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问题

2024-07-07

网络舆情工作问题(精选6篇)

网络舆情工作问题 第1篇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丁义浩,王 铄

摘要 :网 络 舆 情 工 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 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 情信息的搜集 当 前,整理、分 析 汇 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 项 内 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 任 主 体 不 明 确、管理观念落后 等 问 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 高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实 效 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 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 预 引 导 机 制。关键词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随着网络 和 新 媒 体 的 迅 速 兴 起,网 络 舆 情 应 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 等特点,网络舆 情的产生和传播 速度相较传统舆 情 得 到 大 幅 提 升,影 响广 度 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 和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如 何 加 强 和 改 进网络舆情工 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 舆 情 是 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 映,是大学生在 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 间内,通过多种 多样的互联网渠 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 达的个人1]。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因 此,建 立 健 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机制有利于及 时了解 大学生群 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 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 和发展过程一般 包括 四 个 环 节:言 论 形 成 期、讨 论 传 播 期、为了 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 性,网 下 冲 突期和 舆 论 消 退 期。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 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 会 热 点 等 信 息 资 讯 是 网 络 舆 情形成的重要诱 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 由 那 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 媒 体 的 报 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 载,但更多的时候传 统 媒体保持沉默,于 是 有 关“知情人”首先 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此类信息一旦 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往 往 会引起他们的 高 度 关 注,事件相关的言论 便 会纷纷在网络上 出 现,引起 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 社会的广泛关注.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事件、社会热 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热点事件和相关评论、观点等在公共社交网络或 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传 播 和 碰 撞。当大学生们关于某个争议性事件的不同意见 逐渐成为舆论 焦 点 后,极 易引发他们在网下对该热点问题的 争 执 和 讨 论。网下讨论的新情况、新 信息又会被随 时传播到网络上,形成网上网下的 交互影响。经 过 短 时 期 内 的 集 中 讨 论,针 对 该 事 件的讨论高潮 随 即 形 成,这标志 着高校网络舆情高潮期的到来。

3.网下冲突期

由于大学生 群 体 具 有 易 情 绪 化、易 受 鼓 动 和 诱惑等特点,在负面舆论信息的刺激下,他们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 动。群体性事 件 是 舆 情 危 机 的 表 现 形 式 之 一,反 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是舆 情状况的极端外

化形式或非正常表现[4]。如果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舆情高潮 予 以 应 对,极易导 致网下群体性事 件的爆发。当 然,网下冲突期并 非高校网络舆情 形成、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中较少发生的异常情况。即便舆情 发展进入高潮期,发展仍处于可控范畴,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期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舆 情危机的发生。4.舆论消退期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无论是否经历网下冲突期,最终都必将迎来舆论消退期,即舆论观点及影响的逐渐淡化直至消逝。舆论消退期持续 时间长短不一,取决于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事件 本身的影响面、解决是否合理以 及媒介环境中是 否有新的吸引受众注意的事件发生

。消退期通常伴随着新的舆论讨论点的酝酿、舆情环境更换,因此也可能出现新环境下已冷却的舆论重新升温即“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自媒体时代,新一代 网民日益热衷于以“快餐”方式追逐最新的信息资讯,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严肃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使用新技术、乐于获取 “异 类 ”信 息,许多时候不能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本质,极易受到负面网络信息影响。因 此,明确高校网 络舆情工作的具 体任务和存在的 现实问题,加强网络言论的正确引导和监控,成为 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重要工作的开展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展开,运用科学的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广大大 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序,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 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搜集整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网络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公共事件、高校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 意 见 和态度,并 根 据 舆 情 的 内 容(包括重大决策部署类、经济发展类、社会热点类、突发事件类、宣传思想工作类、重要境外涉华类等)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是指运用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分类后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成因、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走向,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酌情处理是指高校 管理层以科学分析为依据,综合考量舆情信息所 反映事态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采取干预行 动,何时采取干预行动以及采取何种干预行动。及时上报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将舆情的产生、发展、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相关工作向教育管理部门汇报,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在网络舆情的言论形成期,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对网络上出 现 的刺激性信息,尤其是与大学生群体利益密 切 相 关的信息加强 监 控,科学 预估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并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在讨论传播期,高校舆 情工作部门应在广泛搜集网络上出现的各类信息 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汇总,密切关注 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针对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正面解释与疏导,用真相和事实引导舆论走向。如果网络舆情发展进入网下冲突期,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在前 期分析和预判等工作前提下,根据舆情事件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处置预案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恰当运用网上和网下的双重力量(如进 一 步 披 露 热点事件的真相,对不良信息进行辟谣,干预刺激 性信息的传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降低舆情的负效应。舆论消退期是一个舆情发展周期的尾声,无 论在该舆情周期内是否出现 网 下冲突,高校舆情 工作部门都应该 对前期工作进行 总结,梳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及时上报学校 和上级领导部门。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对 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尚未

