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2024-06-29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精选6篇)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第1篇

【朱阳镇第二届校长讲校主任讲岗材料】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庞跃华 2013年9月26日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各位领导、老师们:晚上好!

提到课堂教学改革,我市、我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界没有人不知道杜郎口中学、永威学校。杜郎口中学从1997年因教育教学“双差”而面临撤并,永威学校是创办于2002年是一所地处市郊、2006年濒临倒闭的很不景气的一所民办学校,两所学校到现在成为全国中小学校争相参观与学习的典型,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让这两所学校从低谷升到了山巅。2011年我校也处于了最困难的办学境地,该怎么办呢?问题在哪里?雷校长一句话指明了方向:“一切问题都在课堂”,所以只有破釜沉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才会有出路。两年来我们潜心课改,全力课改,从2011年我校三个年级22个学科组中只有不到5个备课组成绩与兄弟学校持平,到2013年22个学科组,已有过半学科组与兄弟学校持平,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家长、学生的满意度逐步提高。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还于社会的期望、家长的期盼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仍要坚定不移的把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本期就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常年赛课

2011年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最明显的问题是:上不了公开课,连最起码的上级调研都难于安排。在2011---2012学年第一周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赛课,刚开始一提到赛课,大部分教师茫然失措,怎样才能上好课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雷校长几乎坚持天天听课调研,完善了《一线五环教学模式》,制定了《朱阳二中高效课堂操作指南》,确定了第一轮赛课主题:“教的明白”,制定了评分标准,总的要求是:使教师明白教学内容及要求、明白教学教学方法、明白教学效果。随后要求教务处大密度安排各学科组的赛课,同时为提高教师对每一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我们进行分工评课,组内教师一人只评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评出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评出措施,使听课的每位教师在评完课后,都清楚每个环节应该怎样做。在第一轮赛课结束后,我们教师的课堂从环节上一下子明晰起来了,课堂有型了,课堂有架子了。这只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效果就要在课堂上坚持不断地落实,落实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我们通过2个学期进行了以强调落实为主的不同主题的五轮赛课。

第二轮赛课主题:“知识落实”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三轮赛课主题:教学环节细节“精细化”强化落实 第四轮赛课主题:落实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五轮赛课主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落实的关键

第六轮赛课主题:让学生动口讲(读、答、背、评、问、议……)

让学生动手练(写、做、画、批、……)

在上学期我们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注重落实了,但经常出现课堂教学完不成任务,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比如:学生学习环节设臵:先看书,在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存在问题是学生学习环节设计的重复。上课不经学习,直接提问、检测等。存在问题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等问题我们就确定了第七轮赛课主题:课堂结构再优化。第七轮赛课后我们发现教师课堂结构设计好了,学生反应不快,教师需不断的组织教学,影响了课堂的效率,我们又确定的第八轮的赛课主题:培养学生自动化学习状态。在上期期中,在中心校组织的两校统考中我们发现我校的优生稍弱,我们反思了课堂教学,总结出问题在于课堂教学内容浅显,课堂深度不够,我们就制定了第九轮的赛课主题:让课堂厚重起来。

本期我们继续总结了我们的课堂现状,因为我们课堂教学注重1号学生,我们课堂教学操作的一些细节要求,如首问指名答,课堂上学生是不举手回答问题的等原因,课堂学生学习氛围沉闷,我们制定的第十轮赛课主题就是:点燃学生激情。通过不同的评分指标,指导教师上好课。同时本期下半期还要依据第十轮赛课出现的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第十一轮的赛课。

第七轮赛课主题:课堂结构再优化(教师教学的设计)

第八轮赛课主题:培养学生自动化学习状态(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九轮赛课主题:让课堂厚重起来(回归教材的理解)第十轮赛课主题: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乐学)

表面上是通过不同主题的赛课,其实质就是按照学校的实际,教学的规律,引导教师体验教学规律,使每一阶段的教学都能科学,高效的进行,不断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每一新学期,都会有一批新教师到我校参加工作,新教师的培养我校都把他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每学期我们都会对新教师的进行大密度、快节奏的理论培训,并每周安排新教师上适应课进行实践改进,经过两年实践新教师进步迅速,半个学期就能基本上上公开课,教学效果能达到平均水平。本期就新教师我们一是坚持每天晚上第一节课进行培训,在课堂教学常规方面、按照“一线五环”备课上课方面、学生管理方面、教学困惑方面给与指导,同时让每位新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发现总结问题。二是继续大力度上适应课,每位教师一周上两节,进行实践适应。目前李莎老师、张东林老师适应较快,课堂面貌姣好。

每教学月质量检测后我们会依据教学成绩,安排大比差教师上提高课。因为我们坚持一切问题在课堂,通过提高课,解决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成绩。

二、坚持校本研修

赛课是让教师不断地实践,那么校本研修就是给教师以理论支撑、方法指导,坚定课改的思想不动摇。通过校本研修一是明确每一轮赛课的要求、意义、目标,二是通过赛课暴露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不断的统一思想、统一做法。通过校本研修教师对每一轮的赛课都能积极实践,课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面貌,能达到每一轮赛课的预期目标。校本研修我们安排的思路主要是围绕赛课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在每一轮赛课前,我们要组织教师对照评分表进行培训,给教师讲清每一评分细则要求的意义,实施的具体操作要领。在赛课中我们要依据出现的“小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找出瓶颈原因,制定出解决办法,确保每一轮赛课的实效。如:我们研讨的主题有:“如何确定知识梳理的知识点”“如何反馈暴露更充分”“如何讨论矫正更有效”“如何进行小组积分”“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紧张起来”“课堂教学反馈演板的高效使用”“让课堂充满激情”等。截止上期我们进行的赛课培训10次,组织教师观看分析课堂教学视频20余次,小专题50余个。

二是我们会每周给教师印发以课改为主要内容的每周一文一问一思。这些文章主要就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课改实例,通过教师学习,坚定教师课改的信念,汲取课改的力量。所印发的关于课改的文章近70余篇。

三、坚持课堂常态化检测

在第五轮赛课后总结后,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常态课与赛课公开课截然不一,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赛课的积极影响,违背了赛课的主要目的。为此我们统一了思想:赛课必须打假。

我们一方面对赛课的安排进行了调整,把提前一周安排改为提前一天通知,督促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二是教务处开始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巡课,检查教师的:候课、知识梳理、上课提问学生数、小组积分、教学效果等方面,检查后进行通报批评。经过第六轮赛课的过程后,全校常态课堂教学与赛课基本一致,但一些细节操作仍需进一步的规范。

三是学校积极筹建网络管理中心。在上期学校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两大功能:一是学校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二是就常态课方面安排专门人员通过每个班级视频的实时观看、录像进行常态课的监控,做到每周不同重点的监控,每晌中午12:30、晚7:05两个时间段的通报。

本期我们继续坚持巡课与网络检查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为主,通报批评为辅的原则,落实好常态课的效果。

四、坚持合作小队评选

合作小队的使用是实现兵教兵、兵查兵、兵强兵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2011年我校简化了小组评价的指标,去掉了纪律、卫生、作业、寝室的评价指标,重点考核班级小组的课堂表现和每教学月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两个方面,课堂上要求小组内能按照老师要求进行检查、讲解,课后进行督促、检查、帮助。每教学月对小组进行总结评价奖励一次,每个小组奖励图书、学习用。,同时制作版面给与宣传。每学期组织优秀合作小组成员进行社会实际活动一次,去函谷关、去灵宝一高、实验高中、灵宝北区等。在小队合作方面本期我们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在课堂中的各成员角色分工,积极履职;二是发挥在课下的作用。实现合作小队的真正价值。

