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500字 照片中的故事

2024-07-17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500字 照片中的故事(精选17篇)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500字 照片中的故事 第1篇

翻开相册,一张照片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张在青岛坐快艇的照片,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暑假,我和爸爸公司的同事一起去青岛旅游。那是到青岛的第三天,我们去做了快艇。我们来到游船码头,只见坐快艇的游客很多很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张票要八十元,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玩,让爸爸买了票。买好票,排着队好不容易才轮到我们穿好救生衣,又继续排队,等待快艇的到来。终于有一艘快艇从海面上飞速驶过来,等它靠岸时,我就迫不及待地上了快艇,选好一个位置就立马坐下把好扶手,一面掉进海里去。伴随着嗡嗡的沉沉的响声,快艇开动了。起初快艇的速度并不快。我感觉十分惬意。海浪在向我们打招呼,海鸟也飞到我们的船边,与我们作伴,蔚蓝的天空和湛蓝的大海融为一体,十分壮观。

忽然,快艇加速了。我吓了一跳,神经立刻紧张起来。海水溅到了我的头上、胳膊上、身子上。这快艇也太刺激了!我恨不能立刻回到码头上。就在这时,驾驶员对我们说:“注意,我们要转弯了!”我赶紧抓住扶手,做好准备。刹那间,快艇来了个“超级大转弯”,海水扑进船里,船头顿时高高翘起,似乎要倒扣过来一样,好惊险呐!要不是我抓住了扶手,就可能被甩出去了。我被吓得直冒冷汗。大海不再像刚才那么和蔼,浪花凶猛地一次又一次拍打着快艇,而我发出一声声尖叫,早已变成了“落汤鸡”。当快艇靠岸时,只听“咔擦”一声,原来是小吕阿姨给我拍了一张照片。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次坐快艇,也是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去青岛。这趟旅行,让我又激动又措手不及,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再去青岛,我一定要再坐一次快艇。美丽的海边城市――青岛,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 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

★ 一张照片的故事作文

★ 名人成长故事_关于名人成功背后故事推荐

★ 圆明园的毁灭背后的故事

★ 成功的人背后都有故事

★ 姚明成功背后的故事

★ 背后的故事作文400字

★ 背后的故事高一作文

★ 名人背后心酸的故事

★ 世界经典广告词背后的故事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500字 照片中的故事 第2篇

站 长 陈老师 .net

一天,我在整理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一张照片,看了那张照片我便想起了三年前暑假里一次快乐地旅游。 暑假到了,我和妈妈去青岛游玩,我们乘着火车,在火车渡过了一天一夜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当我来到烟浩渺的海边,那美丽的情景让我惊呆了,海水一碧万顷,沙滩上游人如织,有的大人们坐在沙滩上聊天,而有的孩子在玩弄着细细的有犹黄金般的沙子,真是谈笑风生啊!顿时风平浪静,海波不惊,远处一帆风顺,湛蓝的天空鸥水相依。 在这么美丽的情景下,我也迫不及待地脱下鞋子,奔向海边,沐浴着轻柔的光辉,在金色的沙滩上漫步,用沙子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有的像宝塔,有的像爱心,还有的像个五角星……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张照片,因为它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大海的宽广和胸怀,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它。

站 长 陈老师 .net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第3篇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姥姥有个红绸子包裹, 总是放在一个上了上锁的小木箱里, 出于好奇我很想知道这是什么宝贝。等我长大了姥姥才展示了她的宝贝。姥姥郑重地打开红绸子, 原来是一张八寸的已经泛黄的老照片, 用一层透明塑料包裹着。照片下方写着:瑗珲鄂伦春一、二队秋季会议合影1953年9月28日。姥姥手指照片打开了话匣子, 如数家珍。照片上的人分为两排, 第一排的三个人是坐着的, 中间那个年轻英俊、高大魁梧的人就是岳林同志, 岳林同志右边的是指导员史九振, 左边的是队长吴春和, 第二排的四个人错落地站在第一排人的后面, 依次是关春生、莫宝林、葛×× (名字记不清了) 、梁力源, 共七人。各个衣帽整齐, 精神抖擞, 除了岳林同志, 其他六名同志全副武装, 斜跨着盒子枪。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953年那个不平凡的年代,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 鄂伦春族人离开了原始森林, 走出了深山, 在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建设起自己美好的家园。丝破千 (刺尔滨河流域的鄂伦春族人) 、库玛千 (库尔滨河流域的鄂伦春族人) 、毕拉千 (毕拉尔河流域的鄂伦春族人) 等鄂伦春族人彻底告别了“御茅为屋, 充饥肉作粮”, “冰雪婴儿孽, 蓬高孕妇床”的悲惨境遇, 先后下山定居。

可以这样说, 老照片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 一件件尘封的往事, 看着那张老照片, 让我们一起回想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吧!

1948年4月20日岳林同志签发了龙江库玛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委任令, 委任吴相阁为罕达汽鄂伦春第二队一队长、吴春和为第二队二队长, 史九振为第二队指导员、莫宝林为第二队副队长。鄂伦春人散居深山老林, 东一家西一户相距百八十里很难寻觅。同志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骑马翻山越岭、穿白桦林子、过塔头甸子, 寻找鄂伦春人, 苦口婆心地向鄂伦春族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分析国内形势。经过多次做工作, 鄂伦春族人才陆续下山。从四面八方涌到定居地, 喜欢哪儿, 就在哪儿搭撮罗子居住。同时黑河成立了民族自治筹备委员会, 史九振同志任指导员, 驻鄂伦春族地区负责定居工作。选定刺尔滨河与索尔其干河会合处建村, 并提议命名为新生。冬天用爬犁, 夏天用马车拉大圆木, 带领鄂伦春族人盖木刻楞 (木头垛) 房子几十栋。还开展了扫除文盲工作, 办起了夜校、民校, 学习汉文。鄂伦春族儿童入学, 食宿、被服、文具、学习所用的经费全由国家供给。1953年鄂伦春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实现了下山定居, 搬进了镶有玻璃的木刻楞 (木头垛) 房子, 成立了鄂伦春民族乡政府、卫生院、文化站、供销社等。1956年11月成立鄂伦春民族乡, 并选举产生了民族委员会。