建立网络舆情工 作专门领导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舆情工作队 伍建设起步较晚,无专业人员配备或配备不合理,不能按照舆情 工 作 规 律 开 展 工 作,导 致 舆 情 工 作 实效性不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 舆情预警意识 和 预 警 措 施,不能 科学研判舆情态 势,影响舆情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干预 方 式 单 一,主 动 引 导 不 足,封 锁 消 息、强 制 删 除消息等 简 单 粗 暴 方 式 大 量 存 在,容 易 引 发 “次 生”不良情绪,甚至给 舆情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综观这些问题,其核心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

第一,网络 舆 情 工 作 责 任 主 体 尚 不 明 确。目 前,在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工作责任归属并不 明 确。受 到 传 统 观 念和工作惯性 的 影 响,一般认为与学生事务相关 的工作应由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负责,或者认 为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应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或宣 传部门负责。在 实 际 工 作 中,观 念上的分歧导致 许多高校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低 效 无 序。同 时,由 于 工作责任主体 不 明 确,加之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 中的新生事物,高校的网络舆情 工作专业人员仍 存在较大缺口,工作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第二,网络舆 情 管 理 观 念 和 管 理 方 式 有 待 改 进。在高等学校,由于缺乏对于网络舆情发生、发 展特点的深刻 认 识,采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管理 网络舆情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负面舆情信息管理 上,“堵”和“禁”等传统舆论管理观念仍挥之不去

。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网 络舆情发展的 形 势,非但无法有效控制舆情事件 的爆发,甚至会激化冲突、加速矛盾升级。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 高校网络舆情工 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段,长效机制 尚 未 建 立。为解决网络舆情工 作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 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 情预警机制和干预 引 导 机制。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动 态 多 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负其责 的工作领导机 制,这套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影 响 着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构

高等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质量直接关涉学校 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内部的 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办公室或校长 办公室、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学团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 等相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逐 步 实 现各单位之间 协 调 联 动,实现舆情工作的专 门 领 导,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2)建立健全决策程序

高效合理的领导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领导系统的决策 程序是网络舆情领导工 作的基础和前提。因 此,规范严谨的决策程序对于提高网络舆情领导工作 的科学化、民 主 化 程 度 至 关重要。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工作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应广泛调研、听 取各方意见,在 涉及舆情领导工作决策中坚 持 开 放、民主的工作原则和决策程序,确保高校网络舆 情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开展。

(3)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预案

为快速、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 情事件,舆情工 作领导小组应预先制定行之 有 效 的处置预案。当舆情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开展工作。执行过程中,舆情工作领 导小组应根据 事态的发展情况,对预案及时作出 调整,妥善处理每一个细节,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影 响降低到最小。

2.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 切 配 合 的 队 伍 保 障 机制

(1)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队 伍,提 高 工 作 实 效性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舆情工作的

前提,高等学校 必须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 络 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 设立专门的工 作 岗 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 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兼职工作队伍可以聘 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网络舆论 引导能力强的 教 师 和 辅 导 员,担 任网络评论员或 信息搜集员。同 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 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了解学生 群体动向、熟悉学生交流习惯的优势,及时搜集网 络舆情信息,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保 证舆情工作 协 调 有 序 展 开。例 如,信 息 搜 集 员 需 要随时在网络上 进 行 “巡 查 ”,了 解各种舆论动向 和舆情变化情况,不定期形成舆情信息报告,上报 舆情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对舆情信息进 行分析预判后,对有关网络评论 员和学生舆情团 队发出处理指 导 意 见,安排正面信息发布和正向 舆论引导工作。

