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

2024-06-07

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精选5篇)

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 第1篇

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

[导语]

平心而论,与试卷中降低了难度的其它剖分一样,’98高考小作文(题目及要求见前文[考题四]没有为难学生。就其形式而言,补写应为记叙文“宗族”的一个“成员”,考生应该得心应手;就其内容而言,所提供的首尾两节文字(含标题)浅显易懂,涉及的人物也仅有小乐和妈妈二人,考生只须围绕“洗鞋”补写出小乐和妈妈两人的有关活动,文章即可告成。遗憾的是,阅卷时发现,这短短的200字左右的补写片断,恰恰使许务考生重重的摔了一跤。这就是提醒考生,切不可小觑“片断作文”,因为借片面作文(或补写或叙写等等)这一“斑”足以窥视一个考生写记叙文水准的全“豹”。那么,一些成功之作又是如何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呢?本文侧重从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底蕴。底蕴之一:立意贵而准

[点拨]

一般说来,文章立意讲求新、深。而片断作文当属情境作文,真立意透径明显不同于命题作文,它必然受制于所给材料,因而,它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准确体现情境要未。就‘ 98高考小作文而言,所给的题目、开头以及结尾对考生已有了隐性限制:妈妈为什么“只洗一只鞋”?小乐为什么能“穿着一双千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这中间,小乐该怎样想又该怎样做?这是立意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如果写妈妈、小乐以外的一个人,比如奶奶心疼小乐,替他洗了鞋,或写妈妈生病住院了,小乐抓住“机遇”,亲手洗鞋以回报母亲等等,均属离题。正确的立意可以有以下几点:或者写小乐从中体验到了“自立””自强”;或者写小乐从中感受到了做事不能”粗心大意”“半途而废”;或者写小乐从中意识到了“要热爱劳动”。另外写”妈妈的辛劳和爱心感动了我”等等,只要行文能自圆其说,亦未尝不可。

[例文]

“咦?”小乐拎起那只沾满了泥的鞋。“妈——”小乐没有听到妈妈答应。“这就奇怪了,妈妈星期天从来都不上班,今天去哪儿了?”小乐心里纳闷儿,“莫非?……嘿嘿,考验我?我露一手吓你。”小乐的嘴角翘起一丝调皮的笑意。水盆一只,洗衣粉一袋,鞋刷一把,一切准备就绪。小乐拍了拍脏鞋,“唉呀,老弟,今儿个是刘邦见项羽——不得已啊,您就忍着点儿吧。”说完水光刷影,泡沫四飞,不消五分钟,鞋子便白得像新的。小乐正得意,楼上阳台上探出一个人头来,“小乐,有刘邦晒鞋的谚语吗?”小乐笑了起来。中午太阳很好,鞋干了。

[简评]

这是一位江苏考生的习作,被评为一粪卷,得20分。就立意而言,作者侧重写机灵的小乐接受妈妈的“考验”,自己动手,洗好晒干鞋子,短文写得生动活泼,而文章的立意也十分准确、鲜明。底蕴之二:选材须新鲜

[点拨]

题旨吃准了,选材揭旨便成了关键“一着”。阅卷时发现,为数甚多的考生大体这样写道:小乐回到家,看到另一只鞋没有洗,便想,妈妈肯定是在教育我,于是便洗鞋——打水、泡鞋、擦肥皂、使劲刷……终于洗得于干净净。我们发现,这类题材的作文青不少描写非常主动、细致,但何以得分一般?原因十分简单,这些文章的选材产主了与他人“撞车”的现宝。须切,思路雷同,材料相近且平常,乃选材之大忌。相反,一些选材新、奇的文章就能“鹤”立“鸡”群。比如,有的考生写小乐想到了童话或寓言故事,从而破译了妈妈的用意;有的写小乐看到动画片而大受启发;有的写小乐看见妹妹在试衣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从而羞愧不已……此类选材就不比寻常,有了新意,其得分能高于他人便不足为怪了。

[例文]

“一定是妈妈忘了。”小乐暗自忖度,“等妈回来再说吧!”“啪”一声,小乐打开了电视机,还没看清画面,妹妹却像一阵旋风卷了进来,贬眼问电视节目换成了“大风车”。“金龟子”在傻乎乎地教小朋友洗手帕,还念叨着什么“自己的事自己做”。妹妹咚咚咚咚地冲出去,又咚咚咚咚地跑回来,端着小盆跟着电视里学,又搓又揉。小乐只觉得两边的脸颊似被人重重打了几下,两条腿不由自主地向洗衣间移去。洗衣间的刷刷声与房间里的擦擦声相“应”成趣。

[简评]

