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2024-07-24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篇

对策

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应用于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各个方面,但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各类学校的教师招考,片段教学即任意截取一篇课文的某个重点段落,没有学生,面对着专家或领导,进行10-15分钟的教学,以考察教师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这里的“片断教学”有两层含义,从内容上说,是一篇课文的片段,从时间上来说,是一节课的片段。但是不管从内容还是时间上,这个片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中的局部,在处理教材时应进行通盘的考虑。

片段教学能够在招聘、职称评审、选拔课堂教学参赛者等考评方式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源于它具有教学仿真性,能在非常有限的时空内较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实践水平。以下将从片段教学的设计、虚境型片段教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片段教学,以期提高我们片段教学的实战能力。

片段教学不同于“教学片段”,不同于“说课”。虚拟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课堂”。片段的教学内容,课堂必须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和实施过程。限时15分钟,教师必须注意调控时间、把握节奏,并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备课的一些问题。

教师招聘面试技巧-短时间高效备课指导

第一,根据抽到的课题的内容确定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再以重难点为中心,围绕它们进行知识线索的建构,设置学生互动的主题,设计板书和精选练习题。这种备课方式粗放而又细腻,简洁而又有序,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提高了上课思维的“层次性”和“宏观化”,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二,可进行“脉络备课”,构建课堂大框架(理科)。所谓“脉络备课”,就是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围绕主要的学习环节进行板块设计,并有明确的设计意图。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有序地理清教学脉络,明确教学方向,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有一位试讲者进行了几个板块的设计。

一是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是探究--根据所给的小正方体,分组操作(摆一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研究(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

三是交流--根据所填的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四是验证--学生用自己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来说明,先弄清“长×宽×高”与小正方体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

五是应用--根据公式求体积;根据体积求其中一个条件;设计判断题加强辨析能力。

六是拓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备课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安排清楚,相互要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并且要有整体性。备课中要思考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地方,试讲时要讲清楚“我觉得此处学生会有怎样的问题,因此我这样处理”。

第四,备课要精心设计引入课题的技巧。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聪明的教师往往在“导入”上匠心独运,多数老师通过“激趣”、“过渡”、“启发思考”、“激发认知冲突”等手段来导入。应试者可以发挥了解本学科最新前沿动态的优势,可用一个吸引眼球的画面进行导入。

总之,整个讲课过程所应注意的有:导入技巧,重难点及详略的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过渡,板书内容及字体大小,课堂小结,教师的语言、语速、语气及语调等。面试模拟教学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的基本教学素质,比较看重教学基本功。记住,要尽量展示你的语文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你都要在模拟教学中充分表现出自信与激情。

虽然是只对评委讲课,但要求和在正式课堂上是一样的。导入、引题、讲授、问题的设计、小结、总结、作业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必备的,缺一不可。讲课完毕,还要准备一个完整的说课稿,对自己的本节课进行教学理论上的说明,这样试讲才算结束。

按抽到的课题准备一个简单的教案,一般不会让你讲很长时间的,最多不会超过20分钟。按照正常上课程序一步一步来就行了,注意条理性,重难点的安排,还有教学方法的体现,还有板书,不要乱七八糟的乱写,突出重点提纲就行,最后不要忘了,在评委宣布试讲结束后,把板书擦掉

备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你要阅读文本,处理教材,还要写出这个片段的教学预案,时间比较紧,速度应快一些。当然,备课时最重要的是确立恰当的目标,突出重难点.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要吃透教材,做好片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涉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其中最应重视的是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导入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还可以考虑将平时自行设计、制作的实验仪器、可动式幻灯片等道具溶入教学片断之中,使之增色添彩。

片段教学设计“五特别”

片段教学是检查教师教学情况、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就要对片段教学进行严密合理的设计,因此片段教学设计与常态教学设计有明显的区别。笔者以为片段教学设计应注意“五特别”,现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中“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个片段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做好片段教学设计。