(2)组 织 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团 队,提 高 工 作 科 学性

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 多 元 性 等 特点,难以准确预测和直接控制。高 等 学 校 必 须 重视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工 作。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中,要注重三个“契合性”。首先,注重网络舆情研 究和舆情实践的契合性。高校网络舆情实践工作 是网络舆情研 究 的 出 发 点,也是 网络舆情研究的 落脚点。研究成果指导网络舆情工作实践的有效 程度是衡量其 理论价 值和实践 价值的根本标准。高校舆情研究 应 做 到 为 了 实 践 而 研 究,在 实 践 中 研究,研究内容能有效指导实践

。其次,注重网络 舆情研究与高校实际工作的契合性

。高校实际工 作是高校网络 舆 情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源 头,高 校 网 络 舆情研究必须 立 足 高 校 实 际 工 作,全 面 了 解 大 学 生群体对学校方针政策、改革发展的意见与看法,深入探索高校实际工作与网络舆情发展的互动机 制,形成网上了解 舆 情、网下 解 决问题的良性互 动。最后,注重 高校舆情研究与 社会舆情研判的 契合性。随着 高 校 与 社 会 联 系 的 日 益 紧 密,社 会 思潮和舆 论 热 点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断深 入,准确研判社 会舆情的发展态 势已经成为高校 舆情研究的必 要 前 提,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应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舆论思潮的态度,为高校准确判 断 形 势、掌握舆情发展趋势提供参 考依据。做好上 述 三 个 “契 合 ”,有助于高校网络 舆情工作者高 效 完 成 工 作 目 标、顺利推进舆情工 作,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科学性。

3.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机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 前对舆情的预 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 的 重 要机制[5]。对网 络舆情的预警要 达 到 良 好 效 果,必须构建成 熟合理的预警体系[6],并 对 舆 情 事 件 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1)建立舆情发展的精确测算系统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科 学、全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基础上,为了提高舆情监 测的 准 确 性 程 度,首 先 要 确 定 科 学 的、全 面 的、分 层次、易操作的舆情指标系统,并且根据不同指标 的重要程度分 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 而 根 据 舆 情 动态核算舆情分数,以达到舆情监控的目的。(2)根据舆情分数划分舆情事件预警级别

为了提高舆情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对舆情分数进行分级,划分舆情事件严重程度。在舆情预警实践中,一般可将舆情预警划分为四 个 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在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利用预警“雷达”技术,随 时关注高校网络的即时动态,监测敏感信息,并在 舆 情 危 机 形 成 前 及 时 预 警,为进一 步干预、引导、处置工作做好准备。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 对 灵 活 的 干 预 引 导 机制

完善的、系统的、全方位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 机制对消解网 络 舆 情 危 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 和谐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一 般 情 况 下,网 络 舆 情形成前的干 预 效 果 最 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网络舆情形成后,不恰当的 网上干预往往 适 得 其 反,甚至诱发舆情危机 的 出 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更有 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1)加 强 事 前 干 预,从源头控制网络舆情事 件的发生

采用简单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仍是高校 普遍采用的方 式,即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直 接 删 除敏感信息或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信息

。从结果来 看,往往适得 其 反,无 益 于 事 件 的 解 决。一 方 面,网络信息监测和删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成本。讨论焦 点 一 旦 形 成,删除大量的敏感信息 将成为不可 能 完 成 的 任 务。另 一 方 面,简 单 粗 暴 的应对方式可能激发网络讨论参与群体的逆反心理,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得敏感、负面信息爆发式激增。

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观点和立场,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或形成初 期,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广泛关注 的具有争议性的 舆论热点(尤其是与学校密切相关的负面事件)进行干预和疏导 可以有效防止争议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关注焦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当言论的产生。有关工作人员应 广泛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广大学 生对于社会热点 问题,尤其是校内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呼声,并有针 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