五、坚持合作电子备课

我校一线教师59人,年龄在33岁以下教师48人,占到81%,教师年轻,教学经验、教材把握能力较弱,合作备课对于提高备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鼓励教师合作备课方面,我们不断加大对整个学科组的评价,在绩效考核中我们设立优秀学科组奖,班级优生过程奖,本期在绩效考核中我们对优秀学科组人均分业绩积分方面,设立了奖励,同时对后进学科组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制度上给合作备课以保证。

在备课方面为了能给下一届任教学科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参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从2012年9月开始进行电子备课。这样学校网络管理中心中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开始使用,目前七八年级下期的教学资源课件齐全规范,上期由于当时要求不规范,课件资源有待于本期进一步的规范、完善,本期,我们已建立了教学管理的各级目录,对电子备课进行了要求规范,每周四进行检查总结,通过本期努力上期的教学资源将得到修改完善,学校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六、坚持三种课型的研究完善

从2011年9月开始,我们着重落实的是新授课“一线五环”教学模式,在第2011—2012学年上期期中、期末复习时,我们发现复习课教学混乱,为此我们制定了复习课的三种课型:知识点复习课、习题课、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模式,目前存在问题是习题讲评课,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统计不细,教学时针对学生不强。这也是本期我们需要改进的,在本期我们还计划就新授课中,结合每一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再进一步规范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的格式化对教材的涵盖达到80%以上,如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古诗词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

七、坚持经验的及时总结推广

各学科教学内容不一样,但是教学方法是相通的,所以在赛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总结一些教师、学科组的好的做法进行了全校的推广,进一步完善了课堂教学模式中操作的一些细节,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如:数学组王娇芝教师在演板反馈中的做法:

1、演板同学先写上姓名、几组几号,字迹工整,用白粉笔书写。动作迅速。

2、纠错同学用红粉笔纠错,纠错另写;纠错后做好两个评价一个准备一个提问,评价正确情况(错*个)与书写工整(用ABC等级),做好讲评准备(指出错误,讲出正确,最好总结方法及相关事项),并对错误同学进行提问,纠错时侧身、不遮挡演板内容,声音洪亮,指着问题纠错。

3、一般情况下,4号对2号,3号对1号。

政治组张晓文教师在背诵环节的操作办法:

答案明确后,学生全部站起来背诵,背诵过后坐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全部站起来一是能调节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二是能营造积极紧张的学习氛围,三是免去了教师统计背诵情况,教师一目了然节省了教学时间,四是非常有利于教师把握好课堂的推进,五是有利于教师确定反馈的对象。

英语组刘振霞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标注的任务

一、任务二的做法:

在每一自主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围绕知识点学习深度、宽度的逐渐延伸,刘振霞老师在赛课中就采用了一个自主学习中采用标注任务

一、任务二的做法,标注后使课堂结构一下子明晰起来,学生学习更加思路清晰。语文学科组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标注段落序号的做法,就为课堂分析课文提供便利等

在推广经验的同时,我们也会及时指出老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学校校讯通,我们会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变成信息及时发送到每一位教师,如改进不力,我们就会安排成为校本研修的主题,进行研讨统一思想,统一做法。上期我们发的通报有十条:

【课改信息(1)】 “50句话课堂”:第七轮赛课我们统计了教师课堂上说话的次数,我们发现高效课堂每节课教师的教学指令不会超过五十句,且这些话都是组织教学的指令或强调的话,希望全体教师在常态课上也一样尽量精简教学指令,把自己的话语控制在50句以内,给学生更多的“练”的时间和机会。因为“会”是练出来的。

【课改信息(2)】

知识梳理的目标定位:知识梳理是本节课核心知识、方法的归纳总结,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时,由于学生还未接触文本,对知识点和方法还没有理解内化,因此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理科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内容的10℅左右,文科15℅左右即可,也因此本环节的教学不易让学生背诵,因为那是死记硬背。特别是新课教学,只需默读体会一遍,反馈一下,了解即可。

【课改信息(3)】 “碎问要不得”:教师连续提问一些思考空间很小、价值不大的小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用几个词,语言很少,我们称作“碎问”。碎问弊端有二:一是学生思考深度不够,思维断断续续不系统、不整齐;二是由于教师过多提一些无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课堂节奏延缓。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小问题整合成“适度的大问题”。

【课改信息(4)】

“有效率大多不超40℅”:本周进入复习之后,为了给大家留更多的备课时间,赛课暂停,而大多数老师忘记了“高效课堂是学生练出来的”,忘记了我们课堂的规定和措施,忘记了控制自己的语言,忘记了教师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给学生练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读、讲、背、写等,而是串讲充斥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充斥着课堂。

如果说第七轮赛课时赛讲的课堂有效率能达到70%-85%的话,那么这几天大多数老师课堂的有效率达不到40%,不信你就先只观察一种显现,当你在教学楼巡视的时候,有多少学生在向你看?说明我们大多数老师对我们的课改思想还没有固化成教学理念更没有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当教学任务繁重时,以前的教学恶习自觉不自觉呈现出来,便不关注学生,便开始大讲特讲,便又回到老路上。

【课改信息(5)】近段时间从听课、巡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板演反馈时,能够强调学生标明组号、做题序号,并对书写情况作出简单的等级评价。但仍有一些教师没有做好让学生做题带序号等的要求,这样不好。带上序号进行板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有利于学生答题规范的习惯养成等。希望引起各位老师的注意!【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6)】

从几天来对各班学生的了解中得知:部分班级的合作小队成员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学生的位臵没有进行变动,这都不太合理。小组成员的重新组合,有益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形成互补,避免有的小组课堂表现突出,而有的小组上课不发言或很少发言。时间一长不利于学生的良好性格养成!应引起各班主任的注意!【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7)】

不断的让学生复习——根据遗忘规律,课堂上记住了(学会了)不等于明天还能记住,今天记住了(学会了)不等于三天后还能记住,本周记住了并不等于一个月后还能记住,一个月记住了并不等于长期还能记住,因此必须不断的复习,有规律的复习。我们学生早上5:50前已经进班开始读书了,甚至一部分学生5:40都开始进班,但是我们发现大多同学没有复习意识,不能把前面学过的东西读一读再复习背诵背诵,说明我们老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除了背诵新学内容外要给布臵复习任务,且要进行检查落实,反馈复习情况。【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8)】 推广张晓文老师对“学”的情况进行总结的经验——张晓文老师的政治课在学生自学或讨论完后,会经常使用“**同学看书看得认真”“ **同学看书时能够进行圈画”“**同学自学得快”“**小组咋样咋样”……并进行一定积分。这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紧张参与课堂办法。方法很小但很有效果。

【课改信息(9)】

培养学生“示意”的习惯——学生每完成一项的任务后要进行示意,这是以学定教必不可少的要求。读完后要示意,自学完要示意,讨论完要示意,背完后要示意,做完后要示意,更重要的会不会要示意……这是了解学情必要形式,老师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示意的习惯。政治、历史学科在这个方面做的较好,他们把这种主动示意的习惯作为一项要求打在课件上,例如“站起来背诵,背完的自动坐下”“自学完后自动把手举起来”“讨论完的小组自动坐好” ……

【课改信息(10)】

“站起来背诵坐下来反馈”要成为教学习惯——“一切知识无非是记忆”——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两年的课改我们也深切体会到知识点没有背过就做题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劳动。因此大家都重视了知识的记忆。“遇到背诵就让学生站起来”庞校长和英语组、政史地组创造的这个经验,既能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的重要性,更能起到落实的作用,现在已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和自觉使用。现在提醒的是:

1、不仅上课要使用,早读也要使用。

2、背诵的内容最好在3——8分钟完成,不宜过长,更不宜过短。

3、没有背过的一定要采取措施,盯着让他背过。特别是第三条这可能是成绩差别的原因之一。

思考:

1、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课改信息,交流自己自教学中做得好的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2、教学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及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期我们学校教学各项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把前期所开展的工作,进一步格式化、程序化、制度化,使教学各项工作自动高效运转,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第2篇

