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河道治理方案

2024-05-31

黑臭河道治理方案(精选8篇)

黑臭河道治理方案 第1篇

黑臭河道治理,黑臭河道方案,臭水沟治理,太臭了不能开

黑臭河道:

由于长期的外源污染输入,尤其是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分流制系统雨污混接及降雨初期污染径流等重要的外源污染,使河流理化环境表现为强还原性质,有机无机污染极其严重,水体有异味,已经不适合水生生物生存,水生植被退化甚至灭绝,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只有少量耐污种类存在。食物链断裂,食物网支离破碎,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

城市河流出现黑臭,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尤其在近海城市和水网地区。因此消除黑臭、改善感观,美化城市,成为我国目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引起河流水“黑臭”现象的原因

河流水体“黑臭”现象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水体中有机物的厌氧分解。

⑴“臭”:微生物分解过程中耗氧大于复氧,造成水体缺氧,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中产生的如胺类、硫化氢、氨等使水体发臭。

⑵“黑”:因为缺氧导致河水中的铁、锰等重金属还原,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等使水体呈现黑色。治理方法: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以下为黑臭水体治理方法: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2.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3.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4.生物方法: 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复合酶

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高效复合酶类净化剂。

机理:

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

在大多数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土著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净化过程,但该进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电子受体)、营养盐的缺乏,而另一个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长缓慢。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DO得以恢复,COD、BOD5、NH3-N等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

特点1——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

Bcato-Zyme 1011速效消除黑臭生物复合酶可快速消除水体黑臭;配合Bcato-Zyme 1011削减营养盐生物复合酶可快速削减水体内污染物质,使水体

COD、BOD5、氨氮等污染指标迅速改善。同时,激活底泥中的土著好氧微生物,提高其生化反应效率,减少溶解氧消耗,促进溶解氧恢复,使水体微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即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特点2——标本兼治

邦源环保的生物技术治理河湖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特点3——施工简便,原位治理

邦源环保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原位治理,标本兼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特点4——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

①生物产品不燃、不挥发、绿色、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②配伍性好,该抑制剂由于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与其它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极佳,该抑制剂在水体中抑制浮萍生长以后,不会有残留。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及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北京邦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生物方法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先后完成北京、江苏、山东、海南、河北、云南等地数十个项目的水体生物修复治理工程,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能够提供系统整体的解决方案,阳光24小时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以下为黑臭河道生物治理对比照片: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邦源环保所应用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黑臭河道治理方案 第2篇

2016-10-19 国庆假期,很多人出游、聚餐、休息,可环保民间组织“乐水行”负责人史殿硕和他的伙伴们,却在国庆节当天集结,考察了北京一条名为“孟祖河”的黑臭河道。这样的考察几乎每周都有,史殿硕们的足迹至今已经遍及北京一半的黑臭河。

自去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以来,城市黑臭河流治理一直引人关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这样的目标既令人兴奋,也让人捏了把汗。

重视民意,黑臭治理鼓励公众参与

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我家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因为窗外是条黑臭河!”“污水处理费在提高,也不知道钱花了,效果在哪里!”一条黑臭河旁边的居民对记者抱怨道。黑与臭,一度成为不少城市河道的代名词,甚至连一些开发商主打的“亲水楼盘”的“水”,也难逃黑臭的命运。

“黑臭”本是老百姓的大白话,特指那些肮脏不堪的水体。出乎意料,这个大白话被写进了国务院治水文件,并对其明确了治理时间表。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定义,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表示,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教授告诉记者,城市黑臭水体大都流动性差,有的就是不流动的断头浜,就是所谓的“死水一潭”。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被分解,产生不同类型的黑臭类物质,导致水体被污染。

识别黑臭,眼睛鼻子就管用,治理的程度怎么样,感官也能辨别。因此,有关部门在黑臭认定与治理中,特别强调公众参与。由住建部牵头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让百姓全过程参与城市黑臭水体的筛查、治理、评价,监督地方政府的整治成效。《指南》规定,6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的,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请百姓参与,需要有畅通的渠道。目前,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网站、公众微信号“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已投入运行大半年,公众可以轻松参与黑臭水体举报和治理监督工作。“比如调查发现的黑臭情况在平台目录里还没有,我们就可以通过系统提交情况,受理还比较及时。”史殿硕说,受理后,系统认定为黑臭水体需要的时间比较久,但住建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曾联合征询环保民间组织的意见,改进工作正在进行。

记者8月份登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网站,当时的数据还是今年2月发布的全国排查出黑臭水体1861个,治理情况一片空白。到9月底,网站已经有了较大改进,数据得到更新,纳入了公众举报的一些黑臭水体,被认定的黑臭水体数量更新为1945个。

进度落后,实现预期目标难度陡增

全国1945个黑臭水体,大部分还在制定治理方案 对百姓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身边的河流何时脱离黑臭,重现清流。“水十条”中关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时间表,给人的希望,尤其“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让人感觉城市中“亲水”的生活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在治理的现状面前,实现这一目标却显得十分艰难。

