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业

2024-07-31

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业(精选6篇)

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业 第1篇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作业

第一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

1,教材中介绍了学习“操作系统”要记住最精髓的两句话,是什么

2,单项选择题:

(1)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其中包括处理机,存储器,设备和文件.a.程序 b.文件 c.资源 d.进程

(2)没有下列()设备计算机无法工作.a.硬盘 b.软盘 c.内存 d.打印机

3,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有什么不同

4,多用户操作系统离开了多终端的硬件支持,能否安装和使用

5,多用户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 作业管理

1,spooling的含义是什么,试述spooling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控制过程.2,单项选择题:

系统调用是():a.一条机器指令 b.中断子程序 c.用户子程序 d.提供编程人员的接口 3,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有什么区别?

4,操作系统用户接口中包含哪几种接口,它们分别提供给谁使用?

第三章 文件管理

1,一个文件系统能否管理两个以上物理硬盘

2,对文件的主要操作使用内容是什么,它的系统调用内容是什么

3,填空题:

(1)文件的三种物理结构是和(2)从用户观点看,unix或lunix操作系统将文件分为如下三类和.4,试说明文件系统中对文件操作的系统调用处理功能.第四章 存储管理

1,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与存储管理有关的名词:

1地址空间与存储空间2)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3)虚地址与实地址4)地址再定位5)虚拟存储器 3,什么是请求页式管理,能满足用户哪些需要

4,简述什么是内存的覆盖和交换技术两者有什么区别

5,分页式和分段式内存管理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实现共享和保护

第五章 输入输出设备管理

1,spooling技术如何使一台打印机虚拟成多台打印机

2,按资源分配管理技术,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可分为哪三类

3,设备驱动程序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设备驱动程序 用户进程怎样使用驱动程序

4,unix系统中将设备分为块设备和字符设备,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5,什么叫通道技术 通道的作用是什么

第六章 进程及处理机管理

1,什么是进程

2,进程的互斥和同步有什么异同点

3,一个进程入睡时其断点落在何处 它被唤醒后从何处继续原来的执行

4,什么是临界区

5,试说明进程互斥,同步和通信三者之间的关系.6,考虑一个理发店,只有一个理发师,只有n张可供顾客等待理发的椅子,如果没有顾客,则理发师睡觉;如果有一顾客进入理发店发现理发师在睡觉,则把他叫醒,写一个程序协调理发师和

顾客之间的关系.7,有一个阅览室,共有100个座位,读者进入时必须先在一张登记表上登记,该表为每一座位列一表目,包括座号和读者姓名等,读者离开时要消掉登记的信息,试问:

(1)为描述读者的动作,应编写几个程序,设置几个进程

(2)试用pv操作描述读者进程之间的同步关系.8.,进程之间有哪些基本的通信方式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适用于哪些场合第七章 操作系统结构和程序设计

1,如何尽快熟悉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

2,新一代操作系统采用微内核技术,有什么优缺点

3,在大程序的编程过程中,模块大小如何选择 分块原则是什么

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业 第2篇

作业一

第一章

1.1什么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画出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又称数字控制系统,是指计算机参与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既:用算机代替模拟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是由主机、外部设备、过程输入输出设备组成;软件部分: 软件是各种程序的统称,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被控制量 给定值偏差控制量被控对象 调节器

_

测量环节 计算机(数字调节器)

图1.3-2 典型的数字控制系统

1.2.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几种典型的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数据处理、操作指导控制系统;计算机对被控对象不起直接控制作用,计算机对传感器产生的参数巡回检测、处理、分析、记录和越限报警,由此可以预报控制对象的运行趋势。

②直接数字控制系统;一台计算机可以代替多台模拟调节器的功能,除了能实现PID调节规律外, 还能实现多回路串级控制、前馈控制、纯滞后补偿控制、多变量解藕控制,以及自适应、自学习,最优控制等复杂的控制。

③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由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一级DDC计算机, 完成直接数字控制功能;第二级SCC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提供的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必要的运算,给DDC计算机提供最佳给定值和最优控制量等。

④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基本控制单元,经高速数据通道与上一级监督计算机和CRT操作站相连。

1.3.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主要区别是什么?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些优点?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主要区别:计算机控制系统又称数字控制系统,是指计算机参与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既:用计算机代替模拟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与采用模拟调节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相比较,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的优点:

(1)控制规律灵活,可以在线修改。(2)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提高系统的性能指标.(3)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4)可以得到比较高的控制精度。(5)能同时控制多个回路,一机多用,性能价格比高。

(6)便于实现控制、管理与通信相结合,提高工厂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7)促进制造系统向着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

第二章

2.1.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四种形式的信号?各有什么特点? 答: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通常既有连续信号也有离散信号,这些信号一般是信息流,而不是能量流。可分为四种形式:⑴ 连续模拟信号:时间和信号的幅值都是连续的。

⑵ 阶梯模拟信号:时间是连续的,信号的幅值是阶梯形的。⑶ 采样信号:时间是离散的,信号的幅值是连续的脉冲信号。

⑷ 数字信号:信号的时间以及幅值都是离散的,且幅值经过了量化处理。

2.2.采样信号的频谱和原连续信号的频谱有何不同?

答:采样信号的频谱和原连续信号的频谱的区别:

①通常,连续信号带宽是有限的,频率的极限值wmax, 它的频谱是孤立的。采样信号的频谱是以ωs为周期的无限多个频谱所组成。

②∣y(jw)∣和∣y*(jw)∣形状相似。幅值只差一个比例因子1/T(又称为采样增益)。

2.3.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保持器有何作用,简述零阶保持器的特点。

答:保持器的原理是根据现在时刻或过去时刻输入的离散值,用常数、线性函数或抛物函数形成输出的连续值。零阶保持器有如下特性:

①低通特性:保持器的输出随着信号频率的提高,幅值迅速衰减。

②相位滞后持性:信号经过零阶保持器会产生相位滞后,它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不利的。

2.4.试求下例函数的Z变换:(采样周期为T)答:

(1)f(t)1(tT)(2)f(t)9t0t0t0

F(z)1z1 F(z)9Tz(z1)at2

a(3)f(k)0k1k1,2,3,k0e(4)f(t)0sin2tt0t0

F(z)za(za)F(z)zez2ze2aTsin2Tcos2Te2aTaT

2.5.设函数的La氏变换如下,.试求它们的Z变换: 答:

(1)F(s)s3(s2)(s1)(2)F(s)1(s5)Tze(ze2

F(z)zze2T2zzeT5T5T F(z))2

(3)F(s)1s3(4)F(s)10s(s1)2

F(z)Tz(z1)23 F(z)10Tz210(1eT)zT

2(z1)(5)F(s)10

s216F(z)2.5zsin4T2

z2zcos4T12.6已知函数的Z变换如下,.试求它们的y(kT): 答:(1)Y(z)zz2 1ky(kT)12(1)2 2(3)Y(z)2z(z1)(z2)y(kT)2(1)k4(2)k(5)Y(z)0.6zz2 1.6z0.6y(kT)1.5(0.6)k1.5(1)k(7)Y(z)z4(1z1)2 y(kT)k3 2.7求下列函数的初值和终值:

答:(1)F(z)2.7z z0.8y(0)2.7y()0

(z1)(z1)(ze)2)Y(z)z(z1)2

(z2)y(kT)2k1k

(4)Y(z)1

z(z0.2)y(kT)25(0.2)k

1(6)Y(z)13z3z1(10.5z1)(10.8z1)y(kT)3530.5k310.8k6

(8)Y(z)TeaTz

(zeaT)2y(kT)kTeakT

2(2)F(z)1.6zzz2

0.8z0.5y(0)1.6y()0

作业二

第三章

3.1 已知差分方程x(kT)ax(kTT)1(kT),又知x(kT)0(k0);1a1.试用Z变换法求x(kT)和x(∞)。

x(kT)1a11ak答:

x()1a

3.2 已知F(z)z22z1.2z0.21 ,试用长除法和Z反变换法求解f(kT)。

答:f(kT)11.2z(0.2)41.24z5421.248z31.2496z4

kf(kT)(1)

k3.3 已知差分方程y(k1)2y(k)0,y(0)1,⑴ 用递推法求y(k)的前三项。⑵ 用反变换法求解y(k)。

答:(1)y(1)2ky(2)4y(3)8

(2)y(kT)(2)

