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2024-07-09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精选8篇)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第1篇

村级组织是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村级干部队伍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为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开展,不断提高学习实践活动水平,切实找准村干部队伍在服务农村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充分发挥村干部队伍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活动安排,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个别走访、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对全县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辖4镇4乡,101个行政村,679个村民小组,有村组干部1027名,其中村“两委”班子成员621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196名,村文书、妇联主任164名,下派村支部书记5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村支委班子成员505人,平均年龄43.2岁,其中,女委员74人,35岁以下8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00人,后备干部101人;村委会班子成员525人,平均年龄44.4岁,其中,女委员62人,35岁以下61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18人,后备干部88人。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把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坚持党管干部与发扬民主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与调动工作积极性相结合,从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入手,在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以及激励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总体上看,全县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健全培养选拔机制,不断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切实把选好配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作为农村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内选、下派等多种措施,努力使一些有本事、能干事、会干事的“能人”、“强人”进入到村级班子中。一是切实加大村干部选拔改革力度。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村“两委”班子职数,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委会“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等综合改革措施,着力加快推进村级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高效化进程。2007年,通过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全县101个村的62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女委员136人,占21.9%;35岁以下150人,占24.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18人,占51.2%;村“两委”交叉任职人数409人,占65.9%;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村34个,占33.7%,村级干部队伍综合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二是不断拓宽村干部选拔渠道。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通过从村级后备干部中提、从优秀致富能手中选、从县乡干部中派、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中挑的办法,多渠道选配村级干部。2002年以来,县委先后从县乡机关中选派了75名文化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后进村、贫困村任党支部书记,不仅有效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活力,而且为拓宽村干部选拔任用渠道、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特别是2008年,县委进一步加大了村干部选派力度,一次性从县乡机关中选派27名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工作,并选聘9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为进一步发挥村级班子堡垒作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三是大力培养后备干部。各乡镇、各村级党组织着眼于农村工作的长远发展,按照县委总体安排,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后备干部培养规划和计划,全面建立了后备干部跟踪培养制度、考核使用制度等,通过大力培养产业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等三种类型优秀人才,着力提高农村后备干部的“双带”本领和综合素质。近年来,共培养具有产业、科技、致富带动作用的后备干部210名,其中,158名后备干部进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7名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19名担任了村委会主任,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狠抓县、乡党校、村级党员活动阵地与农村远程教育站点以及农民素质培训基地配套建设,全县101个村级党员活动阵地全部实施了规范化建设,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培训设备,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22个,切实形成了立体复合的教育培训网络,为村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参加学习、查阅资料、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各乡镇党委、各村级党组织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大会交流和领导干部上党课等“静态”学习培训形式和外出观摩、实地调研等“动态”学习培训方式,将村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菜单式”学习教育培训之中,加强对村干部进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常用法律法规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反腐倡廉等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村干

部自身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其依法行政、科学发展的本领和能力。2005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村级干部专题培训班50余场次,培训村干部2000余人次,村干部培训率达100%。另一方面,狠抓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把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县、乡、村分别制定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并结合各自实际合理确定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

行培训辅导,切实提高了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县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提升村干部素质为目标,坚持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集中培训,重点围绕党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以及农村实用技术方面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各级党组织在认真抓好村干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采取补助学费的办法鼓励村级干部积极参加学历教育、有计划选派村干部外出考察观摩学习等培训方式,促使村干部更新知识、开拓视野。近年来,先后组织56名村干部赴外地观摩学习,选派26名村干部参加了区、市党校的教育培训。

