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开发论文

2024-05-18

移动应用开发论文(精选8篇)

移动应用开发论文 第1篇

摘要: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应用程序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高校开设了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这门课程。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分析了移动应用软件运行的平台和开发技术,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改革,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详细论述。内容上,利用手机上丰富的传感器开发应用程序,利用开放API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引导学生开发手机游戏等;形式上,联合社会培训公司参与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引入实践教学中。最后,对该门课程的实践成绩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移动应用软件;智能终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即APP软件)开发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作为一门新的技术,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根据我校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讨论。

1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现状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依赖于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主流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公司的Windowphone;Google公司的Android;Apple公司的iOS等。不同的硬件环境具有不同的移动操作系统,需要不同的软件开发环境。常见的移动应用程序有三种类型:1)原生应用程序:原生应用程序是某一个移动平台(比如iOS或Android)所特有的,使用相应平台支持的开发工具和语言(比如iOS平台支持Xcode,语言为Objective-C或者swift,Android平台支持Eclipse或者Androidstudio,语言为Java),原生应用程序外观和运行性能是最佳的。2)HTML5应用程序:HTML5应用程序使用标准的Web技术,通常是HTML5、JavaScript和CSS。这种只编写一次、可到处运行的移动开发方法构建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在多个设备上运行。但存在一些重大的局限性,具体包括会话管理、安全离线存储以及访问原生设备功能。3)Hybrid应用程序:把HTML5应用程序嵌入到一个的原生容器里面,集原生应用程序和HTML5应用程序的优点与缺点于一体。另外,微软公司最近开发了Xamarin系统,它是用C#开发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原生应用程序,一次开发,多平台交付。下面对三项技术做一个对比总结:我们调研了北京地区的一些高校,各高校设置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选择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不同,内容也不同。我们学校最先选择的该课程是J2ME开发。然后,学校在小学期(又称为第三学期)安排了Android开发。为了不和小学期课程内容的重复,我们选择iOS开发平台,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2传统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情况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有一定的难度。移动应用开发与传统的PC应用程序的开发的区别在于:一方面,采用交叉编译环境,真机调试比较麻烦。调试另一方面,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太快,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前期的实践教学相对单调,缺乏实际应用的体现。在实践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实验室给学生进行简要讲解和演示操作,按照开发控件(组件)进行安排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相对偏少。这样,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较少,积极性也不高。

3移动应用系统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从各方不断地调整实践教学,具体做了一下探索与改进:

3.1实践课程内容改革

首先,移动应用程序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硬件资源。移动终端的硬件平台多种多样,每个平台具有丰富的外部设备资源。这里的外设设备资源是指传感器、无线技术、麦克风和摄像头等。智能手机中最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磁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指纹传感器等。加速度传感器能测量手机的加速度;陀螺仪提供精确的角度信息,利用它可以判断手机在哪个方向上旋转了多少度;磁力传感器是指南针类应用用来判断地球北极的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检测环境的亮度;指纹传感器通常被用作一种安全措施,苹果iPhone的多款手机都配置有指纹传感器。加强用软件控制硬件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传感器,去获取一系列的参数,通过网络和控制系统,控制一些外设。比如,利用无线技术(蓝牙、局域网等)进行小汽车控制、机器人控制等。其次,加强移动应用程序利用服务器端的提供的API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目前单机版的APP越来越少,许多的APP都与后台服务器进行通信。像百度、数据聚合等提供大量的API接口,鼓励学生利用这些API接口开发一系列的应用程序。最后,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开发。游戏产业是移动应用开发的一个最新热门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iOS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鼓励学生进行游戏策划,并利用APP实现它。