3.4 用Z变换法求解下例差分方程: 答:(1)f(k1)f(k)ay(kT)(2)kk,f(0)0

(2)f(k2)3f(k1)2f(k)r(k)其中f(0)f(1)0,且k0 时f(k)0;0r(k)1k0k0,1,2,k

f(kT)k12

(3)y(k)2y(k1)k1 其中 y(0)1

10(2)13k9ky(kT)

3.5 利用劳斯判据,决定下列单位负反馈系统闭环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1)Gk(z)K(0.1z0.08)(z1)(z0.7)K(0.1z0.08)z(z1)(z0.7)答:0K3.75

(2)Gk(z) 答:0K1.23

3.6 已知下列系统的特征方程,试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1)z1.5z90 答:系统不稳定。(2)z2z2z0.50 答:系统不稳定。(3)z1.5z0.25z0.40 答:系统稳定。

3.7 设离散系统的框图如图所示,试确定闭环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其中T=1s,K1=2 T1=1)32322_题图3.7 单位反馈闭环系统框图

答:

HG(z)20.736(z1.717)(z1)(z0.368)zz(0.736K1.368)(0.3681.264K)0

0K0.5

3.8 用长除法或Z反变换法或迭代法求下列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1)Gc(z)z0.53(zz0.5)2

答:y(kT)13r(kTT)1316r(kT2T)y(kTT)0.5y(kT2T)56y(3T)76 即:y(T)

y(2T)

(2)Gc(z)答: 0.5zzz0.52

Y(z)0.5z1z21.25z31.25z41.125z5z60.9375z7y(0)0,y(T)0.5,y(2T)1,y(3T)1.25,y(4T)1.25,y(5T)1.125 y(6T)1,y(7T)0.9375,

(3)Gc(z)0.05(z0.904)(z1)(z0.819)0.05(z0.904)

答: y(kT)0.05r(kTT)0.045r(kT2T)1.769y(kTT)0.864y(kT2T)

y(0)0,y(T)0.05,y(2T)0.183,y(3T)0.376,

3.9 开环数字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求Y(z)、y(0)、y(∞).已知:E(s)1s

(1)数字调节器: u(k)u(k1)e(k1)

被控对象: Gp(s)1s

(2)数字调节器: u(k1)0.5e(k1)0.95e(k)0.995u(k)

1(s1)(s2)被控对象: Gp(s)答:(1)Y(z)Tz(z1)(z1)z2(z1)2

y()y(0)0

(2)Y(z)[zzeTz2(ze2T)]0.5z0.95z0.995

y()45y(0)0

3.10 设系统如图所示,试求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_

答:

G(z)G1(z)G2(z)1G1(z)G2(z)

3.11 设系统如图所示,试求:(1)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2)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3)分别求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和单位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_ 答:

(1)GB(z)1.7z0.3z0.7z0.32

(2)系统稳定。(3)单位阶跃输入

ess0

单位斜坡输入时

ess0.5第四章

4.1 已知系统的运动方程,试写出它们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1)y(3)5y(2)y2yu2u 答:

x10x202x3y1101015x10x21ux33

0x10x2x3

(2)y(3)3y(2)2yu

答:

x10x200x3y1102013x10x20ux31

0x10x2x3 2uu

(3)y(3)3y(2)2yyu(2)答:

x10x201 x3y1102013x11x21ux32

0x10x2x3

4.2 已知下列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写出它们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1)G(s)答:

x10x205 x35323s2s53s6s9s15322

103012x1x2x3x10x20ux31

y13

(2)G(s)答: 5s2s3s2s532

x10x205 x3y2102013x10x20ux31

5x10x2x32s1s7s14s832

4.3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G(s)答:

x11x200x31y332 , 试写出其状态方程,使状态方程为对角阵。

020004x11x21ux31

x17x26x3

4.4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G(s)答:

x11x200x3y12s6s5s4s5s2322 , 试写出其状态方程,使状态方程为若当标准型。

110002x10x21ux31

1x11x2x3

4.5已知下列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为:(1)y(k2)3y(k1)2y(k)4u(k)

(2)y(k2)5y(k1)3y(k)u(k1)2u(k)输出为y(k), 试分别写出它们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答:

x1(kTT)0x2(kTT)2y(kT)113x1(kT)0u(kT)x2(kT)4(1)

x1(kT)0x2(kT)