与众多“千人一面”的题材相比,此篇选材可谓新鲜。小乐为什么能想通问题并学洗鞋子?电视画面产生了教育作用,这已够“新鲜”,而妹妹洗东西的行动打动了小乐,进而兄妹相“应”成趣,这更让人感到“新鲜”。这也是江苏一位考生的佳作,被评为一类卷,得20分。应该说,选材新鲜是这篇作文的突出优点。底蕴之三:组材有详略

[点拨]

一般说来,支撑这篇小作文的材料有两个:一是小乐想通妈妈的用意,二是小乐洗净鞋子。但组织材料时,这两则村料切不可平分秋色。原材料标题中“只”字就暗示了小乐该想清楚妈妈的用意。如果小乐还未想及以至想通个中原因便去洗鞋,且洗得很干净,就不合情理,也必然不能突出短文中心。因此,组材时的重点之一,便是要详细安排“想”而简略安排“做”,倘若略写甚至不写“想”而大书特书“做”,便“离经叛道”而“越轨”了。我们发现,有的考生在写洗鞋时,只用了“洗鞋””晾干”四个字及相应的省略号,而对想通问题则浓墨重彩,这类作文材料详略便十分明显。另外我们发现,有些短文写洗缝前小乐的心理活动不是十分详细,接下来写洗的文字相对较多,但是在写洗的结果时,“请”出妈妈,写妈妈的“喜”态或妈妈的内心独白,从而点示出妈妈的“苦心”,此类作品亦可谓详略得当且行文灵活。

[例文]

“妈,你把一只鞋忘了洗了。” “小乐,那是留给你洗的。…‘啊?我洗?哼!‘大丈夫当扫平天下’,岂在一鞋?“哎呀,又摆男子汉架式了。那我问你,一鞋不洗何以扫天下?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将来自己走向社会怎么干一番事业?“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一回就听你的。不过,我可是初来乍到头一回,你可得教我。…‘我早就为你想好了。瞧,照着这只鞋认真洗。已一切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请吧!”“想得真周到啊!小乐在此谢谢妈妈了”于是,洗鞋,晾干……

[简评]

这也是一篇得满分的作文,除了其它优点,本篇组材详略得当,堪称引人注目。值得称道的是小乐洗鞋,文中只用了四个字及一个省略号,而在母子对话即想通问题方面则浓默重彩,如此安排文章的中心可谓明确而且突出。底蕴之四:衔接应自然

[点拨]

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篇首,这就要注意能启下文;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结尾,这就要注意能承接上文;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文中,这就要注意能“瞻前顾后”:“前”能续开头,“后”能接下文。另外,所补写的文字内部也要衔接自然。比如,“想”和“做”之间应该接榫自如;而详写的“想”,如果内部还能细切“层面”,那么也要能连“点”成“线”,则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例文]

小乐沉思了许久,然后放下书包,走进卫生间,拿着刷子走了出来。他一手拿着脏鞋,一手操起鞋刷,洗起鞋来。“这鞋怎么这么脏啊!”小乐叹道,“这刷子怎么插不进去呀!”他用力一推,鞋子一滑,掉进水里,溅得满脸污水。他一边用左膀臂擦汗,一边继续洗鞋,似乎比刚才的动作熟练了些,手脚也利索了些。大约半个钟头过后,鞋终于洗得差不多了。看着妈妈洗的那只,再看看自己的这只,小乐笑了。妈妈回来后,看到小乐的“杰作”,开心地笑了。

[简评]

这篇作文被评为一类卷(下),得16分。此篇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衔接比较自然。一开头,用“沉思了许久”承接上文,暗示小乐想通了妈妈的用意。接着写小乐洗鞋,其过程写得完整自然,很有层次。当读者要对此篇“想”、“做”安排是否详略倒置产生疑问时,结尾一句用“开心地笑了”含蓄地强调,妈妈的苦心带来了小乐的“杰作”。全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前后照应,文气畅通。底蕴之五:描写能传神

[点拨]

有时,所给的材料语言十分简朴,几乎很难找到今人欣赏的描写“因子”(比如’98高考小作文材料就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完成的部分就只能平平淡淡。应该说,命题者将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的文字放“淡”一点,这是在为考生降低描写难度。试想,如果所给文字“亮丽”起来,那考生补写的文字能“黯淡”下去吗?阅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或在对话,或在行动,或在心理,或在环境描写等方面给读者“灿烂”的一笔或比比皆是的精彩描写,这就容易令人叹服了。比如,写小乐想问题的神态是”搔了搔头皮”“嘟哝着”;写洗鞋时的情景是“水光刷影,泡沫四飞”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描写颇见功力,自然能引人入胜。

[例文]