(2)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首先,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第一时间 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及时将事态最新进展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公布,避免网络上无端猜测与恶意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次,不良网络舆论 一 旦产生,高等学 校应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用事实说话,对不实 言 论进行澄清或辟 谣,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进一步扩散。(3)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 “二 级 传 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舆 论 领 袖 ”[8]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件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发表的信息 和观点能更广 泛地影响普通人,甚至左右事件的

发展和处理结果。在高校中,校园BBS版主、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人气之星 ”等 “舆 论 领 袖 ”了解高校学生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并且知道如何使有关信息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网络舆情 工作中,高校应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领袖”在负面、敏感舆情形成后 积 极 传 递 “正 能 量 ”,抑 制 或 扭 转 消极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参考文献:

[1] 王 灵 芝 .高 校 学 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D].长 沙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30.

[2] 周 滨 .“微 博 问 政 ”与 舆 情 应 对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2012:118.

[3] 郝 英 杰,马 海 红,彭 军 林 .高 校 网 络 舆情形成规律分析 [J]. 北 京 教 育,2010(6):13. [4] 常 锐 .群 体 性 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D].长 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2:45. [5] 史 波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 [J].情 报 理 论 与 实 践,2010(7):93-96.

[6] 吴 绍 忠,李 淑 华 .互 联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J].中 国 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08(3):39.

[7] 张 勇 锋 .对《旅 游 新 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 [J].今 传 媒,2008(9):44-46.

[8] 张 迈 曾 .传 播 学 引 论 [M].西 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7.

网络舆情工作问题 第2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通讯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网络舆情工作也成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高校教职工、在校学生和校外组织(人士),对最新的各种社会问题或现象,通过互联网网络空间表达和传播,且形成一定规模、对高校学生和教师产生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方面影响。为解决网络舆情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舆情工作的实效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本身既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十分迅猛,影响广度和深度亦非常深远。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公共网络或者校园网络平台,经过各种渠道了解并关心一些事件或者新闻,并对其表达个人态度、个人意见、情绪看法,从而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即时的在校学生诉求和意见,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校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总的来看,其过程一般为四个环节:舆情生成期、扩散传播期、讨论冲突期和舆论消散期。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并规避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对其生成与传播规律有足够的认识。

1.舆情生成期 当下的热点新闻、社会问题等互联网资讯是舆情生成的诱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般是由学生关注度较高或有关于学生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引发的。这些信息首先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报道,于是有关“个人爆料”首先在论坛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与时间有关信息。这类信息一旦触及到高校学生的敏感地带,就会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随后高校学生的对其时间或问题相关言论便会生成,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

2.扩散传播期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助力了网络信息的快速扩散传播。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等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事件本身信息,同时也传播了多样化的评论和个人观点,其扩散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热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观点和评论等在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扩散和传播。同时网下讨论的新言论和评价又会被即时回传到网络,形成网上和网下交互影响。经过学生群体的集中讨论后,对该新闻事件的言论高潮随即形成,这也就标志着高校网络舆情达到了高潮期。

3.讨论冲突期

当大学生们关于事件的不同意见成为焦点之后,也就极易引发学生在线下社交生活中对该问题的讨论和争辩。而高校学生群体又具有易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的刺激下,学生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动。若高校不能及时地对舆情高潮予以引导和应对,极易导致网下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当然,讨论冲突期并非必然发生。

4.舆论消散期

网络舆情的扩散传播发展,无论是否经历网下的讨论冲突期,最终都将消散,舆论观点及造成的影响的慢慢淡化至消逝。舆论消散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通常伴随着新舆论讨论点的产生,因此也有可能出现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校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动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许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各种信息本质,不能冷静客观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极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因此,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整理、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和即时处理。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方法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不能科学研判舆情态势,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等。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舆情预警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且动态复杂、情况多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司其责的工作领导机制,这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

2.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前对舆情的搜集汇总、预测以及提供预先处理方案的重要机制。若想要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体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队伍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学领导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安全可靠的预警机制,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各高等学校应该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立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熟悉学生交流习惯、了解学生群体动向的优势,及时收集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积极发表引导正确言论的传播。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对灵活的干预引导机制 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的、完善的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对消解高校以及社会的网络舆情危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之前和形成初期的干预效果最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导向;但要注意不恰当的网上干预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诱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出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导向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问题评价和主要反映,集中表现初大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思想活动,是在校学生的个人意见以及群体要求的综合反映,对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工作问题 第3篇

