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21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

王春玲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反思:

音乐美育的目标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音乐“生活化”

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1)、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2)、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听、唱、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乐语言。

三、结论与启示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

7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昆明举行的美术义务教育2011版新课程标准培训。这次培训由云南美术教育专家张明主持,由开福区科培中心艺术教研员罗炜主讲,主要介绍2011版新课标修订及教材改编,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

【一】树立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一)主动性。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二)独立性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拙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四)体验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五)问题性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第3篇

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应试教育”,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显然,用分数去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无异于“以貌取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发挥人的后天的主观能动性,排除其他各种因素,把人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是相对于时代而言的, 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当今社会,则可归纳为“德高、学优、能强、创新、合作”。“应试教育”的模式注重于对人的学问的考查,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素养,有失公正。所以,以“素质”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然得到贯彻,传统教育必须改革。

(2)现行课程体系与创新教育的不适应,进一步促使教育改革的实行。传统课程体系下,忽略了课程的创新价值,缺乏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要求,结构不合理,内容偏难,与社会生活脱轨,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认识上存在偏差。这些矛盾预示着课程改革的实行是必需的。

(3)中小学融入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思想。把教育的目光着眼于“人”!“每一个学生”可理解为“一切的学生”“学生的一切”。“发展”,即着眼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树立和坚信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的农村教育改革才不至于走入误圈,走进“被遗忘的角落”。

二、中小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把握的四个“给予”

(1)给予每个学生以更多的信任。“信任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说,信心是行动的内因,对于学生而言,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其信任程度。信心往往能促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者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这里所讲的“环境”是指学校所能控制的环境因素,主要是课堂环境。“你问我答,你讲我听”“师道尊严,束缚个性”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应为“民主和谐,启迪思维,张扬个性,探索创新”的新课堂格局所替代。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更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即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解除对学生过多的禁锢,让学生更多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天性,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他们的打打闹闹、自娱自乐的探索和追求中,说不定会有令人惊喜的东西出现。

(4)给予每个学生恰当的指点。教师在新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放弃老师“演讲家”的角色。在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老师要参与进来,与学生积极合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同时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指导。新课改中的教师应“离开”“三尺讲台”,彻底变换自己的角色。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点,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教材版本过多。过去,各地选用的教材都是统一版本。实施新课程后,各县(市)选用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版本分散性还会加剧。在实施课改中,如何解决好教材版本分散是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学生两级分化加大。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基础好的学生能多接受一些知识,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接受一些知识。而新课程大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学习,实施“以学为主”。因此,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兴趣,这样,他们的学习效果会较差。此外,课改前,学生的学习任务很明确,一些厌学的学生多少会学些。课改后,学生的任务模糊化,成绩差的学生厌学情绪可能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两级分化。

(3)无法落实小班教学。专家指出,探究式教学最适宜的班级人数是18~22人,少之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多之则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事实上,一个班在65人以上也不少见。班级人数多,课堂纪律差,同时,课堂时间也没有办法让大多数学生参与互动,学生的探究式报告,老师也没有时间去实施高质量的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如何实现探究性学习、实现有效互动。

(4)无法合理核算教学量。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教师合作,集体备课、集体上课的必要性将更加凸显。那么,教师通力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将如何核算到个人绩效上去?另外,同样是一节课,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需要更多的课前准备和课后评估,教师课余的大量隐性工作量很难合理核算,这必然影响教师付出和收入比。如果这两个方面的现实问题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势必会影响教师之间的合作成效和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削弱新课程的执行力。

四、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

(1)处理好历史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过犹不及”,完全否定历史,走全盘的教学改革之路是不合适的。毋庸置疑,传统教学模式是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教学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的,课改的真正目的应是去除不科学的方法,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要全盘否定过去,而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扬弃和发展。

(2)处理好教学流程与学生思维过程的关系。原课标下的教育机智主要依靠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智慧,它反映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而在新的课改中,教师的教育机智更多的是基于他们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所准备的多个教学方案。从本质上看,以往的教育机智注重的是课堂教学流程;现在的教育机智强调的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走。

(3)处理好合作与独立的关系。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它是对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的挑战,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树立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为了处理好合作与独立关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让学生既听又说,提高独立能力; (2) 丰富合作形式。可以是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合作; (3) 独立与合作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可单独运用,也可重此薄彼结合,还可通力综合运用,只要有利于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即可。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第4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要想实现有效和高效,首先,教师要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以及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了,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教学改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32

今年,我们学区组织了校本培训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课改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教材的改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将课改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就能明显地体会到课改的重大变革:传统教学对于知识的学习比较注重,而新课改则是将培养方向和目标放在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上;传统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不太重视,只要能够达到结果就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新课改则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并设立了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方面并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自己的感受,我浅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轻松驾驭,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教师要多加鼓励,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对于评价的主体,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获得健康的心理,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体会 第5篇

