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2024-08-24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精选8篇)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

以善良的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因为善良

我要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时间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因为我参与了整个事件的处理,很多细节仍然历历在目。当年也曾以为是个很好的创作素材,但事后感觉整个事件平淡无奇,算不上“感天动地”而作罢。后来我的一位在企业报当记者的朋友,把它写成一篇一百来字的新闻,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上。

故事缘于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那时我在企业居民小区搞物业管理,接到消息立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很恐怖,一辆小四轮货车下面是一辆自行车和它的主人,静静躺在一片鲜红的血光中。肇事的小四轮司机已不知去向。据目击者说,司机下车看了一眼车肚,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就失魂落魄离开了现场。

救护车与交警还未赶到,受害人突然自己从车下爬了出来。我们才发现他满身的血竟是辣椒酱,明显的外伤只有左腿骨折。他口齿清晰地告诉我,他是郊区农民,是骑车来小区卖辣椒酱的,刚才是被吓晕了,自己伤得不重。

救护车与交警同时赶到。医生立刻对伤者进行了检查,结论是左腿被轧,其它部位看不出有多大伤害,当然还要去医院做更详细的检查。我长舒了一口气,看来是虚惊一场。现在我要做的是帮助交警立刻找到那位肇事司机。

可就在这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肇事司机跑到一栋居民楼四楼的楼梯阳台上,然后纵身一跃。真是节外生枝。从一个现场赶到另一个现场,那场景再次让人大吃一惊。那位司机好好地站在那里嚎啕大哭,却有一位退休老工人倒在地上。

故事到这里就有点离奇,当肇事司机翻越护栏的`时候,正好这位退休老工人路过。情急之下他竟然神勇冲向前,一把接住那个坠落的身体。结果被救者安然无恙,老工人却折断两根肋骨。整个事件因为老工人的见义勇为,而变得富有传奇色彩,也就是所谓的“新闻眼”。可当我的那位朋友采访他,问他事后有没有后怕时,他的回答是那样的朴实:我总不能眼看着他死吧。

故事是结束了,可本来很平常的事故,因为意外的原因,使它的善后处理变得错综复杂。但现实是这位司机穷得家徒四壁,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就指望他一人的收入。单位为了照顾他的困难,才借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小四轮,跑跑厂里的短途运输。所以当他面对突然飞来的横祸,心如死灰。

那位老工人令人敬佩,他了解到司机的家境后,拒绝了一切补偿,自己付了医药费。而最让人担心的是那位受伤农民,他完全能躺在医院一年半载,直到满足他的要求。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事情的进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天司机去医院探望伤者,当时有人问他:你自己都不想活了,为什么还记得打120去救他?显然司机毫无准备,愣了一下:万一他还有救呢?就因为这句话,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伤者。第二天,受伤的农民就坚持要出院:咱回家养着,咱可不能讹人家!

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只有在善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一切更为崇高的品德之花。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平凡的人,去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我们必须做到人人心存善良,这个世界就一定会美好。如今想起来这件事能顺利解决,如果说有什么重要因素,那只能是一个原因——因为善良。

初中优秀作文推荐:

甘肃中考作文:我是这样长大的

山西优秀中考作文:微笑的魅力

眉山中考作文:沿着你走过的路题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第2篇

伤害有时是无意的碰撞,所以我们要学会原谅当时他们的失控。我见他趴在桌上,眼眶泛红,有点视死如归的架势。我犹豫再三,跨过人群,问道:“哎,姐,怎么了?没事吧?”本以为他会给我一个答复,谁想他一脸不耐,皱着眉:“哎!没事儿!你不用管!”我扁扁嘴,问浩子,哎,他怎么了?他耸耸肩,不知道。我无奈的摇摇头,长叹一声,真是,关心你也不行,下次不主动安慰你了。

看着后面未完工的板报,刚才一幕浮上心头,他貌似和别人怄气了……然后甩下粉笔。我拽住二凡,你们咋不画了?喏,他不画了。还真是吖,谁让他是个自尊心超强的孩子捏。他总是一个人生闷气,好吧,不打扰你了,原谅你来。我无奈的看着天,心中一阵郁闷,嘿,你害人不浅啊。

伤害的本质或许不坏,但也许正因一个小小的过失,酿成一场悲剧的发生。当时年幼爱玩,自从朋友带我从高高的坡上骑车而下,耳边呼啸的风声和极速的体验使我恋上了那儿。适逢一个假期,我约好友出去,提议从那儿骑车而下,她们跃跃欲试,哪曾想……当她从上面骑车而下,这一次,她没有驾驭住车子。直直的撞上了那辆警车,车灯碎了。她也跌落在地。懵懂无知的我们还在暗自窃喜车主不在,跑过去询问她如何。当她说出,疼,我们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给家长打了电话。随后又打了120,车呼啸而去。我们也逐渐散去,只希望开学她可以来学校。第二天,她没有来,老师告诉我们,她骨折了。刹那,我的心凝固了,一道雷击,碎了。堕入深渊,再次回想,也暗自告诉自己不要再轻易去玩这些危险指数极高的游戏,伤不起。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第3篇

关键词:微博报道,微新闻,儿童伤害,伦理责任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微博、博客、贴吧、论坛等交流沟通平台相继建立,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的广泛使用更是凸显了新媒体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选择和其他媒体合作,实现新闻表达融合。 所谓的新闻表达融合,即是记者和编辑综合运用多媒体的、 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1]。“微”报道即是微博新闻报道,它就是在新闻表达融合的背景下,众多媒体借助网络微博平台,综合运用图形、图像、音频等传播形式,及时传播新闻资讯的一种新型方式。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7日,在新浪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媒体机构已达17221个。作为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呈现,媒体微博充分利用微博的优势,不仅在发布速度上继续发扬了新闻的时效性,而且多种媒体组合的综合发布形式,更是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形象可感,增强了媒体的权威度。然而,在一些负面报道上,我们不难发现,利用微博进行“微”报道存在不足,碎片化、内容失实等问题难逃对其伦理责任缺失的谴责。