时光飞逝, 岁月如梭, 如今的鄂伦春民族乡已经发生了巨变。远眺万绿丛中的村庄, 新修的公路犹如条条长龙, 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 路上行驶着货车、客车、出租车, 还有远道而来的观光旅游车, 无疑给大山里的村庄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四通八达的光缆, 高耸入云的信号塔, 使鄂伦春人坐在家里就能了解天下大事, 足不出户就能上网聊天。就连六七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娘都用上了手机, 走到哪里都可以打电话, 想打到哪里都可以, 真是太方便了。

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4篇

那nà再zài看kàn看kɑn右yòu边biɑn这zhè张zhānɡ。对duì,他tā就jiù是shì雷léi锋fēnɡ。这zhè张zhānɡ照zhào片piàn也yě是shì雷léi锋fēnɡ最zuì广ɡuǎnɡ为wéi人rén知zhī的de照zhào片piàn。

你nǐ要yào问wèn为wèi什shén么me有yǒu这zhè么me多duō人rén都dōu知zhī道dào雷léi锋fēnɡ?那nà是shì因yīn为wèi他tā身shēn上shɑnɡ有yǒu许xǔ多duō金jīn子zi般bān的de品pǐn质zhì。

雷léi锋fēnɡ叔shū叔shu是shì“助zhù人rén为wéi乐lè”的de楷kǎi模mó。他tā在zài出chū差chāi路lù上shɑnɡ,主zhǔ动dònɡ帮bānɡ列liè车chē乘chénɡ务wù员yuán打dǎ扫sǎo卫wèi生shēnɡ;看kàn到dào一yī位wèi年nián迈mài的de老lǎo大dà娘niánɡ行xínɡ动dònɡ不bù便biàn,雷léi锋fēnɡ坚jiān持chí把bǎ老lǎo大dà娘niánɡ送sònɡ到dào家jiā。大dà家jiā都dōu

夸kuā奖jiǎnɡ说shuō:雷léi锋fēnɡ出chū差chāi一yī千qiān里lǐ,好hǎo事shì做zuò了le一yī火huǒ车chē!

雷léi锋fēnɡ叔shū叔shu还hái利lì用yònɡ休xiū息xi时shí间jiān,走zǒu进jìn小xiǎo学xué,成chénɡ了le孩hái子zi们men的de课kè外wài辅fǔ导dǎo员yuán。

瞧qiáo,他tā在zài给ɡěi小xiǎo朋pénɡ友yǒu们men读dú故ɡù事shi,讲jiǎnɡ算suàn术shù。孩hái子zi们men特tè别bié喜xǐ欢huɑn他tā,都dōu要yào把bǎ心xīn爱ài的de红hónɡ领lǐnɡ巾jīn给ɡěi他tā戴dài上shɑnɡ。

雷léi锋fēnɡ叔shū叔shu非fēi常chánɡ爱ài惜xī东dōnɡ西xi,他tā开kāi的de汽qì车chē总zǒnɡ是shì保bǎo养yǎnɡ得de最zuì好hǎo。他tā自zì己jǐ动dònɡ手shǒu修xiū理lǐ汽qì车chē零línɡ件jiàn,还hái做zuò了le个ɡè“节jié约yuē箱xiānɡ”,把bǎ平pínɡ时shí捡jiǎn到dào的de废fèi铜tónɡ烂làn铁tiě收shōu进jìn箱xiānɡ子zi里li,以yǐ备bèi将jiānɡ来lái需xū要yào时shí用yònɡ。

雷léi锋fēnɡ叔shū叔shu在zài生shēnɡ活huó上shɑnɡ非fēi常chánɡ朴pǔ素sù,他tā经jīnɡ常chánɡ自zì己jǐ缝fénɡ补bǔ鞋xié袜wà,很hěn多duō战zhàn友yǒu都dōu向xiànɡ雷léi锋fēnɡ讨tǎo教jiào缝fénɡ补bǔ经jīnɡ验yàn。

雷léi锋fēnɡ叔shū叔shu乐lè于yú助zhù人rén、艰jiān苦kǔ朴pǔ素sù的de精jīnɡ神shén赢yínɡ得dé了le大dà家jiā的de赞zàn扬yánɡ。

1963年nián3月yuè5日rì,毛máo泽zé东dōnɡ主zhǔ席xí亲qīn笔bǐ题tí写xiě:向xiànɡ雷léi锋fēnɡ同tónɡ志zhì学xué习xí。我wǒ们men也yě把bǎ这zhè一yī天tiān定dìnɡ为wéi“学xué雷léi锋fēnɡ日rì”。

小朋友,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能从哪些方面学习雷锋叔叔的精神呢?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350字 第5篇

辽沈战役纪念馆在辽宁锦州。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而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

一进大门就看见了一个儿童模拟大战的游戏场地,“虽然我也想去,但是时间不够了”。

顺着小路往里走,是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纪念碑。

再往里走就是纪念馆!一层陈列着战士们在战斗中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以及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战士的军功介绍。在二层有一面军功墙,在军功墙上我看到了许多战士的军功章。

我也希望等我长大以后,也像那些英雄一样获得军功章。所以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军功章。”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400字 第6篇

告诉你们吧,这个雕塑是哈佛大学的第一位赞助人――约翰?哈弗。他的铜像是校园里最著名的地标,每天都会迎来路绎不绝的参观者。由于传说触摸铜像的左脚会带来好运,久而久之,这只左脚在世界各国游客的“偏爱”之下被摸得铮明瓦亮,相比之下,无人眷顾的右脚则显得“黯然失色”。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哈弗大学。远远看到了被人群围住的铜像,我忍不住走过去,原来,大家都在排队拍照呢。这个哈弗铜像的底座不高不矮,上面坐着约翰?哈弗。每个过去拍照合影的人,几乎都是同一姿势――右手摸着约翰?哈弗的左脚,左手自然放在一边,面向摄像头,微笑着拍照。我见此情景,也排在了队伍的后面,过了好久,终于轮到我拍照了。我迅速站在铜像底座的左侧,哇!我竟然没有底座高。于是,我踮起脚尖,伸出右手摸向铜像的左脚,为了保持身体平衡站稳,右手用力像壁虎一样扒住底座,转过头看向照相机的镜头,心里默默许愿道:我要在你的左脚使劲摸一把,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考上哈佛大学。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750字 第7篇