今年8月,国内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黑臭河治理观察简报》,盘点各地黑臭河名单更新情况、治理计划和进度完成状况。简报显示,黑臭河治理进展多数缺乏信息公开,全国1945个黑臭河水体中有285个没有按规定公布责任人,占总数的14.7%。555个水体没有公示计划达标期限,占总数的28.5%。

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全国1945个黑臭水体,大部分还处在治理方案制订中的状态,治理完成的有96个,治理中的有203个,未启动的有449个。在只剩下一年多治理时间的“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情况也没好多少。北京61条黑臭水体中只有3条在治理中,其余58条还在制订方案;黑臭水体最多的广东情况略好,广州和深圳的80个黑臭水体中,有一半正在治理。

这些数字反映出的情况,得到了志愿者们实地考察的印证。以北京为例,根据昌平区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规划治理、消除9条10段黑臭水体,2016年治理四家庄河、幸福河、十一排干、一排干、孟祖河5个黑臭水体。今年5月、8月、9月,志愿者们三次考察一排干,发现这一年底要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三四个月间并无变化,也没在治理。位于丰台区的北小龙河,3月份时河道在铺防渗膜,河岸在修整,但9月志愿者再次到访时,发现河道黑臭依旧。

“水十条”是治水的纲领性文件,考核必不可少。在治理进度普遍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考核不仅是各地政府要面对的问题,也让专家们感到忧虑。

昆山老城区黑臭河道治理经验浅谈 第3篇

1 昆山老城区概况

1.1 昆山老城区背景

1.1.1 地理位置

昆山市老城区玉山圩位于昆山市高新区,该区是昆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高新区地处昆山中部,西边以界浦港为界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接,北偏西为巴城镇,北偏东为周市镇,东为花桥镇,东南以青阳港为界与陆家镇相接,南以吴淞江为界与张浦镇相连,总面积118km2,人口17.3万,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居委会、22个行政村,是昆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 水系概况

高新区的水利片区跨阳澄区南部和淀泖区北部。阳澄区与淀泖区以娄江西段(青阳港以西娄江段)和沪宁铁路为分界线,此分界线贯穿该水系片区东西。规划片区内形成“一斜三横六纵”的骨干河网,“一斜”即张家港—北环城河—东仓基河;“三横”即杨林塘、娄江和吴淞江;“六纵”即界浦港、思常港、小虞河、皇仓泾、汉浦塘、青阳港。

治理河道所处的玉山圩由原玉山圩和红峰圩合并而成。圩区北起北环城河,南至娄江,西起叶荷河,东至东环城河。圩区总面积6033.2亩,水面积176.86亩,圩区水面率2.93%。圩内共有8条河道,分别为虹桥浜、大西门河、西仓基河、东仓基河、致塘河、望山河、后街河以及风车浜。玉山圩内水系见图1。

1.3 水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昆山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老城区河道水环境问题有恶化趋势,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对老城区致塘河、望山河、后街河、西仓基河、东仓基河、风车浜等河道分早、中、晚3个时段进行水样取点分析,发现其均为劣V类水。

1.4 河道黑臭原因

黑臭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通过对昆山市老城区玉山圩内黑臭河道的现场勘查、污染源分析和相关资料研究,结合河道水环境污染现状,昆山市老城区玉山圩臭黑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水流不畅、河道水体滞流。

b.雨污分流中雨水管错接、漏接。

c.小区阳台雨水、车库居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d.沿街洗车店、餐饮污水直接排入。

e.汽车、道路污染。

f.初期雨水排入污染。

g.沿河公共厕所化粪池渗透污染。

h.河道淤积。

i.部分河底硬化,影响河道自净。

2 治理方法探究

2.1 河道治理方法比较

常见的河道水体治理方式有物理方式、微生物方式、生态系统构建方式。表1为几种处理方式的比较。

2.2 治理方法

由于黑臭水体污染情况复杂,单用一种修复方法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工程采用C案(生态系统构建方式)首先对河道周边进行截污处理,采取封闭式河道水质处理技术(见图2),采用生态清淤、水体增氧曝气、构建食物链,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水生微生物对水中的氮磷进行吸收、固定、逐级转移出水体,对有机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分解,最终使水体恢复自然净化功能,达到并维持清澈优良的水质。

2.3 生态治理措施

2.3.1 底泥修复

底泥在水污染中起重要作用。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加速的进程中,大量废水直排城市河道,严重超过河道的自净能力,污染严重。污染物进入河道后,经过沉淀、吸附、吸收等一系列途径,最终沉积在底泥中并逐渐积累,因此沉积物是容纳水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储存场所。由于不断富集,受污染底泥中难降解性的有机物、重金属、氮磷物质、耗氧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通常要比上层水中高出好几个数量级。河道底泥中储存了大量的沉淀污染物,当上层水环境发生改变后,底泥中沉积的污染物释放必然将对河道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城市河道的治理效果。据有关研究报道,将某种特定的固定化微生物放于污染的底泥中,发现底泥的厚度不断降低,水体和底泥中的COD含量均明显降低[2]。潘勇璋等[3]通过向湖水中投加某种微生物菌剂,发现能够有效降低NTU、COD、NH3-N和TP。徐亚同等[4]采用某种净化促生液对上澳塘水环境进行修复,研究结果显示,底泥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有机物含量逐渐减少,主要微生物类群由厌氧型向好氧型演替,水体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