一、微博新闻报道的传播特征

(一)信息共享,“独家新闻”概念被削弱

在新闻表达融合理念指导下,传统媒体利用微博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从广度和深度扩大其影响力,不仅实现了新闻的即时发布,也得到了更多新闻的来源。传统媒体强调独家报道,从“时效”、“内容”和“角度”取胜,以巩固自己的读者群体。然而,微博打破了新闻媒体之间信息交流的藩篱,一家媒体的独家报道发布到微博上,只要是受关注度高和有新闻价值的,随即被别的媒体再次传播,成为各个媒体和大众共享的信息。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时代,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导致人们对信息内容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2]。这样的背景下,受众更在意新闻的内容呈现,疲于追究新闻是否是该媒体独家获得。媒体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保证了媒体新闻报道在网络上的活跃度,但传统媒体重视的独家概念在微博上就被弱化了。这就造成另一个后果,后期跟踪报道缺失,出现“烂尾新闻”。大众接受的信息断片,只能依靠自己通过非正式渠道在各种零散的信息中做出归纳和整理,容易扩大不实信息的传播。再者, 在完整的新闻报道流程中,记者采访做出的报道要经过重重把关才能面向大众。微博上不费头脑思考的新闻转载,从责任角度思考,不仅是把关人缺位的责任缺失,也是新闻失实不用承担全部责任的侥幸心理的体现。

(二)字数受限,新闻叙事被消解

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一句话新闻、长微博新闻是当前微博新闻常用的报道形式。新闻作为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借助的是叙事手段,新闻叙事的运用让受众知晓具体而逼真的事实,从而认识到事件的要害之处[3]。新闻叙事强调记者要把新闻事实有层次地叙述,再现事实的清晰脉络,使新闻具象化。 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如今的微博媒体新闻报道篇幅被大幅压缩,即将主要的事实以概要文字呈现,其余和事实有关的细节则附以网址链接。这样的新闻报道显得十分琐碎,对新闻的报道只能停留在“泛”的阶段,这种“泛”指的是对新闻事实的一个简单的、表层的、单线条的描述,大多数新闻来不及建立一个完整的传播链条,就被下一条更新的消息取代[4]。微博阅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技术阅读。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移动的应用日益丰富,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显示,2012-2013年手机互联网用户最常访问的栏目或专业网站是新闻和微博,分别占到了11%和6%,这表明手机微博客户端成为人们碎片阅读的信息主要来源之一。碎片化阅读时代,一旦技术无法支撑事实细节部分的阅读(比如非智能手机不支持超链接、长微博链接失败等),仅保留新闻五个W要素的概要化微博新闻缺乏明确的倾向性,在伤害类、犯罪类、暴力类新闻的传播上,其负面效应是大于传统媒体的。

(三)受众广泛,遍布各阶层

传统新闻媒体有自己的品牌定位,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并成为该品牌一定时期内稳定的阅读受众。因此,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是相对固定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微博新闻报道则不尽相同。微博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定位为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即时分享[5]。微博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信息以幂次方的数学模型进行病毒分裂式传播。加上微博门槛低,无差别的信息交流、获取,吸引了各阶层的人群加入到这一新型的交流方式。经过多级传播, 微博新闻信息越过稳定的受众圈,被圈子外的受众所获取, 信息共享让新闻媒体在网络上意外获得了一批“粉丝”,这就意味着媒体影响力得到扩大,影响面得到拓展。也正因为使用微博的公众群体多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若新闻在微博传播中倾向不明,新闻报道的意义极容易被扭曲误解,媒体面临新闻舆论引导责任的缺失。

二、新闻媒体伦理责任缺失:对儿童伤害类“微”报道的批判

自从媒体被推向市场后,“自负盈亏”使得部分媒体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效益,在社会问题的报道上以新奇、古怪、暴力、涉黄等新闻博取读者眼球,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哗众取宠,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传统媒体特别是一些权威性的媒体品牌,其在严格的新闻职业道德自律和法律的约束下,尚能把握新闻报道的伦理原则, 但在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媒体的伦理责任感还有待加强。

近来接连发生多起儿童伤害事件:山西男孩被挖眼、保定男孩被父亲割喉、亲妈虐死女儿、母亲喂孩子汽油、女孩摔打男婴等,一段时间内成为微博上热转的新闻。就目前的儿童伤害类报道形式来看,媒体用微博报道的形式有失偏颇:

(一)信息要素遗漏、失序

微博的普及突显网络传播的碎片化,有学者指出,碎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等[6]。碎片化反映在微博新闻报道上,则突出表现为信息要素的缺失、失序。2013年11月21日,“@ 羊城晚报”发布了一条题为“母亲虐待亲生女,尸体上遍体鳞伤!”的“微”报道,其写道:“12岁的小云因不听话,频遭生母殴打,可学校却认为孩子很乖。长期虐待令孩子脏器受损,患上炎症。4月小云腹痛呕吐,呼吸道被堵窒息而亡。医院发现孩子遍体鳞伤,恶母罪行暴露。但因她有3个子女要照顾且并非直接致孩子死亡,仅获缓刑。”其后所附链接显示该新闻来源于《新快报》。关于“长期虐待令孩子脏器受损,患上炎症”这一表述,在《新快报》的全文报道里,记者是这样写的:“小云本就患有急性腹膜炎……经法医鉴定,小云全身有大量陈旧性损伤,推断身上损伤系生前长期、多次形成;腹部发现有腹膜炎,局部肠系膜根部有组织出血等,推测其腹部曾受钝性暴力,但该暴力未造成腹腔脏器的严重损伤,不足以致死等”。原报道并没有下结论说小云患上炎症是因为虐待造成的,这是官微自行归纳的因果。受众相信媒体的权威,接受这一错误的信息表达,将女孩患炎症的原因归咎于其母亲,这无形中也会对女孩母亲的名誉造成损害。

