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2024-07-24

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精选6篇)

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第1篇

青春期少年的偏激行为,表面上是突如其来的,有时连学校和家庭都意想不到的,但实际上都是有先兆的,他们总有一些反常的言语和表现。孩子出现逆反、对抗甚至离家出走,是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学校和家庭要注意对孩子出走的早期预防。应该全面检讨对孩子的教育,要想改变也不是那么简单,以为可以通过

一、两种办法就能够解决问题,而要根本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这包括:

首先,给孩子平等的地位,人格上尊重孩子。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了解孩子,才能对症下药。(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3)作出积极反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从积极的一面思考。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要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和家庭的事情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做父母的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子女,而且更应从情感上亲近自己的孩子。随着少年的成长,家长应理解他们,改变过去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是经常作片面的禁止,而是与子女一起商量、讨论、适当地给他们有益的具体建议和指导。这其实涉及到我们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大问题,本网站有专门的版块来说明如何与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

其次,用真实的体验来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反映在对命令和说教的反感。父母惟恐对孩子考虑不周,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虽然某些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既然想独立,就应该满足其独立的愿望,引导他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自己经历生活的艰辛,经历各种失败和考验,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比说教更有意义。家长之所以担心,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长期以来都是事事关心指导,一下子要改变这种习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不习惯,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二是担心让孩子独立,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会吃亏、走弯路。总之,就是我们家长不认为,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确实没有独立的能力,但独立的愿望和独立的能力相冲突时,就形成了反抗和叛逆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要我学习,我为什么要好好学?”父亲思量一下后,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但你一定要自己拿回家。”儿子答应了,可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父亲就是不帮忙。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和孩子都达到了目的。这一部分实际涉及的是我们缺失的教育,我们没有把培养孩子独立、成熟和责任作为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本网站也有专门的版块。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在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是子女教育的当务之急。如果要让孩子的自我决策又不要偏离正确的轨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早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然而,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我们一方面在为孩子的结果在负责,另一方面又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有可能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就是这种情况。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来都是无条件,他自然不会思考自己的前途。

中国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进行这样的转变。家长可能会认为,如果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还不具有生存能力,还没有学到生存的本领,就可能把孩

子压垮了。其实,我们对孩子教育的转变也不是突然的,当我们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还不具备生存能力,于是,他就要主动地学习,这时候,我们在孩子需要知道如何生存的时候被动地帮助孩子,就是对孩子成熟最好的帮助。这种被动的帮助,逐渐要从输血式的,转变为造血式的。有一种假象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有的家长让孩子独立思考,但并没有把生活的压力传递给他们,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表现优异,但并没有获得生存的本领,他们表现的某些方面,仍然不会让家长满意,表现出反抗心态,造成走入社会的不适应。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做得很好,到了上大学的时候,选择怎样的专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需要在上学的时候打工,以便赚到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费用,这就会让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中国家长不让孩子这样做的理由是能够让孩子安心地学习,但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适应社会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第三,要用同理心来看到孩子。亲子之间换位思考是沟通的前提,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很多事情无论结果多么荒谬,但其中也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方面,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孩子也会为这份理解而感动。举例来说,孩子有网瘾,从合理的一面,那是因为孩子有想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积极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意识,把这种意识用在有用的事情上,就会化失败的教育为成功的教育。又比如,孩子早恋,那时生理需求的驱动,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孩子做出了某些出轨的事情,也不要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不要把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和孩子做出某些出轨的事情强行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把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我们不可否认,由于孩子受思维发展水平、社会经验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但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再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采取恰当的态度应对。本网站有“面对的缺点和错误”的版块,就是专门负责解决如何纠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的。第四,要调整我们的策略。当施加压力出了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要给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当出现了离家出走这样的逆反情绪时,表明我们的压力过了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施加压力的方式就完全错误的,而是要调整我们的压力强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不得不承受压力,这个时候,会出现孩子成绩上升或者比较听话的暂时现象,家长以为政策成功,就施加更大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孩子承受不了压力,作出极端出格的事情,没有思想准备的家长,不知所措,不得不向孩子屈服,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完全放松,孩子又处于失控状态,更加有恃无恐。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后,可以进行某些冷处理,但事情过后,调整对孩子的压力。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施加压力手段也要调整。从过去的直接处罚或责骂转变到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要独立可以,但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既要独立,又要家长为他做一切。

第五,要加强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主动让他们到社会去闯,不要帮助孩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虽然可能让孩子做错事很多,但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总结,让孩子吃一些苦。家里较难的家务,孩子能做得到的,应让孩子去做。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抗压能力、对困难和失败的承受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自信心、责任感。此外,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罚就处罚,只是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了。