2.3.2 水体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吸收水体及底泥中的N、P,提供氧气,使得植物根部区域形成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微环境,促使水体污染物转化,实现净化污染水体和生态修复的目的[5]。净化原理主要为接触沉淀作用、水生植物根部对氮磷的吸收、土壤脱氮作用和土壤中矿物质的吸附与离子交换作用[6]。

构建花园湿地,利用湿地土壤特性去除水体中固体悬浮颗粒和部分重金属离子[7]。

建设多样性生态浮岛及挺水植物,挺水植物茎叶明显,上部植株挺出水面,下部沉入水中,种植水深0~0.5m。一般种植在景观水体岸边,可以有效拦截水土流失。该项目主要选择适应性强、喜光的菖蒲、千屈菜、水葱、泽泻、香蒲、再力花等挺水植物。

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净水菌群投放将一些有害污染物吸收和转化,变成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无机营养元素;它们是水体中的“清道夫”,可避免水生生物带来的二次污染。

3 结果分析

通过对老城区六条河道微生物检测可发现,经过生态系统净化处理之后,水质提升及水质保持效果显著,其中大肠菌群的处理效率在90%以上,有机质降解在50%以上,部分高达86%。

4 结论

昆山市老城区六条河道,现有的纳污能力远低于目前排污量,导致水体有机质与含氧量严重不平衡,大量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S、N,形成黑臭现象。通过对河道清淤,构建水体生态系统利用水体植物与微生物菌群微环境对水体中有机质、重金属、悬浮颗粒等进行分解、吸附、沉降等,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净化效率明显,同时水生植物的生长也能维持长久的水体净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嫦萍,王东启,陈振楼,等.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9,35(4):13-16.

[2]吴光前,刘倩灵,周培国,等.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净化黑臭水体和底泥技术[J].水处理技术,2008,34(6):26-29.

[3]潘勇璋,吕雯岚,张娜.微生物茵剂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研究与应用[J].给水排水,2005,31(6):73-77.

[4]徐亚同.上澳塘水体生物修复试验[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0):480-484.

[5]吴小惠,张勇,何岩,等.污染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光合呼吸特性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09,28(6):5-7.

[6]加藤,盛善.河流与湖泊的直接净化原理及环境修复技术(概要)[J].贵州环保科技,2004(B09):17-19.

浅议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措施 第4篇

关键词:黑臭河道污染生物生态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10-02

1、黑臭河道的表现及成因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脏、乱、差问题日益突出。在河道治理和管理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防涝、泄洪作用,而忽视了生态、景观等其它功能,导致河道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缺乏美感的“臭水沟”,既有碍于城市景观、破坏城市形象,更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优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河道污染主要表现为黑、臭等。所谓的黑臭河道是指河道特别是城市河道的水体经过污染源侵入,酸雨、初期雨水、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在河底的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没有及时处理: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物、植物生存的环境,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颜色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对于黑臭河道的整治,首先要了解黑臭河道的成因,一般来讲,黑臭河道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造成:

1.1生活废水进入河道

生活废水是指炊事、洗涤、沐浴等,伴随人的生活而向公共水域排放的污水。这些废中都含有大量的P元素,极容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不加处理和限制,是这些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中,将会严重使河道污染,这是造成黑臭河道的原因之一。

1.2初期雨水夹带的污染物质

降雨初期,大量地表上的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汇入雨水管网,进而携带雨水管网内沉积的污染物,最终排入水体,形成对河道的污染。

1.3工业污水排放

工业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造成的污染主要有:有机需氧物质污染、化学毒物污染、无机固体悬浮物污染、金属污染、酸污染、碱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热污染和病原体污染等。随着环保意识和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强,工业污水直排入河道现象逐步减少,但仍存在零星、小规模企业偷排等现象,尤其是分散的食品加工、餐饮、洗衣等企业,无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就近将生产废水排入城市雨水管网,形成对河道水质的冲击。

2、关于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一些措施

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和市政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直接排入城市中或其周边的河流,造成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城市河流污染以及河流黑臭问题逐步提到日常工作中。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进行城市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来讲,常见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它们分别是根据污染源的不同而进行的治理方式。

2.1物理法

2.1.1人工增氧

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流由于有机物分解耗氧。河流会变成缺氧或者无氧状态。致使河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正常的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话。通过在适当位置向河道水体进行人工曝气增氧,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消除黑臭现象。人工增氧的方式有多种,如曝气增氧、跌水增氧等等。

2.1.2河道清淤

长期受到严重污染水体的底泥中沉积由大量的污染物。如N、P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污染物会从底泥中释放出来,造成水质恶化。通过实施清淤疏浚,可以将底泥中的污染物移出河道生态系统,能显著降低内源磷负荷。

