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2024-05-16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精选8篇)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问答

1、《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

据专家介绍,《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

2、《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3、“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2)“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4)“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4、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5、《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6、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 1

质。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一个“工具性”或“人文性”是无法概括语文这一复杂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7、《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8、《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其内涵?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它的内涵。一是语文是民族的根,也是学生做人的本。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就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要通过教“语文”培育现代的中国人。二是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过程。语文充满形象与情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他们求知的渴望、钻研的精神、学习的劲头也就越强烈,效率也就越高。

9、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语文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

10、《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二字,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

二十世纪末,人们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忽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当然,造成语文教学的种种失误,并不都是“训练”的错,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逐渐演变成单纯的“题海战术”,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质量低劣的“标准化的试题”占去了学生多数宝贵的时间,并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标”,淡化“训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当然,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这就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

11、《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

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12、《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强调“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这种课程是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并且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而“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师生进行对话,应注意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要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4、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15、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16、《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哪些新的策略?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

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17、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改革作文教学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小学淡化文体,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19、《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地连接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的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20、《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口试与笔试、单项与综合评价、自评与他评的关系。评价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从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来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21、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2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几部分?

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2篇

1.“新课标”前言中关于数学课程是如何描述的?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哪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6.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哪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7.《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安排了哪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8.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哪三个学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9.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等哪几个方面的素养?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11.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我们要树立什么样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2.《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结果目标使用了哪些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了哪些行为动词表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13.在“数与代数”的第一学段增加了什么内容?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1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5.“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到了第几学段?

(三)16.在“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中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调整到了第几学段?

(二)17.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哪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性质中指出的“四基”是指什么?

四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9.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指出教学中要处理好哪四个关系?

①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④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20.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领会数学课标新精髓

认真学习《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已经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能让我认识到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重新提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里从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前后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都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总目标由原来的四条变为现在的三条,总目标由原来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具体阐述变为现在的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具体阐述。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 “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

这里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发现困惑。灾难性的作业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发现问题是指发现课本上没有的新问题,新方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某些问题用数学问题展示出来。要把貌似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过数学的学习获得抽象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能够认清问题,撇开无关要素,能够用概括的语言描述出来。数学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不失去数学的内容。解弗莱登塔尔的话:与其说学数学,不如说实在学习数学化。就是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用数学思想寻找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联。让学生经历发现、困惑的阶段。就是让学生会质疑,敢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模型,既符合数学模型的结构、规律,又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既要寻找数学问题的数学解,也要检验教学解与现实问题的吻合程度。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并在学段目标叙述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为了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本质,课程标准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虽然与四个部分内容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但与内容之间是有侧重的。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1)删除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

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P31)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P32)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P33)▲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P39、P43)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P39)

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实验稿P40)

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实验稿P41)▲“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 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2)新增加的内容

▲“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下面的要求是选学内容:

*⑦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⑨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 *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略)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其他方面的修改

1、《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前言”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里首先阐述了数学的定义,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课标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恢复了它本质的数学定义,数学还是原来的数学。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里除了原来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外,还增加了课程性质这部分内容。

2、《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修改

“实施建议”由原来按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实例”的修改

增加了一些帮助教师理解、澄清困惑的实例。并且,对大部分实例不仅仅呈现了实例要求本身,而且提出了实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建议,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4、《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增加附录

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和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对实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5、《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材编写、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评估和数学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3篇

基于标准的教学是对教育本原的坚持与回归。我校以研制与实施的“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方案”与“一年级各学科基于标准的课程实施方案”为抓手,双“案”同行,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活动方案

在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儿童、遵循规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研究表明,3~6岁儿童在情绪发展与控制、一定的适应能力、倾听与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比单纯地积累知识更为迫切。因此,我校综合活动方案中的熟悉环境、锻炼身体等模块设计都体现了对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尊重。例如,在熟悉环境模块中,我校设计了四项主题活动,即探秘校园、亲近教师、牵手伙伴、我爱集体。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通过游戏、活动、参观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与伙伴、与师长、与集体的熟悉感、归属感,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教师则重点帮助学生学会:掌握正确的读写规范与初步养成倾听和发言的好习惯;上课时用心听教师和他人讲话;乐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前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些习惯既是学生开始学习生活的基础,更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