如今,媒体在微博新闻的发布上,已不再受限于自己独家采写的新闻报道。媒体间更多的是实现资源共享,新闻来源就在文末做简单标注,这样的做法弊端重重:第一,事实转发受字数限制,信息要素缺失;第二,多次传播造成信息缺失遗漏,易扩大不实事态传播,削弱媒体公信力;第三,不同媒体对事件看法不一,事件概括易出现因果颠倒、误导受众。新闻要素是证明事实存在的基本因素,向受众展现了新闻的基本框架。但是,新闻要素不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经过”等几个词的简单逻辑堆砌,它们是将整体事实呈现的有机联系,强调新闻主体、时空和结果的先后逻辑关系。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新闻都是不完整的,被破坏的逻辑关系不仅使新闻失去了真实的生命,也容易造成受众对信息的误解。

(二)反常性品位过度

事实的品类是事态链中派生出来的显要性因素,多指事实的重要性、相关性和新奇性,表现为事实的品位差异[7]。新闻事实的反常性品位,其外部特征突出表现为稀奇古怪、闻所未闻、突如其来等,恰好迎合了大众好奇感的需要。媒体市场化直接导致媒体追求私利的最大化而放弃社会公共利益, 一味追求新闻的“奇”、“特”、“怪”,大量的涉黄、暴力、犯罪新闻充斥版面,新闻专业主义遭受挑战。传统的媒体在层层审稿制度和新闻道德规范约束下,对于此类的报道相对慎重, 尽量不越线,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读者呈现事实。微博报道则不尽相同。

无可否认,综合了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微博平台,为新闻报道增添了视觉化因素,可读性增强的同时也让报道摆脱不了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的嫌疑。传统媒体受限于版面及印刷质量等问题,图片数量选择、大小、清晰度有限。微博新闻报道则克服了这些弱点,甚至过度放大了它的优势,数张高清的违法犯罪事实照片搏尽受众的眼球, 加上监控视频、采访视频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新闻叙事手段,一篇违法犯罪报道在微博上呈现得绘声绘色,徘徊在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给社会带来不良的传播效果。

2013年11月11日,“@ 新浪河北”连发三条微博,跟进保定8岁男孩被父亲割喉的情况进展。其所发的每一条微博都配上了男孩气管缝合手术进行时、完成气管缝合后, 其被割伤口颈部的相关照片,即使打上了马赛克,照片依旧触目惊心,让人不忍直视。其中男孩一张手术后的照片根本没有做任何处理,男孩的样貌、气管缝合伤口全都赤裸裸地展现在受众眼前。“@ 新浪河北”的微博图片细节展示过度、 图片的选择过于血腥,人们只看到残暴的犯罪后果。一方面,受众的视觉获得了快感、猎奇心理得到了满足之外,并没有受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另一方面,有的受众也因为这些过于残忍的细节导致了恐惧和不安,有网友在评论中表示 “图片太可怕根本不敢转,也不想转”、“太恐怖了”、“让人绝望”。

(三)报道倾向不明,内容失焦

记者及媒介机构对新闻事实表现出的立场和态度,对事实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是新闻倾向,也可称为报道倾向。新闻的意义不仅在于揭露真相、记录事实,还在于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意义。事实是新闻的倾向源, 微博新闻报道的新闻叙事被消解,新闻事实的叙述失去层次,事实也就失去了可再现的清晰脉络。没有完整、可感的新闻事实,新闻的报道倾向无法得到明示或暗示。

明示新闻报道倾向在违法犯罪事实报道上尤为重要。当前看来,对于违法犯罪事件,大多数媒体在微博新闻报道上大多选择以表情符号替代观点的文字表述,这样的做法:一是削弱了媒体的新闻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容易使网民在缺乏理性舆论指导下,将事件作为情绪宣泄的缘由,扩大非理性情绪的蔓延,破坏网络规范发言的秩序。

2013年11月25日,重庆发生了一起十岁女孩摔打一岁男婴的恶性事件,在监控视频被曝光后,各大媒体的争相转载使其成为微博上热议的事件。“@ 新浪新闻视频”、“@ 羊城晚报”、“@ 新华网”、“@ 长江日报”、“@ 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在最初报道该新闻的时候,都是着重于描述女孩怎样摔打男婴的过程,并附上了监控视频。一时间,网民们的非理性情绪集体宣泄,不仅有对女孩及家人的谩骂侮辱,甚至有人已经对他们的名字、身份做了“人肉搜索”并在网上公布,少有人在看过新闻之后去理性思考事件背后的家庭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等问题。

微博的受众广泛,遍布各阶层,其中不乏明辨是非能力尚弱的青少年,还包括有潜在暴力倾向的民众。倾向不明或缺失,既无法在引导舆论给予这一类事件有力的抨击,也不能给潜在违法犯罪者有力的打击,反而容易给他们行为误导,引发“模仿效应”,造成事件聚集。

