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学理论答案

2024-06-18

国外社会学理论答案(精选6篇)

国外社会学理论答案 第1篇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国外社会学理论》绪论至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政治篇》中指出:“每个国家中都存在着两个国家:一个是穷国,一个是富国。”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马基雅弗利 D、伊本·哈尔顿

2、博丹认为,社会起源于()。A、氏族 B、部落 C、宗族 D、家庭

3、把“自然状态”描述为和谐美好景象的思想家是()。A、洛克 B、卢梭 C、霍布斯 D、维科

4、孔德科学分类中处于最高等级的学科是()。A、天文学 B、生物学 C、社会学 D、物理学

5、孔德所说的“西方革命”时期是指()。

A、神学阶段 B、形而上学阶段 C、实证阶段 D、基督教时期

6、斯宾塞出版的第一部社会学专著是()。

A、《社会静力学》 B、《社会学原理》 C、《第一原理》 D、《人与国家》

7、斯宾塞主张()国家的活动范围。A、增强 B、扩大 C、限制 D、缩小

8、()说:“人步入社会就像步入某种陌生地”。A、孔德 B、斯宾塞 C、滕尼斯 D、马基雅弗利

9、下面不属于社会生活范围的是()。A、都市 B、乡村 C、国家 D、世界

10、社会集合体的理想类型是()。A、联盟 B、联合体 C、党派 D、兄弟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哈尔顿认为,各个社会和民族的不同是由于()所造成。A、生物因素 B、地理因素 C、生活方式 D、生产方式

2、博丹认为,社会就本质而言是由为了从事()等类似活动而组织起来的众多小群体合作而成。

A、手工业 B、商业 C、礼仪 D、战争

3、()构成孟德斯鸠政体分类的基本原则。A、道德 B、荣誉 C、自由 D、恐怖

4、孔德的科学分类告诉人们,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A、复杂性增加 B、一般性程度下降 C、简明性程度下降 D、一般性程度上升

5、社会有机体的联结纽带是()。A、语言 B、宗教 C、仪式 D、社会分工

6、孔德认为,破坏社会“和谐或演替自然规律”的原因包括()。A、一般原因 B、特殊原因 C、临时原因 D、意外原因

7、社会与生物有机体间的相似之处在于:()。A、生长过程 B、结构进化 C、功能分化 D、相互依赖

8、斯宾塞指出,社会进化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以()的方式进行。A、分散 B、曲折反复 C、波浪式 D、再分散

9、公社以()为纽带。

A、血缘 B、感情 C、伦理团结 D、习惯

10、社会的政治生活的特点是()。

A、国家生活 B、民主政治 C、革命立法 D、集权制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打“√”,错的“×”,不需要改错。)

1、亚里斯多德说:人是社会动物,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存。()

2、黑格尔对社会学学科形成的重大贡献在于:国家与社会的概念。()

3、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

4、孔德指出,通过对病态社会现象的观察,可以了解社会现象正常的规律。()

5、孔德断定,社会进步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发进步,二是人们通过合理行动加速的进步。()

6、斯宾塞相信,社会进化是必然的,是不可能倒退的。()

7、根据斯宾塞的观点,国家是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

8、斯宾塞主张限制国家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政治不干涉主义。()

9、在滕尼斯看来,社会导源于本质意志。()

10、人类的总趋势是由“公社”走向“社会”。()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以 为代表。

2、重农业学派认为 和 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1、主张“自然状态”下人人相互为战的观点的,古希腊时期有,而近代则

3、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 和 的科学。

4、和 是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两条主线。

5、滕尼斯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分为 和 两种。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哪些社会等级?

2、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4、斯宾塞是如何理解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间的不同的?

5、简述滕尼斯关于社会本质的思想。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试述孔德关于社会改造的思想。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D

3、B

4、C

5、B

6、A

7、C

8、C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

3、ABD

4、ABC

5、ABD

6、ABCD

7、ABCD

8、AD

9、ABC

10、ABCD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智者派、霍布斯

2、土地、农业

3、社会秩序、社会进步

4、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

5、本质意志、选择意志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答:首先说明“理想国”在柏拉图思想中的地位,然后再简单回答。“理想国”是柏拉图用以质量关社会现实的政治理想主义主张。“理想国”中的社会阶层有:(1)哲学王;(2)武士;(3)劳动者。此外还有等外之人:奴隶。

2、答:以概括性方式回答。

人之秉性是天生自由的;人人皆应享有平等权利;用社会契约的形式来解释社会的产生和国家权力的本质。

3、答:先按次序列出要点,然后稍作解释。

(1)观察法;(2)实验法;(3)比较法;(4)历史法。

4、答:首先列出要点,然后再解释其含义。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区别: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结合紧密;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组成它的个体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结合程度不牢固;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一定部位;社会中,意识遍布于每个分子身上,每一个成员都有相当的感受能力;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与整体关系是: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为部分即成员的幸福服务。

5、答:首先简单说明概念的含义,然后回答基本内容。滕尼斯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是指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有:①社会关系;②社会集合体;③社会集团。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答:首先说明孔德社会改建的宏观思想,然后具体介绍其社会改建思路。具体答案为:

孔德认为,社会的重建和改造需要激发三种力量:以许多人和财富为基础的物质力量;以思维形成概念为基础的理性力量;以爱为基础的道德力量。具体而言,要以下面六个原则为重建秩序的指南:

a)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一旦社会制度符合自然法则和科学精神,就会出现一个新社会; b)扩大博爱倾向。生命中真正的动力是情感,而非智力,人性的特点是,情感胜于理智,最私人的倾向胜过高尚倾向,但人类拥有博爱倾向,扩大这一倾向能把社会引向秩序与和谐; c)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通过建立人道教来把人的情感与人本主义宗教化,以之建立社会秩序;

d)扩大社会分工与合作。分工是先进社会的本质要素,社会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它; e)增强政府的权威与调节作用。f)以保护私有制为基础进行社会改造。

