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24-07-26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精选7篇)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1篇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击: 74嘉宾:乔树平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赵钰琳原北大附中校长、现北京欧美外语中学校长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人格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知识,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但是没有了道德,多少知识也无法弥补。我们必须冷静思考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不能受社会某些思潮的影响。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是我们的责任,不仅要讲奉献,更要讲责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强化六个意识,即: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研究意识、统筹意识、协调意识、宣传意识。无论是在课题的研究中,还是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开发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特长,以促进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是教育工作者优秀人格的重要体现。在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如何塑造优秀人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坚韧毅力、诚信等优秀品质。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乔树平主持人:您怎么看课程改革对于开发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乔:课程改革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要求教育者培养人文精神,要使学生既能运用人文知识来分析历史和现实,又能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人文知识升华的理念、原则、方法去做人处事。人文精神既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在实践中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文能力。关注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这里指的人是课程教材中的人)。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师本身的思想、情感、态度也融入其中)课程教材中的人的精神与学生形成互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而过去只注重讲知识,对知识形成过程中,那些为科学而献身的人的崇高精神、情感态度的教育功能开掘不够。主持人:您对人格教育的实现有何思考?乔: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体验十分重要,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强调民主的教育态度(如尊重、接纳、信赖),这一教育是学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开掘课程教材中人文因素和教育功能对实现人格教育非常重要。而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重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主持人:您认为非智力因素都包括那些内容?赵: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情商包括五个重要方面的情绪和能力。1、认识自身的情绪和能力―――认识自身的情绪是情商的基础,也是一种认知和感觉的能力。一般说来能正确了解自己,自信心强的人具有较强的这种情绪和能力。2、控制自我的情绪和能力―――包括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摆脱焦虑和不安的心情,能进行自我安慰和调节。一般说来这种自控能力强的人,能很快走出工作的低潮,整理好个人情绪,重新开始。3、自我激励的情绪和能力―――做事不是依靠外界的动力,而是靠自我激励的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保持高度热情,克服一时的冲动和满足,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有了这种激励情绪,工作保持高度热忱,不断提高效率。4、认识他人的情绪和能力―――能从细微的信息,觉察他人的特点和需求,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矗5、人际关系管理的情绪和能力―――这是一种协调和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包括领导和组织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能力,以及通常称谓的“人缘”。大量的事实表明,EQ高的人眼光远大,意志坚定,生活比较愉快,能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事业成功的机会比较大。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人IQ高,即很聪明,学习不错,记忆力强,对问题的分析和逻辑推理都规范,但脾气不好,经常自以为是,工作情绪化和同事摩擦多,矛盾多,关系处理不好,老是感到工作不称心,不顺心,甚至失掉信心,事业也难以成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成功人才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生决胜的关键。EQ和IQ相比,它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与遗传无直接的关系,不受先天的局限,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并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和学习的增长而提高,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培养一个人的EQ尤为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如果都能有这种认识,并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就为培养成功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矗主持人:您怎么看塑造优秀人格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赵:人格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品格,应该说非智力因素是健全人格不可忽缺的部分。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分数的提高,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的培养,这对学生将来能否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欧美外语中学,把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放在突出的位置。还特地在学生中树立两位人格出众、事业成功的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为榜样。一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发明人、被称为当代毕升的知名教授王选,并请他为学校题写了校训:“为成功做准备”。北大方正集团正是因为拥有王选教授发明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排头兵。1956年,王选19岁时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从他参加中国第一台中型电子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任务后,激发了他要为中国计算机发展作贡献、要制造中国的“争气机”的决心和热情。后来他先后参加并主持了“七四八”工程项目的研究,并于1975年5月提出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报告。在实验器材简陋的情况下,王选终于发明了以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技术为核心的激光照排机,1987年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使中国的印刷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民日报》称王选发明的技术,使中国印刷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称王选是当今的毕升。王选教授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他拥有为中华民族争光的必胜的自信心。他曾经说过,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字,古代中国人能发明汉字活字印刷技术,今天,我们也完全有能力研制出汉字的激光照排技术和汉字处理系统。