李永钧

入世10年,中国汽车业发展速度之快,为世界汽车发展史所罕见;但与此同时,许多积聚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逐渐凸现出来,再次拷问中国汽车产业。

思考一:“盛世危机”决非危言耸听

有人说,目前中国汽车业“盛世危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代,又处于一个危急的时刻!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业内人士不敢苟同,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笔者认为,此话实在,决非危言耸听。

所谓“关键年代”,是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产业结构性的主要矛盾从产业内部转移到产业外部,汽车产业在从国家的短板成为长板的同时,将能源、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转变为短板。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仍面临一些不甚明朗的问题,今后汽车产业的发展不能像原来那样只顾自己,必须要兼顾汽车与经济、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中国汽车业究竟向何方去?所以正处在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

所谓“危急时刻”,是指面对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中国本土汽车正在遭遇生存危机。在入世10年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完成了三大转变,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市场由一线城市向全国延伸、盈利从整车向全产业链推进。如今,在产业环境发生转变的时刻,跨国公司的动作更加迅速,他们的新的中国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本土汽车产业正越来越处于“边缘化”。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汽车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汽车业确实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车市的强势表现已经引来全球汽车厂商的无限觊觎,世界汽车发展的重心正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由于世界汽车强国的“重重包围”日趋紧迫,全球没有哪一个市场,像中国这样竞争得那么厉害。欧美日韩的品牌,在中国已经牢牢站稳了根基,而我们的自主品牌份额却在不断蚕食、下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汽车业遭遇“最坏的时代”。

笔者十分赞同“盛世危机”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汽车工业既有“危”也有“机”,而且发展的机会绝对大于危险。

从品牌到市场、从技术到人才、从整车到全产业链,尽管中国汽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依然没有摆脱对跨国公司的依赖。引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是众多国际品牌,不是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产业的主力企业,特别是国有汽车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依靠合资企业中的外方产品和技术赚取利润,刀把子攥在别人手里,这不是“危机”是什么?

中国人口和市场之庞大,确实是为任何一个跨国公司、任何一个品牌所羡慕的。作为中国自主品牌,要在中国市场扎下根,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市场确实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机遇。过去两年,我们的汽车市场在全球排名第一位,说明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性,更说明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的收入已经进入了高速成长期。这应该是一次通向成功的希望,期待中国本土车企在创业之后各自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对于中国汽车30年的发展,我们要看到它的成绩和进步,不能妄自菲薄。因为我们30年走过的历史,可能是西方花了上百年走过的历史。但“盛世”中必须保持头脑冷静,看到问题,正视危机,这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基础。其实,汽车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是任何一个行业,以及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因此,大可不必忌讳“盛世危机”,相信人类能够以他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正确引导汽车产业健康地发展。

思考二:其选择乐观,不如选择审慎

今年以来,车市在持续几个月的煎熬之后,从制造商到经销商们,都迫不及待地需要一轮销量增长,减少满仓的库存,也顺带修饰下难看的财务报表。或许他们可以从中汽协公布的4月份销售数据中寻找到一 1

些好消息。中汽协数据显示,4月国内乘用车共售出127.60万辆,环比下降8.85%,同比增长12.46%。从数据上明显看出,4月国内乘用车销量重现两位数同比增速。于是,业内有人判断:4月份销量显现汽车市场已经复苏,5月份预计还将继续回暖。

不过,笔者觉得,这种判断是一种经验型的判断,因为在井喷的车市发展中,这种规律是存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开始,中国车市已经开始掉头向下,所以在一个存在衰退可能的市场中,对于这种盛世的经验是不是可以沿袭到下滑的市场,只能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笔者以前也是这种经验型判断的支持者,入世后这几年,中国汽车市场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当时,即便再有先见之明的预言家,也无法预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既然中国车市的高增长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那么未来市场的突然变化,也同样可能出人预料。2001年以前,人们总是低估中国车市的潜力,之后,大家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为中国车市是一个永远挖不完的金矿。

近几年发生的事实开始慢慢模糊了笔者的判断,在豪迈地登上1800万辆、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之后,我们有幸见证了可能是有生之年最深远的一场经济危机。中国车市增长乏力,连续两年都没有如行业预料的那样跨越2000万辆大关。与此同时,在前几年车市高增长的巨大数字背后,是汽车数量快速增长下带来城市的诸多问题——交通负荷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无怪乎就有悲观人士称:“灾难性的后果将慢慢显现!”

也许我们被太多的中国市场可以免疫的论断迷惑,但是急转直下的局面让决策者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目瞪口呆。特别是今年,不仅普通品牌持续低迷,连一贯爆发式增长的豪华品牌日子也颇不好过,虽然销量增幅还是很迷人,但是终端价格体系几近崩坍。实事求是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永远增长的市场。波动,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波动,这才是真实的市场。面对无法预知的市场,应该冷静下来,与其选择乐观,不如选择审慎。

其实,对于今年中国车市的真正走向,现在谁都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我们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几乎没有在衰退环境下发展和腾挪的经验。但无论心态是悲是喜,谨慎的布局和行动是市场回归理性的体现,也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前提。今年以来市场环境变化快,不确定性增加。2012年,应该是中国车市的一个转型年,高增长已经是过去时,从此,车市上演的是残酷的份额大战。对汽车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要加强建设风险管理能力,促使认真、有效地实施转型,以应对宏观环境大变量中求生存、求发展,多点心眼看市场,防范于未然,总是好的。

思考三:新能源车的春天到来了吗? 今年4月,历时数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终获通过。在前不久举行的以“创新、跨越”为主题的2012北京国际车展上,88辆新能源汽车高调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几乎所有的参展车企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增程式等等,车展俨然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热身舞台。

车展外的不争事实是:我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有着自身的现实压力。一方面是能源压力。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燃油消耗量不断上升,预计2020 年将达到2.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预计2030 年将达70%;另一方面是环保压力: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 年中国单位GDP CO2 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50%,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规划》指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的推出,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确立了清晰的战略路线图,使相关政策更加明朗,打消了汽车生产企业的顾虑,统一了行业思想,为产业下一步的整装上阵开启了机遇之门。

《规划》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列出了时间表,根据这个时间表,未来中长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为,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

不过笔者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并不乐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汽车整车企业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8626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55辆、混合动力汽车1300辆、代用燃料汽

车567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020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830辆、混合动力汽车1499辆,代用燃料汽车6873辆。按照目前的产销状况,如果没有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实现上述目标有一定难度。

笔者坚持认为,目前我国混合动力的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纯电动车是未来发展方向,但鉴于技术差距,“十二五”只是起步阶段,“十三五”期间才会有较快发展。因此,目前两者应齐头并进。从“十二五”开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总体进入了导入期,这个时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二是上升为国家新兴产业战略高度。但要真正完成导入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汽车是一场汽车产业变革。它的变革之大,可能远远超过乔布斯的“苹果”。因此包括政府和企业,切不可浮躁与急于求成。

对于《规划》提出的极具针对性的多项重点工作,许多业界人士认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化未到来前,国家必须强力扶持,因此紧随《规划》之后,应该就是内容的细化实施。并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此外,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能光靠政策支持,关键要靠企业自身能力,努力突破核心技术,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考四:中国汽车出口“内忧外患”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2年5月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2012年4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完成汽车出口87437辆,同比增长29.50%,其中,汽车企业出口乘用车48716辆,同比增长31.79%;出口商用车38721辆,同比增长26.73%。今年1~4月,我国汽车企业累计出口汽车278940辆,同比增长23.75%。其中,乘用车出口量为155311辆,同比累计增长26.01%;商用车出口量为123629辆,同比累计增长21.03%。

然而,在这漂亮的数据背后,由于一系列“瓶颈”的制约,中国汽车出口正处于摆脱“内忧外患”窘境的重要关口。

受到我国汽车主要出口市场贸易壁垒抬头、出口“门槛”提升以及国内车企加快海外产业布局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以一季度为例,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6.1个百分点;据统计,一季度一般贸易占比提升,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减少,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4.6%下降至6.4%。

