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范文

2024-08-19

童年的水墨画范文(精选14篇)

童年的水墨画 第1篇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童年的发现: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第2篇

森林

鸟儿把树叶当做睡觉的被子,森林像睡着似的安静,草儿把森林染绿了,花边停着一只小白兔,忽然一声鸟叫,小白兔漾着笑跳走了。花园听得见蜜蜂嗡嗡叫,看得见蝴蝶欢快飞舞,手指在花上轻轻抚过,耳边响着丝丝抹不掉的鸟叫,花朵悄悄从树边探出头来,脸上漾着幸福的笑。果园苹果在枝头摇来摇去,橘子在树头荡秋千,它们在树头嬉戏,摇来摇去,荡来荡去,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似的。

童年的水墨画 第3篇

丁云老师曾说过, 诗是必须教的, 没有诗润泽过的童年是不圆满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努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被吸引, 被打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诗是流动的韵律——和奏而歌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寒来暑往、山川交错都存在着一定的节奏。诗歌是一种语言, 更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郭沫若在《论节奏》里这样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 也是它的生命, 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 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感首先可以表现在句首、句中、句末的押韵上, 表现在诗歌结构的错落分行上, 当然还可以表现在儿童诗里经常出现的叠词上。我们应该依据诗歌的这些音乐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片段一】

生: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很奇妙, 如果能把这个词读好了, 就能读好整个句子。

生:我觉得要读好“悄悄”这个词。

师:悄悄的感觉读得真好。像这样的词语, 诗中还有哪几个?

生:轻轻、丝丝、悄悄。

师:诗歌非常讲究韵律、节奏。读诗的时候, 关注这些叠词, 注意停顿, 一停一顿, 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让学生体验叠音词“悄悄、轻轻、丝丝”在唇齿间造成的停顿, 体会独特的情趣和美感, 从而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节奏, 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从而进行审美活动。

二、诗是无限的画卷——入画想象

诗歌是生活的映照, 是现实场景的反映。儿童周围的世界更是五彩的、跳跃的。儿童诗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的方式反映儿童世界的。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图画世界, 更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因此, 在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无限想象积极地还原生活画面, 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字中传递的美好情感。

【片段二】

生: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师:读着读着, 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在这幅水墨画上, 绿绿的垂柳, 绿绿的山溪, 绿绿的人影。

生:没准你从这里走过, 你的脚也一定会染成绿绿的。

生:只有蜻蜓是红红的, 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师:想象让我们的朗诵更具内容。谁愿意来读一读?

“诗为有声之画, 画为无声之诗”, 借着诗歌中的语言文字, 想象孩子溪边垂钓的动静结合的多彩画面,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诗是有魔力的文字——炼字品读

诗歌的语言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更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诗歌语言要精致、优美、丰富, 深具感染力。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 因此儿童诗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 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片段三】

师:同学们, 诗歌篇幅不长, 但非常讲究用字。在诗中诗人用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字, 把这种快乐迷人的笑表现了出来。

师:“漾”字还可以用其他哪些词来代替?

师:“漾”字与“挂”“露”等词相比 , 哪个更好 ?

生:“漾”字写出这个孩子看书的投入、快乐, 微笑, 是一种甜甜蜜蜜的笑, 是幸福的。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精练, 富有概括性。它常常用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案例中, 用同义词与之相比较的方式品味“漾着”, 就是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无限魅力。

【片段四】

师:有人说, 童年是一首最美的诗, 打雪仗, 捉蝌蚪……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 我也想写几句:

“哪管它小手冻得发红

捏一个雪球

你扔我闪乐开了花

雪地上

( ) 串串快乐脚丫” (留着、画着、跳着)

师:你能替我出出主意, 想想选哪个词比较好呢?

