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

2024-06-05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 第1篇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 绯红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教诲 喝彩 模糊 从深恶痛疾 杳无音信

Ying花 wan如 zhang故 wu呼 qi然 托ci 落di 标zhi lan漫 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 第2篇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指瑕 第3篇

1、课文《老山界》第一段“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30里高”?一公里等于一千米, 30里就是15公里, 15公里就是15千米, 即15000米。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誉的珠穆朗玛峰多高?8848.13米。老山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陆定一表述有误。那么, 老山界到底有多高呢?《辞海》 (1999年版,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介绍如下:

越城岭, “五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的总称) 之一。亦称始安岭、全义岭、越岭。在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真宝顶 (2123米) 在资源东北, 最高点苗儿山 (2142米) 在资源西南, 为广西最高峰。山势雄伟, 有原始森林, 并有珍贵树种铁衫。

老山界最高点2142米, 何来30里?研读课文, 以下几段文字值得注意:

打听前面的路程, 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 很陡, 上山30里, 下山15里, 再前面才是塘坊边。

这很短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 同他谈谈, 知道还差得远, 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下山15里, 也是很倾斜的。

原来, 作者陆定一要表达的是:从老山界山脚下爬上山顶一共有30里的路程。并非是说老山界的海拔高度是“30里”。

那么, 《老山界》第一段可以这样修改: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上山有30里路程的瑶山, 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如果要突出其高, 则可改为:我们决定要爬一座海拔2142米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揣摩作者意图, 第二种改法好些。

如此明显的一处失误, 编者偏偏要为尊者讳, 不但不改过来, 竟还在文后设计了“探究·练习”, 煞有介事、故作高深地说什么“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 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常会出错。阅读时除了要查字典、词典外, 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叫学生“根据语境”推导出“30里高”的“准确意思”。这简直是荒唐。

2、《<长征>节选》这篇课文中的问题更多。

第23页第4行的“特写”: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都成“烈士”了, 还能“拼命挣扎前进”?红军烈士还有“各种”?如果要凸显红军战士的“活”, 可以改为“草地上有许多倒在地上、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战士”;如果要突出红军战士的壮烈牺牲, 则可这样改:草地上倒着牺牲前还保持着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姿态的红军烈士。

这篇课文篇幅不太长, 2827个字。但文中4次出现“猝然”一词:

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 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 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这不是“反复”的修辞, 而是惊人的重复。暴露了作者语言的贫乏。而且这个词在这些语境中用得是否妥当, 值得商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编者竟在“探究·练习”中将“猝然”的意思理解为“表示事情虽说出乎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完全歪曲了“猝然”的含义, “猝然”意为“突然;出乎意外”, 哪有“在情理之中”的意思?编者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猝然”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这就更不应该了。编者用错误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作者使用得并不高明的词句进行分析, 其结果只能是坑害学生。

第30页, 有两段文字:

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年长的老红军也结伴起舞, 气氛相当热烈。

第一段文字有语病, “篝火”不可能是“舞台”, 只有“草地”才是“天然的舞台”。这句话可改为: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燃烧着篝火的草地变成天然的舞台。

第二段文字中的第一个顿号应改为“和”。毛泽东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过草地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的6-8月,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时年42岁, 董必武 (1886-1975) 49岁, 徐特立 (1877-1968) 58岁, 谢觉哉 (1884-1971) 51岁。与董老、徐老、谢老比, 毛泽东相对“年少”, 不应在“年长”的“老红军”之列。

3、课本第35页倒数第五行“题目的重点在‘新鲜’, 要写出事情的不一般化的地方”。这儿的“化”是后缀, 作为后缀的“化”的用法是: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显然, 此处“化”字冗余, 应去掉。

4、课文《最后一课》48页“个个人那么专心, 教室里那么安静。”中的“个个人”别扭, 可把“人”字去掉, 也可改为“每个人”或“人人”。

5、第十四课《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 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句话中的“流”用得不当, “汗珠”怎会“流”呢?应改为“滴”或“滚”。

还有,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 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里, “被窝”应为“被卧”。被窝:为睡觉叠成的长筒形的被子。被卧:被子。“向”应改为“在”。