很多孩子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面对逆反心理的孩子,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逃课的孩子,我们采取听之任之的方式,告诉他,你可以完全不需要学习,当你知道要学习的时候再来找家长。这时候,真正慌张的是孩子,他知道,如果不学习,第一个后果就是留级,留级生总是被人嘲笑,他比家长还明白。我们就对孩子说:“不学习没有关系,一样可以成才,如果你不想学习,我们就走没有文凭成才的道路。”这时候孩子反而会说,通过学习好,获得文凭的道路更加保险。

当孩子为此感到恐慌的时候,我们再施以援手,从旁指导,为孩子提供好的指导,确保我们对孩子的指导可以导致孩子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孩子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导。

孩子之所以敢离家出走,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到过处罚,不知道失去是什么滋味。如果孩子已经离家出走了,我们不妨冷处理,不要着急上火地去找到,那样孩子是最想看到的。让孩子过一下流浪的生活,相信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让他真正懂得家的温暖。

孩子的反抗代表着要自立,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本来是好事,家长为此应该高兴才对。家长之所以和孩子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主要原因有这样一些:首先,作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没有思想准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喂养期、教养期、鞭养期、圈养期和放养期(详见《成长过程与我们的教育手段》),在这五个阶段中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要求和考核标准。这个孩子的年龄处在圈养期,是从高压的鞭养期向放任的放养期的过度时期。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手段要从事事关心、事事干预、事事指导要转变到让孩子独立,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的方向发展。当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遇事反反复复唠叨个没完。在鞭养期,家长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恐惧,这些关怀备至的做法,曾经对孩子的教育行之有效。然而,这些教育方法和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就会形成激烈的冲突,这就形成了所谓第二反抗期。

为了很好地解决反抗期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第二反抗期当中的特点: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倘若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等高压手段,就会引起孩子极大的不满和反抗。或者把孩子完全当成一个小比比,根本对孩子不信任,事事都要孩子汇报,做什么都要给孩子知道,让孩子缺乏成人感。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由于孩子知识容纳量迅速膨胀,而且他们所了解的世界和成人不同,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和大人的想法格格不入,当家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强加给他们不同的观念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在这场冲突中,家长未必是正确的。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其它什么也不要管。这种起源于科举文化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就是这种错误思想所导致的。

三是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任和认识。大人对孩子能力、态度和表现缺乏信任或者给予过低的评价或者对孩子行为懂动机产生怀疑导致孩子反感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时候,大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小环境。

四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这本来有一套应对的办法,但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就会和孩子产生激烈的冲突。

其次,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和对抗情绪。

家长以为只有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自然就不会不满。然而,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分迁就,反而让孩子的需求无限膨胀,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长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宽容他的错误。

当孩子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他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大,家长无法接受而严厉批评他是,不习惯受到指责的孩子,就会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与此同时,父母无法满足他日益膨胀的要求时,也会产生逆反行为。深圳就有这样一个女孩,从小就是祖父母和父母宠爱的对象,上中学时,因为同学家不少住在豪宅,为了能够在家长的家访中感到有面子,就要求家长务必在家长到自己家里前买豪宅,结果,家长没有能够满足她买豪宅的要求使得她离家出走。

第三,学校和家庭提出过高要求,孩子难以达到。

学生感到在校学习负担过重,困难太多,或者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唠叨太多,特别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成绩跟不上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每个孩子的天分、发育水平、年龄和基础等因素各不相同,盲目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参加过多的课程,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硬性地规定孩子的考试成绩,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让孩子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反抗。

据浙江省某市对415名中学生调查,有31%的学生反映学习生活紧张、单调,表示出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逃学,是最常见的情况。同时,师生关系的对立,有些差生抱着升学无望的消极心理。事实上,暂时的落后并不等于永久的落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达到某个成绩,而是尽可能地发挥潜能。第四,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

长期以来,不是孩子和周围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关系,就是周围的环境本身十分恶劣。比如,如与父母关系不好。有的时候是因为某件突发事件,让孩子难以承受,比如遭受冤枉、体罚、嘲讽等。此外,我们也不可否认,传媒的负面影响,一些传媒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信息,如少年离家,赞美流浪生活等,令学生去模仿。也存在外力胁迫,如有的孩子受不良青少年教唆。

一项调查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于“家庭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都认为家庭具有“求得全家人团圆和舒适的作用”,出走少年是30.6%,不到总数的1/3,而一般少年达到63.7%。这种差别是值得注意的。赞成家庭“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25.3%,一般少年只有6.7%。赞成家庭“是被父母养育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19.3%,一般少年只有5.9%。这两项的差别,也可以反映出出走少年的特征。

第五,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非常有问题,只要有任何一点点危险,决不让孩子去做,凡是不会做的事情,一定要等孩子学会怎样做后,才会让孩子去做。孩子做出了某些出格的事情,也从来不会批评甚至处罚孩子。这种所谓“文明”的教育不仅和孩子未来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周围恶劣环境的敏感度,一点点小事承受不了就会离家出走。这些都表现出现在的学生耐挫力太差,逃避就是一种表现。

