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城导游词范文

2024-08-21

土司城导游词范文(精选8篇)

土司城导游词 第1篇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一、土司城门楼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二、风雨桥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三、廪君庙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您可以访问

土司城导游词 第2篇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唐崖土司城宫殿区遗址复原初考 第3篇

唐崖土司城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 历经十八代土司统治, 近四百年的荣辱兴衰, 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土家文明。该遗址保存较完好, 是鄂西地区土司城遗址的典型代表。其规模宏大, 纵横都有1公里, 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 整个城池布局基本沿袭了规整方正的特征。据史料记载, 鼎盛时期建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 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月台、书院、跑马场、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一应俱全, 占地一千五百余亩[1]。

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大型建筑群, 规模宏大, 形象壮丽, 格局严谨, 是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2]。由于土司制度的高度自治性, 土司在在其管辖的境内至高无上的土皇帝, 自称“本爵”, 部属称其“爵爷”, 土民则称其为“嘎墨”, 即今天俗称的“土司王”、“土司皇”[3]。在土司城所谓的宫殿区是指土司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场所。唐崖土司城宫殿区遗址位于城池的西偏南, 是整个城池遗址的核心部分, 基本处于中心的位置。其建筑规制在所有建筑群等级最高, 代表了土司制度影响下最高的营建技艺水平, 充分体现了土汉文化的融合。

本文是在现有的考古挖掘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复原考证, 由于挖掘工作尚未完全结束, 进一步的考古发型还在整理, 复原工作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有关学者专家共同探讨。

2 整体平面格局复原

2.1 宫殿区格局特征

宫殿区遗址处于山岙处, 地势较低平缓的区位。坐西朝东, 整个地形西高东低。从东到西, 在中轴线分别坐落着牌坊、门坊、大衙门、罩亭、官言堂、内宅。以牌坊为中轴线, 各建筑按照自东而西方向轴线组织空间序列对称分布, 建筑等级逐级升高, 呈院落式布局。其规模宏大, 由东端牌坊至内宅后墙, 总长约119米, 南北方向长约37米, 是唐崖土司城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遗址。

2.2 格局复原方案比较

方案一:整体布局为四进, 门堂、大衙门、官言堂、内宅。中轴对称, 逐台而筑, 从前往后依次升高。从覃鼎的战功牌坊通过甬道, 拾级而上, 到达入口门堂, 进入第一进院落, 正对面是大衙门, 左右两侧是带前廊的厢房。穿过大衙门进入第二进院落, 院子中间为罩亭, 左右两侧为厢房, 罩亭之后为官言堂。官言堂之后为最后一进内宅 (图1) 。

方案二:整体布局为三进, 大衙门、官言堂、内宅。从覃鼎战功牌坊穿过甬路, 拾级而上, 到达月台, 月台上立一门坊 (无门堂) , 上书“帅府”二字, 月台后为大衙门, 其余部分同方案一 (图2) 。

3 建筑单体复原

3.1 已挖掘区:

A官言堂

平面:

第一种方案:根据现场基址的总长为38米, 宽约为16.4米。现场遗存四个位置未动的柱础石。现复原平面主体建筑为五间, 两侧各有一耳房, 面阔二间。后檐四颗柱础石, 位于明间和次间的位置, 明间面阔4.3米, 次间4.2米, 推测主体五间的面阔分别是明间4.3米, 次间4.2米, 稍间4.2米。进深为4间, 依次为3.5米、4.2米、4.2米、3.5米, 中间有一颗中柱,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在明间和紧挨着明间的另两次间可以采用减柱法, 将中柱去掉。主体建筑为五间按等级规制是比较合理的, 不会出现僭越现象。另外由于现场基址北部有一段长约7米的地幔的石块疑似是室内外墙基的分割线, 是推测耳房存在的重要证据。耳房面阔两间, 每间为3.62米, 进深两间, 每间3.85米。