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至第七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齐美尔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第一级是()。

A.一般社会学 B.形式社会学 C.普通社会学 D.哲学社会学 2.制度和法律产生于()中。

A.二人群体 B.三人群体 C.大群体 D.所有群体 3.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属于()。

A、目的合理的行动 B、价值合理的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 4.韦伯政治社会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是()。A、权力 B、统治 C、纪律 D、权威

5.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最具影响力的是()。A、《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C、《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D、《中国宗教》 6.()是涂尔干影响力最大的著作。A.《论社会分工》 B.《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自杀论》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7.涂尔干指出,将个体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A.理性契约 B.自由竞争 C.国家强制 D.集体良心

8.华尔街一投资大亨事业破产,在办公室开枪自尽,此种行为属于()自杀。A.利他型 B.利己型 C.失范型 D.宿命型 9.剩余物的抽象性质类似于语言学中的()。A.词根 B.词尾 C.前缀 D.后缀 10.推动变化和革新的是()。

A.组合的本能 B.组合体的持久性 C.行动的本能 D.性本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齐美尔认为,社会是()。

A、社会化的个人复合体 B、社会性的人类物质 C、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和 D、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2、根据齐美尔的观点,如果研究家庭制度,重点应研究()。A、家族大小 B、人际关系特点 C、交往频率 D、家族经济关系

3、社会行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行动者 B、动机 C、以他人行为为目标 D、手段选择

4、例如,()等都是克里斯玛式的人物。A、耶稣 B、拿破仑 C、希特勒 D、毛泽东

5、韦伯的政治社会学概念主要有()。A.权力 B.权威 C.统治 D.纪律

6、涂尔干所处时代社会变迁中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为()。A、经济危机 B、社会危机 C、政治危机 D、精神危机

7、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者必须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排除()的干扰。A、情感因素 B、道德判断 C、先入为主观念 D、世俗成见

8、社会分工发展带来的社会后果包括()。A、个性的发展 B、集体意识的弱化 C、相互依赖的强化 D、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

9、组合体的持久性是指人类试图()的倾向。

A、回到过去 B、拒绝变化 C、忠实接受一切命令 D、维持现有组合

10、不属于“社会性”剩余物的是()。

A、禁欲主义 B、一致的需求 C、权威论据 D、口头论据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齐美尔强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

2、齐美尔认为,妒忌、贪婪、仇恨等是产生社会冲突的根源。()

3、韦伯认为,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4、新教是入世禁欲主义的典型。()

5、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不同于贪婪无度和掠夺成性的资本主义。()

6、涂尔干将“集体意识”视为社会团结的基础。()

7、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8、培养和完善中间群体的职业道德是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良方。()

9、剩余物即人之本能。()

10、事与愿违是非逻辑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 与 是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

2.在齐美尔看来,与 是现代社会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3.个人魅力型领袖往往具有强烈的,而受到感召的群众则常常怀有狂热的。4.通过对法理型统治类型的分析,韦伯对资本主义的 和 进行了剖析。5.涂尔干将社会团结分为 和 两类。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齐美尔是如何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的?

2、法理型统治的特征是什么?

3、简释涂尔干的机械团结。

4、简述涂尔干的社会观。

5、帕累托的非逻辑行为有哪些类别?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试述韦伯科层制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C

3、B

4、B

5、B

6、C

7、D

8、B

9、A

10、A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

3、BC

4、ABCD

5、ACD

6、ABD

7、ABCD

8、ABC

9、BCD

10、CD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合作、冲突

2、文化的发展、人的异化

3、使命感、效忠精神

4、组织形式、管理方式

5、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分要点简单回答。

社会冲突的功能: ① 整合功能

在不断分化、日益复杂的社会里,群体数目不断增长,以理性为标准的群体构成取代了以感情为标准的群体构成,当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能促进群体内部的结合,抒解矛盾。

在社会大系统中,冲突能促进群体之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和明确界限,使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冲突将社会个体连结在社会交往的网络之中,因此,冲突构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 稳定功能

冲突有利于矛盾和敌对情绪的解决和缓解,在充满矛盾和敌对情绪的情况下,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使有敌对思想和情绪的人心理上得以放松和安慰。否则,强制或压制冲突,只能激化矛盾和对立情绪,造成社会分裂和解体。让冲突得到发泄的思想成为后来“安全阀”理论的源头。

2.先解释概念,再简单回答。

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任何一项法律的制定都是以目的合理和价值合理目标基础之上的。法理型统治的特点:1)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2)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对各级机关实行牢固的监督制度;3)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4)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5)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有效,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非某个具体的个人。

3.先解释概念,后简要回答。

机械团结是指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原始社会和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典型。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间同质性较高。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或经济活动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精神活动上:信奉同样的宗教、具有同样的信仰、追求同样的价值目标、接受同样的行为规范、持有同样的道德评价标准甚至于在情绪上也有一致的表现方式。这是没有社会分工或分工十分简单的社会。

4.分点扼要回答。

(1)坚决反对唯名论,支持唯实论立场,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具有超越于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无法在个人身上找到。

(2)社会的另一特性是整体性。

(3)实体性和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不涉及个体层次,只以社会层次为研究领域:“社会学家眼中没有个人”。

5.先解释概念,后分点简要回答。

指与逻辑行为相对的行为。非逻辑行为有四类:

①在主观和实际上手段与目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为;