(三)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县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对村干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并对其领取补贴、享受待遇、保障激励、责任追究等做出明确具体规定,有效促进了村干部队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一是政治上关心村干部。县委、政府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村干部每年都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工作表现出色的下派挂职村干部及时予以提拔使用,有效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先后有21名挂职村干部得到提拔,其中16人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中,5人充实到县直机关单位。同时,对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村干部,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任职20年以上的正常离任村干部经考核合格后,由县委授予荣誉证书或荣誉奖牌,并发给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对在职期间被评为区级以上劳动模范或市级以上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的村干部,离任时给予1000元以上的一次性补贴,并享受村干部养老保险奖励政策,切实增强村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生活上照顾村干部。探索建立了村干部生活救助制度、生活补助制度、定期登门走访制度,做到村干部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采取“基础补贴+绩效补贴”的计发办法,在自治区认定我县享受村干部职务补贴人数为98个村、294名村干部(每村3名村干部)的基础上,考虑我县地域面积大、村组之间距离远等因素,将全县372名村干部全部给予职务补贴,并将村干部年人均职务补贴标准由2007年的2600元提高到3936元,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倍。为着力提高村干部保障水平,2004年我县研究制定了《**县村级干部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在全区率先推行了村干部养老保险,使符合条件的144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了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已有50名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按月领取160—175元不等的退养费。2008年,按照自治区《关于建立全区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精神,本着保障有力、扩面提标、衔接合理、过渡有序的原则,制定了新的《**县村级干部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将全县享受任职职务补贴的372名现任村干部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畴,进一步扩大了村干部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面。同时,县上筹资52万多元,对2004年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以前累积任职3年以上的441名离任村干部按照任职年限,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并对生活确实困难的在职或离任村干部采取纳入农村低保、发放生活补助等办法解决其生活困难,切实形成了村干部政治上有依靠、经济上有收入、离职后有保障的良性管理机制。三是工作上支持村干部。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支持村级组织加快发展。近年来,县上先后投资600余万元,新建、维修村级活动场所73个,为全县101个村配备了电教设备;投资70余万元,对101个村级党员活动阵地进行了规范化建设,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设施设备。研究制定了《**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关于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发展壮大甘草滩羊产业的意见》,并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村集体经营性年纯收入超过10000元的村,从村集体经营性纯收入中提取20%作为村干部工作报酬,切实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目前,全县村村都有了发展项目,90个村有了稳定收入,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村54个,3—5万元的村9个,5万元以上的村6个,村级党组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同时,切实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标准,2008年,县财政为每个村划拨办公经费6000元。

(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是狠抓责任落实。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和目标相结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各乡镇每年都与所属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对实现当年责任目标成绩突出的村干部予以重奖,最高的可奖励3000元奖金;对当年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将视情况扣减绩效工资;对连续两年完不成经济增长指标的,给予黄牌警告,限期进行整改;对连续三年经济增长缓慢的,进行组织调整,确保村级事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健全完善了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及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民主理财制度等,为村级管理有序进行提供制度保证。二是狠抓村务公开。切实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对农村低保、村级财务、救济救灾、退耕还林、草原承包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公开公示,让群众应知尽知,应知早知。全面推行了以党员集中活动、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集体议事为主要内容的“党群议事日”制度,进一步扩大和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民主工作氛围。三是狠抓考核监督。建立了村级干部个人档案,制定了村干部考核制度,将村干部考核结果与村干部任职职务补贴发放、表彰奖励、考录公务员等相挂钩,形成了村干部奖惩激励机制。探索推行了村干部“一述双管三评”考核办法,通过个人自述,目标管理、责任管理,群众评议、干部互评、组织考评,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健全完善了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大对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近年来,共处理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村干部2人,其中,免职1人,给予纪律处分2人,有效净化和纯洁了村级干部队伍。

三、存在问题

一是综合素质问题。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视野狭窄,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驾驭市场的能力较弱,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较差。还有个别村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手段来开展工作,处理工作方法简单,抓不住重点。在工作指导上,习惯于当“传声筒”,“留声机”。有的村干部无一技之长,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富。