三、反思

(一)风险议题传播需慎重

儿童伤害类报道属于风险议题,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一书中,他首次提出 “风险社会”的概念,认为“风险”有别于灾难,是人为造成的,可以通过预防性行为和制度化措施加以战胜,“风险议题”则是在“风险社会”视阈下,有可能引起社会风险爆发的议题[8]。儿童伤害类报道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借助媒体的权威,通过及时、详尽的报道表征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伤童、虐童的潜在状态,同时开展舆论引导,预防潜在的风险转化成更多类似的现实危机;另一方面,媒体利用其影响力开展的风险议题传播也加速了类似风险的形成。近来接连被媒体曝光的儿童伤害事件,有可能是媒体间对儿童伤害这一风险议题的“默契”所造成,但也不能排除是由于媒体没把握好对风险议题设置的“度”而引起的新一轮对儿童伤害的事件。由于对儿童暴力伤害报道细节把控失度,自2010年3月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接连有至少6起校园暴力凶杀案出现。2013年8月,发生在山西汾西的男童被挖眼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的极大关注。大约在一个月后,在河南禹州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挖眼伤童案。有学者认为,频现媒体的暴力报道有可能是传媒通过“议程设置”,集中关注与暴力相关的报道,从而造成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的假象———暴力泛滥[9]。但也不能否认暴力“模仿说” 是存在的。

(二)慎用多媒体手段

对大多数置身于暴力事件之外的传媒受众来说,暴力事件引发的冲击力和刺激性是大多数其它类型的新闻无法比拟的;在媒介上接触暴力,已经成为普通人平淡无聊生活的一种非同寻常的点缀[10]。正因为如此,一些媒体在传播中常常利用细节的详细描绘、渲染血腥场面等煽情手法,激发受众的兴趣。微博关于伤害类暴力新闻的报道受限于技术,无法在140个字里描述更多的暴力细节,这无疑在传播上对降低暴力风险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受益于微博自带的多媒体选择,相对于文字描述,报道里附上的图片、视频带给了受众更大的心理冲击。图片、图像消除了文字表达的间接性和抽象性,视觉化的语言更容易刺激受众的本能欲望,产生类似的暴力冲动,这又提升了暴力风险。

(三)恶性事件“微”报道易引发“精神恐慌”

新闻传播不但能满足社会信息沟通的需要,而且能满足规范和指导社会群众的需要,现代传媒常常被赋予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的责任。但从微博的新闻报道看来,其报道特点难以满足社会对现代媒体的期待。新闻把关人缺位的责任缺失、新闻叙事的消解、利用图片图像过分渲染恶性事件、后续跟踪报道缺失等,不但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会认知发生偏差, 也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精神恐慌”。近期接连被报道的虐童案、杀童案,如2013年11月24日上海一伯母将婴儿杀害并藏匿于洗衣机中、2013年11月15日丹东女婴被蒸煮等事件,不少网友在微博评论上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对家庭的悲观失望以及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以后还能相信谁”、“这世界怎么啦”、“太残忍了”、“真狠心”等。

众多类似的报道,还会对微博上的青少年人群的心理造成阴影,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曾有微博展示了一段小孩写的作文:“妈妈让我去扔垃圾……我看到楼梯旁有很多垃圾, 随手一扔就走了。虽然这样很不好,但是,我活着回来就好了。”无论这条信息真实与否,都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反映。

四、结语

新闻伦理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对善与恶、美与丑、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非正义的动机、行为以及结果的深刻认识, 其本质在于新闻在传播与被接受过程中,传受双方对美好事物的真理性作出价值判断[11]。媒体报道儿童伤害类新闻,目的之一是引发社会关注,引导人们树立风险意识,从而降低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但是,从当前的“微”报道看来,微博对这类事件的报道难以达到目的。大众更多的是看到新闻里的 “恶”、“丑”、“非正义”,媒体微博的报道只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仅仅将人们的关注点保留在事件的表面,人们无法在新闻的传播与接受中接受更多的深刻认识、做出价值判断。

微博新闻报道是媒介融合的结果,其利弊是显而易见的。技术主导舆论的时代,技术的短板必然决定信息传播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如何最大化地规避微博恶性新闻“微”报道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发扬其长处,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媒体管理者应好好反思的命题。

注释

1[1]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Z].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2]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9):82-83.

3[3][7][11]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4]韩丹.论微博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J].东南传播,2011(7):141-142.

5[5]向春香,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0-83.

6[6]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7[8]刘玮.论风险议题与媒体传播策略——解读中小学、幼儿园系列惨案中的媒体表现[J].现代传播,2011(3):52-55.

以家庭为单位购买的意外伤害保险 第4篇

1. 全家型意外伤害保险属于定期定额意外伤害保险,期限为一年,按份购买,如100元1份。市场上有多家保险公司经营此险种。购买者可以选定家中16 ~65岁的成年人一人为主被保险人,其他人为附加被保险人。例如,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这种100元一份的全家型意外伤害保险后,全家可获得以下保障:

赵先生及其妻都是公务员,属于一类职业类别,若发生保险事故,职业类别保险金给付比例查对一类职业就可以了。需要说明的是,该险种的投保年龄上限为65岁。另外该险种的急救医疗费用有绝对免赔额100元或绝对免赔率10%,以高者为准。由于该保险种可以一张保单保全家,保险公司为控制风险,对购买总份额控制较严,一般不超过2份。由于附加被保险人的各分项保障总额是确定的,附加的人数越多,平均每人的保障额度就越小。

2. 小额全家型意外伤害保险的优点在于:①保障比较全面,基本上融合意外保险中的多重

保障,尤其含有一定额度的意外伤害的医疗费报销,对一般意外伤害的医疗费报销还是很有意义的;②一人投保全家得益,投保方便,也免去了多次办保险的麻烦,一年只要买一次就可以了;③保费相对低廉,100元1份,家庭成员的意外就有了多方面的保障。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第5篇

500字

当你的皱纹开始生长,当你的忧愁升上心头,就说明你心生烦恼。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一)