②行为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却误以为他采用的手段能够引出他所希望的后果; ③行为的手段与客观结果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在主观上不曾知或想像过这种联系;(本能行为)

④行为结果与所运用的手段之间有逻辑上的联系,但结果并不符合行为者的主观愿望。(事与愿违)

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非逻辑行为。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1.先解释概念,然后分点回答。

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韦伯首先对科层制管理机构的构成进行说明:

管理班子在最纯粹的类型中是由以下人员构成:1)人格上自由,仅仅服从和履行实际公务职责;2)牢固的职务等级;3)严格的职务权限;4)根据合同,以自由选择为基础,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进行职务聘任,通过考试来确定并以文凭来鉴定其专业熟练程度;5)实行货币化等级工资制;6)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唯一和主要的职业;7)根据工龄、成绩决定晋升;8)管理者无特权,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9)服从严格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与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

在韦伯看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理性化和官僚制(科层制)化的过程。表现在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效益、效率、功能,在驱使人们行动的动机中,理想、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逐渐淡化。工业化的西方世界的现实因而是“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亦即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科层制把效益、效率、功能当作主要追求目标的结果意味着把“目的——工具理性”这一手段当作了终极目标。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八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格系统承担的是()功能。A.适应 B.达鹄 C.整合 D.维模

2.承担适应功能子系统输出的一般交换媒介是()。A、货币 B、权力 C、影响或赞同 D、价值承担和声望

3.()特别注意社会的生态学基础,尤其是个人与群体的空间分布。A.凡勃伦 B.帕克 C.帕累托 D.达伦多夫 4.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主要源于()。A.齐美尔 B.马克思 C.帕累托 D.韦伯

5.摩斯认为,马林诺夫斯的库拉交换实际上是一种()交换。A.集体性 B.礼仪性 C.情感性 D.经济性

6.列维-斯特劳斯的限制性交换涉及到()关系。A、两人 B、三人 C、多人 D、整体

7.在詹姆斯的自我概念中,身体、衣着、房屋、财产和家庭等属于()。A.抽象我 B.精神我 C.物质我 D.社会我

8.相遇式互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们之间()相互注意。A.持续性的 B.间断性的 C.无意识的 D.有目的的 9.最早提出“中心-边陲”概念的人是()。A.普雷维什 B.保罗·巴兰 C.弗兰克 D.桑托斯 10.在社会“意图”上,后工业社会主要是()的竞争。

A.同自然界 B.同加工过的自然界 C.人与人之间 D.国家与国家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帕森斯承认,他的一般行动理论继承了古典理论家()的旨意。A、马歇尔 B、帕累托 C、涂尔干 D、韦伯

2、在社会系统中,承担维模功能的是()。A.家庭 B.教育 C.宗教 D.法律

3、米尔斯通过()概念对白领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分析。A、阶级 B、异化 C、科层制 D、权力

4、科塞论及的社会冲突功能的内容或方面是()。A、社会功能 B、社会心理功能 C、反功能 D、潜功能

5、霍曼斯“活动”概念的特点是()。

A.追求报酬 B.经济动机 C.逃避惩罚 D.理性抉择

6、布劳交换理论的重点在于:()。

A、社会结构对交换过程的制约 B、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

C、影响个人间交换过程的的心理因素 D、基本交换过程对社会结构形成发展的影响

7、除库利外,持有镜中我思想的学者还有()等人。

A、亚当·斯密 B、大卫·休谟 C、亚当·弗格森 D、约翰·杜威

8、布鲁默把客体分为()几种。

A、物质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D、抽象客体

9、英克尔斯从()的角度分析了形成现代人格的环境因素。A、横向 B、纵向 C、微观 D、宏观

10、贝尔所说的第五产业包括()在内。A、卫生 B、教育 C、研究 D、政府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是帕森斯一般行动理论的核心论点。()

2、反功能概念的提出,推翻了以往功能分析中暗含的功能普遍性假设。()

3、科塞认为,冲突的非物质性原因源出于“社会合法性的撤销”。()

4、外部冲突必然导致群体发展、壮大、坚强。()

5、霍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

6、与霍曼斯一样,布劳把一切社会活动都视为交换行为。()

7、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的观点是鲍德温对詹姆斯的根本修正。()

8、个人的装扮由仪表和举止两部分构成。()

9、在适当的环境下,任何人在成年之后都可以转变为现代人。()

10、战后的依附主要表现为对科学技术与工业的依附。()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默顿将各种可观察后果区分为 和。

2.一个强制性组合由两类人组成: 和,社会冲突就在他们之间产生。3.社会交换论把经济学中的利润看作是社会学中的,把亏本看作是。4.库利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 与,因为这些是人类社会的特点。5.现代人具有 态度和 意识。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科塞安全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社会交换理论在哪些方面借鉴了行为主义理论?

4、简答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5、简述马里奥·列维结构关系变量理论。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试析达伦多夫的权威与权威结构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A

3、B

4、B

5、A

6、A

7、C

8、A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

3、BC

4、ABC

5、AC

6、ABD

7、AB

8、ABD

9、AB

10、ABCD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显功能、潜功能

2、统治者、被统治者

3、报酬、惩罚

4、精神、主观

5、乐观主义、普遍主义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分要点简单回答。

①在研究层次上,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各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②研究方向上,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

③研究主题上,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是如何得到满足的?