二是报酬待遇问题。村干部常年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任务艰巨,工作辛苦,压力大,基本上是脱产干部,但工资低,收入少。目前,尽管标准比过去有了一定提升,但在物价普遍上涨情况下,现有的待遇不能完全体现一个村干部辛苦一年所应得的合理报酬,加之村干部大都面临子女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照顾老人等困难。因此,普遍感到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不平衡,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三是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流动,造成了农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解决村干部政策水平低的问题。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对部分村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不高的问题,重点进行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对少数村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党风党纪和宗旨教育,牢固树立党员吃苦在前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部分村干部自身致富能力差,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其学会一技之长,使之尽快发家致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村级工作上。二要坚持对村干部分级分层次培训。把专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每年对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轮训2次,对其他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由乡镇党委负责组织,每年至少4次。三要拓宽培训渠道。以县乡党校为阵地进行系统性培训,以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以请进来讲、送出去学和沉下去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放式培训,以农广校为依托进行提高性培训,以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四要鼓励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积极实施“农村大学生村干部”培养计划,采取县上补助学费的办法,鼓励有文化、有条件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参加党校函授教育,力争5年内使全县村干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水平,切实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加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力度,解决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要立足农村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一要选好苗子,严把入口。在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从团员推优队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中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选拔采取党员推荐、村民群众推荐、乡村党组织考察确定的办法,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着力抓好“三个培养”,即把农村中的致富能手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以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针对一些确无合适人选的后进村本着“县乡结合,以乡为主”的原则,从县乡选派一些年轻、有基层工作经验、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本领、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机关干部到村上担任支部书记,以带动班子,抓好队伍,搞活经济。二要定好路子,注重培养。认真落实县委统一部署,组织部门党组织管理考察,驻村工作组定人培养的责任制,按照多渠道选拔、定向培养、科学管理、备用结合,将后备干部纳入素质教育培训范围,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调训,建立科学的培养锻炼机制。三是找准位子,疏通出口。在认真落实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坚持做到“给凳子、压担子”。“给凳子”,即先让后备干部进村“两委”班子或担任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长、村团支部书记。“压担子”即让后备干部列席村内一些会议,并按照有关程序适当安排一部分优秀的后备干部参与村里的工作,使之不断熟悉角色。同时,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采取“两推一选”和“公推公选”的办法,把那些知识丰富、头脑灵活、年富力强、有本事、能干事的后备干部及时选进村两委班子,形成有利于后备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从而为培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

(三)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基层干部队伍。探索建立与村干部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救助、考核评价、公务员录用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目标管理制度、村干部年终评议考核办法以及县领导、县直部门联系包村制度等,制定评价不合格村干部标准、处置办法及处置程序等,全面准确地评价村干部,疏通村干部能进能出渠道,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每年有计划的选派村干部及优秀后备干部到县内外、区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示范点参观、考察、学习,使他们拓宽视野,增加见识,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村干部到乡镇、县直机关单位锻炼、采用外派内挂的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村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锻炼才干。同时,要通过党员干部下乡驻村工作,建立下乡驻村干部帮带村干部责任制,落实县乡领导包乡联系村制度,帮助指导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逐步培养建立团结高效、奋发向上、有能力带领党员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村级领导干部队伍。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第2篇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当前我区土地资源要素制约、实现农业产业提升的现实需要。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政府、农民、规模经营者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面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具体来说,政府、农民、规模经营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今后一个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焦点,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把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摆上重点议事日程。首先,要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上来。通过深入贯彻学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政策,使他们掌握政策,转变观念,促进流转。其次是建立组织。建议在县(区)、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在村级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站,加强工作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重点在乡(镇)一级,关键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因此,要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建立灵活、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二级组织及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取得实效。

2、大力加强农民观念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流转土地,进

入非农领域发展,或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要大力宣传《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政策,使之了解政策,消除误解,转变观念。二是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激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加强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拓宽他们在非农领域的收入。劳动就业部门要与乡村两级密切配合,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进入非农领域就业增收。

3、继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拓宽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增收空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使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入本地;同时要加大投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使他们进的来,留得住。

4、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一是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进城农民在住房、子女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得到更大的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社会保障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土地长期流出农民的养老保障方式,即“承包土地使用权换保险”的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消除土地流出者的后顾之忧。使进城农民在养老、医疗、工伤等待遇得到全面保障。三是打破城乡界

限,实行户籍宽松管理,使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引导是促进土地流转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议政府尽早出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

(1)、建立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根据我区实际和工作目标要求,每年安排一定的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农民长期流转土地、建设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为鼓励和促进农民流转土地,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供给不足和难以集中连片的问题。对于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在加强登记备案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补助支持办法。对于土地流转业绩较好的乡(镇)、有关中介服务组织及带动效应明显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2)、对“整村集中连片流转”予以重点扶持。为了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推进土地流转的作用,对于推进整村流转,或者达到80%以上土地流转面积的村,政府应给予村级集体组织一定的奖励。在此同时,对于推进“整村集中连片流转”的村,政府将整合部门的资源重点予以扶持,优先列入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优先给予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项目补助,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优先立项。