2011年,巴西曾是我国汽车最大出口市场,但自2011年12月15日起,巴西正式将进口汽车工业产品税上调30%,致使我国汽车在巴西市场上的进口成本大幅上涨25%至28%,这极大地抑制了我国汽车对其出口。今年1季度,我国对巴西汽车出口量净减少1.7万辆,拉动我国汽车整体出口增速下滑10.8个百分点。

此外,震后日本汽车业加速扩张海外市场,对我国汽车市场空间形成挤压。2011年日本地震与海啸之后,日本重要零部件供应短缺使全球市场供应格局发生转变,但随着恢复工作的展开,日本车企纷纷开始大幅增产。去年8月份日本汽车产量震后首次出现同比上升。不仅如此,日本企业更加大把整车、供应链转移到海外的步伐,在东南亚和南美市场的表现突出。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泰国和印尼汽车产量分别为146万辆和84万辆,其中约90%为日本企业生产。同时,日本车企对墨西哥和巴西的投资也加速扩张,建立了面向整个南美大陆的供给体系。这些均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日本车企全球化产业链布局加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汽车在上述地区的竞争压力,挤占了我国出口市场份额。

抛开外界环境这个因素不谈,质量偏低、强势品牌缺乏困扰中国汽车出口业;我国汽车出口目的地集中于北非、南美、中东等欠发达地区或新兴市场,出口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仍局限在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层面。随着我国汽车出口环境进一步的复杂和恶化,国内车企贸易风险正逐步积累。此外,我国汽车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由于产品差异性小,大部分企业主要通过价格战手段进行竞争;而且有时由于价格战打得过于激烈,导致企业的研发、售后、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削弱。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笔者认为,透过中国汽车出口的表面繁荣,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警惕。中国汽车要真正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

思考五:60亿节能车补贴能激活车市吗?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L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会议指出,扩大节能产品消费既能稳定增长、扩大内需,又能促进调整结构、节能减排。但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补贴

力度不及2009年每年100亿元的补贴力度,缩水较多;且购车、用车环境已经不及2009年,更可视为一种鼓励信号,提振消费信心的作用大于实际的补贴力度。

从理论上讲,今年车市增长低迷,而1.6L以下车型表现尤其较差。因此60亿节能车补贴,应该是能够促进节能车消费和车市增长的一项针对性很强的政策。尤其有利于改善微型轿车严重负增长的车市结构性危机。但在高额的技术升级投入面前,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却兴奋不起来。

按照现行规定,工信部从去年10月1日开始,将纳入补贴范围的节能汽车“门槛”提高,百公里平均油耗从6.9L降低到6.3L,并于2011年10月19日公布了仅有49个车型的第七批节能汽车推广目录。这就意味着,如果百公里平均油耗不能做到低于6.3L,那么就意味着购买该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将拿不到政府3000元/辆的补贴。

对于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来说,技术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自主品牌技术升级压力更大。现在做一台好发动机的投入差不多占整车投入的三分之一,假如一辆车5万元,基本上发动机成本要在1.6万元左右,且要两三年之后才能上市。从第七批节能汽车目录的车型比例上便可明显看出,共49个车型中,合资企业31个车型占比超过六成,而自主品牌共入围18个车型,仅占37%。

较为严格的油耗标准对于合资企业同样是一道“紧箍咒”,近期排量在1.6L以下车型节能车审核明显加严格。自从2011年9月中旬开始明确提高油耗标准,各企业开始加速新车的油耗目录的申报,从申报效果看,去年11月1.6L以下排量的新车申报中符合新标准的车型占总量的58%,12月突破到73%,但从今年1月开始的申报达标比例明显下降,2月仅有34%的车型达到新的补贴标准,3月更是低到23%。惨淡的车市对汽车企业盈利能力是较大考验,利润下滑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比例自然会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目前仍然享受政府节能补贴的汽车产品,在低迷的车市环境中,也未必一片坦途,1~4月1L以下车型实现15%负增长,未出现好转迹象。更何况目前车市终端价格战愈演愈烈,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降价比比皆是,数千元的官方补贴在实际拉动销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即便政府没有补贴,汽车厂商也会给消费者让利,决定销量的还是产品的口碑以及品牌知名度。

与此同时,笔者对中国汽车产业过度依赖政策的现状表示担忧,认为目前的汽车市场陷入低速增长,是对于以往高速增长的一种正常回调。过去几年,救市政策刺激下的高速增长,实际是对于未来需求的透支,造成了汽车生产储备不足,产能仓促扩张,产品品质下降,产品价格抬升,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最终导致未来许多企业生产规划趋于过度乐观,以至于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笔者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会破坏市场自身的生理机能,如消费潜能被过度透支、企业肆无忌惮地扩充产能等,刺激汽车消费的重点应该是改善消费环境。

思考六:汽车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加大

最近公布的汽车类上市公司一季度报显示,受销售不畅、燃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超过六成的公司在第一季度出现业绩同比下滑。但在低迷中亦不乏亮点,有近四成的公司业绩上升,汽车类公司业绩分化加大,体现出各公司产品竞争力的差异。

据统计,24家汽车整车企业在今年第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163.08亿元,同比增长9.18%;实现净利润104.94亿元,同比下滑了1.04%。不过,仍有8家整车公司由于销量稳定增长而实现业绩的同比增长。

17家净利润均下滑的上市车企中,一汽轿车、曙光股份、中航黑豹和亚星客车均出现亏损。其中,一汽轿车受市场竞争压力,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4,240.46万元,同比减少109.30%;净利润-1,086.16万元,同比减少102.77%。除四家亏损的企业以外,长安汽车、江淮汽车、海马汽车、东风汽车、金龙汽车、中国重汽、比亚迪和ST金杯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降幅均超六成,净利率均在2%以下。

其中,长安汽车净利润下降近八成;比亚迪净利润下降九成。

8家净利润上升的上市整车企业中,净利润增长最快的是福田汽车,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25.6%;不过,仔细分析发现,福田汽车净利润主要是靠营业外收入得来,其营业利润(4.87亿元)实际较去年同期(4.93亿元)略有下降。受益于SU V市场的快速增长,长城汽车业绩取得了较快增长。长城汽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5.6%和24.9%。上汽集团和一汽夏利净利润均以个位数增长。其中,上汽集团营收增长13.7%,净利润增长7.0%;一汽夏利净利润增长6.6%。

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中通客车和宇通客车业绩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而其他客车企业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上述车企一季度业绩走势显示,企业分化明显,各家企业盈利能力与收入同步变化,收入增长较好的企业盈利能力保持得也相对较好,甚至有一定增长,而收入下滑的企业盈利能力亦处于下滑。此外,产品竞争力强、谱系结构合理的企业收入增长大幅超越行业,而部分渡过产品密集投放期、车型结构老化的企业收入下滑明显;收入、盈利、竞争能力的多重作用加剧了行业内企业的业绩分化。

零部件公司受影响

受整车销量下滑影响,据统计,具有可比数据的55家汽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业上市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24.58亿元,同比下滑了6.96%;实现净利润40.20亿元,同比下滑了23.62%。其中,仅有17家零部件公司在一季度实现净利润的同比增长,而由于拥有向外资和合资车企大批量配套的优势,精锻科技的业绩增幅居汽车零部件类公司之首。公司在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27.30%;实现净利润2877.60万元,同比增长68.50%。

零部件类公司业绩分化的主要原因,则是其下游整车厂商是否保持着销售的增长。预计,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今年汽车类上市公司业绩分化还将继续下去。

思考七:经销商上市融资孰凶孰吉

日前,筹谋上市已久的经销商集团——永达集团已成功通过港交会上市委员会聆讯,不久后有望正式登陆H股市场,业内人士预计,永达集团将借此融资约31.54亿港元至37.85亿港元。

