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报发行现状及问题思考

2024-06-17

当前党报发行现状及问题思考(精选4篇)

当前党报发行现状及问题思考 第1篇

当前党报发行现状及问题思考

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与新闻宣传的效果密切,发行网络健全、渠道畅通、覆盖广泛,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送到千家万户。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发展机遇和矛盾凸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日益多样化,如何发挥党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如何做好党报发行工作,成为新时期报业发行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话题。现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竞争形势,对如何做好党报发行工作谈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现阶段党报发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党报发行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声音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权威。做好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是关系到党的舆论阵地能否守好和巩固的政治问题。随着社会局势的发展,党报的发行正经受着外界多种杂志报纸竞争的压力,发行工作面临着诸多新出现的难点与问题。

(一)传统党报的特殊性决定发行的受众群过于狭窄

尽管各级党报的办报宗旨都是面对全体社会大众,但由于受我国的历史传统、政治格局、党报使命等诸多因素所掣肘,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显然不具备都市报的某些优势,因而其发行的受众面就没有都市报广泛,党报目前的实际受众主要是各级党、政部门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党报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其发行方式的单一和狭窄,据中国记协最近对省级党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省级党报的发行量主要依靠公费征订,其平均比例约为省级党报发行量的90%以上。”

(二)报业市场竞争不断挤兑党报的发行空间

中国报业进入市场化竞争后,报业发展的格局出现了变化,一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南方都市报》在日发行量稳定在100万份以后,明确地提出要成为“主流报纸”,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而《华西都市报》经过二次改革后,提出要成为一张以政经为报道主流的严肃报纸,大幅砍掉了一些反映街巷闾里琐事的“软性新闻”,要向主流报纸的目标迈进。反观一些传统党报,由于办报理念的制约,不能及时地与市场接轨,以致发行量下降,读者群流失,广告额剧降,以党报为主导的一些报业集团的赢利模式是以子报养母报,这样在目前晚报、都市报、生活类报纸空前繁荣的情况下,党报的公费、自费订阅 的比例逐年下降。省级党报总体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地市党报发行量也不容乐观,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宁波),地市党报的发行量也只有10多万份,许多地方的地市党报只有几万份,而且呈稳中有降的态势。发行量下降意味着党报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可见,报业市场的竞争压力给党报发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发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三)实际效果不佳的发行占有一定比重

实际效果不佳的发行,即指并没有发挥实际效用的发行。一部分经济实力强劲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出资支撑了党报的相当一部分发行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这些企业所订的报纸,大量用于赠送有关单位和个人。诚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扩大党报宣传的作用,但在通常情况下,公费赠送的报纸并非被赠与者的首选,也并非其特别关注者,因而它们的被阅读率、被传阅率往往不高,传播效果不容乐观。而党报的这一部分发行量,对于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经费、提高党报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并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二、党报发行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党报已经处于发展机遇与竞争挑战并存的状况之中,党报发行工作唯有努力开拓进取,才能抓住机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挑战中经受住考验,成为竞争的强者、胜者。报业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笔者就针对存在的诸多难点,谈几点想法和主张:

(一)增强党报亲和力,为发行工作创造优势条件

亲和力是党报与生俱来的品质。这种亲和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务报道要抓住群众关心的话题。以往的政务报道中很多是为了突出少数领导人和部分职能部门,而把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本身作为新闻来报,对会议研究部署的工作内容、领导活动想解决的问题,这些群众最想知道的东西,湮没在了长篇大论的程序化报道中。对此,可以对党报报道内容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抓住群众关心话题,报道内容详尽,切实说明社会百姓普遍关注的人和事,让广大读者感受到党报的可亲、可敬。其次,让广大读者参与办报,形成互动局面。党报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办报,多表现一些党和政府的亲民之情,多刊发一些表现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人和事,多使用老百姓语言,让读者看后情有所动。同时还要为百姓多开办一些栏目,让广大读者能在我们的报纸中看到他们的影子,组织力量围绕百姓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搞好策划,让广大读者参与办报,形成互动的良好局面。再其次,要使用点睛传神的编排方式。对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稿件应该

敢于强化处理,对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并非说一定要上头条,而是在视觉效果上进行强化,使这篇稿件有夺目之感,同时运用好化繁为简,将主要内容通过标题或用提要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阅读。