2.1.3引水补水

引水冲污和换水稀释是湖泊净化经常采用的措施,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有应用实例。对污染较严重并且流动缓慢的河流尤其是长期缺乏补充水源的城市内河较为适用。此方法可以在短时间了将河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和总量降低,提高河道水体的溶解氧,恢复部分自净能力;并可以置换河道死水区、非主流区的重污染河水。但通过此方法,水体内的污染物仅转移到下游,并末得到有效降解。

2.2化学处理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方法,在滇池治理中得到了应用。城市河道出现严重的水华现象时也可以将其作为应急除藻措施。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除藻效果,提高水体透明度。但此方法不能将N、P等营养物质清除出水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2.3生物生态技术

生物生态净化技术是现代处理城市河流污水的主要方式,由于成本低廉,环保效能好,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因此比传统的截流和清淤方式更具有可行性。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思路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主要目标是恢复和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在科学的人为的干涉下,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

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技术是很难治理污染的水体,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性的技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根据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体所含化学元素的不同,配合一些化学处理方式,得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生物生态净化技术可以有效的使水体生物达到趋利避害,比如“水葫芦”的水生植物处理受富含有机污染的水体,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效果。水葫芦,学名风眼莲。50多年前从南美的巴西引进来的,是外来物种。它喜欢高温湿润,在摄氏25~35度下生长最快,而且速度惊人,通常情况下在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在适宜的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新株,也能开花坚固产生种子而进行有性繁殖,一枝花大约结300粒种子。一公顷水面的水葫芦就能挤满200万株,重达300多吨。这种植物在水中有着特殊的属性,如果平时不加节制的生长,会过分繁殖而导致水资源的污染,但是由于水葫芦具有快速、极强、多效的净水能力,而且投资少,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污水处理方式。

水葫芦的这种惊人的增殖速度造就了它超强的净化水质本领,它的吸污能力在所有的水草中是最强的,研究表明,水葫芦净化污水体系中约5平方米可处理1吨污水,庞大的须根不断地吸收水中的污染物。植物学家们总结了许多研究成果后认为:水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适宜条件下,一公顷水葫芦能将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掉。更令人称奇的是:水葫芦还对重金属离子,例如:汞、镉、铊、银、钴、锶、铅等应对自如,对农药和其他人工合成化合物等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它对石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清除率可达95%以上,而且还会向四周环境分泌出杀菌因子,令腐生菌、大肠杆菌的数量大大降低,水葫芦发达的根系所分泌出的物质,可有效降解毒杀酚、灭蚊灵、氰等多种有机毒物。利用水葫芦净化污水可以说是一种成本低廉、节约能源、运转成本低、再生轻易、效益较高的简便易行方法。

3、成本费用比较

综合以上分析看来,生物生态技术在运行费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成本低廉,易于操作。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使城市环境更加优化,从而实现整个自然系统的有效循环。因此,生物生态净化方式在处理城市黑臭河道中应加强应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各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只是建立在治理的层面上,因此应加强污染源的控制,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才是真正的治理之道。

参考文献:

[1]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刘辉BCO与BAC联用处理微染污染原水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刘雨,赵庆良,郑兴灿,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黑臭河道治理方案 第5篇

黑臭河道治理技术,邦源环保黑臭河道生物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值得信赖。

由于历史沿留问题,大部分城市河道都承载着排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大量污染源进入河道,造成黑臭河道现象,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黑臭河道治理成为了城市河道治理的重点。

南京外港河黑臭河道

黑臭河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生活污水中氮、磷、硫含量偏高,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形成恶臭物质,河道过量纳污,导致水体供氧和好氧失衡。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猛硫化物等黑色物质,因此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成为黑臭河道形成的重要原因。黑臭河道生物治理方法:

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复合酶 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高效复合酶类净化剂。

黑臭河道生物治理机理:

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

在大多数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土著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净化过程,但该进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电子受体)、营养盐的缺乏,而另一个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长缓慢。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DO得以恢复,COD、BOD5、NH3-N等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

南京外港河黑臭河道生物生态修复治理前后对照

黑臭河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重庆市黑臭河道整治技术方案 第6篇

1.项目背景

该水体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某区域,该区域规划为中高档及市政府保障房居住区,对景观环境要求高。该河道水体特点为高水位为304.44m,低水位为301.50m,防汛状态高水位为304.67m,河道底标高300.00m。根据一个完整潮汛周期(15天)河网模型计算分析,该河段水流流速小于0.2m/s的情况占63.6%,流速小于0.25m/s的情况占79.4%,水流速度小。水利部门已经对底泥进行疏浚、排水管理部门已对进入水体的合流管进行了截污改造。

2.水质情况

相关部门完成底泥疏浚、并对合流管的改造后,对水质进行了3个月的跟踪,取样点距离约300m,水质指数平均值见表1。由表1可知,由于水体流动性差,靠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达到景观水水质要求。工程河段属于劣V类水体,其中氨氮、磷含量超标2~5倍,水体呈灰黑色,有臭味,河面漂浮杂物多,受污染情况较严重。

3.治理目标

通过治理,本河道水质要达到的定性指标为清洁、无异味,感观良好,具有较好的透明度,不易长藻类、无臭,不影响感官,具有较好的观赏性;要达到的定量指标为COD≤30mg/L,BOD 5 ≤6mg/L,NH 3-N≤1.5mg/L,TP≤0.1mg/L。