3.2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

首先,引进社会培训公司参与实践教学。目前,社会上IT培训机构很多,实力也比较强,比如:达内、千峰、火星时代、蓝色互动、蓝鸥科技等。他们的教学体系、实验内容、项目实践等很有特色,他们一直关注着该方向的前沿技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校和达内教育集团合作,利用他们优质的培训教师和实践的开发经验,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是我们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和公司研发项目中,让他们接触到移动应用开发最先进的理念和开发技术。利用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探索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软件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实习的有机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过程处于突出位置。最后,科研竞赛项目形式。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按照软件工程的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安排,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企业项目和教师科研题目,学生根据兴趣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选择项目实践课程。另外,社会上移动应用开发的竞赛也比较多,组织竞赛的部门有:教育部门、科技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积累项目了经验,提高了协同工作能力。这样,丰富了学生实践课程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实践教学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首先,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课程,采用项目验收式评价。我们不断调整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一方面是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方式的调整,不断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实践考核以项目答辩的形式进行,由实验室教师组成验收小组,小组每个成员针对自己所完成的内容进行答辩。其次,强调实践过程的评价。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的实验功能和性能的实现非常重要,考虑到整个实验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更强调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态度,培养学生科学、认真负责的精神。最后,严格要求实践报告的撰写。撰写实践报告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技能和素质,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项目的报告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课堂知识,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项目研发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们对学生的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更高,学生对实践教学评价越来越高,学生就业前景越来越好。

5结语

移动终端的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也在不断地快速更新。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作为高校计算机和软件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内容也不断的调整。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骆嘉伟,李玮,殷樱.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3):136-138.[2]胡忠望,莫家庆.基于Android的移动应用开发研究[J].软件导刊,2014(11):18-20.[3]罗怡桂.基于问题解决的移动应用系统实验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377-379.[4]苏含江.基于HTML5的移动应用开发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54,56.[5]廖龙龙,路红.《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58-61.[6]王春,王用杰,刘晓玉.一种基于Android系统的实验项目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43-45.

移动应用开发论文 第2篇

1数字电子技术的内涵

1.1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数字电路来对信号进行处理已经司空见惯了。在处理数字信号时,数字电路转换模拟信号过程中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如果模拟信号全部转换成了数字信号,那么就会进一步对传入数字电路中的数字信号进行加工;如果信号完成处理后,那么就会将数字信号按照要求转变成模拟信号。将数字信号再次转换成模拟信号是处理数字电路信号的最终环节,进而确保完成输出。

1.2数字电子技术的分类

数字电子技术有很多种类,主要的就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在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近些年来,数字电子技术已经从小规模集成转换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由此可见,数字电子技术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

1.3数字电子技术的优点

中移动——移动应用商城 第3篇

王建宙称,如今移动通信行业,可以说整个电信行业都进行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状况是,用户普及率高,新用户的增速已进入缓慢时期,公司的下一个增长点一定会出现在互联网和物联网这两个领域,中移动对如今智能手机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非常重视,参与了手机操作系统、应用商店、手机研发等很多工作。

目前,国际上软件商店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这些应用商店都不是运营商的,例如一些知名品牌的应用商店:苹果Apple Store、Google、三星和诺基亚等。他们并不是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二,中国的公司还没有这方面的尝试。王建宙在谈到时表示,中国移动网络对所有应用商店都会是开放的

移动应用开发论文 第4篇

摘 要:本文利用自编程序、TDA等工具,对来自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1031条国内教育领域移动应用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后我国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开始迅速增长,目前文献量最大的研究领域是成人教育,移动教育、自主学习、学习环境、微课等是新的研究热点,在教育领域内使用移动技术时,需要全新的移动教育理念,要注意移动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开发和持续建设,要强调移动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和融合。

关键词:移动技术;教育;MOOC;自主学习;新媒体

1 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移动商务类应用成为拉动网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1]。

移动技术对教育领域有着深刻影响,教育需求是人类社会重要且比较重大的一种需求,本文以国内教育领域移动应用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以对我国教育领域移动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数据采集

本文数据取自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选择学科领域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七个二级类目,检索入口为主题检索,检索词为移动或是mobile、无线或是wireless,限制来源类别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检索时间不限,在2015年8月20日的检索过程中共得到1163条记录。