第二种方案可能性:平面为七间的可能性, 前檐和两山檐可以各推进, 但后檐原柱础石离台明距离约1米, 不能推进, 要么四周推进, 只有三面可以内退的平面不对称, 上面屋架比较难处理。由于七间超过了土司官式建筑的规制, 也有僭越现象, 所以这种方案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三种可能性:面阔七间带回廊的可能性, 根据后檐的四个檐柱距台明边距离约1米, 由此推出其它三面的檐柱的位置都距台明边1米, 廊子的宽度要等于3.5米, 如果廊子的宽度小于3.5米, 那么必有其中两个次间的面阔大于4.2米, 比明间的面阔还大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如果廊子的宽度大于3.5米, 就已超越了一般廊子宽度, 所以存在回廊的可能性很小。同样也由于七间超过了土司官式建筑的规制, 也有僭越现象, 所以这种方案的可能性比较小。

竖向:

(1) 根据长宽尺寸以及台明范围, 初步推定为主体建筑五间, 总长21.5米, 进深四间, 总深15.8米。两侧各有一耳房 (耳房为两间) 。

(2) 根据其宫殿区核心地位, 推定主体建筑为为重檐歇山屋顶, 两耳房为悬山顶。由皇坟墓室前的筒瓦屋檐及覃鼎战功牌坊上的屋檐均为仿木结构筒瓦屋面, 因考古现场未发现琉璃瓦件, 推测不是琉璃瓦屋顶。由于目前恩施地区未存明代建筑 (尤其是明代官式建筑) 地面遗存。仅能借助附近地区的明代官式建筑如永顺土司城祖师殿、宜昌黄陵庙、桂林靖江王陵祾恩殿、武昌龙泉山楚昭王祾恩殿、武当山紫霄大殿等, 以及恩施武圣宫、建始五阳书院、宣恩观音堂等典型土家当地木构作为参考。

(3) 据后檐柱础鼓面直径0.36米推断, 其后檐柱径似不超过0.34米 (虽考古现场尚未发现前檐柱础) , 柱高也受到限制。

(4) 根据明间的开间尺寸4.3米, 根据宋制“柱高不越间广”的原则, 檐柱柱高约为3.5米。

(5) 由于官言堂是宫殿区等级较高的建筑, 又根据皇坟和覃鼎的战功牌坊是带斗拱的, 所以官言堂应为带斗拱的大式建筑, 关于斗口的确定, 皇坟上的一斗口约7CM, 推测官言堂一斗口为10CM.

(6) 柱高 (含柱础高度) 与斗拱层高度推算, 考虑一部分出际遮挡。并参照其它相关建筑实例的檐高, 暂推定第一层檐檐高约为4.5米。

(7) 官言堂二层檐的剖面构架, 根据土家族的屋顶步架基本相等的特点, 剖面步架相等, 每步架为2.1米。举架根据传统古建筑的屋顶高度的计算, 檐步架、金步架和脊步架的分别为举架约为0.5举, 0.7举, 0.8举, 以此计算屋顶的高度约为13米。

(8) 关于上下檐出的关系, 下檐出小于上檐出, 一般分为两种, 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根据现场勘测的官言堂柱后檐础石距台明边只有一个阶条石的宽度, 下檐出较短, 约为柱础石台面直径的两倍, 可以推测其台基属于官式小式做法。从木构架和平面布局上体现为官式。

(9) 根据官言堂已出土的建筑构件 (筒瓦, 脊饰, 吻兽) , 可作为其为殿式建筑的辅助推定。

B罩亭

罩亭现挖掘的基址与官言堂在一条中轴线上, 后檐台明距官言堂的台阶只有一条排水沟的距离约0.5米, 现存后檐部的部分阶条石和三颗后檐柱, 距现场可以清晰判断其四周台明的位置, 可以推测面阔为三间, 明间面阔为4.3米, 次间为4.1米, 总长12.5米, 进深为两间, 每间为3.6米, 共7.2米。关于中柱的是否采用减柱法, 根据遗址勘测的罩亭柱础石鼓面直径为0.43米, 而官言堂后檐柱柱础鼓面直径为0.36米, 可以推定罩亭柱径比较大, 相应跨度应该比较大, 所以明间两排架应该采用的是减柱法, 符合集中式平面布局。