4.水体黑臭原理及原因分析

4.1水体黑臭原理

所谓“黑臭”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Lazaro(1979)指出河流黑臭现象其实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厌氧分解。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分解为氨氮、腐殖质、硫化氢、甲烷和硫醇等14000多种发臭物质。此过程引起耗氧大于复氧,造成缺氧环境,产生的有臭气体逸出水面进入大气,水中铁、锰等重金属被还原,与水中的硫形成硫化亚铁等化合物,形成大量吸附了FeS、MnS的带负电胶体的悬浮颗粒,使水体变黑、变臭。此外水体本身的色度对黑度也有影响。

4.2 水体黑臭原因分析

根据背景资料,原因分析如下:

(1)未截污造成黑臭水体:大量外源性污染物的进入是大部分水体发生黑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大量污水往往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中,导致许多城市河流有机污染相当严重,河水溶解氧低,普遍出现季节性或终年水体黑臭现象。

(2)缓流型和滞流型造成黑臭水体:根据资料,该河道水体特点为高水位为304.44m,低水位为301.50m,防汛状态高水位为304.67m,河道底标高300.00m。且该河段水流流速小于0.2m/s的情况占63.6%,流速小于0.25m/s的情况占79.4%,水流速度小。由于水位落差较小,又受海水顶托,内河水流缓慢,较易产生淤积黑臭现象。其次水体处于静止状态,只进不出,难与外界交换,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受到有机污染时最易发生黑臭,失去自净能力。对这类水体需严格限制排入污水的水质和水量,保持其生态系统稳定。(3)乱扔垃圾现象严重,河道生态系统被破坏。(4)水体被污染后,内源底泥释放大量污染物。

5.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技术选择原则

黑臭水体的治理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措施、技术集成、统筹管理、长效运行”的基本原则。根据水体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污染阶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技术、制定治理措施。根据不同的水文水质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标、不同阶段,综合采用不同技术,并进行组合与集成,实现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水质长效改善和保持。在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选择时,要遵循“适用性、全面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原则。

适用性——不同治理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没有“万能型”的技术,需要根据水体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治理阶段的不同,优先选择适用技术,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新”技术。

全面性——在选择治理技术时,不能仅仅从单一方面或依靠单一技术实现水质的改善,而是需要综合、全面考虑各种不同技术的组合,实现对黑臭水体的治理。

经济性——在选择治理技术时,应开展不同治理技术方案的综合比选,从中选择经济性可行的技术。

长效性——既考虑技术方案实施后的短期效果,更应关注长期水质改善效果和水质稳定性。

安全性——要考虑技术实施后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例如,要慎重考虑和谨慎实施向水体中投加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的技术,以避免造成生态风险;曝气增氧要防范微生物气溶胶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噪声引起的扰民等问题。

6.黑臭水体治理方案 遵循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性、长效性”的原则,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补水活水,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结合上节主要污染原因分析以及水体水质修复与长效保持基本思路,提出了黑臭水体综合整理方案: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垃圾整治,曝气充氧,生态修复。

6.1控源截污(已完成)

完善污水管网系统,清除点源污染。在河道周边,完善污水截流干管,将现状直接排放的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在现状雨污合流制区域,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进行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完善城市垃圾收运体系。还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控制面源污染。通过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把70%的雨水留在源头,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道路绿化隔离带等措施,利用植物的吸附、砂滤层的过滤等作用净化初期雨水,控制城市面源污染。

6.2清淤疏浚(已完成)。

通过清淤疏浚来清除水中的底泥、垃圾、生物残体等固态污染物,实现内源污染的控制。对河道采用机械清淤和水力清淤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清理,在4~5月份,河道水量较少时采用机械清淤,在7~8月份,河道水量较多时,借水力作用进行水力清淤。

6.3垃圾综合整治

对于垃圾综合整治不足、河道垃圾污染等问题,在河道周边地区进行垃圾收运能力建设。通过配置足够数量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的硬件设备,提升环卫工人劳动积极性与周边村民环境意识,逐步提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比例。针对现有生活垃圾问题开展河道垃圾打捞及拦污网建设工程。河道垃圾打捞分河段、定期、长期进行。

6.4曝气充氧

由于急流河道能够快速充氧,即水流增加了紊动,增强了氧的传递和扩散,可加速河流水体自净过程,因此对黑臭河流进行人工曝气,可加速水体的复氧过程,迅速氧化有机物厌氧降解时产生的S及FeS等致黑臭物质,有效地改善或缓解黑臭现象。由于河道水流缓慢,溶解氧低,曝气充氧可提高水的溶解氧浓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6.5生态修复