2.2 数据处理

对得到的结果集进行初步分析后,剔除其中有关征稿启事、会议通知、院校简介、流动儿童、儿童运动等无关文献132篇,共得到有效数据1031条。

数据分两批下载,一批以题录导出为主,另一批则复制结果页,以获得结果页上引用次数等信息。此外,为对数据进行多角度定量计量,选择计量工具为TDA。由于TDA本身并不支持CNKI等中文非专利数据的定量计量分析,通过自编程序,将两种数据集进行转化,并在TDA中编制导入引擎,达到利用TDA进行多角度定量计量的目的。

3 数据分析

3.1 基于年代的分析

在TDA中将数据按出版年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探讨始于1994年,通杏桃撰文指出电务部门是技术密集型部门,需要改革职教工作,创建标准化教育室。1994年至2001间年文献量较少,主要集中于无线音频听音系统、远程教育技术的探讨。2001年至2007年间文献量缓慢增长,研究内容极其分散,涉及教育信息化、移动学习、远程高等教育的新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等。2008年后文献量显著增加,内容上有显明主题聚集现象,如移动学习、MOOC、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研究、3G时代思政课的改革、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总地来说,近几年对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迅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力量。

3.2 基于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在TDA中对作者、关键词进行清洗,获得关键词2958个,取其中频率最高的50个词进行因子图分析,设定因子个数为7,得到自主学习、移动教育、远程学习、成人教育、学习环境、微课、思想政治教育7个因子,共涉及文献477篇,占总文献的46%。

7个因子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因子,包括94篇文献,主要涉及利用新媒体、手机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成人教育是涉及文献量最大的因子,包括280篇文献,主要涉及如何在成人教育中推动移动教育、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建立移动服务平台,支持成人终身学习的需求。远程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联结性因子,包括42篇文献,内容涉及远程教育中使用移动技术的实践及成效研究。移动教育因子包括54篇文献,内容涉及移动教育的特点、移动学习模式的探讨及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因子包括16篇文献,主要侧重于移动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环境因子包括18篇文献,主要侧重于移动技术支持下协作式、交互式、流动式学习活动环境的特征及应用。微课因子包括24篇文献,内容涉及微课的定义、特点、建设策略、效果评价等。由于一篇文献含有多个关键词,因此各因子间所含文献有一定交叉。

总地来说,从课程改革角度看,移动技术在思政教育方面拥有大量实践研究经验。从应用领域看,移动技术在成人教育、远程教育方面具有远大的前景,也对这两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教育环境看,移动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使得当代的学习环境、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此外,由于移动技术的特殊性,微课设计研究成为推动移动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3.3 基于引用次数的分析

引用次数代表了历史文献的质量及影响力,在TDA中将题录数据及含有引用次数的两个数据集进行合并操作,选取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10篇文献,经分析发现,引用次数较高的文献多为早期文献,如最高的被引文献来自2004年的3篇论文。10篇文献中有6篇文献涉及移动学习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综述,这些文献介绍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的项目实践,指出未来属于无线,这种趋势正影响着教育和培训,利用移动电话开展学习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在已有的设备上连接、建立移动学习,如何利用通讯工具管理、提供篇幅短小的课程、完整的课程模块等,如何在移动设备上传输课程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2]。

值得关注的是,高引论文中有2篇来自2013年,主要涉及微课研究。如胡铁生等指出微课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其中微网络课程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3]。黄建军等提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模板,分析了微课程的制作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微课程的发展、实践开发具有重要意义[4]。

4 结论

随着移动上网设备的逐渐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豐富,移动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关注。通过对CNKI中期刊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发现,我国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探讨始于1994年,但自2008年后文献量才开始迅速增长起来。我国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成人教育、远程学习领域,其中关于移动教育、自主学习、学习环境、微课的探讨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看,大多数文献反映的国外移动教育的项目实践,并借此来讨论移动教育的观念变化、移动课程的开发策略等。

总体来说,移动技术由于其便携性、分布性、碎片化、交互性强等特点使其在教育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研究中需要关注的是教育领域在使用移动技术时不能只关注技术角度,更要突出其对教学的有效支持,要有全新的移动教育的界定,要有新的移动课程资源开发设计的理念及策略,此外还需解决移动课程软硬件资源开发、硬件设备大小、内存限制、网络流量限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

723549500667087.pdf,2015-09-01.