当家庭长期让孩子自由散漫,到了初中阶段,需要中考,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厌烦或想逃避。比如有些中学生,在做功课或复习时,被同学叫去玩了,或被电视机、游戏机吸引过去了,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此,逃学是学习上被动性的反映。

第六,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

我们的教育把学校的学习放在了之高的地位,使得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达到了可笑的程度。我就曾看到,一个出走的孩子,在外面张贴征求父母的小广告。期望能够找一对能够关心他、照顾他的父母。离家出走的许多青少年在走上街头后发现,没有经济地位,缺乏社会经验,增加了其他危险性,使他们常常成为犯罪的受害者,被抢劫、殴打等,或者参与一些非法活动。

在一项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出走有什么好处”的回答,出走少年认为“干什么都不受束缚,自由自在”,占48.3%,认为“能高兴地游玩就好”的,占33.0%,认为“能同厌恶的过去诀别”的,占18.5%,可见出走少年多数是为了轻松地游玩。出走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30.1%,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24.0%,从这两项回答较多的情况可以看出出走少年的心理特征,应当承认这是走向成熟的一种反映。一般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44.8%,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37.3%,共计数要高于出走少年。

第七,孩子个人性格问题。

有些孩子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从而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行为。这类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由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等社会心理的感染。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孩子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性格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复出走的学生中,可能有极个别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他们是出于幻觉或妄想而出走的,对这种人更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寻找。找回来后必须请精神医生对他予以专门治疗和指导。

不同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选择一走了之

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第2篇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翟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最突出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群体中。最近我国曾对中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出现考试焦虑占22.6%、担心发生可怕的事占16.1%、自备占37.4%、性格暴躁占18.7%、想自杀占14.3%。

近期对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心理脆弱、孤僻、自私、狭隘、冷漠、不合群等心理异常的孩子占32%以上。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障碍占32%以上。我们曾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1%、心理为题占16.2%。最近我国对1.4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17%的学生存在负性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目前中小学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响自身家庭,还会残及后世,对未来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的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作为每个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大家都知道目前对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是心理健康,在当前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何谓心理健康呢?简单的讲,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能力。具体应具备 以下8条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

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电子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

(1)、心里总惦记如何通关,为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2)、长期沉缅游戏机室,造成视力下降、生活节律紊乱,造成睡眠障碍。

(3)、情绪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4)、产生人格改变,变得自私、自卑、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想吸毒一样,不择手段拿家中的钱,借钱贷款打游戏机,甚至犯罪。

成瘾的孩子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1)、受过挫折的孩子。(2)、家庭不和睦。(3)、没有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3)、环境变化,对环境不适应。

三、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如何对待早恋问题:

1、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充分认识。

2、你们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我国曾做过统计,中学生早恋的失败率高达90%以上,所以同学们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男女同学可以正常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智力上。

四、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1、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注意保护大脑,有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疲劳

4、经常锻炼身体。

5、去掉不良嗜好。

6、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与同学团结。

7、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培养 第3篇

1. 心理素质的涵义

所谓心理素质, 也就是指个性心理品质, 它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 由积极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 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心理素质有能动性、中介性、稳定性、独特性等特点。

2.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足球成长的作用

古今中外, 大凡有作为和有成就的人才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容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对心理素质在新世纪青少年人才的作用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青少年足球成长目标的基础; (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的动力; (3)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事业成功的保障。

3. 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

从各种素质发生顺序和重要程度看, 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 除了先天俱来的遗传素质以外, 最先出现和形成的是心理素质, 其他各种各样的素质都是伴随着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素质总水平=心理素质 (遗传素质+基本素质+专门素质)

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掌握足球运动心理训练意义及训练内容

训练意义: (1) 增强抗外界环境的干扰的能力。比赛的胜利与失败, 不仅仅受运动员自身条件制约, 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如天气, 场地, 观众和裁判员等。这些外界环境的干扰, 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活动。 (2) 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运动员健康人格水平。 (3) 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能使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 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 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 并取得优异基础。 (4) 进行自我暗示, 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通过自我暗示,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摆正自己的位置, 树立坚强的信心, 更好地进行比赛。

青少年足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内容: (1) 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运动心理能力。主要有肌肉运动感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视野, 时空知觉, 动作反应速度, 动作准确性, 注意特性, 运动记忆, 运动表现和念动能力, 运动思维, 感觉的自我监控能力等。 (2) 提高运动员的一般智力水平。这是因为现代心理学强调特殊能力, 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即在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兴趣、动机等方面, 心理学家对优秀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 他们的个性特点是:情感高度稳定, 性格坚强自信, 善于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在训练和比赛复杂形势下, 意志坚强, 作风顽强, 勇敢而有主动精神。

