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2024-08-27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精选7篇)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第1篇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2009年 02月 22日 18:05

我国相关红枣专家一致认为:“世界的红枣在中国,中国的红枣在南疆,南疆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红枣生产基地”。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引导下,阿克苏市于2002年开始规模化种植枣树,近年来在自治区林果业相关政策和阿克苏地区的正确决策推动下,枣树种植规模迅猛扩大,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4396亩发展到2008年的25.l万亩,已经占据了我市果品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与之相关联的企业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优质红枣栽培—加工—流通各产业环节之间的链接逐步建主,配套软硬件(金融、经济、技术、信息、公共设施等)日趋完善,阿克苏市红枣产业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对群地区150万亩枣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但是枣树的种毕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尽快实现红枣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市相关部门组织工作人员、专家针对当前影响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一、影晌阿克苏市枣树种植的主要因素

(一)土壤、气候因素。阿克苏市种植枣树发展速度迅猛,农耕地、盐碱地、撂荒地在没有系统开展技术研发的情况下,均以较快的速度在规模种植红枣。虽然枣树具有抗早、耐痞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等特点,但我市所处地理环境气候干燥、风沙大、空气湿度低,在沙荒地、盐碱地等土壤结构较差、防护林体系不健全、不能保证枣树基本供水需求的土地种植红枣,枣树成活率较低,也易遭受极端气候引起的冻害。秋冬交替季节,树液尚未完全回流到根部的情况下突然降温,可能会产生枝条冻害。入冬时节的持续降雪,导致白天树皮吸水,晚上吸水的树体内细胞间水分进入冰点产生冻害。若入冬前树体内水分不足,第二年春季树液尚未流动,连续刮干旱风,可能会导致枝梢抽干现象。

(二)枣粮、枣棉问作因素,枣树具有发芽晚、落叶早、生长期短、技疏叶小、透风透光、根系生长高峰出现迟等生飞长习性,所以枣树是实行林粮间作最佳树种之一。枣粮、枣;棉作阳地叫速减少风害的温度水分和作物的生长,在阿克苏市特定的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可为枣、粮双丰收创造有利条件,它不但能有效提高水、土、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田单位面积的产值,还有利于良性生态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自身认识因素。近凡年,我市每年以几万亩对目前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发展红枣政策有怀疑,不知市场需求有多大,经济效益有多高收获的大量红枣如何出售等想法,因此很多农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植红枣,在对枣树的土、肥、水等关键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枣和枣零农间作带来的多重效益认识也不到位,仅考虑问作物棉花二小麦的眼前利益,对红枣的施肥古除草、松土、浇水、越冬保护等各项技术管理措施贯彻不利,导致种植枣树的成活率、保存率低下,树木长势弱,难以表现出枣树带来的生了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病虫害因素,枣树在气候干燥的阿克苏市种植与原产区相比,大面积影响枣果丰产、导致树体季度衰弱的危险性病法害较少,目前表现出的主要虫害为:红蜘蛛、蛤壳虫和枣蝇蚊,采用物理、营林或化学防治措施均可达到有虫不成灾的防治效果,但是需加大低成本投气大的物理、生物防啕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否则,将影响产业发展终极目标—枣果有机化,进而影响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枣树示范基地因素,我市自2002年规模种植枣树以来,能够有一定产量、品种纯正、保存率达90%以上和林相整齐的示范园极少,尤其是农民植的枣树地。建立一定数量的高标准的不同模式的示范园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规模化种植枣树和尽快实现枣树的产业化发展,反之枣树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农民蹭收和种植红枣的积极性。

(六)科技投入因素,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在当前缺少必要的、有效的科技投入用于枣树种植的前期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培训上,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容易形成大面积的低产劣质果园,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加之在枣产业发展过鸪程中,还有许多前人没有解决和遇到的技术问题,需科技雄人员做好技术储备工作,否则可能会对枣产业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和损失,如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机制的缺乏,导致幼年枣树连年产生冻害。依据目前枣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应主要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生产有机果品技术、专枣果的深加工技术、营养平衡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以解决影响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技术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枣树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攻关。依据枣树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议由政府拨付专项资金,设立红枣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以村组为基本单位,在噩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开展如下科学试验和技术研发,加强技术储备,以不断提高种植墨水平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1、不同土壤条件下枣树栽培技术的研究;

2、测土配方、平衡营养施肥技术的研发;