(3)、加强信贷支持。引导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足够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

(4)、给予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对自愿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规模经营者,政府应给予一定比例的保险补贴,使保险公司、政府、农民共同承担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农业风险。

6、加强领导,依法管理,有序推进。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政府应加强领导,依法管理,同时又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一是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进行依法管理,依法维护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单方面撕毁合同者,必须用法律程序进行解决。二是因土地流转而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各级政府要及时进行排查解决,将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三是解决好流转土地的农民劳务输出工作及规模经营者劳动用工问题。四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道路建设,使经营者能正常进行生产和销售。五是为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中介机构做好管理和服务,以此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

二、农民

1、要转变观念,增强技能,拓展生存空间。农民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体,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和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另外一些农民由于缺乏离开土地发展的经济实力和谋生技能而不愿离开土地。但作为一个现代新型农民,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今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认识到靠几亩土地传统种植和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是无法致富的,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解

放思想,充分认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支持土地经营权流转;同时要学习其它一些非农产业的劳动技能,到二三产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获得更好的收益。

2、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无论是一个农民还是一户农户,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一些有种植和管理经验,又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应积极支持和参与土地流转,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获得更好的产出效益。对一些不具备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可就近在农业园区打工或到城镇、工矿区搞二三产业,增加收入。

3、遵守合同,尊重合约。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农民要遵守合同,尊重合约,完全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去办,不能单方面撕毁合同或无理取闹。

三、规模经营者

1、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经营水平。农业是一个存在很多风险的产业,不仅会发生很多自然灾害,而且在生产中也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者,必须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逐步积累丰富的种植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增强管理能力,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机具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服务农业,用现

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使规模经营者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当中,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推进。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第3篇

一、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意义重大, 但任重而道远

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不仅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 而且对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减轻农民负担,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 特别是受经济条件、人口素质、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散装水泥市场的开拓困难大、问题多, 从本市具体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四难”:

1、散办职工思想认识统一难。

在农村发展散装水泥, 对于散办职工来说, 既是老话题, 也是新事物。随着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 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工程、农民住房改造等各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水泥作为主要的建筑原材料, 必将大量应用, 因而, 如何“抓住契机, 发展农村散装水泥”这一现实问题就摆在了散办职工的面前。有的职工提出, 本市有21个乡镇 (街道) , 而我们工作人员只有几个, 怎么抓?抓手在哪里?即便抓了, 也肯定是周期长, 见效慢, 得不偿失;也有的认为, 在农村开拓散装水泥市场不同于城区, 城区许多项目可以靠条例法规来强化推行, 而农村使用散装水泥, 特别是农民建房, 靠的是自愿, 靠的是宣传, 有时是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自讨没趣等等, 想法很多。

2、农民用户习惯“误区”转变难。

21世纪初, 对于农村来讲, 散装水泥仍是新生事物, 因此存在各种误区。一是散装水泥是水泥厂的副产品, 是厂区“落地灰”的收集利用, 所以质量不可靠;二是散装水泥缺少计量装置, 不如袋装水泥来得清晰, 用户可能会受到损失;三是散装水泥用流动罐储存, 密封性不好, 强度质量不如袋装水泥等等。

3、农村市场各方推动开头难。

散装水泥通过几十年的推广和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大都是在城市取得。农村开拓散装水泥市场, 点多面广, 基础条件差, 交通环境复杂, 有时感到无从下手。刚开始的时候, 有些工作几乎是空白, 组织管理、物流配送、销售网络等都在探索阶段, 开展的难度很大。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 开拓农村散装水泥市场更需要各乡镇 (街道) 、各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合力“兴散”。

4、各级管理长效机制建立难。

散装水泥从“一位一体”向“三位一体”推进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它需要一个长效机制作保障。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更是如此, 除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以外, 在开拓农村散装水泥市场过程中, 更需要建立诸如宣传、服务、激励、管理等长效机制, 以加快发展和应用。但是, 由于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刚刚起步, 加上散办工作人员对城区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经验的定势, 对建立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机制, 目标不是很明, 方向不是很清, 有些刚刚建立的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强化措施, 乘势而为, 不断提高农村水泥散装化水平