5. 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训练比赛动机。培养和激励运动员正确的比赛动机, 淡化比赛名次, 减轻心理负担。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 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才会调节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 作为教练员不仅仅要注意到训练中的心理因素训练, 还要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 有目的地、长期系统地进行心理因素训练, 并贯彻于训练的始终。这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意识, 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发挥良好的技战术水平, 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小结

重视文化理论知识水平, 提高足球理论, 掌握广泛知识对培养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足球心理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根据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出现的现象, 创新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科学方法, 促使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问题得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第4篇

一、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意识和心理因素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发展的重要作用。现在人们比以前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了,但必须加强全面认识。

首先,从健康概念的扩展性看,健康不仅指体魄健壮,而且包括心理健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学生的健康应当是身心健康。

第三,从思想教育深层性看,心理教育与辅导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生的积极发展。

第四,从生活质量的全面性看,人的精神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达到一种完美人格为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是如此。

所以说,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与支柱。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与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们幻想一切顺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实际的现实面前,他们又面临着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忧伤乃至不幸。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击,常伴有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甚至自杀等症状。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

针对青少年心理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咨询的常见问题。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

2、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

3、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老师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同时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

4、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有专家甚至指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人特性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策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栏目的编辑,据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以人为本,立足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围绕突出一个“导”字(引导、疏导),把握一个“亲”字(似朋友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抓住一个“准”字(能切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其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学校要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

2、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以朋友谈心的方式,为青少年释疑解惑,调适其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教会他们自我心理调控,调节自己的情绪,预防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掌握一些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第5篇

林晓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长期潜心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矫治工作。一直奋战在全国青少年心理咨询界的第一线,在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后,开创性的将“自我领悟训练法”应用到家庭治疗、家庭教育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而著的“自我领悟平衡训练法”多次被各大媒体如哈尔滨日报,深圳早报,凤凰网等深入采访。曾多次就“青少年成长问题”进行专访并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等各方也参入了积极的讨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近年来,受各方邀请,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大型系列讲座”、“厌学是谁的错”、“让我拿什么来爱你,孩子”、“救救网吧里的孩子”、“你的孩子早恋了吗”等多场针对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的大型公益讲座。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

钟怡萍

(湛江师范学院信息学院09电本2班·湛江·52404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质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市场经济不断的取代了计划经济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质选择的目标模式,多元化国际关系的形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然而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很多诱惑也随着而来,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发生了变化,危机无处不在·······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跟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亟待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意义、方法

当代青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活,受到了各方的诱惑。我们更应该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技术涌袭而来的今天,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为宽广和开放的空间。信息化的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好的,而且也有坏的一方面,很多时候,在影响着我们青少年的身心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问题的恶化。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更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

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当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求知欲下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在于学生未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表现为与教师的关系紧张,相互不理

解、不信任;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性格;

同学间在寻求被接纳的归属感、理解和信任方面常常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

感,出现早恋。

(三)青春期闭锁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

体。青少年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如

果长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

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于是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四)四是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弱。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

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往往为此

追悔莫及、苦恼不已。另外,由于青少年自尊心强,心理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表现为“说不得”“碰不得”,与他人相处困难。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

因以及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是造成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要改变

现在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偏低的现实,必须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做工作。

(一)加强家庭教育,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

魏书生在他的《家教漫谈》一书的自序中写到:“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

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

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

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转变只

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尊重孩子,并鼓励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挫折的意

志和坚强的品质,同时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出

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心理指导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

内是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

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

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

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

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这对学生高

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我认为

学校都应把这些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这可能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比较

大。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

台阶,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三)营造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身心完整、人格健全的学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

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

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

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强化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

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

大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

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 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社区、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营造能够全体社会成员感受到理想的精神家

园,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系,能让社会成员在其中抚慰心理、调适行为、表达情绪、释放压力。

2.宣传部门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宣传部门要通过大众媒体全面广泛地提高社会成员保持自身良好心理状态的自觉意识,宣传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技能。发挥我区现有关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培植具有生命力的公益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心理网站等,建立起一个面向全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心理服务系统。

(四)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冲动,把自卑感、虚荣心、厌学症成人化导向自强、自尊、自爱、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完善班集体。再次告诉学生每当遇到烦恼、苦闷、失意时,要坦诚向老师、长者、朋友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总而言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学校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是矫正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能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做到把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国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给自己,成为一代新人。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代新人,这是学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各界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社会、学校、家庭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孩子。使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青春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和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无定法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甚至是在曲折中提高的过程。

而今,我国的青少年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现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青少年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青少年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青少年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才竞争越演越烈,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有针对性地及时给青少年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上一篇:圣诞表白短信下一篇:我最可敬的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