3、促花保果、提高枣果产量和品质技术的研发;

4、灾害性天气预紧机制的试验研究;

5、越冬管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6、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7、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的研发;

8、枣果深加工技术的研发;

9、枣粮棉间作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技术研发,各示范园的面积为10-30亩,水肥修剪管理可选派和培养农民技术员专门进行技术管理,覆盖面要广泛,要起到一个示范园带动一个村组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红枣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管理技术方面,由市政府、科技局牵头,成立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阿克苏市红枣专家顾问团,定期召开研讨会,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技术措施,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并针对农民文化E:1JT素质低的特点,不断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不同种植模式的易操作、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技术体系。在实用技术培训方面,由市科技局、林业局牵头,争取自治区、地区和市政府的技术培训经费,以乡镇为单位,实行市、乡林管站技术人员负责制,行政管理部门全力配合,定期实施村级农民技术员的技术培训,切实将每一项科学管理技术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去。

(三)努力实现病虫害防治综合化、元害化。病虫害防治是枣树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耗资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环节,通过科学用药和综合治理,尽可能采用物理的、生物的等非化学方法,达到保护天敌,减少枣呆的农药残留、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之目的。

(四)施肥有机化,产品绿色化、品牌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枣树栽培者,必须对枣树的施肥结构进行调整,尽量减少化肥的用量,为口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尽快实现施肥的有机化,在确保生态平衡前提下的进行高品质枣果的生产。绿色果品不仅价值高,而且销路好,效益明显优于一般果品。这就要求对枣树的栽培环境、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以及采后的储运加工等各环节采取绿色标准化作业,实现枣产品的绿色化。

(五)加强枣农间作的管理。根据枣树、棉花和小麦根系的分布规律,枣农间作的主要矛盾在于根系的分布层接近,势必影响根系交错部位的争水争肥现象,主要的技术措施为:依据枣树的需水、肥规律,通过增施肥料,可以减轻枣树对地力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间作物和枣果产量。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第2篇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2009年06月12日 18:22:38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红枣产业作为贫困山区临县的一项经济林果品产业,是立足当地有力的山区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和品质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民增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红枣产业已发展成为临县的特色主导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临县红枣产业正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抓好红枣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县红枣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100万亩红枣林覆盖临县”的目标,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思路,每年以 6万亩的速度发展密植优质枣园,不断扩大红枣栽植面积,举全县之力建设“全国红枣第一县”。目前全县红枣林面积已突破80万亩,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年产量达2.5亿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3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是注重实施标准化管理。采用高标准水保整地、优良品种栽植、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措施建成了高家塔、开阳、庞家庄、雷家沟等一批红枣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实施“三集”水保整地、科学栽培、生态防虫、红枣气象信息预报、枣园放蜂等标准化管理措施,保证了园区红枣的正常生长。

二是注重发展优质化品种。在每年发展6万亩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对老枣园采取嫁接改良,每年完成品种改良2万亩,发展了赞皇、虎枣、木枣、金昌一号等20余个优质品种。2004年,山西木枣精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克虎镇3万亩有机红枣林通过国家70多项质量指标严格检验,全国首家通过中国认证中心红枣质量认证,获得了打入国际市场的第一张门票,树立了临县红枣在全国的品牌形象。

三是注重采取系列化加工。为实现红枣系列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挖掘红枣的增收潜力,组建了天渊、鸿潮、碛口红、奥华等20余家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和200余个红枣加工户,依托建设的2000余座红枣烘干房,进行红枣的初精细加工,全县的红枣加工转化能力达20%。尤其是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争取,选定了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牛奶伴侣、碛口红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0吨红枣香精和鸿潮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900吨红枣系列产品的等3个红枣产业项目,纳入了市“双百双千”项目,这些项目产业链条长,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带动周边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

