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

2024-08-25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精选6篇)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 第1篇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第一课时: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基本组成(包括内涵和外延)。

2、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3、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4、通过对具体概念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2、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概念外延的延伸(形成概念图)

[任务分析]

初中概念学习较为分散,并往往以记忆为主。一方面,到了高中,概念增加,通过已知概念,同化方法教育显得更重要,另一方面,一段时间不接触,化学概念较为生疏,很有必要整理。

[教学过程]

[讲解]概念是物质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义。要真正的理解一个概念,还必须了解概念的外延(即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板书]

(一)概念的学习方法

[提问]如何去理解概念的定义呢?

[讲解]以化合物这个概念为例。

方法:

(1)可列举一部分化合物,让学生去找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然后抽象出化合物的定义。

(2)再请学生根据定义,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合物。

[讲解]要真正理解“化合物”的概念,还必须知道“化合物”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

1、与“化合物”概念有关的有哪些概念?

2、它们和“化合物”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图:

[讲解]由化合物这个概念我们引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对概念的学习,我们必须掌握好概念的学习方法。在初中,我们只知道去记住个定义,在从具体的事例中来理解这个定义。而在高中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概念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概念。

[板书]

(二)物质分类的有关概念

[讲解]在对化合物这个概念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下面具体地来分析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空气 海水 液态氧 铁 [提问]

1、怎样划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根据什么把纯净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根据性质的不同,单质可分为哪几类?

4、根据什么把化合物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5、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氧化物可分成哪几类?

[练习]请大家把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在脑海里想一遍,并画在纸上,注明分类的依据。图:

[练习]

1、下列物质:①含CaO99%的生石灰 ②CaO刚好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③水银 ④浓盐酸 ⑤含铁70%的三氧化二铁,用编号填入下列空格:,属单质的是______,属化合物的是_________。属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

2、从H、C、O、Na四种元素种,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①金属单质________、非金属单质_________ ②酸性氧化物 _________、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③酸_________、碱 _________、盐__________。

[教学后记]

1、由于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任务无法完成;

2、两性氧化物不要出现;

3、概念定义较为生疏。第二课时:物质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复习原子的构成,熟练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4、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1、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难点]

1、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2、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任务分析] 初中已学过1-18号元素的排布,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没有涉及,而这部分知识又对高中化学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提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提问]原子有哪几部分构成? [板书]

1、原子的结构

[提问]中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核电核数,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

[练习]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①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在氧原子中,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8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作高速运动。③由于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核,而核外的8个电子却带有8个单位的负电核,两者带有的电荷相反,电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性。

[板书]

2、核外电子的排布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 O Na Al S Ca [提问]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怎样的规律?

① 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② 排布规律:a.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B.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上不超过2个)。c.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练习]分别写出He、Ne、Ar、K、Mg、Al、F、S、P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 He、Ne、Ar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He是2个),达到饱和,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和其它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若最外层达到饱和,这样的结构是最稳定的。

[提问]试分析K、Mg、Al、F、S、P等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密切。

[练习]写出下列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所有的元素的原子都力求达到8电子(K层为2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又各不相同,形成化合物的结构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化合物分成两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讲解]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板书]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练习]请表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K、Mg、Al、F、S、P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共价化合物?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NaCl、MgCl2、HCl、CO2 [教学后记]

1、示意图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

2、电子式书写本节课还是没有掌握,下节课还得进一步巩固。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目的要求]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教学难点] 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任务分析] 初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主要是加强联系,结合实际。[教学过程] [复习并练习有关电子式的书写] [板书]

(三)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1、物质的变化

[提问]物质的变化类型有哪些?

[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石蜡熔化 干冰汽化 煤的燃烧 铁器生锈 [提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2、物质的反应类型

[练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 铁丝在点燃的条件下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② 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不充分 ③ 氢气能使氧化铜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 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⑤ 硫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提问]根据什么把化学反应分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投影]

四种反应基本类型

表 达 式

化 合 反 应 A+B=AB

分 解 反 应 AB=A+B

置 换 反 应 A+BC=AC+B

复 分 解 反 应 AB+CD=AD+BC

[讨论]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来分析

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提问]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中何者被氧化、何者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

1、用“双线桥”表示上述反应。

2、用“双线桥”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反应

[提问]请大家标出以上两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请问化合价变化与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有何关系?

[练习]试从得失氧和化合价的升降来分析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从化合价的角度能得出上述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无法判断。因此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比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范围更广。不仅可以分析有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可以分析无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上述反应中为什么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改变?

[讲解]从原子结构来分析。请大家写出氯和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带负电荷,因此钠原子失去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正价;氯元素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负价。所以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它们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缘故。

对于这类反应,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叫学生来写),虽然没有电子的得失,但由于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离,从而使氢显+1价,氯显-1,这类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请大家举出类似的电子发生偏离的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电子的得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是还原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使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得失来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表示。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存在怎样的关系?