其建筑特征为:

(1) 根据现有考古挖掘的基址, 屋基与官言堂的台阶之间有排水沟遗址, 后檐台明存有长约10余米的阶条石及鼓面直径约为0.43米的柱础石三颗, 其中偏南的两颗之间的中线与官言堂明间两柱础之间的中线对齐, 可以推定罩亭与官言堂在同一中轴线上。

(2) 在最北边的一颗柱础石, 所对齐的方向发现部分阶条石痕迹, 可以推定那是台明的北边线, 沿中轴线对称可以推测出台基的南边线。整个屋基的东侧也存有阶条石的痕迹可以推定此处为屋基的南边线。有西侧阶条石外边距后檐柱础石的距离约为0.84米, 有四周台明边线的向内推0.84米就是柱础石的中心位置。

(3) 根据现有的三颗柱础石及台基的阶条石的痕迹, 可以推测罩亭面阔三间, 进深两间, 明间面阔为4.3米, 两次间面阔为4.1米, 进深每间为3.6米。

(4) 现存柱础石的直径大于官言堂的柱础石, 由此可以推断在进深方向的跨度要比官言堂大, 推定采用减柱法, 减去明间两排架上的两颗中柱, 形成集中式的平面布局, 符合当地的罩亭的形制。

(5) 根据恩施地区现存罩亭形式 (来凤县大河镇牛王庙, 咸丰县大水坪村严氏祠堂, 建始县革坦坝村二组新镇向家老屋, 宣恩县高罗乡观音堂等) , 集中式布局, 屋顶为三层, 突出院落中心的地位, 该形式为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建筑表达, 罩亭采用三重檐歇山顶。

(6) 梁架结构为穿斗和抬梁结合式, 穿斗排架是土家族吊脚楼常用的结构形式, 抬梁是明代官式建筑的结构类型, 宫殿区的建筑特色为是明代官式与土家族建筑特色的融合, 所根据平面需要, 两山面排架为穿斗式, 明间两排架由于减柱法使用抬梁式。

3.2 未挖掘区:

未挖掘区由于尚未得到确凿的考古依据, 基于建筑规模不应出现僭越现象, 以下建筑暂按照官言堂大殿为五间的规制来作对应的相关推论。

C内宅

第一种方案:内宅位于官言堂后, 有明显的台次高差, 依据前后等高线高差, 进深10米, 面阔方向与官言堂等长, 平面形制类似与土家吊脚楼的凹字形平面, 一正两厢的格局。官言堂是宫殿区等级比较高的建筑, 明间的面阔为4.3米, 所以其它建筑的明间面阔应该小于4.3米。内宅的面阔尺寸与同官言堂相同。但等级区分上可以用屋顶形式区别。

其建筑特征为:

(1) 根据现场的地形, 内宅所在的平面高比官言堂高一个台次, 距官言堂的后檐的距离在一米以内根据土家族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间五间向内退推定其平面为凹字形平面, 一正两厢, 两侧突出部分类似于土家传统建筑中的厢房。

(2) 屋顶形式推定为组合式屋顶, 正房为歇山顶, 两厢房同为歇山顶与主体屋顶搭接。

(3) 梁架结构为穿斗式, 由于内宅的功能为居住建筑, 不需要很大的室内空间, 所以采用符合土家族传统的穿斗式结构。

D罩亭两侧的厢房

按现场的遗址推测到现在有屋基的房子处为第二进院子的长度, 厢房面阔五间, 每间3.1米, 带前廊, 廊子的宽的宽度为1.5米。吊脚的楼吊脚的部分二楼廊子宽度一般为一米左右, 考虑是宫殿区的等级比普通的住宅等级要高, 所以廊子宽为1.5米。

其建筑特征为:

(1) 厢房的等级要低于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所以采用土家族吊脚楼一字屋通常采用的悬山顶。