四是注重加快市场化营销。全县扶持了1000余名红枣经纪人常年从事红枣的营销,建立起了林家坪、克虎、三交、正觉寺4个红枣批发市场,目前正在建设大型红枣加工产地批发市场。通过发展天渊、鸿潮、碛口红等20余家红枣加工企业、建设红枣批发市场,推动了红枣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形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龙头,销售有网络”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我县生产的真空油炸枣、贡枣、酒枣、黄河枣等二十余种产品已占领了东北、西北市场,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五是注重搞好宣传。2008年以来,我们充分挖掘枣文化,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把枣树确定为“县树”。开展了红枣文化体系建设,组建了红枣网站,搭建了临县红枣与市场连接平台,宣传临县的红枣优势,展示临县的红枣产品。编写了《湫虹》红枣专刊,《红枣与健康》、《有机红枣管理知识读本》等丛书,为加快全县红枣产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地建设规模不大,管理方式粗放。临县每年栽植的枣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但由于苗木的品种、质量不高,农民整地标准、栽植密度不统一,加之技术水平低和后期管理粗放,造成幼苗成活率低和长势差的局面,导致红枣产量低而不稳。同时,主产区级别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产地分散、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园林化红枣基地少,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难以发挥。

二是品质结构不合理,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侵袭。临县红枣优质品种较少,以木枣为主,颗粒较小,含糖量低,肉薄核大,市场竞争力弱。虽然近年来先后引进嫁接了部分赞皇大枣、俊枣、虎枣等,但较为零散,不成规模达不到优质目的,难以形成强势的吸引力。由于品种单

一、品质低下,枣树老化,产量下降,以至于面对突然来临的自然袭击难以承受。一种是裂果,表现为成熟期遇雨后果实开裂、霉烂;另一种是落果,表现为开花期受病虫害影响果实提前脱落。近两年来,临县红枣连续遭受了较为强大的春季红枣病虫害和秋雨裂果袭击,这两年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受害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缺乏有效预防手段,致使临县80万亩红枣2007年几乎全部绝收,2008年又有30%绝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农民损失惨重,纷纷对红枣产业失去栽植的信心,整个红枣产业发展正面临毁灭性威胁。

三是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内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少,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枣农管理枣园的能力弱。各职能部门对枣农和加工企业技术培训、信贷支持、市场销售等环节服务力度不够,受红枣生产加工季节性强,加工企业难以筹集大量周转资金来贮备加工原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枣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四是产品深加工不够,产业档次不高。临县80万亩栽植面积,正常年景产量1亿公斤以上,全县没有一户成规模的红枣加工企业,仅有20余户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加工量不达总产量的20%,从种植到采摘包装、储存到保鲜等生产全过程技术落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粗放的手段。受资金短缺、销售渠道不畅的影响,加工企业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发展集约经营,提高产业效益,严重制约着红枣加工业的发展。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红枣生产无法进入有序市场指引下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致使近80%的红枣停留在出卖干果和鲜果初级阶段,价格由九十年代初期每斤原枣3元以上跌落为近年1元左右。作为临县农业发展的支撑产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五是品牌宣传滞后,营销手段落后。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广告社会。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等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巴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对于一户企业或者一个地域来说,要想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产品质量是关键,但是无孔不入的宣传战略才是迈向品牌的生命之门。由于现有的贮藏与营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都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需要。加之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品牌宣传培育工作滞后,培育地方自主品牌的意识不强,加之职能部门帮助枣农和企业打品牌树形象的力度不够、投大不到位,“临县红枣”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以至于出现临县红枣企业挂靠外地红枣品牌闯市场的现状。

三、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临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建成100万亩红枣产业基地。不光是量的目标,更是品质、管理、营销等生产环节的提挡升级。今后红枣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建设全国最优红枣基地,提高红枣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把临县红枣培育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继续巩固红枣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支柱地位,推动临县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壮大基地规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才有市场,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纽带,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重点发展和壮大加工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内联外拓功能,实现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红枣与统一市场的对接,把基地、农户、企业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解决生产与流通、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加快推行“加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红枣产业做大做强。要充分发挥县内自然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形成连片种植,迅速扩大红枣生产规模,3-5年内全县新栽植优质红枣林20万亩,实现八堡、克虎、曲峪、丛罗峪、兔坂、碛口、刘家会等7个乡镇的红枣林全覆盖,确保我县红枣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量达到3.1亿斤,年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枣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从而奠定我县红枣生产在全省、全市的主导地位。