童年是快乐的,犹如一条欢快的小溪,无忧无虑,可我也有小小的烦恼。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现在,我将这泛起的涟漪说出来。星期六早上,我睡得正香,妈妈又高又尖的嗓门把我从梦中惊醒:“欣欣,起床了!待会儿家教老师要来

了,你还磨磨蹭蹭。”我极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了起来。“妈妈,我能去公园玩吗?我约了同学,补课推迟到下个星期行吗?”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一听,甩开了我的手,火冒三丈地说:“不补哪行!告诉我你同学电话,我打电话叫她不要来了”我摇了摇头:“不,妈妈,我们约好去公园,不去就不守信用了。”妈妈根本就不听我解释,进厨房做早餐去了,嘴里还唠叨着:“明明知道今天要补课,却偷偷约同学,想造反吗?”我鼻子一酸,只好在家等家教老师来。补完课了,我想出去玩一玩,又被妈妈叫住了:“玩什么玩,整天只知道玩,不学习怎么会有出息呢?走,听听英语去。”我捂住耳朵,跑进房间关上门……

到了星期天,妈妈叫我学钢琴,练书法,为了不让妈妈纠缠,我只好答应了。我看看钟,已经十一点半了,我吃完午饭,想偷偷地溜出去玩,可我怎么也躲不开妈妈那双敏锐的“电子眼”。妈妈看到我很悠闲,就说:“欣欣,快拿日

记本写一篇日记,也好提高提高你的写作能力。”我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玩吧!”妈妈又严厉地说:“不学习,能考上重点吗?”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房间,写起日记来。妈妈,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我现在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我也有自由,让我玩玩吧!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有个弟弟,但是家里的活总是我在干。我不愿意的时候,妈妈总会瞪着我说:“整天就在那里玩,叫你做点活都不肯做,白养你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弟弟总可以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我只好不甘心的拿起工具天始干活。记得有一次,那天是星期三,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平常多了很多,回到家吃完饭我正准备回房间写作业时,“等下,”妈妈叫住了我,说,“先别进去,把桌上的碗收拾一下,洗干净,然后再把地扫一扫,再去写作业吧,反正你每天作业都不怎么多,我要出去一下。”我听后跟妈妈说:“我今天作业真的很多,而且每次你都这么说要我来做,就今天不做不可以吗?”“不行”妈妈说着就起身穿鞋子准备出去,就在这时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顶撞丁妈妈一句:“每天都是我在做,弟弟就只会在那里看电视,什么都不用做。”妈妈愣了一下说:“你要跟弟弟比较,你做姐姐的就不会给他做个榜样吗?什么都跟你弟弟比,那你怎么不干脆做妹妹呢?”听到这里我那股勇气忽然没有了。

我何常又不想当小的呢,妈妈怎么就不理解我呢?想着我便朝厨房起了过去,我忽然感觉自己很累,也懒的跟妈妈再说下去,快速的洗好碗,走出厨房时,妈妈的身影早已经不在了,整个屋子里只剩下电视吵杂声和弟弟时不时的笑声,我默默的去拿了扫把开始扫地了,我对这些工作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每次都是我在弄啊,所以我又很快把地

扫完,连忙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怕妈妈忽然想起有什么事没做一通电话又打回来叫我去做。这种生活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啊?到底要做到什么时候我才可以不这私累呢?妈妈,你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理解我,眼里不只只有弟弟,也多关心一下我呢?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三)

长大以后,每个人都失去了幼时的天真,而招惹来了每个人都不想招惹的烦恼,烦恼就像那瘦小的蟑螂,每个角落都有它的踪迹,烦恼就像那狡猾的老鼠,每天都来关顾咱们家,烦恼就像那人见人拍的苍蝇,烦恼无处不在。

烦恼就像那快老的种子,只要你种得越多,脸上的皱纹就会越多,只要你种得越多,白头发就会越多。每个人对那可恶的烦恼可是恨之入骨,为了把它赶到九霄云外都绞尽脑汁了,可是那烦恼就是死缠着我们。每个人一讲到烦恼,每个人就胆颤心惊。其实烦恼还是有得医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乐”就是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第6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山脚下,我抬头仰视山顶,倏忽间风起作文大全300字云生,白雾从山间涌出,山峰在云雾中出没,云腾山浮,如临仙界。心不由得激动不已。自知神仙多逍遥,我亦是羡慕不已。恨不得立刻登上山顶,一睹神仙尊容。我们旅行团一行三十余人,决定要登上着茱萸峰的只有我们六人,茱萸峰位于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海拔1308米,是历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圣地。这里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有千年名树红豆杉,五角枫树,太行花,森林覆盖率高达93%,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沿着的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正值秋天,漫山的树木也正从浓绿向金黄过渡,绿黄相间也煞是好看。我们一行人走走停停,一路谈笑风生,约莫过了一个小时,抬头望上,只见山顶还遥遥云雾间,若隐若现,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玩捉迷藏,逮不到他就是不现真身。可是我的腿却不想我的心这样乐观,开始有点不听使唤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游客们熙熙攘攘,只是看不见山底,我们就像被吊在二脊梁上,上不沾天,下不沾地,进退两难。退,原路返回,山顶风光的诱惑,对我永远可能都是遥不可及的。进,1308米,上千余台阶,我的腿?我没有信心。心里一进一退相互较量着,分不出胜负来。妈妈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对我说:“上山不单单靠体力,还要靠信念,爬上山顶的信念。