(2) 由于其功能和建筑等级决定其梁架结构为穿斗式。

(3) 根据土家族的吊脚楼除正房外, 其厢房部分都带有外廊, 或回廊或局部有廊。由此推定厢房带有前廊。

F大衙门

大衙门面阔五间, 与官言堂主体建筑的面阔相同, 明间4.3米, 次间4.2米, 稍间4.2米。进深按现有屋基础的宽度, 进深三间, 每间3.6米。由于大衙门是判案处理公共政务的场所, 需要大的空间, 所以将室内的一排中柱减去, 仅存山面的两颗, 以扩大室内空间。

其建筑特征为:

(1) 从建筑等级上, 大衙门在平面布局上面阔五间, 避免出现僭越现象。

(2) 在屋顶形式上, 大衙门是宫殿区的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其屋顶形式采用重檐歇山顶。

(3) 梁架结构采用穿斗和抬梁结合式, 大衙门是公众活动的场所, 需扩大室内空间, 所以将明间和两次间采用抬梁式结构减柱。

G入口

据考古成果得知大衙门前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月台 (未得到确切的考古资料) 。月台上推测应有一个门坊作为入口标志。

4 关于交通流线及辅助功能的推想

宫殿区整体上是遵循了前朝后勤的布局规则, 官言堂为理朝政和议事听政的场所, 后为内宅是土司家族生活起居的地方。官言堂内部为议事之所, 在议事的过程中, 如有其它人员从内宅出来或者通过官言堂去往内宅, 不可能从中厅或明间穿过, 推测进出人员要走两侧的耳房, 以免对议政产生干扰。

5 结语

唐崖土司城宫殿遗址区复原依据现有考古挖掘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支撑下,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整体上通过平面形制或屋顶形式体现建筑的等级。建筑类型多样, 有悬山顶、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三檐歇山顶及组合的凹字形屋顶形式。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或穿斗和抬梁结合式。建筑空间丰富, 减柱法的大空间与紧凑型的空间结合, 带廊或不带廊子有无灰空间的区分, 形成完整空间和割裂空间的不同效果。

(2) 土司时期, 普通百姓不能盖瓦, 不能建筑吊脚楼这样的住宅。因此土司城中除了宫殿官署、宗教坛庙以及陵墓牌坊城池等建筑之外, 普通住宅院落的建筑特征与风格还不能下结论。但是, 考古挖掘中, 未发现琉璃瓦构件。因此总体判断:宫殿官署建筑以及宗教坛庙建筑的主体建筑应为重檐歇山式殿堂。抬梁与穿斗结合的木构架。据考古出土的构件有筒瓦和滴水, 可以推测局部的屋顶为筒瓦屋面。屋脊按照土家族的装饰特点有夸张的脊饰构件。檐下斗拱, 柱下磉磴。殿周条石台明, 殿前石级旁有抱鼓石, 高台坎围以石栏杆;配属建筑屋顶有硬山和悬山两种, 有的山墙面或以歇山收头, 且局部有吊脚围廊。屋顶亦铺筒瓦, 少部分或覆以小青瓦。

(3) 其功能及交通流线的推想需要更多的资料进行佐证。

唐崖土司城宫殿遗址区的关于建筑平面布局特征及对木构架和其形制的初步考证, 为进一步还原其真实性提供参考依据, 以期为研究土司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咸丰县委统战部等:唐崖土司概略[M], 1987年第9页。

[2]http://baike.baidu.com/view/72538.htm

土司城导游词 第4篇

土司制度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土司、土官受中央王朝分封任命,此后由家族世袭官职,父死子袭,兄终弟继。按地区大小、人口和权势,土司分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级别,是辖区至高无上的首领,但他们并不称王,在五代和宋称刺史或知州,入元以后则称宣慰使、宣抚使等,统称土司。然而,其权其势与王无异,尤其是溪州土司,授“宣慰司职”,乃最高等级土司之一,民间称其为“土王”“土司王”。