二是加快品种改良和中低产枣园的改造,提高红枣质量。要协调组合科研力量,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组装配套实用技术,解决制约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培育地方优势特色品牌和红枣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在重点红枣产区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把先进技术传授给农民,切实提高农民栽植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全面推行红枣标准化管理,着力打造临县红枣品牌。全面推行无公害红枣标准化有机生产技术,实行枣园放峰、引水浇灌、枣园养鸡等生物防治病虫害措施,用有机肥取代化肥、激素,扩大有机红枣生产基地。推行红枣园标准化生产挂牌制度,通过检测对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红枣园统一挂牌;健全红枣质量检测体系,按国际标准建立红枣质量检查中心,配备各种检测设备,规范红枣质量检测手段和规程;实行无公害市场准入制度,县内建立无公害红枣批发市场,达不到无公害标准的,不能打无公害的牌子,达不到有机红枣标准的,不准冒充有机红枣销售。

四是创优发展环境,增加红枣产业投入。加快发展红枣专业合作社,以红枣生产合作社为龙头,以各乡镇红枣协会为依托,加快对全县枣农的红枣无公害综合丰产技术的系列培训活动。同时,要为红枣产业化开发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规划建设红枣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交易加工、信息、储藏等区,使枣农和商家取得双赢。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临县进行红枣精加工、深加工,致力于培养一批红枣加工的技术人才、加工企业,开发红枣系列产品。要组建临县红枣销售集团,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红枣销售点,通过经纪人队伍把临县红枣销到国内外。建议上级部门建立直接投资机制,注入资金扶持贫困地区红枣产业开发。同时,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红枣产业开发绿色通道,在红枣产业开发用地、扶贫开发、技术、信贷、销售等各个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理顺各部门关系,从农民增收大局出发,给予支持。

五是强化服务,逐步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和引导红枣主产区建立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发挥他们在组织生产和流通方面的作用。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逐步完善流通体系的建设,积极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红枣产业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红枣产业整体效益提高。三要建立红枣病虫害联防机制。建议上级政府出资建立枣区病虫测报网,投资购置大型防虫器械,组织农民防治病虫害,保证红枣产品质量。四要建立红枣与农作物病虫害生物体系。通过引进既能增收又能制约红枣林地病虫害的农作物,在红枣林间空地种植,来实现生物互制,降低防虫成本。

浅析阿克苏红枣产业现状及对策 第3篇

关键词:阿克苏,红枣,现状,对策

阿克苏地区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作为构建农民人均8 000元~10 000元收入结构的支柱产业, 大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从2006年林果业总面积263.37万亩, 迅速发展到2010年的406.99万亩, 增长幅度达到54.5%, 在阿克苏林果种植中, 主要种植品种为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杏、葡萄等品种, 林果业产量随着林果业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呈现同比上升的趋势, 从2006年的58.44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18.6万吨, 增长幅度达到102%。

一、阿克苏红枣的发展现状

1. 红枣面积及产量。

2004年末, 阿克苏地区结合地缘优势和区情, 确立了“十一五”期间以红枣、核桃为主的35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 以产量高、品质优的制干骏枣、灰枣、金昌品种为主, 优化品质结构, 把红枣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阿克苏红枣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47.94万亩到2010年的170.12万亩, 与2006年相比2010年红枣种植面积增幅达到254% (见表1) 。

数据来源:阿克苏地区林业局。

红枣产量从2006年的0.7万吨, 增长到2010年的17.02万吨, 成快速上涨的趋势 (见图1) 。

2. 红枣产业现状。

阿克苏地区根据林果业产业化布局, 有针对性的加大招商引资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力度, 采取重点倾斜政策, 建设优势产业带和工业园区, 以提高果品贮藏保鲜能力和优质品分级、灭菌、包装加工为突破口, 先后引进培育了天海绿洲、天山枣业、思源果业、刀郎果业等红枣贮藏、深加工企业81家, 贮藏保鲜能力25万吨、加工能力15万吨。开发果酒、果醋、果粉、红枣素、红枣胶囊、红枣口服液等系类产品300余种, 成长了“天枣”、“蓓嘉红”、“天杉”等一批红枣知名品牌。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83个, 引进红枣分级、清洗、烘干、杀菌设备, 通过“公司+合作社或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 与果农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了红枣果品由贮藏、保鲜向饮品、保健品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延伸, 提高了红枣的市场竞争力和红枣产业业的整体效益。

二、阿克苏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经营管理粗放, 经济效益低下。

阿克苏红枣的种植模式多以单个家庭为主的小户型种植为主, 在红枣的管理方式上, 一般都是根据种植户自身的种植经验进行田间管理, 缺少统一合理的管理指导, 从而导致红枣在经济效益上低下。