(2)

x1(kTT)0x2(kTT)3y(kT)115x1(kT)1u(kT)x2(kT)3

x1(kT)0x2(kT)

4.6 已知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G(z)态方程。

答:直接程序法

x1(kTT)0x2(kTT)6y(kT)515x1(kT)0u(kT)x2(kT)1z2z1z5z622 ,试分别用直接程序法和分式展开法求系统的离散状

x1(kT)3u(kT)x2(kT)

分式展开法

x1(kTT)2x2(kTT)0y(kT)103x1(kT)1u(kT)x2(kT)1

x1(kT)4u(kT)x2(kT)

4.7 求解下系统的时间相应。已知:X答:

1x1(t)34t3

ex2(t)440301X(t), 初始状态X(0)=0 40

4.8 设系统的状态方程:X(k1)FX(k)Gu(k)y(k)CX(k)

0F0.1611,G,C1110

已知输入:u(k)=1 ,(k≥0)x1(0)1X(0) 初始状态: 

x2(0)1试求:(1)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F;(2)状态方程的解X(k);(3)系统的输出y(k)。

答:(1)

4(0.2)(0.8)3kk0.8(0.2)0.8(0.8)3kkk(kT)Fk5(0.2)5(0.8)3

kk(0.2)4(0.8)3kk

(2)

x1(kT)3.185(0.8)2.83(0.2)1.389 kkx2(kT)1.956(0.8)0.567(0.2)0.389kk(3)

y(kT)x1(kT)3.185(0.8)2.83(0.2)1.389

kk

1X(k1)4.9 已知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0.2y(k)10.51.2X(k)u(k)10.5,初始状态X(0)=0 0X(k)试求系统的Z传递函数: G(z)答:

G(z)Y(z)U(z)Y(z)U(z)

1.2z0.95z2z0.92

0.44.10 已知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 X(kTT)0.60.60.6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X(kT)u(kT),0.60.4答:系统稳定。

作业三

第五章

5.1已知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1)G(s)2(s1)(s2);(2)G(s)sas(sb),试用冲击不变法﹑阶跃不变法﹑零极点匹配法﹑双线性变换法、差分变换法,将上述传递函数转换为等效的Z传递函数.取采样周期T=0.1s.答:

(1)冲击不变法 G(z)2zzeaT2zze2T

z(z1)abb2(2)阶跃不变法 G(z)Tz2bab2b(z1)zzebT

5.2 已知比例积分模拟调节器D(s)=Kp+Ki/s ,试用后向差分法和双线性变换法求数字调节器D(z)及其控制算法。

答:后向差分法 D(z)Kp

双线性变换法 D(z)Kpz0.7z0.2KiT(z1)2(z1)KiTzz1

5.3 已知Z传递函数G(z)答:

G(ejT ,试分析其频率特性,并判断它是低通滤波器还是高通滤波器。)eejTjT0.70.222

G(ejT

()tg1)(cosT0.7)sinT(cosT0.2)sinT22sinTcosT0.7tg1sinTcosT0.2

具有高通特性。

5.4 已知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y(k)0.8y(k1)x(k)2x(k1), 其中x(k)为输入序列,y(k)为输出序列.试分析其频率特性.答:

G(ejT)eejT20.822jT

G(ejT

2)(cosT2)sinT(cosT0.8)sinT2()tg1sinTcosT2tg1sinTcosT0.8

具有高通特性。

5.5 已知低通滤波器D(z)0.5266zz0.4734 , 求D(z)的带宽ωm..取采样周期T=2ms。

答: m695弧度/s

5.6 已知广义对象的Z传递函数HG(z)0.05(z0.7)(z0.9)(z0.8),试设计PI调节器D(z)=Kp+Ki/(1-z),使

-1速度误差ess=0.1,取采样周期T=0.1s。答: D(z)2.115

5.7 已知D(s)10.15s0.05s0.2351z1 ,写出与它相对应的PID增量型数字控制算法。

答: u(kT)20Te(kT)3e(kT)3e(kTT)u(kT)u(kTT)u(kT)