据了解,目前除了联拓集团选择在美国上市外,庞大集团(601258.SH)、亚夏汽车(002607.SZ)、中进汽贸(600335.SH)、物产元通(600704.SH)、中升控股(00881.HK)及正通汽车(01728.HK)等经销商集团,都已经登陆了A股或H股,而现在,除了永达集团即将登陆资本市场之外,惠通陆华、内蒙古利丰、山东润华等经销商集团,也都在谋划上市融资。

国内汽车市场目前正处于调整期,经销商应当积极转型和创新,合理布局营销网络,择机低成本进行收购、重组、扩张等行为,而这些扩张行为势必带来资金难题,上市融资也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长期以来,经销商在库存、价格等方面均受到整车厂的制约,尤其在市场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经销商相对较弱的话语权势必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生存困境,因此,对经销商而言,只有继续做强才能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以便在与整车厂的对话中,争取到更多的谈判条件。资金保障是汽车经销商做大做强的必然需求,而上市就可为经销商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引得汽车经销商趋之若鹜地奔向资本市场。

不过,也有许多业内人士质疑,上市融资这条路对汽车经销商而言究竟有多大帮助,这一问题至少从现在来看并不乐观。

去年4月28日,庞大集团正式登陆国内A股市场,但上市当日,其股价便从发行价45元暴跌至34.58元,在跌破发行价的同时,大批投资机构也被深度套牢。此后,庞大集团将募集来的资金大量用于经销商网点建设、支付购车款、支付银行保证金、偿付银行贷款等方面,但由于汽车市场整体走势不佳以及在与整车厂家的合作中缺乏话语权等因素,庞大集团经营业绩越来越低迷,整个2011年,净利润锐减了56%,并计提坏账4.1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走势一直未见好转,这导致庞大集团今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3.26%。与此同时,截止到5月16日,庞大集团股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发行价45元一路狂泻至7.28元,股价缩水幅度达到了83.8%。

更何况,今年前4个月出现利润下滑,在汽车产销情况整体委靡以及股市投资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经销商集团的上市前景已经笼罩在一层阴影中。经销商急于圈钱的形象以及已上市经销商不佳的市场表现,让众多投资者的心态较之前更加谨慎,因此,今后上市的汽车经销商将会遭遇更严峻的投资市场考验。而对于永达上市后的前景,还是要看其发行股价以及上市时机,今年前几个月的市场利润下滑、进口车市场库存增加等情况都将影响投资市场对此类股票的看法。

笔者认为,尽管融资之路注定不平坦,但这丝毫不会阻挡汽车经销商大步迈向股票市场的决心。由永达集团开启的新一轮经销商集团上市局面,掀起了行业里对经销商发展模式的广泛探讨,经销商们显然还

是希望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断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思考八:零部件何以“破茧成蝶”

入世10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留下的不足之一是对零部件产业重视不够,零部件发展滞后于整体汽车工业发展,与我们1800万辆的年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宝座很不搭调,汽车零部件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的最大软肋。

其一,虽然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盈利水平全球最高,但在全球汽车零部件100强上都看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目前上汽、一汽、东风三大汽车企业的销量可以进入世界整车前十的行列,但世界汽车零部件100强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其二,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汽车关键零部件大都是在华的外国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在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微电机、安全气囊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极大地制约了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如果说过去中国零部件与国际差距有20年,现在则是25年。

其三,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越来越被“边缘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本土零部件企业共有2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8000家。然而中国零部件企业始终无法突破技术壁垒,在国际上无法确立话语权,这是失守半壁江山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国内零部件行业的先天弱势和国外零部件大鳄的咄咄逼人,汽车配件企业该如何“破茧成蝶”,跟上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呢? 笔者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的战略要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必须要有高度的重视,要导入国家政府的资源予以大力的扶持。此外,必须重新审视整车和零部件的关系,整车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的企业要用战略的眼光来扶持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同时呼吁更多有眼光、有抱负的企业进入零部件产业,尽快突破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技术研发、产品结构、质量和成本控制等几大“瓶颈”的制约。

与此同时,汽车配件企业要“破茧成蝶”,还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和效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缩小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优化产业结构,保证行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汽车零部件才能摆脱“生产上、技术上、技术研发上被越来越边缘化”的局面,并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当前世界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生产供应方式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对国内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的要求。汽车配件企业要加快企业的重组和升级,形成规模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总之,是追求扩张和盈利水平,还是从规模转向技术导向,中国汽车零部件该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前一道待解的题。(责任编辑石荣)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第3篇

关键词:退休制度,退休改革,政府管制

自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来,市场如何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成为理论界再次关注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养老保险财政可持续的压力下,延迟退休问题被提上日程。然而,社会各界对此却存在较大的争论和分歧。事实上,退休制度改革不仅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其背后隐藏的更是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因为退休制度本身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退出行为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政府管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劳动力市场退出行为管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仅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还关系着劳动者群体的切身利益。由此,有必要从政府管制角度来考察我国退休制度的基本特性,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改革的方向,为我国当前退休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市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我国退休制度的动因和特性

我国的退休制度并非是在市场经济下产生的,而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初具雏形。20 世纪50 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三项法规,明确规定了我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中劳动者的退休类型、退休条件、退休手续办理以及退休费发放等事项。对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由于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1978 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与50 年代的三项法规相比,1978 年的法规只是将退休条件做了部分调整,退休类型、退休手续等事项并无实质性变化。同时,从法规的内容来看,国家恢复退休制度仍然在于妥善安置老年干部和工人,以及精兵简政、促进劳动者队伍的精干。由此可见,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动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妥善安置老年人口使其安享晚年,体现的是政府对年老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二是促进机构和劳动者队伍的精简,体现的是政府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意图。

虽然我国退休制度的产生显示出其具有很大程度的福利特性,但由于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因而在产生之初,就成为了政府经济和社会管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其呈现的特性如下。

1、强制性是其本质属性

我国的退休类型包括正常退休、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病残提前退休和延迟退休四种类型。正常退休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具有完全的强制性。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只有达到了正常退休(或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条件,才能办理退休手续,领取相应的退休金;另一方面,达到了正常退休(或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条件的劳动者如果不属于延迟退休人员行列,也必须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与原有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予以终止。病残提前退休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愿性,但病残状况需经过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或相应的医疗证明,并经过业务主管部门或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批。延迟退休主要针对少数高级专家,普通劳动者并不适用。同时即使是延迟退休,也须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劳动行政部门审查批准,所建立的劳动关系属于特殊劳动关系,并不是原有劳动关系的延续。由此,劳动者在退休上并无多少选择的余地。何时退休、按何种方式退休实质上都是听从于国家的制度安排。

2、管制内容较为僵化

退休年龄和退休条件是退休管制的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退休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做过局部调整,但退休年龄的要求却长期未变。20 世纪50 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 周岁,女干部55 周岁,女工人50 周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 周岁,女性45 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性必须达到50 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 周岁。20 世纪70 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 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由此,20 世纪50 年代和70 年代出台的几项行政法规虽然都命名为“暂行”,但实际上却成为我国城镇职工在退休方面长期的制度安排。同时,我国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工种类型是根据行业来确定的,而有些行业的特殊工种目录却未随着新时期劳动条件的改善而及时有效地调整。

3、管制立法层次较低

根据法律效力的高低,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宪法、基本法或单行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而我国退休规定的立法层次较低。除包含公务员退休及其提前退休条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属于法律外,长期以来对退休事项做出规定的几乎都属于行政法规甚至还有大量的行政规章。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例如,1978 年的 《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就属于行政法规。而行政规章则是由国务院各部委或者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制定的,例如《劳动人事部关于改由各主管部门审批提前退休工种的通知》、《劳动部关于加强提前退休工种审批工作的通知》等等。行政规章只具有最低的法律效力,在法院裁判时仅仅作为“参照”标准,而不是“依照”标准。