一、内容选择要特别注意适量性

片段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所选教学内容就不能太多,否则就无法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选择片段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量体裁衣,绝不能因贪多而嚼不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度选择适量的内容。如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片段教学,可选择“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个片段,根据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设计三个活动:①让学生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几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这些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内角和,得出“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②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并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③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可分两次操作完成:第一次探究操作,组织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得出猜想;第二次验证操作,组织学生通过拼或折的方法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并配上必要的提示或演示。这样让学生通过两次操作感受、体验探索过程,既能很好地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又能突出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教材中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应用及相关巩固练习的内容则不宜安排在这个片段进行教学。

二、目标确定要特别注意针对性

由于片段教学的内容只是课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片段教学目标要根据所教学具体内容而定,要求更细更有针对性,而没有必要在一个片段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因此要对课时目标进行全面把握,理清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对片段知识点对应的目标要有所侧重,定准片段教学目标。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课时目标为:通过测量、剪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发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体会转化迁移的思想方法;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个片段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通过测量、剪拼、折叠等方法(包括摸、闻等),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转化迁移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把握要特别注意侧重性

课时教学的重点有时就是片段教学的全部内容,有时不全在片段教学中,因此片段教学必须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好教学片段中的重点问题。片段教学对重点的把握要以课时教学重点为本,并使各环节都服务并服从课时教学重点,做到既体现课时教学重点又有所侧重。如“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个片段教学不能让学生在测量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些环节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通过测量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只要他们通过测量、计算,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就可以了,而应重点把握后面的探索、验证环节,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学生用剪、拼、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上。

四、结构安排要特别注意紧凑性

片段教学时间短,因此对教学结构安排更要紧凑,各个环节要一环扣一环。结构安排要求做到前后衔接,转折自然,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如“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个教学片段,在安排测量与计算、剪拼和折叠这三个活动的教学结构时,要注意做好三个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分配时间要合理,如“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个片段中引导学生测量与计算活动大约用5分钟,引导学生剪拼、折叠等验证活动大约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和拓展等环节大约用5分钟;要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组织比较,沟通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教学结构安排科学、紧凑,才能促进片段教学的最优化。

五、方法选择要特别注意适用性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片段教学里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必须特别适用,如“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个片段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法可选择启发点拨法、演示法等,学法可选择尝试法、实验法、发现法、验证法、讨论法等。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灵活选择,只有合理、灵活使用教法与学法,使师生在教学中互动协调,产生教与学的共振,才能有效提高片段教学效益。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2篇

--《比的意义》教学片断

《比的意义》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在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要引导学生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以往,我总是放一段足球比赛画面,引发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区分这两种“比”。但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部分是模仿和记忆。经过多次的教学反思后,我发现学生对亲身实践“情有独钟”,“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个信手拈来的小游戏,虽然时间只有一分钟,但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摘录如下:

师:下面请大家轻松一下,一起做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好吗?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异常兴奋。不一会儿,有同学举手汇报。)

生1:(很得意的神情)四局比赛我都蠃了,比分是4比0。

生2:我与同桌比赛结果是1比3。

生3:我和王平各羸两局,比分是2比2。

……

师板书:4∶0  1∶3   2∶2  0∶4 3∶1

(师刚板书完,就有学生举手)

生1:我们刚刚学过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可以是0呢?

生2:比赛中的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3:这个2∶2可以化简吗?

(没等老师组织学生思考,就有学生抢着站起来说)

生4:2∶2这个比只表示我和王平各得2分,不是表示相除关系,所以不可以化简。

生5:(很幽默地说)4∶0是表示我方得4分,另外一方得0分,就是另外一方没有得到分数。(学生笑)

生5: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只是让别人知道两队所得的分数。

生6:足球比赛中也有几比零,所以我认为体育比赛中的比不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

教学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努力发现、自主领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节课中,我采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条件下,他们是自我的,是舒心的。在一局一局的比赛中,学生不是听众,不是看客,而是真实去触摸体育比赛中的“比”,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学生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获得了许多不同的感受。有的学生质疑: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4∶0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呢?有的学生直指问题的核心:体育比赛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有的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在参与实践中自悟道理,揭开谜团:4∶0只是表示两方各得的分数,不是表示相除关系。无论是在活动中产生了疑问,还是在活动中得到了启迪,都是学生们最大的收获,可以说他们都是成功者。一分钟的游戏过程,是40分钟教学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是自然的不是强加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学生在这过程中有了体验,有了领悟,做到了“无师自通”,真正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3篇

师:小朋友们, 老师想知道一个小小的秘密, 你们愿意告诉我吗?

