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2024-06-28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精选12篇)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第1篇

德育案例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崇州市王场镇东关小学校胥艳丽

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班集体或多或少总存在一些特别的人,他们成绩总是掉车位,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高分,他们上课总是自由散漫,他们这些行为并不是他们真心的表现,他们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表扬,同学的认可。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总会提到“学困生”三个字。学困生的问题是我们最需要交流和探讨。帮组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学困生的关爱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

一、用微笑感染他

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作为教师,面带微笑的与学生交流沟通,更容易感染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学困生,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师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学困生本身自制力比较差,上课总爱开小差,搞小动作。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况时,作为一名教师,心里总是会很生气,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生气了,批评了他,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打击他的积极性。这时,我总会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微笑看着他,如果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慢慢走过去,轻轻敲敲他的桌子。这样的做法,既不会让他觉得老师很严厉,又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心,反而会让他觉得不好意思,很快就能将心思放回到课堂上来。我们的微笑,给了学生安全感,给了学生亲切感,更能拉近学生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二、用关爱走进他

爱是教育的灵魂,缺少爱的教育,是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耐心的去教导他们。学困生则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如我们的王瑞同学,他学习一直排在末尾,上课时思想多数都游离在课堂之外,一直管不住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下课时,都会多多和他交流,询问他这节课有哪些不动的地方,及时帮他弥补。上课时,我也经常向他投以询问和关怀的目光,通过长时间的交流,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就是自觉性太差。经过我和他多次的交流和补习,他上课时,开小差的时间逐步缩短,偶尔还能举手发言,课后还能主动向同学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从一点点的关爱做起,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让他愿意从心里接受我,也愿意常常来和我交流。

三、用鼓励激发他

世界上,没有人甘心落后与他人,不管是谁,都想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自己感到孤独、气馁、失败时,更想得到别人的鼓励。学困生往往更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同学的认同。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来鼓励他,帮助他,融入集体。如我们班的将新同学,刚开始教他们的时候,成绩一直徘徊在中下游,但是作业从来都是按时完成,上课时,也不爱发言。为了调动他的热情,培养他的自信心,我常常抽他起来回答问题,不管对错,都给予肯定。慢慢这个孩子开始主动举手发言,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有所提高,每当他有进步时,我都会给予表扬和肯定,也让班上的孩子向他学习,做事踏实,从来不三心二意。我也常常鼓励他多于班上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改变他之前之不当的学习方法。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只要们善于去发现,引导,鼓舞它,就能帮助学生的树立自信心,激发他的进取心。

四、用帮助引领他

后进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楚,想改变自己,想取得进步,往往找不到方向和目标。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慢慢走出困境。有的学困生本来对教师有一定的排斥和恐惧。我需要学会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来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与他进行多种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看到自己光明的未来。还可以建立结对子帮扶。让优生去帮助学困生,他们与学困生更有共同语言,也更乐于和自己的同学沟通交流。我们班任婷同学,本身比较内向,我一般课后都爱与她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也让他周边的同学多多帮助和关心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慢慢看到了她的改变和进步,她会主动来想我请教不懂的问题,下课也愿意我谈心。对于这样的改变,离不开我们对孩子的耐心的帮助和引领。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秉持对学困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坚持不变的信任,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去浇灌他们,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当中,让阳光照耀进他们的心田,他们一样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第2篇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的组织和引导者,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头绪多,事情杂,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果没有爱心、细心和耐心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今天所讲的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谈谈自己做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一)用爱心教育学生

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工作尤为如此,面对班级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差异较大的三十多名学生。班主任首先要逐一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研究针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绝不能一盖而论,用同一方法、同一语气、同一腔调去教育不同的学生,否则就要碰壁,使自己的工作难以开展。

这学期又新接了个一年级,班级学额不算大,可男孩子比女孩子多,而且男孩子都特别淘,管理起来也比较吃力,下课经常有告状现象,很令我头痛。不是他碰我了,就是我碰她了,班级里的徐琛同学爱动,经常爱动手撩别的同学,别人总给他告状,有一次我在班级同学面前严厉的批评了他,并要求他给同学赔礼道歉,他当时很不服气,但还是承认了错误,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几次,我虽然批评了他,但我课后找他谈心、交流,他也向我主动承认自己错了今后一定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名懂事的孩子,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就及时鼓励、表扬,他的进步同学看在眼里,老师喜在心里。从那以后他懂事多了,每天还帮老师打扫班级卫生,站队在最后一个,还说老师我帮你管理队伍,我微微笑了说好老师相信你,他对自己就更有自信了,每天看到他笑容满面,我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一)用细心呵护学生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班主任还应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认真做好“五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

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多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

如我们班里的李春成同学,学习一点也不积极,写字慢吞吞的,说话声音特别小,背诵课文在全班是最慢的一个。平时,我及时捉住她的闪光点表扬她,私下里我把她叫到一边,指出她的种种不足之处,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教育他,这样在表扬之后批评,他接受就诚恳多了,最后我充满信心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有进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其实就是给学生最大的鼓励现在他转变了许多

(三)用耐心培养学生

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班主任工作不可欠缺的。

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转化后进生成了每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班主任对他们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更应施以耐心。

班里有个叫林孜瀚的学生,他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字迹书写的特别潦草,课堂上我经常提醒他认真书写每一个字,可是我一转身他就坐在座位上玩,其实这个小男孩很聪明。平时他总是给人一种,“软硬不吃”的样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实在是无计可施了,但又不忍放弃,一次语文课,我让他给同学们读课文,他竟然读得特别流利而且还很有感情,我听后很吃惊,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在课堂上我及时表扬了他,同学们也为他鼓起了掌声,他当时别提多高兴了。于是,我就在他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地创设机会让他获得成功,细心注意他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哲人

