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2024-09-07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精选8篇)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1篇

一、单项选择题

1、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A、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C、由西向东逐渐减少 D、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2、下面四图中,能正确反映图中河流②处月平均流量分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沿图中甲乙线,从甲至乙地理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寒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地势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

C、干旱、水土流失、台风 D、青稞、小麦、水稻

4.根据甲图风向玫瑰图,判断乙图中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布局合理的是()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5--6题:

第1页

5.该河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南方地区 6.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A.小麦 B.甜菜

C.棉花 D.小米 右图为我国某引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以本地区优势资源跨区域调配为重要内容的国家 重点建设项目是()

A.西气东输工程 B.西电东送工程 C.水土保持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

8.A地地表土层为陆相沉积物,其历史成因中的外力

作用形式与该物质输送方向分别为()A.风力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

B.流水作用、向西南方向输送

C.冰川作用、向低纬地区输送

D.海浪作用、向沿海地区输送

9.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开矿井巷道的建设

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读“西宁至拉萨一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剖面线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大致是()

A.山高谷深,地形崎岖 B.地面坦荡,沃野千里 C.地势高峻,波状起伏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11.夏半年,与拉萨相比,西宁()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降水较少 C.气温低10℃以上 D.白昼较短 12.在农业原料优势的基础上,该地区适宜发展()A.纺织工业 B.造纸工业 C.地热、太阳能发电 D.制糖工业 13.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读下图,判断14~16题。

第2页

14.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是()A.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15.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16.为促进M河谷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下列措施可行的有()① 建设防护林 ② 利用地膜技术 ③ 提高排灌技术 ④ 提高复种指数 A.① ④ B.③ ④ C.① ② ③ D.② ③ ④ 17.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作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A.接近市场 B.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C.交通运输方便 D.接近原料产地

读我国某地区湖泊和水网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 C.西南地区 D.青藏高原 19.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的河流补给以雨水为主 B.该地区河流、湖泊密集,水运发达 C.该地区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 D.该地区灌溉农业发达 20.湖泊分布较少的地区应是()

A.多雨水的花岗岩地区 B.冲积平原地区 C.多雨水的石灰岩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2006年10月15日,我国15省市出现大雾天气。回答21--23题。21.深秋初冬季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晴好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粉尘颗粒 22.下列天气最不利于浓雾扩散的是()

第3页

23.航班取消、高速公路封闭要依据不同的大气能见度,这种差异取决于()A.不同运输方式的造价 B.不同运输方式的速度 C.不同运输方式的运量 D.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

下图为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24---25题。

2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形区,按其平均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① ④ ③ ② B.④ ① ③ ② C.① ④ ② ③ D.④ ③ ② ① 25.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判断正确的是()A.降水量最大的是甲地 C.年均温最高的是丙地

B.可能有河流流经的是乙地

D.最适合开挖窑洞的是丁地

二、综合题

26.读图:珠江流域图,回答:

(1)填注图中用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城市A 水电站B(2)读图,判断广东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3)说明珠江(西江)上游与下游在水文特征上最显著的差异

(4)简要分析珠江流域水能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水能开发对流域内经济

第4页 发展的影响。

27.下图是我国某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判断这种粮食作物是何种作物?(2分)说明判断理由。(2分)

(2)描述该种粮食作物在汉代的分布情况。(2分)

(3)请分析该作物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和人文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赢不缩”。直到50年前,罗布泊依然是水波浩淼、飞鸟翔集。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胡杨林树大片枯死,塔里木河水先退至台特玛湖,后退到大西海子水库。短短40多年,塔里木河流程从1321千米缩短到1001千米,罗布泊完全干涸了。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 补给,其径流量随 的变化而变化。

(2)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3)塔里木盆地的耕地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的 地带。

(4)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减少,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第5页。(5)对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A.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B.大力开采地下水以保护地表水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D.继续开荒,种植粮食

29.读某地区相关地理要素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比较B河流在A、C两测量站的水量差异并说明原因。

(2)分析甲地区成为著名灌溉农业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3)说明乙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并简述该城市发展其生产的区位优势。

(4)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其原因及解决途径。

(5)简要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6)简要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30.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第6页

(1)图示的①②③三大河流中,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填代号),其发源地在我国的(填省区),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率先提出了该河区域经济开发的设想,你认为该河区域经济有哪些项目可供开发?

(2)图示的①②③河流中,河流(填代号)穿越了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圈,近年该经济核心圈的经济结构逐渐向轻型化转变,主要原因是。

(3)2005年10月8日,在图中甲地发生7.6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范围的滑坡,使该地区遇难人数超过了7万人之多。甲地板块边界类型是__________(生长或消亡)边界,简述该地区地震发生的原因。

(4)图中乙地区主析粮食作物是 ;该地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5)印度河一年有两次汛期,一次发生在3—5月,一次发生在7—8月,试分别说明导致该河两次汛期最主要的河水补给方式

(6)有人建议立即上马修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坝,蓄水发电,试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生态环境诸多方面考虑是否可行?为开发利用大峡谷,当务之急 的工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CCCC

BBADC 11--20 BABAD

CDDCC 21--25 DCBBB

二、综合题

26.(1)桂林 岩滩

(2)地势特点:北高南低。判断依据:河流自北向南流(3)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流航运价值大.(4)有利条件:① 流量大,落差大),峡谷多,水能资源丰富。② 离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距离较近。

影响:珠江流域的水能主要分布在西江中上游,水能的开发:

① 能有效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② 可以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③ 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第7页 并拉动相关产业

④ 能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7、(1)水稻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小麦;图示作物早期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然后逐渐扩大,但仍然以东部和南部为主要分布地区,故为水稻。(2)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3)自然原因:

我国气候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为水稻生长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人文原因:

① 水稻品种的不断改良,适应能力增强; ② 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28.(1)冰川融水 温度(季节)(2)调节气候,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加,气温日较差减小(3)绿洲

(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过度樵采、过度垦殖、过度放牧、上游不合理用水。

(5)A C

29、(1)A测量站水量较C测量站水量大。

AB河段为灌溉农业区,大量引水灌溉农田和生活用水量大,BC河段流经地区降 水较少,没有较大的支流注入。

(2)① 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② 属于中温带,光照充足; ③ 有黄河水作灌溉水源;

④ 长期耕作,土壤肥沃。(3)钢铁工业

附近有白云鄂博铁矿,便利的铁路交通,黄河水提供水源(4)水源

原 因:该地区位于我国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解决途径: 临近黄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可利用黄河水自流灌溉。(5)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壤盐碱化和风沙危害。

① 该区地处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不合理的灌溉致使土壤盐碱化严重; ② 该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周围多沙漠,植被覆盖较差,风沙危害严重。(6)①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注入乌梁素海;

② 大量使用化肥后的灌溉用水注入乌梁素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缺氧,鱼类死亡。

30.(1)② 青海省

水能开发 旅游资源 航运 边境贸易(2)③ 能源、矿产资源缺乏(3)消亡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2篇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课程代码:001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东湖及其周围是下列哪个城市最大的风景区()

A.武汉

B.成都

C.绍兴

D.长沙

2.“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描绘的是()

A.太原

B.杭州

C.长沙

D.济南

3.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是()

A.阿里山

B.庐山

C.九华山

D.恒山

4.有花城之称的是()

A.厦门

B.广州

C.深圳

D.昆明

5.云南石林是一处()

A.古热带岩溶地貌

B.古亚热带岩溶地貌

C.热带岩溶地貌

D.亚热带岩溶地貌

6.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建筑是()

A.布达拉宫

B.大昭寺

C.扎什伦布寺

D.塔尔寺

7.哪个流域的旅游是向游客展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条最佳旅游路线()

A.长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湘江流域

8.中国最早开凿的运河是()

A.灵渠

B.都江堰

C.京杭运河

D.兴安运河

9.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设计并公布的红色精品线路有()

A.20条

B.30条

C.40条

D.50条

10.风景名胜区内应以()

A.自然风景为主

B.建筑景观为主

C.人文风景为主

D.综合景观为主

11.下列属于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是()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麦积山石窟

D.千佛洞

12.庐山是()

A.宗教胜地

B.革命胜地

C.瀑布胜地

D.避暑胜地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哈大线与哪两条铁路共同构成了中国东北“T”字型铁路网的“脊梁骨”()

A.滨州线

B.滨绥线

C.吉大线

D.沈哈线

E.京沈线

2.北戴河是渤海弯沿岸最好的避暑胜地,其开发海滨旅游的优越条件主要有()

A.夏季气候凉爽

B.淤泥质海岸,滩面平缓

C.海滩具有两级海蚀阶地,不便于建筑

D.河流短小,海水清洁洁净

E.潮差大

3.下列属于“晋祠三绝”选项的是()

A.华表

B.宋代侍女塑像

C.千年松树

D.罗汉塔

E.难老泉

4.湖北荆州地区是古代楚国所在地,也是三国争雄的重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

A.楚汉文化

B.关陵

C.“彝陵之战”遗址

D.三国古迹

E.东坡赤壁

5.桂林风景“三绝”是山、()

A.水

B.溶岩地貌

C.石林

D.桂树

E.洞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拉萨的旅游景观以_________与_________相关联的古代建筑群为主。

2.华南旅游区包括广东、海南、香港、澳门、_________、_________、福建。

3.京、津、冀旅游区地形上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华北平原三个地理单元。

4.北京故宫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5.北回归线横穿华南旅游区的广东、_________、_________。

6.上海作为名胜古迹游览点的有明朝建成的豫园、_________、_________。

7.民俗旅游是以民间文化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活动,其中,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最具吸引力。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人文旅游资源

2.旅游开发

3.风景名山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我国长江三峡两岸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请举出六种。

2.请分类例举北京的主要古建筑有哪些。

3.举例说明东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有哪些?

4.简述西安主要的旅游资源。

5.简述西北、内蒙古旅游区除游览城市外的主要旅游资源。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阐述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内涵。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3篇

“这次的奠基仪式很重要, 它帮助我们在未来几年中制定出一个可持续的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体系。”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联合国统计司高级顾问格里高利·斯科特如此表示。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亦释放了与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信号, 他说, 中国政府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努力构建智慧中国, 监测地理国情, 壮大地理信息产业, 建设测绘强国。与此同时, 中国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机制建设, 推动地理信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全球地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愿意与各国地理信息部门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李朋德表示。

记者了解到, 该论坛是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加强协调与合作, 分享地理信息管理体制机制、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经济模式等最佳做法和经验, 共同促进国家、地区和全球地理信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平台。

首届论坛于2011年在韩国首尔举行, 但并无永久会址。2012年5月24日,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国统计司在杭州签署三方协议, 明确永久落户德清县内的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