因此,增强党报的亲民亲和力是当前党报工作的重要内在自身条件,做好了这一点,就会有更多读者愿意去读、想去读,这无疑是做好党报发行工作的一条有效可行的路径。

(二)提高发行队伍核心竞争力

拥有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发行队伍是发行竞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保障,是提升发行核心竞争力、实施差异化竞争的基础。首先要强化发行队伍的招聘和优秀人才引进,发行队伍建设关系到报社未来的发展,要从战略高度给予充分重视,坚持以内部培训、自行培训提高为主,外部学习为辅,可以聘请部分相关领域的专家不定期开展讲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队伍建设方针,发行员、零售员的培训应以发行站集中组织学习自编的发行资料为主要方式,并定期开展诸如分报、合报等技能的联系和技能比武。推行目标绩效考核,以每10天为一个考核周期,避免以往发行员中月初闲、月底忙的现象,同时任务指标考核到人,奖惩和投递工资同发行员挂钩。通过树立优秀发行员典型,发扬榜样力量,带动和激励发行员,营造一种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内部竞争环境。同时,可以在报社内部开展以深入学习先进事迹为契机,号召报社全体人员学习优秀典型的拼搏、进取、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发行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创新发行手段

首先建立集体订户数据库,数据库内容资料力求详尽、准确、及时并同其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集体户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用。在大客户资料库的基础上,确定重点行业和单位作为发行的重点攻关目标,成立专职的大客户公关组,保证有专人对相应的客户进行公关和服务。并针对这些单位实施差异化的促销政策,扩大党报在这些单位的占有率,保证报纸有效到达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受众。另外,编辑部门要为发行的活动提供版面上的支持,利用报纸的版面为活动推波助澜,广告部门要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人脉资源,邀请商家参加报纸发行推介会,创造发行同客户接触、交流、合作的机会。此外,还可以与专业店闭店销售,限时抢购等专项活动开展,在提升报纸品牌的同时,能够让读者与报纸形成一种消费依赖关系,既推动了广告对商家的回馈,又推动了报纸的发行。

对当前图书发行面临问题的思考 第2篇

当前, 我国的出版业已步入快车道, 对于各出版社来说, 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其自身今后发展的关键。发行部作为出版社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是出版社出货和回款的主要通道, 也是出版社的形象窗口和服务窗口, 更是沟通出版社和书店、读者之间的桥梁。发行工作不仅仅只是图书销售工作, 更包括获取市场信息, 掌握市场脉搏, 从而为出版社提供选题方向上的决策支持。目前, 图书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 即使是中小学教材也要稳步推行招标采购的营销模式, 在这种条件下, 图书的发行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出版社发展的瓶颈。

1 图书发行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1 退货率高图书退货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出版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高退货率一直困扰着各出版社。

在我国, 以往一家中型出版社一般读物 (相对于教材教辅读物) 的退货比例通常不高于5%, 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社的退货比例也不超过15%。可是近年不少出版社的退货比例已大大超出正常值, 尤其是以计算机类书籍为“主打”的各出版社更是如此。据来自清华、电子、邮电、机工、希望等计算机类书籍五大巨头的消息, 他们退货的增长来势迅猛, 退货码洋达到1000万元的不止一家, 有的出版社甚至达到1500万元, 退货少的也有400万~500万元。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出版物缺乏竞争力。出版社对市场缺乏了解, 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 从而缺少适销对路的图书。另外, 出版社之间选题重复, 也造成了平庸书多, 精品书少的不利局面。这就使得各社的一些出版物或者因为没有市场或缺乏与已经出版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力过早夭折, 或者由于缺乏对读者的吸引力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 无法浮出水面。二是生产的盲目性、发货的盲目性, 不能根据书店的销货能力来提供供货数量, 加之图书适销不对路, 因而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最终导致高退货率的发生。

1.2 库存积压量大出版社库存一定数量图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为保证出版社生产和销售经营的需要;二是出于对成本或者价格的考虑。因此对出版社来说, 合理的图书库存量是必要的。然而, 近年来庞大的图书库存积压量已成为众多出版社面临的一大难题, 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出版社正常的资金运转, 并且对出版社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 我国出版社图书库存现状很令人担忧, 大量的图书积压, 已经超出了出版社图书库存比例不得超过年销售额的30%的正常要求。因此,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图书库存数量, 保持合理的库存水平, 那么, 庞大的图书库存不仅会严重影响出版社的经营业绩, 甚至会拖垮整个出版社。