翻开那张厚厚的相册,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又映入我的眼帘。瞧!那张我们野炊时的照片,同学和我笑得是那么的灿烂。这张照片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照片的背景是三棵大树,树前有八个小孩子:我,刘欣怡,何文豪,姚凯迪,李明智,何飞,罗理家。由于当时正直酷暑,我们的脸晒得通红,还落下了汗珠。几匹砖搭成的灶台上,还有一个冒着热气的锅,锅边已经被烧得黑糊糊的了 。锅里煮着火锅,还有串串香摆在里面呢!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时的景象。 4月30日,由于我们还是五年级,老师才带着我们去野炊。一路上我扛着两瓶水,可是其中一瓶水是自来水。来到野外,老师给我们分好了地盘,大家就准备活动。我把蒜泥,醋,味精,盐,香油以及其他的作料放好,拿出了碗筷。宋文清和李明智一起把菜摆好。我们便去搬砖头搭灶,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搭好。最后老师来帮我们的忙,总算完成了!结果我们却意外地发现,方向给搭反了! 开始 生火了。我们 先找了一些费报纸,点燃,然后丢一些树叶子进去 ,等到火势大一点的时候,我们便把木头放进去。可以煮水啦!李明智端 来 了锅,我把瓶子里的水掺进去。不一会,水就“咕噜咕噜”地开 了 。我从口袋里 拿 出 火锅配料 ,等着它煮化。用的时间还是很少 , 谗嘴 的 李 明智 就 迫不及待地把鸡肉肠放了下去。这个东西最容易煮熟了。李明智端起还没有弄调料的碗就开吃。好不容易才夺过他的碗,我和宋文清就开始调配调料。这可是我第一次哦!终于调好了,我们马上“开动!” 由于饥不 择食,很快锅里的东西就被“一扫而光”了。我又下菜,又没有了。最后香味把老师都吸引过来了。老师还夸我们这组是做得最好吃的呢!后来,有很多同学都来和我们分享。老师抓住时机,“喀嚓”拍下了这张照片。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这件事,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而这张照片,将为我留下永久的记忆 !

第3篇

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8篇

在观看精美的照片、感叹摄影的神奇之余,你会不会想了解,摄影师是如何回忆和看待他们拍摄的这个瞬间的?好照片诞生的方式也许都有不同:也许是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任务,也许是一个拍摄间隙的花絮,也许是一次随手拈来的街拍,也许只是搏家人一笑的日常记录……但不论如何,一幅好的作品,都包含着摄影师的思考、态度和感悟。我们采访了一部分摄影师,请他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拍摄经过,也许能给同样热爱摄影的你带来一些启发。

记忆也许会褪色,但好的影像定会长存。

2013年1月2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夫人出席总统就职舞会。当日,奥巴马宣誓就任第57届美国总统。 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张军:就职舞会是持续整天的典礼中的最后一环,本来我准备了400mm镜头准备拍摄特写,但最终获奖的却是这幅用70~200mm镜头拍摄的远景镜头。当珍妮佛·哈德逊唱起“让我们在一起”,奥巴马夫妇翩翩起舞。但台下盛装打扮的宾客没有如同传统舞会的礼仪般随之而舞,而是全部拿出手机拍照录影,这让我非常惊讶。手机等新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2013年11月1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候任主席珍妮特·耶伦出席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举行的提名听证会。

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张军:耶伦于10月初获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接替明年1月底结束任期的现任主席伯南克。如果获得参议院确认通过,耶伦将成为美联储的首位女性掌门。在这场听证会上,近20名摄影记者挤在一起拍摄。在得到正面“标准”照片后,我绕到她身后趴着寻找画面。耶伦的白发,象征权力的座椅和身后的男性皮鞋,使得这一幅照片画面简洁,元素丰富,观者可以自行感受其中的蕴意。

2013年9月9日,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阅兵式,庆祝朝鲜建国65周年。新华社记者张利/摄

张利:9月9日,朝鲜举行阅兵式庆祝建国65周年。我所在的拍摄地点据金正恩所在的主席台距离将近100米,拍摄效果并不理想,索性将大部分精力放到阅兵式上。我把镜头对准接受检阅的队伍,尤其是队伍中的女兵,很容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张照片尽管是一排拿着枪的女兵,力图在行进过程中保持整齐划一,但神情各异,生动传神。我将焦点对准了左数第三个女兵,她的表情显得有些忍俊不禁,一下子改变了画面的严肃气氛,同周围人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

2013年5月14日,在美国洛杉矶,示威者抗议美国富豪科赫兄弟的“科氏企业”收购洛杉矶时报的计划。新华社发(赵汉荣/摄)

赵汉荣:5月14日,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中心,抗议者手持抗议标志,高举拳头, 高呼口号——当然這也是我们摄影记者司空见惯的,所以拍摄和平示威活动总是令我伤透脑筋。但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有的示威者手上拿着查尔斯·科赫的头像,双眼是两个孔。于是,我尝试用广角镜头通过查尔斯的“双眼”向示威者方拍摄。当我决定抓拍一位激昂的示威者,不断尝试锁定焦点,试图把示威者本人和其手中举着的大卫·科赫的头像一起拍摄清楚。终于,示威者与大卫的“脸”非常有趣地同时出现在查尔斯的“双眼”内。

2013年7月12日,在埃及开罗纳赛尔城,一名小女孩观看穆斯林妇女祈祷。

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李木子:7月12日是埃及进入斋月的第三天,我来到开罗纳赛尔城的阿达维耶清真寺采访。在军方罢黜穆尔西后,穆尔西支持者在开罗设立了两处静坐点,阿达维耶清真寺便是其中之一,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穆尔西支持者聚集在这里,支持他们的“总统”。进入斋月后,穆斯林在日落前不能吃喝,埃及的夏天酷热,白天很难熬,我看到过很多示威者白天因体力不支或中暑在示威时晕倒。这张照片拍摄的是穆尔西支持者在黄昏时分的祈祷,做完这次祈祷,他们便可以开始进食。埃及人喜欢带孩子参加游行,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看到妇女们在祈祷时把孩子放在地上,孩子们好奇地望着自己的家人,政治和宗教似乎距离他们还很遥远。