2. 品种结构单一、红枣质量参差不齐。

在阿克苏红枣的种植品种中, 多以骏枣/、金昌、灰枣为主, 没有区分阿克苏境内的地域条件, 从而导致红枣成在成熟时质量参差不齐, 最终导致在红枣的销售过程中出现销售价格不理想等效益问题。

3. 销售渠道单一, 组织程度低下。

枣农在红枣收获后, 大多采用等待收购商上门收购, 近年来, 随着阿克苏红枣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 红枣的销售过程中从卖方优势转移到买房优势, 在2011年红枣的销售中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 由于枣农组织程度低因此在与收购商的销售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最终导致红枣种植户以低于理想中的销售价格进行销售。红枣的加工产品从原产地加工包装后在进行销售时, 销售市场单一, 新市场开拓效率低下, 从而制约了阿克苏地区红枣生产企业的发展。

4. 红枣加工企业规模小, 效益低。

阿克苏红枣加工企业多以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 加工水平低, 加工设备差, 技术创新能力弱, 加工产品初级、单一, 经济效益低下, 基地带动能力差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优质红枣的发展和优质红枣品牌的形成一级红枣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三、阿克苏红枣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 优化红枣产业布局, 走效益型发展之路。

截至2010年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95 520公顷, 但是大多数采用粗放管理, 效益低下。针对这种情况, 应本着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产品品质的原则, 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向优质化、高档化升级改造, 加强红枣产业的深加工能力, 提高枣产品附加值, 从而提高红枣的经济效益, 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2. 调整红枣品种结构, 提高红枣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 不仅注重红枣的外在和内在质量, 更开始追求品牌, 针对这种消费需求的改变, 红枣品种结构要相应进行调整, 优化品种结构, 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转化率, 促进红枣产品向高营养、功能性方向发展, 大力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 开发名优特色产品, 扩大新疆红枣品牌的知名度, 推动新疆红枣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 提高枣农组织化程度, 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

一是通过充分发挥红枣产业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市场行为,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将千家万户农民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 形成统一有序的营销策略。二是加强市场管理, 加大打假力度。同时, 林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要组成专门力量, 严厉打击市场上“以次充好, 以假乱真, 乱打牌子”的不法行为, 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三是加强红枣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使枣农能及时了解红枣产品销售的全局情况, 增强市场营销的主动性, 激发农民参与流通的积极性。

4. 提高红枣产业效率和水平, 延伸红枣产业链条。

逐步改变红枣以干食为主的市场供应和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鲜食红枣供应和以红枣为原料的产品开发销售, 加大红枣保鲜库建设和保鲜技术的提高。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确保红枣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 实施枣产业集群战略, 积极培育、壮大红枣加工企业, 加大红枣产品的科研开发的开发力度和投入力度, 大幅度提高枣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市场流通体系, 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加快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新疆已在广东、上海、北京已经建设的销售平台的网络和前台作用。建设好农用物资生产商和销售商、农民、农民协会、龙头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科研开发机构、市场销售商合作、发展、共赢的红枣产业链条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凯, 等.新疆林果业的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1, (5) .

[2]罗春晏, 等.对南疆地区发展林果业的思考[J].新疆林业, 2006, (5) .

[3]简析新疆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对策[J].大观周刊, 2011, (13) .

[4]王淑新.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基于种植、流通、加工的成本收益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5]史彦江, 宋锋惠.红枣在新疆的发展前景及对策[J].新疆林业, 2009, (4) :24-25.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第4篇

1当前南疆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当前普通干枣盲目发展导致面积及总产量猛增

目前南疆地区红枣产业无限制盲目发展,导致红枣面积过大。由于职能部门缺乏正确引导,加之枣农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只看到前几年红枣干品高价位运行的丰厚效益就大面积发展,导致今日发展面积已经临近饱和,预估2011年南疆上述四大枣区干制红枣将猛增至近10亿kg!近几年南疆所产的干枣商品果价格较高,国内中低收入消费群体一般都接受不了且消费不起这么高的价格,预计将来这四大产枣区红枣商品果走到正常运行轨道后,价格将逐步回落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由于普通干枣商品果价格偏高及国内各地中低档普通干枣市场尚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必然给南疆普通干枣销售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