生:我选“留着”——希望这份快乐能永远留下。

生:我选“画着”——孩子们多像快乐的小画家, 把自己的快乐画在了雪地上。

生:我选“跳着”——那孩子一跳一蹦的样子还在我脑子里晃着……

用“留着、画着、跳着”选词说理由等方式进行炼字, 表面上只是一种轻松的选择, 实际不然, 学生在进行对比选择前, 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悟情、入境, 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思维推向高潮, 从而切实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及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诗是有趣的游戏——循诗前行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 更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 数字是有性格的, 在诗人谢尔的眼里, 梦是会冻结的……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虽然是讲究技巧的, 但更注重内容、文字的有趣、生动。在学写诗歌的过程中, 我们更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

【片段五】

师:在你的童年里, 也一定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 请选择你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试着写几句话, 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写法。

出示场景及要求:登山画画游泳放风筝 吃雪糕放鞭炮……

师:好诗是写出来的, 也是改出来的。

(当堂交流课堂小练笔)

师:有人说读诗能让你变得聪明, 读诗能让你变得优雅, 读诗能让你充满灵性。是啊,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 12岁的, 32岁的, 甚至是72岁、82岁的, 许许多多人都爱读儿童诗。所以从今天开始, 希望你们又多了一份读书的选择, 那就是读儿童诗。

绍兴,梦里的水墨画 第4篇

绍兴旧城小小的几公里范围内,遍布小河流和上百座石桥,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亦比比皆是。不少绍兴人,还过着旧日宁静的日子,一派悠闲。我甚至不需要去什么昂贵的景点,只要站在街边,微醺中一艘乌篷船就划到心中了。伫立桥头,如同看一幅连续的风光片,它的主角绝对是枕水人家。

走进三味书屋,像穿越到了旧时代。鲁迅故居的卧室里至今摆着—张铁梨木床,还有书桌和书架。厨房里,三眼大灶等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在灶台一侧供奉着灶王爷,完全一派江南民居景象,仿佛我外婆外公生活的时代。

经过一条窄长的走廊,便来到了带给鲁迅童年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课本上的字句又在心头浮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去完鲁迅故居,下一个必到景点当然是咸亨酒店。店面有小小的一片老酒庄,仿佛是短篇小说《孔乙己》的场景,墙上还写着“孔乙己欠十九文钱”。有兴趣的话可以买一壸酒,一碟茴香豆,坐在店里吃。穿过店面就进入咸亨食堂,这里建筑典雅,堂上都是板凳木桌,顶上一个大光井,光线刚好。游完鲁迅故里,然后在咸亨酒店用午膳,有一种完满的感觉。像许多初到绍兴的人一样,我也不能免俗地在咸亨酒店吃了茴香豆和豆腐干,味道还不错。这里的大餐做得也很有意思,红烧肉扎成了乌篷船的形状,竹笋做得像笔墨纸砚,还没落筷,模样先把人给惊着了。

到了夜晚,绍兴是安静的,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少了夜生活,心反而变得更加沉静。晚上九十点,繁星点点,路上已经没有人行走,灯全灭了,似是给水乡的一天画上了意犹未尽的省略号。