第六章

6.1 试述在最少拍设计中,系统的闭环Z传递函数Gc(z)和误差Z传递函数Ge(z)的选择原则。

答:最少拍设计中,系统的闭环Z传递函数Gc(z)和误差Z传递函数Ge(z)的选择原则:(1)为了保证D(z)的可实现性,应选择Gc(z)含有HG(z)的Z-r因子。

(2)为了保证D(z)的稳定性,应选择Gc(z)具有与HG(z)相同的单位圆上(除Z=l外)和单位圆外的零点。

1(3)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应选择Ge(Z)含有(1piz)的因子,pi是HG(z)的不稳定的极点。因为: Gc(z)D(z)HG(z)Ge(z)只能用Ge(z)的零点来抵消HG(z)中不稳定的极点.m(4)为了使调节时间最短(最少拍),应选择Ge(z)中含有(1-Z-1)因子(m=l,2,3)是典型输入信号Z变换R(z)中分母的因子。(5)保持Ge(z)与Gc(Z)有相同的阶次。Gc(z)1Ge(z)

6.2 最少拍控制系统有哪几种改进设计方法。

答:最少拍控制系统改进设计方法有: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的改进:惯性因子法,延长节拍法,换接程序法。

6.3 已知不稳定的广义对象:HG(z)2.2z1111.2z, 试设计单位阶跃作用下的最少拍调节器。

答:D(z)0.2z1.22.2(z1)

6.4 已知的广义对象Z传递函数: HG(z)最少拍无波纹调节器。

答:

D(z)0.83(10.286z10.78z110.265z1(12.78z11)(10.2z11)(1z)(10.286z),试设计单位阶跃作用下的)20.12z

6.5 设系统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被控对象Wd(s)位阶跃作用下的最少拍调节器D(z)。

10s(10.1s)(10.05s),采样周期T=0.2s , 试设计单_

答:

HG(z)0.761z(1z1

(11.133z11)(10.047z)(10.135z111)1

D(z))(10.018z1)

0.616(10.018z(10.531z1)(10.135z1))(10.047z)

6.6 已知被控对象G(s)1s(s2),采用零阶保持器,采样周期 T=0.1s.试用W变换法设计数字调节器,要求相位裕度γ=50°,幅值裕度Kg>10dB,速度稳态误差系数Kv=5s

-1。

_

答:

GK(z)0.018K(z1)(z1)(z0.819)5w(112w)1GK(w)D(w)10.622w10.305w

D(z)1.92(10.851z(10.714z1))

6.7 已知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G(s)e10s100s1e10s,取采样周期 T=5s.试用大林算法设计数字调节器D(z),期望的闭环传递函数为Gc(s)20s11。

答: D(z)

以应用为目标设置计算机操作作业 第3篇

1 作业应突出实用性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常用到文字处理、图文混排、表格插入、数据处理、文件保存等计算机知识。以上功能可通过Microsoft Word和Excel实现, 所以我们编制了Word、Excel 2个大型作业, 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掌握软件的功能、用途, 了解如何通过灵活应用以上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2 作业应体现综合性

作业中要求学生从文件新建、文字录入、文件格式设置、页面设置到文件保存逐步完成,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系统掌握软件的综合应用方法。

3 作业应体现目标性

3.1 Word作业的主要目标 (见图1)

让学生掌握文字的录入, 文字编辑, 图片的插入, 拷屏键的应用, 艺术字的插入, 文字的复制, 表格的插入, 页眉、页码的插入, 文件夹的建立, 文件名的保存等操作。

3.2 Excel作业的要求 (见图2)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运算、函数的应用、填充柄的使用方法。

4 作业应考虑学生的接受性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软件的功能, 在设置作业时对每一个作业的操作步骤提供了参考方法, 避免学生盲目操作,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完成作业。

5 作业应注重实效性

在将作业布置给学生后, 提出完成时间的要求, 并对每一名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评分, 以督促学生学习, 对于未达标的学生让其重做, 保证每一名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要求: (1) 录入第一段文字 (将第一段文字复制一次, 首字下沉, 字体设为楷体5号) ; (2) 按题上标出的要求进行文字编辑; (3) 插入图片; (4) 插入当前窗口屏幕; (5) 插入艺术字; (6) 复制前一段文字; (7) 插入表格; (8) 插入页眉、页码; (9) 在D盘上以自己的姓名建立文件夹, 并将此文件以“Word作业1”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操作步骤:录入文字→字体设置→分栏→插入图片→拷屏→插入艺术字→设置文字环绕→复制文字→设置首字下沉→插入表格→设置页眉、页码→插入。