正是这种自信,支撑他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艰苦的研制过程。研制工作进入最困难阶段时,他经常用为中国人争气、要有必胜的自信心来鼓励同事,也激励自己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王选教授懂得,要攻克高科技难题,要获得成功,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王选教授身体不好,为了使身体能承受繁重的科研任务,他坚持每天早晨到北大未名湖去跑步。王选教授为了争取更多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每当春节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总是在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方案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文革”中由于身体不好,他躺在床上一边治病,一边仍然翻阅资料,始终紧跟世界有关高科技信息技术。王选教授正是凭借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扎实雄厚的技术实力及超前的思想观念,在国外产品大举进军中国、核心技术被严加封锁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奇迹。我们为学生树立的另一位榜样是贯通中西文化的泰斗、被称为当代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教授,在他93岁高龄之际,特地为我们学校题写了校训:“诚实、自信、勤奋、创新”。季老还特地给我打电话,他说他平生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和青少年的培养。主持人:您对早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怎么看?赵:我们每个人并没有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中。虽“人之初,性本善”,但现实社会并非都是“七色阳光”,并非都是“世界真精彩”,善与恶、美与丑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成功和发展。学校、家庭从整体上来讲,是在积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但如果我们的同学不能区分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袭,就容易走向反面,失去成功的条件。美国有一所创建与19的著名中学―――道尔顿中学,它座落在美国纽约东89街,因其培养的学生全部上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而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他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每个孩子都要订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把各种活动安排在时间表上,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去完成。他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善于安排时间,并能按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的人,将来就是成功者。从这里,我们看到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执行计划等优秀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是何等的重要!主持人: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赵:我校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样重要。教育实践证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难有真正的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要经过学生内化、升华、体验、感悟和实践后才能真正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1、学习能力有教育专家认为,“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他一把钥匙,他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由此可见,真正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必须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思考的起点。2、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是创新的基矗其中,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又是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代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这要打破传统教育中那种死记硬背单向性的思维方式。主持人:您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赵:实践是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未知领域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传统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造成学生创造能力弱的重要原因。“做中学”、“案例教学”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都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竞争力不可缺的过程。同时我们应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通过有效育人措施,使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诚信等人格品质得到明显提高,达到合格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思考“自我”的觉醒青年学生虽然走过了少儿时期,但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在感性的、形象化的幼稚阶段,缺少个体的主动性,身心接受的社会化影响往往局限于父母、家庭成员和老师的(比较)狭小的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心理逐渐融入社会化过程,由家庭教育逐渐增加了一些社会化教育渠道。比如社会组织机构的影响、文化现实的影响、公共媒体、影视报刊、朋友、同学等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输入,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是具有知识性、计划性、系统性的正规教育。人进入青年以后,大脑以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充分成熟,又使人逐渐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条件,促使个体的心理活动和人格行为趋向自主和自觉。社会活动形式、科学文化知识、人的个体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法制约束等构成了一定的文化环境,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就是人的初次社会化的完成期,即把一个尚未完全具备社会成员资格的人类个体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青年学生完成自然生理过程以后,由于思维的发展使全部认识和行为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再局限于具体形象,也不再是任意、零散和表面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比较全面、深刻的,也是分清主次的。他们的记忆也不再是单靠机械重复的方法,更多的则是采用理解的、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发展也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辩证思维的过程。由于学校的正规教育,使之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不仅仅是经验思维,从而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并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强化。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就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的产生和逐渐增强。由于青年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比较广泛接触社会经验时期,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摘自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著《人格本位》一书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论德育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 第3篇