二、市场经济下我国退休管制的失当

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动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缺陷的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本身不一定能有效保护劳动者利益,不一定能实现劳动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由此,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从我国退休制度妥善安置老年人口、促进劳动力新老交替的制度目的来看,这种制度在市场经济下是有必要的。但是,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不能等同,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阶段以及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期,我国退休管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1、从退休管制的本质看:强制性侵蚀了经济自由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个体的退休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由于先天特质不同,后天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再加上不同职业对劳动者知识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达到同一年龄阶段,劳动者个体的工作愿望和工作适应程度自然也各不相同。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来引导劳动者基于自身特性进行理性选择。因为由劳动者基于自身特性进行理性选择所形成的资源配置效率往往比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形成的资源配置效率要高。而劳动者进行理性选择的基础在于其具有自由决策权,自由决策权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挥效率的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中,退休的选择权是劳动者应享有的自由决策权之一。劳动者什么时候退出工作岗位以及按何种形式退出工作岗位,完全可以由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状况,权衡继续工作的得失而做出理想选择。即使当个人的自由选择带来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无序性或者不利于整体经济社会利益改善时,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但这种干预也应处理好强制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然而,我国以强制性为主要特性的退休制度却大大压缩了劳动者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上自由选择的余地,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经济自由。这对于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是不利的。

2、从退休管制的规则看:行政立法比重大带来管制随意性

我国退休规定立法层次低与管制立法权的配置不当密切相关。政府管制往往依据一定的规则。一国的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政府管制规则的最高制定权,行政机关往往也获得一部分政府管制规则的制定权,即行政立法权。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劳动力市场政府管制往往依据的是由宪法中劳动条款为核心、劳动基本法或单行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法规体系,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劳动力市场政府管制规则的主体和核心,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规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而我国退休规定几乎都属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层次,即管制规则的制定权几乎都集中在行政部门手上。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政府行政部门依据自己制定的规则对被管制者的行为进行限制,进而造成管制活动缺乏约束,出现管制的随意性和管制不当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阶段,大量违规提前退休行为的出现源于国务院在当初出台法规时放松了对部分地区国有企业和纺织行业职工提前退休的条件限制。同时,我国还出现了“内退”这种特殊的退休类型,其依据是国务院1993 年出台的《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该规定允许国有企业对距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职工实行内退,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利用该规定对其有利的一面变相地清退企业职工,大大损害了职工利益,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3、从退休管制的效果看:已难以实现效率目标和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初衷

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初衷以及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退休管制的理论动因。然而,以退休年龄为核心的管制内容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致退休管制的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一方面,当前的退休制度无利于效率目标的实现。我国退休制度在建立之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较低,故几类退休年龄的规定是适应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但60 多年来,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年龄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4.83 岁,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从建国初期的4.4%上升到8.9%。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于2010 年开始下降。劳动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当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下降时,要想弥补劳动力供给下降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充分利用不同年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以提高总体劳动参与率。而在我国退休制度中,正常退休年龄规定长期不变,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工种目录也较为滞后,延迟退休仍局限于小部分劳动者群体,造成相当一部分劳动者较早地离开了工作岗位,带来了老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了效率损失。

另一方面,劳动者利益所包含的范围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由此,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退出行为以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体现的是“人”的特性。人具有思维和情感,劳动者交换自己的劳动,不仅是为获得货币性收入,还会考虑相应的非货币性因素。工作本身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工作会带来疲惫感;但另一方面,工作本身也会增加劳动者的身份认同和满足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在发生变化,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妥善安置老年人口”在当前阶段不仅仅意味着给老年劳动者提供休养的机会和较为充足的养老金,还应考虑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随着职业结构和特性的变化,繁重体力劳动的比重已大为下降。一些濒临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不仅“心有余”而且“力有余”。当这类劳动者为生活充实或增加退休储备而延长劳动年限时,政府也有责任为其继续工作创造条件。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不仅户籍歧视和性别歧视大量存在,年龄歧视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较多具有同样人力资本的中老年劳动者因为年龄原因而在就业或再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政府目前尚未将年龄歧视列入管制范围,甚至一些政府部门自身都以年龄作为决定是否雇佣劳动者以及劳动者是否继续工作的重要依据。此外,对于专业技能已滞后但有意愿为增加退休储备而延长劳动年限的劳动者,我国尚缺乏为提升其职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计划。由此,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对老年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未来退休制度改革的方向

当前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是否延长退休年龄,这主要基于人口老龄化下公共养老金财务的可持续性压力。但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退休制度的缺陷并不仅仅在于正常退休年龄规定上,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退休制度改革还应包括以下方面。

1、应逐步用激励性取代强制性

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实现退休管制的效率目标,不能扼杀劳动者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上的自由决策权。一些发达的市场化经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为消除就业中的年龄歧视,已取消了强制性退休的年龄规定。而日本、法国、瑞典等国虽没有完全取消强制性,但退休制度本身已变得更加灵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养老金收支缺口,这些国家往往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步调整来激励人们做出延迟退休的选择。即通过降低养老金待遇来控制提前退休,通过提高养老金待遇来鼓励延迟退休,并依据精算平衡对制度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既保护了劳动者的退休选择权,又使其不至于偏离公共养老金财务平衡的总体目标,实现劳动者个人利益与国家总体利益的平衡。随着人口结构的进一步变化,我国也应逐步放宽强制性退休的年龄规定,赋予劳动者在退休选择上的自主权。而政府则应通过养老金待遇的差异来激励而不是强制人们做出延迟退休的选择。对于正常退休年龄所对应的全额养老金数额,目前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其替代率为退休前收入的55%是较为合适的。由此,我国提前和延迟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可以根据当前养老金的收支状况在此比例基础上减少和增加一定比例。同时,考虑到我国原先的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规定,对于提前领取养老金可以根据行业工种做出多种年龄安排。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工种目录应根据新的职业特性进行调整。为防止一些领导或实权岗位因为延迟退休而造成权力膨胀,应要求这些岗位的人员在延迟退休时进行岗位的调整。

2、应将管制性手段和非管制手段相结合

政府管制仅仅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方式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实现老年劳动者利益的保护,用管制性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将管制性手段与非管制性手段(例如服务性手段)相结合应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退出行为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政府应用管制性手段消除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将反年龄歧视列入劳动监察范围,并处理好涉及年龄歧视的劳动争议问题。另一方面,应运用服务性手段为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限创造条件。健康和职业技能都是影响劳动者能否继续工作的重要因素。20 世纪90 年代后一些实行了积极老龄化政策的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不仅为营造健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制定高标准,以减少劳动者的职业侵害,还重新对一些企业的培训程序进行审核,并实施了一些提升大龄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计划。从充分利用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为大龄劳动者提供一些职业技能培训也应是我国政府在未来服务劳动力市场时不可忽视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强与社会伙伴(行业中介组织、工会)的合作来实现这一目的。

另外,劳动者退休需求的多样性还涉及退休方式问题。劳动者的退休方式可以包括两种:一种是一次性退休,一种是阶段性退休。阶段性退休是劳动者逐步减少工作数量,在全职工作和完全休息之间形成过渡期。国外研究已发现,阶段性退休不仅对提高一国劳动参与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具有好处,对劳动者自身也是有益的。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退休储备,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个人由于突然离开工作岗位而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已通过改善制度环境来倡导阶段性退休方式。例如英国政府通过资助和补贴项目来鼓励用人单位为高龄劳动者提供多人轮班工作、短期全职工作、间隔工作等灵活工作形式。美国正酝酿调整待遇确定型养老金以及一些职业年金的给付方式以适应劳动者阶段性退休的需要。阶段性退休实际上也可以作为我国延迟退休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发展。我国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医疗保健、运输、旅游、高等教育等行业都具备提供非全日制工作以及灵活工作的特性,因而具备发展阶段性退休的岗位基础。只是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上尚存在障碍,例如一些正规就业部门人事制度较为固化,城镇养老保险的缴费和给付方面缺乏与之配套的制度设计等。由此,政府应该从人事制度的灵活性、养老保险缴费和给付衔接等方面做出努力。