2013年12月1日,两千余名支持穆尔西的示威者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参加示威游行。新华社记者崔新钰/摄

崔新钰:来开罗驻外之后拍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游行了。12月1日的示威中,游行民众照例随着带队人的口号、踩着齐整的鼓点又蹦又跳。除去那些血脉贲张的硬瞬间,我个人更倾向于拍比较柔软含蓄、能够留给观者想象空间的照片。我爬到高处突然发现,人群中有一名戴黄色面具的人,正反身慢悠悠地离开激愤的人群。某一瞬间他好似完全超脱于周围的环境,加上脸上那张似笑非笑充满讽刺意味的面具,顿时让取景器中的四角天地有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我本能地按了几下快门,那张面具脸随即消失在人群中。记得有人说,摄影就是做好一切准备,然后安然等待上帝赐给你那一瞬间。

2013年12月1日,在埃及开罗解放广场,开罗大学学生在与警方的冲突中躲避催泪瓦斯。

新华社发(阿姆鲁/摄)

阿姆鲁:当我到达开罗解放广场,警察和装甲车正严阵以待,准备驱散反军事行动的大学生。我在草地上整理我的装备,突然警察开始放催泪瓦斯驱逐人群,我甚至没有时间把相机拿出来。随后,我举着相机在铺天盖地的催泪瓦斯中拍摄撤退的学生们,最终拍到了这张照片。当准备撤离的时候,我向着警察的方向跑去,因为瓦斯弹的烟雾太浓密,很好地“掩护”了我,最终我安全撤离现场。

nlc202309032357

2013年12月2日,在泰国首都曼谷的警察局附近,示威现场一片混乱。

新华社记者高健钧/摄

高健钧:12月2日,泰国反政府人士发起占领曼谷警察局的攻势。在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之后,英拉政府开始使用催泪弹、高压水枪等手段驱赶他们。催泪弹的烟雾笼罩着整个街道,呛得我鼻涕眼泪直流,在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口罩防风眼镜之后,我冲进成百上千的抗议人群开始拍摄。据了解,这些打头阵的抗议者都是花钱雇来的“专业人士”,表现得训练有素:照片里地上的茅草垫是专门用来压盖催泪弹的,竖起的水泥石板可以阻挡催泪弹和橡胶子弹,抗议者都全副武装。警方的一阵猛烈“火力”打退抗议者的一轮进攻,一名反政府人士没来得及撤退,无奈躲在最前方的一块石板后面——而我同样没有来得及后撤,站在他身后不远处另一块石板后,拍下了这张照片。

2013年4月10日,在西班牙东北部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被“罩”在街头艺人制作的超大肥皂泡里。新华社记者孙闻/摄

孙闻:这是一张拍给女儿看的照片。当天,我们一家三口到巴塞罗那休假。为了让女儿多睡会儿,我一早就提前去教堂买票。买完票以后,在等她们娘儿俩的间隙,在教堂边上的一个小公园溜达了一会儿,刚好碰到一个玩泡泡的小伙子。从泡泡里看到的教堂光彩奇异,非常有趣。我看到小伙子桶里的肥皂水不多了,估计等太太带着女儿赶来就看不到了,于是就拍下来给女儿看看。

2013年6月28日,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一对身着婚纱的女同性恋者互相亲吻。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王雷: 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就两件同性恋婚姻相关案件作出判决,认定禁止同性婚姻的婚姻保护法违宪,这一判决为同性婚姻合法化打开了大门,也成为美国国内同性恋婚姻的一个新里程碑。当媒体公布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去拍摄同性恋者生活状态的最新画面。纽约是个多元的国际都市,在曼哈顿的下城区时常可见同性恋者成双成对,低调而自若。当天,在纽约中央公园,我果然碰到了这样的一幕:一对女同性恋者穿着婚纱幸福地拍照,引得周围游客好奇观望。这个看似偶遇的画面其实是我为拍摄同性恋婚姻主题而在心中考虑许久的一个反映。摄影源于对生活的了解,没有对城市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就不会有这样画面的诞生。

2013年1月10日,一只乌鸦从白雪覆盖的耶路撒冷“金顶”旁飞过。新华社记者尹栋逊/摄

尹栋逊:1月10日早晨看到白雪皑皑的耶路撒冷,我颇为激动,构想了两年的“白雪金顶”终于等到了。耶城曾经4年无雪,就算下,地中海温暖的气候也会使雪迅速消融。当下我立刻驾车直奔“金顶”数百米外的城墙垛口,用积雪为前景,遮住“金顶”周围的杂乱,期望拍出《大闹天宫》中凌霄宝殿的空灵感。此时恰巧一只鸟飞过,真乃天赐!不到一刻钟,云开雪融,金顶就像刚洗过澡般一尘不染了。

2013年1月30日,参观者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国际旅游博览会上咨询。新华社记者谢海宁/摄

谢海宁:拍摄大型展会属于日常新闻,想要拍出新意比较困难。所以这一次拍摄的时候我主要想探讨的是,人们如此热衷于旅游,就在于旅游可以使人们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情怀即使是在一次展会中也会展现出来。照片中“真实”地困于房间里的人,想要像宣传画中“虚构”的人一樣享受欢乐和阳光,这种梦想与现实相互对照,真真假假的隐喻,形成了照片的趣味。照片很难说是完全客观的,倒不如说是拍摄者独有的表达方式。

2013年2月1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时装周后台,一位模特因担心影响妆容,小心进餐。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殷刚:伦敦时装周,年年有年年拍。除了台前虹衫倩影,台后模特们的活动也颇为引人关注。2月17日,在著名时尚品牌Vivienne Westwood时装秀的后台,模特们有的在上妆,有的在美甲,有的在美发。一个坐在角落进餐的模特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极为小心地把一根根青菜放入嘴中,以免影响已经画好的唇彩。这张照片模特嘴的形状最为有趣和丰满,同时画面中模特的眉眼、手的姿态、木叉和青菜的线条和角度也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2013年10月1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艺术之城,京剧演员迟小秋在演出前化妆。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金良快:里约热内卢是一个“堵”城,早晚高峰路上交通近乎瘫痪。原定当晚9点开演的京剧,楞是因为现场稀稀拉拉的观众而推迟了半个小时。这张照片拍摄于里约艺术之城剧院的化妆间,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迟小秋要在《锁麟囊》里饰演富家女薛湘灵,玻璃窗映出了迟小秋和外面川流不息的车流。一动一静的画面,或许能给繁忙的都市人群带来一丝淡定。