二、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设计学科方案

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点就是课程标准,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都做到基于课程标准。我校组织教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全面家访,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师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活动。同时,我校还组织一年级教师阅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有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要求,理解其教学意义。在此基础上,我校各学科研制了“一年级各学科基于标准的课程实施方案”,从学情分析、相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要求、评价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我校各学科的具体措施。

带着实施方案进课堂,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到不同阶段或细微或明显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差异,如语文学科入学准备期的识字要求是“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41个汉字,初步了解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而在“读儿歌识字学拼音”阶段则变化为“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16个汉字,有主动识字的兴趣”,整个学期识字要求是“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296个汉字,会在田字格中描摹118个汉字(无默写要求);能正确认读词语表中95个词语(无抄写、默写要求);能比较熟练地拼读汉语拼音(无抄写、默写要求)”。这些不同的教学要求,我校语文教师都了然于心。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法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只是片面的要求成绩,看重应试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数学本来就是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得课堂更加无味,教学效果更低,所以,现在高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学生按照老师编制的导学学案当中设置的问题,对教材中设计的内容进行思考,老师只为学生引导学习方式和提供学习思路,学生在独自学习教材的时候,就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并详细探寻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意义。

(二)重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上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之后,老师还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指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直到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

(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交流合作意识

在新课程革新的基础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小组探讨,最后扩展到班级探讨,实现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目标,进而强化学生的集体感,也增强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认知能力。

二、数学课学案导学过程

(一)教师提出教学要求

教师编写导学学案的时候,应该将教材作为基础,使得学案中的内容主次明显,进而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设计的学案要具有下列特征:(1)紧密结合教材;(2)设计的数学题具有层次性。设计的学案要针对性强,学生可以在老师设计的学案中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得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导学学案教学的主要内容。老师首先要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本进行学习。与此同时,老师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便学生更易学习课本内容。高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内容难度太大,因此学生就要将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标记,让老师帮忙,因为在数学的逻辑性太强,所以老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点拨

在学生完成学案之后,老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现靴子成果,还要求学生总结学案的核心内容、设计思路,最后使得学生对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达成共识,在共同使用资源的时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加强训练,拓展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加强训练是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实践步骤。在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前提下,学生之间互评、互议、互批、互改,老师讲解知识的重点。同时,老师还要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有意布置一些发展性的作业,使得学生在学习之余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三、高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案例编写

学案编写:高中数学正弦定理课程。

(一)学习目标。正确理解正弦定理的定义,会使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自学:(1)正弦定理的内容?(2)正弦定理能解决哪些三角形问题?(3)正弦定理的变型有哪些?

(三)课堂测验(1)已知:在△ABC中,A=135°,B=15°,c=1问题:在△ABC中最大边长是多少?(2)已知:在△ABC中,A=26°,C=47°,b=16问题:求a,c,B分别是多少?

(四)典型例题,分组讨论(1)在△ABC中,求证:a(sin B-sin C)+b(sin C-sin A)+c(sin A-sin B)=0变式训练:在△ABC中,a,b,c分别作为与A,B,C相对应的三角边,化简(b-c)sin A+(c-a)sin B+(a-b)sin C(2)在△ABC中,B=30°,c=23,b=2,求△ABC的面积。变式训练:在△ABC中,B=45°,c=3,b=2,求△ABC的面积。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典型例题中存在的疑问,组长记录问题,然后对整体存在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

(五)教师总结评价

老师在学生完成讨论之后总结学习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

总之,导学学案的教学是一种效率较高和质量较高的方式。对于高中数学,难度大、内容多,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就会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感,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采用导学学案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数学,进而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吴静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数理化学习,(高三),2011,(11).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5篇

八下语文文学常识集锦

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代表作《朝花夕拾》、《野草》、《阿Q正传》等。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2.《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

3.《复活》等。

4.5.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著有《白夜》、《罪与罚》等。

6.息,克服困难读完大学,并作出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7.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

8.《雷电颂》节选自《屈原》,作者是我国的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我们还学过他的《天上的街市》等。

9.翻译家。最著名代表作为,即《秋》,其中《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0.《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原名为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和政治活动家。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1.《组歌》节选自《泪与笑》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被誉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12.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13.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家,以微型小说著名。

14.沈从文,现代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

15.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诗论家。

16.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17.18.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19.我们曾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20.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2.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被后人称作“诗豪”。