3、应将退休管制改革融入国家法治化建设中

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关系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美英等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退休制度的调整都是经过立法程序,通过新法律的出台或旧法律的修订而得以实现。例如,美国取消强制性退休年龄规定的是1967 年出台的《就业年龄歧视法》,决定从2009 年开始将养老金领取年龄提高到66 岁的是1983 年出台的《社会保障法》修正案。英国决定将男女领取养老金年龄都提高到66 岁的是2011 年修订的《养老金法》。通过立法聆讯和辩论等严谨的审核程序有助于退休方案的调整更好地反映国民意志,而非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意志,同时也有利于科学决策。当前我国已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退休制度改革也应融入到国家法治化建设中。新退休方案的制定应经过公开听证、合理化论证,尤其是最为敏感的退休年龄的调整更应经过立法程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或相关法律的修订来予以实现。而随着未来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退休方式以及退休年龄的再次或多次调整也应遵循这一路径,以避免制度调整和政府管制活动的随意性。这样才能与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行政的法治化精神相一致。

参考文献

[1]罗良娟: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应尽快调整[N].光明日报,2015-04-06.

[2]吴斐然:延迟退休的“第三条道路”[N].深圳商报,2015-04-13.

[3]王琼、曾国安:人口转变、促进就业与养老保险的持续性发展——英国的政策选择及中国的借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4]Anna Rappaport:Phased Retirement: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olving Retirement Scene[J].Benefit Quarterly,2009(2).

[5]Anne E.Moran:Phased Retirement:Challenges for Employers[J].Employee Relations Law Journal,2012(2).

[6]Giorgio Brunello and Monica Langella:Bridge Jobs in Europe[J].IZA Journal of Labor Policy,2013(2).

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再思考 第4篇

【关 键 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19-02

课程改革已行走了十几年,然而审视现在的课堂,让人惊叹:过去、现在的课堂竟还是那样的相似,除了现代教学手段与外显的形式有一些变化外,实质上的突破很少。有人感慨:改革的步伐是不是太慢了?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不禁又回到原点问题:过去的课堂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要改,改革后的课堂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由于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很多教师上课一直沿用前苏联“教育学的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这是一种传统的单项静听式教学模式,只需要教师的一张嘴、一根粉笔和学生的一双耳朵,就能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课堂,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像演员,学生像观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退化,逻辑思维能力、辩论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在这样的课堂中,只有少数学生在表现,大多数学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情绪受到抑制,学习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漠。而且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个性,严重地违背了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

(二)归因分析

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遭到了几代人的指责和抨击,但仍受众多教师的青睐而难以丢弃,其主要原因就是运用起来简单、方便,准备起来又不费时、费力。同时,这一模式对“双基”的落实的确是可行、有效。所以,它已扎根于多数教师的思想深处,并形成固定的模式,拿来就用,无需太费脑、费时,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革新的最大的内在阻力,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

多年来,很多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开始研究如何改变这种模式,尤其是课改后,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并认识到课堂中的权威主义与精英思想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但怎样改革课堂教学,又如何把实施素质教育转化为可供教师操作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孩子用双眼去观察、用双手去操作、用大脑去思考、用智慧去创造,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新课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

1. 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为了深入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我们曾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有不同的看法:年轻教师认为,搞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要把我们的教学固定化、形式化,这不利于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体现不出个人的教学风格,会把教师的教学僵死在一个条条框框当中,没有生命力;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则认为,已经有了一套教学路子,并得心应手,如果改了不适应,那还不如自己这一套了。为此,在改革中,首先要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思维,也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和思维,使师生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主动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投入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2. 领会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而形成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法和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具有共生效应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受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根据一定的目标去选择、组织、处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或框架,而此格局框架中的要素数目、自身的功能状态、性质特点及其排列次序等便组成了系统结构,即相对独立、稳定的教学样式与路子,通常称之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关于教学实践系统或过程的理论简化形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它以成熟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以成熟的教学实践来充实,是设计、组织、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要理解教学模式的具体情况须明确以下三点:(1)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抽象概括。(2)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或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而非简单的方法、方案、计划。计划或范型是它的外在表现而已。(3)模式是简化的形式,也就是说,模式所蕴含的教学理论或思想,已经由精心设计的、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明确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 以现代的教学理念做指导。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在方法上打转转,思想观念转变了,方法自然就来了。的确如此,搞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要就模式谈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然后在信息论、控制论、传播论及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具体指导下,去进行整体构思、系统分析、动态设计,这样才能构建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模式不是为“应试教育”而生,而是为素质教育而用。

2. 具有操作性。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要求其操作与实施程序简明易懂,可被学习、示范、复制、操作和传播,否则便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3. 具有参照性。这是教师认识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内容,正是因为很多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生搬硬套,一个环节不落,不管什么内容、什么课型都机械照搬一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僵化、形式化,导致产生抵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想。强调参照性,是因为客观上要为教师的应用提供灵活机动的空间,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条件和范围。因此,不存在任何具体教学过程都普遍有效的模式。

4. 具有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内部机制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教学实践、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创新、发展和日臻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因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保留其有价值的东西,融入新的思想,注入现代的教育技术因素,使之丰富且具有教育性。同时还要认识到,这一模式并非是永远有效的模式,要时刻准备对其加以修改、完善。

5.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主体性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6. 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终目标,而非简单地加强双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往教学所欠缺的,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7. 将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因素融入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创造信息,不仅是体现教学的时代感,更主要的是让现代的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为教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信息,学会学习。

若深入领会了以上七大特点的基本内涵,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就为期不远了,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的课题。

回顾课改,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了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看仍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层面,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例如,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分层教学问题上如何体现各类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要求,目前还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当前,如果不能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扩大课堂教学的含义,拓展学生学习的环境空间,还是把学生固定在一间房子里,顶多是形式上的摆一摆桌椅,一会儿围个圈,一会儿去掉桌椅;顶多是黑板搬家、书本搬家,机械采用现代教学媒体;顶多是教师把操作、学习、讨论的机会还给学生,但根本的创新精神并未得到凸显。当然,这些做法在改革的路程中毕竟迈出了一大步,也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也不持否定态度,只是觉得改革的思想首先要从这种固定的模式中先解放出来,适当地引导学生到大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去实践、去思考、去创造。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永无止境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教育界同仁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浅谈我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 第5篇

政法学院

08社工

牛丹丹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体制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医疗体制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成了广大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它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社区医疗和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顺利发展以及城市中小医院的生存。本文希望通过对医疗体制相关问题的论述,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体制模式。

关键词:

医疗体制

市场失灵

政府失效

新制度

2007年,中国政府公开表示确保每个公民能够享受基础医疗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这给广大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了期望。但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中存在众多问题,涉及范围较广,治理难度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市场失灵——医疗服务提供方

医疗资金不足迫使医疗机构专注于提供高利润的而不是提供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过度收费、滥用诊断和处方开不必要的药品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由于天然的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在判断医疗的适当性、费用、有效性和质量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医疗机构体系和医务人员也存在低效和差异问题。许多机构,如健康中心、家庭计划中心和其他垂直相关的机构,由于职能交叉重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尽管中国相关的合格医务人员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新加坡和韩国的水平,然而分布却非常不均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人员众多,然而,他们大多没有受到与其职称和头衔相符的正规培训。

众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公立医院公益缺乏,趋利性增强;二是区域卫生规划未能很好制定和施行,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大医院盲目扩张,社区及农村医疗薄弱;三是药品医用耗材生产流通领域还比较混乱,价格虚高和不正之风仍不同程度上存在;四是预防为主的方针未能真正落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医疗轻预防现象;五是医院管理还需创新和加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体系需要进一步确立,医务工作者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天使形象急需回归等。这些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2、政府失效——管理阶层