[2]德斯蒙德·基更,徐辉富.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04(6):22-27.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基金项目:

电子邮件在移动办公的应用论文 第5篇

关键词:

电子邮件;移动办公;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包括无人机、量子通信、4G、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等,而其中电子邮件等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异常迅猛,目前在移动办公领域已经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质量,换句话说,数字电子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手机进行邮件发送成为了可能,特别是在目前国内智能手机大量普及的时候,通过电子邮件在移动办公中发挥作用,能为企业工作的效率提高打下很好的基础。

1数字电子技术的内涵

1.1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数字电路来对信号进行处理已经司空见惯了。在处理数字信号时,数字电路转换模拟信号过程中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如果模拟信号全部转换成了数字信号,那么就会进一步对传入数字电路中的数字信号进行加工;如果信号完成处理后,那么就会将数字信号按照要求转变成模拟信号。将数字信号再次转换成模拟信号是处理数字电路信号的最终环节,进而确保完成输出。

1.2数字电子技术的分类

数字电子技术有很多种类,主要的就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在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近些年来,数字电子技术已经从小规模集成转换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由此可见,数字电子技术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

1.3数字电子技术的优点

在处理信号时,通常会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进行转换,然后再进行滤波、去燥等处理,进而保障信号的稳定。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模拟电子技术相比,具有部分有点,主要包括:一是数字电子技术的波形相较简单,只有两种,即高电平、低电平,因此在接受以及处理的过程中,能够确保信号的稳定及高效性;二是模拟信号是由连续的信号构成的,所以在信号收集时比较容易被外界干扰,从而对信号的精确度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实验或系统结果,而数字电子技术在编码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两种波形,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强,所以能够更好的保证精密以及安全度。

2电子邮件在移动办公中的应用

2.1工作流程的邮件审批

邮件的审批系统主要指的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工作流程的相关审批和办理。如果用户有需要审批流程的话,系统就会自动发送一封包含申请日期、内容、附件等信息的电子邮件给用户,用户也只需要对相应的链接进行点击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的审批。通过手机邮件客户端的提醒、推送,待办者会及时接收到相关提醒,然后按步骤打开邮件就可以对流程内容进行了解,并完成整个办理过程。

2.2企业工作流程的邮件审批

随着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大中型企业基本都已经有了单独的邮件系统,随之而来的就是邮件使用频率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目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平板等的大量推广和普及,还有互联网+、无线WiFi、4G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为邮件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智能手机也都基本上具备邮件发送的功能,通过移动设备的使用,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设置好邮箱系统,以及提醒、推送功能等,如果有新邮件到来时,就会通过通知弹出等形式来对用户进行邮件提醒。而相对于某些企业来说,为了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性,企业会物理隔离办公网、互联网,如果这样的话就为移动办公带来了一些阻碍和不便,因为移动办公是需要在互联网环境下来有有效进行的。但是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邮件系统是能够在内外网进行访问的,换句话说,通过邮件对流程进行审批,能够在现有网络环境下有效进行,不要额外的一些网络规划。

2.3工作流程邮件的审批系统一是获取流程数据同时进行邮件的发送,通过邮件进行流程审批,那么先要全面分析工作流程系统,通过设计工作流程,将表单、附件等信息格式化,根据邮件展示的相关要求来重新进行组合,方便在邮件中进行展示。如果企业存在设计或者源程序的问题,那么可以修改原系统,在创建新的流程工作项过程中,按照系统逻辑重新组合工作流程的表单、附件等信息,重新编排邮件语言,同时触发邮件的发送。二是同步流程的办理数据,如果工作流程系统中出现了新的待办工作项、待办项变更的话,就要把互邮件审批系统(互联网)、工作流程系统(企业内网)进行数据同步,从而确保待办工作能够正常审批,同时不会出现重复办理的情况。三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工作流程邮件审批系统搭建的过程中,如果用户收到邮件可以对邮件链接进行点击,系统会跳转到相关办理网站,再由用户进行输入处理,最后点击提交即可。