德育, 由于它本身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正在经受着空前严峻的挑战与冲击。如何突破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德育体系框架, 构建起既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德育建设的成功经验, 又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 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适应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德育体系, 已经迫在眉睫地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

一、当今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

1. 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各种外域文化纷纷涌入我国, 并不断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由于年龄所限, 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还不够成熟, 他们对外来文化缺乏一种正确的判断力, 再加上他们不了解我国的现有国情和悠久历史, 所以他们不能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进而产生一种矛盾心理, 主要表现在学生价值观的左右摇摆上。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计划经济模式日益解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已失去了其立足的经济基础, 但新的价值观念又处于萌芽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杂乱零散。学生在这种新旧价值观念并存的情况下, 几乎无法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一套合适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系统, 所以处于一种无所依附的两难境地。

2. 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我们都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 但是由于崇拜偶像而产生模仿偶像的行为就要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了。现阶段, 学生的身心发展皆不成熟, 他们在辨别是非、善恶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 一般情况下, 他们会根据影视作品和报纸上的只言片语就产生对某人或某事的崇拜之情,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幼稚心理。当然, 形象正面的偶像确实可以让学生产生动力, 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对学生的发展极其有利;但是, 如果学生崇拜一些负面人物, 或者只认识到偶像的表面行为, 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从本质上来说, 偶像只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寻求的一种参照物, 表明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行为中来反思自身的行为, 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表现。如果德育工作者能够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为他们提供形象正面的偶像, 就能够促进学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大众传播媒介逐渐多样化、普及化和现代化, 这为当代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与改革开放前的学生相比, 当代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已变得十分多样化, 他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 有的是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 这样, 那些校外信息就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但有些信息是与学校教育相冲突的, 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怀疑心理, 搞不清楚究竟谁说的是正确的。这本是学生正常的心理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然而, 由于现实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教师教育又与学生实际相脱节, 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容易倾向于学校外影响的那一方面。再加上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 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进行, 不能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那么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教师对他们横加干涉, 因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学校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就会使学生的发展脱离学校和社会的正常轨道, 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 这是当代学生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学校必须加以重视。

当今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再加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提出, 因此, 学校进行德育必须尊重学生, 以人格本位为主,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

1. 关于人格本位教育理念

所谓人格,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而人格本位就是指以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主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他们的感觉、情感和意志, 维护他们生而平等的自由, 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以人格为本位进行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 从几千年前的孔夫子教育, 到近代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我国一直在奉行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不管是明清时代科举制度下的八股文教育, 还是解放后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是教条式的东西, 考核的内容几乎都是理论和书本, 而忽略了课外的其他知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只有理论功底而缺少动手能力, 部分学生甚至成了“高分低能儿”, 实践动手能力差。上个世纪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 我国开始追捧“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 然而, 一味地强调能力发展, 忽略思想品德和人格发展, 容易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产生灵魂倾斜和失衡。

在德育建设中, 如果我们对学生空讲道德理论, 学生是不会接受的, 空洞的理论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 不可能发挥丝毫作用。但如果以人格为本位, 结合他们的感觉、情感和意志进行德育, 就能够深入他们的内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德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如何以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为本进行德育建设

(1) 尊重学生日益增长的社会性心理活动内容的需要

随着我们的社会日益开放, 学生的广泛性交往也开始增加, 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学生的知识激增, 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得他们的社会性心理活动不断增加。比如在认识世界方面, 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观察, 或者思考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具体事物, 他们开始以极大的兴趣思考、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历史、现实、国际、国内等都成为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成为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学生希望从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得出一种客观性的认识, 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在个性倾向性方面, 学生开始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风格的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集中表现在相应的兴趣、理想、道德、动机、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容上。在情感方面, 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总之, 学生的心理已然发生变化, 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形成, 德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 抓住德育契机, 不枉然遏制学生试图从自身角度来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做法, 并加以一定的引导, 激励学生从正确、科学的角度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终于成了现实, 由此给网上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给学校德育提供了全新的现代的传播手段和载体, 使德育工作的范围和空间更加广阔, 传播速度更加快捷, 感染力和吸引力大为增加, 工作效率也会成倍提高。换言之, 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开辟, 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使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 学校德育工作者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 再加之当今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冲撞期, 缺乏完善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盲目追求偶像, 所以, 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在遵循人格本位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在德育内容上, 要充分适应“网络时代”的道德精神, 研究网络时代的新情况;在德育方法上, 应当逐步学会合理开发并运用好网络教育。另一方面, 德育工作者要用辩证、客观的观点看待网络这一新鲜事物以积极的态度来主动迎接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修养和健康的人格。