小乐感到疑惑:“怎么,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忘了?不可能!妈妈干什么都是认真的呀。”小乐又搔了搔头皮,嘟哝着:“都是妈妈不好,下午老师要我们穿这双鞋,只洗了一只,可怎么办呢?……还是自己洗吧!”小乐便搬一张小凳坐下,自己洗起来。他平时只见妈妈洗,自己从没动过手,洗衣粉不是放少了,就是放多了,闹了个满头大汗。终于把这只鞋洗好了。这时他发现桌上有张纸条:“妈妈只洗一只鞋,是要考验一下我们的小男子汉。及格了吗?小乐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暗自说:“妈妈,您该放心啦。”

[简评]

这篇习作写得生动活泼。描写小乐的“想”时,有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也有神态细节的间接描写;描写小乐的“做”时,用“满头大汗”状写了洗鞋之累,用“嘴角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描写了事成之喜。另外.从整体上看,语言生动,颇能吸引人。

[结语]

’98高考小作文的写作实践启示我们,续、补写类记叙文的写作,虽属小题,貌似简单,其实它也自成记叙“方圆”,拥有记叙的“领地”。此类作文欲想“红杏出墙”,在操作时就必须小“作”大做,潜心安排适用的“对策”。

“对策”之一:审题要“明查暗访” 给材料片断记叙文的审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欲使其切合材料要求,审题时必须“明查暗访”。“明查”即根据材料后的“显性”要求进行考虑,”暗访”即对所给材料的“隐性”要求进行深入思考。一般说来,挖掘材料的“隐性”信息的途径有二,一是从所给材料的情节、人物、事件甚至标题等角度人手,深“追”细“究”补写、续写部分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所完成部分才能与原材料珠联璧台。二是补写、续写部分的内容毕竟由考生自由安排,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必须充分借助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大胆驰骋想象,进而将新鲜合理的“主活”搬上小作文的“舞台”。

“对策”之二:谋篇须小“题”大做 “麻雀虽小,五脏惧全。”补写、续写类片断作文虽属小“题”,但成文时少不了大作文的“影子”。事实上,只有能“克隆”出记叙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描写等方面的“因子”的片断作文,才可能博得欣赏者的“掌声”。因此,考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国都必须小“题”大做,对记叙文的诸多“因子”进行全方位“扫描”“透视”,这样小片断里才能闪射出记叙文的“光辉”。

“对策”之三:描写贵言简“形”丰 记叙文里的片断作文考查,十分看重学生的描写“功夫”,由于受字数的限制(一般在200字左右),用精简的文字使人或物或景的形象栩栩如生,丰满而韵味十足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就成了考生进行片断描写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考生只有精心选择描写的角度、方法,精心遣词造句,才能使片断描写臻于言简“形”丰的感人境界。

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 第2篇

孔子——落拓的布道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非常重视,《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君子固穷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望着滚滚而去的河水,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高考作文经典人文底蕴作文素材(2)

庄子——洒脱的智者

☆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隐忍的成功者

☆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

高考作文经典人文底蕴作文素材(3)

屈原——高洁的情操与远大的理想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高考作文经典人文底蕴作文素材(4)

司马迁——坚韧与顽强

☆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伟大!

☆司马迁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浅谈高考成功作文的几种技巧 第3篇

浅的作文水平, 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点。浏览历届高考作文, 高谈分者不外乎构思结构、是审题立论证方法意、、文选化材底分蕴析、、高的亮点。语言创新下面就几届高考成功作文等方面有吸引打动阅卷者考一中的一、拟好题些技巧, 目出亮点谈谈我的看法。

成题目像珍珠, 吸引读者的眼球;功●然;题目题目像文像反光镜, 章的眼睛, 让文章的让你能看出主旨一目了作永文章笼上一层李它的“灵魂”。一个好的题五彩的光环。如目, 意蕴盎会给文果话题然的的““寻回失落的世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富有沉紧扣的比辩证的重感的““感情那山, 与理智那水, ”那, 揭示女人”, 主旨对几的“父亲, 我爱你”等, 都是让读种作中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者眼睛为之一亮的文题。, 在高考写技二作文、如何快速切题明确主题好切, 入使阅卷者一巧劣, 下抓是所有学住主旨, 准确地判断文章的生共同关注的要点。这优