针对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工作中出现的“难题”, 我们探索对策, 强化措施。通过创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试点乡镇、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抓好农居点农民建房用散等工作, 创新发展模式, 狠抓设施投入, 发挥主业优势, 大大提高农村水泥散装化水平。

1、加强调研, 强化认识。

一是深入农村, 掌握实情, 提高认识。通过走访乡镇 (街道) 、农村施工现场、预制品企业和水泥经销户, 基本掌握了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重点 (政府项目) 、难点 (农民私人建房) 和关键问题 (宣传和物流配送) ,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深入学习, 树立信心, 统一认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政策法规和《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 开展知识竞赛, 撰写心得体会, 结合江山实际, 在学习中寻找“解困”答案。通过学习, 转变了看法, 树立了信心, 做到心底踏实。

2、高度重视, 强化宣传。

一是突出潜在用户抓宣传。定期组织农村潜在用户参观水泥生产企业, 真正了解散装水泥生产流程及其过硬的质量, 让更多的农村群众敢用。二是突出主要区域抓宣传。紧扣下山脱贫小区、中心村农居点等主要应用区域, 现场走访用户, 发挥示范效应, 让更多的农村群众愿用。三是突出重点载体抓宣传。创新载体,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近年来, 本市先后印制宣传纸杯5万只、环保袋3.6万个, 张贴标语、散发传单2万多份, 广播电视宣传500多次, 举办各类讲座20多场次, 造浓氛围, 让更多的农村群众想用。

3、因地制宜, 强化推广。

一是试点推动。先行选择贺村镇等经济较发达、人口相对集中、水泥用量相对较多的重点乡镇, 进行散装水泥应用推广试点, 由市政府与试点乡镇签订责任书, 实行考核评比, 由点到面逐步扩大范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全市21个乡镇 (街道) 都已纳入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管理范围。二是成本促动。充分利用本市水泥生产企业多、供应价格低的优势, 要求水泥生产企业主动让利, 确保每吨散装水泥比袋装水泥价格低15元以上。三是网络带动。针对农村散装水泥单个用户分布散、运输条件差等问题, 为方便用户, 筹措专项资金357万元, 设立7个农村配送站和16个农村销售点、配置4辆小型散装水泥运输车和250只小型散装水泥流动罐, 农村配送网络覆盖全市的三分之二以上。

4、完善机制, 强化服务。

一是创新供给机制。对水泥使用量大、施工条件好、相对集中的用户, 实行大吨位供应;对施工条件不好、零星分布的个体用户, 采用小型农用运输车及小型流动罐, 实行小吨位供应, 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巡回指导。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乡镇、村, 市财政每年均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支持。2005年以来, 市财政已拨付各类补助资金73.28万元。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年度、月度工作计划, 建立健全销售和使用台账制度, 坚持对单个项目每年至少安排两次以上现场督查, 及时、准确掌握农村散装水泥使用情况。

三、立足本地实际, 抓好网络建设, 强力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

1、抓好目标管理网络建设。

全市所有乡镇 (街道) 、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散装水泥小型车辆运输经销户都要实行目标管理, 签订考核责任书, 明确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到“十二五”末, 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力争达到65%;“十二五”期间, 农村农民建房使用散装水泥累计争取达到3000户以上。

2、抓好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继续探索散装水泥物流发展模式, 建立物流配送标准化, 推广应用GPS散装水泥车辆管理系统。到2015年末, 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要达到21家以上, 专供农民建房服务的小型运输车8辆、小型流动罐550只 (每辆小型运输车配置流动罐70只) , 基本做到农村散装水泥物流配送全覆盖。

3、抓好长效宣传网络建设。

在做好一年一度的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的同时, 注重开展日常的宣传活动, 抓好由乡镇 (街道) 、农村广播站、销售网点构成的宣传网络建设, 提高宣传效果, 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抓好推广应用网络建设。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在农村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 要着力做好推广、使用工作, 扩大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使用范围。到“十二五”末期, 争取贺村、峡口两个中心镇禁止现场搅拌, 其它乡镇 (街道) 预拌混凝土和砂浆的使用有较好的起步。