德清已在地理信息产业“深耕”多年。

据德清县县长王琴英介绍, 自2011年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落户德清以来, 园区平台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2.45亿元, 30幢总投资22.8亿元的产业大楼建设顺利推进, 60家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园区, 累计产值超30亿元, 为打造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 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对加快德清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现代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 中国-联合国地理信息国际论坛的永久会址项目总投资5.8亿元, 总用地约52.8亩, 总建筑面积4.85万方。项目从用地椭圆形的形态及其标识性地位的角度出发, 以“击云破晓, 凤舞九天”为建筑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将成为集会议会展、教育培训、产品发布、技术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 具有国际化、生态化、科技化且饱涵中国文化底蕴的一流场馆。项目工期3年, 预计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4篇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都处于高速增长期。目前,我国已获取了覆盖全部陆地国土的卫星影像和超过80%陆地国土的航空影像。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已经覆盖我国95%以上的公路里程。截止2008年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超过40万人,服务总产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100多所高等院校从事地理信息技术教育, 200多所科研机构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研究。预计到2010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服务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长5000亿元以上。一批有影响的地理信息软件产品脱颖而出,软件国产化率迅速增长。以SuperMap、MapGIS和GeoStar等为代表的国产地理信息平台软件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我国各省市充分认识到地理信息产业的战略意义和广阔市场,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或基地和成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来提升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一、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特点

1.发展总体处于初创阶段,基础测绘、地图产业占较大比重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服务总值近18亿,其中测绘服务产值达11.4亿元,名列全国第7位。近几年,各级财政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9年全省的基础测绘经费投入3.6亿元,比2008年增长41.8%。根据国家测绘局统计数据,2008年浙江省测绘局提供各类测绘产品数量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排位第一。浙江省是地图产品生产大省,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全省共有地图生产企业50多家,年生产地球仪2000万只,地图拼图600多万张,产值逾2亿元。每年出口地球仪600多万只,地图拼图150多万张。我省遥感和导航产业市场需求巨大,但专业遥感和导航企业较少,大型知名遥感导航企业仍主要分布集中在北京等城市,遥感和导航产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2.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主要集中在杭州等中心城市,尚未成为产业主体

2008年我省有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约500家,其中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约450家,总数排全国12位,人均生产总值13.1万元。企业与事业单位数量基本各占一半,高校与科研机构所占比重较小。地理信息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的单位共9家,5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注册资金和人员规模与国内大型地理信息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专营企业数量较少,企业创造服务产值尤其是利润总量不高,与事业单位相比,劣势明显。全省测绘单位中事业单位占大多数,具有甲级和乙级测绘资质单位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集中在杭州的地理信息企业约110家,大多以系统研发和工程应用为主。阿拉丁、网新超图等国内知名的地理信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地理信息企业仍未在产业中占据主体地位,未出现明显集聚形态。

(二)产业发展优势条件

1.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重视、支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温家宝总理2006年指示“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李克强副总理2009年强调“地理信息是战略性资源,要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丰富和开发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首次从国家的高度来推动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尽快研究制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骨干企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2009年7月,国家测绘局组织召开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深入探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并拟定有关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2.产业发展环境优越

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市场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覆盖范围广,能够吸引知名企业和高层次专业人才来浙发展。浙江省十分重视信息服务业发展,为鼓励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加快发展服务业工作的意见》等促进政策和指导意见,成立省、市级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积极鼓励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多年来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作为工作要点,发改委、经信委等政府部门均支持浙江省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3.地理信息产业基础良好

近年来,浙江省相继出台了《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浙江省地图管理办法》等省政府规章,《浙江省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有望年内出台,测绘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省级基础测绘计划已列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已建成包括全省1:1万、1:5万、1:25万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成省基础测绘信息网上发布系统,基本建成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各市、县1:5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已覆盖建成区及规划区,部分城市开展了地下管线测绘;2.5米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每两年覆盖全省一次,1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覆盖了部分城市。全省区、市、县(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展开,部分已开展应用,浙江省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已经启动。浙江省测绘局与省内10多家省级行政管理部门、市县测绘主管部门及沪、苏、皖等周边省份测绘主管部门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数字嘉兴”已经初步建成。

4.地理信息市场需求旺盛

2008年浙江省测绘单位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产值排名全国第四。根据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统计,2003-2007年五年间全国共有181项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获奖,浙江省以23项排名第2。地理信息技术已在国土资源、民政、林业、交通、水利、农业、通讯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在物流、电子商务、房产等行业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产业规划缺位

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系统性、前瞻性的角度来看,急需从省级层面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和完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产业引导,促进产业链形成和优化。

2.产业结构失衡

浙江省传统的测绘与地图业发展较好,遥感、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产业链不健全,产业结构失衡。从事地理信息产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地理信息产业链的数据链上游与中游,以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应用、研发为主,地理信息服务环节较薄弱。基本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为主,辅以围绕数据管理应用的GIS应用软件。服务增值产品、GIS平台软件以及硬件产品数量较为缺少。

3.体制束缚严重

普遍存在市场机制、地理信息产权、地理信息安全与共享以及标准化等问题。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地理信息企业在地理信息数据可获得性、价格和数据版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限制,较难获得测绘资质。数据保密与应用的矛盾突出,基础测绘成果大多为秘密级以上,难以应用到公共服务方面。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的主要用户以政府部门和国企、事业单位为主,占年提供量的90%。

4.自主创新不足

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产品体系较为单一,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地理信息应用开发以国内外大型GIS平台二次开发为主,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产品。上规模、跨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缺乏,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浙江省人才总量偏少,在层次结构上与北京、广州等地区差距比较明显。开设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不多,培养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二、浙江省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与产业主管部门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一)完善政府管理引导作用

1.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创新基地

建设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创新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与产业集群,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申请将地理信息产业创新基地纳入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申报浙江省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计划。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大招商投资力度。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扩大知名度,吸引资金投入,吸引国内外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孵化器,扶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地理信息企业。对创新基地内的地理信息企业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价格、卫星影像采购和地理信息系统及测绘相关软件选型等方面采取扶持政策。鼓励推广使用创新基地内企业自主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及测绘相关软件,对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经国家测评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根据推广应用的数量,争取财政给予补贴或奖励。