市场竞争的无序,高级医疗市场的天然垄断高级医疗服务,医疗市场天然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问题仅靠市场自身是无法有效调节的,这时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强制政策,调节资源配置,使医疗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医疗体制运行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和执行的组织结构和能力比较薄弱。医疗体系中的各方无需面对责任和约束,这样薄弱的管理令人担忧。比如医院、制药厂、门诊部都在从事着积极的商业行为,与它们自身的公有制、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职责极不相称。在中国医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制药方面却存在着扭曲的激励机制和薄弱的管理。医疗体制改革和卫生、财政、劳动保障、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纪检监察、农村和社区等部门有关,没有这些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工作和通力合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医疗体制改革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对更加合理有效的医疗制度模式的探讨

医疗体制改革之路何去何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国际社会各主要工业国家,医疗体制也不尽相同。像英国把卫生服务视作为全民的福利,强调公平性原则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保险制度的国家,想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必须参加健康保险或自己直接掏钱看病。德国医院可分为公立医院、非营利性医院、私立营利性医院,分别占医院总数的 37%、40%和 23%,走的是半自由化、半市场化的卫生保健制度。各主要工业国家也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的不同的发展之路。那么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针对市场失灵问题

首先,我国初级卫生服务的特点是:服务受众面广,服务技能要求低,服务所需条件较易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初级医疗市场应该做到出资主体多元化,医疗机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以实现充分竞争。其次,在高级医疗市场,应该由公有制医疗机构构成服务的提供主体。这样可以避免高级医疗市场的自然论断性。政府通过直接出资实现对相关医疗机构的控制,采用公共定价法对医疗服务定价,以实现高级医疗服务的相对廉价化。

二、针对政府失效问题

国务院出台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意见,各地政府应尽快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使卫生资源有效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更多的向城市社区和农村配置。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各卫生单位施行全行业管理,避免城市大医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城市二级以下综合性医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指导站都可并入社区卫生中心或卫生站。这样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又可使多数基层医院和站所摆脱生存困境。针对药品、医用耗材流通中存在的价格虚高和不正之风,除加强对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外,要实行药品医用耗材专管或专营。实行政府集中招标、统一配送,减少流通环节。成立基本医疗服务专卖机构,对基本医疗服务药品和器材实行专管、专营。对生产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的企业,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保证平价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有效供应。对救命的进口医用耗材免除关税,减少环节,使价格降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朱艳丽.医疗卫生领域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对策.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医改”课题组.长白学刊.2008(05).

【2】孔德斌.医疗卫生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型.行政论坛.2007(01)【3】张理智.从医疗的本质谈医疗体制改革[J]. 卫生经济研究,2008. 【4】胡坤,孟庆跃.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相关因素的规范性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06(25).

【5】孟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地位[J] 中国药事,2008(22).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第6篇

一、国家医疗服务模式(英国)。即英国、北欧、南欧以及其他众多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所谓“国民健康服务”,也被称之为“英国模式”。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医药分家”——医生开药方,患者独立到药店购置药品。因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管制十分严格,所以很少有医生乱开药、开贵药的现象。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其广泛性和公平性。英国政府通过税收资助全国性医疗服务,国家医疗预算根据全国各地的人口进行按需分配,从而保证了每个人平等享受国家医疗服务。然而,随着英国人口的增加和百姓健康要求的提高,完全依赖国家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逐渐不堪重负,其弊端逐渐显现。第一,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而医疗费用几乎无限度的增长对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成为了该模式最大的困扰。第二,医疗服务微观效率低。由于医疗属国家经营,医护人员获得的报酬与其劳动量并不挂钩,因此医生工作积极性差,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第三,医疗需求过度。实行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导致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进而造成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鉴于这些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撒切尔执政时向医疗领域导入了市场机制,也由此形成了英国社会目前“富人去私立医院看病,穷人到免费医院排队”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布莱尔政府发布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改革五年计划,承诺将该体系改造成为以病人为核心、真正有效率的二十一世纪医疗服务,要“再次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但知道今天,这些改革措施仍然没有解决“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矛盾。目前,还有数十万患者等候治疗,候诊时间至少为半年。

二、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加拿大)。加拿大实施全国健康保险制度(NHI),保证每个公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服务。NHI由联邦和省政府共同资助,由省政府设立并管理。省政府设立的医疗保险制度必须符合联邦政府制订的标准:医疗保险必须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可随人们职业或住址变化而转移、并“涵盖所有必需的医疗服务项目”。具体来说就是在政府财政资助下,由私人提供具体医疗保健服务。它的经济效益体现在由“单一财政费用支出”系统控制的经济,以及有一定竞争机制的医疗保健经济市场,即市场经济和政府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私人医疗保险模式(美国)。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与个人选择,而不注重整体的公平性。美国依赖私人医疗保险来支持整个医疗保险体制。为避免人们作出不利的选择,美国绝大多数私人医疗保险都是就业倾向型的。因此,那些年老、失业以及穷困的人完全享受不到医疗保险。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并设立了老年保健医疗来资助老年人,还设立了医疗补助制度来资助穷人。显而易见,和美国的经济体制一样,美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也是高度市场化的。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素质一流的医护人员,病人在选择医疗服务方面拥有极大自由。但美国医疗体制缺陷也十分明显,素以高投入、低产出而闻名于世。无论是卫生总费用、人均医疗费用或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均为全世界最高。但衡量卫生事业产出的人均寿命等国民健康指标却不尽人意。尽管美国推出了各种扶持弱势群体的医疗补助计划,但仍有多达15%的人被排除在医疗保险体制之外。整个医疗体制效率低、浪费大,公平性较差、分配不合理,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美国社会和其各届政府。

讲完外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现在回到我们中国自己身上来。中国医改走到今天,已是举步维艰,官民双方都认为从“总体上讲,医改是不成功的”,原定“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低目标,不得不至少推后十年。近二十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其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成员国进行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中国仅列第188位,倒数第四;而对卫生总体绩效评估,中国名列第144位。“看病难、看病贵”原因何在?从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

三、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

四、药品审批、生产、流通、购销领域混乱,政府监管不力;

五、医疗保险覆盖面小,保障体制不健全。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究竟路在何方?我并不敢遑论之,但想就两个方面简述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是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作用问题。从上面所论及的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我们不难看出各国其实都在做着一件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摆正政府和市场的位置。究竟是政府起主导作用还是市场起主导作用呢?必须根据自身国情综合判断,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最适点,让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相辅相成而不是矛盾对立。就中国而言,我认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势,几乎不存在任何市场性,由此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我认为今后中国医改的一个可能方向应该是鼓励社会参与、鼓励私人参与,加大医疗卫生体制中的市场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合理适度的良性竞争氛围,优化资源结构,促进体制发展。

第二是医疗服务的广泛性和公平性问题。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中存在的一个显著弊端就是两极分化,其中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看病费用的两极分化。数据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收入3.93万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200多亿元用于医疗领域,绝大多数用于公费医疗,为中国的5000万人口使用。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卫生补助资金101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重大传染病投入28亿元,合计129亿元,占上年财政收入的0.33%,重大传染病占卫生补助资金投入的21.71%。政府财政对卫生的投入本来就捉襟见肘,加之大部分用在了公费医疗方面,导致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二是城乡医务人员收入出现两级分化。在城市,医务人员一方面技术高,另一方面买方市场流向城市,收入较高。在农村,医务人员一方面技术差,另一方面买方市场短缺,导致收入少,出现无资金培训,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改变现状,未来20年,我国的农村医务人员将失去生存空间,农村危、重、急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严峻问题将更加凸显。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大众方针。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最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持力度,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相关配套措施改革。坚持以民为先的原则,优先解决贫困人口就医难、就医贵问题。

国家大计,民生为重。医疗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着千家万

上一篇:信用社营业网点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运城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