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是我国散装水泥发展工作重点之一。江山市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今后, 我们将一如既往, 借贯彻落实《条例》和国家、地方重视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东风, 创新办法, 努力工作, 让广大农民认识、了解散装水泥, 在农民心目中打造散装水泥“品牌”, 不断推进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第4篇

县交通运输局推进新农村建设措施 第5篇

一、全县道路交通发展现状

“xxx”期间,按照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战略目标,抓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区”(经开区、统筹城乡实验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x”共投资5亿多元,先后改建g108二级公路28.8公里,建设通乡公路51.9公里、村网断头公路58.1公里、精品村、示范村道路11公里,新建8个四级乡镇客运站点和58个招呼站点。

开通了城乡公交线路21条,目前全县100%的镇和70%的行政村开通了公交车,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内居一样的乘车条件,真正做到了惠民、便民、利民。

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g108等道路的安全保障设施,并建立健全了公路管养机制,确保了公路的“畅、洁、绿、美、安”,为全县人民创造了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

“5.12”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先后投资200万元,完成了河黄路、秀水河桥等应急抢险工程,组织并出动应急抢险运输车辆1865台次,运送抢险救灾人员和各类灾民5000余人次,运送各类救灾物资9300余吨,确保了全县道路的安全畅通,先后受到了省交通厅和市、县两级政府的表彰。

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目标任务,我县已投资1.8亿元完成了g108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投资5659万元完成了101.7公里的中央基金道路项目和10座客运站点,投资3亿元完成了270.9公里农村公路维修恢复任务。134.4公里的亚行紧急贷款项目正加紧实施,确保在年底内全面完工,预计投资1.3亿元。全县的公路路网将更加完善,站点布局将更加合理,路面通行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二、具体推进措施

在目前道路交通发展的基础上,罗江交通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抢抓“西部大开发”有力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快罗江道路交通发展。

1.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XX年我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XX年提前一年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五年建设500公里组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方便群众出行。XX年底将全面完成亚行贷款33条共134.4公里道路建设任务,使全县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

2.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通过努力,截止目前全县十个乡镇和112个行政村开通了城乡公交车,到镇的通达率为100%,到村通达率为70%,还新开通了罗江至白马关倒湾古镇和至警安学院的公交车。在此基础上围绕新农村建设,扩大城乡公交覆盖面,努力做到了便民、惠民、利民。

3.构建农村公路养护新体系。一是增强县级管养能力。全县有公路养护道班5个,养护职工40余人,担负着全县230余公里国道和县道的管养工作,现在正在筹建机养中心和应急抢险中心,逐步推行机械化管养,养护质量大幅提高,好路率达到85%以上。二是搞好乡村公路管养的指导工作,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罗府办发[XX]78号)文件精神,制定乡村公路管养标准及考核办法,进行严格的管理考核,对考核合格的给予养护补助和奖励,调动了镇村对乡村道路管养的积极性,乡村道路的管养工作成效逐步提高。

4.完成十二五规划并上报省交通运输厅。完成g108线二改一项目、罗中路、罗绵路路面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条件成熟时即可动工修建。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第6篇

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为认真抓好我乡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树样板、出经验、当典型”,我乡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原则,积极采取“6543210”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六整合”:全面整合水库移民资金、生态移民资金、建设拆迁资金、扶贫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用于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所缺乏资金。

“五程序”: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过程中,坚持“五部曲”(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乡审核、县批准),规范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加强资料管理“四有”(户有卡、村有册、乡有帐、县有档),做到危房改造规模、质量、风格、进度、完成时间以及农户资料等一目了然。

“四统一”: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勤后懒”的原则,根据全乡实际情况,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村推进的原则,做到危房改造工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风格”。

“三模式”:一是拆迁重建,原则上每户补助1万元。二是部分改建,每户补助5000元以内。三是修缮加固,每户补助3000元以内。

“两联系”: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为民办实事、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举措,要求“乡领导联系村,干部联系危房改造户”。