说:“使人前进的最大一种刺激物,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做了一点事的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他尝着一点成功的快乐,便会渴望再次成功的光荣”。渐渐的,我感到了他的进步,而且学习劲头也特别浓。朗读能力也越来越提高了。

高尔基说过:“心中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也就是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潜能生,作为班主任,要从心眼里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让他们的心房有爱的阳光暖暖照耀。我认为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是具有这样那样优点的学生。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所以,无须去强求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出色。歧视,冷漠只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我不希望一个孩子在教育的空白中、教师的阴影下成长。爱每一个学生,他们定会被你的细心、爱心、耐心、诚心感化的。我上学期教过一个叫赵磊的同学,刚接班时听说他是留级生,而且还是孤儿,政府把他托付给一户人家抚养,上学不长时间我就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坏习惯,回头回脑,交头接耳,还打同学,不爱学习,身上脏兮兮的,看同学的东西好看就拿走,就连老师兜里的东西他都敢拿,可想而知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身上脏兮兮的谁都不愿跟他坐一桌,没办法只好把它放在第一座,坐在我眼皮底下,而且他还是我们班学习最吃力的一个,虽然他身上有许多坏习惯,我随时对他批评教育,没有放弃他,课堂上我关注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我就让他回答简单的问题,并用微笑的目光鼓励他大胆发言,哪怕他只有一道计算题做对了我就及时表扬他进步了,他就会面带微笑,慢慢的他身上的坏习惯在不断改掉,他语文生字也不认识几个字,更别说读课文了,我就利用课下、放学时间为他辅导补习,由简单的开始,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他的年龄比其他同龄孩子大,接受能力也比较快,生字每天都叫他先读再写,最后口头组词、说话,每次书写我都纠正他规范、认真按格子书写,他也比较虚心,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字迹书写很不错的,你越夸他他越有信心,有时下课都不出去,只要认为自己写的不错就拿来给我看,我就夸她进步很大,不错继续努力,他开心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渐渐地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我每天都面批他的作业,让他及时改正错题。从那以后他很少拿别人东西了,我也经常给他买笔、本一些学习用具,给他找来一些衣物,买水果吃,别看他嘴上不说,心里记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辛勤地努力下,他的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了。我也经常和他所住地方阿姨联系,勤沟通,经常在学习上给他以帮助,赵磊同学他还很懂事,看到我忙时就帮我打扫卫生,打水、擦窗台、就连同学也夸他了,此时此刻看到他开心的脸上,别提我有多高兴了,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觉得我的功夫没有白费,三年级时市里统一面试考试,抽签抽到我们班写字选两组,他没被选中,可遗憾了,他觉得他的字迹书写的很不错,我说老师知道你的字书写的很好咱们以后在班级比赛,他坐在别的班级里表现的也可好了,他不但字书写有进步,朗读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持之以恒的辅导,科任老师的教育下,在赵磊同学自己的努力下,他的各科成绩都能达到60---70分,我很满足,现在我不教他了,刚开学时我有很长时间都没看到他,有一天他看到我乐得说付老师我可想你了,他这一句感动的话语,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有时下课也经常去我班看看,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你对孩子的好,孩子也会记在心里的。

(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班规,才能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做到“习惯成自然”。

在制订各项班规的时候,我按照魏书生老师所说的那样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去制订,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比如在卫生方面,每个窗户由靠窗的两个同学打扫;黑板由某某同学去擦;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去干,我只要负责他们的安全就可以了,因为分工明确,干起来就有积极性;可他们毕竟是7---8岁的孩子,有的都不会拿扫帚,有时扫得都不如不扫,有时就我自己再干一遍。

2、作业由本学习小组长负责检查、上交,然后将作业情况报给我。

3、课下有同学摆放桌椅要摆放整齐。班中大部分同学都有事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班级里的卫生工作做得很好,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好评。4可作为低段教师的我,在课堂上我要求同学们在执笔、坐姿、写字上比较严格,可在语文课上指导孩子书写是一大难点,我自从1990年毕业就开始从事低段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走过22年的风雨历程,感触颇深,在这二十二年的施教道路上,我撒下过辛勤的汗水,留下过感动的泪水,绽放过成功的微笑。每接一批学生,都要给学生布置一个相同的家庭作业:“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劳动的艰辛,进而感受到家长的不易——既要挣钱养家糊口,又要操持家务,又要辅导学习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的目的。但是各种形形色色的孩子、和各种各样的家长也都见过,刚开始从事教学,说句心里话,就连我自己书写的字迹都很难看,根本不成样子,因为我的父亲也是教师出身,看到我书写的字,就说不合格,太难看,让我每天练字,我很羡慕我父亲的字,在他的影响下,我有时间就练字,爸爸随时指导,有时我还让父亲写几个字我再照着写,就这样我的字书写的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再拿出当年的教案对比真的没法看,这些都归功于爸爸的指导分不开。那么我在教学生语文生字书写时,我首先要求孩子先看老师怎么占格?怎么书写,写在什么位置?然后再下笔书写,注意书写的正确姿势,这时我就要下去巡视孩子书写情况,好及时反馈,不规范的再写几个,那么良好的写字姿势是确保写字速度和写字质量的前提,更何况孩子年龄小,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家长也要和老师配合好,常抓不懈,我会让我的学生也书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字。5在 课堂上我要 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检查作业的习惯。培养孩子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习惯。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上下楼规则、不疯打闹走廊上脚步轻轻,保证其安全、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禁止孩子早到校,但不要迟到,不许早退。孩子上厕所一定到蹲位,空隙小很安全的,要不然随地大小便,不卫生。我们的值周生也不好打扫,孩子们都很听话,不随地大小便了。