2013年7月21日,在印度比哈尔萨兰地区的甘达玛尔村,一名女子在照看自己的孩子睡觉。她的另一个孩子在当地公立小学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死亡。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郑焕松:这张照片是在印度最穷的地区之一拍摄的,当地50多名小学生在学校吃了午饭后不幸中毒身亡。拍摄悲伤的人是对摄影师心灵的震撼与冲击,拍这张照片的快门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让我记忆深刻。这名年轻的母亲坐在那里,神情充满悲伤和对毒害女儿的凶手的愤怒。在拍摄前,我非常担心拍照会引起她的不适。但我带着尊重,在心中完成构图后,鼓起勇气走上前去,蹲下拍摄了两张,心里默默为她祈福。

2013年6月10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一名年轻人参加游行,纪念1971年6月10日发生的暴力事件。

新华社发(亚历杭德罗·阿亚拉/摄)

亚历杭德罗·阿亚拉:每年在墨西哥都会有一个游行,纪念1971年的6月10日的屠杀学生事件。当日,几百人来到佐卡罗广场聚众抗议,其中有约50个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蒙面年轻人,主动向警察发起了攻击,几分钟后,愤怒的人群开始向警察投掷石块并用汽油罐喷火。我的一部相机瞬间就被“石头雨”砸坏了,还好还有另一部相机能派上用场。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情况中,充足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nlc202309032357

2013年4月16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夏季首府斯利那加以南55公里的一个贫民区,一名外乡来的女孩把塑料布披在身上挡雨。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贾韦德·达尔:我在回家的途中拍到了这个画面。当时,我的目光被路边临时搭建的帐篷吸引。照片中的女子披着塑料布站在雨中,看起来就像一座雕塑。在印度,最底层的劳动者居无定所,为了讨生活四处流浪、迁移,生活保障如同他们披在身上的塑料布,脆弱而无力。

2013年10月18日,一名舞者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排练日本编舞家梅田宏明的舞蹈作品“Holisitic Strata”。

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邓智炜:我通常不用闪光灯拍摄舞蹈,因为多数舞蹈表演有它自己的灯光效果,也通常不允许摄影师打灯布光,以免影响舞者。拍摄梅田宏明的舞剧非常有挑战性,因为现场的灯光非常阴暗,即便我把感光度调到ISO 6400、光圈在f/3.2,快门速度也只能达到1/60秒,在拍摄舞者时就会模糊。幸亏这次的舞蹈动作不是很快,所以还可以拍出好的效果。舞台的灯光效果有种星空的美感,和舞者的姿态相得益彰。

2013年9月4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丽贝卡·斯奈德为新生双胞胎大熊猫宝宝称重。

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张军:旅美雌性大熊猫“伦伦”7月15日顺利产下一对雄性双胞胎,这是首对在美孕育成活的熊猫双胞胎。熊猫宝宝通常在诞生百日后才与公众见面,但这次动物园给予了特别的拍摄许可,让摄影师和熊猫宝宝零距离接触,机会非常难得。工作人员将双胞胎宝宝从恒温箱抱出体检称重,短短几分钟内,小家伙非常活跃,摆出各种可爱的造型,我拍下了这张熊猫宝宝像是在和镜头打招呼的画面。

2013年3月6日,一个月大的婆罗洲小红毛猩猩紧紧地抱着妈妈,在新加坡动物园出席饲喂活动。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邓智炜:在摄影题材中,小孩与动物是最考验摄影师技术的题材,因为他(它)们最难预测也最难捉摸,或许正因如此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次的拍摄是在猩猩进食的时刻,猩猩表現得比平时放松,加上有动物管理员的协助,使拍摄过程减少了许多不确定性。这是小红毛猩猩头一次与公众见面,所以紧紧抱着妈妈。我正好拍到了这个画面,有点像是小猩猩竖起大拇指说好。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600字 第9篇

这是一次非凡的篮球比赛,消息一公布后,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我们班是极具实力的“种子选手”,我真想早点比赛,早点来夺取奖杯,可是,对手的实力也不一般,尤其是五班,个个人高马大,威武强悍。

到了预赛那一天,八个班分为AB两小组,小组前二名分别晋级决赛,我们和五班分到了一起,我心想:是时候来点真正的较量了。

比赛正式开始,我方班员一拿到球就往敌方禁区冲撞,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篮,球进了!我方以2比0领先对方。我拿到球后并没有着急突破,而是在3分线外果断出手,球又进了。我方以5比0领先对方。但是,五班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投进了几个球,而我们始终紧咬比分。在关键的最后一刻,我开始运球,接着突然加速,杀到篮下上蓝,没进,然而胜利的天秤倾向了我们这里,我又拿到了球,又投了一次,球进了,我们以16比14险胜五班。最终,我班、五班、七班和三班晋级决赛。

到了决赛我班和五班又碰着了,这场比赛,谁赢谁就是冠军,我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比赛开始了,五班加强了防守,让我们无法进球。比分十分焦灼,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比分变成了14比14,咦,上一场比赛我们是以16比14击败对方,那么这一次,难道要历史重演了吗?果不其然,我面对防守队员,迎面就是一个骑马跳投,球进了,我们沉浸在一片欢呼之中。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600字 第10篇

在二年级的一个冬天,我正在学校里参加周五的趣味活动。由于女生有21个,是单数,而我又在最后面,所以没有一个女生可以和我做搭档。百无聊赖的我就坐在后面的台阶上,看着大家很快组好队伍,开心的玩乐,并没有人注意到我,便默默地坐在一旁,一边拔草,一边玩弄着。

比赛接近尾声了,杨老师高声大喊:“二(5)班的,还有谁没有参加活动?”我小心地往一个角落里退了退,期望大家没有发现缺少的我。可是还是被眼尖的宋金格发现了,她举手叫道:“老师老师,彭纤然应该还没玩吧,她排最后。”话音刚落,全班的视线都往后看。糟糕,大家注意到我了。我满脸通红,心里不停地埋怨自己为什么没能藏好点。这下尴尬了,又没人做搭档,一个人怎么玩?