2.设立地理信息产业专项资金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官方统计表明在地理信息产业方面每投入1美元可产生4美元效益。为扶持地理信息企业发展,建议由省政府设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包括地理信息中小企业创业资金、地理信息技术创新研发资金、重大科研项目扶持资金、地理信息技术推广资金等,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进行扶持,完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

(二)创造良好市场发展环境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建议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测绘资质单位在国家测绘局制定的专业标准基础上下浮动。行业主管部门在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基础上,组织生产、提供可供地理信息企业加工产品、深度开发、增值服务的测绘公共产品,实行优惠的产品和数据价格。制作各种规格的世界、中国和浙江版图的标准样图,免费向企业提供。

2.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省测绘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地理信息产业市场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强化企业资质年审和专项检查,建立健全地理信息工程咨询与监理制度,逐步建立地理信息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体系,并通过加强对地理信息企业的指导来保证地理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安全管理政策

我国现行的地理信息保密政策存在地理信息保密偏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尽快科学确定地理信息的保密范围和保密等级,以满足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要加快开发公众版地理信息产品,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迫切需求;并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执法力度。

4.保护地理信息产权

依据地理信息资源的商品性特征,制定地理信息资源产权政策。实行“国家所有,许可使用,鼓励共享”的基本原则。明确地理信息产权中所有权、持有权和使用权的具体内容和权限,建立地理信息资源产权登记制度、许可使用制度和涉外地理信息资源产权保护制度等。

(三)构建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1.加快地理信息标准研究制定

加快地理信息标准建设,健全地理信息产业标准体系。充分研究国内外地理信息标准规范,开展浙江省地理信息标准研究制定完善工作,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适用性。充分调动地理信息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标准研制中的作用。

2.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浙江省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浙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公安边防、民政和外交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新型公开版地图产品,开发一批社会需求程度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权威地图公共产品,建设一批服务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加快建设浙江省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和制度,加快各类信息数据通过交换平台进行资源整合进程。

3.搭建地理信息企业服务平台

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以及项目推介、人才培训、风险投资、代理服务、知识产权评价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搭建地理信息产业推广与交流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企业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对地理信息企业的融资支持,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地理信息企业提供担保。

(四)促进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

1.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通过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项目和资金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引导性投入,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强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促进地理信息企业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互联网服务等新兴领域拓展服务;引导地理信息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实施重大项目计划、共建技术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地理信息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理信息企业。

2.健全人才培养平台和使用机制

加大地理信息产业相关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投入,扩大地理信息创新主体范围。鼓励高校地理信息科研成果创新,并对其进行有效转化。针对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学科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健全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测绘职业技能鉴定。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5篇

地理

一、(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A2.A3.B4.B5.C

6.C 7.A 8.D 9.C 10.D

11.C

二、(共6小题,共160分)

36.(1)共同特点:春夏季径流量较大;(2分)秋冬季径流量较小。(2分)

主要原因:春季冰雪融水,夏季降水集中;(4分)秋季降水少;冬季降雪,不形成地表径流。(4分)

(2)地势低平,流域广阔;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6分)春秋季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利于沼泽形成。(4分)

(3)主要特征:矿产种类丰富,分布范围较广等。(2分)

有利条件:煤铁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等。(6分)

37.(1)种植面积广东减少,广西增加;(3分)产量广东先减后略增,广西持续增加。(3

分)

主产区分布变化特征:由北海市向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扩展;(3分)由南宁——贵港向上游河谷地区扩展;(3分)由南部地区向北部地区扩展。(2分)

(2)气温高且风力大,蒸发强;(4分)受南面海南岛中部山地阻挡,降水较少。(4分)

(3)开发水电。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丰富。(2分)发展燃料乙醇。制糖业发达,产生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6篇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测绘与地理信息项目管理,规范测绘与地理信息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担属于《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测绘资质分级标准》规定专业范围的测绘与地理信息项目(以下简称“测绘项目”),应当按本办法规定进行备案。

第三条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主管全省的测绘项目备案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负责以下测绘项目的备案:

(一)国家和省基础测绘项目;

(二)国家和省重大建设工程的测绘项目;

(三)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外国的组织或个人在本省实施的测绘项目;

(四)省外测绘单位在本省实施的测绘项目;

(五)以测绘为目的的航空摄影项目;

(六)导航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服务项目;

(七)其他作业区域跨设区的市的测绘项目。

第四条 设区的市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项目备案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负责以下测绘项目的备案:

(一)市基础测绘项目;

(二)市重大建设工程的测绘项目;

(三)省内非本市测绘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的测绘项目;

(四)其他市本级及作业区域跨县(市、区)的测绘项目。第五条 县(市、区)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本办法第三、第四条以外测绘项目的备案。

第六条 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第四、第五条的规定向项目所在地相应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备案,并对备案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七条 测绘项目金额在10万元(含)以上的,测绘单位应当在项目施测前以项目合同为单位进行备案。

测绘项目金额小于10万元的,可以在项目施测后3个月内集中备案。第八条 对应急测绘项目,承担项目的单位不能在施测前办理测绘项目备案的,应当在施测前及时告知相应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并在施测后3个工作日内按规定进行备案。

第九条 测绘项目实行分包的,应当先备案总包项目,再备案分包项目。

第十条 测绘项目实行网上备案。测绘单位办理测绘项目备案,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测绘资质证书;

(二)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三)由非独立法人测绘分支机构具体承担的测绘项目,应当提供分支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出具的登记并核定业务范围的相关材料;

(四)测绘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施测后集中备案的测绘项目可不提供);

