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计算

2024-07-08

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计算(精选6篇)

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计算 第1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略。

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计算 第2篇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分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米尺,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生:估算物体长度,同桌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师:指导看书,质疑。生:看书、质疑。教师点评:

教学新知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进行科学验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

1、我们已经学了4个长度单位:厘米、米、毫米、分米,比一比,把这四个长度单位排一下顺序。

2、让同学们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任意测自己喜欢的物体,并做记录。

3、我们在量物体长度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下面来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回形针长28()

小明身高110()黑板长3()

课桌面宽4()操场长200()

粉笔长7()教师点评:

同学们兴趣盎然,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一部分,精心的作记录,在测量中体会到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使人人学了有价值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真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

四、小结:

师: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内容,说说你的收获。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师:你们知道吗?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不信你们

可以查资料或上网查一查。教师总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整节课中充分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充分的提供了学生探索合作的空间,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估测的能力。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dm)

1分米=10厘米(cm)

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计算 第3篇

【案例】《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段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仔细观察。

生1:从1到2是1厘米。

生2:从3到4是1厘米。

生3:从5到6是1厘米。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闭上眼睛想。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在作业本上不用尺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 比比看, 谁画得最接近?

学生画线段。

(反馈)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比一比, 你画得接近吗?

(教师巡视)

师:找一找, 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大约是l厘米的?

生1:我的食指指甲的长度。

生2:我的橡皮的宽。

生3:我的练习本的厚度。

师:老师在电脑里也准备了一把尺, 想看看吗?

大屏幕上出示了一把直尺。

师:谁能到屏幕上来指一指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 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 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

生:老师, 1厘米没有那么长。

师:你就把它当做1厘米长。

……

【评析】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 教师非常注重学生“1厘米”的长度概念的建立, 并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 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首先让学生在直尺上观察1厘米的长度, 再闭上眼睛想1厘米, 动手画出l厘米长的线段, 最后在身边找1厘米长的物体, 这确确实实让学生体验了1厘米有多长。让学生到大屏幕上来指1厘米、2厘米、5厘米, 目的是为了便于全班交流, 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能看出“1厘米没有那么长”,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面的教学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教师没有意识到1厘米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 不能借助大屏幕任意放大, 否则, 就与前面的教学自相矛盾, 使学生好不容易建立的1厘米长度概念变得混淆了、模糊了。

其实, 只要我们有心观察, 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师所碰到的尴尬远不止上述片段。如学生明明回答错误, 电脑还是按计划发出“你真棒”的表扬声。为何会有这些尴尬场景出现呢?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是不是使用多媒体手段越多课就越好呢?是不是有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就不需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呢?答案很明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节课质量高低是看这节课有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学生的收获如何, 而并不是看你用何种多媒体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能代表现代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 即便是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 也可以由过去的人“灌”人, 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 甚至连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在看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独特优势的同时, 绝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甚至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米和厘米谁的本领大 第4篇

橡xiànɡ皮pí拿ná出chū一yí个ɡe苹pínɡ果ɡuǒ说shuō:“看kàn谁shéi量liánɡ得de快kuài。”于yú是shì他tā们men立lì马mǎ开kāi始shǐ量liánɡ。米mǐ量liánɡ了le很hěn久jiǔ都dōu没méi有yǒu量liánɡ出chū答dá案àn,急jí得de满mǎn头tóu大dà汗hàn!厘lí米mǐ一yí下xià子zi就jiù量liánɡ完wán了le。

橡xiànɡ皮pí拿ná出chū黑hēi板bǎn。他tā们men又yòu开kāi始shǐ量liánɡ。这zhè下xià,米mǐ一yí下xià子zi就jiù量liánɡ出chū来lɑi了le。厘lí米mǐ还hái在zài慢màn慢màn数shǔ:1、2、3、4、5……数shǔ得de满mǎn头tóu大dà汗hàn。

小xiǎo朋pénɡ友yǒu,你nǐ们men评pínɡ一yi评pínɡ,是shì米mǐ的de本běn领lǐnɡ大dà,还hái是shì厘lí米mǐ的de本běn领lǐnɡ大dà?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第5篇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 ,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 厘米 1米=100厘米 线段