6、特别是冬天,部分孩子穿的羽绒服长、不好穿也不会拉拉锁,不会戴维脖,我们都得为孩子服务,下课时有的孩子鞋带开了不会系就来找我,笑呵呵说老师我不会系鞋带,看到孩子纯真的笑脸,我总会笑着弯下腰帮忙处理好,然后对她说自己回家后练习练习就学会了,孩子笑着点点头说了句谢谢,还有的孩子领巾开了不会系,这些琐碎的小事都得我们老师来帮忙,当低段教师就是要额外付出很多,孩子的吃喝拉撒你都要管,一样照顾不到都不行,但是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有时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每到下课个别孩子光顾玩了,把脸、手都弄得很脏,上课就得帮他用水盆清洗干净

7、每当班级里有个别孩子生病,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得向家长一样给孩子倒水吃药,摸摸孩子的头还发烧吗?还要随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每到这时我都会告诉班级里的孩子,回家都吃点病毒灵,预防一下。

8、每周一我经常利用班会、晨读、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 纪律,我还会对学生进行品德、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方面的知识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督促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要学会自己来完成,时间长了大部分孩子自理能很强,但还有部分孩子,家长溺爱,什么都不让孩子做,都是家长来替孩子完成的,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就什么也不会做,针对这样的孩子我课后都会找他们谈心,和家长沟通,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不要都包办代替,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交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孩子们渐渐懂得了老师说的话是正确的,回家后就自己学着做,有的孩子的二天来到学习走进教室就说老师我会拉拉锁了,有的说我学会系鞋带了、我会整理书包了、等等一些小事,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收获后的成功喜悦,我都会笑着鼓励一下。(五)注重随时和家长保持联系,以及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通过和家长联系,随时知道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也跟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使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指导和呵护下,健康地成长,刻苦学习,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这学期新接了一

让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第3篇

关键词:做人,立德,阳光,学习

一、让学生在阳光下学会做人之道

人之立世,首先在于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人之立世之基石。我记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用人首看品德是不是高尚,是不是以天下为己任,是不是为国家谋利益,尔后才看是否有学问,“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司马氏所谓的四种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当中,都是存在的,一个班里的学生千差万别,将来走进社会前程各异,何以四种人概括得了的。那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教育他们做哪种人呢?当然是圣人了,其次求君子之道,下下策是愚人之策,小人是社会的蛀虫,千万要不得的。现在所谓的“老虎”“苍蝇”即是。那么我们的使命就相当的大了、难了,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成了难题。将来学生走进社会,不管他是管理国家还是管理家庭,都是一个理。套用司马光的话就是:“凡育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说到这里,我们育人的难题就破解了,育人之术在于一个德字。

二、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先树德

德是做人的精髓所在。大的方面就是“为民族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奋斗,为社会的团结和谐而奉献力量。小的方面讲就是为个人的理想而拼搏,为家庭的美满而努力。古人讲的义字盖天也许就是这个理吧。说了这么多,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呢?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我们的教育机制,才有可能实现上述的目标。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在阳光下从事我们的职业,恪守我们的道德准则,方能培养出健康文明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教师总是躲在自家的屋檐下,总是抱怨老天怎么总下雨,不多来点阳光,于是也就把自己的阳光隐藏了起来,连自己都冷得的发抖怎么可能给学生阳光呢?

三、教育学生和谐处世是生存之道

人是群体生活的,不是单打独斗的,要学会容人,要学会尊重人。我发现现在的学生眼里唯我独尊,根本容不得他人,就连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如此如何容天下呢?我既是家长也是教师。人们都说教师的孩子,各方面都好,学习好为人好,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事实上,我的孩子学习不好,厌学;做人不好容不得他人,不尊重父母。面对这种情况我还不能放弃,我还得加强教育,我思前想后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教师学生都到阳光下,我们大家在阳光下学习生活,那样就没有阴暗可言,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出现。久而久之,阳光会洒满我们每个人的全身的。

让学生在阳光下学习做人,仅仅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学生的首要任务还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司马氏说德胜才是君子。就是说光有德是不行的。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日新月异换了新天。如果我们在不重视知识,那就真的“out”了。这里我讲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单单指书本的知识,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扫描,选取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东西。我们要大胆的取舍,要学习外国的经验方法,不能墨守成规死守一个独木桥往里面挤,没有那个必要。熊掌和鱼我们要兼得,不能只取其一。

四、让学生在阳光下成长,还要学会健身的策略

现在的学生懒于运动,吃完饭后碗筷都不知道收拾,甚至于很多学生都不会自己洗衣服。农村的学生不会喂牲口、干农家活,不会使用农具。城市的学生不会叠被子、拖地、抹桌子,更不要说做饭了。每次遇到新生,我会在班里统计这些,因为不会做家务的学生学习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从来不干家务的学生学习肯定落后,这是规律性的。就是有些教师说的双差生,做人和学习都差。富人家的孩子尤其懒惰,整天躺在那里不知脑子里在想什么,脾气还挺大的,谁也不能说不能动。其他的我们不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让学生在阳光下快乐的玩耍快乐的生活。

我还发现现在的有些学生玩都不会,真是令人担忧。教师这时还得引导学生会玩会休息,要教给他们娱乐的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运动积极地的去运动。每当体育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就很高兴,但是他们高兴的不是痛痛快快地玩耍,而是可以什么都不做,在操场里聊天一节课。这个体育教师也没法。体育教师经常说,你强调的厉害了,学生都请假说是有病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或者运动量稍微大点不是抢倒骨折了就是晕过去了。发生这样的情况学校都作为一次安全事故扣体育教师的绩效工资,所以体育教师与其叫学校折腾还不如安安稳稳地站一节课,这样学生乐意教师愿意。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子处,教师都不敢作为了。