作业方法及步骤: (1) 打开Excel; (2) 输入文字 (文字格式化) ; (3) 合并单元格; (4) 设置边框; (5) 页面设置; (6) 设置单元格属性 (对齐方式) 。

森林作业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森林作业;计算机模拟;林木采伐;林木运输;规划设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7-001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7.006

森林作业主要包括林木的采伐和运输工作,其中涉及到工作人员、机械设备、林木资源、地形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情况多变,因此必须重视做好科学的规划。应用计算机模拟作业,能将不同形式的作业方式和机械操作、林地地形等进行系统化的比较和分析,并对相对应的决策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从油锯采伐、集材装卸、运输处理到生态环境变化这一系列的作业模拟系统操作,它是森林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对提高工作效率等有积极影响。

1 森林作业机械化模拟

20世纪80年代,最先在美国出现了作业机械化操作的计算机模拟系统,主要是在系统中输入伐木机的结构及参数,便可在计算机中显示其三维图和实际运作图。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伐木机的运行和作业情况,从而对其悬臂的长度、运转速度、对应的尺寸、机器稳定性、工作效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该系统成为了机械作业参数设计和工作评估的主要方式。

在设计中,其中最主要的设计指标是车辆的舒适度问题。将传统的集材机简化成由发动机、驾驶室、伐木头、承载梁等在内的构造,并合理调整各部位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模拟试验测定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中车辆的震动和冲击力,从而对每个设计方案特性进行评定,最终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此外,在系统设计中,对车辆回避障碍物的能力有严格的要求。要计算转向尺寸与行驶距离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建立计算机模拟模型。通过屏幕观察来确定障碍物与车辆的位置关系,并对不同尺寸、类型的林木进行分组,车辆储存也主要由林木直径决定,操作者通过操纵杆在屏幕上对车辆进行操控,包括方向的选择和速度的调整等,最终将车辆安全送入到目的地。最后,模拟试验得出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计算机来模拟分析车辆经济性和动力,能正确反映其E-P性能,并了解到不同条件下该性能的变化,从而对车辆的使用条件等进行预测,最终对整个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

2 木材运输作业模拟

从地面集材到空中作业都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来进行分析,帮助提升生产工艺。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工艺的设计应用,需要对索道集材的模拟方法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对力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运用情况的把握,在建立计算机模型的基础上,对整个模型过程进行计算,得出整个系统运作变化时的受力情况,并对其最大承受力进行了解。最后进行模拟载荷分析,并通过人为控制索道运行状态的措施,对索道系统运行工作状态下的各种数据等进行计算。

采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集材、装卸、运输、贮藏等在内,但是受到机械操作的随机性、车辆变换等影响,单凭长期的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最佳运转效果的。在运用计算机分析中,可以对机械设备的运转关系等进行预测,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优化。模拟技术可对集运系统的内部动态和采运系统进行全程监控,辅助系统的优化设计并作为研究的主要工具。

3 森林作业计算机模拟规划设计

3.1 理论基础分析

森林系统作业受到其运转特点和相关工艺技术处理的影响,在假设森林资源、技术手段、生产环境等都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系统作业的不断优化,是模拟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所在。

对于采运系统各操作流程和作业方式,可以结合不同作业需要进行选择,通常可采用网络迷你分析的方法。将主要的操作规定为有向弧,不同工作交接的电成为节点,从而可创建整个运作网络图。在此基础上,系统内部的所有工序和流程之间的关系都在网络图上呈现出来,并将伐木、造林、集运等全部作业环境纳入到系统中,建立一个从采伐区到贮木场这一完整区域的系统,实现多阶段运输系统。

在实际操作中,系统优化设计要以网络图为主要参考依据,主要是在网络图中找到从起点到终点费用最小消耗线路,各个工序操作阶段有固定费用和不固定费用。固定费用是不受运输量影响的费用,如道路修筑、桥梁建设、水运河道等开销;而不固定费用是受到运输量变化的花费,运输量越大,其消耗也随之增多。采运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每一工作程序的生产能力进行限制,即网络图中弧的容量大小。因此,可在网络模拟中对费用进行优化计算,从而在对生产工艺进行合理选择,结合规划设计中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3.2 成功实例分析