1.2南疆普通干枣果品质量(水分)标准化程度低

近几年,内地红枣收购客商及南疆红枣加工厂在10月中下旬就抢购枣农树上半鲜半干的含水量远未达标的红枣,2010年秋天多数红枣收购商,把含水量超高的半鲜半干的所谓干枣运回了内地,由于水分严重超标的红枣经过长途运输引发霉烂,故运回内地还未来得及再制干,就已损失了很多,导致亏了本。2011年南疆几大产枣区到10月下旬树上还满挂着红枣,出现无人收购的被动局面。根据近几年我们对这些半干半鲜红枣商品果进行含水量检测,结果含水量竟然达到了35%左右,有的抽检样品含水量竟然达到40%以上!而我国原商业部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红枣干果质量指标是含水量在25%以内,由于上述几大产枣区红枣含水量严重超标,虽然枣农短期内获得额外水分效益,而收购单位却亏了大本!从而严重破坏了南疆正常红枣产购销体系!若未来不及时对红枣干品质量标准化加以规范,从长远看有可能毁坏南疆红枣地域知名品牌!所以建议南疆地区职能部们应尽快制定红枣干品果的标准!从而尽快恢复南疆红枣在旨内的良好信誉及重塑质量信得过品牌!

1.3南疆当前干枣品种较单一,性状不够完美

在过去数十年间直至今天,南疆阿克苏、和田、巴州、喀什这几个大区仍然是以河南灰枣、山西骏枣为主栽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这两个品种面积大约占95%以上,尤其是灰枣面积更大。根据我们多年检测及加工等多项测评,灰枣和骏枣品质也只是中等水平;而且这两个品种尚存在着多种性状缺陷,如灰枣果实虽抗裂,较均匀,但太小,商品性欠佳,直接影响了它的市场商品价值,也给工厂化深加工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在栽培上丰产性较差,不开甲基本达不到理想的丰产效果,果实偏小且果肉品质不佳将会制约这个枣未来的市场前途!骏枣果实较大,丰产性也较好,但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疆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阿克苏过去每年的秋季基本无雨,而近年来在枣成熟阶段的9月份往往还会有零星降雨,2009年9月7日阿克苏地区就下起了几个小时的雷阵雨,使正着色的骏枣暴露出不抗裂的性状缺陷,从而引发果实的大量裂果,导致果肉霉变,直接影响了枣的内外品质。另外,骏枣果实大小不均匀,这给枣的分级也带来困难。同时由于骏枣干品皮较厚,经咀嚼果皮有粘连上腭的缺陷,尤其是全树外围暴露在阳光下的骏枣果面往往被阳光日灼皱缩呈“牛皮癣”状的缺点。由于这两个枣还存在着很多重要性状缺陷,这就给南疆未来红枣生产及红枣制品向深层次发展带来了较大障碍!应引起足够重视!

1.4普通干枣产量上升,效益下降

由于南疆7年前相继建园的枣树均先后进入丰产及盛果期,由于树龄及枣园面积不断增加,红枣干品总产量逐年大幅度递增,这势必导致价格的回落。那为何前几年价格较高呢?而且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前几年新建的枣园刚挂果,产品总量较少。前几年南疆先后建园的灰枣、骏枣到2011年大多进入了丰产期及盛果高产期,故产量大幅递增,据预测,未来的几年南疆所产的普通灰枣、骏枣干品果价格肯定逐年开始走低到正常价格的水平,从长远看这是正常现象。

1.5国外红枣宣传及广阔市场尚未得到开拓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除了韩国及亚洲少数国家认识红枣外,世界大多国家基本上不认识中国传统的红枣,也谈不上有消费的习惯了,更谈不上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了!红枣具有丰富的营养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能促进人体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富含维生素C及铁、钙等微量元素,对老年骨质疏松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而且对辅助防治贫血也具有很好的功效。所以当前对全世界消费者全面地宣传红枣的营养价值,充分认识红枣强大的生理功能,积极开拓广阔的市场,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南疆未来干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干枣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应尽快完善

结合国家相关部们制定的红枣质量标准及我们多年红枣生产技术提出红枣果品质量标准,干制红枣感官质量是果肉微硬而富有弹性,手捏指压干枣不破裂,压后能恢复干枣原状。尤其红枣干品含水量应在25%左右,如果含水量超过28%会因红枣果肉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活动而导致变质。由于近几年南疆红枣俏销国内各地市场,致使大多枣农对于枣果品质量注意不足,不少枣农把此期果肉较软、不耐捏压、半鲜半干所谓干枣商品果,都堆放在露天的箔帘上暂贮待售。客商收购这类红枣后,必须再作干燥处理,才能安全贮运销售,以致经销者没有安全感,影响了正常销售。所以,南疆红枣产区今后必须注重干果质量,以免出现干枣滞销跌价、丧失名优品牌的被动局面!