五、让学生在阳光下学会成长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成长,教师经常讲要学会不依靠拐杖自己走路。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是教师“扶着走路”,教师生怕学生“跌倒”,如果不“跌几跤”,学生哪里知道离开“拐杖”如何走路,所以迫切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走路能力”。教给学生成长的方法和策略,是我们的首要职责。要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耍,快乐的生活。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学生的素质很差,在这种情况下,急需要倡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阳光下享受幸福的时光。还有个问题是学生不会玩耍。比如体育课,学生也是不敢放开手脚去活动,教师也不敢让学生做高难度的活动,生怕学生伤着。从另一个角度说,学生不受点伤他就从来不知道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就是前面讲的离开拐杖走路。有一个好的身体,将来才能胜任工作的压力,才能承担起更重的任务。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第4篇

关注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学困生,千方百计地去转化他们,不但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全面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一、微笑面对学困生

微笑是转化学困生的一种基本艺术。微笑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智慧,是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和修养的体现。教师的微笑会使学困生如沐春风,如沐甘露,能催人奋发向上。因此,教师的微笑是转化学困生的一种艺术,是一种难以抗拒的无形力量,正如诗人杜甫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给学困生以希望

希望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火种。只有充满希望,学困生才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学困生只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学困生,关键是教师要给每一位学困生以希望,相信每一位学困生都是大有希望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给学困生以希望的口号,号召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我”就是很棒的。让学困生看得到希望,看到教师对他们一点一滴进步的赞赏与鼓励,从而促使他们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为学困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学生的成长是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学习习惯、态度、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不断碰撞、交流和内化的过程。内化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给学困生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为他们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平台的自我展示,让周围的同伴群体认识自己,在多维运动的时空中,使学困生的个性、能力得以张扬,从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例如,安排一些口才能力好的学困生参加演讲,安排书写较好的学困生参加写字比赛,安排体育成绩好的学困生参加运动会比赛等,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展示自己,呈现自己优秀的一面,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肯定,从而在内心深处一点点滋生出自信,再带动其他方面的努力向上。

四、用爱感染学困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关于爱的教育影响着许多教育者的教育观。教师以“爱的教育”感染学生,他们才会觉得自己被理解,自己被尊重,自己被重视,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学习上暂时落后或思想上暂时后进的局面。因此,教师的爱魅力无限,力量无穷,离开了爱的熏陶与教育,学困生的转化就没有希望。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第5篇

摘要:福建龙岩市武平县第二实小在“关爱行动”的亲情陪伴方面,通过依托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站等途径,建设关爱行动的特色项目——“阳光驿站”。在生活上,营造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在思想上,解决心理孤独贫困的根源;使关爱服务活动有效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明显,受到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的欢迎。

一、思路做法

农民工子女缺乏自信,大都有自卑心理,针对这种实际情况,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实小通过亲情陪伴活动,以“阳光驿站”为载体,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疏导,通过各种活动,创设快乐氛围,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远大理想。

(一)争做“朋友式家长”。由于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各种原因,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精力投入、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方面相对贫乏,文化程度相对落后,有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管教方式过激,对子女起到负面影响,产生逆反心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我比较喜欢跟你们聊天,我都不敢跟爸爸多说话……”,这让我们陷入沉思:立即推出“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室”,效果固然很好,可以帮助孩子认清是非,解除烦恼,打开心结,那家长为什么不争取做一位“朋友式家长”呢?因此,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家教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心灵沟通。

(志愿者一对一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辅导)

2012年9月,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邀请专家为学校300多名学生及家长们举办了主题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专家的讲座,从做父母的如何做到言传身教,如何施以胎教启蒙,如何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传统“忠”与“孝”的养成教育等,用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平实易懂的风格进行阐述。台上台下一问一答、相互互动、气氛活跃。学校请家长一起来共同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家长明白自己作为家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家长,而心目中的孩子要培养,应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自己又如何去培养孩子,这个平台的搭建意义深远。

讲座结束后,学生家长代表罗XX深有感触的说:“非常高兴,学校请来了专家来给我们这些比较年轻的家长们上这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国学讲座,让我明白了孩子的忠孝这种德育的方法要从小抓起,从小教起,家长自己也要从言教身教来配合老师,一起入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真的很好,非常感谢学校老师的良心用苦。”

此外,学校邀请县关工委主任以“如何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为题进行宣讲,深受家长欢迎;邀请退休教师、律师、文化人士 等为“阳光驿站”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辅导,不仅解答孩子们的问题,让困扰孩子们心中的烦恼得到解决,还让孩子们感受“家长”的关怀与温暖。

(志愿者一对一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辅导)

(二)解决心理贫困的根源。学校是学生重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也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善良、淳朴但缺乏自信,不愿意甚至害怕参与班级活动,不愿参与各项活动的竞争,不愿意与人多交流。再加上到陌生的环境,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学习压力的增大,极易产生学习焦虑、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心理,严重的患上抑郁症,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武平县第二实小建立了“阳光驿站”,有经验的老教师参与亲情陪伴活动,采取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等形式,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开心结,释放心中的压抑,轻松快乐融入学校集体生活。同时,针对农民工 子女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学校注重用专业知识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解决心理贫困的根源。通过聘请校外心理教育专业或实践经验丰富的爱心人士为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心理志愿辅导员,成立武平县每第二实小关爱农民工子女“亲情陪伴”志愿者服务站,完善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架构,在机制上保障了农民工子女心理辅导工作的推行。

在亲情陪伴活动中,志愿者通过做游戏、聊天等方式和他们交朋友、做伙伴,倾听他们的诉说、心声和愿望,进一步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他们在温暖的大家庭里树立自己的梦想,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

(和农民工子女共同活动)

(三)携手共筑爱的天空。对农民工子女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如果周围再没有一个共同关爱他们的良好环境,他们的心理压力将会更大。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孩子最渴望 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许多孩子也会忍不住向志愿者吐露对父母的思念。