“让我做彭纤然的搭档吧!我还想再玩一次!”一直在喘气的宋金格居然很乐意再玩一次。我诧异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她却微笑看着我。

那是个背夹球的游戏:也就是两个人背对背,双手夹住对方的胳膊,再在背上夹个皮球,按照指定线路完成运输。一名女生帮我们放好球,我俩一步左一步右地往前走去,歪歪扭扭地走到了指定的地点,艰难转了个八字圈儿,又摇摇晃晃的来到了终点处。比赛结束了,我喘着粗气,宋金格也累得走不动了。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500字 照片中的故事 第11篇

到了泰国,我们入住了事先就租好的别墅,大家开始计划去哪儿玩。大人们提议带我们去东芭乐园,因为那里即可以观看民俗表演、大象表演、参观热带植物园还可以和各种动物拍照。我听了也很向往,就和大家一起愉快的出发了。

到了东芭乐园,我最期待的是和威武雄壮的森林之王老虎合照,但是真的去了,我却很不开心。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只老虎的牙齿被拔掉了,原本应该在森林里自由奔跑的森林之王这会儿却被一条很粗的锁链绑着,这样下去,他的爪子和捕猎的本能都会退化掉,只能成为让人欣赏的动物!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12篇

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那是1972年1月,我由重庆市来到邻水县向阳公社大光明七队落户,告别熟悉的城市,来到偏僻的山村,由热闹的大都市来到孤零零的土墙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由于寂寞而引发内心孤独,不由得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独自在煤油灯下翻看日历,期盼春节早日到来,好回到亲人身边。

几天后,我们接到镇里通知,号召知青尽量留下来参加镇宣传队文娱演出活动,与贫下中农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个通知来得太突然,正犹豫不定时,镇宣传队队长找到我,拿出他创作的一个独幕剧本给我看,并详细地介绍了剧情,邀请我参加演出。我把剧本看了两遍,被剧情深深地感动了。话剧反映的是我们大队年近6旬的老书记彭锦堂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社员战天斗地,改田换土,经过几年的大干苦干,把座座荒山改造成良田,创高产、夺丰收,把我们大队建设成为全镇先进大队的动人事迹。

我被推选为支书老伴的扮演者,这下可把我难住了。一个刚下乡的十七八岁女知青来演50多岁的支书老伴,能演好吗?但宣传队长一直鼓励我,大家也信任、支持我,被大家的热情感染,我毅然决定放弃回家过节,参加到演出中去。

离春节不到一个月了,为了把老支书的感人形象搬上舞台,宣传大寨精神,鼓舞社员斗志,宣传队的队员们热情很高,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为了让群众过好春节,除了独幕剧外,我们还准备了独唱、表演唱、京剧选段等节目。

春节那天我们第一次在公社礼堂演出,社员们从四面八方携儿带女赶来观看,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春节后,邻水县委又组织全县文艺调演,我们的独幕剧和京剧选段被选中参加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宣传队全体同志异常高兴,即刻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下乡第一年,我与山村农民和大批知识青年一起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春节,至今回味无穷。

老支书教我学犁田

立春气节过后,春寒料峭,路边的树枝还没有发出新芽,人们也没有脱下棉衣,但勤劳的农民就开始做春耕育秧的准备了。

一天早晨,我正准备出工和大伙去铲草积肥,只见大队老支书彭锦堂走到我身边说:“你戏演得好,愿不愿意跟我学犁田,成为既是搞宣传的好手又是生产上的能手?”我痛快地答应了。心想,犁田有什么难的?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照样能做好。

60岁的老支书挽起裤腿稳稳地下到水田里,我学老支书的样子往田里伸腿,没想到脚刚下到田里就被稀泥淹没到了膝盖。我没有站稳,身子一歪往水田里倒去,幸亏老支书一把拉住我。接着,老支书教我怎样握犁把,怎样拿牛鞭,怎样招呼牛走犁道,一犁到了尽头,怎样吆喝牛停下并转身。我学着老支书的样子,握住犁把,挥着牛鞭,没走几步,冰冷的田水就冻得我直打哆嗦,迈不开步子。我好几次差点跌倒,都是老支书眼明手快,将我扶住。真没想到犁田还这么难,这么艰辛。几次坚持,几次给自己打气,我艰难地扶着犁把往前移动。

老支书见我吃力的样子,硬把我扶上田坎,笑着对我说:“你们太年轻,犁田这活是太苦太累了,还是让我们来吧!”听着这朴实的语言,看着他犁田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老支书的话语反而激发了我要学会犁田的决心,我再次跳进水田,坚决让老支书再教教我。在老支书的悉心指导下,我终于掌握住了犁田的要诀,把一行行泥土从底层翻了起来。到中午收工时,我虽然耗尽体力精疲力竭,心里却异常高兴。

秋收时节,我看到田土里黄澄澄的谷穗,吃着自己种出来的香喷喷的新米,感到格外踏实。正是因为春天辛勤耕耘,才换来秋天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犁田,我看到了老农民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也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快乐。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看到这张发黄的照片,就想起当年老支书教我犁田和农村生活的种种场景,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作者系当时重庆25中知青,1972年落户在四川邻水县)

照片背后的故事800字作文高一 第13篇

那是去年暑假,我和妈妈去泰国普吉岛旅游。第二天,晴空万里,一朵朵洁白的云彩像一群可爱的小羊羔,又似一团团甜蜜的棉花糖,真是一个出海的好日子!我和妈妈出发去皇帝岛开快艇。哪知船开了二十多分钟后,海上风云突变,刚刚还是蔚蓝的天空顿时变得阴沉沉的,彤云密布。不一会儿,雨就洋洋洒洒的下起来了。感受着雨水在脸上拍打,听着哗哗的海浪声和船头与层叠密匝的海浪搏击的声音,我内心渐渐担忧:海浪这么急,暗流涌动,波涛澎湃,快艇游在水面飞驰,这还了得!不小心开入洋流漩涡中,不是船毁人亡,就是飘到远洋,结结实实的当回鲁滨逊。