样的做法很多, 作者仅提两点作为参

考。1、巧设“题记”明意向。好的题记可以增加作文的文采, 可以点明作文的意向和内涵, 可以在读者和作者或阅卷者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下面有几例“题记”:像《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其实,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 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像《感动, 点一瓣心香》:“高楼越来越多, 空间越米越小。冷漠越来越多, 温情越来越少。然而, 感动, 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 诠释人文的内涵。”上面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恰当地运用了“题记”的形式。虽内容各异, 但都写得韵味十足, 即点明了中心内涵, 又增添了文采。2、开篇抒情点题旨。高考作文, 题旨不应过分含蓄, 不管议论文或叙述文, 都应让阅卷者较为容易地找出其中的主旨, 而作文的开头恰恰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地方, 即人们常说的“风头”。例如:一位同学在《在征程中欣赏风景》中这样写道:“漫步在这繁花似锦的街头, 望着潮水般涌动的人流, 忽然涌出一股疲惫与感伤。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千年后的子贡, 站立在喧哗的街角, 双手合十, ‘愿有所息’。”作者根据眼中所见之景, 用极富抒情色彩的文字点明了主旨, 提出了“愿有所息”的观点, 把人带入深层次的思考之中, 希望人们在人生旅途中重视过程, 适当地休息和总结人生。

三、照应文题做结构

上面已经提到开篇“破题”对文章的作用, 要想使文章脉络清晰, 还要注意照应, 形成前后呼应的趋势。契科夫曾经说过:“写文章要是你开头提到墙上挂着枪, 那么在中间或结尾就一定得开枪。”只有这样才能使悬念得到解答, 情感得以深化, 主题得以突出, 结构更加严谨。要按作文的性质, 安排好结构, 使之脉络清晰。是议论文的要安排好论点的提出、论证过程和结论;是记叙文的要安排好事件的时间、地点, 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及意义;是说明文的要按事物的方位顺序、或事物的成因、变化、功能顺序来安排结构。在写作过程中, 要注意到开头点题、中间联题、结尾扣题, 使文章和谐自然、井然有序、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亮点频出。例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的最后结尾:“要想我们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 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 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 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 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更深刻的意义!”一下子紧扣题目, 深化了主题, 并把感情深化了, 所以得到了高分。

四、善用修辞强语势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是不会感动人的。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像醇酒一样赢得读者的欣赏与陶醉, 就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使之生动形象、气势磅礴。例如《放飞安逸的梦》中的一段:“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将意气的帆, 在生命中扬满, 到中流击水, 看时代风光;将意气的剑, 在生命中磨亮, 披荆斩棘, 不怕前路漫漫, 我自力创辉煌。”在其中运用了排比、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 语言生动, 语势强烈, 形象地表达了“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的辩证关系,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名言警句锦添花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第4篇

开展这一活动是有一个由头的。从高考作文改卷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作文材料旧,空洞无物。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少鲜活的新例。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三学生时间很紧张,没有空看书看报,更没有闲暇去思考生活与人生。观察力和触觉都变迟钝了。这对写作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经常抱怨,每周写作文,人都被掏空了。只进不出,感觉被掏空是很正常的。同学们在高三这一年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光有应试技巧,无异于无米之炊。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创设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人生,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肚里有货,才能处变不惊,也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材料而造成偏题离题的情况。这个活动的全称是“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所谓高考作文“素材小全”,是相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厚重的“素材大全”而言。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由同学们自己提供素材,师生加以总结分类、装订成册。由于同学们提供的素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更易用好用。

我的做法是让同学们从听说读写多方面构造一个素材积累网络。这个网络由这几部分构成:读书笔记,每周练笔,课前演讲,堂上作文提纲训练,针对某一次作文话题做专项素材积累,从优秀作文中找素材,把语文课本中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等。

有一个同学在课前讲话中,讲到史铁生的《命如琴弦》,另一个同学在周练中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命若琴弦——为活着找理由》。又有一个同学在课前演讲中讲到《狼图腾》的一个情节:狼捕羊时,非常善于等待。白天牧羊人在,狼不动声色,静静等待;晚上羊睡觉时,狼仍然没有动静,因为羊在这个时候警惕性仍然很高;一直等到羊憋尿时,狼才出动,羊最终惊恐奔跑,膀胱破而死。在之后写作中,不少人用到这个材料,有的为了论证最佳时机的把握,有的强调要等待。这些元素互相促进,拓宽同学们的接触面,加深对素材的印象。

制作“素材小全”具体的操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简易操作、分头收集、资源共享、专题归类。

(一)读书笔记

每周五篇读书笔记,形式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字数不少于50字,每一则都可能是“素材小全”的内容。坚持写到“一模”,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化“无形”的阅读于“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而且50个字,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做得到。实际上,不少同学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甚至乐趣,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一两千字也不少见。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每周练笔

每周一篇练笔,不少于800字。高三上学期不限话题,自由写作。高三下学期可隔周限话题。周练给等级,部分给评语。周练是对同学们写作的直接训练,由于内容不限,可以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

(三)课前演讲

每周固定一、三、五的语文课前5分钟给演讲,内容不限,同学们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这不仅考验能搜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演讲过的材料也就成了“素材小全”的内容部分。