6.5.1生态坡岸

传统刚性结构水力护坡往往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功能,却忽视了对河流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城市景观的负面影响。因此,专家们提出通过建设生态护坡来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所谓生态护坡,就是综合考虑“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景观”的协调,在满足防洪排涝等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应,把河堤改造成为适合生物生长的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的仿自然状态护坡。由于治理目标中要求需要良好的景观以及原水中氮磷超标,生态坡岸有效的治理方式。6.5.2人工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项水环境与生态修复兼顾的实用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采用该技术可将原来只能在陆地种植的草本陆生植物种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与陆地种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获量与景观效果。与一般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治污技术相比,生态浮床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能标本兼治,并为水生生物的自然恢复和生存、繁衍营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最终达到修复水生态系统的目的。

由于生态浮床技术适用于总水量一定,水流速度平缓,适于搭建浮床的中小河道,治理河道氮磷超标以及水流平缓,此技术十分适合。浮床上种植的植物能吸收水中的氮、磷作为营养物质,并通过收获植物体的方式将其带离,对NH3-N、TP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到较高的水平。选择的植物品种以既具很强耐污能力,又具有较大水质净化潜能兼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普通草本植物为主,如美人蕉类、黑麦草类等。

6.5.3 恢复水生动植物技术

水生动植物是水体的净化器。维护水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链,有助于恢复和提高河道的基本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为此,要做好河道的生态护岸工程,保留必须的湿地和水面。结果表明:此技术对黑臭水体的CODcr净化率可达80%左右,对BOD5和NH3-N的净化率可达90%。微生物和浮游藻类的分析检测结果也表明,此技术技术能够实现黑臭水体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7.结论

重庆市中心城区某黑臭河道通过方案治理,能够实现区域污染物截流,解决恶臭问题,构建景观工程,改善并提升水环境质量。

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方案 第7篇

为加快推进全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切实解决农村突出水环境问题,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对辖区农村所有河道的黑臭水体、村庄内及周边坑塘、沟渠的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治理。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方式,对存在黑臭水体的河道、坑塘、沟渠进行清淤疏浚,封堵非法排污口,2021年12月底前,辖区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实现水体无异味、水质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控源截污。

1.采用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对排入农村黑臭水体的生活污水进行管控处理。对可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农村生活污水,应截污分流引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对需要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要科学合理筛选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进行综合治理。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满足农业用水、用肥要求。对不能利用的,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牵头,相关镇〔街道〕配合)

2.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按照“规范一批、治理一批、关停一批”的原则,引导企业适度集中进入工业园区,对污染实行集中治理,依法依规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高耗水、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加大农业农村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牵头,相关镇〔街道〕配合)

3.对农村黑臭水体区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污染进行管控。推广实行畜禽养殖场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畜禽粪污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处理企业对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处置,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支持散养密集区实现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培养壮大畜禽粪污治理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形成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在黑臭水体及周边水域,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鼓励采取进排水改造、生物净化、人工湿地、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技术措施,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和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优先考虑通过种养结合、种养平衡实现畜禽粪污腐熟后作为肥料就地就近还田利用。确实不能利用的,要经过处理做到达标排放,防止污染环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控等绿色高效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镇〔街道〕配合)

4.因地制宜利用生态沟渠、自然水塘等,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积蓄与再利用等设施,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有效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净化农田退水和地表径流。(区水利局牵头,相关镇〔街道〕配合)

(二)清淤疏浚。

5.对农村黑臭水体区域水质和底泥状况开展综合评估。合理制定清淤疏浚方案后组织实施,避免其他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和深度;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清淤工作应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清淤后回水水质应满足“不黑臭”的指标要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排放的水体,应妥善对清淤底泥进行处理。加强淤泥清理、排放、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管理,鼓励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资源化利用,严禁随意堆放,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推进水体水系联通联控联调,打通断头河(渠),拆除未批先建的拦河坝,将具备条件的农村渠道、河道、池塘等水体联通贯通,引入活水,建立水体内部水循环系统。(区水利局牵头,相关镇〔街道〕配合)

(三)环境保洁。

6.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对农村黑臭水体周边及沿岸垃圾进行清理清捞,防止因垃圾乱堆乱放导致周边及下游水体污染。在彻底清理沿岸垃圾的基础上,建立垃圾定期清捞清理的维护机制,防止因垃圾乱堆乱放导致周边水体受到二次污染。(区城管局牵头,相关镇〔街道〕配合)

三、实施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1年7月20日—8月1日):依据全市实施方案对全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结合黑臭水体成因和各自实际,细化分解整治任务。

(二)集中整治阶段(2021年8月1日—11月30日):按照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部门、镇(街道)通力合作,全面抓好全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1年11月30日—12月31日):

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后,在自查总结的基础上,及时申请市级验收销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统筹推进的工作推进机制,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内容,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统筹推进,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牵头负责具体推进,区级各相关部门镇办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二)优化审批流程。

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结合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支持和推进力度,在科学决策论证和严格基本建设程序的同时,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立项、环评审批提供绿色通道。

(三)加大资金投入。

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经费。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深化“以奖促治”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改后补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合理保障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资金投入。

黑臭河道治理方案 第8篇

水体黑臭和富营养化是上海郊区村镇级河道普遍现象, 而金山区作为口门控制的感潮地区, 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后往复运动, 极容易淤积。河道底泥淤积使河道过水断面减少, 影响河道排洪、泄洪以及航运功能。河道底泥是河道重要的内源污染, 黑臭的污染底泥通过不断向上覆水体释放有机物和无机盐, 使河道水质恶化;底泥耗氧是河道水体耗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泥耗氧加剧了河道耗氧速率, 是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