像以上的错误在教材中还有不少, 在此仅举以上几例, 旨在抛砖引玉, 务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4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弄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通过判定定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内涵,利用例题与练习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与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活动1: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如图1,在△ABC中,

AB=AD=DC,∠BAD=25°,

求∠B和∠C的度数。

如图2,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师生行为:教师向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作出评判。

教师关注:学生回答是否准确,能否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答题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题目既是对上节所学进行回顾,又能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1题可以直接应用等腰三角形边角性质来解决;2题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中的任意一个来解决,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图3,小明一不小心,把他所画的等腰△ABC被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同学们想一想,看能把它重新画出来吗?

师生行为: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即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猜想;问题2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在各组中巡回点拨,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种画法,在弄清什么是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来证一证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教师关注:

(1)學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猜想;

(2)学生在已知两角相等的条件下,画出三角形,能否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求等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P78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弄清题设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图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评价证明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所画图形是否符合题意;

(2)学生所写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学生已经从已有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证明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边的对角相等,结合平行线性质,很容易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降低了解题难度,又突出了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4:课本P79练习。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4,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师生行为:问题(1)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评析;问题(2)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评判解题过程,最后,教师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促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活动5:自我反思、深化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怎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哪些认知经验?

师生活动: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

(1)是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所得。

(2)是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学习方法。

活动6:分类作业、个性发展。

(1)(必做题)完成P82习题13。3:5题、7题。

(2)(必做题)完成P83习题13。3:10题、11题。

设计意图:设置分类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

《等腰三角形》第二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总结等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判定定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顺利获取知识。

2.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设计了多个问题引起学生自我反思,问题是自己发现,猜想自己探究,证明自己完成;教师的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3.作业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诵默写 第5篇

9.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其二)刘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4.白杨礼赞 茅盾

(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7):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8):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2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

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 “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第6篇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9、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以写实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的诗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观刈麦》

1、本诗从格律上,这是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有悖于常情的心情,请从本诗中摘出这样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虽说烈日炎炎,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人都筋疲力尽了,但还是只想着抓紧夏天白昼长多干点活。这里人物的心理跟环境是对立的,这样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所展现的劳动场景。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x背,被灼热太阳光烧烤得油黑发亮。

4、赏析“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这段议论抒情句,通过官吏舒适富裕与农民辛苦贫困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诗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6、描写母子给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描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而换来的丰收的句子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8、“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处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三、《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四、《渔家傲·秋思》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所作。词的上阕重在描写边塞秋色,下阕抒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3、本词所写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白天,黄昏,夜晚。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塞下秋来风景异”,紧扣“异”字,具体描绘了三幅画面: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6、词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提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是引发征夫愁思的直接原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观。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词的上片,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内地景色迥然不同。

五、《游山西村》

1、本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抒情诗,从形式上看是七言律诗。

2.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层次分明。

3、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从该诗中产生的两个成语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6、从炼字角度说出“足鸡豚”的“足”字好在哪里?

“足”字既写出了农家的丰收景象,又表达出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例1: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树茂花艳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喜悦心情。例2:富含哲理,比喻人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努力一番波折,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你认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1、描绘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可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景。

2、面对困难时。蕴含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

8、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山西村恋恋不舍,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3、原句填写

①曲中描写主人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②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5、从炼字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此二字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6、赏析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两句道出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对以往的历史作了精准的概括和批评,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7、联系全曲说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暗示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字有何表达作用?

“聚”、“怒”赋予河山人格化的动感特征,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抒发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诗的首句用“白日斜”烘托离愁,像这样以黄昏落日衬托愁绪的诗句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首诗中“离愁”一词直接点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浩荡”一词则写出了愁思的无穷无尽。

5、你以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也有回归的轻松愉快。

6、说说诗句中“吟鞭”和“落红”的含义是什么?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7、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比喻年老辞官的自己;“花”比喻青年人才以及国家。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愿望。

8、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里以落花为喻,移情于物,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归乡,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9、《己亥杂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全诗共写了哪几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1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离愁深重的?

