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息电头的写作技巧

2024-05-14

二、消息电头的写作技巧(精选3篇)

二、消息电头的写作技巧 第1篇

二、消息电头的写作技巧

消息头

指消息中用以区别于正文的异体字标明的关于消息发布者的有关信息的文字,置于标题之后,导语之前的关于新闻事实传播者信息的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标明身份,以正视听;二是表明来源;三是“版权所有”全权负责)

(一)电头

电讯稿件发出单位、时间和地点的说明。发向当地的叫“讯”,发向外地的叫“电”,一般放在稿件的开头,有时也放在消息的结尾,用比较显著的字体或括号区别于正文。电头有主要有二种形式:一种为“x x 社x地x月x日电”表示对通讯社所发稿件内容的全部采用;另一种为“据x x 社x地x月x日电”表示对通讯社所发稿件内容进行了某些删节。

(二)本报讯

本报消息的标志,表明该消息系本报记者或通讯员采写,也可有标以“本报讯 据 x x社x 地x月x日”者,表示报纸根据自身情况对通讯社所发稿件内容进行了删节和改写。一般放在稿件的开头,有时也放在消息的结尾,用比较显著的字体或括号区别于正文。

(三)电头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电头中,单位、时间和地点孰先孰后,无关紧要,只是各通讯社习惯而异。作者署名

用比较显著的字体或者括号区别于正文,作者署名置于“电头”、“本报讯”之后导语之前,也有将其置于消息末尾的。(体现作者的成果和对新闻事实负责)1

人物消息写作二三谈 第2篇

写人物消息离不开事件, 人物的高贵品质必须通过先进事迹表现出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 必须抨击歪风邪气,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新风正气, 写好人物消息便属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写好人物消息、增强人物的感染力, 使人们在欣赏沉思中得到启发教育、激励鼓舞?从我采访、撰写《何代表出面真管用》这篇新闻消息中, 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要有强烈的背景意识。背景的好坏是能否增强新闻人物感染力的关键, 也是写好人物消息的重要因素。在《何代表出面真管用》这篇人物消息中, 我逼真地写了这样的背景:2006年4月30日, 我县秋子沟乡腰岭子村梁国海、何乙春两村民赶马车到青龙县三江口拉草回来, 三江口周景忠等三名地痞故意用三轮摩托车撞击马车, 然后讹诈索赔5000元, 拿不出钱就扣下车马, 并把何、梁二人打伤, 何、梁二人无奈回家取钱, 向村里人讲述了事情经过, 于是几乎整个村里人都在嘀咕, 有的说“三江口周景忠等三人是当地有名的地痞, 谁也惹不起, 咱人生地不熟的, 认吃亏得了!”还有的说“你们两个痛快拿钱给人家送去吧!谁愿陪你们去找那些人评理呀, 不要命了, 真要让人半道拦截, 丢砢碜不说, 顶少也得挨顿打!”就是这样恐怖的背景, 没有一个人敢冒险出面帮助何、梁二村民讨回公道, 在有些人眼里, 唯钱至上、明哲保身, 如果有人出面相助, 会让一些人认为是傻子、是神经病, 可绥中县人大代表何廷佑听说后当即决定亲自出面解决这件事情, 这一举动怎能不让人感动、怎能不让人受到鼓舞, 同时也鞭策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可见新闻背景具有增强新闻人物感染力的作用。我撰写的这篇作品曾获辽宁省县区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

其次, 要善于捕捉新闻人物关键时刻的言行。有了扣人心弦的背景衬托, 还要有感人的事迹, 必须善于捕捉新闻人物关键时刻的言行举止, 这样不仅使新闻事实翔实, 而且富有说服力, 更加突出主题。新闻人物消息同其他消息一样, 篇幅不易太长, 因此要精雕细刻、突出重点, 而不要面面俱到。在《何代表出面真管用》这篇文章里, 我就抓住这两句话反映何代表的高贵品质:“不行, 青龙也是共产党领导, 也是人民的天下, 我们不能向这些地痞求饶。别怕, 明儿个我带你们去找当地政府。”“我是村民们选出来的代表, 关键时刻我就要替村民说话。”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何代表在村民危难之时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正确态度, 他相信共产党的天下就是人民的天下, 只要有理就能行得通, 正义一定会压倒邪恶。何代表明知有危险, 但他毫不犹豫地给村民壮胆, 替群众说话, 伸张正义。常言道:对见义勇为这个词领会并不难, 难的是在有人受危难时能不能拿出正确的态度, 何代表的可贵之处也表现在这里, 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闪光之处。何代表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第二天, 何代表带着被害人去找当地政府, 找了左一个部门右一个部门, 最后木头櫈派出所帮助抓住了罪犯, 并返还车马。我的这篇消息总共450字, 而写何代表的言行我却用了150字。另外, 我还抓住被害人的语言“何廷佑出面真管用, 替咱说话, 为咱们做主, 帮咱们讨回公道, 真是咱们选出来的好代表!”这一侧面语言也如实描写了被害人对何代表的高度评价、对何代表的感激之情。写正面是为了突出何代表的高贵品质, 写侧面也在衬托何代表的高大形象。总之, 我觉得这篇文章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突出中心、恰到好处。这篇消息播出后, 反响很好, 有些听众来信说他们被何代表的事迹深深感动了, 让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新风正气, 并要求我们引见何代表。

第三, 要有时效意识。有人说:“今天的消息是金子, 昨天的消息是银子, 前天的消息是垃圾。”这句话可能不十分精确, 但它起码说明了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样的道理。4月30日这天, 我听说此事就去秋子沟采访, 知道了背景, 听到了何代表和被害人“原汁”的语言。5月2日, 何代表帮被害人要回了车马, 我当天就写了这篇消息, 并于5月3日及时发出去, 人们很快知道了何代表冒险出面帮村民讨回公道的感人事迹, 听众觉得很新、很有味道。相反, 尽管何代表这一人物感人, 如果不及时写或者不及时发出去, 把新闻变成旧闻, 再好的事也没有价值了, 俗话说“时间可淡漠一切。”这话不无道理。

第四, 撰写人物消息要有地方色彩。我们是县级电台, 宣传新闻人物就必须以我们县内发生的人和事为重点, 何代表是我县秋子沟乡人, 对于我县听众来讲, 一听说“秋子沟”这三个字就觉得很亲切。另外, 从遣词造句上, 应当在规范语言的前提下突出当地风格, 如本地群众的口语等。在《何代表出面真管用》这篇文章里, 我用了老百姓的话“丢砢碜不说, 还得挨打。”“替咱们说话”, 这里的“砢碜”、“咱们”都体现我们绥中的地方语言特点, 使新闻更加贴近听众, 可听性强。

二、消息电头的写作技巧 第3篇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上一篇:优秀党员发言下一篇:福建厦门鼓浪屿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