2.2限制普通于枣面积,倡导适度发展高品质大果型高档干枣品种

南疆红枣产业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重大问题,是继续发展普通于枣呢?还是发展高档干枣?分析认为如继续坚持发展普通干枣品种,未来这项投资及产业肯定面临风险!由此会引发效益进一步下跌甚至烂市的重大风险!因现在市场已经暴露出价格逐年下跌的事实,随着这40万hm2枣园陆续进入盛果期,干枣总产量将显著提高,销售形势将更加严峻!所以现在一方面在稳定现有灰枣、骏枣产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品质高档大果型干枣产业,才是南疆红枣产业的唯一出路及明智之举!才能让南疆从事红枣产业的同仁看到产业的光明!

2.3适度发展高档干鲜兼用或高品质鲜食枣产业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第5篇

【摘 要】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发式井喷式发展势头。本文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思想认识、模式创新、风险控制、利弊分析、目标定位等方面问题,探索了提高认识、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等方面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对策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撑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发式井喷式发展势头。在国内搜索、电商、即时通讯领域独领风骚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三大巨头,致力打造玩商的众联网游等创新型企业,都引入了互联网金融元素,以完善产业链体系。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诸多问题,甚至出现泛亚、e租宝等“伪互联网金融”事件。因此,剖析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已经迫不及待。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浪潮中金融改革创新的产物,促进了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和新兴业态,许多人不了解其基本内涵和真正含义,有的将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夸大化,有的对互联网金融异常排斥。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不当宣传、过度宣传抢占市场、吸引投资者,还以已经规避各种风险为由进行误导,影响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客观判断与理性认识。

2.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拓展

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虚拟货币、大数据金融、互联网理财等模式。虽然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但由于创新不足,相当部分与市场环境不相适应,与经济实际不相匹配,与客户需求不相契合,往往因失去业绩支撑而难以为继,导致倒闭跑路、高管失联等现象时有发生。

3.风险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风险是互联网金融最受公众关注的焦点。首先是欺诈与信用风险。有些行骗者设计庞氏骗局或原始股骗局;有些企业缺乏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但以承诺高收益为诱饵,利用后来者投资支付先入者收益,一旦资金流入缩量,则会引发资金链断裂,陷入兑付危机,导致信用违约。其次是法律与监管风险。有的企业触碰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底线,违规设立资金池,甚至演变为传销、洗钱。此外还有技术与信息泄露风险等等。

4.利弊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化

互联网金融优势与问题并存。在总体上,互联网金融主要呈现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等优势,同时具有管理弱、风险大等缺点;在技术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基本采用现代新技术,但其网络系统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及网络黑客攻击,而持续进行技术更新,又会增加成本负担;在监管上,监管过紧影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监管过松容易形成互联网金融泡沫。

5.目标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

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迅速,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监管法律,整个行业“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跟不上业态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边界不清晰,对募集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对虚拟货币监控薄弱,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乏力。互联网金融发展定位不明确,缺乏方向感。

二、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应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总体要求,推进互联网金融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以提高认识为基础,把握互联网金融基本内涵

认知度提升是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前提。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特征,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时严格管控虚假宣传。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充分披露产品和服务信息,清晰提示业务风险。投资者要理性看待互联网金融,正确认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2.以鼓励创新为导向,激发互联网金融市场活力

创新是引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动力。相关监管部门要制定适度宽松的监管政策,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容错免责机制,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留有余地和空间。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依托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强前瞻性研究,加快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保障互联网金融稳健运行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相关监管部门要动态捕捉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动向,建立健全数据分析和风险监测系统,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严格自律,坚守底线,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投资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片面受到高收益诱惑,特别要警惕“伪互联网金融”陷阱。

4.以趋利避害为手段,优化互联网金融运行流程

趋利避害是互联网金融的本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运行规律,既要加强监管和制约,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强业务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注重项目盈利能力及现金流分析,特别要防范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资金链断裂危机。投资者要加强收益率与风险度比较分析,既要把握投資机会,更要考虑假如投资失败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

5.以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第6篇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吉林省;低碳经济;对策