23.24.文天祥,字覆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宋朝杰出的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5.26.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作家。

28.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以名篇《岳阳楼记》著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

29.之一。

30.为“公安三袁”。

31.有“诗仙”、“酒仙”等称呼,浪漫主义诗人。

32.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诗圣”,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33.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35.八下名著阅读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法国的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2.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本书主要讲述了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乘坐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3.鲁滨逊四次出海,第一次的目的地是伦敦;第二次是去非洲经商;第三次遇到了土耳其海盗;第四次去贩运黑奴,当行驶到南美洲一个岛屿时,船突然触礁,遭遇灭顶之灾。

八下理解性诗文默写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帆济沧海。

3.碍。

4.花开。

5.《己亥杂诗》中表现老一辈自喻为落花、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9.离合。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6篇

文学常识

一、填空

1.《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长征组歌》写于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写。萧华词。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作者王愿坚,体裁小说。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5.《<长征>节选》体裁是电视文学剧本,作者王朝柱。本文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枣核》,作者萧乾。枣核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7.《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8.《始终眷恋着祖国》体裁是人物通讯,明线以时间先后为序;暗线是眷恋祖国的深情。9.《晏子使楚》作者简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表现了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10.《背影》作者朱自清。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这篇叙事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11.《甜甜的泥土》是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人琴俱亡》选自南朝宋(朝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

13.《我的母亲》作者邹韬奋,体裁是叙事散文,课文是写母爱,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四个片段: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14.《小石潭记》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是唐代柳宗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5.《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16.《阿里山纪行》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17.《美丽的西双版纳》截取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运用对照手法,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18.《蓝蓝的威尼斯》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

19.《苏州园林》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的说明顺序有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全文结构是总分总。

20.《都市精灵》本文是一篇随笔,运用对比的写法,表现现代文明的发展要考虑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21.《幽径悲剧》作者是季羡林,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揭露了令人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22.《明天不封阳台》课文围绕着阳台到底要不要封这个话题展开的。作者诉说了一段心灵的历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

23.《治水必躬亲》作者钱泳,清代人。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海瑞,明代人,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D.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关于《背影》一文,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C)

A.它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进行叙事抒情。B.它是一篇纪实散文,写的是实际发生的事,不是虚构的。C.它是一篇抒情散文,集中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D.它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8年前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的情景。3.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B)

A.《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都以诗的形式,歌颂了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B.《草》是一部革命回忆录,歌颂了周副主席和红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C.《把牢底坐穿》是首现代诗,作者在诗中抒发了革命志的壮士豪情,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D.《枣核》一文中“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七律 长征》作者毛泽东,“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B.《老山界》这篇小说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红军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

C.《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

D.《最后一课》选自《星期一故事集》,作者都德,法国人。5.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都是诗,都写到了长征中的一些重要史实,都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泽东。

B.《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顺叙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C.《草》和《<长征>节选》均叙述了红军过草地的情况,前文着重表现周副主席,后文着重表现红军的众多领袖。

D.《<长征>节选》写了很多红军领袖,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董必武、蔡畅、叶剑英。6.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代表作。B.《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是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C.钱学森是《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的作者,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大王”。文章的体裁应属于事件通讯。

D.《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晏子使楚》是从《晏子春秋》中选辑的。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十月所作,全诗为我们展示了几幅长征途中的“征难图”。B.《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章以时间的转变和地点的转移为序,写红军翻山的经过。

C.《枣核》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叙述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眷恋。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小说描绘了二战期间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3分)

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描绘了一战期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而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

B.《枣核》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D.《甜甜的泥土》的结尾是一个诗话的结尾,意蕴丰富,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9.选择对课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B)(3分)

A.《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散文,“甜甜的泥土”有着深刻的蕴含,耐人寻味,值得一读。B.《记承天寺夜游》结尾的“闲”字,不无有表现苏轼当时的确是个“闲”官,有着安闲自在的心境。

C.《人琴俱亡》一文,语言十分简洁,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深厚情谊。

D.游记《阿里山纪行》主要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10.选择对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A)(3分)