老司城遗址,就曾经是这些土司职官和土司政府集体活动的场所之一。作为溪州彭氏土官、永顺彭氏土司的司治所在地,老司城共有27代、35位土官土司在此施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9个封建王朝,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亡,见证了从土官制到土司制这一重要历史阶段,见证了土司时期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的交流与交融。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对湖南永顺老司城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逐渐展开。考古表明,老司城遗址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人们称赞其为“江南紫禁城”“中国的马丘比丘”“东方庞贝古城”。

红灯万点人千叠 一片缠绵摆手歌

天高皇帝远,在西南地区,土司权力甚至大过王。即使到了土司制度后期,除了中央王朝规定负担的贡赋和征徭之外,当地一切军政事务皆由土司自治。无论中央王朝如何改天换日,老司城中的土司王始终过着华美的日子。

作为土司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老司城一带古属溪州,是一座历史极其悠久的城市。它又名福石城,即土家语“土王城”的意思,是彭士愁于公元912~923年历时11年建成的。

彭士愁是土司始祖溪州刺史彭瑊的孙子。他继位后,彭氏势力日渐强盛。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因不满楚王马希范骄奢淫逸,彭士愁揭竿而起。尽管相持近两年的溪州之战以彭士愁主动求和而告终,但马楚政权因此更加危机四伏。为了维持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马楚政权采取羁縻安抚策略:溪州剌史仍

由彭士愁担任,双方签订盟约,马希范以铜5000斤铸柱立于溪州古城,上镌“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部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的誓约。由此,溪州土司治下的百姓得以在800余年的时光里,避开了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乱纷争与王朝更迭,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由此走向繁荣。鼎盛时期,彭氏土司辖20余州,范围达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

考古发掘表明,土司时期老司城城区的建筑,兴于羁縻时期的五代宋元时期,盛于明朝时期,逐渐衰于清朝前期。清雍正六年(1728年),永顺宣慰使彭肇槐接受“改土归流”政策。至此,老司城建城史长达近820年。

羁縻时期,五代十国的彭士愁建造祖师殿(崇圣殿),两宋时期的彭师宝和彭福石宠将溪州剌史的治所从龙潭城、会溪城搬迁至老司城。

清雍正六年,清廷为加强边远地区的中央集权管理,改土司制为中央委派流官。大兵压境,大势所趋,最后一任土司彭肇槐“造其家口册籍,绘具舆图”,主动向中央和平移交政权,带着子孙回江西祖籍立户。溪州土司制度戛然而止。

自此,老司城渐渐废弃,成为一个落寞山寨。只有石缝中的萋萋荒草随风摇动,依稀可闻当年繁杂喧嚣的余声。

建筑发展及其遗址表明,老司城不仅反映了羁縻制度时期溪州彭氏剌史命运的沉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中国土司制度兴亡的历史见证价值。溪州剌史以及永顺彭氏土司势力的强弱和军事冲突在老司城的兴衰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溪之巨镇 百里之边城

在永顺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土王坐在老司城,一统乾坤。修金殿,修午门,凉洞热洞自生成,土王散闷。内金殿,外罗城,四海都闻名。老司城中风水好,万马归朝……”

清澈的灵溪河自北而来,如同一条飘逸的玉带。碧绿如丝般的灵溪之畔,就是“五溪之巨镇”“郁郁乎百里之边城”的老司城。永顺老司城择址在灵溪、福石山等峰丛峡谷之间,依山面水。山为福石山,水为灵溪河。灵溪河在民间记忆中称为司河,就是流经老司城的那条河流,它是今湖南省“三湘四水”之一沅江水系酉水的支流。

隔河而眺,老司城依山而建,周边山脊线形成自然城墙,灵溪河两岸悬崖峭壁,成天然护栏。依托这些自然天成的环卫,又设立了墙堞、碉堡、烽火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体现了自然地形与军事防御的完美统一。