作者简介:丁元(1983-),中共吉林省白山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04-02

一、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2010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7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全省人均GDP达到31306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2∶51.5∶3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2.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方式还有待于转变,要从质量、结构、效益上着手,这不仅关系到资源和环境相适应,还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正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吉林省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供求矛盾将日趋突出,而长期消耗大量的能源支持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只有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机遇和挑战的战略抉择

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绿色产业是后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是开创性的,蕴藏着巨大商机。汇丰(HSBC)的研究显示,低碳行业2008年收入增幅为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总额达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5300亿美元的营业总额。预计到2020年,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吉林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应抓住这轮发展机遇,在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面临压力的需要。部分发达国家已呼吁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等方式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品种的消费结构,必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应对国际压力和挑战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现实选择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应尽快转变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致力于保障和改善空气环境质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也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问题

随着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使吉林省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吉林省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一)高耗能产业占比大

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战略的影响,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仍然是以高耗能的产业部门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现有隶属六大高耗能行业的企业1372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22.3%。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仍然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其能源消耗的高低对全省能源消费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10年1—11月,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966.6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3.3%。高耗能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资料,是创造社会财富、稳定财政收入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和无序增长又会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危害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应在产业发展总量、区域布局、企业规模、装备水平、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等方面统筹制定高耗能产业发展规划,否则必然影响整体环境,对低碳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严重阻碍。通过对高耗能企业集约化处理,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二)技术能力受制约

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吉林省在以下方面受到制约:一是多数企业设备老化,生产工艺陈旧造成单位产品能耗较高。二是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产品生产处于初始阶段。如长春市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虽然吸引了一批相关产业和投资者,但也仅局限于大型风力发电设备,而高性价比的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虽有研究,但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三是用于能源研发的费用低。以上因素导致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受到极大制约,并影响到今后的发展空间。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能源利用率低

吉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生产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严重偏高,低能耗比重相对较小,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工艺和设备落后,也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生产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近年来,碳排放增长率虽然稳中有降,但绝对水平仍然很高,碳排放处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在能源利用上,出现一次能源短缺、能源的供给率不足、能源结构落后等现象。要彻底提高能源利用率,使企业转变其生产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尚需要时间。

三、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形成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要求,必须逐步建立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尽快调整完善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引入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GDP指标。绿色考评体系的调整完善应当向指标简化而非复杂化的方向转变,为地方政府执政提供更明晰的指导方针。吉林省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推行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和环境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具体办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措施。

(二)积极推动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应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应尽快建立吉林省碳交易市场,在环境政策、碳交易的管理、调控和监督制度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准备工作,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将碳交易分为两大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实现总量控制下的经济效率,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实现技术引进和全球合作。根据内生生长机制构建吉林省碳交易平台,实现实体交易和网络交易兼容,增加交易会员,拓展融资渠道,拓宽碳交易对象,加强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三)建立符合低碳经济的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体系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与税收体系,引入环境统计和核算方法,建立激励与监控机制。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即在信贷领域和信贷活动中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可以有效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的资金来源。还要搭建政府与企业间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部门应采购节能环保型产品,并建立一个绿色采购网络。针对节能减排尝试采用间接税收优惠,并在所得税、增值税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吉林省特别要支持发展混合动力和新能源汽车,并研究开发纯动力汽车。这不仅能发展壮大原有汽车产业,也能在未来竞争中引领市场。最重要的还需要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如普及绿色照明、增强居民的节能减排方面的知识、增强采购人员的环保意识等。

(四)建设利用清洁能源的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吉林省而言,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迈向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运用绿色科技,解决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供给两项核心问题。通过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一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形式。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体系、城市降水水文循环的修复体系和生态水系建设体系。

与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是少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种类较为齐全的地区之一,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在省内均具有较丰富的储量,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因此,应积极构建吉林省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吉林省要重点突破有技术基础、符合战略发展要求的低碳技术,争夺低碳技术的战略制高点。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核电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与应用,带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要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创新风险投资体系。积极引导吉林省产、学、研的宽领域、深层次合作,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运用专利法律和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对吉林省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及对策建议[J].长白学刊,2003,(04):4-7.

[2] 甄大春.吉林省能源供求形势分析及改善能源短缺状况的对策[J].经济视角,2008,(02):57-59.

上一篇:户外活力优美散文下一篇:机场安检工作心得体会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