A.《苏州园林》一文,按分-总的顺序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

B.《幽径悲剧》写北大燕园内作者季羡林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7篇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日趋成为课堂教学所关注的焦点。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也成为现阶段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通过对文本的读与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进行对某特定文本对象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实践,学生过多地专注于文本的解构,逐渐形成乏味和卷殆感,缺乏了学习积极性,从而忽视了语文语文能力的习得,导致教学中学生能力目标的完成效果不理想。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引领了各行各业的改革思潮,也同样渗透到教育领域中。以WEBQUEST为学习模式的学案则为语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网络庞大的信息覆盖量弥补了学生课外阅读不足的弊端,而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学案设计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全新尝试,我以学案为载体,进行了《北极熊的故乡》一课的教学。

一、从“教案”到“学案”

“教案”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所用的教学脚本已让人非常熟悉它的内涵,它在指导教师教学、落实课本知识点等实践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若再仔细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我们就会发现“教案”所蕴涵的另一方面:即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往往从课文文本出发,结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自身认知体验,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其着眼点在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

而“学案”与“教案”相反,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摈弃了以往教师在备课中忽略学生的做法,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说的通俗点,学案就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强调学生的“学”。

“学案”的提出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实现,它促使教师发生角色的转变,由传统教学中“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员”,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由教案到学案是主体地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的重要表现。而语文学案的设计应以此为出发点,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运用,促使教师由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因此,在设计《北极熊的故乡》一学案时,我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并着手展开学案的编写:

1、明确性

二期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本的篇目数量大副增加,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的弊端。因此,我认为,在教授每篇课文时,知识目标单一化、具体化,集中于某一知识点的彻底落实,是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2、方法性

语文学习,不再是为读课文而读,而应将课文转变成获取某一语文能力的工具,让它成为教师传授知识时的载体。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将已学得的语文知识化为己用,学会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3、时间性

教师的讲应该尽量少而精,用一些提示性、评价性语言引导、辅助学生完成整个学案学习过程,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照学案的要求进行各环节的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4、梯度性

在设计过程中的各环节时,应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坡度,给学生一根“拐杖”,在适当的时刻搀扶学生一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自主性

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尽管本学案的设计与考核主要由教师把握,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时刻让学生参照教师所给出的“评价表”进行自我检测、评估,完成学习策略、行为的调节与完善,初步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6、合作性

让学生以几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不仅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进行速度、难度的适当调整。

7、生动性

考虑到本次学案课是以WEBQUEST的学习模式呈现,而学习对象是一群刚步入中学校门的活泼好动的六年级学生,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我对网页的内容和布局进行了一定的美化,目的在于给学生亲切感和新鲜感。

不过,虽然我们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以致用,但教师的应有作用也不容忽视。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在整个以网络为载体的学案操作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学习活动的合理性筹划和对以WEBQUEST学习模式为基础的学习的开放性组织。

二、学案进行式

学案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案设计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以WEBQUEST任

务型的学案模式呈现,可以更加深入地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其参与性,实现教学目标。

我将整堂学案课的学习过程设计如下

课前

课内

课后

过程

预习课文

探究学习

及时反馈

学生活动

了解课文内容

问题讨论、方法、评价 学习总结、评价

完成相关练习

指导、思维拓展

完成作业

教师活动

布置要求

讲评、点拨

矫正辅导

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教学模式初探2

(一)课前感知

《北极熊的故乡》是一篇知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北极熊的生活环境、北极熊的食物、捕食方式、北极熊的繁殖以及北极熊的保护情况等。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朴实、生动。

以往课堂的说明文教学,由于硬件设施的局限,无法为学生创设一些逼真的虚拟情境。而以网络为载体的学案教学则可以弥补这一点。因此,结合培养学生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教学设想,我设置了“应聘小导游”这一情境。试想,有哪一位学生不想获得这项“学生导游”的殊荣呢?在学案课前一周,将学案内容发布在校园网,学生们的热情立即被点燃,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跃跃欲试,课后积极寻找各种有关北极熊的课外知识,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完成了课前的学习任务。

从学生易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这一点出发,要求学生依据过程中的步骤,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深入了解文章内容,钻研课本。随后学案又导出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完成有关文中对于北极熊各方面内容介绍的表格”以及“谈谈自己在阅读后的感受”。上述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及时交给老师批阅,如此,传统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预习任务的监控难得以改善,学生递交上的课前预习作业能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及时加以指导。

(二)课堂探究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读,老师讲,枯燥乏味的讲授大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无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而学案课,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在此基础上,掌握语言知识点,才能铭记于心。