(3)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德育

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 树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 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在很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 一个班级往往要容纳几十个学生。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使德育工作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的成长, 学校就要设立专门的德育工作小组, 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另外, 德育工作者还要针对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关心, 多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尊重学生的人格。德育工作者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帮助, 对学习上有压力的学生要多给以指点和疏导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 使德育寓于教学和生活之中, 真正发挥德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4) 开展心理咨询,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发展, 各类竞争加剧, 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德育工作者只是偏重于对学生的政治理论及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 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在学校里, 有的学生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 有的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 有的学生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够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 有的学生因交友不顺利而产生苦闷心理等。所以, 学校应该成立正规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之外, 还可以组织团体心理训练, 通过这种活动来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 增强挫折的耐受力, 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 进入新世纪、处于新环境、面对新条件, 学校德育必须改进教育理念, 以学生的人格为本位, 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采取合适的德育手段, 从多方面入手, 才可以收到满意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宏来.“人格至上、联动立德、和谐发展”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

[2]花文凤.论孔子对和谐人格的培养——兼议对当今人格培养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10) .

[3]潘宏佳.构建和谐有效德育体系实践途径的探索与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 .

[4]舒玲玲, 周怡俊.走在教育之前, 立于人格之巅——浙江省中职学校的德育创新.职业, 2011 (11) .

[5]曹其森.尊重学生人格, 增强德育实效性.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7) .

[6]王全玉.热爱尊重学生, 塑造健康人格.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2) .

[7]虞彩琴.教育以人为本, 从尊重人的生命开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 (17) .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4篇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5篇

一、认识——人格本位教育的重要性

从十多年前美国依阿华大学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国留学生杀人案件, 到清华学子的“硫酸泼熊事件”,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 到现在的杭州胡斌交通肇事案件, 中国政法大学大学生砍杀教授案件, 前段时间四川某大学一高考县状元谋杀案件, 药某撞人杀人案………国内的传媒和舆论无不在辩论一个话题:如何塑造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药某事件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反思以前走过的知识本位教育和能力本位教育之路, 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人格本位教育的重要性。

人格本位教育, 就是指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 “人格”一方面指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和习惯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也指人的道德品质。“本位”就是根本的位置。“人格本位”就是把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的最根本的出发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中学生离家出走、自杀, 甚至发生的暴力事件, 屡屡见诸报端, 不少学生迷惘、孤独、空虚、苦闷、失落、躁动不安、自信动摇, 这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已不仅是由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而更应去我们的教育中去寻找答案, 即应该在教育的功能上突出人格的本位教育。反思社会现实, 一个健康自由的清道夫比一个乖戾自私的天才更符合我们教育的目标。因此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 塑造思想灵魂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考———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难道仅仅依靠学校开设的德育教育课程吗?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不要一提重视德育, 就多上政治课, 德育课不是要增加数量, 而是要提高质量, 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还指出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相衔接的研究, 其他的课程, 如语文、历史课要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 作为一名基层的历史教育者, 如何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 是本人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目前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 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又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主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强调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 还要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否达到要求, 同时树立历史课程评价的核心目标观, 即历史课程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要求在高考中也有体现。2006年高考上海卷共同部分第33题, 以一幅颇富创意的“手机报”广告图片考查历史知识, 形式新颖, 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 也从另一个角度即从甲骨文到现在使用的电子媒介的变迁中去发掘传递的历史内涵, 历史与现实结合, 以此为切入点, 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29题以“文明视野下的国家富强之路”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从历史的角度去达到对学生人格的教育。而这些都是与平时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不开的。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首先要明确通过历史教学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讲解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而更应注重某一历史事件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什么, 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其次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教育的因素, 这是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关键。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 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品质, 如热爱真、善、美, 讲求礼、智、信, 勤劳节俭, 自强不息, 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 还要通过普通的教学去挖掘和发现, 使之在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铜山县棠张中学历史教师杨竞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的课例中, 处理得就比较好, 如以油画《苏格拉底之死》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发掘历史赋予我们的知识内涵, 情感价值;以名言警句“认识自己, 方能认识人生”、“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 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等等, 在学生阅读体会的过程中, 认识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 从而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对理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道德的重视, 达到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因此, 教育者在设计教学时要巧妙设计, 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自然的教学过程中以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6篇