(一) 网络的发展与网络舆情的产生

21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世纪, 是网络的时代。当前计算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 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它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而且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 任何新事物必然要经过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网络也是一样, 它有其有利的一面, 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何把网上大量的信息转换为人们生活中的最有用的资源, 将网络发展的优势最大化、将其潜在的弊端最小化, 已成为计算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 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舆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所谓网络舆情即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 (RSS) 等途径。网络舆情形成迅速、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 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对社会影响巨大。

(二) 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隐患的存在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同时, 也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 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和宗教组织进行宣传、炒作的阵地和手段, 成为进行颠覆破坏活动与文化、意识形态渗透活动的重要工具;违法、犯罪嫌疑人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连性、开放性和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 实施网络欺诈、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全球许多地区和城市先后发生网络热点与敏感问题炒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突发性事件等, 都与网络舆情恶意炒作、煽动、勾连有着密切的关系[2]。

在高校校园中, 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情感都较为活跃, 在网络舆论中则表现出较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意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尚未成熟的思维和意识往往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和鼓动, 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 同时也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埋下隐患。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 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 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高校网络舆论行为[3]。高校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虚拟性, 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和一般网络舆情一样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征, 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与一般网络舆情主体共同存在身份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聚众性。除共性之外, 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年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社会角色上, 使他们在舆论中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表达上呈现出特有的方式, 因此, 高校校园内的网络舆情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群体性:体现在高校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近、涉世不深、容易冲动, 遇到敏感性话题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形成群体性意见。二是主观性: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价值观念还有待完善, 理想化要求较高, 对事物的认识主观冲动, 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最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与煽动。

(二) 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关系

1.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正面影响

(1) 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有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尤其是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网络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信息的多源化及快捷方便使得学生在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及时参与互动、发表意见, 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缓解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压力, 而且开放性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 (2) 网络舆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网络良好的舆论动向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良性互动, 通过网络平台无形中构建和谐校园,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网络是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新鲜事物的最便捷方式, 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前沿信息, 通过网络舆情进行事态分析, 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 而且促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认识国家发展态势。

2.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网络舆情在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网络中的负面言论、损害国家安全稳定的虚假信息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煽动与引导成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安全, 尤其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最大隐患。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思想开放、大胆前卫, 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最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言论所左右, 因个人意志的不坚定而成为受他人摆布的替罪羊。 (2) 大学生思想不成熟, 办事没经验, 往往容易通过网络, 尤其是在各种舆情的诱导下, 发表错误言论, 作出错误决定, 侵犯他人隐私, 违反国家法律。 (3) 网络舆论中的负面信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最主要的冲击对象即为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当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开放式网络言论交织在一起时, 青年人的价值体系与伦理道德观念交织在一起, 为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4) 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人机交流容易导致学生性格趋向偏差, 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状况, 尤其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 沉迷于网络生活更加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 网络发展的高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国外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然而, 当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网络化时代之后, 随着信息技术, 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急速扩张, 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网络迅速普及, 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 大家更倾向于通过虚拟的网络发表观念、吐露心声、抒发情感。但是, 网络作为一新兴媒体, 其更新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新事物无法比拟的, 这就使得人们对它的管理、控制、监察力度并未随之发展而完善, 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现象、道德问题, 更容易在网络舆论中引发争议。对于高校而言, 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存在潜在的威胁。