(五)测绘项目作业人员测绘作业证;

(六)外国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的测绘项目,应当提供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件;

(七)省外测绘单位应当提供由单位所在地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出具的本单位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报告;

(八)建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编制地图、制作电子地图的,应当提供合法使用基础测绘资料的有效证明材料;

(九)项目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测绘项目,应当提供项目设计书;

(十)实行分包的测绘项目,应当提供总包项目的备案号;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测绘项目备案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对备案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测绘单位可通过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项目备案管理系统打印《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项目备案证明》。

第十二条 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对不属于本部门备案职权范围的报备项目,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材料转相应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办理。

第十三条 备案后的测绘项目范围或内容有变更的,对增加的部分应当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备案:

(一)测绘单位不具备相应测绘资质或超出本单位《测绘资质证书》证载业务范围承接测绘项目的;

(二)测绘项目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三)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已有适宜测绘成果可供利用,不需要再进行测绘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十五条 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将不予备案的理由告知测绘单位,并要求项目发包单位重新发包。属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三)项情况的,应当建议项目发包单位和批准机关取消该项目。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将备案材料退回测绘单位并告知理由:

(一)备案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二)采用的测绘标准不符合国家或本省规定的测绘规范和标准的;

(三)项目备案信息与项目合同不符的;

(四)实行分包的测绘项目,分包项目先于总包项目备案的;

(五)由非独立法人测绘分支机构具体承担的测绘项目,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到所在地设区的市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登记并核定业务范围的。

第十七条 未按规定备案的测绘项目,不得组织施测。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进行测绘项目备案的,按照《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测绘项目备案情况纳入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管理。未按规定进行测绘项目备案的单位,在测绘资质注册中予以缓期注册。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7篇

编者按:本调研报告在是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重点学术活动“浙江省地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资助下开展的调研成果,由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梁勤欧教授执笔,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王海斌、钱海林、陈伟、徐洋林、沈海燕、金子兴、郑宇醒、李军杰、章晓燕、李俊成、耿文强、潘方平等12位老师提供基础调研资料,特此致谢。

浙江省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考改革前是按照院校填报专业,改革后是按照专业填报院校。由此倒逼学生在选择科目之时就要做好未来专业生涯、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浙江省和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高考改革方案。面对新高考,普通高中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任何一所普通高中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要甩掉身上现有的包袱,突破自身发展困境。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高一开始实行,2017年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到2016年10月份为止,所有的学生都已经参加了第一次的考试。在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三次地理学考、选考之后,通过进一步调研,反思其利弊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来看,新高考改革还是有利有弊,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客观面对,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完善改革。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从新高考改革开始前的调研,到政策文件的出台,再到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调研,一直很重视;下面的学校也十分重视,一直在探索中,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上下教育部门的重视是取得新高考改革,乃至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学生、学校、教师

(1)学生具有选择权,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植入“选择性学习”的先进理念,让学生对课程拥有选择权,让学生对双考拥有选择权,让学生对专业拥有选择权。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越多,其实更强调针对性。7选3提供选择的多样性,就让学生需要更关注自己的兴趣特长。

(2)学校更加重视生涯规划,开设了生涯(职业)规划课程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让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生涯规划。老的高考改革方案有文理分科,这其实也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提前关注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也是一种生涯规划。新考改由于需要7选3,这就更加强化了生涯规划,学生需要从更多的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和今后要从事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进步。

好多学校开设了生涯(职业)规划课程,努力让学生对未来人生与职业目标有基本的理想,新课改的设计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美好的。(3)教师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

由于考虑到让学生选择学科,所以学科老师更加关注自身教学的艺术性,关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能真正喜欢这门课。

(三)新高考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使地理学科从原来的“小媳妇”地位,跃升为与理化平起平坐的地位。尤其是在中下学习水平生源的学校,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基本排名最前。即使是在一些生源顶尖的中学,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也大幅度提升(如杭州二中原来文科班学生仅60人左右,但2014级选考地理学生人数达到了160人)。

新高考后,从学科看,选地理学科的学生总体上仅次于化学。可以说新高考为地理学科受到学校的重视程度提高,地理教师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地理小组变成了地理大组。

当然,选地理学科的人数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超一流的重点中学,选考地理的人数数量少。杭二和镇海中学等,物理化学等学科存在明显的优势,选考地理的人数相对来说仍然比较少。

学科师资力量水平高的学校,选考同类学科的人数就比较多。浙江省苍南中学,技术师资水平高,选技术的学生占的比重就高。衢州二中,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因此选政治和地理的人数就很多。

存在刻意引导的学校,选考地理的人数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

选考地理学科人数的增长,地理教学的“繁荣”,造成地理教师严重短缺,许多教师均在满负荷运转。

(四)新高考有利于扩大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核

新高考有利于扩大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范围,避免原先大量学少量考的现象。原来文综地理共11选择题2综合题(包含约6~7小问题),现在选考地理共25选择题4综合题(包含约16~18小问题)。

新高考选考试题相对降低了难度,尤其是选择题,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原先文综选择题过难以及猜测得分的现象。模块设置比较合理,“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有机结合在综合题中考核,较好地落实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新高考4道综合题均以中外区域为背景,系统考查地理相关知识,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等学科素养。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的问题。

(一)学生负担加重,考试压力变大

新高考背景下,三年课程由原来的两年内完成变为一年内完成。因为要选择选考科目,高考指挥棒必然驱使学生要尽早体验每个学科,高一并开科目不得超过8门的要求是工作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由于有两次高考机会,学生进入高二就进入了高考程序。学校为了高考,增加了课时。三年最多达22场学考高考,战线如此漫长,学生压力、焦虑时间延长,学生、家长普遍感慨压力大。