童年的水墨画诗歌 第5篇

柳树下

一对对快乐的影子

在柳树下跳跃

一声声欢歌笑语

在心里游荡

孩子们快乐的奔跑着

要躲开树爷爷头发漏出来的光

大海

没有巨浪翻滚

没有轮船轰鸣

一切是那么快乐

一切是那么安静

啾啾啾

树上的鸟儿在啼鸣

课堂

一会儿书声琅琅

一会儿反转课堂

勇敢的举手发言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一双双明亮的眼眸

映出希望的光亮

操场

一声声欢呼

一声声巨响

一会儿足球架

一会儿篮球框

塑胶跑道上一滴滴汗水

在童年的心中流浪

窗边

听不见汽车的轰鸣,

看不见辽阔的原野。

有那安静的音乐声,

也有那让人陶醉的书乡。

我浸泡在其中无法自拔,

从没留意阳光穿透玻璃从脚尖爬到手指。

船上

没有广播声在耳边,

没有电子游戏在眼前。

只有鸟语花香的环境,

和那芬芳扑鼻的花香。

在小船中迎风飘荡,

不会在意鸟儿在身边飞翔和鱼儿在身边嬉戏。

树下

由一片片树叶组成的茂密大树,

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笼罩在一起。

聊天,打牌,爬树,

生龙活虎。

一阵风轻轻吹来,

树叶快活地抖动着。

河边

几只小脚丫在水里拍打,

裤子上,衣裙上,满是溅起的水花。

扑通一声,溅起的水花。

抓住的鱼儿蹦进了河里,

垂柳的影子和孩子们的.笑脸碎了,

留下的是一滩水花。

大海

海鸥在蓝天鸣叫,

大海在诉说着心声。

海滩上,人影在闪动

不时传来笑哈哈。

忽然大海像一层一层的书,

让人们饱览海洋的知识。

森林

森林是一片绿洲,

凉爽的风不断向我吹来。

可爱的鸟儿在歌唱,

有趣的树叶一边伴奏,一边伴舞。

我们在森林里呼吸着新鲜空气,

唱着献给大自然的歌。

图书馆

四周一片静悄悄,

只有偶尔的翻书声。

在这安静的环境下,

每个人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书的有趣,

童年的水墨画作文 第6篇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几个调皮可爱的小孩子拎着小水桶,举着一根钓鱼竿,抱着一卷毯子,走到山边的小溪旁,开始了他们的“钓鱼之旅”。

一个男孩子把毛毯放到地上,又打开用袋子包着的水桶,摆到溪边,便叫上另外几个小伙伴开始钓鱼。剩下的几个小孩子则在一旁散步,看风景。瞧,岸边的几棵柳树,在微风的吹动下,把自己的柳枝浸入水中,摇摆着,好像在看自己是有多么的美丽。那可爱的.山溪,是那么绿,绿得像一条碧玉带;它又是那么静,静得像一面大镜子;它也是那么清,清得都能看见水里的小鱼小虾在嬉戏。而另一边,几位“垂钓士”已经上场了。一位年纪稍大的孩子提议:“我们得去做些小东西当做诱饵,引鱼上钩。”“诱‘耳’?难道是用我们的耳朵引鱼上钩吗?”一个看上去五六岁的孩子天真地问。这一问,所有的小朋友都笑弯了腰。经过解释,那位小孩子立马钻入丛中,捉来一只蚯蚓,穿到鱼钩上。大家都拿着鱼竿,期待着小鱼儿上钩。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孩子不耐烦了:“这算什么诱饵啊?过去15分钟了,连个鱼影都没见到!”另外几个孩子依旧握着鱼竿,耐心地等待着。又过了一小会儿,杆子动了动,大家的眼睛迅速亮了起来,猛地一甩——“啪嗒”——鱼被甩到草地上。大家看着被甩出的鱼,哈哈大笑。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第7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水墨画表现的新语境 第8篇

一、传统水墨画表现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表现语言独特。水墨画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画家使用柔软的毛笔、具有丰富变化的墨、洁白并有着特殊渗化效果的宣纸,因此画家可以尽情挥洒,将个人心境通过笔墨投射到画面中,水墨画成为画家感情真实流露的载体。传统水墨画的表现语言以笔墨为中心,没有笔墨可以说就没有传统的中国水墨画。

在水墨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宋代画家梁楷就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开创水墨画表现语言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太白行吟图》,以简略狂放的线条,寥寥数笔,把诗人李白桀骜不逊、才思横溢的神韵表现得惟妙惟肖,也显示着画家在处理对象和笔墨关系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在水墨人物画表现语言上的一次变革,他的另一幅作品《泼墨仙人图》则标志着他水墨表现语言的进一步提升。画家寥寥数笔间写尽了仙人醉步蹒跚的姿态。画中的人物除头部外形及五官用细线描绘之外,通体以水墨泼写,笔笔酣畅,墨色淋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代画家朱耷的作品,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法,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他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法及水墨语言,作品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炼,感人心脾。他的艺术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透过他画面中形象的表现以及精炼放纵的笔墨技法,我们好似看到了他倔强傲岸的性格。