在历代土司苦心经营下,老司城固若金汤,繁华似锦。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

考古证实,老司城遗址总面积25平方千米,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着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8大功能区,其中,“皇城”为椭圆形,总占地60亩。城市遗址布局合理,建筑精巧,功能完善。地面历史遗迹有祖师殿、摆手堂、古墓群、古街道、古城墙、彭氏宗祠、德政碑、“子孙永享”牌坊等。城墙以红砂岩错缝平铺叠砌,西北部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最高处达6米,尽显土司宫城的恢宏气势。

nlc202309030451

土司时期,老司城里有东西南北4个城

门,其中,作为正门的大西门,建有高大的城门楼。城区连接4个城门的是大西门过道平台以及东侧台阶、北侧台阶和南侧道路。这一条连接城门的通道与城墙圈之间,既不设置瞭望台,又不建造跑马巡视使用的马道。诸多现象表明,宫殿区属于不设防的城区。不仅如此,内罗城的宫殿区与衙署区之间建造城墙,似乎将土司的家事与整个土司区的政事分开。这种城区“不设防”和“左殿右寝”的建造,在全国土司宫殿建造中独树一帜。

考察这座城市的防御体系,老司城军事设施的布局具有围绕中心城市进行散点布局的特点,内罗城近靠锡帽山,锡帽山顶设置烽火台与军垒等,与环城山脊的其他军事建筑融为一体。这种军事防御设施的建造风格明显带有云贵高原与两湖平原之交的地域风格,反映了世居于此的土司别样的生存智慧,在全国范围内的土司军事建筑中是唯一的。

受中原传统都城建筑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土司衙署的建造是外朝、中朝和内朝相连的。但在老司城河东城区内罗城,不仅作为土司宫殿的内朝被城墙分割出去;而且,被称为“察闹院”的外朝亦被远远排斥在河东城区之外,具有拒杂色人等进入河东城区的政治别异色彩。这在全国土司衙署建造中具有唯一性。

老司城布局完善,现遗存一条石街,街面嵌着红褐色的小小鹅卵石,拼成各式图案,中间一条直线图案应该是街道的中轴线。这条由卵石立铺的街道贯穿东西,所有的建筑均沿其展开;城内房屋依山就势,高低起伏,错落有序。至今,人们仍可以由这些鹅卵石街道勾勒出当年的城垣格局,印证史书“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记载。

湘西春夏多雨。依山而建的老司城在建设之初就已经设计好了完备的排水设施,遗址中仍能看到当年修建的宽敞的排水沟,虽经千年风雨冲刷,基本保持了原貌。湘西冬天凄寒。在土司寝殿的基址上,考古人员发现用来取暖的设施。火塘设置在外,热气由通道入室内,宛如现代“地暖”……凡此种种,均反映出山地民族适应天地自然、营造宜居环境的智慧。

湘黔古驿道和酉水河、柿溪河是老司城连接外界的纽带。在山间河谷中,以老司城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

福石城中锦作窝 土王宫畔水生波

800多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早已洗去了老司城当年“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与华美,但从目前留存的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20余处遗址的断壁残垣间,仍依稀可见老司城当年的雄浑与大气以及土家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唯一性。

始建于明、重建于清的“土王祠”,屋宇高大宏伟,正厅和厢房保持完好。衙署西侧原有土司御寒避暑的热洞和凉洞,现凉洞尚存、热洞已毁。祖师殿、玉皇阁、皇经台庙群,傍水依山而建,殿宇巍峨壮观。

作为老司城的统治者,彭氏家族既有英豪君王,也有碌碌无为者,但大部分土司都喜欢以各种形式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纵使在时间的洗礼下,依然有一些石碑、牌坊、宗祠等留存下来,见证着往昔的历史。

彭氏宗祠位于老司城中心,在土司寝宫后面,内供历代土司牌位以及精美的土司木雕像,还收藏了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

彭氏宗祠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24代土司彭元锦任宣慰使时所建。从祠堂大门直到正街,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官道,要经过4个平台和5段石阶梯30余个石级,逐步高升,显出一种威严的气派。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每只重5000斤,民间传说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从离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手一只提来的。祠堂前还有3株古老的桂花树。据说是土司时代栽植的。如今,这些桂花树依然葱茏,每当农历8月桂花盛开时节,老司城内处处桂花飘香。

