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24-07-12

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精选4篇)

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第1篇

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共情;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一、共情的概念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的因素。1961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在他的《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一书中指出,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也就是说,如同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犹如亲身体验的了解。

近百年来,国外学者对共情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也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共情展开了一些实证研究。多维取向的共情研究者认为,共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辨别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以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是共情的认知成分,反应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共情的情感成分,共情是这三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共情是暂时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跳出自己本来的参考框架,设身处地地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偏见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仔细辨别他人处在何种情感状态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并准确地反应出他人的真情实感。

二、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咨询师心理咨询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来说,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共情这一概念无疑能促使育人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规定明确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首先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引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班主任可以借助于共情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学习与生活状况。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共情的态度赢得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领导者,其权威的地位更是坚不可摧,学生服从班主任的管理是毫无异议的。然而,学生毕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想法和观念,班主任在教育与管理学生过程中难免与之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人甚至用皇帝与臣民、警察与小偷、医生与病人这样的比喻来形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见师生关系之僵化、师生情感之疏远甚至对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要使僵化的师生关系变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共情不失为一剂良方,因为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赢得学生信任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首先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一种观念。在教育及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仔细揣摩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理解、尊重和接纳,这样才能自然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班主任尤其要选择共情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铺好基石。

2.共情的技巧指导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作沟通交流是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必备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能与班主任交流,期望老师能帮助自己成长。然而,现实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畅之处。班主任找学生进行谈话,要么是学生根本不愿意听或不愿意敞开心扉说,要么是班主任一堆大道理往学生耳朵里灌,这种沟通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效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教师会听,用共情的技巧倾听。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光讲大道理是没用的,这些道理学生都懂,但他就是做不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呢?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班主任暂时放下自己作为教育者所拥有的价值观,用学生的大脑思考他的想法,用学生的内心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想法,接纳他的情绪,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放下防御,敞开心扉,说出他真正想说的话而不是应该说的话,教师才能听到真话而不是套话。道理只有学生真心实意地从自己口中说出来,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

三、共情的具体步骤

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首先要有共情的意识和态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急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某位学生作业没有完成却在抄同学作业,班主任把两位学生都批评一通,告诉他们抄作业是不正确的行为,用写检讨书的方式进行惩罚,禁止他们以后抄作业,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只是解决了具体问题,但很难保证这位学生下次不再抄作业。如果班主任有共情的意识和态度,就不至于用简单的批评教育来解决问题了。

香港学者林孟平认为,共情首先要辅导者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这就要求班主任卸下班主任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积极关注学生这个个体。如果发现学生抄作业,则要对学生抄作业这个行为表示好奇,要有深入了解的欲望,而不是用既定的传统标准直接判断抄作业就是不对的,就是要接受惩罚的。

其次,要做到共情式倾听。当班主任暂时放下主观参照标准,对学生所说的表示感兴趣,积极关注,那么学生就愿意说,愿意被了解。不管学生说了什么,对所说的内容不需要根据班主任头脑中的价值标准作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要保持价值中立,但是对学生言语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要保持高度敏感。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要聆听和辨别学生话语中的情绪以及话语背后的情绪。

最后,共情认知和共情情感。班主任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价值参照标准来体会学生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体验的情绪又是什么,并将自己的感受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还是来看抄作业的例子。从学生的价值标准出发,抄作业很可能是因为作业不完成会面临较大的惩罚。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学生也不例外。为了避免惩罚,他选择抄作业。在抄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情绪很可能是内疚,这一步是共情认知。接着班主任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这些情绪和想法清晰地传递给学生,这时,学生会深深地感觉到老师的真诚、亲近和温暖,老师是多么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自己抄作业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情。有了这些情感铺垫,接下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依照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共情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也是班主任工作中有效的教育方式,更是班主任的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44)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

共情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第2篇

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ühlung”。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Theodore Lipps第一次将Einfllhlung这个词应用于心理学中。1909年美国心理学家Titchener首次使用英文术语empathy取代了“Einf U-hlung”,并沿用至今。在我国《心理学大辞典》中,共情(empathy)可译为“投情”、“共感”、“神入”、“感情移入”。是指治疗者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动的心理历程和能力。共情分两个层次,一是初级的共情,体现在一般会谈技巧之中,局限于对某种情境作出具体情感反应;二是高级而准确的共情,即治疗者进一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表明自己若处于同样情境将会有何种反应或态度,以启发来访者作更深入的自我探讨。共情在心理咨询中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咨询师通过共情能准确的理解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效的影响交流和咨询的效果[1]。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设立到现在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称谓从“政治指导员”到现在的“辅导员”,其主要工作职责由最初的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到现在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者相结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变化,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现实困惑,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是否能将共情有效的运用在工作中,更加准确的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共情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一)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辅导员和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是非常不一样的,其认知能力、行为模式、个性特征等也不尽相同。如果辅导员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学生,则很难理解学生,根本无法实现共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性格乐观的辅导员无法理解学生为何因同学说了句无关紧要的话而难过一学期。自信心很强的辅导员无法理解已成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为什么总认为自己会做不好老师安排的工作。所以,辅导员必须明白,要理解学生,达到共情,一定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而应站到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将自己置身与学生的处境,去理解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些辅导员知道应当去理解学生,做好共情,但却因自己曾经的学生时代不曾与现在的学生有相似的经历而感到担心,觉得很难从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辅导员的共情的基础不是要求必须具有和学生相似的经历才能做到共情,而是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及其出现的问题。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学生,使共情达到更高级的层次。因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醒审视自己,是否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上看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否真正做到了共情。