④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共有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范式,不如说是共有功能分析方法。

2.分要点简单回答。

科塞安全阀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 通过释放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

② 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机制; ③ 社会越僵化,安全阀机制越重要;

④ 安全阀可以排泄敌对情绪,但不能解决问题,能缓和矛盾,但不能解决矛盾; ⑤ 安全阀机制提供情绪的替代目标和发泄手段; ⑥ 当相互对立的利益和情绪受到压制的时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把敌对情绪从真正的根源中转移出来,从其他渠道发泄。结果之二是导致相互关系的终结;

⑦ 没有安全阀机制或机制不完善的社会结构是僵化的社会结构,因而是潜伏危机的社会结构。

3.交换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行为主义理论成果:

1)在任何情况下,有机体的行为总是趋向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 2)有机体所重复的行为方式,通常在过去是保证报酬的有效方式; 3)有机体在与过去相似情境下,会重复以往有效的行为方式; 4)当前情境下的刺激,如果在过去是与报酬相联系,则它将唤起过去在相应情境下所采取过的行为;

5)重复某种行为是因为能够继续获得报酬; 6)如果某种行为以前在相似情境下得到报酬,现在突然没有了,有机体就会产生情绪波动; 7)有机体从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多,产生这种行为的有效性就越小,并有可能转向寻求其他报酬行为方式。

4.先简介库利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再扼要回答具体思想。

查尔斯·H.库利,美国早期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学家。他对符号互动论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镜中我”概念。

镜中我: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自我的观念。

镜中我概念有三重含义或分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解释或定义阶段-自我反应阶段 库利的镜中我思想与其初级群体思想密切相关。

5.先简介列维其人,再简要回答理论内容。

马里奥·列维是美国社会学家,他主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现代化问题展开研究。他认为,了解社会关系结构是理解现代化变迁的前提条件。

社会发展的关系结构变量:

(1)认识方面,理性的——传统的;

(2)成员关系标准方面,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的;(3)实质界限方面,功能特定的——功能弥散的;(4)感情方面,回避的——亲近的;

(5)目标定向方面,个人主义的——对他人负责的;(6)社会分层方面,等级的——非等级的。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先简要说明概念在达伦多夫理论中的地位,再具体回答基本内容。

权威与权威结构是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重要部分和前提部分。

达伦多夫认为,任何社会组织在结构上都可以看作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拥有权力的统治者和丧失权力的被统治者。人在社会地位上的这种不同源于不平等的权力分配关系。他借用韦伯的“权力”与“权威”概念来说明这一区别。

权力:克服他人阻力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

权威:在合法性基础上使某人具有一定内容的命令被既定个人执行的可能性。权威关系始终意味着一种上下级关系,一种合法的关系,它比权力关系有意义。强制性协调组合(ICAs):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权威关系的共同点是无可争议的:都是统治与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任何社会组织或单位都是由统治与被统治两大群体组成结合体,这种依赖制度等强制手段有形资产和维持的社会结合体被称为“强制性协作组合(ICAs)。

财富关系不同,权威关系中零和关系,不存在中间状态。权力与权威是稀缺资源,特定ICAS中的次级群体为之展开竞争,构成冲突的主要根源。

国外社会学理论答案 第2篇

华师《社会学理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1.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在社

会学上称为()。A.角色建设 B.角色距离 C.角色冲突 D.角色不清 正确答案:B 2.满分:2 分 得分:2

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正确答案:D 3.满分:2 分 得分:2

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的社会化。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正确答案:C 4.满分:2 分 得分:2

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A.2—10 人 B.2—20 人 C.2—30 人 D.2—40 人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得分:2 5.()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 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正确答案:C 6.满分:2 分 得分: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同辈群体 正确答案:D 7.满分:2 分 得分:2

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正确答案:C 8.满分:2 分 得分:2

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正确答案:D 9.满分:2 分 得分:2

“社会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最早提出者是()。

A.罗斯 B.吉登斯 C.米尔斯 D.默顿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得分:2

10.帕森斯的学生 K•默顿创立了()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得分:2 11.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得分:2

12.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13.阶级产生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得分:2

14.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的特点。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得分:2

15.社会学回答社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 D.规范功能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16.下列属于社会学关于社会设置的研究内容的是()。A.学校的考 勤制度

B.学校的校规 C.考试纪律 D.教育制度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得分:2

17.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辨证冲突理论的是()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18.下列不属于社会学意义的社会群体的是()。A.游伴群 B.消费者协会 C.候车群 D.工会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得分:2

19.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异代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是()。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C.核心家庭 D.残缺家庭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20.()对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正 功能”与“反功能”两对概念。A.默顿 B.齐美尔 C.帕森斯 D.迪尔凯姆 正确答案:A 21.书。A.E.戈夫曼 满分:2 分 得分:2

美国社会学家()是拟剧论的创始人,著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等

B.乔治•米德 C.布鲁默 D.库恩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得分:2

22.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得分:2

23.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24.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25.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得分:2 得分:50V

二、多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1.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有()

A.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B.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C.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D.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正确答案:ABCD 2.越轨行为包括()满分:2 分 得分:2

A.违法行为 B.违章行为 C.违规行为 D.适应性行为 E.从众行为 正确答案:ABC 3.满分:2 分 得分:2

迪尔凯姆将社会整合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A.有机团结 B.礼俗社会 C.法理社会 D.机械团结 正确答案:AD 4.满分:2 分 得分:2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包括()

A.获得人格和自我 B.培养社会角色 C.满足情感需求 D.实现文化转移 E.完成世代交替 正确答案:ABCDE 5.满分:2 分 得分:2

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

A.民族构成 B.家庭构成 C.宗教信仰构成 D.文化教育程度构成 E.职业和行业构成 正确答案:ABCDE 6.满分:2 分 得分:2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血缘群体

B.地缘群体 C.业缘群体 D.趣缘群

体 E.正式群体 正确答案:ABCD 7.满分:2 分 得分:2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进行分层的三个角度是()