3结束语

写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了分析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内涵,包括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数字电子技术的分类、数字电子技术的优点等,探讨了电子邮件在移动办公中的应用,包括工作流程的邮件审批、企业工作流程的邮件审批、工作流程邮件的审批系统等,希望通过此篇文章的分析和探讨,能为我国电子邮件在移动办公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移动应用开发论文 第6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在市场需求的同时,对于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趋势在于网络业务的数据化、移动互联性与分组化以及网络设备的小型与智能化等。本文就未来移动通信的特点以及网络构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开发

移动通信指的是移动用户之间或者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技术,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并且成了现阶段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通信方式。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普遍是4G移动通信模式,其能够为用户在不同的固定以及无线平台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并且拥有者定位定时、数据采集以及远程控制等诸多功能,这也使得4G移动通信技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一、未来移动通信的网络体系构造

在未来网络通信系统中具备非对称性,并且超过了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以及自适应的诗句切换能力,并且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移动通信系统。在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中应当还具有了无线服务功能,并且能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直接连入到互联网中,此外,这种移动通信技术还能够为用户提供通信信息以外的数据采集、定位定时以及远程控制等诸多业务功能。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其网络体系应当分为三个层次,即物理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物理层给予用户提供一定的接入与选路功能,网络层可以作为桥接层来对用户提供QOS映射以及开放式IP接口等诸多服务。而在应用层上面所运用的也多是开放性的接口,并且可以应用于第三方的开放以及相关新业务的提供。此外,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高速率与高容量,对于一些高速移动的用户其数据传输的速率也应当保持在2Mbit/s以上,中速移动的用户其速率则需要达到20Mbit/s,对于一些低俗移动或者静止的用户,其数据的传输速率甚至要达到100Mbit/s这一水平。②该类移动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应当更加的平滑,并能够与各种网络进行互联,以及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无缝切换的功能。③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并可以借助于相应的智能技术,来进行网络资料的合理性分配。④拥有良好的用户共存性,比如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状况以及通信信道的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自适应处理,并可以使得各种用户设备能够得以共存,从而充分满足各类型用户的具体需求。⑤拥有者高度自治的自适应网络,并且能够对其网络结构进行自适应的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满足相关用户在容量以及互联网业务上面的需求。

二、未来的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一)多入多出技术(MIMO)

MIMO技术是现阶段无线通信领域的一个关键技术,该技术运用了发送端与接收端的多个天线来进行无线信道衰落的对抗,并可以在系统宽度以及天线发射率未曾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来进一步提升无线系统的容量。该技术其工作本质也就是一种基于时域和空域联合处理的通信信号处理方式,而通过相关仿真实验表明,运用MIMO技术能够在信道状态一直的情况下,其无线系统信道容量能够随着收发端的增加而呈现出线性增加。

(二)OFDM技术

在进行无线通信的过程中,用户的高速移动会产生一定的多普勒频移,并且会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这一情况出现。而类似于OFDM技术,即多载波正交频反复用调制技术就能够有效进行多普勒频移的对抗,并且还具备有很好的频谱效率。OFDM作为一种无线环境下的数据高速传递技术,其无线线路的频率响应曲线也应当非常平坦。该技术的主要思想是在一定的频域之内来将定信道分解为多个正交子信道,并在每一个正交子信道上面都进行子栽波的调制,还后进行各个子载波的并行传输。这样就会导致每个子信道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都能够保证一定的平坦程度,并且能够在各个子信道上都进行窄带传输,并进一步消除信号波形之间的干扰力度,因此说PFDM技术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以及相应的窄带干扰。除此之外,OFDM技术还有着以下几种优点:①具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以及窄带干扰能力。②拥有着较高的频谱利用率。③能够对信噪比比较高的一些子信道进行合理利用,并且具备非常强的抗频率选择衰落能力。