(四)作文提纲

高三下学期,每一到两周可以进行一次堂上作文提纲训练,模式如下:

材料: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可以设计四个材料。下课收上来进行整理,好的立意与例子进行归纳。讲评完后,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材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收上来继续整理,适当修改后印出来再发给同学们,作为素材积累。

(五)专项素材

上学期每两周一次堂上作文,下学期每周一次堂上作文,除了及时评改讲评外,还可拓展延伸,如就其中一次作文做专项素材积累。例如其中一个话题作文:有这么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只有放飞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请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挑出最贴切的例子,如: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墙。”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以此类材料加以引导,让同学们领悟哪些例子最切题,然后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再找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可以上网查,可以翻书报。同学们交上来后,老师修改做整理后印发返回。两个教学班就有八十个小故事,这八十个故事不仅是“志向”方面的有力例证,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发掘材料的立意,用简洁的文字把它概括出来,写在上面,在其他话题的作文中可以引用。

(六)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包括每次堂上作文教师挑出来的范文,每次大考年级甚至广州市挑出来的范文,还有每年《语文月刊》(7-8期合刊),以及手头的一些优秀作文集。这些优秀作文值得借鉴的有立意、结构、语言表达,当然少不了对其材料运用的借鉴。同样写苏轼、屈原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拿50分以上,有的只能在及格分上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本身,还包括素材的运用技巧。

(七)语文课本

读了12年的书,即使任何课外书没有读过,能用好这十几年来课本的东西,高考也能写出好文章。2000年高考,一位山东考生的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就将课文内容信手拈来,一样写得文采飞扬。可将课本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

1. 一个材料几个角度:《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亲情友情:《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陈情表》

团结合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师说》

3. 把课文按照一些专题分类:

民心向背:《谏太宗十思疏》《孟子见梁襄王》《过秦论》

环境保护:《寡人之于国也》)(《阿房宫赋》

逆境成材:《报任安书》《滕王阁序》《勾践灭吴》

自信自爱:《将进酒》《师说》《鸿门宴》《游褒禅山记》

坚持不懈:《劝学》《离骚》《游褒禅山记》

这几种训练非常容易操作,同学们全员参与,收获面大。

分头收集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我充分地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按照人物篇、自然篇、社会篇分组来收集资料。人物篇中按内容分为商界、体育界、科学界、娱乐界、政界等;按国别分为中国、外国;按时间分为古代、现当代。自然篇中分为植物、动物、景观和其他。社会篇分为历史和时事。对于有所耳闻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要求同学们知道多一点。比如: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有钱,但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最令人震撼的是捐了一大笔钱给慈善机构,那么究竟捐了多少?捐给了谁?他跟比尔·盖茨之间有什么故事?

什么是“蝴蝶效应”?……

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熟悉的事不熟悉的细节,每个小组在自己的领域里尽情收集,素材的内容首先吸引自己,打动自己,然后试图去吸引和打动别人。艰巨的工作分开做,省时省力。再加上每个人的视野不同,展现大家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资源共享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把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

前面提到每周练笔,同学们写完了,教师批完了,工作并没有结束,教师每周将优秀的周练(每班大概四五篇)复印出来,张贴在班上。不少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习作偶尔甚至仅有的一次被张贴出来而充满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关注生活和自我的积极性提高。其中精彩的内容收录到“小全”系列中去。

课前演也是如此,演讲完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发言浓缩成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用word形式放在班级电脑的文件夹里,作为“小全”的一部分。一学期后,我将其整理起来,印成名为“2007届高三课前演讲材料”的资料,发给每位同学,例如:

未上过学的火箭之父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由于严重的并发症,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学校不收他,母亲只好教他读书写字,可是两年后,母亲却患病去世了。在做守林员的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走上了自学之路。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一直读到大学课本,自学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等课程。这样一个失聪的人,一个没有跨进学堂一天的人,由于始终如一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樊倩雯提供)

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

在一次工商界的聚会中,几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个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第二个老板听了之后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析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让第三个人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边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职责的分配,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业绩直线上升,蒸蒸日上。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正是这个道理。

(李智荣提供)

如是格式,整理下来,大概20页,这些材料,由于同学们听过一遍,再看的时候,印象很深。再加上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所以兴趣更大,容易记牢。

专题归类

例如: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动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那么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并隔绝一切可能让它移走的条件。不久,试验者看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卷柏在几次将根拔出准备游走,却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试验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由此可见,不是环境的水分不够,而是卷柏没有直面问题。相反,只要它不逃避,伸展着根,积极地去寻找深埋在土地里的水分,最终将会枝繁叶茂。

(罗维提供)