在美国,该项系统已经被开发运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设计时间调配和网络分析程序(SNAP),主要是针对森林作业中的调配和运输设计。该系统范围较大,包括三十多个伐木区、五千以上的作业单元,路线超过一万,并对作业的成本、林木的种类、木材运输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网络处理和模拟生成,实现了最佳配置。此外,系统设计中还将采伐区会受到的干扰限制、森林动物的通道等方面纳入其中,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

3.3 模拟设计的实现

采运系统是整个森林作业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整个生产过程和操作环节相互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木材采集和生产的过程本身是具有连锁动态的操作体系,并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计算机模拟试验的设计中,主要运用动力学等相关原理,建立整套的力学模型,并对今后木材生产的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预测未来森林的经营情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好的参考方案。

采运系统的设计包括森林资源、木材的生产、运输道路的选择设计、各环节的生产成本等,影响因素较多,丙炔随机性相对较大,对其实行动态监控一向是很难操作的过程,可运用微分模拟建立动态模型,为系统设计的实现提供示范和经验。

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森林在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防洪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森林作业和计算机模拟设计中,需要将森林生态建设纳入系统中,尤其是成本计算中,需要将环境成本算入其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预,遵循森林自身发育生长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森林中野生动物的生活情况,如在木材运输中设立专门的野生动物通道、减少噪音污染等,减少对动物正常生活及方式的影响,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4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作业技术的相关研究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模拟技术、工程技术等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信息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森林作业的相关工艺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森林作业对技术工艺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计算机模拟等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赵尘.森林采运作业的计算机模拟[J].林业科技,2000,25(4).

[2] 巫志龙,周成军,周新年,等.森林作业与规划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7).

[3] 于洪光,高海涛,张义涛.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要点与应用[J].吉林林业科技,2014,(6).

[4] 郑加柱.面向森林作业系统的测绘新技术应用研究

[D].南京林业大学,2012.

[5] 王志平.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森林采伐作业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徐立华(1969-),女,吉林蛟河人,供职于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研究方向:机械工程。

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业 第5篇

选择题:

1.AD2.B3.AC4.C5.C6.B7.AB8.BC9.B10.B11.ABCD12.ABC

13.ABC14.B15.A

简答题:

1.(1).就绪状态:当进程已分配到除CPU以外的所有必要的资源后,只要能再获得处理机,便能立即执行,把进程这时的状态称为就绪状态。

执行状态:指进程已获得处理机,其程序正在执行。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只能有一个进程正在执行状态。

阻塞状态:进程因发生某事件而暂停执行时的状态。通常将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排成一个队列,称为阻塞队列。

(2).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在进程调度程序为之分配了处理机之后,便由就绪状态转变为执行状态。正在执行的进程也称为当前进程。

如果因时间片已完而被暂停执行时,该进程将由执行状态转变为就绪状态;如果因发生某事件而使进程的执行受阻,使之无法继续执行,该进程将由执行状态转变为阻塞状态。

2.(1.)引入设备独立性,可使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的物理设备,显著改善资源的利用率及可适应性;还可以使用户独立于设备的类型.(2)要实现设备独立性,必须由设备独立软件完成,包括执行所有设备的公有操作软件提供统一的接口,其中逻辑设备到物理设备的映射是由逻辑设备表LUT完成的。

论述题

1.当在系统中实现了多道程序后,完全可以利用其中的一道程序来模拟脱机输入时的外转控制机的功能,把低速I/O设备上的数据传送到高速磁盘上;

再用另一道程序来模拟脱机输出时的外转控制机的功能,即把数据从磁盘传送到低速输出设备上。

2.区别。程序是静态的,而进程是动态的。进程既是程序的执行过程,因而进程是有生命期的,有诞生,亦有消亡。

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业 第6篇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

1.对硬件堆栈而言,要求其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 的功能。

2.从单机向多机发展的三条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Pi的左部变量也是Pj的左部变量,且Pj存入其算得的值必须在Pi存入之后,则称Pj ______ Pi,如果Pj的左部变量在Pi的右部变量集内,且当Pi未取用其变量的值之前,是不允许被Pj所改变的,就称Pi ______ 于Pj。

4.设浮点数的尾数为4个机器位,当尾数基值为2时,其可表示的最大尾数值为 ______。

5.浮点数0.01|10…0在|处溢出,按截断法,舍入法和恒置1法进行溢出处理,其结果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本应用题(本大题共30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

1.计算Pentium II 450处理机的运算速度。

2.主存容量位4MB,虚存容量位1GB,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各是多少?若页面大小为4KB,页表长度是多少?