(二) 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就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 即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 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甚至可能影响到一次活动的成败。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随意性等特征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使得重大事件、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通过网络舆论广泛地释放出来, 其中负面情绪的影响力也随之而迅速蔓延, 势必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 校园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校园网络空间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年纪轻、阅历少、自控能力弱、抵御诱惑的能力差, 他们崇尚自由、思想单纯, 考虑问题理想化。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了校园网络的参与者是一个特殊的、备受关注的群体, 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思想状况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息息相关。但是, 开放的网络资源往往会让大学生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活中迷失方向, 我们不能像历史中的闭关锁国那样将网络驱逐在外, 因此, 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挥校园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是我们开展学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基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提高网上引导水平, 讲求引导艺术, 积极运用新技术,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因此, 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 健全管理机制, 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 使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与思想的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广泛, 随意性很强, 难以实时监控, 难以进行识别和辨别, 难以找到突破点, 借助于舆情监测系统, 自动采集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新闻是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监测系统的网络信息采集、网络信息智能处理, 可以快捷有效地进行信息抽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话题探测和追踪, 开展分析研判, 形成对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监测和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10年自主开发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覆盖互联网上5个代表性论坛 (强国社区、新浪论坛、凤凰网论坛、猫扑网、天涯社区) 的29个板块 (可根据需求扩展) , 3000多个新闻媒体, 数十万个博客;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定向搜索与网络监控技术供应商谷尼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网络舆情研究单位。然而, 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应用多数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 由于购置成本高等原因, 目前将其应用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维护方面的高校并不多。因此, 高校在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同时, 应重视通过采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

(二) 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普及

我国信息网络的物理基础较为薄弱, 管理与技术手段的实施还不尽完善, 加上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管理者观念相对落后, 信息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因此, 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最有效措施, 只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构建。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 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同样要做到有法可依, 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律亟待完善。与此同时, 在高校校园中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 普及互联网法律知识, 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 高校信息安全监管及舆情引导队伍的建立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辅助工具, 国家网络法律法规是保障, 除此之外, 一支过硬的监督、管理与引导队伍及相关机构建设是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管与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包含两个职能:一是监督与管理, 二是引导。监管队伍应由高校网络中心选拔专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过硬的专业人士来担任, 这支队伍要求思想可靠、责任心强、技术扎实, 能够及时捕捉网上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提炼, 及时报送处理舆情。同时这支队伍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能够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 从技术上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引导队伍应由思想政治过硬的学校宣传、管理干部担任, 这支队伍既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相关政策研究和舆情研判, 也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 只有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才能在引导中做到有理有据、游刃有余, 使网络舆论引导尽快取得成效, 为危机事件的圆满处理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5]。

(四) 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的构建

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学生个体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及妥善解决, 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 因此, 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即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 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 预测发展趋势,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 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求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 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 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 并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反复修改, 常备不懈, 防患未然, 为可能发生的网络监控舆情走向做好充分的准备[6]。

(五) 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开设

网络既为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 也为其提供了重要平台, 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互动性是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基础。网络舆论事件数量猛增, 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 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 不失为进行舆情监管的最佳方案, 也是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最紧迫要求。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量, 树立宣传正面典型, 营造出一种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舆论氛围, 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 使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 通过开设领导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方网上对话, 既可以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 扩大宣传教育对象的广度, 深化教育效果, 维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

摘要: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同时, 也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整体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所肩负的未来社会责任要求, 使得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关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任务日渐繁重。通过对校园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安全的分析与研究, 了解大学生的舆情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文化安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8) :79-82.

[2][4]范立国, 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6) :36-40.

[3]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 :134-136.

[5]李伟东.学生危机事件情境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7) :49-52.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探析 第4篇

关键词:政府;网络舆情;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96-02

一、前言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舆情。

政府积极地、正确地应对网络舆情有助于促进政府管理信息公开透明,有助于促进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民意诉求的表达,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管理,有利于政府危机管理的开展,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一些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理念滞后,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科学的、完善的有效引导,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失当,最终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影响政府管理的有效发挥。

(一)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到位。

政府有些官员还没有主动上网的意识。据一些调查显示,仍有不少政府官员常年不“触网”,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2008年10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公布了一项调查问卷結果,在629名地方党政县处级以上政府官员中,33.05%的政府官员“从不上网”。从中可以,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力度还不够