(三)自适应传输技术

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之中,其自适应传输技术是进行基带信号处理的一种核心技术,具体工作方式指的是相关的移动通信设备能够根据无线网络状况的不同,而进行传输方式的更合理选择,从而得到一个最佳的无线传输效果。合理利用自适应传输技术,还能够在信道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来采用一些高效的调制方案,并可以在信道条件较差情况下采用效率比较低的信号调制方案。

(四)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是一种基于自适应天线原理的移动通信技术,并且具备良好的抑制信号感染,自动跟中以及进行数字波束的调节等诸多功能,其也是未来移动通信中的一种关键技术。一般情况下,智能天线成型波束能够在一些空间域内进行抑制交互干扰,并进一步增强该特殊范围内用户所需要的信号。借助于智能天线技术,一方面能够增加移动通信的传输容量,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改善信息的质量。其工作原理在于在无线基站端使用天线阵以及无线收发心急来进行射频信号的接收以及发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借助于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方式,来对各个天线线路上的接收信号进行合并。在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中,通过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来充分满足用户扩充容量的具体需求。

(五)软件无线电技术(SDR)

SDR技术是借助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一个通用、可编程控制的.硬件平台上,来将无线电的标准化、模板化硬件功能单元借助于软件加载的方式来实现,其本质则是一种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技术。运用SDR技术,能够在硬件平台上实现各种不同的功能,并且是解决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来进行款单变换器的使用,并可以借助于多种软件来进行无线功能的定义。在SDR技术中,各类功能以及信号处理工作都可以借助于软件来实现。

(六)网络结构与协议

在进行多媒体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其智能无线资源管理也是一种关键性的技术,一般情况下无线资源系统的发射功率以及频率非常容易受到阻塞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于无线QOS资源控制技术,来确保各种业务的质量以及支持各种级别的应用。而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核心层的交换也应当是一种基于全IP的交换系统,这发展区域与固网也是相同的,因此传统的分组交换网络方式也会被全IP分组交换方式所替代,这也就使得在未来移动通信中,不仅仅需要考虑到交换层次技术,还需要对各种类型的通信接口进行涵盖。

三、结束语

现阶段的移动通信技术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在自身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革新,因此说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较之于4G技术,其会拥有更快的通信速度、更加宽阔的网络频谱以及运行更加灵活等诸多优点,但其真正实现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难题。本文就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网络体系构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几种可能实现的移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而借助于对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可行性以及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也可以促使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锦东.我国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开发设计分析[J].中国新通信,(07).

[2]李明锋.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07).

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论文 第7篇

1.1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

4G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的无线连接实现数据间的高速传输过程中具有高抗干扰能力和强大的兼容性的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其是将无线局域网WLAN和3G移动通信技术合二为一,保证上网、下载、传输文件的速度能够远远满足用户的需求。4G移动通信技术将是未来全球移动通信行业进步的关键点,也是通信技术商业化的必经之路。

1.2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1)数据的高速传输。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明显高于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大约在100Mbbit/s,是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的20倍。

(2)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兼容性。4G移动通信技术所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能够防止信号的干扰,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实现连接,无缝化的服务,如手机的漫游服务。

移动应用开发论文 第8篇

目前的移动学习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可行性分析、资源整合及终端软件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三个阶段,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典型的移动学习案例的应用模式进行分析, 可以明晰移动学习应用模式中的关键性要素:移动学习相关技术开发, 包括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和网络接入;移动学习支持系统开发, 包括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和资源建设;移动学习微课程体系开发, 包括移动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设计。目前的移动学习主要是以技术的发展为驱动, 先由终端和网络的支持, 然后由平台和资源的支持, 最后由内容和活动的支持演化过程。

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以学习需求的驱动, 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的需求, 再进行移动学习的平台开发和资源建设, 最后对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和网络接入进行调整和改善。