A.经济 B.声誉 C.年龄 D.权力 正确答案:ABD 8.满分:2 分 得分:2

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A.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特征决定的 B.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 C.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 D.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 E.地位的获得是以个人的才能与成就为条件的 正确答案:BCDE 9.满分:2 分 得分:2

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个人自致条件有()

A.家庭出身 B.个人成就 C.亲属关系 D.工作经验 正确答案:BD 满分:2 分 得分:2

10.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A.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B.符号互动论 C.拟剧论 D.本土方法论 E.社会交换论 正确答案:ABCDE 满分:2 分 得分:2

11.社会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包括()

A.角色混淆 B.角色紧张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E.角色丛 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 得分:2

12.关于群体的论述,正确的是()A.个人的简单相加 B.社会关系的实体 C.人类生产的基本场所 D.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E.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BCDE 满分:2 分 得分:2

13.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A.规范性行为功能 B.经济生活功能 C.精神生活功能 D.教育功能 E.抚养、赡养功能 正确答案:ABCDE 满分:2 分 得分:2

14.社会组织的特征有()A.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B.内部有周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 C.存在一个或数个权力中心 D.组织成员经常变更 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 得分:2

15.城市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取决于()A.新建城市的兴起 B.农业发展水平C.城市工业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D.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E.人口的机械增长

正确答案:BD

满分:2

分 得分:2

16.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A.环境 B.人口 C.社会制度 D.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E.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ABCDE 满分:2 分 得分:2

17.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B.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C.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 D.文化是社会遗产 E.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BCDE 满分:2 分 得分:2

18.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有()A.矩阵制 B.直线职能参谋制 C.事业部制 D.职能制 E.直线制 正确答案:AC 满分:2 分 得分:2

19.社会设置的显著特征包括()A.可重复性 B.集体性约束 C.自我维护性 D.不稳定性 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 得分:2

20.社会学的主要特

征有()A.整体性 B.综合性 C.实证性

D.应用性 E.多样性 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 得分:2

21.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原因有()A.历史包袱沉重 B.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不完善 D.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 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 得分:2

22.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个人先赋条件有()A.家庭出身 B.个人成就 C.亲属关系 D.工作经验 正确答案:AC 满分:2 分 得分:2

23.集合行为的特点是()A.人数众多 B.无组织 C.不稳定 D.非常规 E.自发性 正确答案:ABCDE 满分:2 分 得分:2

2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A.合作 B.竞争 C.冲突 D.强制 E.顺从与顺应 正确答案:ABCDE 满分:2 分 得分:2

25.马克斯.韦伯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有()A.财富 B.权力

C.声望 D.职业 E.社会经济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 得分:2

国外社会学理论答案 第3篇

一、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的发展

西方德育社会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系统探讨德育社会化现象的学者, 应当首推柏拉图。他认为, 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是“真正完善的人”即哲学王来担任, 才能保证国家的团结、富强和永存。因为哲学王是最有远见、最有智慧、最能通透真理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实现“智者治国”的理念。哲学王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说服和教育的手段, 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人性, 净化灵魂。在这个意义上, 柏拉图把教育手段视为“唯一重大的问题”, 把城邦视为一个教育机构。他主张, 国家必须牢牢地掌握各种教育手段, 制订严格的教学计划, 并对文学作品等教育内容进行严格检查, “警告诗人应该按照什么路子写作他们的故事, 不允许他们写出不合乎规范的东西”[2]。

柏拉图的思想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 才在美国的社会学专著中才得到延续, 并发展为“社会化”的提法。20世纪以后, 国外对于社会化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呈现出繁荣景象。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都关注此问题, 多学科融合研究也初露端倪。德育社会化思想为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社会学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理论观点。

社会学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强调社会要持续存在, 个人不但要适应社会, 还要实现社会化。所谓社会化, 就是改变既有情结, 使个人符合群体需要的过程, 这既要靠社会影响, 又要靠社会制约。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等经典概念。库利认为,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并将自我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一句话, 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 (反馈) 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信息交流, 犹如一面镜子, 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3]库利还注意到父母和家庭等“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家庭中, 孩子通过对其父母的看法抱以“同感”而形成自我意识, 实现社会化。“镜中我”理论着重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随着社会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77年在《实践理论大纲》中提出“场域”、“习性” 的概念, 并系统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习性理论”认为, “习性”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行为合力作用的结果, 表现为一种倾向性, 是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史共同决定的行为倾向性和心智结构, 是社会结构通过“外在的内在化”铭刻在我们身体和头脑中的方式, 最恰当的表现是行为的内在一致性和行动的持久性。习性和场域之间的关联方式有两个:一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习性, 习性作为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二是认知建构关系。习性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的世界。总之, 个体与社会不再是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而是在不同场景中呈现互逆和循环的辩证关系。布迪厄还进一步指出, 个体的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完整而适当的解释。这一认识使他竭力呼吁, 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具备社会学的视角, 要在实践中考察人的社会化过程。这对德育社会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2.心理学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理论观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家主要从遗传、环境、榜样、认知等方面对社会化进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 心理学的研究既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又为德育社会化方式、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使这一研究更具实用价值。虽然各派心理学都有关于社会化理论的阐释, 但对高校德育社会化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派别。

(1)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人一出生就有对社会生活进行破坏的冲动, 社会化的目标就在于“驯服冲动”, 将其纳入社会可接受的轨道。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 是最难接近又最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由快乐原则支配。“本我”生而具有, 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 同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而“自我”作为意识的结构部分, 既从“本我”中发展出来, 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本我”遵循现实原则, 既要考虑后果, 又要在社会认可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弗洛伊德指出, “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 后者控制“本我”盲目的欲望以保护机体免受损害;而前者则有是非标准, 力图调节“本我”和“自我”的矛盾, 从而使人按照文化教育和道德标准采取行动。