不少同学提供的例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一类更好用更实用。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可能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微型的“系统工程”。收集整理运用的过程中,人人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体现其“知识性”;素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其“社会性”,全过程都是同学们自己亲自发现、加工,并参与组织工作,可以体现其“实践性”。

搞“素材小全”是个细活,需要慢工,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要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多元而简约地去强化,就能做到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古语“观千剑而后识器,操百曲而后知音。”通过积累,同学们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旦有机会表达,就灵活运用,厚积薄发。

作文的底蕴 第5篇

更让人担忧的是, 由于评价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时下很多学生居然认同作文可以“速成”, 更荒诞的是语文教师也常常把“速成”当做尚方宝剑来指导作文教学, 觉得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定做”二类以上的“模型作文”。其方法是:先把文体 (大多是散文) 和框架 (通常是很另类的一些文体或者是时下很流行的片断构思) 定下来, 弄点“李白”“王昭君”之流及其诗句、典故往里面一塞, 或者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百试不爽的素材填充进去, 然后扣住题旨牵强附会地用中心句或者结尾句“点睛”一番, 便大功告成了, 花哨的结构和堆砌的语言很容易让阅卷老师给出二类卷的分数, 语言功底好一点, 再碰上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老师, 甚至还能拿到个“满分”。不说话题作文, 就是命题、半命题作文, 靠这一手段博个高分的概率也是非常的高。作文, 本该是靠积淀才能成就的语文素养, 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用流水线“克隆”出来, 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我们固然不要求学生都当作家, 也不期望所有学生写出的文章都要以满分的标准来要求, 但是作为语文教学中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学生的积累、感悟与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 我们总希望能有一些真枪实弹的有底蕴的实力文, 不要让作文成为可以机械生产的“速食面”, 它是需要底蕴的。

一、生活底蕴

我们不妨做个实验:一个刚刚还在眉飞色舞神侃的同学, 要他停下来将刚才所说的话转换成文字, 十有八九该学生会咬着笔杆迟迟下不了笔。这就怪了, 理论上只是放慢速度把口语转换成文字, 变化一下形式而已, 应该没有什么难度, 词语还是那些词语, 句子还是那些句子, 内容还是那些内容。可是事实上学生一拿起笔来“写”, 丰富多彩的生活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非考试状态下是如此, 如果是各方面限制都很多的考场作文呢?远离丰富多彩的生活胡乱编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很多教师往往将其归结为学生的阅读沉淀、语感习得不够, 这确是缘由之一, 但是更不能忽略另外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说”在客观上表达起来更加快捷、更加娴熟, 十多年下来随时都要运用练习, 而不像作文那样好几天甚至一两个星期才用上一次 (如果不要求每天写日记或随笔) , 因为生疏, 所以不能娴熟;因为不能娴熟, 所以表达会有困难;因为表达困难, 所以没有兴趣;因为没有兴趣, 所以无意识抵触;因为持久抵触, 所以愈难下笔。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二是缺乏有效指导, 不知道如何将万象生活和百种感受生龙活虎地转化为丰厚的文字。三是平时对生活缺少应有的关注与思考, 对生活的体验大都是浮光掠影, 更没有哪怕是间或的潜入思考, 不曾在脑际停留, 没有形成一个有印痕的素材库。只有留心了、思考了, 生活才能被放大, 随着体验与感悟的深入, 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 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 才会形成一种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的表达冲动, 当这种冲动积蓄到非“泄洪”不可的时候, 文章就能一气呵成了。

2007年湖北襄樊中考有篇满分作文《珍藏母亲的眼泪》, 写的是母亲两次为自己而掉的泪水, 其中有一次就非常的感人, “我”因为逃课上网, “晚上我一进家门就被母亲一把推在地上, 接着就是雨点般的鞭子抽在我的脸上。一鞭下去, 就是一条血痕, 疼得我哇哇直叫。”“打完后, 母亲把我抱到床上, 要给我的伤口抹药。”当“我”不让她抹的时候, 母亲坐在床边暗自垂泪, 看到母亲伤心成这样, “我的心软了, 脱掉衣服让母亲抹药。”母亲看着我身上的伤痕, 又哭泣起来, 自责自己不该下那么重的手。文章没有豪言壮语, 有的是细腻的描绘, 没有落俗的反省, 反而在短短的几百字里把母亲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开始的狠打, 接下去的抹药, 再到后面母亲哭泣着自责, 天底下的母亲有几个不是这样呢?这就是生活, 我们提倡对原生态的生活进行适当的过滤然后予以呈现, 非常的真实。作文本来就是呈现生活和生命精神状态的, 不应该有那么多的顾虑和讲究。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一是作文的根基就在生活, 离开了这一沃土, 文章难以“枝繁叶茂”;二是刻画人物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有时看似有损形象, 实则是丰富了人物形象, 真实立体的呈现, 才会更有生命力;三是展现生活的时候, 要注重场面与细节描写, 并调动各种感官, 多管齐下, 用丰厚的生活来塑造立体的人物, 抒发真挚的情感。先占有丰富多彩的“物”与“事”, 才有可能对生活做出深刻而独到的思考, 文章才能引起共鸣, 才更显价值。“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的就是这个理。