历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绘画名家,同时也创造和丰富了中华艺术宝库。绘画大师吴昌硕的出现,使水墨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等不懈奋进,再创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境界。

二、传统水墨语言的表现性

绘画是人类表达感情、阐发思想和抒发性灵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文人水墨画运用特殊的表现形式与表现语言,追求“高雅”、“幽淡”、“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等艺术理论,缘情言志就成为其本质的特征。

水墨画家以绘画自娱,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强调个性、情感的真实表达,将艺术形象作为寄情之物。水墨画多以梅、兰、竹、菊、高山、渔隐等为表现题材,画家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来抒写心灵感受。水墨画重视墨趣,通过墨的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色概括绚丽的自然之色,在墨色的变化中体现无限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带有画家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这些水墨画的精髓,将绘画提升到了绝对的艺术性、主观性、象征性、变形乃至抽象化的高度。宋代苏东坡有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瓒曾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传统水墨画所追求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在绘画技巧方面,以笔运墨是其精华。画家在作画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直接传达到作品中,表现水墨淋漓的趣味,行笔运墨时的生动效果。

笔墨所创造的艺术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它所具有的特殊意味与表现效果,已经超越了“笔墨”本身的含义,它包含的是水墨画一整套的创作方法和审美范畴。笔墨是水墨画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工具材料还是技法与技巧,画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使得笔墨的内在语义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含了时代特征、审美取向、艺术涵养、品味追求、情感融入等不同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笔墨的含义不仅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且还承载着具体到每个创造者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水墨画也相应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笔墨技法也由于画家情感的融入而生发出无限的生动性与创造力。经过画家情感的浸润,水墨画的表现语言具有了灵性。

三、现代水墨表现的新语境

20世纪以来,水墨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绘画中各种风格流派对中国画的影响与冲击,使水墨画可以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充实自己的表现语言。时至今日,水墨画的发展仍然活跃,无论是写实水墨、还是抽象水墨,多元化的水墨流派均在进行着各种水墨实验,探索着现代水墨表现的新语境。

近年来,水墨画的变化令人鼓舞,也令人激动。诸多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画家们付出了辛勤劳动,使水墨画的表现语言更为丰富,用新视野、新思维、新语境去探索水墨的新世界。现代水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水墨艺术形式。这些立足于中国当代现实生活并从中获得灵感,同时又能从本土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的当代水墨艺术作品,既没有重复古人也没有照搬洋人。在传统文化面临西方现代文化全面冲击的文化情境中,探索、寻找出一种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国艺术方式,它们保持着东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又具备世界文化的视野,能以世界文化的眼光来审视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水墨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现代生活气息,感受到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的中国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具有现代意识的水墨艺术,无论是立足传统还是志在创新,其表现语言的与时俱进,都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画家的创造、开拓精神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生命力。

李冬的水墨画探索 第9篇

身为铁路警官的李冬,自幼随父亲北京画院教授、中国海洋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海涛先生学习绘画,早年同时求教于关松房、董辰生先生习画,后拜师求教于李宝林、张道兴、王明明等诸多名师。先后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和北京画院第一届高级创作班。李冬擅画大海和中国古典民居,以此为精神载体,弘扬民族的文化精神。他在浩瀚的民族文化海洋中汲取营养,在传统中国水墨画继承和发展上自悟创新,形成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自上世纪九十年后近二十余年来,在潜心研究物象表现的基础上,对景落墨,以“点”式笔触营造画面,用绘画中“点”这一不变应万变的矢量符号,延续成线,积累为面。点墨点彩、积墨积彩,展现墨彩斑斓变化,物象凝重沧桑,强调空间中对光色的浑然体现。点式笔触有着细碎的堆叠起伏,浓淡干湿间不同墨色的点笔闪烁着一种灵动,品味着一种秩序,蕴藏着一种的美感。