角和直角

角 直角 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 橡皮长2( )

小明身高1( ) 课桌宽60( )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课后反馈:

★ 直角教学反思

★ 角、直角的教案设计参考

★ 认识直角教学反思

★ 《角》数学教学反思

★ 画角教学反思

★ 直角初步认的教学反思

★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 教育科研“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米和厘米练习课教案 第6篇

“米和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内容。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开启了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大门。教材编写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如下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感觉到,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可能通过一节新授课就传达给学生,而是要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延续下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体会过程,所以这节练习课就显得尤为重要。2.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能选择正确单位表述物体长度,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2、通过估测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表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好习惯。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能选择正确单位表述物体长度,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五.课的类型 :练习课

六.教学方法 :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 七.教学用具

米尺、卷尺、投影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1.猜题引入

师:今天要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就知道了,“165()”。师:我们还学过长度单位——米。关于米和厘米你们知道什么?(1米=100厘米 米:m 厘米:cm)2.人身上的三把尺

故事:在童话家族里,有三位勤学好问的兄弟,为了增长智慧,他们决定去漫游智慧河。途中他们结识了很多小动物朋友,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前进。不久他们来到了智慧河,河边有一棵枝繁茂盛的老松树。“您就是智慧树吧!”“小朋友们好!你们要想过智慧河必须得回答我提的问题才能通过!”老松树接着说:“我的问题是,我有多粗?”这下三兄弟犯难了,因为他们没有带卷尺,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大哥发话了,他说:“我的一庹(tuǒ)长1米50厘米。”二哥说:“我的一庹长1米30厘米。”三哥说:“我的一庹长1米20厘米。”三兄弟马上用双臂把树干围起来,正好围一圈。老松树有4米粗啊!

这时只见松枝摆了两下,从树上落下许多大松果,老松树问:’1个松果有多长,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一量,正好是一拃,他说:“我的一拃长11厘米。”老松树追问:“我的孙子离我有多远?”他们向西望去,看到一颗小松树,二哥就开始一步、两步、三步„„, 边做边数,走到小松树前,正好走了10步。我的一步长80厘米,10步就是10个80厘米就是800厘米,您离小松树8米远。” 老松树高兴地连连点头,说:“这就是人身上的三把尺子,记住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它可有用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前进吧!你们一定会增长更多的智慧。” 师:谁记住人身上的三把尺子了? 一拃:手伸开,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一庹:把两臂伸平,两手中指间的距离。

一步:自然行走状态下,前脚尖到后脚间的距离。一拃 一庹 一步

我们认识了人身上的三把尺,现在就测量一下自己身上的三把尺到底有多长。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测量自己的一拃、一庹和一步有多长,并记录。3.估测活动

现在要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我们先用自己的三把尺来估一估,再选用合适的工具量一量,并填写记录。学生汇报。

测量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先用拃测量,之后再用学生尺测量,并说明选用拃和学生尺的道理。

测量黑板的长度先用庹测量,之后在用米尺测量,并说明选用庹和米尺的道理。

测量教室的宽先用步测量,之后再用卷尺测量,并说明选用步和卷尺的道理。4.生活中的应用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做了一张高80()的书桌,书桌上还有爸爸送给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学习和生活。(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书桌高75()床长2()橡皮长2()黑板长4(),宽1()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红高1()26()教室长8(),宽6(),高3()

数学课本长24(),宽18(),厚1()(3)、下面的话合适吗,问题出在哪里?

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起来,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米长的大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去上学,路上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大约长2米的课本来看。(4)、发散思维

()个易拉罐摞起来大约高1米。()拃的长度大约是1米。()步大约长1米。

5.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不需要精确测量时我们采用什么工具?需要精确测量时我们采用什么工具?除了今天学习的测量方式,你们还有其他的经验吗?请同学们介绍经验。

十、板书设计

米和厘米练习

m

cm

一庹的长度()1米=100厘米

一步的长度()1m=100cm

一拃的长度()

十一、课后反思:

1、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和厘米的正确表象。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上一篇:软件开发测试个人求职简历下一篇:确认调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