(二)表达共情应因人而异且适度

辅导员的共情,其目的是为了深入、准确的理解学生及其存在的问题。但学生是各种各样的,也会带来不同的表现与问题。因此,辅导员面对不同的学生,在表达共情时应该有所区别。工作中那些性格较为内向,迫切希望得到理解的学生更需要共情。性格外向经常主动和辅导员交流的学生与性格内敛的学生相比,后者更需要共情。一般来说,情绪稳定的与情绪反应强烈的,表达清楚的与表达混乱的,需要理解愿望一般的与理解愿望强的,应给与后者更多的共情。同时,共情反映的程度应适度,应与学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程度相匹配。过度表达共情容易使学生感觉辅导员小题大做,但共情表达不足也容易使学生感觉辅导员不理解自己,从而影响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站稳辅导员的角色

辅导员表达共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可以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情境,但是也要善于角色转换,能进能出,站稳辅导员的角色。当辅导员确实体验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与学生同喜同悲,但却忘记了自己辅导员的角色。这样做虽然共情了,但可能失去了客观性,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帮助。辅导员在共情的同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防止完全受学生的影响。例如,一名学生未经任何请假程序,就旷课外出。事后经过了解,是因为家中出了急事。作为辅导员,应当理解当学生听闻家中有急事的紧迫心情,这是共情。但辅导员也应该实现角色转换,指导学生发生类似事件正确的请假方式或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

三、共情运用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学生内心

部分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更习惯于说而不习惯于听,更多的着眼于学生发生的行为,因此难免无法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波动。而共情的运用增强了辅导员的倾听行为,在倾听的基础上深入的理解学生的行为,看到并分享学生行为背后的思想和情绪。共情使辅导员能够更加深刻及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收集到学生更多的信息,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使高校辅导员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与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在教育沟通过程中,辅导员如果一味地对学生横加指责,语气中总是充满着盛气凌人,那么学生只会对辅导员抱着防备的心理,双方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的。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而共情能够有效的表达这种理解与接纳。运用共情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接纳,能化解师生间的隔阂,帮助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从迈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烦恼,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压力的应对等方方面面难免会需要辅导员的倾听和帮助。辅导员运用共情,避免了毫无感情的分析说理,通过情感交流,表达对学生的理解,进而与学生建立融洽关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辅导员提供的帮助与建议,也更容易达到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及学校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心理学理论中的共情运用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帮助辅导员更深入的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在心理学中,共情是指治疗者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动的心理历程和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将更多的心理知识运用在工作中,共情就是其中一项。本文阐述了共情的概念及其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和意义,希望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共情,高校辅导员,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77-279

共情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共情;语文课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以长征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长征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实在有些遥远,很多细节都是他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剧本《长征》中,一副铁骨铮铮的彭德怀,下决心枪杀自己的战马,却又要“溢出串串泪水”。学生对这一情节很难理解,课堂讨论陷入困境。作为教师,此时必须想办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心中这种复杂的情感。我尝试提示学生是否养过蚕宝宝、雏鸡或者猫咪之类的的小宠物,并询问他们当自己与心爱的宠物相处很长时间后,感情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否愿意自己的小宠物受到伤害。于是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由自身的感情经历理解了,此时的彭德怀已经把追随自己多年的战马当作了不可分离的亲密战友,分离尚且不忍,更何况是要亲手杀马!然而,面对因极度缺粮而越来越多的死去的战友尸体,别无选择,不得不决心杀马,人物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的复杂与伤痛。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情感经历,丰富了情感体验。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其实就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一种技术——共情。共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之一,是“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更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

那么,教师怎样在语文课堂中巧用共情呢?