一、“人格本位”教育理论内涵释义

“人格本位”是指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它以素质的提升和人性的改良性塑造为基点, 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全面性发展。在其要旨上针对的是传统的“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教学生学会做具有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诚信和坚强等优秀品质的人。可见, “人格本位”相对知识的塑造, 其注重的是品质的培养, 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作用领域的突破。“人格本位”是以教育者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 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于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模式。从域场的角度解析, 则是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道德人格和思维方法教育。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构成要素的问题概述

张耀灿先生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 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教育者) 、客体 (教育对象) 、介体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和环体 (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 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不断解决四因素之间矛盾的无限循环过程。在提倡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时下, 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应然的要求, 遵循“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效的途径,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具有指向性意义。而传统模式的影响, 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的局限进行具体性的分析。

1. 教育者行为倾向及价值理念的功利性选择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倾向存在单向性的特征, 在以国家还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据的考量上服务的政治性较为浓厚。将对国家责任的承担简单地等同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忽视了国家与社会间二重性的特征。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同时, 教育者受传统师德道统的影响, 潜意识里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地位上的差别。简单进行灌输式教育, 漠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和理解程度、接受方式的差异。

2. 受教育者自发抵触与反抗

学校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即学生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发心理阻抗, 对学校“两课”的设置存在规避的倾向, 对两课内容也是一种本能的复合, 缺乏对所含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大多认为其已经成为历史的范畴或是脱离现实的想象, 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性认同匮乏。同时, 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低下亦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重要阻碍因素。自我教育是指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 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途径, 增强自身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挥源于人性的自觉, 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因素的体现, 例如人们的欲望、情感等, 易对知识的接受产生具体影响。

3. 教育内容的老化和教育方法的单一

客观环境的变化决定人们思想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受到各种思想流派交融的碰撞和渗透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各种思想的影响往往是不同逻辑程式的结合, 规律性的发展在于真伪辨别和内容的与时性更新。事实上,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贯注重政治理论的宣扬, 将“第一位”的任务等同于“惟一”任务, 忽视了德育等其他构成的作用, 政治理论的一贯性和稳定性的坚持亦使内容注重沿袭却不具革新的特点, 忽视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课堂传授为主要方式, 难以适应学校学生思维和行为活动日益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实质上是对人格片面发展的纵容, 不利于现阶段“人格本位”诉求的实现。

4. 客观环境及技术条件的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外部因素, 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既涉及校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诸多方面, 更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现行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内涵单一强调必然造成全部内涵的结构性失衡。同时, 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的转变带来的培养模式多样性的诉求亦对当前的技术条件形成挑战, 主要缺陷在于资金和财政保障机制的迟钝。

三、“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建构的途径探寻

1. 摒除单一主体模式, 倡导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追求, 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摒除了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的单一主体性特征, 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主体地位的平等与各自领域的侧重建构空间弹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者间互动的积极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 彼此通过设身处地的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共同提升, 而不是只通过教育者填鸭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一方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在此过程中自觉接受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完善自身道德品质, 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和模范效应;另一方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推举至与教育者平等的高度, 能够真正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 为学生人格塑造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2. 坚持以人为本, 发扬人本精神,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人的价值的新认识, 是进行各项工作的指南。从价值的角度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种关怀性的教育, 功用在于对“人本”精神的开启与普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层次性实现, 是对“人格本位”实现的真正促进。首先, 对受教育者予以适当人文关怀。其次, 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疏导。最后,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3.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个体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谐的最根本原因, 个体价值观在个体心理和谐中起着导向、选择、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当前我国学校社会化、学校市场化现象较为明显, 其他域场构成了对学校自身域场的侵蚀。社会观念、市场观念和学校场景的融合实质是不同域场价值观的碰撞, 这种自发性的状态易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盲目变动, 对其价值取向产生损害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教育者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并对受教育者进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育。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 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尤其注重对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取舍和平衡。