1.3 回款难回款难问题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出版社面临的又一

难题, 赊销账期愈来愈长, 回款愈来愈难, 从而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已给许多出版社造成诸多的不便。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认为, 造成回款难的问题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不了解书店运营情况, 盲目发货。有些民营书店由于经营不善, 负债累累, 如果出版社不了解情况, 盲目发货, 一旦书店破产, 势必造成收款困难, 甚至无法收回销售款项。二是缺乏与书店的沟通, 不主动了解本社图书的销售情况, 也没能及时对账催款。三是一些新华书店为了扩大经营规模, 建造新的物流中心和办公大楼, 将已实现销售的货款挪为他用, 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出版社回款账期加长, 收款困难。

2 解决发行问题的几点对策

如何解决发行中的这些问题, 从而提高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在于出版社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 抓好选题策划、编辑三审和市场推广等重要环节, 在提高图书质量和营销能力上多下工夫。

2.1 把好图书质量关, 有的放矢地出精品书出版产业是内容生产产业, 内容的根本是质量, 而质量又是企业的生命线。

但是目前许多出版社受市场利益的驱动, 将“做大做强”中的“做大”突出为发展规模, 数量要求被高度强调, 质量要求被淡化忽略, 以至于造成两者明显失衡的现象。因而出现图书质量大面积滑坡, 图书积压, 库存庞大的局面就在所难免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实施精品战略, 图书的出版由追求数量到强调质量, 有的放矢地出精品书。同时, 努力打造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 在品牌推动下提升发行品质。因此, 抓质量出精品是解决发行问题的关键。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找准自己的位置, 根据市场需要。精心策划选题, 打造高质量的图书;同时调整图书结构, 压缩图书品种, 走精品图书出版的道路。

2.2 做好市场调研, 树立市场营销意识来自读者的市场信息无疑是准确而及时的。

同时, 这种信息非但没有滞后性, 反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超前性。也就是说, 读者既反映了当前的需求信息, 同时也反映出将来的某些需求倾向。因此, 图书发行人员应做好市场调查, 特别是读者方面的市场调查, 以便为图书编辑的选题策划提供有力依据。另一方面, 市场分析特别是市场需求分析也是我们应当着力研究的。市场对图书的需求, 是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如:市场需求何种图书?需求量多少?需求的档次、规格、价格如何?最终确定哪类图书我们可以出版, 怎样出版, 从而使我们的图书出版产生最佳效益, 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这些信息必须由发行人员和编辑人员共同进行市场分析得出。总之, 出版社应树立市场营销意识, 多做市场调查, 正确分析图书市场的走向, 认真研究读者心理, 努力提高图书质量, 减少选题重复的现象发生, 同时优化选题结构, 才能适应读者需求, 提升发行品质。

2.3 加强与书店的沟通, 减少盲目性沟通是图书营销的重要环

节, 出版社应了解和掌握书店的销售特点, 包括其消费对象的组成、构成特点及消费水平等, 如果出版社不与书店沟通, 就很难知道这些书店的基本情况, 也很难在书店所属社区把营销工作做好, 更不用说做透了。出版社通过与书店保持沟通, 一是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改善社店关系。具体来讲, 出版社和书店是图书流通的两极, 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出版社如果积极主动与图书经销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使双方能够从彼此信任的紧密关系中实现协同效应, 就会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创造更高的行业价值, 从而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二是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三是当书店方面出现断货时, 可以及时添货, 以免贻误销售机会。

2.4 加强发行人员自身队伍的建设, 提高发行人员的素质对于

出版社来说, 内部运行机制的及时调整和发行部门整体素质的提高,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明确合理的考核指标是战术上的保证。出版社要提高发行部门的发行能力, 除了要有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其与业绩挂钩, 从而提高发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之外, 还应加强发行人员自身队伍的建设, 提高发行人员的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行人员已不再是简单的图书推销人员, 他们要熟悉本社所出版的各类图书的内容, 熟知每类图书的读者适应面, 同时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市场、营运市场、利用市场。这就要求发行人员要增强职业意识, 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现代出版社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倘若有些发行人员文化程度低却不去进修, 业务能力弱还不去学习, 即使出版社内部有再好的激励机制, 也打不开工作局面, 因而势必会影响出版社发行品质, 减弱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 随着我国图书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图书市场全方位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对图书发行工作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出版社应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打破发行瓶颈, 提升发行竞争力, 来应对当前多变图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同时, 树立精品和品牌意识, 强化营销管理, 促进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华.整合营销传播与出版社营销创新.出版工作.2006 (7) .