学生是学案课课堂的主角,但是对于初次接触说明文的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备独立发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以文章中的一句例句“它的嗅觉特别灵敏,可以闻到五六公里以内的海豹的气味”为切入,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字在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而引出“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自主寻找文中其他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语句,积极性异常高涨,一击即中,回答的准确率较常规教学相比

也大副提升,收效良好。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想法,在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后,我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也即将这一说明方法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争做小导游”这一情境的前提下,我在“资源区”提供了一些北极动物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能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其中一种动物的某一特征。这一环节是整堂学案中最精彩纷呈的一部分,而每一子环节中的时时评估和相互讨论,更让我看到了许多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

1、组内评价,互帮互助

在此次学案教学过程中,为充分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也即每一小组推选最优秀的一位学生为代表进行与其他小组的争夺“小导游”。这就意味着首先组员必须在组内轮番一一发言,组内进行第一次组员之间的评价及个人自我评价,在确定代表人选后,其他组员需要帮助该同学进行适当修改,力争尽善尽美。在最后被选出的六位小组代表中,有四位学生是班中学习成绩处在中游或以下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每组学生在进行组内评定时所持态度公正、客观,而学生的参与性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2、小组评价,良性竞争

第二次评价是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即在每位小组代表发言后各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发言。教师在整个环节中几乎无需涉足,整个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们在这里进行思维创造,各抒己见,通过“个体”努力和“合作”学习,扬长避短,寻找最佳答案。而教师所做的只是在课前为他们构建一个评估的平台和标准——“小组评审表”。毫无拘束的畅所欲言和目无章法的胡乱评价可能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和知识的遗忘,因此,在“小组评审表”中对考核标准加以明确,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在评判他人的同时有目的地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还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人发言,从而才能做出准确、到位的评价。

结果证明,往常课堂上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很善于总结他人的不足之处,并能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参与性得到了提高。这一活动的创设,把本节课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学有所用,使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发散性地融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在和谐互动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三)课后总结

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教学模式初探3

课堂的教学结束后,是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议的阶段。学生的课后作业的质量关系到谁才是“小导游”的最佳人选,甚至那些平日里经常迟交作业的学生也表现地异常认真、积极。学生在完成“导游词”作业时,投入了相当的热情,对于进行内容回顾、总结、复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达到掌握和消化的效果,将学有所获落到

实处。

四、启示与反思

通过本次学案课的尝试,发现它比常规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

1、情境式的任务创设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在本学案中,我是将“争做小导游”这一情境最大程度地真实化展开,借助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在应聘小导游的过程中获得乐趣、逐步提高,自豪感油然而生,成就感随之而发,而自豪感和成就感又让学生不会轻易忘却所学的知识。

通过本节学案课的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什么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将这一说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言语表达中。由此可以看出,要在学案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真实、有意义的任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是学生达到像实践那样有意义和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任务一定是现实的、非琐事的,所呈现的问题要足够复杂以使学生探究其中。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当学生开始探究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他们就会实践重要的, “生活技能”。这些生活技能包括决策能力、获取整体的知识、自我定向学习的能力、激发理想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

2、以网络为载体的学案教学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网络教学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常规教学,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就必须配合学案。学案实质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导读、导听、导练、导思”的特征。提前一周把学案上传到校园网内给学生看,学生就会带着目的性去听课。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大了思维密度。

学案与网络教学有机的结合,可避免学生在网络教室“走马观花”的现象,且能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拓展两不误,即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达到合乎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与价值。

3、时时评价,自我调控,提高课堂实效

评价量表在学案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扮演着“督导者”的作用。不仅要代替教师监督学生的各项活动情况,还要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自我调整,促进学习。而要制作一张符合学生年级的、并有明显优劣区分的评价表并非易事。

在这节学案课上,我大胆尝试用直白的语言代替平日语文课中抽象、模糊的评判语言,落实到学生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并设有“自我评价”和“伙伴评价”两项,力求达到客观、准确。

总体说来,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地把握知识内容,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将变得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挥与施展。当然学案设计一定要防止把“学案”等同于作业,没有层次,难度偏大,题量太多,使学生望而生畏。

当然,任务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

1、在起步阶段,学案编写工作量大,困难多,要求学生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借助学案自学,反复朗读文本,并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