[投影]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后记]

1、从电子得失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感觉比初中易理解;

2、但得失升降,常易混淆,还待于进一步训练。第五课时:物质的性质 [目的要求] 1、学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初中所学的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重点] 1、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难点] 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任务分析] 以上物质的性质,学生比较熟悉,本节课无非是让他们掌握归纳、类比的方法。[教学过程] [板书]

(四)物质的性质

[提问]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成几类? [板书]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练习]判断下列性质式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①汽油具有挥发性

②碳具有还原性 ③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④氧气具有氧化性 ⑤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⑥氢氧化钠具有碱性

[提问]我们式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提问]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 [练习]阅读下列这段文字,请说明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能浮在水面上。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

[提问]初中所学的物质有哪些?

[提问]具体地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CO2

H2

CO

CaCO3

注: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物质的性质。2、即要找出物质的特性,又要找出物质的共性。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助燃性

强氧化性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

H2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很小,约是空气的1/14。

H2、C、CO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

CO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CaCO3

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了解石钟乳的形成过程。

第六-七课时:实验基本操作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并知道其作用。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回顾初中所学的气体的制备实验。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 第2篇

——做好两个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主要是内容的补充,知识的加深、完善、计算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的衔接。

(1)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同素异形体、酸酐、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等概念和理论,核外电子排布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应在教学中注意弥补,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需对初中某些知识进一步加深、完善。①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②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三只在选学内容中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上可知高中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③如燃烧的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④.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a反应原理;b反应装置;c收集方法;d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①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简单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②“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及习题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衔接

高一化学必修1和必修2在各方面的知识都作“蜻蜓点水”似的介绍,为高二各选修模块留下许多知识和能力的“接口”,那么,选修模块中安排了哪些知识?难度有多大?也是 必需了解的。否则,容易造成随意拓宽、加深,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必修时“一杠子插到底”,加重了学生负担。由于受课时限制,实际上也不可能讲得很清楚,甚至出现前面所述讲得越多,接受得越少(课时不足),好像讲得越清楚,学生实际越不明白尴尬局面。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必修1要求较低,对于氧化剂氧化能力,还原剂还原能力的比较,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有关复杂计算等应在选修课程中让学习能力强,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再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由于必修1中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内容没有涉及,所以要求也是较低的。只要求学会强酸与强碱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较难的也就是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如果把以往很复杂的离子反应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被搞糊涂。

初高中化学课衔接教学策略 第3篇

一、产生初高中不适应现象原因

1.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与物理和生物等一起编排在“科学”中;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教学要求也以识记为主,对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以苏教版为例,《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内容,选修模块是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学生提供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见图1)。

高中化学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知识相对更加抽象,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所以说进行合理的衔接是化学学习自身的必然要求。

2. 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化学思维跨度较小,逆向和发散思维较少。学习上,记忆也多于理解,侧重重现和简单模仿,对于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要求比较低。高中化学除形象思维外,还需要抽象思维,即通过抽象的化学模型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课堂教学容量多且常常直观性较差。若教师不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很难较快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3. 初、高中学生心理转变难度大

初中化学相对简单,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小,高中生面临紧张的学习和竞争,而且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情况将更趋明显,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加上初高中是学生心理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若教师未进行积极的疏导,极易造成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很需要一个过渡期来对学生心理进行调节。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策略

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切实作好衔接工作

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的化学教师,我认为光研究高中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清楚把握初中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使教有所依、教有所循,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高中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使新高一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教学。

2. 根据高一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心理情感的衔接

教师应该对高一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比如第一堂“见面课”。教师可以先作自我介绍,包括兴趣爱好、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教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的障碍,并让学生叙说自己的初中学习经历,了解其学习习惯,拉近师生距离,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注意点,同时提出新学期的具体要求。最后,指导学生从实践出发,制定近期学习目标,制定相应学习计划,一段时间后进行自我评价,督促其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培养其对学习进行自主规划和监控的能力。

3. 通过对初中的某些知识点的加深和完善,自然过渡到高中内容

加深和完善初中化学的某些知识点,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更快进入高中角色。特别是新高一学生对复分解反应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复分解反应加深理解和认识,快速过渡到高中知识内容上面来。

案例1:复分解反应教学

问题情境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有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生成沉淀行不行?

教师活动举例AgCl+NaBrAgBr+NaCl

学生活动领会难溶的沉淀能向更难溶的沉淀转化,从而为高二学习沉淀的转化打好基础

问题情境2复分解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强酸制弱酸,那么弱酸能否制备弱酸?

教师活动举例Ca(ClO)2+H2O+CO2CaCO3↓+2HClO

学生活动领会酸性的强弱是相对而言,所以弱酸能制备更弱的酸

问题情境3能否弱酸制强酸呢?