4. 创新教育内容, 丰富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由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社会公德、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要素构成。教育内容不等同于政治教育, 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理论的宣扬是施教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界定要有合理性和准确性, 在社会各领域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情境下, 要贯彻人格本位教育则旨向把握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同时要依据人的观念的变动性, 从不同对象的具体实际出发, 使得教育内容做到因人而异。将因材施教作为人本理念的构筑途径, 把情境教育和参与式教育纳入到模式拓展的范畴当中, 真正实现人性的关怀。

5. 优化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格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环境涉及学校与社会、师生间关系互动模式的探寻, 是种对环境气氛的表述。良好的人格环境的形成是人格本位得以树立的空间基础。外部要素良性的彰显有赖于学校相对独立性地位的取得以及“主—主”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学校地位的独立性是办学自主性实现的保障, 人格本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要有学科独立性的支撑, 以主体地位的获取为前提。“主—主”型师生关系则是对师生间主体互动的确认, 是生活和教学领域的双向性融合, 是人格与人格的平视和尊重, 对人性的发掘是种促进。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人格本位”的转变是人类自身主体性发展的结果, 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涉及多个层次。其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宏观定向的决定, 即以国家为依据还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据影响人格本位实现的程度。当下时空的情境, 使得人格本位归位于以人为本更具合理性。因此, 文章将路径的探寻着眼于对“以人为本”的促进是合理和可行的, 具有积极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丘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忠桥, 张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思想教育研究, 2008 (6) .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7篇

一、目前大学生的人格现状分析

在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 社会上不正确的拜金思想和利己思想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缺乏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 无视道德规范的要求, 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上注重攀比, 形成了不良的校园风气, 这些道德败坏的情况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对助学贷款拖欠不还, 考试中的舞弊现象, 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 以及对父母师长的不尊重, 同学之间的冷言恶语等。目前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成长的过程中未曾受到过太多的挫折, 大学生活中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 会处理不好自身的情绪, 据调查,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仍居高不下。这些情况的出现都呼唤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人格培养工作的重视, 以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基础,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能使学生终身收益。

二、人格培养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的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包括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以及政治教育, 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国家政策的指导以及相关教育规范的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以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为核心,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人格培养工作应该落到实处, 只有以完善的人格为基础, 才能圆满完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 健康的人格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以良好的人格教育工作为基础才能获得, 根据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人格问题,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人格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基础进行, 通过采用合理的培养方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完善, 全面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

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课为基础, 以日常的团内活动和党内活动为辅助手段, 开展的方式比较多样化, 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比较强的促进作用。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需要确定教育的重点, 注意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失现象,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世界, 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注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手段,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中学时间的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 已经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是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心理素质和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人格培养的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人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通过马列主义的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理念, 根据马列主义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 教师应该通过真善美的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知道美了解美的基础上, 以知行合一的思路在生活中实践政治课上所学到额理论, 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意识的觉醒,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 促进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多样化, 日常的团课和预备党员学习活动, 以及党员活动等, 都可以成为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辅助手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日常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应该作风正派, 以高尚的信仰和坚定追求个人价值的信念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中的先进个人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模范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 需要多树立正面典型,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格培养的过程是连续的, 教师的培养方案应该有计划地实施,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结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的重任, 社会的竞争要求大学的毕业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完善的人格, 能够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 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大学学生的人格现状, 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中, 重视人格培养工作, 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为基础, 结合团课与党员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教师和先进同学的模范作用, 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协作, 增强大学生人格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当今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为目标, 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成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 针对目前学生人格严重缺失的现象, 本文简单探讨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人格培养问题, 供广大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丁祥艳.论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6) .

[2]和宽.论思想政治教育课对高中生人格培养的作用[J].大陆桥视野, 2010, (07) .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11.

上一篇:数学课程总结下一篇:7下政治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