(2) 机能主义学派。

机能心理学主张, 心理学研究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 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 心理学不能把人剥离社会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和“教育即生活”[4]等重要思想,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 是参与生活的过程, 是塑造人的性格、行为习惯和倾向性的过程, 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以适应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道德不是教来的, 而是学生在社会合作、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此, 道德教育应通过生活和各科教学来进行, 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5]。他还主张用探究、讨论和商量的方法替代强制和灌输, 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 促进他们道德智慧的发展。从杜威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看出, 与社会互动的教育, 本质上就是社会化的德育思想。

(3)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研究主要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强调“人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6]。其代表人物斯金纳指出,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对各种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应, 有的行为被强化, 成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并逐渐积累。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而社会文化就是一种强化情境, 它鼓励正确的行为, 抵制错误的行为, 促进人的社会化。

(4) 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 强调知识的作用, 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其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不是环境塑造了人, 而是人积极寻求了解环境,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他还指出, 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要针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柯尔伯格主张, 应该把全社会建成一个“正义共同体学校”, 并旗帜鲜明地告诉青少年:“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 而且要做自己虽不太愿意但社会要求做的正当的事。”[7]这样, 处于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就能达到道德认识发展的“第三水平”, 即超越世俗社会化, 以“正义”作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制度的“最高水平”。

3.政治学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理论观点。

政治学领域对德育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当属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早在中世纪, 马基雅维利就涉猎了政治社会化。他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虚伪的, 如果凭人性自由发展, 则人类势必陷入自相残杀的局面。人们为了保全自己, 组成了国家, 过上了政治生活。而要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 统治者必须控制教育系统, 将自己“极其重要的品质铭刻在他的追随者身上, 即使他们可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禀赋”[8]。随着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统治阶级越来越重视对年轻人, 尤其是大学生的政治教育, 所以, 政治社会化理论应运而生。“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考察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的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9]。其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认为, 维持政治体系要求其与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一定的能量交换, 输入方面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而这则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实现的。兰格维尔德指出:“政治教育是有意识地传输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10]主要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普鲁伊特在研究直接政治社会化时认为, 政治人对政治环境的直接学习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实现模仿, 尤其是把父母或其他人的价值标准用来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 从而获得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倾向。罗斯金就曾指出:“孩子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场所都是政治社会化的潜在机构。”[11]总体来说, 学者们普遍认为,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之间不断的、连续的互动, 由作为政治信息传播的“教”和作为个体政治学习与内化的“化”共同组成。就个体而言, 政治社会化研究个体怎样接受政治文化, 并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就社会而言, 研究社会怎样传播政治文化。另外, 学者们还指出,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政治体系应根据不同的社会性质, 制定相应的政治社会化模式,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社会化理论与我国所倡导的德育具有许多共同之处, 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人类学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理论观点。

人类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的文化丰富了社会化内容。他们认为, 人不仅是生物的人, 而且是文化的人, 只有不仅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而且了解异族的文化, 才能抽象出普遍的社会化原理。人类学家开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增添了德育社会化理论的内容。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他们扩大了比较研究的范围, 同时对多个社会加以比较。他们证实, 尽管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不同, 但彼此之间存在共同之处的, 即社会化是一个反映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 没有个体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 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 人将不成其为人, 从而辩证地分析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启示

与西方社会化研究相比, 我国德育社会化研究较为滞后, 还处在探索阶段。国外社会化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 不仅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在德育社会化研究过程中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 以多学科融合的视野开展德育社会化理论研究, 而且要时刻关注其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及时汲取并为我所用。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阶级性, 笔者将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的实际情况, 在微观上具体分析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成果对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启示。

1.在德育社会化理念上, 重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高校德育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 借助全社会的资源, 塑造学生及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它体现了高校德育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德育社会化更多地关注其社会性一面, 而忽视了个性化。然而, 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普遍认为, 德育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杜威认为, 德育不应是封闭式的, 不能禁锢人的思想, 而要促进人的道德思维能力, 特别是批评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教育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心理活动, 激发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活动, 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马克思也指出, “主体是人”[12], 但不是单个的人, 而是存在于群体和社会活动中的人。在这种意义上, “主体, 即社会”[12]。其实, 高校德育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人的发展服务。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互推动的, 人不是社会的附属物, 而是社会的主人。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 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人与社会互为目的与手段。进一步说, 高校德育发展个体的个性是借助高校德育社会化来完成的, 一方面, 高校德育应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 坚持学校的主导作用, 将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灌输、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 还要尊重个体的选择,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独立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这既可以使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得以巩固和完善, 政治体系得以运行和延续, 又可以让社会中的主体个性更加丰富多彩, 促进社会不断前进。

2.在德育社会化目标上, 坚持连续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高校德育社会化目标规定了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 对高校德育社会化具有定向、指导、调节和制约的作用, 是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高校德育社会化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为其制定的根本依据, 传递社会主流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要求, 体现德育发展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但是, 我们也必须重视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及规律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目标确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分析主体社会化时, 都强调主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分阶段的, 不同阶段主体的价值诉求和社会化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要制定分层次的社会化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 高校德育社会化目标既要保持一定的共性即连续性, 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这样才有现实针对性, 才能取得实效。具体地说, 一是要确定统一的高校德育目标体系, 只有在统一目标体系的引导下, 才能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发展中形成合力;二是要根据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差异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 以基础道德目标为底线, 构建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个体的道德需求, 使每个人的道德意识能够通过从不同的起点出发, 经过努力后都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并且使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 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不断调整和完善德育目标。