你们最喜欢什么呢?

生1:我最喜欢逛街。

生2:我最喜欢看书。

生3:我最喜欢看动画片。

……

师:小朋友们喜欢的东西真多啊!看来我们的生活一定非常幸福, 充满乐趣。我也有一个小秘密, 你们想知道吗?请看, 谁来啦! (各种蔬菜娃娃。)

我们欢迎他们的到来!

师:瞧!他们正在开心的跳舞呢! (众生随着音乐节奏鼓掌。)

他们跳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们跳得很美。 (很漂亮)

生2:我看那个豆角娃娃跳得挺好的, 他的屁股还一扭一扭地呢!

生3:他们一会儿跳得分开来, 一会儿又跳着到一起了! (边说边做着手势。)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 老师感觉到你们不仅善于观察, 还非常懂得欣赏和赞美。

教学片断二:学完了4、5的分与合后师:刚才我们是用桃子、花片和梨来学习4、5的分与合的, 那你们还会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 联想到生活中去。)

生1:我想到了刚才蔬菜娃娃跳舞的时候, 一会儿分, 一会儿合, 就有5的分成与合成。

师:我想你刚才看得一定非常认真!

生3:老师, 我们语文书上有一幅图, 树上有2只小猴子, 树下有1只大狮子, 合在一起有3只动物。

师:你真会想!想到我们语文书上去了。

生4:我每天都参加乒乓球训练, 双打的时候, 是把4分成2和2, 单打的时候, 1和1合起来是2。

师:真棒!咱们班的乒乓球健将想到乒乓队训练中去了, 希望你好好训练, 打出优异成绩!

生5:我们教室里有2台空调, 前面一台, 后面一台。

……

师:说到这儿, 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生活中的分与合知识真多啊!

师:对呀!蔬菜娃娃们还给它们编了一首儿歌呢!想不想听?好, 我们听蔬菜娃娃是怎么说的?

(欣赏画面, 听录音) 。

分与合,

有分就有合,

有合就有分,

分分合合真奇妙, 真奇妙!

教学片断三:练习中

师:啊!美丽的大草原真是我们学习娱乐的好地方, 让我们就在这优美的环境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今天学习的2~5的分与合吧!

师:跟好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师生交流汇报。)

生1:我们喜欢画画, 而且我们的画在幼儿园还得过奖呢!我们准备用画画的方法来表示。

生2:我们准备用跳舞的方法来表示。

生3:我们准备对口令来说4的分成。

……

反思: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均已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 “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 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这位教师就做到了摆正自己的位置, 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 在与学生的谈话、组织教学中, 力求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了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 从而激活了课堂, 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欲望得到了呵护、发展。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 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 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点。在片段二的教学中, 这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在学会了4和5的分与合后, 她就引导学生观察身边, 联想生活中的事物, 寻找有关分与合的知识。学生在她的引导下, 联想丰富, 有的想到了语文书上的插图, 有的想到参加训练的乒乓队, 有的想到和爸爸植树的情况……教师的这种有目的的引导, 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现象, 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激发创造的热情,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尊重个性差异,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看了沈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断设计 第4篇

看了沈老师的教学片断设计,第一感觉是佩服。具体优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展示大量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运用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2、从多个角度选择材料,视角新颖,材料详实,内容丰富(材料涉及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问题设计体现出层次性,每个材料后的题目设计均为两问,第一问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在材料中找出答案,相对简单。第二问相对较难,需要在第一问基础上或者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回答,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大量拓展。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规律。但是反复观摩这一教学片断设计,又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总体感觉就是材料的使用过于密集,逻辑上也有些混乱,让人摸不清作者的设计图。具体如下。

一、引用材料太多,占用大量时间,无法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依据教学要求,整个《解放战争》才用时一课时(45分钟),而作为一个片断设计,竟然引用了七段材料,提出了十二个问题。老师需要对材料进行讲解,学生需要阅读理解材料、还要思考回答问题,少说也需要半个小时左右。那么,以此类推下面几目问题是否要用更多的时间呢?