土司德政碑立于司城衙署遗址左侧,由青石雕凿而成。碑高2.7 米,宽1.2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盖顶,旁扶石柱。此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月永顺土官为永顺等处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碑文记述了所辖4州、58旗、380洞军民以及苗寨讴歌彭泓海德政和土司统治信条,还出现土语官名、洞名与人名,具有很高的书法与史料价值。彭泓海是第34任土司,因平叛“三藩”有功,被康熙授永顺等处宣慰使,并总兵衔。

来到老司城,祖师殿不可不看。它位于城南,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完好。祖师殿以正殿、望经台、玉皇阁依次向后沿中轴线排列构成一组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陡然而上。正殿面阔5间,占地580多平方米,为小青瓦歇山式重檐结构,使用34根珍贵楠木,柱大数围,柱础为双叠圆鼓式,梁柱衔接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迹,是湘西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大殿中央供奉着“祖师”像,壁画古拙,铜钟悬鸣。

在老司城,还有一座顶部有火焰葫芦装饰的4 米高的石坊,虽经450 余年风雨剥蚀,“子孙永享”4 个大字依旧清晰。这也与历史上一段赫赫有名的战功密不可分。

土司时期,各地土司均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俗称“土兵”,他们皆精选之勇,溪州也不例外。这支兵民合一的“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史载:“湖广土兵,永顺为最,保靖次之,其兵甚强。”

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东南沿海地区,年仅19岁的26代土司彭翼南奉调率土兵征倭,大获全胜。战后,彭翼南因抗倭有功,朝廷嘉奖其“盖东南战功第一”,以功敕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并准许建了这座石坊。

由此还使湘西土家族传承下来一个“赶年”习俗。“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过年。当地传说,当调兵圣旨传到老司城,正值年关,如过了年出征,则不能按时赶到苏松地区。彭翼南决定:提前过年,让土家族子弟过完新年再赴战场。于是“蒸甑子饭,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过年的习俗流传至今。

“土王坐在老司城,一统乾坤。”谁也没想到,一个江西来的彭氏家族,竟然在湘西崇山峻岭中建立了一个延续了800 余年的王朝,无视山外朝代更替,留下了许多迷雾般的传说。

俱往矣。昔日那“蛮烟瘴雨溪州路,溪畔桃李花如雾”的绝美画面早已消逝,灵溪河畔“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声音也已成为山谷中孤寂的回响。当老司城拂去千年尘埃时,白云苍狗,繁华早已不再;但其遗址仍弥漫着久远的气息,透溢着昔日的昌盛。作为土司时期山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土司社会和土司文明的缩影,老司城,这座承载近千年土官土司文化的隐秘城堡,确实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价值。

关于恩施土司城导游词 第5篇

第一层是“退思斋”,这是包括土司在内的土司家族闭门思过的地方。

第二层是王爷寝宫“宁馨宫”,里面的陈设极为奢侈华贵。传说土司享有一种特杈即“初夜杈”,土民新婚时新娘必须送到土司王府寝宫,验其贞洁,随王爷取悦3天,土民的婚姻才被土司所认可,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婚姻登记。

第三层是土司晚上处理政务的“悟策居”,普通人不可人内的禁地。第四层是最高之处,是土司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第三层和第四层也是土司平常散步思量的地方,登高望远,一览众生小,土司难免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自豪感。请大家上楼体验,观赏九进堂的旷世全景。

捞此罗汉

出九进堂不远,便到了捞此罗汉(土家语为太阳寨的意思),它是土司的“身弓耕园”。过去,土司在这里扬鞭掌犁,率家人和奴仆耕耘劳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现在,这里居住着土苗两家人。这里有典型的土家民居――吊脚楼。

恩施土司城导游词范 第6篇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的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和民间传奇故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它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大家请看,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寓意“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对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恩施土司城导游词范 第7篇