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碎片化的。学习者每次用于学习的时间很短暂, 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学习的手段是碎片化的, 学习者根据个人学习习惯, 选择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学习模式;时空是碎片化的, 学习者开始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移动设备是碎片化的, 学习者拥有不同的移动设备, 如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学习者在自主和环境的影响下选择不同的移动设备具有随机性。

移动学习者期望在低成本的环境下, 碎片化的时间内, 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个性化、高绩效的学习。移动学习借助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 但移动学习共同体并不是一种硬件和软件组成的信息中介, 而是借助社会性网络服务 (SNS) , 构建的一种社会学习性组织。通过链接移动学习共同体, 促进社会认知网络与人际交流网络的构建, 使学习者和他人之间的动态性社会交互变得更方便。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 其带来了传统网络学习没有的东西, 位置信息和实时在线。位置信息使得参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发现同城的学习者, “Online2Offline”线上与线下结合。实时在线这一特性打破了时间限制, 学习者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段, 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活动, 如提取课程信息, 发表内容和进行学习共同体交互等。

随着学习群体大众化和SNS的飞速发展, 虚拟世界跟真实世界越来越融合, 移动设备几乎可以直达每个人的社会网络, 将个人的学习活动嵌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信息爆炸的时代, 数量巨大的各类资源与学习者个性化资源需求的矛盾层出不穷。移动学习者面对着大量的组织方式生硬、关系孤立, 缺乏语义关联、无序增长的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 移动学习者期待在低成本的环境下,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进行片段式的学习来满足其个性化的知识技能需求, 并构建分布式认知网络与学习社交网络。

无孔不入的网络、移动设备的可便携性、越来越多样的移动学习平台和资源, 正构成一个移动学习系统, 使其可随时随地向接入的学习者提供服务。

这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时间、空间碎片里, 其学习需求碎片能被系统聚焦, 被引导在关系中对片段化的知识形成分布式认知 (distributed cognition) ——这就是移动时代特有的碎片化学习。

1.融入泛在学习。泛在学习 (U-learning) 是计算机领域的泛在计算与教育理念革新催生出的一种新学习方式, 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将个人的学习活动嵌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由于移动学习时空的碎片性和终端的便携性, 在某一真实的问题情境下, 学习能够很方便地进行, 加深学习者对问题的解决, 促进学习者的学用结合。SNS的发展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普遍实现, 移动学习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学习共同体进行互动和协作。

2.连通主义理论统筹。将连通主义思想运用在移动学习的资源整合上, 并非传统的“内容聚合”、在移动学习平台投放资源, 学习者遵循设定好的内容和模式, 按部就班进行学习的思路。而是学习者掌握学习控制权, 经历自主认知过程, 资源聚合, 再生资源的过程。

由于移动学习碎片化的特性, 学习者可以通过短信息服务、移动网络浏览和订阅推送等方式接受的碎片化的学习资源, 并成为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学习者内化知识, 通过撰写微博、参与讨论等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与推送的资源混合, 实习知识内化;学习者通过社交网络, 利用移动终端的实时性, 及时与学习共同体进行互动, 推动分享自己学习思考、讨论等产生的新知识、新资源。这些新产生的知识碎片会被不断聚合到原始资源中。

3.云服务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云服务的出现为教育领域尤其是移动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创造全新的视野。云技术引入移动学习中, 应用适配终端的能力进一步完善, 势必涌现层出不穷的碎片化学习应用。使学习者更自主地进行碎片化移动学习, 并且协助学习者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系统化,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我们步入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时代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者更加期望在碎片化的时间内, 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更快, 绩效更高的学习。本文首先对移动学习的典型应用模式进行了论述, 然后分析了移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最后对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碎片化,移动学习,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蔡卫红, 欧红玉, 李儒银.三网融合环境下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发展对移动学习的影响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

[2]方海光, 王红云, 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案例研究专栏综述篇[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1) .

上一篇: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下一篇:成语专项训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