二、生命底蕴

时下很多作文有个通病, 那就是生命的缺失, 只有文字组合, 不见鲜活的生命状态。这里所说的生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生命, 本来作文是很个性化的文字行为, 表达欲望的实现应该畅快淋漓的, 文字间喜怒哀乐的流淌是肆意的, 思考评判的呈现是直接的, 可是时下的文章很少能看到这些, 写文章变成了码文字的游戏;二是客观世界本来的生命状态,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是鲜活的, 作文要还原其生动立体的一面, 文字的静态呈现, 必然缺少生命气息。要知道, “作文是生活的记录, 是生命内需的独创性活动”。[1]离开了生命, 作文难有活力。看看那些经典的文章吧, 只要读一遍《老王》, 那个孤苦的老王和满是愧怍的“我”便难以挥去, 因为他们是以一个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活”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赵丽宏《炊烟》浓缩的是一个典型的群体生命 (质朴的农民) , 文中那对热情好客的夫妇和那山坳的炊烟是那样的让人难以忘怀;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血与泪幻化而成的, 每每读着《秋天的怀念》, 总是憋着哭不出来的感觉, 一个面对瘫痪的儿子无能为力任由孩子发泄只能躲得远远的母亲让读者的心在抽搐, 没有生命, 就不能成就这些文字成为经典。

罗荣荣同学的作文《我们的204》写的就是寻常的寝室生活。

“啊, 我没衣服穿了!”

“怎么还在下雨, 衣服都干不了了。”

室友们一边翻箱倒柜, 一边嘟哝着。寝室和洗手间里挂满了五花八门的衣服, 真是应有尽有。平时, 我门去W.C都是靠吃奶的劲才能挤进去。

“有时, 下雨才能让我们懂得阳光的珍贵。”小G故作诗人状, 双目紧闭陶醉于其中, 招来室友们一致围攻, 七八个拳头飞过来, 幸好小G躲得快。不然, 准被我们从二楼上扔下去了!

可我今天很同情小G, 并没有出手, 因为他的话颇有点哲理。不是吗?总是在久雨初晴时, 才听得到有人很惊奇地说:“今天的太阳真美。”或感叹:“有阳光的日子真好———”

洗脚, 关灯。

这段略带夸张的文字很好地还原了就寝前的一段生活, 个性飞扬, 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情趣世界, 关键一点是有了生命意识, 无论是写的人还是被写的人都成了鲜活的主体。因此文字也就熠熠生辉了。

只有还原生活及其万象的“生命”, 文字才有生命, 文章才能充满生命气息。

三、思想底蕴

提到思想, 大家总觉得它高不可攀, 似乎学生的作文谈不到这个层次。其实未必, 不要总认为思想一定要大到关乎天下责任、导引人类举止的宏大程度。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思想是阅读与思考的深层发展, 是生活积淀与感悟的自然升华。思想的折射更多是态度问题, 因为它有深有浅, 只要能倾吐你的心声, 展露你的见解, 都可以称为思想, 任何思想都源于最初浅层的想法, 然后一步步地变得深邃起来。你要让自己的中考作文胜出一筹, 那不妨让老师看到你的身影同时也能看到你略显稚嫩的思想在晃动, 即呈现个性化的见解和主张。但是个性不等于偏激, 新颖不等于没有起码的规则, 你要做的是力图让人看到有一个富有初步思想的“立体人”在写作, 这样文字也就容易站立起来了。

现在“快餐文化”迎合了大批青春期孩子的胃口, 在他们看来, 阅读这些休闲文字无须任何负担, 有的是阅读快感, 但是学生一味沉浸在这样的快感之中使他们对生活的着意体验意识和范围都大大地缩小了, 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程度也浅了许多, 他们的阅读与关注已经充分地娱乐化、浅层化和流行化, 缺少了应有的沉淀与体悟。他们对明星的绯闻艳事了如指掌, 却对弱势群体的辛酸与泪水视而不见;他们戴上耳麦对流行歌曲的靡靡之音如痴如醉, 却对灾难的号哭和底层呐喊置若罔闻;他们捧起青春读物废寝忘食, 而对经典作品却是避之不及。在这样一种没有厚度、没有深度、无须思考的文化熏陶之下, 没有了责任感, 没有了必要的感悟, 没有了必要的思考, 没有了起码的见解与主张。因为一个人爱思考, 他就有亲近思考的机会, 越是深入思考, 也就越能闪烁出思想的火花。时下很多文章连最基本的描绘和叙述都是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那又怎么谈的上思想层次的东西呢?很多学生压根也不想这个问题。所以要在文章中彰显思想, 就要有强烈的关注意识, 要深邃地去品读生活, 感悟出生活所应折射出生命的真谛, 使文章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文章要再现生活, 但是不能仅仅是再现生活, 要透过表象去思考生活, 要有解读生活的能力, 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思考展示的过程。有一次, 笔者让学生以“农民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下面是一篇颇有思想见地的文章。