根据“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 上海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创模”) , 加大水环境治理是工作重点。“创模”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力度, 力争到2009年底, 上海市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 水质主要指标达到V类水标准。

金山区提出水环境工作的重点是“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水质”, 力争使全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本文结合金山工业区、亭林镇2009年“创模”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对镇、村级中小河道的黑臭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1 村镇级河道现状

金山区本次水环境整治河段基本位于金山工业区中部和亭林镇西部, 两岸主要为镇域居民生活区和农村宅基地, 有的河段目前周围为农田, 但土地已被批租或已被规划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因为村镇级河道中水系相对静止、小河浜、断头浜较多, 岸边垃圾多, 河床淤积严重, 导致水体黑臭、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 黑臭成因分析

2.1 底泥污染

镇村级河道两岸多为土坡, 土坡坍塌及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河岸垃圾的随意入河, 长时间未有效疏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底泥的淤积。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有机污染、腐殖质吸附螯合致黑物质以及底泥中放线菌的大量繁殖是水体产生黑臭现象的三大主要机理[1,2,3,4]。黑臭的污染底泥通过不断向上覆水体释放有机物和无机盐, 使河道水质恶化;底泥反硝化、甲烷化造成大量黑臭底泥上浮, 是河道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 同时底泥耗氧加剧了河道耗氧速率, 底泥中的N、P营养盐释放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5], 也是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

2.2 水动力不足

金山区地势平坦, 本次整治的几条河道处于平原河网地区, 流速缓慢, 流向、流态呈现随机性变化, 水量交换关系紊乱, 汇流特性极为复杂, 且部分河道因市政建设等原因而被填堵, 或成为“断头浜”, 造成大部分河道水体流动缓慢或者几乎不流动, 水动力条件不佳使得水体自净能力大为减弱。

2.3 内源污染

随着农田中化肥的大量使用, 水体中有机碳污染物、有机氮污染物以及含磷化合物负荷不断加大, 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中有机物迅速积累, 其后果是: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繁殖, 使水体耗氧量大大增加;沉于水底的有机物尸体的厌氧分解促使厌氧菌繁殖, 产生的一些发臭气体逸出水面, 导致水体散发臭味[6]。

2.4 污水处理配套设施滞后

随着金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 生活、生产用水和污水量激增。但是由于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的滞后, 该地区的工业、生活污水等最终都进入到河网水体, 使得河道污染负荷增加, 超过了水环境的承载力,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形成河道黑臭。

3 河道黑臭整治措施

在分析河道黑臭成因的基础上, 本次整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充分利用已建或在建污水管网, 对河道沿河污染源进行纳管, 实现截污治污的目的, 同时, 对河道进行护岸修筑 (包括自然生态护坡) 、沟通水系、拆涵建桥、淤泥疏浚、调活水体等其他工程措施和种植绿化以及生化处理方法, 达到使水环境面貌根本改善的目标。

3.1 河道疏浚

底泥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道自净作用主要源于其稀释、固相吸附、生物分解等, 其中底泥吸附和生物分解是河道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主要形式, 底泥对河道自净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本次整治的黑臭河道基本为村镇级河道, 周边居民生活垃圾倾倒、土坡坍塌而形成了河道的淤积;因此本次疏浚, 在尽量减少对底层原生态河底的干扰下, 以能够恢复村镇级河道原生态为主要目标, 扩大河道的蓄水面积, 疏浚黑臭河道污染的底泥上层部分。通过疏浚, 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弱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 同时为后续种植水生植物创造生态条件。

3.2 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是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 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村镇级河道多为土坡, 为了防止坍塌、增大过水断面、增加河网水动力, 本次整治护岸在有条件的位置采用土坡的方式;在局部河段采用木桩维护加大河底的槽断面, 构建了水体与护岸后土体间水生物交换的通道。

3.3 种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黑臭河道中的净化作用, 分为直接净化作用和间接净化作用。直接净化作用指植物通过吸收利用水中氮、磷和重金属等物质供其生长发育;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有效吸附浮泥浮藻等悬浮物并分泌出对藻类有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挺水植物是浮游植物在营养物质和光能利用上的竞争者, 可以很好的抑制浮游藻类的疯长。沉水植物占优势的水体, 水质清澈, 生物多样性高。但水生植物有着其自身的承受极限, 水质过度恶化超过极限, 水生植物不能生存, 因此在黑臭河道治理中, 因为水质条件极为恶劣, 应该先对受污染的淤泥进行疏浚后, 再选择生存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进行栽培;且由于水生植物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应适时适度收割调控, 借以提高生物营养元素的输出, 减少自然凋落腐烂分解引起的二次污染。此次整治的村镇级河道, 多为流速慢、坡面缓、非通航的封闭式河道, 有利于水生植物的培育和管理。根据该河道流态特性, 可种植根系发达水生植物与金鱼藻、红线草等搭配, 达到净化、抗污目的, 并能迅速形成种群的群落。