等快艇冲起一道道发白的海浪抵达岸边时,我们终于摆脱摇晃的船只,双脚踏上平稳的陆地——皇帝岛到了。站在柔软细腻的金沙上,隔着那雨幕与层层海浪,听着那渐渐变得高亢的海洋协奏曲,眺望到一搜如箭般飞速滑行的快艇在远处的海平面上乘风破浪,摇摇欲坠时,我就更加害怕,同时也坚定内心中的想法。大概是我脸上的表情出卖了我,妈妈突然哈哈大笑,说:“你有什么好怕的?就算掉进了水里,你不是有救生衣么?而且你不是会游泳吗?连我这种不会游泳的都不怕,你有什么好怕的。”妈妈的话仿佛一剂强心剂,又好似一粒定心丸,使我不再那么忧虑。直到我看见快艇在海浪中左摇右摆,却像不倒翁一样,任海浪怎么扑打,也依旧不倒。我的顾虑才彻底消除。

终于,在雨帘的欢迎与波涛的欢呼中,我登上快艇。快艇上仅有一个工作人员帮我掌控发动机,其他都由我自己来决定。我们出海了,我内心有一点忐忑:我会不会撞到小岛上?随后,我发现我的疑虑似乎是多余的,工作人员把我带到了一片宽阔的海面上,中间只有一两座小岛。我顿时兴致勃勃地开了起来。雨滴敲击海洋在为我伴奏,耳畔的风在为我和音。我在那片广阔的海面上自由的驰骋。一会儿来个急转弯,一会儿围着小岛一圈圈的转,一会儿把方向盘打到底在原地转圈玩。尽管雨势渐渐加大,海浪更汹涌,快艇也上下起伏,可我甚至把快艇开得更猛了。有一次我甚至从扑面而来的水花中穿过,使得我全身上下都湿透了。这时,我才发现,之前的疑虑统统不必要。就在这时,妈妈拿出手机,给我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背后的故事800字作文高一 第14篇

首先,我们乘坐着越野车在颠簸的沙坡上乘风破浪,最终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沙漠酒店。里面全是暖色调的,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灯,有厚厚的地毯,有整齐摆放的美食……度过了十分漫长的一夜,我们走出房门,开始向沙漠出发!我们这次的出行工具是骆驼,我刚骑上去,它开心地叫:“你好,你好!”一边说一边用力地把我驮了起来,它们极速向前,来到了一个十分高的“沙山”。

“啊,快来看,太阳出来啦!”妈妈激动地说,我朝着那儿望去,太阳悄悄地起床了,它打了个哈欠,跟我们道早安!突然,我心血来潮说:“这么美的景象,怎么不拍照留念呢?”爸爸拿来相机,“咔嚓”一声,我一蹦三尺高,把这画面定格了下来。我忙去看照片,第一张像是坐在太阳上,第二张仿佛是太阳中走出来的人,第三张妈妈说我像迈克杰克逊的舞蹈动作,总之,个个有趣儿,时间如飞箭,一下午又愉快地过去了,深夜,我们坐在沙丘上,抬头望着满天闪烁的星星,如同沙漠的西沙,数也数不完,我想,我们那儿恐怕没有这么多星星呢?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500字 照片中的故事 第15篇

在拍这张照片的前几天,我发烧了,全身无力,脑袋特别沉,倒在了床上。正在我觉得特别难受时,妈妈进来了,她背着我到了卫生院。医生说是重感冒,没什么关系。在打点滴时,我有些害怕,妈妈安慰我:“没关系,像蚊子叮一样,还没我拧你痛。”听了妈妈的话,全身放松起来,也不怕那尖尖的针了。

过了一会儿,觉得非常冷,还没对妈妈说,妈妈就看出来了,赶忙冲了热水袋,拿来一条被子盖在我身上,顿时我觉得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再也不冷了。

吊完盐水,烧退了,可第二天,又发烧了。于是妈妈带我上莼湖医院。到了下半夜,我忽然觉得冷,身子不由自主地打颤。正在这时,妈妈来了,她摸了摸我的额头,拿来退烧药让我吃下去。吃了药后,我便沉沉入睡了。第二天,我发现妈妈的眼睛旁边各有一个黑圈,不用说,为了我吃好药,她一夜没睡着。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16篇

婚礼仪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些婚礼仪式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要想昨日重现,已不可能。然而从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记录婚礼的老照片,却为我们沟通历史,了解过去,提供了—个便捷的窗口。

翻看这些记录了人生的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老照片,婚礼仪式的百年演变一一在我们眼前闪现。就让我们沿着时代的足迹,一一追寻那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20世纪初

20世纪初的中国还在满清的统治下,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虽然这时摄影技术已传人国内,但是人们对照相存有敬畏,新人结婚很少有什么结婚照,因此,我们今天试图用直观的照片来回顾那时结婚的情景就十分困难,从稀少的传世照片看,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五四”远动带来的新变化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五四”后,西方民主思想的风气被引进,欧美白纱礼服也被引进,结婚庆典在知识阶层开始西化,新郎穿西化的西装,新娘也穿上了象征纯洁的白色婚纱,这是中国结婚仪式的一大变化。

20年代新人走进教堂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人,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步入庄严的教堂。代替喜娘的是西式的司仪,新人交换戒指,互致亲吻,在大家的注目下,新郎将新娘抱进车内,去度他们的新婚蜜月。

30年代婚纱照中西合璧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

当时的大多数人仍以传统婚礼为主,新娘多穿大红长裙、大红绣花袄,头戴凤冠,新郎是中式装扮。

这时候的婚纱照片中既有新人穿白色婚妙、西装的西式婚照片,也有穿旗袍婚纱的中西结合式婚纱照,还有穿中式长袍、旗袍的中式婚纱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式婚纱照中已经融入了一些西式风格。

40年代出现水上、空中婚礼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中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受西式婚礼讲究新奇的心理驱使。一些新人追求新奇的效果,有的举行水上婚礼,有的举办空中婚礼。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当时摄影技术还无法在水中或空中拍摄,所以,照片记录的只是新人走出船舱或下飞机的画面。