新高考的实施,学生成倍辛苦。因为如高一学生,即便省厅有规定只能并开8门,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8门多吗?还是很多,因为原来传统高考下,学生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高考学科,所以他只要学6门就可以了,但现在学生不确定,老师也不确定,所以老师必须把这8门学科以高考难度教,学生也以高考难度学,多了两门高考难度的学科,学生肯定比原来辛苦;第二,学生希望比别人更提前确定自己的兴趣学科,所以很多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其他科目,造成许多学生高一阶段要学10门及以上的高考难度级别的学科,学生肯定更加辛苦。

为了学考考A,不属于“选考科目”的学科为参加第二次考试要找社会辅导机构补课,增加了普通高考之外的负担。当然存在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虽然周末不补课,但学生大量涌入教育机构。在经济落后的衢州丽水等地区,高二周末就开始补课。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传统的高考背景,学生很苦,苦读,苦学,苦思,因此减负成为主流。改革的初衷是为高三减负,但事实上造成了压力向高一高二年级传递的结果。新高考之后,学生从高一高二就开始选课,有很多从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开始准备高考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是较大的。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在这样的选考机制下,会出现成绩越好,负担越轻;成绩越差,负担越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在高三11月后甚至连英语都不用学了,只剩下语文数学两门。对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影响。总之,从高一进来就为应试和分数而学,这与课改考改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相背。

(二)学生们在选择权面前不知所措

浙江新高考方案的最大亮点,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了学生,7选3,选的不仅是考试科目,还有高考录取时的大学专业。很显然,在人生规划方面,让学生在高中就对人生规划有个安排不太容易。他们大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新高考方案显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选择能力,学生们拿着沉甸甸的选择权而不知所措。

第一次选择出现在选择哪三门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从小在家长、老师呵护下长大,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孩子们都是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去进行的,在赋予的选择权面前犹豫、迷惑、纠结甚至痛苦。

第二次选择是新高考10月选考和英语成绩出来后,学生如何选择科目来利用第二次选考的机会。比如,一个冲刺名校的学生,三门选考分别为91分、91分、91分,他是三门继续学,还是对某一门放弃,主攻其他有优势有潜力的两门呢?

选考分数揭晓后,学生变的比较浮躁,心态的不稳、情绪的波动导致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犹豫不决:很多考了91赋分的同学,面临着是否继续参加第二次选考,参加第二次选考是否还继续上地理课等众多的问题。面对个性越来越足的学生,如何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

高一以行政班教学时,学生在学习必修地理时表现为较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高二以走班教学时,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高三复习开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又比较充足。选考出分后,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比较浮躁,学习的目标开始有些模糊。

(三)滋生投机取巧思想

浙江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容易在学生中产生投机取巧思想。在学生心目中造成努力无效,投机更重要的影响,进而导致与教育真正方向背道而驰。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培养正直、善良、幸福、积极上进的人,但在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下,极有可能产生这样一种现象,某学生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获得72分,赋分可能为85分,经过整整6个月的学习,该学生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为80分,赋分可能变为76分。这就会产生,一个人不需要努力的,因为积极努力极有可能没有效果。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兴趣固然重要,但真正让一个人做好一份工作需要坚持,习惯和毅力的作用更大,如果连这些都让学生抛弃,会让所有的人对教育失去信心。

新高考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中难免为各种投机现象的滋生提供生长空间。这会导致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都产生投机的心理,对高中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管理问题凸显,教学秩序混乱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要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要变革教学管理方式,要实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比如面对众多选科组合,学校要建立智能选课平台、智能分班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师生评价系统、师生门禁考勤系统;为方便走班管理,学校要建立课程管理系统等等,这一切都是在非常急迫的时间里急需完善的。

按照新高考地理选考设置,参加地理学考时间一般放在高二阶段、选考时间放在了高三阶段10月和次年的4月。选考学生从高一阶段完成必修三本书的教学任务后,高二阶段的9月——次年5月中旬进行了区域地理、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安排,从次年5月中旬——9月详细复习了必修一及与各圈层相关的自然灾害等内容,9月下旬对必修二进行了粗略的复习。高三阶段的10月下旬——12月,完成必修

二、必修三的系统复习,次年1月——3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和加试题训练,以迎接4月的选考。

高二教学时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教学——是详实的复习还是总体粗略的开展呢?一轮复习时间如何安排——第一次选考前是否快速完成一轮复习呢?第一次选考后的教学如何安排?

每到考试,轮到的科目加班加点,别的科目减课让路,包括最重要语文数学英语,造成学生学习混乱。

每年考试次数过多,每次考试天数过多,每天考试门数过多。每年暑假8月炎热天气高中提前开学,破坏传统形成的优良自然生态,8月暑天不利于学生学习生活。学考后学生变动频繁,为应试而带来如此的教学秩序失衡乃至破坏实为不值。一次学考后学生成绩不理想,而想参加第2次考试,一般学校都没有教学力量来组织第二次教学,半年后学生属于非学考科目的考试,独立复习成绩又能如何?学生年度之间博弈选科的潮汐现象导致学科师资结构失衡,短缺与富余并存,给教师聘用、评价和管理带来挑战和混乱。

(五)教师的课务空前增加,地理教师严重短缺

由于选考地理学生的迅速增加,导致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跟不上学生数量增加的步伐。因此地理教师严重短缺,师资严重不足。尤其在普通中学,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学校地理出现了每周16-20节课的超负荷工作,导致对学生面批和辅导的时间不够充足。尤其是10月选考前,对新高考的地理复习有“闭门造车”的感觉,复习的效果也因此有所打折扣。