《春节随想》———作者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他认为农民工之所以要回家过年, 就是为了寻找尊严。因为一年到头, 在繁华的都市里, 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抬起过头来。为了养家糊口, 他们忍辱负重, 受尽凌辱, 只有回到家里, 在家人面前, 才能找回做人的真正的尊严。在家人面前, 他们无须低头哈腰, 不必遭受无端的白眼呵斥, 可以给父母和孩子买些东西, 尽为人妻为人夫的责任, 有家的温暖, 真正地找到做人的感觉。这样有深度的文章离开了思考与解剖是无法斩获的!

有了思考, 就会有思想;有了思想, 就会有深度;有了深度, 文章就会有档次。

四、精神底蕴

从更高层次的终极目标来看, 作文教学应该归依到人格建构上来。真正的作文是与做人紧密关联的, 所谓“文如其人”, 便是说透过文字大抵可以窥见“其人”, 即作者的气质、胸怀、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等, 所有这些, 都是作者的一种精神活动。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 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的观点, 王昌龄则认为“夫文章兴作, 先动气, 气生乎心, 心发乎言, 闻于见于耳目, 录于纸”, 由此可见, 作文本质上是需要精神活动参与的。到中学以后, 学生的情感、个性和认知都会进入一个快速的异化发展期, 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精神活动, 都将呈现复杂化、多样化, 差异性非常大。但是这种精神层面的差异性并没有反映到文章之中, 大面积地同构作文, 一味追求语言、结构与技巧, 缺乏应有的精神活动和精神差异, 文章显得单薄而又贫瘠。严格意义上说, 没有精神参与的文字还不能叫作文。

写作, 是一种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 它应该是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后的一种心智反映, 是沉淀 (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与反刍 (思辨感悟) 的结果呈现。从写作的本质上看, 它“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 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2]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属于物质层次的语言文字本身, 还应该有属于精神层次的心灵折射。它不是一种只有简单技术含量的纯粹技术行为, 而应该是精神层面下的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技术的层面上予以指导, 还应该注重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开掘, 让学生写出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产品。

精神是一种个性, 是一种风骨, 是一种境界。有趣的是, 在“日韩风”盛行之下, 学生的作文与柔弱的外表有惊人的相似:唯美、靡弱、苍白, 很难见到腰杆挺直、有厚重文风的大器之作。虽然看起来辞藻华丽, 文采飞扬, 灵动流畅, 但是很难掩饰其内容的空洞, 感情的虚假, 思想的浅薄, 文字的同质化、空泛化成了普遍现象。其实文章就是心灵的释放, 当你的表达欲望达到非发泄不可的时候, 白纸上方的天空全为自己所独有的时候, 便可以旁若无人、无拘无束释放生命的张力,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一泄千里。身体与灵魂都融进文字中间, 文章的“骨”出来了, 文章的“精神”也出来了。正如纪伯伦所说, 作家之于写作, 就像鸟儿清唱枝头一样, 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 而不是跌跌撞撞、扭扭捏捏的结果。顾城的《一代人》:“黑色的世界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就这么短短的两句诗, 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像, 一个时代的心声。诗人把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把自己的淡定与憧憬都浓缩在两行富有张力的诗句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 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作文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它不但需要对生活的关注, 更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对生活进行思辨, 这样, 文章的深度也就出来了。

要让作文有“精神”, 必须在“笔墨”上获得自由, 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为独抒心灵创造足够的空间和平台。新概念作文为什么能在这么多的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 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就因为它几乎没有羁绊的约束, 可以自由真实地展示内心世界, 任由全新的角度和视野来审视生活, 对生活进行深度的思考追问和解剖, 有精神的独创性, 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闻到作者呼吸的芳香, 听到心灵的碰撞, 这是“预制”样板文和“速成”文所不能比拟的。

严肃地说, 作文是不可能“速成”的, 它是需要用底蕴来构建的。

参考文献

[1]蔡伟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69.

上一篇:两年后的自己作文下一篇:2022年心目中的北京冬奥满分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