50年代简朴为美

50年代的结婚照体现出的是劳动为美的时代风尚,婚礼仪式很简单,一张床、几把简陋的凳子、椅子就是结婚的所有家当。新人的服饰也很简朴,许多人结婚并没有什么结婚照,通常情况也就是去照相馆拍一张合影而已。从现在人的眼光看根本算不上是结婚照。偶尔也有比较讲究的穿旗袍结婚照相的,这部分人基本上是知识分子,他们或者有留学经历,或者是出身于工商官宦之家的公子、小姐。当时的结婚照新人的姿势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机械的样式延续了数十年,直至80年代初中期。

60、70年代工作照代替结婚照

60年代中后期,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旗袍、婚纱统统被列为“破四旧”,属于清扫的对象,婚庆照同样在扫除范围。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艺术风格的婚庆照,有的也是战斗色彩浓厚的结婚照片,身着工作服,手捧红宝书,胸佩毛主席像章,满脸的严肃。军装这时十分流行。这时的结婚照与其说是婚庆照不如说是工作照。

进入70年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婚庆照流行二寸黑白照片。人物衣着简朴,基本上没有什么修饰。

80年代婚纱照卷土重来

80年代初,婚纱摄影得到了重新认识,婚纱摄影业务开始增加,当时的婚纱照大多以模仿西方宫廷模式或园林风景做背景,被摄的主体,人物的服装及装饰品都是欧化的,人们将婚纱照当作结婚的一项重要内容。

翻看这些记录了人生的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老照片,婚礼仪式的百年演变一一在我们眼前闪现。就让我们沿着时代的足迹,一一追寻那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吧。下面,我们就以50年代的婚礼为范本,在老照片中寻找旧时光。结婚离别寻常事——50年代的婚姻

父母结婚是在1950年,那一年父亲24岁,母亲22岁。婚礼是在南京举行的,既中式又西式,所谓的中式,就是拜高堂等一切礼仪都不少,所谓西式,是照了一张婚纱照,父亲西装领结,母亲婚纱百合,到现在来看都不过时。

结婚对两个年轻人来说,是一生当中的大事,但是当时的人好像没有那么多的儿女情长,因为那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年代,祖国的建设,个人的发展远比卿卿我我的恋爱婚姻更为重要。父母在南京住了三个月就离开了家里的那栋大房子,来到无锡乡下,开始了教书生涯。学校很小,名字叫许巷小学,教室是—个地主的大房子的客厅,学生只有几十个,不同的年纪全部在一个教室里,老师只有父母两个人。母亲要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所有课程,父亲要教体育课和批改作业。每天起早贪黑,很累,也很快乐。

这就是他们的新婚生活。一年以后,我姐出生,父母把教室隔壁的—个很破的房子收拾了一下,把婴儿放在那里,母亲在坐完月子以后就去上课,上完课就去隔壁喂奶,喂完奶再到隔壁上课。

这样的生活延续了一年,父母都去参加大学考试,双双考上大学。父亲重回南京上大学,母亲考上的大学因为种种原因改办成了一个短期培训,很快就到了北京工作。孩子放到外婆家,两个人都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新的地方。母亲离开的时候,还是哺乳期,在北上的火车上,奶水涨得她泪流满面。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心中的气象很大,夫妻分居,母女离别,这样一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那个时候都被心中的激情冲得很淡很淡。

母亲没有想到,这新婚不久的离别,等到重逢的时候,已经是五年以后。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夫妻只见过两次。父亲毕业以后去了北京工作,母亲的单位早已经从北京迁到了山西。好不容易,母亲单位有一个出差的机会去北京,领导安排我母亲去,母亲拖着姐姐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父亲的单位。母亲记得去的那天是一个星期天,去了以后才知道,父亲和单位上的人利用星期天出去搞活动去了。母亲无奈,只得在外面等,好不容易等到我父亲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可是,他们的活动还没有结束,父亲还是“公务缠身”,所以始终没有出来见一见久别的妻女。

母亲和姐姐在外面等了一天,父亲还是没有出来,晚上了,母亲没有办法,她也知道父亲的为人,只好带着我姐从三里河的邮电部设计院坐公共汽车来到了前门大栅栏的一个旅馆。可能是累了一天了,那天晚上,母女两人睡得很沉。

第二天是周一,一大早天空还是黑黑的,大概七点都不到,旅馆的服务员就来敲门。母亲睡眼惺忪地起来,服务员在外面说,有人来找你。母亲很纳闷:谁那么早来找我?

门打开了,父亲进来了。

父亲说:我马上还要去单位上班,只能抽早晨这么一点空来看你和女儿。看到爸爸我姐很高兴,父亲很爱孩子,往常给孩子买很多东西,但是这次太匆忙,父亲好像还来不及买东西。一家三口就在那天早上,在前门大栅栏的那家有些破旧的旅馆里相会了20分钟,父亲就匆匆离开去上班了。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500字 照片中的故事 第17篇

一天,我在卧室里无意间看到一张报纸,上面写的是“潍坊三大水库旱情严重,许多水库已经低于死水线”。从前,地球上的淡水很多,人们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到了现在,人们还是在不断的浪费水资源,以至于很多的村庄和山区都没有水喝。水可以用来饮用,用来洗菜,用来做饭,用来浇花……如果生活中没有水可以用,后果将不堪设想。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不少河流都干涸见底了,很多村庄都是从河里饮水的,现在他们滴水难求。还有不少河流的水都污染了,村民们只能喝浑浊的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们忍受没有水喝的痛苦呢?

其一,在我们眼里,一滴水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全中国的人都浪费一滴水,将会是几十个大型水库的总蓄水量!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水龙头里的水不断地流失,白白浪费。其二,在城市里,会有许许多多的化工厂在排废水,污染了旁边的河流,有些河里的水都变成黑的了,还散发着难闻的臭味,甚至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垃圾,鱼儿们也会付出自己的生命,我们喜欢吃的海鲜就会大大减少。这样不但污染环境,还对城市的美观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很多我们喝的水不经过过滤大部分是不能喝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此向大家提出倡议:第一,我们竭尽所能的保护水资源;第二,垃圾等无用的东西不要往河里倒;第三,少开化工厂,排出来的废水和废气会污染空气和水资源。浪费水资源就等于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上一篇:开关箱订货合同下一篇:主题中队会诚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