“一把关”:抽调由国土资源、财政、民政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办公室,对全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从进度、质量到安全全方位把关。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第7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汇报的题目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高质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牛屯镇位于延津、封丘、长垣、滑县四县交界处,镇域面积110平方公里,辖68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人。2010年,牛屯镇争取危房改造资金19.5万元,完成了32户的改造任务,其中新建户15户,集中新建供养4户,修缮加固13户。这项工作深受群众的欢迎,得到了上级的认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牛屯镇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各工作部门把危房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专项监督检查。党政“一把手”亲自主持研究危房改造的配套政策,解决危房改造中的具体问题。各负责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村入户,逐户查情。如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新矛盾,要少用声音指挥,多用身影和行动指挥,用脚印和实效来落实危房改造各项要求,确保危房改造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村干部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和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到位、责任到人。把危房改造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一件一件地落到实处。并且做到工作班子不散、决心不变、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整个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危房改造工作任务,不拖后腿。

二、严格申报程序,规范档案管理

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工作,摸清户数、人口、家庭贫困情况底数,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实施方案的指导、审核、把关,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同时,农村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并要求附有建房前后的照片和 1

文字资料,做到改造一户,销号一户,确保该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在危房改造中既要按规定的时间要求开展工作,又保证了危房改造的质量,防止片面追求进度,留下危房改造隐患,要妥善处理和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做到在稳定中推进危房改造,在改造中促进社会稳定。从而确保危房改造工作实效,贫困群众受益的目的。

三、严格财经纪律,确保专款专用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要求,严格加强管理,明确专人,建立专户,实行专帐,确保专款专用,严禁弄虚作假。

四、提供技术服务,确保质量安全

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严把建房选址关、建筑材料质量关、施工管理关,杜绝“新房变危房”的情况发生。积极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活动,增强了村镇建筑工匠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加强竣工验收,做到严格检查、深入细致、确保真实,真正把农村危房改造成群众的放心房、满意房。

五、定期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

由村镇建设中心工作人员及农村危改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组成的督查组,专门负责对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的公正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核实调查,严禁优亲厚友。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消,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危改对象。严格按照农村危改政策的步骤和要求,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

总之,去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深知这些成绩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特别是与先进乡镇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扎实工作,严格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系统安排,统筹部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如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各项任务,不辜负上级的亲切关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措施 第8篇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 废除人民公社, 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 取消农业税,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2. 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 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小城镇蓬勃发展, 农村市场兴旺繁荣,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 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4. 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事业加速发展, 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5. 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 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 农村改革发展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 如乡镇企业对农村空气及水质的影响, 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化学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 村镇的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建设工程不完善等问题。农村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的加剧,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广大农民群众正面临着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带来的生理、心理双重威胁, 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二、现阶段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由于环保意识淡薄, 重视程度不够, 诸如乡村集中人口地区将生活垃圾倒入水里等一类陋习十分普遍, 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 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很大;另外, 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 很多群众不能喝到达标的干净水。

2.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 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 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 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 由于极难降解, 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 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素比例失调, 打破了原有平衡。

3.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无组织倾倒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 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数量大大增加, 尤其是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垃圾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洗衣粉磷的危害更是极其大的。塑料垃圾是很难降解的, 且利用率极低, 大部分都露天堆放, 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 导致了垃圾填埋场封场速度加快, 同时也给封场后的绿化和开发利用带来困难。而且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 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污水排放入河流后, 在枯水期, 污染物难以稀释, 水质经常出现超标现象, 导致水体恶臭发黑, 丧失正常水功能。

4.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 但同时, 乡镇企业也是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主力军”。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大, 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 但长期闲置, 没有正常运行, 废水不经处理, 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 偷排现象严重。

5.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 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 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 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 这样, 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 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 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既破坏了自然环境, 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 生态失衡, 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 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 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 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 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 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 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 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二)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 但总水平仍较低的,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 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 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 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三) 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 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 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 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 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 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 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 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 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 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鼓励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 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 同时, 加强监测力量,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 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造福子孙。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其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而推动科学发展, 加强农业发展, 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 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 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的沼气燃料新能源, 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通过对农村污染物较简单的污水进行利用, 大力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利用;在对当地农村土地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 因地制宜地实行科学生态的施肥等技术, 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建设生态示范区, 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生动形象的生态教育, 坚定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信息, 从而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 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

关键词:《决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

[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 2008-03-11.

[4]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 2006, (5) .

[5]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7, (2) .

上一篇:走向什么中考作文600字下一篇:品质提升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