一些官员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认识不足,对已出现的敏感矛盾和问题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网上舆情信息缺乏权威性、专业性,二是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其会把问题扩大,惧而远之;三是认为网络上不会发生大的事件,就是发生了在现实中补救也可以,采取消极的态度应对。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致使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时,不敢直面网络舆情,常常采取回避态度,少说话、少做,害怕承担责任,放任网络舆情的发展。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榜”的留言总数和回复总数,截止2011年8月14日共收到网友留言193105条,地级市政府回复数52405条,回复率仅为27%。2010年3月17号,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就山西疫苗问题发布公告称:“卫生部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开展有关调查工作,要求山西省卫生厅尽快报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新的情况”;而山西省卫生厅表示:相关报道“基本不实”。这种对事实真相的隐瞒和对网络舆情的忽视,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热切关注。

(二)忽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在山西疫苗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的响应度,即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响应和表达情况,包括响应速度、应对态度等;官员问责即对舆情关注的不作为或无良官员做出处理;动态反应及政府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矛盾的激化或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手法;网络技巧即很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熟悉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2010年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十大事件中,山西疫苗事件的政府应对在排行榜中垫底。在应对中,政府响应山西疫苗事件得分-3.00;动态反应得分0.33;官员问责得分0;网络技巧得分1.00(标准分为100)。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政府在观念、操作上还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的重大影响。近年来,网络舆情不断高涨,有时候甚至左右了一些事件的走向,政府也开始关注网络舆情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关注度还不深。政府的这种响应态度、动态反应、官员问责和网络技巧的不足,很可能导致个案事件走向网络舆情公共危机事件。

(三)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就是在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响应,政府的动态反应,政府官员的问责以及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及引导等,沟通协调机制是防止网络舆情危机扩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存在很多问题:一,缺乏网络舆情危机等级划分体系与报告、资源调配、跨部门协调、媒体引导以及善后处理等机制;二,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临时处理小组或机构处理突发事件。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三,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正规的培训。总之,由于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处理机构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应对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水平。

(四)网络管理调节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

网络这个崭新的平台为公众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发表言论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提高了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府管理的热情。公众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社会和民主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网民的正当的言论发表。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一些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一些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在正常的渠道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会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在网络上,由此产生了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的信息在网络中引起了共鸣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于这些消极的网络舆情信息,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引导。对于热点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地删、堵、封,还应讲究处理谋略,防止因处理不当引发新的矛盾。

(五)政府举措滞后于网络舆情的发展。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公开政务信息,与公众进行对称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信息的知情权。但是目前一些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对相关信息没有采取及时的公开或选择一个观望选择期的公开方式,这种处置方式成了网络舆情朝不良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政府把自己放在权利的中心,对网络舆情不闻不问,与网络舆情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当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出现时,相关政府官员只是对事件进行无关紧要的“澄清”、“解释”,应付而已.这样的做法根本满足不了公众的知情欲望。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政治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政务信息的关注也不断高涨。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该及时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及时地对相关信息进行发布,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采取有效的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避免事态的不良发展。

(六)网络舆情不能有效反映公众的利益诉求。

在当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层加剧的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利益沟通协调机制,使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可以得到充分表达。现阶段我国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网民的数量呈增长趋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利用网络舆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由此而导致的网络事件逐渐增加,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我国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管理滞后等因素,造成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阻塞,致使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解决。另外,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扭曲社情民意,往往用牺牲群众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利益。由于执政理念偏差,许多群众就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诋毁政府的形象,如通過在网上发布谣言,借此发泄心中的怨恨。这些网上谣言会蛊惑、煽动那些义愤填膺的群众,导致产生“共振”效应,直至酿成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

二、结语

借用温总理常引用的一句话来说:“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网络”。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显示,我国目前的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处在深水区,社会矛盾日益显露,政府管理难度不断加深。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舆情将会对政府管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成为了政府和学者关心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2.

[6]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1):34-36.

[7]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8]地方领导留言板[EB/OL]http://leaders.people.com.cn/gb/143228/18 659/.

[9]王丽平,刘大鹏,开展互联网上舆情控制的方针和对策[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09-112.