3.在德育社会化方法上, 倡导灌输与渗透互补。

灌输是高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有灌输, 就没有高校德育。“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任何阶级要巩固政权, 都必须向本国人民灌输本阶级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 这是统一人民思想、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需要。然而, 无论是政治社会化理论, 还是心理学各派观点, 都阐述了社会化过程中环境和实践的作用。这对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在方法上要充分发挥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的互补。一是要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 由硬性灌输转化为以探究、商讨为主的柔性灌输, 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手段, 寓教于乐, 使教育具有愉悦性、多样性和知识性。二是要注重环境熏陶, 尤其是校园文化的建设, 形成一个积极、健康、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三是要将高校德育社会化内容渗透到历史、哲学、政治、伦理、数学、物理等课程中, 形成课堂教学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四是要把高校德育同文化传统、社会风气、道德规范、人际交往结合起来, 使高校德育社会化内容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4.在德育社会化模式上, 发挥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交互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 而要走向开放, 走向社会, 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并服务于社会。根据西方德育社会化理论的阐述,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 不仅包括高校德育自身运行的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 而且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 形成合力。高校必须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公共资源, 将其纳入教育系统, 构建一个开放的、分工明确且层次丰富的高校德育社会化运行模式。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不断推动高校德育社会化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等创新, 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 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络的软硬件环境, 同时加强网络应用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监督机制建设, 营造健康上网、合理用网的环境;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处理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 提高分辨力和自控力;加快高校德育社会化进程, 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良好氛围”[14]。二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大德育”意识, 调动一切因素和手段, 形成学校、家庭、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社区齐抓共管, 共同承担德育责任的局面, 从而巩固学校德育成果, 增强高校德育社会化效果。

总之,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研究, 它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都有密切关系。国外的德育社会化理论固然发达,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国外的理论, 在借鉴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时, 做到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结合,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保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又要坚持德育发展的开放性, 兼收并蓄, 在时间上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空间上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专科相互渗透, 不断丰富高校德育社会化内涵, 努力提升高校德育社会化实效。

摘要: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 其理论渊源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德育社会化的聚焦, 对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了以下启迪:德育社会化理念重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德育社会化目标坚持连续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德育社会化方法倡导灌输与渗透互补。

国外社会学理论答案 第4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答案 第5篇

(红色划线部分不确定是否要删掉)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答: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

6、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7、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形成

8、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大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并且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等等。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创新有: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用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论断的提出。该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对我们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 主要有四大理论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理论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理论(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主要是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目标是党政职能分开。

(2)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目标是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完善监督机制

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力为人民谋利。(6)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目标是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7)发展基层民主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

政治文明上指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

4、简述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答: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必须秉持的首要态度,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尊重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责任。人的活动不要超出自然的承载范围,让自然能自我修复,这是人类活动的底线。

(二)采取行动,实行治理与发展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使用中,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保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身体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放在首位。三者是有机统一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整体谋划国土资源开发,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占用,促进市场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还要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论断科学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渊源正来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主义理论

马恩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研究,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中国的新问题,实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不断更新、充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

列宁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摒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经济政策,阐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思想。列宁关于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专政,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建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斯大林继承列宁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成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三、毛泽东主张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标志,虽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判断的偏差及冒进的失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在探索基础上反思,开始了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共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着自己的相对完整的范畴体系。

2、结合所学内容与实际谈谈你对当前贫富差距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一、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及特点

(一)现状:贫富差距扩大可大致概括中国社会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及收入分配状况,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差距拉大。

(二)成因:自然、历史原因;市场体制转型的效应,国家政策导向的效应

(三)特点:贫富差距的区域化、集团化、社会化与政治化。

二、科学认识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 1.贫富差距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贫富差距问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历史合理性,具体表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不可能归功于输入差距的拉开,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先富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表现出其合理且有利的一面。

2.贫富差距扩大的危害性

虽然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现象的出现具有某种合理的成分,但是在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表现在容易导致需求不足,形成经济萎缩;严重挫伤大量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民众的相对剥夺感。

3.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国外社会学理论答案 第6篇

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主要内容:

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7、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8、当今中国与社会 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何认识社会的公平正义:

1、应历史地看: 公平正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螺旋式上升。

2、应相对地看: 绝对的公平正义从来都没有,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幻想中。

3、应具体的看: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发展中包括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 ②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包括经济运行质量效率的改善和提高 ③发展包括一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④发展包括人类的发展 ⑤发展包括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衡量: 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量,即以GDP总量或人均GDP为尺度。经济发展的衡量: ①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 ②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 ③识字率 ④健康水平⑤就业情况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除以收入 联合国粮食组织的统计 恩格尔系数 >60% 绝对贫困 50—59% 勉强度日 40—49% 小康 30—39% 富裕 <30% 最富裕 基尼系数

若低于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主要问题: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 ①中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观。

②中国农业效益提高、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中国农产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①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④入世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将面临 ②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执法。严峻的挑战

③从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⑤中国农产品加工和流畅企业将面临严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挑战 主要内容: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可采用的对策

①构建和谐社会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 ③可采取的对策: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①强化市场意识,调整农业结构

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⑤兼顾不同阶段利 ②强化集约意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益 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③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关于和谐社会构建 ④强化保护意识,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主要内容:

⑤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宏观调控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按照民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作用: 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中要求,努力构建全 ①非农村化与城镇化集聚效应 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 ②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有助于农村剩余劳义经济建设、政治文化、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动力的吸纳 ③城镇的“增设一起,作为有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长极”小樱可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长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④农村城镇的发展,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心 主要内容: 制度改革维护公平正义,主要有: ①权利公平②机会公平③规则公平法制守护公平正义: ①以公开促公正 ②以完善体制促公正 ③以强队伍促公正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 ①空气持续恶化 ②水污染日益严重 ③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 华盛顿共识: 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专家们针对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提出来的一项政策建议,主要观点是:减少政府干预,尽快推行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共识应用于进行经济体制转型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休克疗法”。主要特点:①价格自由 ②国有企业私有化 中国模式——北京共识 作为市场经济转型国家采取的是渐进式的中国模式,先在旧体制之外逐渐培育新体制因素,从而逐步改变旧体制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最终导致旧体制解体,逐步形成新的经济体制。改革之一: 在价格改革方面,采取“调放结合”的双轨过渡模式 ?使计划内的价格通过不断调整逐步接近市场均衡水平。?使计划外的市场价格在比重上不断扩大,最终实现向市场轨的合并。改革之二: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增量改革”的渐进方式,先在国有经济之外发展非国有制经济,主要是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睡着非国有制经济的比重逐渐扩大,然后开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世界银行对中国改革的概括 中国改革的五大特征: ①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 ②强调市场化而不是私有化 ③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 ④重视发展出口以及进入世界市场 ⑤国家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借鉴意义: 发展中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必须遵循本国国情,通过创新和实验找到合适本国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盲从于西方模式。当今中国 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没有变”: ①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③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世界所罕见” 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②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③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主要目的:

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关系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最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股份制)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①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严重。②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③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④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 是指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内涵: 0.2~0.3 表示比较平均

0.3~0.4 表示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十三大提出中国发展阶段 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任务规定为: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这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处在实现工业化,由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过渡的阶段。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现状是: ①中国现在的经济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结合。②总体上说,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特别明显的国家,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成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最先系统论述发展中国家这种二元特性的经济学家是刘易斯。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非资本主义部分,前者以现代化工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中国二元经济演进的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二元经济转换阶段(1949—1978)。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双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至今)。重工业优先发展产生的矛盾: ①以长期牺牲农业部门的发展来支持重工业的发展。②农业部门剩余劳动的不断积累。双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自建国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制度变迁—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中国二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两部门经济转变为三部门经济——城市非农业经济——乡村非农业经济——乡村经济,三部门经济从二元经济的角度看,可概括为双重二元结构。①第一重二元结构为全国范围内的二元经济,非农业的一元——城市非农业加上乡村非农业,乡村农业为另一元。②第二重二元经济为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农村非农业为一元,农村农业为另一元。科学发展观和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的五个统筹: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统筹区域发展 ③统筹社会发展 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中发展应该具有的特征: ①“发展”是对人类需求满足成都的表征。

②“发展”是对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相协调的表征。③“发展”是对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各社会阶层关系协调的表征。④“发展”是对私人利益、群众利益、人类整体利益相协调的表征。国家的各种需求在不同时间范畴内所追求的发展(表格)中国未来发展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①解决贫困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失业人口)的物质需求和社会保障,缩小社会各个阶层间的贫富差别和地区间发达水平差别,建立和完善体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制度。②减轻全民的生存竞争压力(有效解决地方政府不计后果的GDP增长活动和促进投资的行为,企业不择手段的获利行为,个人不及生命安全的谋生活动)。③有效的解决水资源、能源、粮食等的国家安全。④切实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和精神素质,保障民族传统文明的传承。⑤谨慎出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问题,防范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的污染中心,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有效治理森林减少、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农耕地丧失等问题)⑥积极参与有关地球生态和人类整体利益的国际活动。二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传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①劳动力剩余 ②资本短缺 ③技术停滞 ④农民逆风险的经营投资目标 ⑤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⑥不平等的土地制度 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⑧生产规模较小 农业二元经济中的贡献: ①产品贡献 ②要素贡献 ③市场贡献 ④外汇贡献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影响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因素: ①地理区位 ②工业布局 ③农村劳动力市场 ④教育 ⑤政府的干预 非农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弊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分散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弊端

①土地资源浪费 ②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③没有获得城镇应有的规模效应 推进中国农村非农村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推进中国农村非农村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的措施: ①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进程,促进劳动力的转移。②采取渐进方式,逐步废除现存畅想分离的户籍制度。a、先易后难,局部突破 b、新制建新城 c、旧城引新制 d、彻底改造旧体制 ③搭理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金融、保险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的能了。二元经济中的城市经济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①传统机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这按 ②体制转型中的工业化进程 ③中国新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a、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设施 b、推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改造 c、搭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推动工业企业走适度集团化的道路 e、规范产业政策,改变城市工业布局结构雷同的局面 中国城市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服务业内涵:

1、城市服务业是指广义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最早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经济学家费雪尔于1953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来的。

2、他根据产品所满足的需要不同把生产划分为三个产业部门。

①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包括农业和采掘业。

②第二产业满足其他更进一步的需要,包括制造业和加工业。

③第三产业是满足人类除了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的需要,包括商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的作用

①通过联系效应和引致效应,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

②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③通过提供各种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并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效率。

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入世”后面临的挑战

中国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过程的特点:

①从总体上看,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

③从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区域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的特点。

④长期来看,主要问题是服务业整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二元经济转换的需要。

入世后,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服务贸易自由化给中国服务业带来的机遇:

①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物业出口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②增强了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性。

③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④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⑤有利于参与新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2、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①有可能危及一国的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

②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会对中国一些新兴服务业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这“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任务,牢牢把握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这一主线,着力破解文化发展的难题,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我国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三加快,一加强:

①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④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方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养老难题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②老龄化速度快,养老保障体系跟不上。

③家庭日益小型化。④历史因素的影响。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主要内容: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等。因此,要在经济发表的基础之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案例:收入分配的改革 收入倍增的实现方式:

①兜底 编制好安全网,使社会保障广覆盖、保基本。

②增收 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居民收入。

③扩中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

上一篇: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 古诗两首苏教版下一篇:新工队伍状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