第一句写离别的忧伤,用“浩荡”一词直接表现离愁深重;又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之重。

12、诗的后两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让人联想到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语文答题技巧

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中考语文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因此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应付这些中考语文题目:

首先,相信自己看到中考语文题时的直觉:有些词语相信在以前已经出现过好几次,即使你还有所犹豫,索性不要怀疑。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就是正确答案。

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中考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第一部分的都是一些基础题,仔细认真一些就可以拿到全部的分数,不要无谓的失分。

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可能是有些人比较困扰的板块,但是要知道中考的选拔性没有那么大,出卷老师不会特意出一些怪僻的题目为难考生,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一些选择题你只要把选项一个个带入,再看语句和逻辑的通顺性就不难了。

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中考语文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中考语文科技文比起其他类型的阅读更难的是因为他没有思维逻辑性,缺少故事性,考生不能选择带入性做题。

科技文不是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考察的是我们的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中考语文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中考语文背诵技巧

一、联奏记忆法

这是按所要记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某些特点进行分类和联结记忆的一种方法。用“联奏记忆法”来记忆作家作品方面的文学史知识,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看这样的“串台词”:有一天,莫泊桑拾到一串《项链》,巴尔扎克认为是《守财奴》的,都德说是自己在突出《柏林之围》时丢失的,果戈里说是《泼留希金》的,契诃夫则认定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最后,大家去请高尔基裁决,高尔基判定说,你们说的这些失主都是男的,而男人是不用这东西的,所以,真正的失主是《母亲》。这样一编排,就把高中课本中的大部分外国小说名及其作者联结在一起了,复习时就如同欣赏一组轻快流畅的世界名曲联奏一样,于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牢记了下来。

二、以少记多法

有时遇到两组容易混淆的知识材料,当记住一组便能推知另外一组的时候,可以采取“记住少数,推知多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以少记多法”。例如,“廴”与“辶”偏旁容易混淆。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辶”旁汉字约有120个;“廴”旁汉字只有“廷、建、延”3个,宝盖头(宀)汉字有80多个,秃盖头(冖)的常用汉字只有9个。到底该记哪一组来推知另一组,同学们一看便知。

三、画面记忆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7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我的母亲》节选胡适自传,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我的童年》向我们记述了作者“灰黄”的童年,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复杂感受和对母亲,奶奶,儿时伙伴等的真挚感情。 “写作”也围绕着我们的生活,注重记叙的线索。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是给我们强调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写作”是引导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故事。“写作”是注意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综合性学习”也是围绕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写作”是学习写书信和游记。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习惯,上课学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半数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本班学生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低,差生较多,需要不断探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法。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 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 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 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 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多进多媒体教室上课。

教学进度表:

第1周 2.19--2.211.《藤野先生》

第2周 2.22--2.28 21.《与朱元思书》 22.《五柳先生传》

第3周 2.29--3.6 23.《马说》 24.《送东阳马生序》 25.《诗词曲五首》

第4周 3.7--3.13 写作:学写书信 2.《我的母亲》

第5周 3.14--3.20 3.《我的第一本书》 月考 4.《列夫托尔斯泰》

第6周 3.21--3.27 5.《我的童年》写作:记叙的线索 6.《雪》

第7周 3.28--4.3 7.《雷电颂》 8.《短文两篇》 9.《海燕》

第8周 4.4--4.10 10.《组歌》 写作:借物抒情 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

足迹

第9周 4.11--4.17 课外古诗词,26.《小石潭记》

第10周 4.18--4.24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第11周 4.25--5.1 27.《岳阳楼记》 28.《醉翁亭记》

第12周 5.2--5.8 29.《满井游记》 30.诗五首

第13周 5.9--5.15 学写游记 背起行囊走四方 课外古诗词

第14周 5.16--5.22 11.《敬畏自然》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3.《旅鼠之

谜》

第15周 5.23--5.29 14.《大雁归来》 15.《喂--出来》 月考

第16周 5.30--6.5 写作:合理安排说明顺序16.《云南的歌会》17.《端午的鸭

蛋》

第17周 6.6--6.12 18.《吆喝》 19.《春酒》 20.《俗世奇人》

第18周 6.13--6.19 (1)写作: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

采风去

第19周 6.20--6.26 期末复习

第20周 6.27--6.30 期末考试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旧版)