网络舆情工作问题 第5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复和办理网民留言,把网民诉求留在本地网站,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化,推进网络规范运行。四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健全由新闻发言人、网评网宣员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系。

(五)夯实基础,做好网络舆情队伍和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核心网评员队伍,积极主动地开展网络评论和宣传工作,正确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二是提升网络信息员的理论及技术素养,逐步建立舆情职业人才培养管理机制,通过网络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等方式加强网络舆情队伍的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工作者的理论及技术素养。三是加强网络舆情的技术平台建设,舆情监测平台的建立需要资金保障和技术保障,各级政府应将网络平台工作经费,平台运行所需的服务器、网络设备、软件的购置、更新、运行维护等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网络舆情工作问题 第6篇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及学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的学科属性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边缘学科。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直接民主的可行性;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传播学主要研究网络舆论导向的策略和传播途径。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第二种说法,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定义,网络舆情总是离不开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关键词,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网络舆情是可测可控的,其四大可测要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事公开网络舆情研究和监测的各类机构很多,已初步实现各领域覆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1.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

2.新华网的舆情在线。新华网是国内最早从事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服务的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能是为中央相关部门专供舆情报告。

3.天涯舆情。天涯社区舆情频道是国内舆情监测行业的重要新兴力量。

4.各类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这类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暨南—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

5.服务机构。多为商业技术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拓尔思(TRS)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大方正智思软件、广州市邦富软件有限公司等。

6.个别学者。

二、科技与网络舆情分析

对于各种网络舆论,政府和新闻媒体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甚至防患于未然。其前提是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但互联网信息量大,无法依靠人工的方法对网上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特性决定,必须要建立一种以“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为目的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此类系统的技术核心主要是:

1.舆情分析引擎。这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包含倾向性分析、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统计报告、趋势分析、报警系统、突发事件分析等内容。

2.数据清洗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洗、数据统计。

3.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现有的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

需要指出的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

三、网络舆情发展趋势

互联网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的主要源头,网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速。舆情表达载体多样化,网络与手机结合日益明显,微博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媒介。与过去BBS、博客占据中国网络舆论主阵地不同,微博和微信在2010 年以来的活跃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网络舆论载体,成为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新宠。与西方微博多谈论网友日常起居不同,中国微博强烈关注时事。网友通过“跟从”链接而成的微博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可在微博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趋势一,微博对于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维权等领域具有特殊的意义。有网友总结道,如果一则信息在微博上被跟从者过万的知名博友转帖,则有可能在10 分钟之内形成全国性的舆论热点,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趋势二,观点意识分歧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的“两个舆论场”尖锐对峙。以互动为特色的网络社区,属于网民自主发声、信息反向传播的Web2.0 形态。Web2.0 与Web1.0 之间经常形成一种隔阂和反差。在Web2.0 意见平台上,网民议政心直口快,地方政府的管理措施经常被质疑和否定。

趋势三,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深度追究真相的欲望增强,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舆论越来越强地作用于现实。随着网络的发达,相当多的网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为背后巨大利益的唆使,网络炒作、网络营销和网络公关也蔚然成风。

趋势四,“ 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在社会舆情中的地位迅猛崛起,“意见领袖”作用更加突出。“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的核心就是“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由最初的“隐姓埋名”,到现在越来越多地站到前台,愿意公布自己的姓名,愿意加V(实名认证),愿意让社会公众认识自己,直接与有关领导和部门交流与对话,成为该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呈现“显性化”的趋势。

四、当前学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校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动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学生群体许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各种信息本质,不能冷静客观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极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因此,明确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整理、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和即时处理。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学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

2、当前我县学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大多数学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方法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不能科学研判舆情态势,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等。

五、建立健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舆情预警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学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且动态复杂、情况多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司其责的工作领导机制,这直接影响着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2.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前对舆情的搜集汇总、预测以及提供预先处理方案的重要机制。若想要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体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队伍保障机制

目前,我县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学领导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安全可靠的预警机制,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各学校应该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立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熟悉学生交流习惯、了解学生群体动向的优势,及时收集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积极发表引导正确言论的传播。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对灵活的干预引导机制

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的、完善的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对消解学校以及社会的网络舆情危机,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之前和形成初期的干预效果最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导向;但要注意不恰当的网上干预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诱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出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导向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

综上所述:学校网络舆情是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问题评价和主要反映,集中表现的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思想活动,是在校学生的个人意见以及群体要求的综合反映,对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当前我县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维护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力求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

盘山县职教中心李忠南

上一篇:师恩难忘的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北京语言大学 毕业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