由于课务量大,课多且很多是重叠的,平时除了组内不定期的教研活动之外,缺乏对外沟通、了解和学习,造成教师出差、进修时无法代课,影响教学进度,甚至教师无法出差或失去进修机会。

新高考带来的教学变革对老师带来的冲击很大。教师们的不解与焦虑,一部分来自于他并没有真正了解改革对学生长远成长的考虑,在改革的大潮下,一线教师被迫推入海中,潮涨潮落,让教师无所适从。另一部分来自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研究的滞后。虽然教育教研部门开展了相应的教学研讨,但是从观念的变革到教学行为的落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领跑新高考的教师们摸着石头过河,不利于学科教学的宏观把握。当然,几次选考过后,大家对难度如何把握有了相应的概念后,教学节奏会重新调整。

(六)学科发展隐忧

学科选科目前看多数属于分数博弈,而非兴趣或其他。技术多了,物理少了。物理这种基础学科怎么办?理工科是国家发展的支柱,集体性的物理学科回避不仅给学生大学带来学习的障碍,对整个国家未来人才培养也是个挑战。

把学考和高考揉合为一张试卷,把通过性和选拔性考试混为一谈,是对考试技术的漠视,70+30的试卷构造是改革最大的缺陷。2016年10月物理学科裸考100分人数就达1.5%,是对这种不尊重规律和专业的最好佐证。

三次选考试题难易度变化较大,尤其本次(2016年10月卷)试题偏难,对之后的选考复习难度难易把握。应该讲,在现在的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选考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评价着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新高考的“学考、选考”仍然是指挥棒,学校教学中“学考、选考”试卷的功能导向依然强势,纵观近3次考试试卷,发现试题难度波动大,试题质量波动大。这些让指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无所适从,最好的结果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包括冷僻生僻的知识点。结果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考试制度改革、课改愿景背道而驰。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教学与管理方面

顶层设计上,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与选拔的理性思维(基础功能)含量。针对新一轮高考改革加重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内容的背景,浙江省地理选考部分的内容可以适当向“精”和“深”方向延伸,即选考部分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重点选择几个点的考查内容,提升试题的理性思维含量,也提高地理学科的选拔功能。尤其是选考内容可以与高校相关专业更进一步接轨,促使相关专业适当考虑指定选考地理学科。

高中课程改革重在满足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需引导学生创新实践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

一、分流在高

二、收获主要在高三的10月,其次才是高二的4月。于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规划就按照高三10月参加选考的进度来设计,这样补课避免忽视了高二4月和高三4月参加选考的学生的群体。

过度选择带来盲目和资源浪费,根据制度设计,学生自由选择学科,一些学校采用全面走班的方式,对学生的选择不加限制,满足了学生的初期学习需求,但是由于师资、教室等资源配套等不足,多数学生认为建议采用套餐加部分学科走班模式会更加符合后期学习需求,不必节节走班,减少精力浪费。

加强教学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调整。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精神,选考科目必须走班教学。据了解,目前选考科目有不少学校存在捆绑选课,并以行政班开展教学,这是不符合教育厅精神的。因此,所有教师都需要调整教学班管理传统方法。传统教学班与行政班合二为一,管理中可以依赖班主任、班干部等,而在走班制下,班主任的许多职责需要由学科教师承担。因此,除了做好自身教学工作外,还需要注意熟悉学生、注意教学节奏的调整、注意加强学生的监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在选考中取得优秀成绩奠定基础。

(二)考试方面

(1)淡化学考作用,减少考试次数。

浙江这次改革方案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就是不恰当的强化了学考的作用。现如今大学升学率都近90%,还要那么如临大敌的围绕一张高中毕业证书为中心设计考试方案,是否是本末倒置?以前是高三高考压力,现在是两年的学考加高考的22场压力。

建议:学考改为通过性考试,脱离与高考(包括三位一体)的关系,从源头上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并且学考改回只考一次(这也是后续其他省份的普遍做法),可以有一次的补考机会,安排在学期末进行。选考科目不用再进行学考。(2)学考选考分开,改变70+30模式。

从目前其他跟进的高考改革省份看,都没采用我们的70+30模式,说明我们这种模式也没有被认可和效仿,这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模式注定没有生命力。两种考试功能不同,难度系数有别,命题技术理论上存天然缺陷。

建议:学考和高考分开,70+30试卷模式也分开,学生有了选考就不用再学考。(3)选考时间固定,选考都定高三。

这次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性问题,是不恰当地夸大了“选择”的意义,强调课程“选择”在中学阶段的至高无上作用,这是造成教学混乱、学生无所适从的理论根源。高二就通过了选考,间隔1-2年怎么参加这个学科的学习?学科学习也是和大学接轨的,连续不间断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规律。

建议:对“选择性”理念做顶层设计层面修订。对选择的内涵和外延从新界定,哪些是国家统一规定,不用选,哪些是可以个性化可以自己选。

对国家课程必修科目,回归统一的省级课程安排。取消学考跨年级一起划档的做法。

考试时间调整:改变在学期中(4月、10月)考试的做法,改为每年6月7-8日进行一次6个科目的考试。如一定要保留两次,可在提前俩月(即4月)举行一次6个科目开考的考试。

(4)加强新考试特征的研究,做好新老高考的转换

老高考教学时间远远长于新高考,因此教学可以按部就班进行,即高二阶段全面了解区域地理知识和开展两本选修课程教学。但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时段大大缩小。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就需要压缩,而应研究如何有效渗透在平时的系统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加强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教学。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地理教学的效度,为学生在首选考中取得优越成绩奠定基础。此外,教学重心要进一步降低,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更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教学素材的选题和立意,注意加强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并用地理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方面