为了让农民工子女缺失父母关爱的心灵得到抚慰,学校大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经常组织农民工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同时还注重融合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让他们一起学习、游戏、娱乐,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其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农民工子女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成长关心较少,很少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交流,甚至连家长会也不愿参加。针对此现象,学校要求农民工子女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学校还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队活动等形式和途径,帮助家长调整对孩子的心态,帮助家长学习和掌握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和农民工子女一起活动)

二、效果启示

(一)在思想上解决心理贫困的根源。在关爱服务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运用专业知识经验,通过故事、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们受到启发和激励。这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通过“阳光驿站”的活动提升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服务水平,受到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的欢迎。

(二)在机制上保障辅导工作的推行。武平第二实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努力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单位负责人的重视和支持。通过聘请退休教师、律师、文化人士等在武平县德高望重、有亲和力、具有较高实践经验的人士作为学校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亲情陪伴志愿者,依托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站及学校心理咨询室等途径,建立健全关爱行动的长效机制,完善了学校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架构,为更好地做好农民工子女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在生活上营造快乐成长的环境。武平县第二实小在关爱服务中注重加强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形成教育合力。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了一个温暖、和睦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逐渐缩短了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提升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阳光驿站”也使学校老师走进了农民工子女家庭,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也走进了学校,极大地帮助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农民工子女与老师、农民工与学校三者之间的融洽关系。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第6篇

凌达

不久前,网络因为“郭美美事件”而再次热闹起来,这次事件再次将红十字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早在汶川地震时期,红十字会就因为私自挪用救灾帐篷而饱受外界的批评、指责,这次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红十字会开始步入信任危机。前不久,又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红十字会的天价招待费”、“红十字会利用行政划拨土地违规开发房地产牟利”等一系列负面消息,使红十字会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公共信任危机,其直接后果就是捐款数额的骤然减少。更严重的是红十字会的公共信任的透支。

于是,有人开始大喊:“中国需要透明慈善!让慈善在阳光下成长……”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自红十字会成立至今,他一直保持着的面纱之中,我们从来只知道红十字会收到了多少捐款,却鲜有人知道每一笔善款的具体流向。可悲的是,红十字会依靠这种模式能够运行到今天。

让慈善在阳光的呵护下成长。我想,民族企业家曹德旺先生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中国慈善的光明未来。曹德旺先生要求接受(慈)捐助的组织为捐款的每一(步)笔流向做好计划,做好帐目,保证救助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重要的是他尽可能地压低了慈善组织从善款中扣除的运行费用,确(定)保能有更多的资金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去满足部分(人)工作人员的私欲。曹德旺先生的做法值得在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企业家们中推广,推动中国慈善业走向透明,走向阳光。

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第7篇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基本原则。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的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老师要有爱心,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老师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要管教,不要把学

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如果你对学生的爱心还不够,那么你就得去培养自己的爱心----当班主任不要光看到烦人的日常事务,而是要看到教室里几十个活泼的年轻生命。班主任这位学校里的“家长”还必須要贏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但也有少数家长,每次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邀请,都绷紧神经,戒备重重;如果你能抽出一点时间,做一次家访,给家长捎去孩子最近在校做了些什么好事----微不足道的也无妨,这样不仅能溶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冰墙”,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亲近学生,用心沟通,树立教师的威望。

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是心与心的沟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则必须用自己的真爱,去抚慰每一个孩子稚嫩而脆弱的心灵,尽心呵护学生的自尊,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去换取自己的威望。在日常工作中,我要求自己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感情上的融洽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正因为我把学生当朋友,学生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困惑告诉我,求得老师的工作中让孩子们懂得珍视亲情和友谊,学会善待家人和同学,充分利用“母亲节”、“老人节”等传统节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表达;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互帮互助小组”等活动,教育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奉献爱心,平等的关爱每个孩子

首先要“偏爱”后进生。在班级管理中,要给后进生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现在学生还都是些年龄不大的,不太懂事的孩子,正像书中讲到,中职生普遍地存在一些消极甚至阴暗的负面心里,如“社会人”的实用心态,“时代人”的浮躁心态,“复杂人”的困惑心态,“无关人”的冷漠心态,“多余人”的悲观心态,“对立人”的逆反心态。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味的靠压和批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需要老师用最真诚的爱来帮助、教育、引导他们;而我在管理教育学生上,还经常存在着凭个人好恶来对待他们,喜欢好学生,打击差学生,对差生很多时候存在着偏见和轻视,也不愿意真正从内心深处亲近他们、关爱他们。结果导致部分我所认为的差学生在班里面的逆反心里越来越重,对班级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次要严爱优等生。优秀学生大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的,班主任容易忽略他们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对各方面比较差的学生管理较严,而对品学兼优学生的管理则有些放松,往往是督促学习、交待工作多,有时对他们的表扬、批评缺乏辩证法。因些,在对待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上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即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又要以严格要求为基础,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在宣扬他们的成绩时,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夸大,不掺假,不任意拨高。

要经常提醒他们,老师看中并不单单是成绩,更重要的是你们的举止行为,这些才会影响一生。作为班主任不能对优秀学生溺爱、放纵、护短,班主任还要经常到学生中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只有严格要求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才是真正爱学生。同时,一旦发现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更要严格要求,决不能姑息迁就,以便他们能在更高的起点上进步。否则就是害学生。尤其是优秀的班干部要经常对他们敲敲警钟,泼泼凉水,决不能有了成绩就沾沾自喜,放松自我要求,甚至耍特权,只有这样班干部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最后要博爱中等生。在一个班级中占绝大多数的是那些优点、缺点不大明显的中等生。“抓两头,带中间”,是我们班主任都知道的一句话,一手抓尖子生的培养,一手抓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通常情况下,中等生很难受到班主任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往往失去了在班主任指导下发展成长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往往表现得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或缺乏自信,无法发挥潜能,怎样让中等生也逐步成长为班级的优秀学生呢?作为一个班主任,应从以下几点加加强对中等生的教育:

1、了解关注,促其进步。在中等生身上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如要求进步、乐于为班级做事、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要求,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依赖。因此,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到中等生的中间,主动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以促使中等生主动要求进步,争取进步。

2、设单项奖,目标激励。奖励优秀生固然好,但绝大多数的中等生往往离奖励所要求的冒尖水平还有一点距离,因而中等生几乎与奖励无缘。他们缺乏获奖的信心,缺少上进的动机。在班级中设“体育标兵”、“文艺能手”、“劳动能手”、“进步典型”、“助人为乐奖”等单项奖,让中等生有了更多的目标,这样激励中等生,使他们感到只要努力获奖也不难,有利于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上进。

3、提供机会,给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学生的进步主要以自身的勤奋努力,但有时离不开班主任给他们提供有利机会,班主任应当改变由优等生一统天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给中间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同时,班主任还应当和任课教师进行配合,让课堂也成为中间层次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大舞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总之,在一个班级集体里,中间层次的学生思想进步了,成绩提高了,会促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也容易激发后进生赶上去。这就能共同进步,实现班级管理的整体优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班主任的爱心,犹如催化剂,激励着学生学习、成长;班主任的爱心,更像是一颗颗种子,把同样的爱心播撒、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的智慧火花。班主任的爱心是对学生的爱心,对学生要有一种爱的真情,因为只有这种爱的真情,才能在学生成功的时候,给予赞美和提醒;才能在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予启发和鼓励;才能在学生迷路的时候,给予指点和帮助。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源源不断地成功地培育出幸福的花朵。

因此,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事业,爱心,就是铸就教育伟业的基石,爱心,就是我们的工作之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满怀希望,满怀激情,用心呼唤,用爱奉献,用我们的爱心创造更多的奇迹!

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第8篇

一、加强领导, 重在养成

1. 搭建德育教育管理网络。

我校为加强管理, 扫除德育死角, 构建了德育工作管理网, 从校长到班主任以至校外辅导员、部分家长代表多元参与。学校每学期确立德育工作目标, 校领导班子每月例会总结德育工作, 盘点问题, 研究改进意见, 以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稳步开展。

2. 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范其言行, 我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利用晨训和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每学期进行相关知识测试。为把《规范》的条款转化成学生的行动, 少先队开展感恩父母、祖国在我心中、礼仪知识讲座、文明从我做起等主题实践活动。学校把学生的文明习惯纳入值周评比考核之中, 同时建立评比和竞争机制。学校还长期开展学雷锋、爱心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 并举办护绿环保活动和校园艺术节。

3. 创新德育内容, 实现家校双赢。

我校针对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 把经典古训《弟子规》作为学校的德育校本教材, 利用每天早晨的课前10分钟讲解《弟子规》, 并以此指导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言行。少先队以“好书伴童年, 书香满校园”读书活动把《弟子规》推荐给家长, 开展“家校同行弟子规”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赞同, 他们把一封封感谢信写给校领导和老师, 夸赞自己孩子的进步, 感谢老师们付出的努力。学校结合《弟子规》教育的情况, 制定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六有”文明公约, 即:奉亲有孝道, 尊师有礼节, 言行有节制, 同学有关爱, 读书有品位, 学习有方法。少先队通过班队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六有”公约留于唇齿, 存于心间, 标于举止, 现于行动。

4. 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视野。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成立了课外活动小组, 长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学校还结合地处农村的实际, 进行了“嫁接黄瓜无公害栽培”的科学实验;建立了科技实践活动基地, 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生产劳动, 了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和作用。这项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被评为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二、打造环境, 润物无声

我校抓住校园环境建设这个有效的载体, 充分展现学校德育教育的理念, 使校园无时无处不浸润于德育氛围之中。

一进校门, 8个词语铿锵有力:“忠诚、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博学、励志、笃行”;奥运景观墙上的福娃, 引导着学生情系奥运;安全警示墙时刻提醒着学生注意安全;教学楼一楼走廊西侧以“可爱的家乡”为主题, 东侧以“伟大的祖国”为主题, 展示着祖国的自然风光与物产资源;二楼走廊主题是“华夏脊梁”, 陈列着20多位科学家和世界冠军的照片与事迹;三楼再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激励着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还把上述厅廊文化作为活教材, 讲解人物背后的故事, 讲解名言警句的含义, 以培养学生们的美好品质。

三、关注弱势, 爱心无限

1. 爱洒农民工子女。

在我校现有的425名学生中, 有306名学生是外地打工族的子女, 他们随着家长漂泊, 多数学习成绩差, 不讲卫生, 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 我校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他们“有学上, 留得住, 学得好”。校长何小舟发现, 一个该上学的小男孩总是坐在爷爷收破烂的三轮车上从校门前路过, 经过询问得知小男孩不愿意上学。于是, 何校长找到这爷孙俩做动员工作, 终于将孩子从爷爷的三轮车上拉回到教室。我校不仅不放弃一个农民工的孩子, 还明确规定对他们要做到“三个一视同仁”、“三个特别照顾”, 即对外地学生在校受教育、评优、入队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对学习困难、家庭困难、身体残疾的外地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我校从2001年秋季起就停收外地孩子的借读费, 并长期开展“手拉手, 献爱心”活动。

2. 无私捐赠残疾儿童。

我校有7名残疾儿童, 他们或从小身患脑瘫, 或遭遇车祸而肢残, 或有智力障碍……为了让这些孩子与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校师生们对这7名学生付出了更多的关爱。三年级学生俞某是个患脑瘫、不能行走的孩子, 她的身体每挪动一个位置都需要人来帮助, 妈妈想陪读, 可是又不能不为贫困的家庭而去劳作。我校考虑到她的家庭情况, 毅然担当起照顾她的责任。从此, 她的学习、如厕、上下楼、晒太阳等等事务全由班主任老师和同学担当下来。三年里, 她没有因为师生照顾不周尿过一回裤子、缺过一节课……