[2]董为民.出版单位存货管理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出版发行研究.2006 (5) .

对当前图书发行面临问题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图书发行 问题 分析 对策

0 引言

当前,我国的出版业已步入快车道,对于各出版社来说,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其自身今后发展的关键。发行部作为出版社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出版社出货和回款的主要通道,也是出版社的形象窗口和服务窗口,更是沟通出版社和书店、读者之间的桥梁。发行工作不仅仅只是图书销售工作,更包括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脉搏,从而为出版社提供选题方向上的决策支持。目前,图书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即使是中小学教材也要稳步推行招标采购的营销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图书的发行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出版社发展的瓶颈。

1 图书发行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1 退货率高 图书退货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出版业面临的一大问题,高退货率一直困扰着各出版社。在我国,以往一家中型出版社一般读物(相对于教材教辅读物)的退货比例通常不高于5%,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社的退货比例也不超过15%。可是近年不少出版社的退货比例已大大超出正常值,尤其是以计算机类书籍为“主打”的各出版社更是如此。据来自清华、电子、邮电、机工、希望等计算机类书籍五大巨头的消息,他们退货的增长来势迅猛,退货码洋达到1000万元的不止一家,有的出版社甚至达到1500万元,退货少的也有400万~500万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出版物缺乏竞争力。出版社对市场缺乏了解,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从而缺少适销对路的图书。另外,出版社之间选题重复,也造成了平庸书多,精品书少的不利局面。这就使得各社的一些出版物或者因为没有市场或缺乏与已经出版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力过早夭折,或者由于缺乏对读者的吸引力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无法浮出水面。二是生产的盲目性、发货的盲目性,不能根据书店的销货能力来提供供货数量,加之图书适销不对路,因而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最终导致高退货率的发生。

1.2 库存积压量大 出版社库存一定数量图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保证出版社生产和销售经营的需要;二是出于对成本或者价格的考虑。因此对出版社来说,合理的图书库存量是必要的。然而,近年来庞大的图书库存积压量已成为众多出版社面临的一大难题,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出版社正常的资金运转,并且对出版社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出版社图书库存现状很令人担忧,大量的图书积压,已经超出了出版社图书库存比例不得超过年销售额的30%的正常要求。因此,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图书库存数量,保持合理的库存水平,那么,庞大的图书库存不仅会严重影响出版社的经营业绩,甚至会拖垮整个出版社。

1.3 回款难 回款难问题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出版社面临的又一难题,赊销账期愈来愈长,回款愈来愈难,从而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已给许多出版社造成诸多的不便。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造成回款难的问题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不了解书店运营情况,盲目发货。有些民营书店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如果出版社不了解情况,盲目发货,一旦书店破产,势必造成收款困难,甚至无法收回销售款项。二是缺乏与书店的沟通,不主动了解本社图书的销售情况,也没能及时对账催款。三是一些新华书店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建造新的物流中心和办公大楼,将已实现销售的货款挪为他用,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出版社回款账期加长,收款困难。

2 解决发行问题的几点对策

如何解决发行中的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出版社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抓好选题策划、编辑三审和市场推广等重要环节,在提高图书质量和营销能力上多下工夫。

2.1 把好图书质量关,有的放矢地出精品书 出版产业是内容生产产业,内容的根本是质量,而质量又是企业的生命线。但是目前许多出版社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将“做大做强”中的“做大”突出为发展规模,数量要求被高度强调,质量要求被淡化忽略,以至于造成两者明显失衡的现象。因而出现图书质量大面积滑坡,图书积压,库存庞大的局面就在所难免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实施精品战略,图书的出版由追求数量到强调质量,有的放矢地出精品书。同时,努力打造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在品牌推动下提升发行品质。因此,抓质量出精品是解决发行问题的关键。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市场需要。精心策划选题,打造高质量的图书;同时调整图书结构,压缩图书品种,走精品图书出版的道路。