正如“李冬水墨艺术研讨会”上,众多艺术理论家所评价的:李冬的水墨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往昔的记忆,是历史的文脉,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再现;李冬的绘画作品虽然融汇东西,但骨子里是东方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现;李冬绘画中点墨点彩、积墨积彩所形成的“点”式技法,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是对传统水墨画技法的创新,拓宽了水墨画技法的表现道路,是对中国水墨画传承与创新的贡献。

2008年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工部、公安部宣传局、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铁道部公安局政治部、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作为主办方,世界华人组织联盟书画研究院、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华人志》编辑部为协办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延·伸一李冬水墨艺术展”。此次画展展出了画家近几年精心创作的四十余件作品,被誉为是中国美术馆历史上首次警界画家的个展。他的绘画艺术语言,在和谐社会的今天彰显出当下的警营文化精神,也给观者一个新的视觉艺术诠释。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第10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水墨 染绿 钓竿 扑腾

打碎 拨开 浪花 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明确: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第11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童年的水墨画作文 第12篇

屋后是大山,这里满目绿茵,夏末秋初,树上结出红艳艳的果子,时常“啪”地落下来,在地上溅出红色的浆花。这时,山上的野果子也熟了,好吃的野果往往长在充满尖刺的灌木丛中,稍不注意,就会跟尖刺来个“亲密接触”,但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我们这些吃货的决心。

我和伙伴们来到后山,乍一看,枝头的野果已经被摘完了。但走近一看,有许多野果藏在枝叶深处,很难注意到。我们先摘长在枝头上的,它们个个饱满,样子神似桑葚,紫的紫,红的红,让人直流口水。摘完了枝头上的,就开始摘深处的,深处的刺多,只能戴着手套摘。我先把手伸进灌木丛中,抓住野果子的小尾巴,用手轻轻一扯,野果就被摘下来了,实在扯不动的,就用小剪刀一剪,也是可以的。有时尖刺还会扎进手套里。我们强忍着疼痛,一股脑儿全部摘完了。最后,我们摘了整整一大袋。妈妈看着我们的战绩,只夸我们厉害。

看看这些野果,再看看自己的手,虽然被尖刺刮出了几道红红的血迹,但心里还是很高兴。从袋中拿出一颗小小的野果,放进嘴里,轻轻一抿。哇,虽是小小的一颗,但那甜津津、凉丝丝的汁水在口中爆炸,简直就是行走的榨汁机,从嘴里甜到了心里。望着同伴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也开心地笑了,吃的多了,嘴巴两边被汁水沾得花里胡哨的,我们也不介意,只顾着品尝野果子带给我们的那丝甘甜和快乐。

浅淡当代中国水墨画的“个性” 第13篇

时代也决定了绘画的特性, 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又是“个性”, 画家们也不得不去寻找一条生存技能。在当代, 画家们如果没有充分的绘画语言是无法在画坛上发展与立足。也许这个时代需要太多的“个性”, 使的中国水墨画艺术家们, 不断的寻找出路和新的营养来充实自己, 借用西方艺术的“光环”来装饰自己, 充当自己的个性。甚至有些画家为求异、求个性而往往弄些与众不同的花样来充当自己的东西。也有些人的绘画没有个性, 或者说还尚未形成自己的绘画个性, 但在急于出名的心理驱使下, 便哗众取宠, 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花样儿——或随意扭曲所描绘的对象, 或制造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 或在工具、材质上动脑筋, 其结果不仅不能如愿, 反而会被人耻笑。这种现象在传统中国水墨画中存在, 在当代中国水墨画中更普遍。