首先,运用激情感染课堂

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以此影响对方。语文课堂要富有激情,首先就要教师满怀激情,热爱语文课堂。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只有教师有了激情,才有可能感染课堂,引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激情,进而对语文充满热爱。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指南》中告诫:“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怎样才能使他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引起愉快的感情?第一,对学科要有热爱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会传到给学生。”因此,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先调动自己的激情,表现得投入而有激情,初步营造一个激情的课堂氛围。语文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特有人文性、情感性等特点,教材中更是有很多作品蕴含着饱满的热情。如果教师表现得投入而激情,学生极易受到感染,更何况学生本来就喜欢模仿老师。这样,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会在一开始就对文章产生初步的感情。相反,如果,老师表现得冷冰冰的,那学生肯定是更加懒洋洋了。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无疑是极好的,朴素而富有深情,但初中的学生是很难一下子能够体悟这样细腻深沉的情感。这时,教师无论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还是叙述自身经历来表现教师自己对文章的欣赏和喜爱,无疑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章初步的感情。

其次,运用共情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仅仅依靠老师自身饱含激情的感染还不够,还要灵活运用共情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深层次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感受进行共情,走出自己的思维框架而进入学生的思维框架进行适当地引导。教师能从文章中感受到的东西并不表示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思维方法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致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都有所欠缺。此时,教师就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和心境中,尝试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思维角度,对此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能达到越高。

例如考虑到初中的孩子抽象思维普遍还不够完善,对于直观的东西更能容易感受和体悟,想象也比较丰富,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方法或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朱自清《春》时,先让学生描绘一下春天并说说春天来临时的感受,然后老师带着激情将文章朗读一遍,这样学生再自读,肯定会很自然地体会到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

第三,引导运用共情激发自身激情

学生一般阅历比较浅,认识水平相对不高,对凝聚着高远见识和深邃思想的文本,在思想认识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还有些文本中的内容或因故事发生的时间年代久远,或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异国他乡,或故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历还很少的学生们往往很难准确、深刻地感悟到文本内容和思想,这时也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共情来体会感悟,否则课堂容易陷入了沉闷。本文开头对彭德怀感情的体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又例如教学《枣核》,学生难以体会文中“同窗”生活优裕事业满意为什么“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自己家睡觉的感觉和偶尔在别人家里睡觉的感觉,学生就能很自然得出“同窗”缺乏的是身在家乡的踏实感和亲切感。

新课标人文性很浓,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情感性都决定了语文老师在完成上述任务中有着更多的责任。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要在尊重学生自由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健康发展。所以,让我们巧用共情,善用共情,尽量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完成这一伟大任务吧!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

共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共情,护患沟通,整体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实施, 护理工作不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阶段而是跨越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整体护理阶段。病人在接受高技术护理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心理护理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这对护士要求也越来越高,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而共情 (empathy) 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技巧。共情能力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 使护士有能力真正理解病人, 促进护患沟通, 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在临床上还是有很多护士不懂得运用共情的理念去与病人沟通, 甚至就没有共情的概念。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 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2]。共情是护士与病人之间沟通的平台。现介绍共情的概念和内涵, 探讨其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1 共情的涵义

1.1 共情的概念

英文“empathy”的汉语英译法有很多种, 具有代表性的如钱铭怡[3]译为“共情”, 江光荣[4]译为“同感”。钱铭怡虽然将“empathy”译为“共情”, 但同时认为共情的译法似乎不能表达原词的含意;江光荣虽然将“empathy”译为“同感”, 但同时认为这个词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词, “设身处地”“感同身受”2个中文词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表达同感的要义。这2种译法只是强调“empathy”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维度, 但本质概念是一致的。也有人将共情译为“同理心”“同感心”。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Rogers于1957年就提出了共情的概念, 共情是指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 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5]。以上虽然对共情有不同的阐释定义, 但可以看出共情是一种人格特质, 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 提高认知结构和行为表现, 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技巧。共情是一种特殊的沟通的形式, 分3个过程:①护士感觉病人的情感和状况—共情的感觉;②护士表达对病人的情感和状况的理解—表达共情;③病人认识到护士的理解—病人感觉到共情[6]。共情和同情是2个不同的概念, 同情是与对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忧别人之忧, 喜别人之喜, 容易卷入对方的情感中, 长此以往, 护士会耗竭, 而且会激发出自身的负性情绪[7];共情就不同, 它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 能够促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

1.2 共情的内涵

共情指的是关怀一个人, 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自己一样, 就好像我就是他, 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世界及自己一样, 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角度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 并进入他的世界, 从内部去体会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8]。共情是能够理解和分担对方精神世界各种负荷的能力, 它要求护士能够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 就如同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 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病人, 为其提供更到位的服务, 共情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 设身处地的地为别人着想。具有共情理念的护士是不以客观的外在的或自己个人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 即使倾诉者的叙述与你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与价值观截然不同, 倾听者还是要了解和接受对方, 并能准确地作出反应。共情的过程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 美学修养、个人经验、成熟程度和创造力有助于护士对病人的理解, 主张沟通与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护士治疗角色, 对他来说共情的过程包括仔细倾听, 给予治疗性的反应[9]。