龙荣祥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情况来看,跟其它平行班级相比较,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差生较多,及格率70%左右,平均分90多分。

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处于朦胧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差,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125、126各班,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植恍福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大半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br>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我会尽力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学期教学的设计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5.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6.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背诵文章,曾经有一位云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老师讲过:“语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死背’,只有‘死去’,才能‘活来’。”经过上学期与125、126两个班学生的接触,我自己认为,背诵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督促,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文言文背诵三遍以上。我力争以此方式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进度及时间安排

这一学期时间比较紧,2月12号开学,留给我们的教学时间有二十二周,要想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鉴于此,特安排如下:

第1周-第3周,第一单元:1《藤野先生》2《我的母亲》3《我的第一本书》4《列夫托尔斯泰》5我的童年。

第4周-第6周,第二单元:6《雪》、7《雷电颂》、8《短文两篇》、9《海燕》、10《组歌(节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7周-第9周,第三单元:11《敬畏自然》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3《旅鼠之谜》14《大雁归来》15《喂--出来》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第10周-第12周,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17《端午的鸭蛋》18《吆喝》19《春酒》20《俗世奇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第13周-第15周,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22《五柳先生传》23《马说》24《送东阳马生序》25《诗词曲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16周-第18周,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27《岳阳楼记》28《醉翁亭记》29《满井游记》30《诗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19周-第21周,期末复习备考。

许可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 第8篇

关键词: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主题板块,现实教育意义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总结过去, 更好地发展现在, 更好地开辟未来。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上、下册) 是由几个主题板块构成的, 而且这些主题板块传递相应的现实教育意义。笔者归纳出以下主题板块, 并对这些主题板块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讨。

一、“科学技术”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春秋战国农业技术;秦汉科技;南北朝科技;唐代科技;宋元科技;两次工业革命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认识到科技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树立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世界观,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的发展要为进步事业服务。

二、“世界多元文明的兴起与交流”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早期四大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彼此的交流;丝绸之路;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海上陶瓷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明清“西学东渐”;清闭关锁国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不同文明之间可以互相交融、共同发展, 培养开放意识、全球视野, 认识到国家建设可以放手利用国外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因素。

三、“完善和改革政治制度”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西周统治;管仲改革;商鞅变法;日本大化革新;秦始皇统治;汉初统治;汉武帝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统治;唐玄宗统治;北宋统治;忽必烈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俄国改革;明清统治;维新变法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有教育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唯有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革新,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引申到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四、“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秦朝统一;秦始皇击匈奴、平南越;汉武帝大一统;汉与匈奴和战;张骞通西域, 后设西域都护府;三分归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统一;隋开大运河;唐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辽、西夏、金学习宋文化;元朝统一与民族融合;明清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清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总趋势,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书写的, 坚定国家统一的信念, 积极维护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 反对国家分裂。

五、“社会制度演变”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战国时中国开始向封建时代过渡; 查理曼帝国时西欧形成封建制度;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一步步沦为并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 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必然性, 由此引申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六、“中国朝代更替”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夏商周更替;秦朝的立与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隋的立与亡;唐的立与亡;宋、辽、金、西夏更替;元的立与亡;明的立与亡;清的立与亡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绵延不绝, 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七、“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明朝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击败沙俄入侵;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爱国军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产生为国奋进的情感, 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来,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 由此产生民族凝聚力。

八、“思想文化”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佛教思想;百家争鸣;基督教思想演变;伊斯兰教思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文字狱;八股取士;明末清初思潮;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诞生;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晚清文化革新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反科学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可以引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科学理论体系。

九、“社会稳定与农民起义”及意义

本主题板块涉及秦末农民起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汉末农民起义;隋朝开皇之治;隋末农民起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康雍乾盛世;太平天国运动等内容。其现实教育意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才能长治久安, 由此引申到我党必须始终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才能巩固执政之基。

除了以上主题板块外, 还有其他一些零碎的小主题, 在此笔者不再作探讨。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013年10月第1版2013年11月浙江第1次印刷.

上一篇:辽东桤木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下一篇:剖腹产后饮食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