中国水墨画的个性问题是当今国画欣赏中容易让人陷入误区的一个问题。个性可解释为风度、品格。艺术个性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由于艺术家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综合修养、感情趋向及艺术趣味、美学取向等各不相同, 所以他们在取材、选用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以及驾驭笔墨的能力等方面也就有所不同, 其作品的个性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 个性也是“风格”, 是逐步成熟的标志、价值的体现。不论在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历史上, 还是在当代中国水墨画坛中, 几乎没有一位画家不追求自己的个性。或者说, 任何一位画家若想为人们所接受、认可, 就必须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绘画个性。因此, 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或者说, 衡量中国水墨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便是看它有无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一种艺术追求, 而不是固定的模式, 他有着两重含义。其一, 个性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 而是画家努力追求的一种艺术面貌。在这方面, 五代的董源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图画见闻志》中称其“水墨类王维, 著色如李思训”。王维是“南宗”的鼻祖, 李思训是“北宗”的开山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他们两人的画风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 而董源却能融会两者。由此可见, 把一位画家的个性简单地理解为某种单一的固定模式是不正确的。画史上,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沈周和文徵明都有粗、细两种画法;石涛作画“笔无定姿”, “皆自出己意为之”。若将他们的个性狭隘地界定为某种单一的固定模式, 无疑是错误的。当然, 他们的画法虽有不同的样式, 但却服从于统一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 而这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便是他们的个性。其二, 画家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变、逐渐成熟的过程,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如齐白石早年擅画工笔仕女, 被称为“齐美人”。他描绘的人物精准细腻, 绝不亚于宋代院体画。后来, 他专攻写意画, 形成了清新、质朴、大俗大雅的画风。与齐白石同时代的黄宾虹也是如此。黄宾虹早年的山水画追求荒寒淡泊的意境, 作品被称为“白宾虹”。到晚年之后, 他追求浑厚华滋的意境, 通过“五笔七墨”之法, 实现了从“白宾虹”向“黑宾虹”的转变。由此可见, 画家的绘画个性是不断变化、逐渐成熟的。然而, 有些人将绘画个性曲解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或不求变、或不能变、或不敢变, 其绘画面貌在任何时候都一样。这样的“个性”, 其实不是个性, 而是模式, 是与人们追求个性、崇尚风格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不过, 由于个性问题很复杂, 人们在这方面又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 因此, 我们欣赏时要格外注意。

其实我国传统绘画、文化中是很少用“个性”这一词, 它是舶来品, 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和存在状态, 以个体特性为依据作审美判断是正常的, 也迎合了当代文化环境, 也是当代审美意识的一种趋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得以发展的中国水墨画艺术受传统理念影响, 其审美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密切相关, 东方艺术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本土艺术不注重个性或者说不能盲目的张扬个性的特点, 而传统中对风格及品格的注重则是真正的要点。

我们承认西方人的艺术理念, 并不意味着就要造老祖宗的反。这就看你怎么去理解“个性”这一词, 个性在整个艺术行为中占的比重有多大, 这需要我们去深思。把个性看作是技术, 强化个人的习惯手法与好恶, 恰恰远离了中国水墨画个性的本来的涵义。个性表露是一个人的修养、学识及艺术审美追求, 虽然要用一定的技术手法去表达作者的意识和主张, 其形成一定的个性并到达成熟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 去完善。中国水墨画不仅仅是画出来的, 重要的在于修与养。中国水墨画的真正功夫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 而是建立在作者多方面的修养及对历史的认知与解读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求得进取, 人们习惯说求进步要往前走, 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中国水墨画学习的道路上, 往前走不一定是进步, 要敢于、勇于往后退, 我们做的是传统文化, 善于往传统文化上退, 往历史、往古人身上退。用古人改造自己, 把个人的习气褪掉。褪的干净纯粹一点十分必要。要以退为进循序前进, 从古人身上感悟绘画的真谛。

关于水墨画创作的思考 第14篇

过去我有一个误解,认为水墨人物可以跳脱开笔墨的束缚,凭借造型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觉,水墨人物画创作仅仅重视造型是远远不够的,回到水墨画的核心问题上,还是离不开笔墨语言及其生发出的趣味,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营造出某种境界。对于水墨画来说,笔墨是无可替代的语言,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号性凝聚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意味,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个性和精微绝妙之处,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水墨画不是没有国界之分、没有民族特性、无纵向传承和横向联系的纯材料艺术,而是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特殊心理意识的艺术。因此,中国水墨画形态无论怎么转变