让孩子成长在阳光下 第9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兴趣;自主

音乐在学校中不考试,属于考查科目。相对于语、数、英来说,对于孩子的禁锢和摧残好很多。但相对于艺术教育应该给予孩子的很多东西来说,音乐课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孩子悲伤时,他应该想到贝多芬的那首《悲怆》,那种跌跌撞撞的节奏型,形成情感的共鸣;踏青归来应该能在《田园》中回味旖旎的风光;当孩子在深夜奋笔疾书时,何不用肖邦的《夜曲》放松一下心境;当被被人误解时,何不歌唱一首《稍息立正站好》呢……音乐可以成为孩子的心灵与自然和社会完美的和谐,在孩子心智的成长中添加的甜味剂,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成长的美好……一个孩子享受着成长,永远都能与各种环境和谐相处,又何愁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力、没有智慧、没有合作力呢?且不说音乐能带来的枯燥的能力什么的,一个孩子如果和音乐终身为伴,一切的能力都会是附属品随之而来,如果强求把孩子变成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附属品,显然一切都免谈了。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从孩子方面做的改革太少。往往文件是从上到下,决策是从中央到地方,其实应该是倒着来的,把每一个孩子的感受,每一个孩子的想法,每一个孩子的体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变化都观察记录下来,在孩子的成长变化中调整艺术教育的决策。我们总是盲目的照搬一套一套的教育理念,却不考虑能不能与实际想适应,这就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吧。五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呢,何况960万平方公里,不同地域、不同经济、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维理念的天南地北的孩子呢?孩子有共性,但异性也是很大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40分钟的音乐课教学,每个班一周两节课,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课少的可怜,但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却是累的喘不过气来,这种不对等性是如此的突出。智慧是不能用量来衡量的,就像不能拿扛水泥的疲惫来衡量一个艺术教师的价值,并不是每天马不停蹄、气喘吁吁就能证明音乐教师工作的品质高,相反一个音乐教师每天品茶赏乐、在琴键间游走就是工作品质不高,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是脑力工作者,不能形成这种错误的“大舞蹈病”。

要想提高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从下而上制订政策,一切评价政策以有利与孩子和教师智力智能发展为准绳。听孩子的心声、听教师的心声,多做调查,多做调研,多做记录,多做实践,以实效高效为政策实施的唯一准绳,教育是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和虚假的。

音乐教育要改变单一性。就拿一个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说,有的爱唱、有的爱表演、有的爱弹奏、有的爱跳舞……而这一切并不是一本音乐教材一个音乐教师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爱唱歌的喜欢拿着麦克风,喜欢在灯光闪闪的舞台上穿着漂亮的演出服装展示优美的歌喉。就是有一个100人观众的小剧场也就满足了一个800人学校的小歌手的需求。有的同学手指灵活,不喜欢张口,一遇到键盘就闷倒头的弹个不停,以乐器为载体,学生自然就接触到识谱、乐理,自然就陶冶了情操,在与同学的合奏过程中又有了合作交流。

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所有的老师都在抢孩子。语数英老师希望各个孩子都是100分,希望各个孩子都最喜欢自己的课程,美术老师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希望各个孩子都能在美术比赛中成绩优异。音乐教师希望各个孩子都喜欢音乐,歌唱、器乐、舞蹈、表演比赛都能表现优异。体育教师希望各个孩子都能天天参加体育锻炼,在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荣获奖项。辅导员希望孩子会讲故事、会主持、会演小品、会当班里的小领导。这还不算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各项全能的美好愿望呢。我们是要培养用线牵着的小木偶吗?不是。但我们每个人都用线牵着学生。上到教育体制、下到教育环境,谁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和选择呢?谁又给过孩子权利和自主呢?既然艺术教育不是考试科目,那就是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何不提供一些选修课给学生呢?让他们内心的兴趣的萌芽不断吸收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呢?为什么非要用一个课标,一本音乐书,一堂音乐课禁锢孩子的自主呢?我们太不敢放手学生了,我们什么都怕,就是不怕孩子,不怕孩子各项能力、兴趣的缺失。考查科目完全可以让学生成为选修课,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力和能动性,而不是一切都照本宣科。

有时候,想想全世界都长着一样的树,开的花都是一样的,房子都盖成一个款式,衣服都穿成一模一样……那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可是我们现在在音乐教育上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让全国的孩子唱一样的歌曲,听一样的音乐,上同样的教材,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全国统一的课标,所有的教师有一样的教育理念,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陷在这样的悖论里无法自拔,现在首先让我们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解决,教育多样化,求真、务实才能是唯一的真理。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第10篇

—读《爱的教育》有感

记得多年前的一首经典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让人记忆犹新,还记得一首老歌《爱的奉献》中唱到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些经典歌曲中的歌词感人至深,意味深长,让人难以忘怀,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歌词对人间真爱的呼唤与赞美。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写的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凡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让人读了以后印象深刻,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校园故事就是学生心灵的告白,老师对学生爱的诉说,在这样爱的氛围中成长的学生的心灵毫无疑问是健康向上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让孩子健康成长,教会孩子做人,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过程是复杂的、艰辛的,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明白这个过程万万不可省略。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丰富、生动,家长和老师责无旁贷,家长和老师要付出一定的心血。前几年我们都耳闻了一些名校大学生用硫酸泼洒动物伤害动物,在食物中投毒等事件,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甚至是扭曲的,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家长和老师深思。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小学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和老师要懂得对孩子付出爱,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的心理阳光了,就一定会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物萌发兴趣,有了兴趣就一定会去探究,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无疑都是在某个领域的浓厚兴趣的推动下而后才功成名就的,我们也相信一个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用心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机,相机诱导,去教孩子做人,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社会的大写的人,然后再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教育孩子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家长和老师努力去探索去钻研,做家长的要经常问一问自己能否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老师真正做好孩子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第11篇