3.某计算机cache采用4路组相联映像,已知cache容量为16kB,主存容量位2MB,每个字块有8个字,每个字32位。问主存和cache地址多少位,如何划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0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

1.简述脉动阵列机的结构特点。

2.简述并行性开发的途径和相关例子。

3.简述寻址方式中的不同地址个数的含义。

4.简述操作码优化的目的和基本方法。

5.简述软、硬件分配的三个原则。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20分,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

1.简述集中式并行处理机的特点。

2.cache组相联映像中cache和主存地址如何划分?

2014年4月份考试作业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三次作业答卷

一、填空题

1.相联比较的功能;全下移;部分下移;从堆栈中间取出一项。

2.时间重叠,资源重复,资源共享

3.数据反相关、数据相关

4.15/16.5.0.01、0.10、0.01

二、基本应用题

1.由于PentiumII 450处理机的CPI=0.5,Fz=450MHz,因此,MIPS=Fz/CPIx106=450/0.5=900(MIPS)。

2.每页4KB,则页内地址12位。主存4MB,则主存共1K页,页号10位。虚存1GB,则虚存共256K页,虚页号18位,页内地址12位,共30位。页表长度256K行。

3.四路组相联意味着每组有4块,每个块8个字,每个字32位(4个字

节),则每块32个字节,cache每组128个字节,共128组。Cache16KB共14位地址,主存2MB共21位地址。

主存地址划分为:

主存高位地址7位

组号7位

块号2位

块内地址3位

块内字节2位

cache地址划分为:

组号7位

块号2位

块内地址3位

块内字节2位

三、简答题

1.答: 其主要特点为:

•结构简单、规整,模块化强;

•数据流和控制流的设计简单规整;

•具有极高的计算并行性;

•脉动阵列结构的构形与特定计算任务和算法密切相关。

2.答:主要有三种途径:

1、时间重叠

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错开,轮流重迭地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的各个部分,以加快硬件周转而赢得速度。

如流水线是典型的时间重叠的例子。

2、资源重复通过重复设置硬件资源来提高可靠性或性能。早期的资源重复以提高可靠性为主,现在则被大量用于提高系统的速度性能。

多处理机是典型的资源重复例子。

3、资源共享利用软件方法让多个用户按一定时间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资源,以提高利用率,因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软件、信息资源的共享。

多道程序分时系统是资源共享的例子。

3.答:

1、三个地址空间:通用寄存器、主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均独立编址。

2、两个地址空间:主存储器与输入输出设备统一编址。

3、一个地址空间:所有存储设备统一编址,最低端是通用寄存器,最高端是输入输出设备,中间为主存储器。

4、隐含编址方式:实际上指明缺省的地址空间,如堆栈、Cache等。4.答:操作码优化的目的是缩短指令字长度,减少程序总位数,增加指令字所能表示的操作信息和地址信息。

其基本方法有:定长编码、Huffman编码和扩展操作码编码。

5.答:

1、软、硬件功能分配第一原则

在现有硬件和器件(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件)条件下,系统要有高的性价比。

2、软、硬件功能分配第二原则

考虑到准备采用和可能采用的组成技术,使它尽可能不要过多或不合理地限制各种组成、实现技术的采用。

3、软、硬件功能分配第三原则

既要考虑便于应用组成技术的成果和发挥器件技术的进展,也要考虑硬件对编译和操作系统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支持。

四、问答题

1.答:该种并行处理机的特点为:

1、系统存储器由K个存储体集中组成,处理单元之间通过ICN共享;存储体体数K应等于或多于处理单元数N。

2、数据需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存储体中。

3、ICN成为处理单元与存储体之间进行转接的数据通路。

上一篇:乡镇规划下一篇:解佩令,解佩令王哲,解佩令的意思,解佩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