教师活动举例HClO+H2SO3=HCl+H2SO4

学生活动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没有酸性的强弱,只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没有强弱酸的限制。

教师活动举例H2S+CuSO4CuS↓+H2SO4

学生活动领会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有很多,有少数情况下,因为有特殊原因(如生成不溶于酸的沉淀),弱酸也可能制强酸,从而使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全面。

4.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正是高中化学学习必须具备的,所以教师应尽可能上好实验探究课。探究实验能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化学活动,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活思维,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案例2:氯水的漂自性教学

问题情境进行如图(见图2)的实验,思考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提出假设NaOH溶液与氯水中HCl、HClO发生中和;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而褪色。

实验探究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实验结论新制氯水有漂白性,使NaOH酚酞溶液褪色。

5.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的实质是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满怀热情地进行学习活动,建立高效课堂,比如在新课活动探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交流;在习题讲解时同样组织学生交流,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等。

教学中要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提高化学知识的形象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氧化还原反应和初中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可利用数学中的集合方式表达(见图3),会使学生更感兴趣。

三、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化学教材 初高中衔接

一、高一新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很难保持45分钟高度集中。

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知识点可以多次重复,学起来简单轻松。高中课堂容量较大,学生需要认真听讲,边思考便笔记,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学习效率较低,作业速度和质量不能保证。

(二)初、高中学习态度不同。

在初中,学生已习惯于一类知识结束,老师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他们再按老师的要求系统地看书,是被动的学习。进入高中,看似乎独立的知识点,又相互关联,考查时综合性强,每一位学生都需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认真辨析,思考钻研,归纳成知识体系,进而理解掌握,需要主动的学习。

(三)初、高中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化学内容较少,大纲多要求识记阶段;高中化学中的知识是化学学科中的最基础的东西,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由多种物质特点,总结出一般规律、相似性、递变性……在学习时,学生要以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化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方面的变化

(一)初中教材的风格。

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

(二)高中教材的探讨。

1.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人教版),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但教材在知识点的系统性上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教材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上,似乎过于简单;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计算)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高一阶段就产生了脱节。

三、几点建议

(一)帮助学生做好知识铺垫。

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复习总结初中知识,将知识网络化。以基本理论为线,将化合物知识穿成串,并加强记忆,深化理解,作为高中化学学习的知识主干。如物质的分类,理清各类物质间的关系;化学反应分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二是强调和培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高中化学较初中化学科学性强,知识点多很多,内容也很琐碎,需要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无机化合物知识,需要观察记忆准确。

(二)研究课标和教学大纲,保障衔接。

课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准则。深入研究初高中课标,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为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较初中起点高,容量大,教材内容的叙述简明扼要,知识理解难度加大,习题也较难,教师要研究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体系的联系和脱节点,适时衔接,最大限度的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实验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探索,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加深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依托化学实验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将演示实验设计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众所周知,初中学习和高中学习虽有联系,却是两个不同阶段。高中学习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抽象性要远远超过初中,为了让每一位进入高中的学生尽快适应学习,教师应多注重对新生的引导,努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衔接期,为以后继续学习化学做好心理上、知识上、能力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夏正春.化学教育,2002,23(6):33-35.

[2]胡美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2001.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 第5篇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18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 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 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二 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6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列举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2.通过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数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难点:1.对燃料燃烧产物的分析。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近年来人类患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南极的冰川融化也在加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因为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提出人们关心的问题,用一连串的问题增强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和新的悬念

提问:那么又是什么污染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呢?是什么使全球变暖呢?思考,回答:是一些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提问:那么这些有害气体,以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此问题,思考,急于知道答案。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三使用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进入课堂情境。

二、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约3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幻灯片,把问题给学生,展示答案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回顾学过的知识

给学生发放实验药品及器材,展示学生要做的实验1和实验2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展示酸雨的成因及危害观看幻灯片增加感性认识

提问: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思考、回答问题(酸雨可能会破坏植物的生长,腐蚀建筑等;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通过实验联系实际

小结:煤燃烧都能产生什么?各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一边听问题,一边思考并集体回答善于归纳总结

汽车尾气的污染、相关的问题思考,回答知识的联系

提问:那么如何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呢?分组讨论,总结归纳防治措施:

知识的由于

小结:总结展示产生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想有关内容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导设问:既然煤和石油在燃烧时都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考,回答:可以开发一些新的环保燃料替代煤和石油。增加悬念

提问:在实验室我们常常用酒精作为获取热量的燃料,因为酒精燃烧不但方便,而且还不会产生有毒气体,那么试想一下我们可不可以用酒精来替代煤和石油呢?思考,回答:如果酒精的制取方便,又能够大量生产,酒精就可以作为一种新燃料替代石油或煤。知识之间的联系

展示相关的幻灯片,酒精使用不利的一面是什么?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书写化学用语的能力

引出氢气也是一种环保燃料,让学生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与乙醇作比较,看看哪种燃料更清洁?但它的使用又受什么的限制?思考客观的看待问题

联系实际: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哪些新能源呢?联想我们跟前的讨论,思考,回答: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这样既环保,又节约能源;青铜峡水电厂就是利用了自然界中的水能。联系实际

放映一些有关太阳能、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的幻灯片,使学生认识新能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观看幻灯片,受到启发和鼓舞。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交流

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上一篇:被公司辞退的补偿下一篇:团队拓展训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