3.4 采用生物浮床技术

生物浮床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 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 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适用于流速慢、坡面缓、非通航的中小河道。浮床上种植的植物吸收水中的氮和磷当做自身的营养物质, 并通过收获植物体的方式将其带离, 达到净化水质和改善景观的目的。选择的植物品种以既具很强耐污能力, 又有较大的水质净化潜能并兼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普通草本植物为主, 如美人蕉类、黑麦草类等。

3.5 水生动物修复

在底泥疏浚、种植水生植物修复的基础上, 可引进一定量的水生动物进行水体修复。水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 它们以水体中的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 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 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通过定期对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打捞, 可以防止其过量繁殖造成的内源污染, 同时也将已转化成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盐从水体中彻底输出。

3.6 截污治理

根据河道的污染源分布、整治区域内城镇化程度、外围二级管网建设情况等客观条件, 考虑以下4种截污方式。

(1) 新铺污水管道接外围管网。

工业河沿岸企事业较多, 场地开阔, 具备开挖敷设内部污水管道的条件, 且周围有市政污水管网, 并具备接管条件, 因此采用新铺污水管道接外围管网。即按照外围已建管道的标高条件, 重新敷设内部污水管道, 再就近接入外围管道, 原管道作为雨水管道。

(2) 沿河截污。

亭林市河两侧多为居民建筑, 密度大, 施工场地复杂, 不具备在街坊中重新排管的条件;而周围有市政污水管网, 并具备接管条件, 因此采用沿河截污。即对沿岸排水用户, 将现有管道系统全部作为污水管道考虑, 从现状排入河道的出口处截流后, 再接管至周边市政污水管网。

(3) 设置污水处理设施。

营房二组小浜为断头浜, 沿岸为分散居住的居民与农田, 生活污水呈现出水量少、排放分散的特点。经调查, 该区域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远, 根据金山区规划,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敷设污水管网。但考虑到沿岸居民直排污水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现场设置处理效果好BBO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达标后排河。BBO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不但能去除有机物, 而且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 运行稳定, 污水经过处理后主要指标能够达到标准。

(4) 设置集水井。

由于金山地区污水管道普遍存在雨污混接现象, 下雨时经常发生污水排水不畅甚至倒灌污染河道的现象, 为避免“截流反而导致污染”的情况发生, 如接入的市政污水管网有标高富余, 但雨天外围管道水位偏高, 存在倒灌隐患, 可在空旷地段设置集水井, 沿河收集的污水首先进入集水井, 平时出水利用高差重力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在雨天可根据外围接管的水位开启水泵进行强排, 同时在集水井内设置闸门防止污水倒灌。如接入的市政污水管网没有标高富余, 必须设置集水井提升, 且考虑污水直接泵送至外围接管。考虑到沿河截污的管道多数存在雨污混接现象, 如雨量特别大, 超过泵排能力时, 将通过集水井内设置雨水溢流管溢流至附近河道。

3.7 桥涵改造

现状村镇级河道基本上采用简易的涵管作为连接两岸交通的过河方式。涵管形式为水泥瓦筒管上覆土, 河道在该处产生缩颈, 水流不畅, 且容易淤积。为畅通河道, 方便两岸群众出行交通的需要, 本次整治将其翻建为人行桥、箱涵等。桥梁、箱涵的布置主要考虑河道两岸村宅居民日常通行, 同时结合周边区域交通流量为依据, 兼顾区域交通道路的规划, 在通行能力及建设等级上满足城市桥梁要求。

4 结 语

郊区村镇级河道是水利分片系统内一~三级骨干河道的附属河道, 起到了毛细血管的作用, 河道的畅通和清澈与否直接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所以, 本次河道的整治不仅具有调蓄、排涝的功能, 也具有引清等水资源调度的功能。笔者认为在村镇级黑臭河道整治中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

(1) 黑臭河道整治首先应因地制宜, 根据水体受污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管线布置, 采用合适的治理措施;

(2) 郊区村镇级河道的主要污染源来自生活污水、垃圾等, 在底泥疏浚的基础上, 可采用种植植物、生物浮床技术与水生动物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

(3) 对整治后的河道, 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河道管理机制, 培养周围居民的“爱河、护河、管理河”的主动意识, 河道管理部门应安排专职人员对河道进行定期养护, 真正做到“水清、面洁、岸绿”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国臣, 王忠, 常晓青.防水体黑臭的水质指标研究[J].环境科学, 1999, 18 (11) :523-525.

[2]应太林, 张国莹, 吴芯芯.河水体黑臭机理及底质再悬浮对水体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 1997, 16 (1) :23-26.

[3]徐亚同, 史家梁, 袁磊.上澳塘水体修复试验[J].上海环境科学, 2000, 19 (10) :17-19.

[4]徐祖信.我国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3 (4) :482-488.

[5]胡雪峰, 高效江, 陈振楼.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初步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2001, 20 (2) :66-70.

[6]哈欢, 金鹏飞.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在上海市的实践[J].节水灌溉, 2009, (7) :46-49.

上一篇:网店创业基础论文下一篇:德语论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