2 共情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2.1 共情对病人的影响

病人有被理解的需要, 共情的过程能够满足这一需要[10]。护士通过共情, 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让病人感到有安全感、满足感。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被理解、被接纳。这对病人的治疗效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护士共情于病人时, 他们会感到与他人有联系, 他们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治疗也更有信心, 更加主动地配合。共情有助病人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 从而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 有助于他们在困境中自我调整, 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其参与治疗、护理的主动意识[11]。进而为疾病的康复作下了很好的铺垫。

2.2 共情对护士的影响

病人的共情同样对护士产生积极的影响, 护士和其他人一样同样需要被人理解, 被人接纳和认同。病人的共情能够帮助护士更好地与病人相处, 增加与病人的接触, 为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提供保证。此外, 护士之间的共情, 可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 更好地和谐相处, 提高工作效率。还有, 护士共情能减少护士情感的衰竭, 保持护士健康的情绪与情感, 使护士在轻松快乐的心境下, 快乐工作、快乐成长。

2.3 共情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共情又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病人能够理解护士的工作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护士能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站在病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解决其孤独感。这种共情能够促进护患关系, 从而达到更好地恢复健康, 减轻痛苦的目的。同时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 减少医疗纠纷。共情能够促进护患关系,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病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需要被关怀, 护士的热情接待、亲切的问候、关怀无疑是一剂良药。对病人的关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使病人尽快消除陌生感、紧张感、疲惫感, 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再加上细心周到的护理使病人得以康复。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肯定又激励护士不断奋进, 取得双赢的沟通效果, 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护患关系[12]。

2.4 共情对临床护理的影响

共情能够充分保障病人各项权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需求, 能够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使护士能够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 树立起整体护理的理念, 从而提高了护理的服务质量;共情能够使病人产生被接纳的感觉, 体验到被别人了解的释放感, 有助于在护理中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 是护患关系的精髓。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使病人产生很好的心理效应, 缩短护患距离, 有助于按时按质地完成各种治疗,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13]。这也是护理服务的宗旨;共情由于能够促进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又贯穿临床护理的整个过程。因此, 共情也就间接地推动了临床护理的发展, 成了临床护理中能够更好为病人服务的保障。它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 是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命脉, 是临床护理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3 在护患沟通中如何实现共情

3.1 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即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去看问题, 用对方的眼看世界, 用对方的内心理解世界, 并用合理的方法去处理解决问题, 达到更好的服务和护理。孕妇妊娠过程中遇到难产时, 因为疼痛难忍, 出现大哭、大叫。如果当时护士态度不好, 并且责怪病人, 会觉得护士太没人情味了, 再加上疼痛的难忍, 更加重了难产。相反, 如果护士从病人角度思考, 对病人表示关心, 亲切地说:“生孩子是有点痛, 我们理解, 但我们必须学会忍耐, 不要哭叫;生孩子需要大量的体力, 你大哭大叫只能会消耗你大量的体力, 而对你生孩子一点都不利, 拖延了生产的时间;不要急, 不要慌, 按我们的步骤来, 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地把孩子生下来”。病人听到这样的话, 会觉得很舒心。

3.2 学会称呼, 学会微笑

护理人员与病人相遇时, 一句亲切的称呼, 一脸轻轻的微笑, 会让病人觉得很温馨。

3.3 学会倾听

倾听就是全神贯注地听病人诉说, 病人因疾病发生了角色转变, 他们会感到不适应, 不能接受, 感到孤独, 加上疾病的折磨, 会感到痛苦、难过。护士要学会倾听, 了解其需要, 满足其需求, 尽量让他们的负性情绪减到最低。护士不仅要听病人语言表达的内容, 还要认真观察病人的表情、语调、动作和声音等, 了解其真正所需, 满足其真正所要。在倾听病人谈话时, 要集中精力, 眼睛应该平视病人, 目光应柔和亲切, 双方位置持平, 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做出适当的反应, 表示你已经听懂了, 明白他的意思了。距离产生美, 过近的距离, 会使病人觉得很不舒服、慌张。而影响其表达内心世界;而过远的距离, 会使病人觉得护士不尊重他、不在乎他, 于是就觉得护士不可亲近, 就不愿将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也就影响了谈话的目的, 所以保持合适的距离在倾听过程中尤其重要。能否会倾听是产生共情的重要标志, 它是临床护理中护患之间达成共情的源泉。

3.4 学会表达尊重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尊重的需要是第4层次的需要。如果病人得不到尊重, 他们会感到自己活在这个世上毫无意义、毫无价值。这时, 护士就要学会表达尊重。尊重病人的想法, 尊重他们的一言一行, 接纳病人的信念。当病人的想法、言行及信念和自己的不同时, 护士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信念强加于病人。而是应该以表达尊重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电子健康档案下一篇:黄群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