”上去,我一定要爬上山顶。爬上山顶信念在心里种下。有了信念,心里的力量好像一下子又回来似的。我们接着往上爬,渐渐的我的嘴巴不由的长大

了,鼻子出气也跟不上了。就这样我们一行人用了近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爬到了山顶。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人心若有了信念,再高的山也不高。茱萸峰山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崇山峻岭间云雾缭绕,似在仙境,就是不知那神仙藏于何方。俯视脚下,群峰形似海浪涌。但见群山连绵,峰涌云动,使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忽记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此峰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句。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一次我可是真真切切的体会了一把,下山的台阶几乎呈90C°,我脚下看见的只是人的头顶,石阶的石头被磨得如鹅卵石一样的光滑,石阶只有一个人瘦人正常勉强通过,如稍胖的就要斜着膀子侧着过,石阶两边没有栏杆,有的只有我的胳膊一样粗细的小树,树的干被来往的游客摸得像镀了一层蜡一样的光滑。看

着这一景象,我的害怕从心里直往外冒。上山腿软,这会我的腿是抖得,我不敢往下看。我想我是真的下不去了,真的没有勇气,太可怕了。游客从我身边一个接一个的往下下,这是的太阳也要落山了。

我该怎么办?不下是不可能的,下我真的是没有勇气。妈妈说“上山需要信念,下山同样需要信念”妈妈相信你,孩子,你做得到。我要下去,我一定要下去。下山的信念又在心里种下。我心里似乎不是那么的害怕。一阶,两阶十阶,一百阶……心里坚定着一定要下去的信念,一边数着台阶。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终于下到了山顶,我的双腿就像失去了知觉,和我身体分了家似的,回头看看夜幕下的茱萸峰,看看那一阶一阶的石阶,我在心里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人心若有了信念,再难走的路也不难了。通过这次爬山,我明白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要把信念种在心里,再大的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以信念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第7篇

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有时它无需繁琐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肯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以下是交流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希望我们的作文能让你喜欢。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了交流,我们才能诉说自身的烦恼、伤

心和高兴;有了交流,我才会有更多的倾听者的鼓励、理解和安慰。生活需要交流,世界更需要交流。

今天,我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小儿子上初三那年,姐姐继哥哥考上大学后,也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阳光明晃晃的,把家里人的心情晒得异常焦躁。姐姐咬着牙带着哭腔说:“我不去了,我去打工,供小弟上学。”父亲气愤地说:“不上学也轮不到你!”父亲叹了口气,又淡淡地说:“实在不行让老疙瘩下来吧。”或许父亲只是在情急的情况下随口一说,可小儿子却记在了心里。如果这时父亲和小儿子交流一下,把事情说清楚了,小儿子的心情也就不会如此沉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儿发生了……

姐姐上学走了,小儿子却因

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

对话。有时它无需繁琐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肯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以下是交流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希望我们的作文能让你喜欢。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了交流,我们才能诉说自身的烦恼、伤心和高兴;有了交流,我才会有更多的倾听者的鼓励、理解和安慰。生活需要交流,世界更需要交流。

今天,我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小儿子上初三那年,姐姐继哥哥考上大学后,也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阳光明晃晃的,把家里人的心情晒得异常焦躁。姐姐咬着牙带着哭腔说:“我不去了,我去打工,供小弟上学。”父亲气愤地说:“不上学也轮不到你!”父亲叹了口气,又淡淡地说:“实在不行让老疙瘩下来吧。”或许父亲只是在情急的情况下随口

一说,可小儿子却记在了心里。如果这时父亲和小儿子交流一下,把事情说清楚了,小儿子的心情也就不会如此沉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儿发生了……

姐姐上学走了,小儿子却因为父亲的那句话,学习上松懈下来,还结交了一帮不学无术的狐朋狗友。父亲知道后生气极了,真的不让他上学了。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小儿子气愤地说:“不让我上学,我就不活了!”他果真把自己整整饿了5天。母亲无奈地找来村里的叔叔伯伯,父亲强硬地说:“想上学可以,打欠条吧!你花我的每一分钱,你都给我写上字据,将来一分不差地都还我。”小儿子什么也没说,抖着手写好了字据。上学后,小儿子很少回家,可是父亲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叫他回家帮家里干活,其实这只是父亲想见他的借口。哥哥毕业后,家里条件好多了,可小儿子每次从家拿钱,父亲还是郑重其事地掏出欠条,让他记清钱数,签上字。每次写这些时,他都会咬紧牙关沉默不语,眼里充满了怨恨,然后把对父亲的感情踩在脚下。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是多么地希望坐下来和父亲好好谈谈啊!可是他没有。

唉!这期间如果父亲与儿子之间多进行几次交流,把各自的想法,把自己对对方的期望毫无顾忌地说出来,那么小儿子也就不会那样忌恨父亲,父亲也就不会那样冷淡儿子了。正是由于缺少彼此真心的交流,父子之间的关系才变得如此浅淡。

以伤害为话题的作文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危机传播,企业应对,适配性

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新浪调查表明有84.0%的受访者表示不再购买双汇肉制品,只有8.2%的受访者表示继续购买,而对双汇集团可能造成的损失接近200亿元,接近2010年销售收入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企业的负面信息更容易被公众获取和感知,根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主流媒体地位日渐凸显。尤其是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大量的网民聚集于网络,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2011年“3.15”曝光双汇瘦肉精事件后,新浪设立了报道专题,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就有近万条评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因此,危机爆发后,企业如何根据媒体、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及时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Mitroff所述,我们可能不能减少未来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至少可以降低它的危害性。[1]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危机的负面影响巨大,企业却往往缺乏准备,即便是有些对危机做出反应的企业,由于采取了不太恰当的应对策略,加剧了危机事件对公众的负向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以2011年发生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为研究对象,纵向追踪网络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及企业的应对策略,重点探讨危机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与企业应对策略的适配性,以期为危机中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产品伤害危机阶段划分与应对策略

