,他跟人做活,刷油漆,搞装修。过了几年,他又和朋友一起做起了展架,一开始也挺难的,要去找客户,找投资商。

但是,俺爸干下来了。一直到现在,他还干着,在杭州奋斗着。

曾祖母的那片海

讲述者:杨妮妮

关键词:远嫁

曾祖母最初的家在瓯江的入海口,出门不到百步就是海滩。生于那片土地上的曾祖母骨子里藏着一份硬气。她曾经骄傲地向我们这些后辈讲述她当年刚过10岁跟着父亲出海打鱼,结果遇上台风,在鬼门关前逛了一圈的经历。桨划式的渔船,撕破的渔网,以及大得足以掀翻渔船的海浪。曾祖母说,她当时就跟着父亲拼命地往回划,连渔网都扔海里不要了。说这些的时候她还顺手做了一个划桨的动作。

“那时船里的水都有这么高了!”她指着自己的脚踝皱着眉一脸恐惧地说。附和着笑过后,我愈加觉得那是只存在于曾祖母内心的一个时代。

跟过去封建时代的妇女们一样,曾祖母15岁便带着一个大橱柜和几个放衣物的木箱子嫁到了相对比较发达的内陆。这段距离在现在看来就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可在当初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却是难以想象的遥远。

曾祖母很少回去,忙碌的生活让她没有空余时间跟他人闲聊自己的家乡。

终于,她老了,闲下来了,想在众多儿孙面前摆摆长辈的架子,说点唬人的经历显显威风的时候,掏了掏心,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童年时的那片海,那片故土。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吧,跟朋友闲聊起来的时候,我有时也会半开玩笑地说,知道吗,我其实也算是从海边来的……

太外公的梦想

讲述者:李佳莹

关键词:走出大山 摆脱贫穷

我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一直心安理得地认为,我就是这儿的人,我的祖先也一定就是这儿的人,从来没想过,原来我身上流着四分之一安徽人的血液。

那是我从外婆那儿听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外公的爸爸。

他出生在安徽的歙县,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常常是一连三日揭不开锅。那个时候地主欺压得厉害,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被地主搜刮去了,最后只能挨饿。因为家里兄弟多,仅留的一点粮根本不够吃。太外公常常因为太饿与家里发生矛盾。少年时的他常常想,如果离开这个家,是不是就可以吃上饭了呢?

太外公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在小山村待下去,他一心想走出大山,摆脱贫穷。这样的想法在年少的太外公心中生了根,又慢慢地开始发芽、生长。

某一天,他在村头站了很久,默默地回望熟悉的小山村,最后毅然迈开脚步。他独自一人,光着脚走了三个月。沿途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外婆用两字带过:“很苦。”妈妈在一旁插嘴说,你太外公还曾沿街卖艺,来挣路费……

他一路南下,最后在杭州临安的一个叫三口的小村子落了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墙角的破渔网

讲述者:寞若海空

关键词:筑坝、移民

在爷爷还是中年人的时候,和族人们道了声“再见”,说一声“珍重”便各奔东西。

爷爷家本来住在兰江边,在那里,打鱼既是一种活计,也是一种娱乐。爷爷说,从他开始记事起,就在江边玩耍。那条江是他小时候快乐的源泉,却也成了离开的原因。

兰江由衢、婺两水合并而成,是钱塘江的支流之一,一下大雨,水势就会上涨,辛苦栽种的庄稼没等收获便被江水浸淫腐烂,唯一的避风港“家”也坍塌成泥,停靠在江边的小船更是一夜间被冲得无影无踪。

那一年,政府的决策下来了:筑坝。村子就在江边,筑的坝经过了那个小小的村子,于是,“故乡”消失了。

那时候,爷爷是和族人住在一个村的,这个大家族的人们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大家都不想迁走,可是为了防洪,为了生活,只能背井离乡。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够安置这么多人,于是,这个村几户、那个村几户,大家被拆散了。小孩、妇女全都哭得稀里哗啦,一群大老爷们也抱头痛哭。

新家也在江边,不过离老家很远。爷爷说,刚过来的时候谁都不认识,连话都听不懂。不过,村里人大多淳朴,没有因为你是外来的就对你有成见,还会时不时帮一把。知道爷爷听不懂方言,他们就讲得慢一些。慢慢地,爷爷不仅能听懂了,而且还学会了方言。

日子过得很快,几十年过去了,我爸爸人到中年,我也长大了。和爷爷同一辈的人一个个过世了,和爸爸同一辈的人彼此也几乎没有太多印象,相见也不识。只剩下渔网,给爷爷留下一种念想。

好了,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感想?反正,几位专程去“查户口”的同学回来后似乎都有一大堆话要说。有的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好好坐下来跟爷爷奶奶聊天;有的说,他们居然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家族曾经有那么坎坷的经历;有的还说,好想马上插上一双翅膀,飞到老家去看一看……

老爸的奋斗给了我和妈妈幸福的生活。现在,我们不但在浙江买了大房子,也开上了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汽车。不过,俺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回安徽老家盖楼房,因为——那里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迟早要回去的地方……(杭州机场路中学王昊)

记得一个作家说过一句话,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我对远行的理解除了是一个人背上行囊去旅游,还有一种便是举家背井离乡来到另一块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就像我自己,在北方出生,长到一半就来到南方继续成长。出门了就很难回去了吧,重要的是不要忘记那片跟自己血脉相连的土地。(乐清白象中学蒋淑琴)

听完太外公的故事之后,除了对自己家族过往历史的震撼,总觉得在我身上多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可能是激活了血脉中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能是这些故事让我对未来多了些许期待……(杭州滨兴学校李佳莹)

我有不少同学,都是跟着父母从老家出来的。小时候的玩伴都不认识了。虽然挣了钱,但是和故乡越来越远。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海宁职业高级中学王梦燚)

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或许,我们一直都在旅途中,早已忘却了那个最初的原点。其实,在我们灵魂深处长久以来空缺着一个位置,那块充塞着“原乡”情结的地方。请偶尔停下前进的脚步,回过头重新审视那片你出发的地方吧,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浙江外国语学院顾奕俊)

其实,关于“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回答!只是,不管我们来自哪里,请不要忘记,在这个地名之前永远有一个共同的前缀——中国!

一份小小的倡议书

在即将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想建议大家来做几件简单的事:

问:和你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了解情况的长辈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了解你们这个家族的来龙去脉:祖上是从哪里过来的,经过了怎样的变迁?……试着用文字记录下来,甚至,可以尝试编写一本简易的家族史。

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姓”是一个意义十分丰富的符号。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姓还能反映他所归属的这个家族的历史呢。小时候,不少同学背过百家姓,现在,不妨来查查你们自己姓氏的来历,看看这个从出生以来就一直跟着我们的特殊的字眼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访:利用假期,回去看看你的故乡,或跟着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甚至是同学朋友,一起去探访那些跟你们的家族命运紧密相关的地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段特殊的旅行一定会让你收获很多。

上一篇:军人结婚申请下一篇:学校政教副主任竞选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