我深深地懂得,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从知识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想方设法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拓者”;同时,教师要由学习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作为教师,要淡泊名利。从学习中了解到,上海一位退休教师,把自己的一处住房以250万元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四川汶川赈灾。这是多么伟大的教师啊,她淡泊名利,视钱财如粪土。她真正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实在值得我们后学仿效。

当然,对那些教师中的败类,我们要坚决铲除。我学习中,了解到,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事不择手段,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如,一篇文章被抄袭25次,还有“公开课作秀”,考试作弊,拷贝论文等,这些行为,实质是师德的问题。为此,教师的确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确实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时时处处警醒自己,一切名利都是“浮云”。要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境界,加强自身修养,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要真诚,要严格,要全面。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拓宽学习的界面,从而更好地让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也要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促进教师人格的升华。

作为教师,要真正对得起教师这光荣的称号,要在教育教学方面下大苦功,切实搞好教研活动。要向教研要质量。我们知道,教研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会在自己的教研中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断超越,而且,在不断自我超越中,教师有很大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注意几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直观印象。总之,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

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第6篇

会议分两部分:程晓堂教授的讲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和雷诗杰老师分享与总结。

首先,程教授的讲座给大家分享了六大思考:

1、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构成;

2、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3、英语课程的核心里面;

4、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

5、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

6、英语教学改革评价与创新。

接着,雷诗杰老师通过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和分享总结,从双减到新课标,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英语课时量减少,但是考试难度增加了,从原来的学习基础知识转变到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第7篇

今日上午九点半,雷老师在县钉钉教研群发起了直播,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北师大程晓堂教授的有关英语课程发展新方向的讲座。同时也对本次新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做了一定的分析。

程教授的讲座重心放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难点。他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逐一向我们阐述了英语课程要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举例和观看个例视频,程教授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其内涵以及关键点。语言能力中的六个Ican……文化意识中不仅是跨文化认知,更要有文化态度和行为选择,这一点我们在写教学目标时可以联系思考。我感触最深的是思维品质部分,在日常教学和公开课教学中也让我困扰的一个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他举的几个缺乏思维含量的课堂互动和作文,这些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会觉得是非常不错的作文模板,程教授的几个反问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框架,给学生思维的发散上了一把锁。反思自己的平时教学中确实经常会提出一些过泛或不符合学生真实情况的问题,一些很明显是“Yes/No”的答案,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结果课堂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这一点,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花更多时间在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上了。

雷老师最后帮我们总结和分析了新课标改革后的内容。未来的英语课占比越来越低,考试难度却越来越大,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很多压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要求,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能力,阅读也能增加孩子们的词汇量。最后雷老师鼓励了我们英语教师要坚定地走下去,给我们打了针“强心剂”。相信,不管教育怎么改革,我们依旧会保持这份初心,虔诚和热情的对待英语教育事业。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第8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在老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二、多表扬,少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表扬和批评对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而后者则恰恰相反。因此,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并保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格外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教师要真诚地鼓励他们去努力学习,促使他们学英语,说英语,并要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使其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大胆讲,大胆说,逐渐完善自我意识,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保持其足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愿望。如当我们教《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10“I’m going to be a football player.”时,第一步,唱英文歌曲。唱一首英文歌,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使其积极配合课上的活动,同时还可以习得英语语音和文化背景知识。第二步,头脑风暴。说出社会上流行的职业,探讨哪些职业会成为下个世纪最热门的职业,这些职业的特点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某些职业会走俏?你本人又想从事哪一行?在学生积极讨论中,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这种兴趣,教师应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要设计好每一节课,使其有趣味,尽量多扬少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能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习的活力和动力。

四、导课新颖,产生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英语课,良好的开端很重要。成功的导课,不仅能迅速将学生引入课堂状态,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关键是创造最佳课堂气氛,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好基础。

五、探索知识,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这还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这种探索过程艺术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亲自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英语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知识产生的原由上,使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造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探索新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变换教法,诱发兴趣

教师不能像一个蹩脚的厨师,每天都为他的同一批顾客做同样的饭菜。要像一位高明的演员,会塑造出有血、有肉、有特点、令人崇拜的人物形象。上一节课,就是演一出戏,要使表演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此可借鉴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总体课时精心分配后,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情景教学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适时地、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方法。

七、练习设计,增添兴趣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既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其巩固所学的知识。

八、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英语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尤存”,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小结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小结可由教师来进行,也可由学生来进行,也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对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延伸拓展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小结往往不够重视,下课铃响了,匆匆忙忙应付几句就结束了,造成一节课“虎头蛇尾”,有了好的开端,但不能善始善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小结的功能,以使每节课都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2021办公室文员实习日记下一篇:题为青春的使命演讲稿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