第一进为土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三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你看,门前两尊白虎,气势十分威武;两边山崖上,有3尊武士,熊背虎腰,勇猛无敌,忠心守护着这座豪华的土司皇宫。门内两侧为土王宫卫房,即相当于汉人皇宫禁军营房,左卫房为徒堂、将军住所,右卫房是土司卫兵营房,他们纯属土司王宫卫队,负责保护王室安全。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土司王宫的森严和威风。

在门楼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分设两口石砌的丹池,一口有水,叫水池,一口无水称为火池,这是土家人自然崇拜的象征。

土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清江流域,与水朝夕与共,须叟离不开水,因而“水”便成了世代土家人的魂灵。土家先民对“火”也有特殊的认识,过年要烧大火,正月十五要到处点灯,叫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土家人看来,火表示旺相,是吉祥兆头。搬家首先要搬火种,家家户户必须有火炕,因为那是火神的处所,可以说,土家人对火崇敬到五体投地。

第二进为戏楼。戏楼高19米,三层飞檐高耸。楼下过道有石阶通往第三进。大家请看,在这石阶中央嵌有“麒麟献书”的石浮雕,寓意为“晚梦麒麟生贵子”。二层为戏台,上面可容纳40人同台献艺。戏楼的雄伟气派与豪华,印证了当时土司王室生活的优裕与奢糜。事实也是这样,历恩施许多土司都建有戏院,并养有专供娱乐的歌舞戏班。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不仅在土司王府建有戏楼,养有戏班,还不远千里从北京接来戏剧专家顾彩到容美土司,与田舜年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顾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演唱水平在当时全湖北也算上乘。田舜田土司还亲自创作了《许田射猎传奇》剧本。可以说,正是土司对文化艺术的看重,客观上也推动了土司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现在到了第三进。它是紧连戏楼的“议事厅”,也称作“宫言堂”和看台。主要供土司及土司以下的都爷、总爷或舍巴等土司职官商议钱粮征缴、军事防务及接待相邻土司使臣来访等有关土司政权治理的大事。议事厅的另一用途就是作为土司王室和土司职官看戏的“看台”。

第四进是摆手堂。摆手堂是25米高的5层高楼,层层飞檐,亭亭而上。上三层为国顶亭盖,下两层为四壁见方的厅堂。摆手堂上圆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也暗含着中国人所崇尚的外圆内方的行为规范.

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祭祀性建筑,也称“神堂”。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人都喜欢去摆手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摆手堂主要供奉的是彭公爵主、向老倌人和田好汉三位土王菩萨。土家人在跳摆手舞前,先要以“猪十金”或猎获的野物向土王菩萨行祭礼,同时要放三眼铳和击鼓,众人在土家人称之为“梯玛”的巫师引导下唱摆手歌,然后齐到摆手堂前场地上围绕挂满灯笼的灯笼树或烧的篝火跳摆手舞。

跳摆手舞,土家语称之为“舍日巴”,是美好的意思,舞蹈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土家先民狩猎和作战生活。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属于军功战舞,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属农事舞,每年举行一次。

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源于土家先民巴人的军前舞——巴渝舞;多表现战争中拼肉搏、徒手夺抢、竞技比武等,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优美健壮。现由长阳文艺工作者移植改编成“巴山舞”,除保留了原始粗犷、刚劲的一面外,还增强了时代特点,成为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广场群体性舞蹈之一。

现在到了第五进——后院门楼。门楼有三道门,并与前面祠堂相通。这里的三门虽无生死之分,但有尊卑之别。就是说,身份卑微的从侧门进出,身份高贵的则从中门进出。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取名“常喜”,就是说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土司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丰收或减产,是关系土司政权攸关的大事,封赠粮食的“常喜”二字,实则也是土司心里常喜的写照。

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实际上,所谓储备库,就是土司王府的银行。银行藏钱多少,反映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力的强弱便直接影响到土司的政权。当时的容美土司正是因经济实力雄厚而雄踞鄂西土司之首。可见,“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土司的命根子,土司不到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设有库长和仓廪人员日夜厮守着土司粮仓和钱财。

湖北土司城的导游词 第8篇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这里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上一篇:打扫卫生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机关食堂调研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