1. 产品伤害危机阶段划分。

管理学者芬克(Fink)认为,危机与生物体一样都有其生命周期,会经历从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等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特征,芬克把危机从呈现到处理完毕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Prodromal)、爆发期(Breakout)、延续期(Chronic)和恢复期(Resolution)。[2]由于危机的不同阶段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利用时间与影响程度两个维度来描述这种效应,在潜伏期,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潜在的,还未显化,随着媒体曝光,危机在较短的时间内爆发,对企业的影响在延续期后期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恢复期后期弱化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 危机应对策略。

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媒体和公众会对伤害的责任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包括发生地、可控性、稳定性。[3]所谓发生地是指产品伤害是企业(内部)造成还是企业以外(外部)的因素造成,稳定性指的是产品伤害是偶然发生(不稳定)还是经常发生(稳定),而可控性是指产品伤害是企业可以预测并能够避免(可控)或不能预测并难以避免(不可控)。但经验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产品伤害都是不稳定(偶发)的,因此,Coombs根据归因的另两个维度把危机划分为四种情境(天灾、人祸、事故、故意)。[4]

危机应对策略是企业指用来降低危机伤害、修复或重整企业形象,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危机责任诠释的种种行动反应。在危机应对策略的研究中,策略类型的探讨为企业如何处理危机提供了可能的选择范围。大多数学者认为,明确危机情景是选择应对策略的关键,Coombs则指出,危机应对策略必须在仔细评估危机情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并以此提出四大危机应对策略。

二、网络媒体中双汇事件的传播过程

双汇事件发生后,各大门户网及新闻网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有许多门户网站还设立了新闻专题进行集中报道,如新浪、网易、腾讯等。综合考虑网站提供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专题所提供新闻的数量,公众参与度等因素,我们选取中国门户网站排名第一的新浪网作为收集分析数据的样本源。从“双汇使用含瘦肉精猪肉”专题中收集了从2011年3月15日至4月21日共551条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去除与双汇集团不太相关的新闻样本,如“湖锦轮胎召回无期”、“CPI猪周期效应再现,5月前后猪价波峰来袭”等,以及重复报道的样本24个,共得到有效样本527个。

由于报道的内容会对企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对每个样本进行分析,把样本划分为三类:正面、负面和中性。划分的标准为:正面是指新闻报道会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双汇召回问题产品、道歉等,能使公众感知企业负责任的态度;负面是指新闻报道会对企业产生消极影响,如双汇否认、责任转移至上游养猪户、道歉缺乏诚意等,使公众感知企业不负责任或推卸责任的态度;中性是指行为报道中无明显倾向,只是在陈述事实或科普教育,如对瘦肉精的解释、如何分辨含瘦肉精的猪肉等。然后,根据划分标准,由三名专业研究生对样本进行编码,数字1、2、3分表代表正面、中性和负面,对于有不同意见的样本编码由小组讨论决定。编码完成后,可得到各类报道样本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略)。

研究生对样本进行编码,数字1、2、3分表代表正面、中性和负面,对于有不同意见的样本编码由小组讨论决定。编码完成后,可得到各类报道样本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略)。

根据芬克的理论,把双汇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2010.10-2011.3.14),此阶段主要是央视记者的暗查取证,没有相关报道及企业、公众反应,故在图2中未显示;爆发期(2011.3.15-3.16),经央视3.15曝光后,事件爆发,但其他媒体及公众的感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把16日也归入爆发期;延续期(2011.3.17-3.29),农业部在29日发表声明“河南瘦肉精排查完成,属于个案”,表明权威部门已基本查清事件的真相,故把29日作为延续期的截止日;恢复期(2011.3.30-),从30日以后,双汇开始进入恢复期。从图2中可以看到,随着事件的发展,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度呈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阶段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存在差异,在爆发期负面信息的数量(51条)要大于中性信息(35条)及正面信息(8条)的数量,在延续期中性信息的数量(171条)要大于正面信息(63条)及负面信息(89条)的数量,在恢复期尽管中性信息的数量(53条)还是最多,但正面信息的数量(32条)却超过了负面信息的数量(25条)。

为了更为清晰的描述事件不同阶段各类信息的变化情况,通过计算每个阶段各类信息的百分比,得到图1。从总体来看,负面信息所占的百分比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降低,正面信息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却正好相反,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呈现上升趋势,中性信息在延续期及恢复期所占的百分比最高。具体而言,在事件爆发阶段,媒体及大众对事件的真相还不甚了解,企业的应对策略又相对滞后,导致媒体所呈现的负面信息占主体地位;在延续期,随着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媒体不断的追踪,新闻的信息以陈述事实或科普教育为主,且随着媒体对企业应对策略的报道,正面信息逐渐上升,负面信息急剧下降;在恢复期,事件的结果明朗后,主要以总结或反思的中性报道为主,且企业应对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正面信息的所占的百分比超过负面信息所占的百分比。可见,网络媒体对双汇事件的传播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即从爆发期的负面信息为主到延续期由负面向正面转化,再到恢复期以总结和反思的中性信息为主的转变。

三、双汇应对策略分析

为了清楚的描述双汇在危机各阶段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我们提取了527个新闻样本中包含企业应对措施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表2中企业应对策略类型的定义进行归类编码。如:在3月16日的报道“双汇分公司被爆收购瘦肉精猪肉”中提到:“15日下午,双汇集团的一位副总经理表示,双汇集团一直对瘦肉精有严格的管理和检测规定,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编码为否定和澄清策略;在同日晚些的一篇报道“双汇集团承认使用瘦肉精猪肉,发声明致歉”中提到:“1…深表歉意;3…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6…对关注双汇健康发展的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表示衷心的感谢。”,编码为道歉、矫正和称赞他人策略。由三名专业研究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不同意见的内容编码有小组谈论决定,编码完成后,得到各阶段危机应对策略分布情况,如表1。