2、学生过度沉浸于新鲜的学习方式以及丰富的课外知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3、评价表的优劣划分仍然模糊不清。在本次学案课中我要求学生用三中不同的符号对某项活动作评价,而对三种符号的具体涵义并未作细致规划。而今后,如何用属于学生的语言、角度来明细评价表,是我所需要探究的,让评价表真正担负起“督导者”、“管理者”的责任。

以网络为载体的学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发展学生的个体为本,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特征,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的作用是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质疑,相互补充,在适当的时刻给予一定的指导,强调学以致用,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主动探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网络为载体的学案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实现了学生的“自学、自立、自悟”,能真正促进教学重心从“教”向“学”的转移,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奏响了上海课程改革中崭新的乐章。

语文学案教学模式”研究(上)

赵修瑞

一.问题的提出

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建构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中尽管有教材做依据,但学生们并不十分清楚教师重点讲什么、练什么;从接受的角度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由于教

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素,课堂上学生也就很少有时间思考和消化;而且由于语文知识体系的非完全系统性的特点,学生常常感到毫无头绪,学习的主动性更无从谈起。于是建构一种具有联系师生教学环节的中介,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教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代教育认知心理学认为,主体性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学案式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和学习材料,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进入到了一种语文教学体验式的境界,改变了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依赖性和未知性的被动状态,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和复习最大化的接受了传递的信息量,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环境。

二、语文学案教学法的建构模式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背景

要搞清楚学案教学法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学案是什么。我们所说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为指教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根据这个定义,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教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这也是要提出学案教学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学案教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和有效途径,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学案不仅有着教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很好的理论依托。也是我们设计学案、进行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学案教学使我们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了。长期以来,我们过去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性,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没有具体教学机制的约束下,人们自然转而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但这难以彻底改变当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缺乏的问题。而学案的建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

(二)语文学案教学模式的机制

1、设计原则:

⑴、语文学案的设计与编制,首先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⑵、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⑶、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2、编写要求:

⑴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⑵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和作用;⑶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教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⑷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⑸强调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注意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评价机制: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如下作用:(1)树立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大纲,贴近实际;(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不一。

语文学案教学模式”研究(下)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语文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模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从而建构起完整科学的认知体系。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的解决,带有明显的研究性的特征。此种课型的学案设计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研究方法,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平台,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推断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开放性学案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递进式:泛读—精读—讨论—作业

递进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阅读教学。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特征。精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所具有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甚至反复阅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字、词、句入手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逐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反复阅读,层层深入。精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实质的理解,是形成学习者知识系统的基础,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因而无论什么学科的基础内容,都应组织好精读,以便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精读的技巧通常是:(1)抓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在道理的阐述、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应首先抓

住它们。(2)找准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搞清了文章的中心内容。(3)把握重点段落。一篇文章在叙事论理时,总有一些段落是起铺陈作用或过渡作用的,而另一些段落则承担着反映文章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的任务,这样的段落就是重点段落,在阅读时应着重把握。泛读是一目十行式的阅读,它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泛读的技巧主要有:(1)意群扫描式阅读。意群扫描即不是以单个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教师应注意引教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在阅读时,不要过分看重对个别字词的辨认,只要能掌握基本意思即可。(2)浏览。即对全文粗略地阅读,甚至只读其大小标题,以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或对某些重要观点、重要信息的大概出处有所了解即可。如在字典里查找词汇,或复读已读过的文章,或确认某个信息等等,通常用此方法进行阅读。(3)跳读。即对自己关心的内容或特定内容进行阅读,如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事由或确认某个信息等就属此种阅读。其特点是跳跃阅读,不逐一阅读。这适于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研究结果

(一)学案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用最终会体现在具体的学科成绩上。研究结果证明通过选择以两个平行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没有学案学习的经历),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实验班采用学案教学法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一般的教学方式。学期期末语文成绩:实验班平均77.4,优秀率35.1%,及格率100%,对照班平均68.6,优秀率17.6%,及格率89.7%。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班。

(二)对学生计划、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的作用

关于学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作用,我们设计了“学案教学法调查表”分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然后按照学案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最高分25分)、学习过程(最高分30分)、思维(最高分15分)、学习负担(最高分5分)的影响以及对学案的评价(最高分15分)和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最高分10分)六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学案教学法的各方面评价都是积极和肯定的,特别是学案对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学习过程)几个方面的作用评价非常高,对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和纠正错误(计划监控)方面的作用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思维起到的作用也是积极的,而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案的使用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面倾向于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四、结果分析