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师充电。当下的教师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学习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应该让教师自行去解决。教师由于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去学习,或者不愿意去学习(工作疲累)。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工作量表,真正为教师减负,让会思考的老师能有时间去反思。

加强制度保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师资调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矛盾。

让师范生的实习变成更有效的资源。每年的8月中旬至10月底,是学考和选考的冲刺阶段,这样可以让高校的师范生到各普通高中实习任教高一同时兼听高

二、高三的功课,保证高一刚开学有老师到位,同时锻炼了师范生的实战能力,为学校选拨新教师提供一个为期两个月的考察和培养时期。

中国旅游地理浙江省 第8篇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

旧课程比较重视学科内容的体系性和完整性, 注重地理问题的结论性;而新课程则侧重于地理知识的专题性、案例性, 关注地理问题的形成过程。这一核心内容的变化对高考命题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最突出的。例如2008年海南高考卷第22题, “兰州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白兰瓜的不利影响, 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 使白兰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说明砂砾层对白兰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该题通过巧设的案例, 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 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近几年高考试题已逐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考是指向标, 它指引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而新课程改革要变革的就是教和学的方式。所以, 高考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改革之中, 一直试图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挑战。

目前的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 通过各种图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正确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 等等。从高考试题的材料选择来说,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对教材的重新呈现, 而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中, 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教, 不是让学生关注教材上的案例本身, 而是通过案例分析, 学会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来解答类似的地理问题。

三、地理高考试题的“核心”不会变

虽然高考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 不断地渗透新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 比如:

1. 凸显试题的地理性特征: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特点。

2. 注重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而是有所选择地体现对重点知识的考查, 坚持以区域地理为背景, 以必修教材为主体的考查模式。一直将人口增长模式判断、循环经济分析、气候分析、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运动、地图知识、等高线判读、区域发展、交通区位分析等列为命题重点。

3. 注重方法和能力: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地理图表材料, 直接和间接地考查读图能力, 更注重探究与创新。

4. 关注地方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地方性的相关内容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如我省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港口建设、沿海新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台风与防灾等内容都是值得关注的。

四、在稳健的复习策略下求效率

基于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实际, 在较短复习时间内要取得良好的复习效率, 采取稳健的复习策略是问题的关键。这其中, 既要改变“挤时间、拼体力”的劳动密集型复习方式, 又不能一味去求“新”、求“异”。

1. 重视主干知识, 加强理解和应用性训练

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应做到“准确、全面地把握”, 虽然有很多知识不会有直接的考查机会, 但它却是解题的基础, 是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的主体内容。

准确、全面地把握主干知识关键在于, 一是明确主干知识的内容;二是透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是获取高分的关键, 尤其是体现地理逻辑、地理思维的一类知识;三是落实地理事物的空间性, 高考试题中, 把位置的判断作为一种基本地理知识来看待, 由于高中地理没有涉及区域地理知识, 很容易被忽视。值得注意的是, 地理事物的空间性, 不仅仅是空间位置, 更应该包括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2. 巩固区域地理背景框架, 把握重点区域的地理特征

区域常作为地理考题的背景,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把区域放在它所从属的大地理区域背景下去考量, 在总体把握大的地理要素对其地理特征影响的情况下, 找出形成区域特征差异的宏观和微观因素, 确定限制性因素和优势条件。

对于重点区域, 还要加强基本素材的积累, 特别要注重提炼命题素材, 以课题的方式积累素材, 形成区域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如, 云贵高原的区域地理素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云贵高原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都能显著影响, 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 在冷空气一侧的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而在暖空气一侧的昆明则气候温暖;二是该地区石灰岩岩溶 (喀斯特) 地貌广布, 地表崎岖, 地形起伏大, 由于石灰岩溶洞发育, 地震活跃, 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耕地面积小, 土壤层薄, 土地生产力低;三是云贵高原河流众多, 水量大, 落差大, 水力资源丰富, 水电开发对云贵地区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工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对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减缓能源供应不足、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调整工业结构、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云贵高原是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水土流失形成的严重土壤侵蚀, 使云贵高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土地退化, 形成广泛的石漠化问题, 同时该地区和南岭、东南丘陵地区都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的高发地区。

加强区域特征分析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考试说明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是能够了解“不同尺度区域 (如大洲、地区、国家) 的主要地理特征”, 因此只有真正学会了对某些典型性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 才能举一反三, 即使在考试中遇到陌生的区域也胸有成竹。

3. 整合教材, 建立知识联系

地理高考非常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考查, 尤其重视对知识因果联系、逻辑关系的考查。因此复习时就需要突破知识的原有结构, 按新的思路和方法加以重新梳理和归类, 根据高考要求和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 整合出地理专题, 如经纬网图的判读及其运用、日照图的判读及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的判读及其绘制、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等。通过这种重组, 能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样也就有利于学生在答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 建立分析模型, 突出“地理过程”的分析和把握

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在全面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 也应重视地理知识、问题的形成过程的学习。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不能只关注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 还需建立分析模型, 学会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在模式块中的地位。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过程中, 应善于发现与展示“过程”问题、指导学生重视和落实“过程”学习, 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等。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案例分析, 在分析案例时, 多去体会分析的过程。案例分析的目的是锻炼思维品质、培养地理逻辑、获取一种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然后把所获得的方法运用、迁移, 以解决新的问题, 体现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 加强读图训练, 明确解题思路, 提高对信息获得、分析和表达能力

在复习中需要强化读图训练, 但更要关注训练的规范性、有效性和针对性。重点加强等值线图、地理图表和区域图等的判读和分析, 同时加强获得信息、分析问题和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

上一篇:通讯员管理考核办法下一篇:六年级英语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