在所提取的47个应对策略中,双汇使用忏悔策略的频次最高,为企业的重点策略,其次是迎合策略,拉远距离和受害者策略使用的频次相等,而危机不存在策略使用的频次最低。从危机各个阶段双汇运用应对策略的分布来看,在爆发期双汇主要运用了危机不存在策略和忏悔策略,主要是因为危机刚开始时,企业没有掌握确切的信息,首先采取了否认和澄清策略,但在随后一天即3月16日掌握了一定信息以后,双汇立即发表声明,表示道歉和矫正,并感谢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且在危机的后两个阶段都没有使用危机不存在策略。在延续期双汇主要采取了迎合和忏悔策略,如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召回经销商及在市场上已售出的问题产品,集中销毁库存中含瘦肉精的猪肉,再次向公众道歉,并表示深刻反思、防微杜渐,以后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自己发展养殖业,除此之外,双汇还采取了受害者策略,认为自己也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向外部转移一部分责任,以期唤起公众的同情,并提醒公众此次事件与双鹿事件性质不同,以便拉远距离,降低与双鹿事件的对比效应。在恢复期双汇使用的策略与延续期相似,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如迎合策略所占的比例更高,主要表现为感谢经销商、公众、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一直支持,在忏悔策略中,使用道歉的频次比延续期更多,而使用补救措施的次数却远远低于延续期,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延续期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受害者的补救。

四、危机传播与企业应对策略适配性分析

在双汇事件中,瘦肉精为养猪户添加,双汇在默许的情况下收购瘦肉猪,存在管理上的缺位,根据归因理论,事件是由外部(上游养猪户)和内部(双汇)原因造成,且可以控制,故可以归入人祸及故意情境。明确了危机情境以后,按照Coombs的理论,在人祸和故意情境中采用受害者、迎合、忏悔的应对策略较为合适。

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危机传播与企业应对策略是循环往复、互为因果的,首先媒体报道导致事件曝光,随即企业采取应对措施,接着媒体对企业的应对策略进行报道,企业又根据媒体的报道采取相应的应对…。对双汇事件网络新闻报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危机阶段的传播呈现不同的特点,爆发期负面信息出现的频次远远超过了中性信息及正面信息出现的频次,在延续期以中性信息为主,正面信息逐渐上升,负面信息急剧下降,在恢复期以总结或反思的中性信息为主,而正面信息的数量超过了负面信息。企业的应对也从最开始的危机不存在策略转到迎合及忏悔策略。

从整体来看,双汇的应对策略与危机传播过程的适配性较好,基本符合Coombs提出的,在人祸及故意情境应该采取迎合、忏悔、受害者的应对策略,但在执行过程的细节问题处理上产生一些偏差,引起了媒体的二次负面传播。由于此次事件是由我国最权威的媒体曝光,并经过了近半年的调查取证,信息的可信程度非常高,而在爆发当日企业采取了否认和澄清的消极应对策略,尽管次日立即发表声明道歉和矫正以示补救,但还是导致了16日负面报道的急剧上升,加重了对企业的负向影响,表明危机刚开始时企业采取了不太恰当的应对方式。在延续期,企业主要采取了忏悔和迎合策略,积极补救、道歉,并表示深刻反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负面信息急剧下降,正面信息逐渐上升,但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3月23日负面信息下降到最低值后又开始上升,原因是双汇董事长首度在媒体公开回应并道歉时强调,问题的根源在源头,并陈述事件给双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报道的负面信息也主要集中在推卸责任及过渡强调企业的损失,表明企业所采取的拉远距离及受害者策略引起了媒体一定程度的负面响应。双汇在恢复期的应对方式与延续期相似,但更为侧重迎合策略,且道歉的频次更高,使媒体报道中正面信息的比率超过了正面信息,效果良好,但图2显示负面信息持续下降后,在3月31日又开始上升,我们对3月31日到4月2日的负面报道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双汇召开“万人职工大会”时董事长采取的道歉策略上,尽管采取道歉策略是正确的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偏差,使得媒体批评双汇只注重向职工和经销商道歉,而忽视了向公众道歉。

五、结论

本文以双汇事件为个案,纵向分析了网络媒体中产品伤害危机的传播过程,企业在各危机阶段的应对策略,以及企业危机传播与应对方式之间的适配性。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对双汇事件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减弱,并在各危机阶段呈现一定规律性,即爆发期以负面报道为主,延续期媒体报道的性质慢慢从负面转向正面,而在恢复期则以总结和反思的中性报道为主,且正面报道慢慢的超过了负面报道。产生这种变化规律的原因主要是,在事件发生时双汇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再加之企业最开始采取了不太合适的应对方式,使得负面报道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企业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媒体给予了肯定的正面报道,负面信息逐渐减少,在恢复期,由于事件的结果已经明朗,媒体的关注度也渐渐下降,总结反思性的中性报道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在此阶段企业继续采用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使得正面信息超过了负面信息。但我们分析还发现,不同类型信息的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如果企业采取了与危机传播不太匹配的应对方式,或是采取了合适的应对策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就可能会使负面信息上升,正面信息下降。因此,对于危机中的企业而言,要适时关注媒体、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反应,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并有效的执行,以便尽快从危机中恢复,重获大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1]伊恩﹒I﹒米特若夫、格斯﹒阿纳戈诺斯.危机!!!防范与对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6-94.

[2]Mitroff,I.I.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ism:A nat-ural fi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4,36,(2):101-113.

[3]Weiner,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4):548-573.

上一篇:机修实习报告下一篇:售前技术工程师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