2.2 做好市场调研,树立市场营销意识 来自读者的市场信息无疑是准确而及时的。同时,这种信息非但没有滞后性,反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超前性。也就是说,读者既反映了当前的需求信息,同时也反映出将来的某些需求倾向。因此,图书发行人员应做好市场调查,特别是读者方面的市场调查,以便为图书编辑的选题策划提供有力依据。另一方面,市场分析特别是市场需求分析也是我们应当着力研究的。市场对图书的需求,是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如:市场需求何种图书?需求量多少?需求的档次、规格、价格如何?最终确定哪类图书我们可以出版,怎样出版,从而使我们的图书出版产生最佳效益,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这些信息必须由发行人员和编辑人员共同进行市场分析得出。总之,出版社应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多做市场调查,正确分析图书市场的走向,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努力提高图书质量,减少选题重复的现象发生,同时优化选题结构,才能适应读者需求,提升发行品质。

2.3 加强与书店的沟通,减少盲目性 沟通是图书营销的重要环节,出版社应了解和掌握书店的销售特点,包括其消费对象的组成、构成特点及消费水平等,如果出版社不与书店沟通,就很难知道这些书店的基本情况,也很难在书店所属社区把营销工作做好,更不用说做透了。出版社通过与书店保持沟通,一是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改善社店关系。具体来讲,出版社和书店是图书流通的两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出版社如果积极主动与图书经销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双方能够从彼此信任的紧密关系中实现协同效应,就会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创造更高的行业价值,从而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二是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三是当书店方面出现断货时,可以及时添货,以免贻误销售机会。

2.4 加强发行人员自身队伍的建设,提高发行人员的素质 对于出版社来说,内部运行机制的及时调整和发行部门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明确合理的考核指标是战术上的保证。出版社要提高发行部门的发行能力,除了要有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其与业绩挂钩,从而提高发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之外,还应加强发行人员自身队伍的建设,提高发行人员的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人员已不再是简单的图书推销人员,他们要熟悉本社所出版的各类图书的内容,熟知每类图书的读者适应面,同时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市场、营运市场、利用市场。这就要求发行人员要增强职业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现代出版社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倘若有些发行人员文化程度低却不去进修,业务能力弱还不去学习,即使出版社内部有再好的激励机制,也打不开工作局面,因而势必会影响出版社发行品质,减弱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随着我国图书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图书市场全方位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对图书发行工作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出版社应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打破发行瓶颈,提升发行竞争力,来应对当前多变图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树立精品和品牌意识,强化营销管理,促进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华.整合营销传播与出版社营销创新.出版工作.2006(7).

[2]董为民.出版单位存货管理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出版发行研究.2006(5).

当前党报发行现状及问题思考 第4篇

一、预算前期的论证调查

为了做好党报的发行, 内蒙古日报社成立了党报发行工作推动领导小组, 由社领导带队, 赴湖北、河南、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区考察学习各省区考察学习, 了解其他各省区市党报发行情况, 在此基础上, 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报纸发行量的需求规律和全区街道、社区、嘎查 (村) 、学校、机关等基层订报数据等情况, 就《内蒙古日报》 (蒙汉文版) 发行对象及发行数量等与各级宣传主管部门和邮政发行部门进行了充分论证、调查, 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此调研和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由政府以及财政支持民族地区党报发行事业的构想。

二、扩大发行量, 增加版数, 改进发行、征订方式以及测算发行费用总额

蒙、汉文报发行量从原来的11万份增加到23万份, 版面也扩大了三分之一, 由原来自发为主的方式转为采取统一下达定数, 分级财政支付的方式, 蒙、汉文报23万份的发行量全部由政府代购, 作为公共文化产品, 免费发行到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相关企业和学校, 特别是社区和农牧区的基层党支部, 力争覆盖到主要城市的宾馆、饭店、机场、车站、报亭等公共场所。党报免费赠阅费用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财政厅的核实下最终以8000万元作为支持民族地区党报的发行工作, 并将8000万元的发行费用纳入部门预算, 做为专项资金来预算和管理。

三、发行费用预算的编制

内蒙古日报社严格执行自治区财政厅的预算编制工作, 接受预算编制培训和学习, 运用财政预算编制软件, 按时保质保量的依据财政的要求以及预算管理的其他要求, 结合内蒙古日报社自身未来一定时期履行职能需要,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严格进行预算编制, 具体步骤有:“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上一年度预算批复项目的清理, 预算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前期准备事宜, 是编制好新一年度部门预算的基础;“一上”阶段由社本级提出新一年度预算建议数, 如8000万发行费用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上报财政厅。“一下”阶段主要是落实自治区财政厅下达的预算指标控制数;“二上”阶段主要是8000万的发行费用按照一下控制数的限额形成本年此项专项资金的预算草案;“二下”阶段主要是根据财政批复的预算数据, 进行合理合法的使用财政资金, 并且要及时的配合财政对此项专项预算资金做好预算公开工作。