1. 学案对指教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学案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我们依据课前预习、听课、课后复习和巩固以及错误检查等方面设计了6道评测题目,结果学生评价非常满意。这说明基本上学生认为学案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学习的素质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与学案内容发生联系。

学案的作用应该是长期的、而且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生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学案对学生成绩还是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对女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有帮助。如何使学案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设计更为严密的、时间跨度更大的实验。

2.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开展“语文学案教学法”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由于教材和讲授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学生理解困难是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学案的使用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减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语文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

2.语文学案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

3.语文学案教学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学案的要求,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第8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学案为依据进行授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也以学案为依据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实践中, 它主要可以概括为一种“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的突破口。因此, 教师要注意开讲艺术, 精心设计活动,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此环节一般不超过三分钟。课例:《海燕》。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出海燕在大海上飞翔的图片, 配合激情音乐。导语:看,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 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 它们被称为“胜利的预言者”。今天我们学习散文诗《海燕》, 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强烈的生命之音。 (揭题, 齐读) 说明:这样设计, 可以让学生形象地初步感知本课的主人公“海燕”那高傲飞翔的英姿, 为进一步理解“海燕”的形象奠定了基础。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认定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整个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避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课例:《海燕》。【学习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 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 (1)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先学后教

“先学”即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 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思考, 使其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利用它来刺激学习活动, 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先学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

1.“先学”部分

(1) 了解写作背景。高尔基出生于木匠家庭, 4岁丧父, 10岁就为生活所迫, 走向社会, 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 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 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 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他写于1901年, 那时正是俄国1905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 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 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 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2) 学生默读全文, 思考并讨论:海燕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3) 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1) 学生回忆在前面课文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提示:象征是“托义于物”或者叫做“托物寓意”, 也就是“借此言彼”。 (2) 思考:本文的“大海”“狂风”“乌云”“闪电”“海燕”“暴风雨”“海鸭”“海鸥”“企鹅”“巨浪”等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4)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 写海鸥 () , 海鸭 () , 企鹅的惊恐万状的丑态, 正是为了与海燕的 () 、 () 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突出海燕英勇、乐观自信的形象。 (2)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 () , 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3) 初读课文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 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

(5) 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 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注意结合场景景物的变化来思考)

(6)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的描写, 赞扬了……, 鞭挞了……, 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出了六个思考的问题, 这六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中独立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而为下一环节的互动交流做好铺垫。

2.“后教”部分

“后教”即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后教”并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解, 而是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 自己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 教师再作点拨, 适当讲解。“后教”阶段所用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在这一阶段中,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愉快感和成就感。

课例:《海燕》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思考:“大海”“狂风”“乌云”“闪电”“海燕”“暴风雨”“海鸭”“海鸥”“企鹅”“巨浪”等的象征意义。

三、当堂训练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快节奏地独立完成学案中的课堂练习, 进而对刚学到的知识做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巩固。完成练习之后,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批改, 或由教师当堂批阅、讲评。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 对课堂练习进行严格把关。课堂练习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难度较小, 侧重于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选做题难度较大, 侧重于对优生的培养。

A组:必做题。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A.雷声轰鸣。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 (呼叫) , 跟狂风 (争鸣) 。看吧, 狂风紧紧 (抱起) 一层层巨浪, 恶狠狠地把他们 (摔到) 悬崖上, 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摔成) 晨雾和碎末。B.《海燕》按照海面景色的发展变化, 共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写暴风雨初起, 在与 (海鸥) 、 (海鸭) 、 (企鹅) 的对比中, 写出海燕对暴风雨的 (渴望) ;第二幅写 (暴风雨的逼近) , 海燕以勇敢的搏击和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第三幅写 (暴风雨即将来临) , 海燕以“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2) 海燕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赞美海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B组:选做题。根据下面几句话的提示, 组织适当的语句, 填写在括号内。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我正是靠着读书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我 () 时, 我读到了《》, 我变得 () 了;当我 () 时, 我读到了《》, 我变得 () 了。

说明:在这个课例中, 学生通过当堂练习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同时优生还可通过完成学案中所设计的拓展题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虎门销烟教后反思下一篇:医院转正定级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