都不能脱离其基本的特质。

在近三十年里,有两个群体的探索触及到了水墨画的形态问题。第一个是新水墨。与20世纪初革新派改良主张不同的是,肇始于“85美术新潮”时期的新水墨在观念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思想,在形式上则迅速将多种流派的形式演示了一遍。在这当中,实验水墨的努力不可忽视。从某种程度上看,实验水墨是在破坏性的试验中进行的,艺术家将水墨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材料,不具备任何特定的含义,水墨只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与纸张和毛笔等材料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种基于水墨技巧的改造,在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画坛就有先例,其中以刘国松为代表。刘国松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对于传统的否定是在接受“西洋近代艺术的本位思想”即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的,他说“我们这一代的中国画家,如欲将中国画由这一牛角尖或临摹的恶习中解放出来,就必须来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革谁的命?就是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并对照西方美术观念提出“笔墨”中的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的观点。大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实验水墨运动,在本质上并没有走出刘国松等人的范围。但与台湾现代水墨画不同的是,大陆新水墨画家并没有将水墨语言的拓展仅限于抽象形态上,还迅速延展为表现性的水墨、“观念水墨”甚至装置艺术。表现主义水墨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方式,如滴洒、喷绘、涂刷甚至喷绘被运用在水墨画当中,利用图式造成画面效果的丰富和差异。有些表现性水墨画在题材、观念乃至风格上已经相当“国际化”了,比如“硬边”风格以及拼贴、拓印的作品。“观念水墨”试图把哲学命题化作视觉感受的对象,企图以形象揭示人生、自然,这一方式将传统的水墨语言改造为表达观念的工具,同样远离了传统水墨特有的蕴含。而水墨形态在装置艺术上的使用,使水墨最终失去了传统的意义,它一方面使前卫的水墨画家终于摆脱了困扰他们的“水墨”问题,也使他们远离了传统国画的核心精神。

另一个是新文人画。作为对于西方风潮的一种反拨,与实验水墨差不多同时兴起的新文人画重拾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重新诗、书、画、印作為绘画的核心内容。这种企图复兴传统精神的努力实际上是对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的抵抗。不过,从形态上来看,新文人画并没有超出传统绘画的规范,笔墨语言的写意

陈明静心 68cm×68cm纸本设色2012年

性,创作形式的小品化,审美趣味的闲适散淡都是从传统文人画而来,因此还难以体现出“新”的含义。尽管如此,新文人画向传统的自觉回归以及对笔墨语言的肯定,在西方风潮甚嚣尘上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显示出一定的价值。客观地说,新文人画在笔墨语言上也是有所拓展的,只不过这种拓展仍是个人方式的微小探索,并没有走出更大的步伐。

与新文人画的回归传统不同,笔墨语言在另一些画家的手里变为点、线、面的结构元素。从形式上来看,这种方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水墨语言的表现力上却大大缩减了。这些画家所坚持的笔墨观念,实际将笔墨简单地归之于单纯的技巧,而忽视了笔墨在历史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质。如同西方抽象绘画一样,点、线、面构成了一幅画面,虽不能说这些点、线、面就不具备精神因素,但肯定是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大相径庭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一类水墨画在形式上拓展了水墨画的发展空间,但却在精神层面大大削弱了中国特有的笔墨精神。

所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当代水墨画创作很容易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高度成熟的笔墨程式难以逾越,而抛弃笔墨程式乃至传统精神的创新则往往失去了中国画的面目。这要求从事水墨画创作的艺术家,不仅需要在笔墨语言上锤炼,也需要在文化修养和眼界上多下功夫。我水墨画创作的时间很短,面临的问题远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但这也激发了我对水墨人物画及其理论进行深入探索的兴趣,希望假以时日,能够在此方面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宋建华

上一篇:2019总经理年会发言稿下一篇:冰上涂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