四、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管理

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 8000万元的蒙、汉文报发行费用严格执行专款专用, 支出时, 向财政提前申报支付计划, 配合财政提交资金使用相关资料, 8000万元蒙汉文报发行费用以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按照进度支付印刷费及邮局发行费。

五、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内蒙日报社对于8000万蒙、汉文报发行费用专项资金预算的执行进行比较全面的自我评价, 提高预算执行的绩效, 要在实际取得的绩效与预期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认真分析蒙汉文报发行费用得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后取得的效率和效果。内蒙古日报社在对此项专项资金预算的绩效管理中本着以下程序进行:确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对象、下达绩效评价通知、确定绩效评价人员、制定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分析, 撰写并提交评价总结报告。

在自我评价分析中主要采用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和因素分析等方法。由于得到财政8000万蒙汉文报发行费专项资金支持, 《内蒙古日报》在发行量上较之前翻了一番, 由之前的11万份扩大到现在的23万份;版面得到了扩充, 由之前的汉文报周一至周五12块版, 周六日4块板, 增加到了现在的周一至周五16块版, 周六日4块版。蒙文报由之前的周一至周五8块版, 周六日4块版, 增加到了现在的周一至周五12块版, 周六日4块版;报纸也由原来的黑白印刷提升为全彩印刷。发行量的增加, 报纸厚度的增加, 报纸版面多彩化等, 不仅扩大了报纸信息量, 也提高了报纸的美感度。

由于财政8000万蒙、汉文报发行费专项资金支持, 内蒙古日报社也得到了更好的社会效益方面。《内蒙古日报》是自治区党委机关报, 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 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主流舆论工具。故做好《内蒙古日报》的发行工作, 不断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充分发挥其主流舆论引导作用, 对于巩固党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在得到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后, 辐射的范围更加广阔, 也更加的深入, 如学校、村政府、嘎查、各级系统, 达到了舆论宣传的效果, 扩大了影响力, 对于民族地区党报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得到财政支持后的这种发行模式不仅简化了发行程序, 也减轻了基层和报社的负担。对于社采编人员而言, 也能够使得采编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努力提高办报质量, 提升党报的传播力。

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传统媒体范围内, 尤其是纸质媒介报纸不论从销量上或受众量上, 又或是人们对于报纸等纸质媒体的接受和支持上, 都可以发现, 报纸尤其是党报纸媒的持续低迷, 当然有其自身的原因, 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还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后, 党报在发行和印刷方面, 财政的支持较少, 靠其自身发展并不能够解决所出现的所有问题。在几年的实践中, 党报发展的瓶颈日渐显现, 尤其是在发行、印刷、版面等方面, 渠道难不说, 费时、费力, 而且受众量在不断萎缩, 印刷成本持续升高, 版面的缩减等等, 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经济效益差的同时也对社会效益和政治宣传效果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认为党报的发展,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党报事业的继续发展以及主流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必须有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 结束语

《内蒙古日报》属于全国民族自治区的纸质主流媒介, 用蒙汉两种语言出版发行, 有着特殊的宣传效果和政治意义。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财政对《内蒙古日报》党报发行工作的这一改革举措, 对内蒙古日报社以及区内主流舆论阵地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使得其他省市兄弟党报社竞相效仿、学习, 也提升了内蒙古日报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故财政对《内蒙古日报》8000万的专项资金支持, 纳入部门预算, 专款专用和专门核算, 并通过预算的绩效管理, 进行跟踪和绩效评价。不论从社会效益或是经济效益方面讲都是可行的, 也是必须的。而且这种发行模式, 在当前普遍存在纸媒发行的这一难题下, 不失为党报未来改革的一条新的道路, 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

摘要: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 政府在传统媒体领域和新兴媒体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 由于党报的特殊政治宣传和主流舆论作用, 出现这一发展瓶颈后, 怎样继续做好党报事业, 保证党报的受众范围和发行数量, 这就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朋友之间的友谊的作文下一篇:师范学院党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