师德是教师最看重的东西,也是社会最看重教师的东西。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服人”等等。一个没有师德或师德不高尚的教师是教不好自己的学生的,是无法在教育行业立身处事的。师德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在这次培训中看到的师德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高尚师德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教师职业热爱,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人间有大爱,教师有真爱,永不放弃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与学生共鸣,与学生共进,让自己的学生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关爱学生。它是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起点。首先,要在生活上关爱学生。教师应以一颗体贴入微的母亲般的爱心,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保持敏感性。当学生处于困境时,教师应及时予以伸出援助之手,一句热情中肯的评语、一次诚心的交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上关爱学生。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都是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师”,而不是偏重于传授知识的“经师”。“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并善于用自己的言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其次,要在心理上关爱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代的学生精神上面对着许多诱惑,心理上也处于一种动荡不定、伸缩性较大的过渡时期。这期间教师的积极影响和正确引导尤为重要。每个学生都

有得到教师的爱的心理渴望,在受到教师的关怀时,就会感到情绪上的满足,这是学生生活与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这种教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关爱是最高境界的爱,是至爱。同时,敢于严格要求学生,善于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对学生一种关爱的体现。

让“学困生”在阳光下成长 第12篇

重庆市潼南县东升九年一贯制学校

姓名:杜凤 联系电话 :***

学段:小综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甚至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这些孩子,用一句方言讲就是“很不逗人爱”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不是不聪明,不是蠢,而是他们太缺少关爱了。于是,作为他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应把热爱留守儿童放在第一位。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那么,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呢?

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爱学生愈深,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就愈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多方面、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博大的爱,去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做班主任,尤其是农村留守孩子的班主任,对他们更多地要倾注三种爱:母爱、师爱、友爱。

第一、“母爱”——就是倾注深情的母性之爱,使这些留守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孩子潜在的能量,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作为农村学校的班主任,我们应考虑到农村孩子的实际困难,不要孩子交班费,最好能做到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奖品、礼品。我很多时候也给几个特困的留守儿童买学习用品、生活必须品。2007届毕业生蒋雪琴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在新疆打工,家境十分贫寒。当严冬来临时,孩子们早就穿上了轻松保暖的棉衣,可进到教室的蒋雪琴却冻得脸色煞白,嘴唇发乌。我仔细一看,蒋雪琴穿着薄薄的两层单衣,里面的毛衣都已破烂,一双大小不适的鞋子连脚趾头都露了出来。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得赶快想办法,不能让孩子冻着。”于是,我马上回到家,(当时我家还住在东升,到学校只需几分钟。)家里还有一件新棉袄和一双新皮鞋,这是我准备送给侄女的礼物。我不假思索的拿出来给蒋雪琴穿上,当看到蒋雪琴穿在身上的棉衣和鞋子都十分合适时,我心中充满了喜悦,而此时的蒋雪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眶中泛起了晶莹的泪花。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就这么一点儿的小恩惠都是他们比较奢望的。这些留守的孩子就是如此纯朴、可爱、善良,只要偶尔摸摸他们的头,搭搭他们的肩,给他们整理一下衣角,他们都会感动得不得了。因此,每学期初,我都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家访,并建立专门的家庭联系卡,然后汇总分析,对症下药,让这些孩子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从关爱中汲取精神粮食,从关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第二、“师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关心他们的进步,对他们获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都给予表扬和肯定。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更多地帮助和理解他们,用耐心使他们在爱的温暖中走向进步。

08年上期,我在担任2010级1班班主任期间,有个留守孩子杜军志给我印象尤其深刻。他的言谈举止和思维给人的感觉很成熟,不像一般单纯的贪玩和调皮,他的性格很内向。他有次没来上课,我想,对待他这样的留守孩子,不能过多地指责和埋怨,于是我写了封简短的信,叫隔壁班的同学带给他。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军志,你好!你没来上课,老师很担心,不知是病了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如果是病了就等恢复了再来上学,要是家里有什么事,能跟老师说的话,老师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好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挂念你,老师期待你的回信。第二天见他胆怯的样子来到学校,我什么也没说,好似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当天中午他没有蒸饭,我给他钱让他去食堂买饭吃,饭后我叫他补上旷课的作业,他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作业完成得很好,下午我还极力表扬了他。后来,我时不时都会主动和他聊聊天,问他:爸爸、妈妈来电话了没有?渐渐地他人变了,期末测试成绩下来,他让我感到了震惊,他的语文从没及格飞跃到了87分,对他来说真不容易啊!

所以,不要再吝啬我们的微笑了,不要再舍不得我们的表扬了,把甘露浇到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成为一棵茁壮成长的小苗。

第三、“友爱”——就是和留守儿童做朋友,经常谈心或者共同参与活动,将友谊建立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

班主任作为一个教研者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才会形成和谐的班集体。

和留守儿童交流的方式很多,但一定要以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相处。比如:和他们谈心;在作业本上对话;课间游戏;按规则比赛;彼此问候、彼此祝福;彼此保守秘密;彼此乐于其中等等。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征求孩子们的意见,通过班级民主议事的形式来决定班级活动。比如去年春天的野炊活动,我们学校当时没有统一组织去,是考虑安全问题,而孩子们向我提出要去野炊时,说实在的,我也一样,担心安全问题,可孩子们期盼的眼神让我没有理由拒绝,也不忍心拒绝。第二天,我和副班主任就带孩子们出去了。

上一篇:带数字的成语,谚语下一篇:档案整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