二、材料选用意图不明确,相关的问题设计与教材主干知识相脱离,达不到为教材服务的目的。材料的选用是对教材的补充与丰富,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础知识与隐形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本片断设计围绕重庆谈判而展开,选的材料也是蒋介石三封邀请电报和毛泽东的回电,相当不错。但是问题的设计,却围绕着国共两党就谁来主持接受日本投降而展开,与重庆谈判的背景有点联系,但似乎不甚密切。作为传授新知识课,在重庆谈判这一目录下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应该是重庆谈判的背景、国共愿意谈判的原因,谈判的过程、结果、评价等。而本教学片断设计达不到以上的教学目的。既然如此,这一设计片断是为了引入新课吗,但是用这么多的材料和问题并占有大量时间来引入新课,显然不合适。那么,设计者的意图是什么?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有点让人费解。

三、大量材料选用和过于密集的问题设计,易于引起学生思维疲劳,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重庆谈判作为《解放战争》的第一个知识点,老师应想方设法抓住学生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但本片断设计却选用大量材料并以井喷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既失去了历史的趣味性,四、大量材料的密集使用和问题设计脱离学生实际,超越了学生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解放战争》这一课是必修的1内容,安排在学习。高一学生刚刚结束初中生活,其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尚未完。全改变,在加上初中教材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对学生要求也低。而高中历史以专题为主,打乱了历史的时间空间观念,而且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高一上学期老师主要任务是做好学生初高中的衔接,做好过度工作。而在本教学片断设计中,让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很不习惯。此外,材料与答案中还涉及了一些学生从未学过的知识点,如:豫湘桂大溃败、蒋介石与苏联订立的条约等,这些知识可以补充,但最好安排在习题课上,或者等学生占有了一定的知识之后。

由于本人知识和能力的局限,以上愚见难见方正大家,还望各位指导老师批评指正,千万不要见笑呀。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5篇

一、走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我让学生交流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只只小手“唰”地举起在桌子上,有的说:“我看到的月亮像豆芽”“像香蕉”“像月饼”“像大玉盘”“像吃饭时用的盘子”“像小乒乓球”“像个半圆”“像眉毛”……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新语文课程所营造的广阔的.空间中自由翱翔清明上坟供品清明上坟供品。。。。。。为了完成学生在听读中识字这一目标,我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让学生采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识字,瞧:有的组成四人小组同来学习,有的小老师在考小伙伴了,有的在拼读音节呢,有的在画画。其中一位同学画了一颗大星星,里面写个“星”,还有的同学画上一只小船,然后告诉小伙伴,这是“船”,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同学画了只月亮,并给它加上眼睛和嘴巴,然后告诉老师,这是“月”字,月亮的眼睛就是“月”字中的“一”,月亮的嘴巴就是“月”的第二“一”。看,学生们学得多有意思,我真为他们感动。

三、活动多样化,丰富体验的方式

在教学中应可能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唱儿歌,表演儿歌,画画儿歌,想象描述儿歌……学生在多种角色体验中获得新的感受。

四、重视体验,让个性飞扬

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祖国语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美,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而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感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美美地读课文,熟读成诵时,我鼓励学生发表议论,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见解,有的同学说:“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句可美啦,尖尖的两头,就像我的保镖,在保护我的安全呢?”有的同学说:“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学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可舒服啦,可以荡秋千,可以翻跟斗,可以摇来摇去。”有的同学说:“在小船上还可钓鱼呢!”有的同学说:“丁丁坐在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里多幸福啊!我也想坐一坐。”有的同学说:“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真美啊,一颗颗的小星星就是一只只的小金鱼呢!”有的同学说:“闪闪的星星就像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子呢清明上坟供品文章清明上坟供品出自, 此链接!。”……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6篇

教材简析:

本课是识字教学为主,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和插图均与体育运动有关。要求认识的字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学设想:

以学生熟识的生活为广阔的学习背景,引领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标精神及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识字教学片段:

教学流程

师:(出示词语)你能想办法记住这些词语吗

生:采用多种形式记词语(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同桌对读)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策略。)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争当小老师

师:在操场上的很多运动和手的关系比较密切,你能找出来吗

(将知识自然归类,渗透了分类思想。)

生:挑词语,分类。

师:(出示三个生字:打、拔、拍)它们三个长得有点像,哪像呢

生:都有扌旁。

师:我们怎样来记住这些字呢

生:组词,并附以动作。比如拍字,可以拍拍同桌,拔可以做拔萝卜状,等等。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7篇

《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 文章想象丰富, 语言优美。课文叙述的是孩子看一方天窗, 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表达了孩子快乐及渴望自由的心。本课的设计, 意在站位儿童视角, 用孩子的解读方式体会小小的天窗所富有的象征意味:天窗不仅仅是屋顶的一块玻璃, 更是孩子走向快乐和自由的心灵之窗。同时, 让学生在体味咀嚼中发现、习得课文第5、7 自然段在表达上的规律, 并进行迁移运用。力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试图创设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生生互动的平台, 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

2. 重点研读“孩子眼中的天窗”, 体会天窗给孩子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在个性化的体验中丰富“慰藉”的含义。

3. 在小组合作中发现文本“现实加想象”以及运用多种手法将想象表达具体的语言特色, 并联系生活迁移实践, 走进学生自己生活的“天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了解作者

1. 齐读课题。

2. 教师出示资料:茅盾 (1896~1981) , 本名沈德鸿, 浙江省嘉兴桐乡市人。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3. 学生浏览作家介绍。

二、初读感知, 梳理板块

1. 请学生快速读课文, 边读边想:围绕天窗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 交流讨论: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预设:最后一段中提到的启示其实就是作家眼中的天窗)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课文前面两个部分分别是写大人眼中的天窗和孩子眼中的天窗。

3. 教师小结:课文就是这样从大人眼中的天窗、孩子眼中的天窗和作家眼中的天窗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写出来的。

4. 出示天窗图片以及课文中的文字, 生齐读。

5. 教师提问:这小小的天窗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三、重点研读, 多元体验

1. 学生思考:在大人们的眼中, 天窗仅仅是一块用来采光的玻璃, 它带给了人们光亮, 那么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2. 学生默读课文, 画画相关的句子, 圈圈词语, 也可以在边上写写批注。教师巡视。

3.交流讨论。

(1) 出示:

①交流感受。 (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

②指名读句子。

③体会“雨脚”、读好“卜落卜落”。

④“划”随机正音。

(2) 出示:

①交流感受。 (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

②指名读句子。

③想象:“猛厉地扫荡”这世界, 会是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④指名再读句子。 (教师小结:这样的画面, 文章却用如此简洁而又如此生动的句子表达出来,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⑤齐读句子。

⑥师引导:而这一切的想象都是因为 (引导读前一句) ———是啊, 作者先写看到了什么, 再写想到了什么。这小小的天窗, 带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欢乐。 (板书:看到想到)

⑦让学生继续联系别的自然段中的句子来交流天窗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

四、小组合作, 比较研读

1. 出示课文第5、7 自然段。

2. 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四人小组合作任务:研读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要求:每人自由发言, 推选一名记录员将组内的发现简要地记录在卡片上。

3.成果展示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 。

预设:

先写看到再写想到 (表达顺序) ;

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 (写作方法) ;

(师随机点拨:这样写行吗?出示: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 一朵云, 想象到无数的星, 无数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 想象到各种会飞的动物。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

看到的写得简单, 想到的写得详细 (内容上) ;

最后一句都有小结 (结构上) 。

4. 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评价: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有趣的想象;感受到天窗带给孩子无限的慰藉;更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和自由。)

5. 教师小结:是啊, 作家正是通过这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将想象表现得更加丰富, 让我们体会到了孩子们在天窗中驰骋无尽的想象, 那样自由自在, 充满了欢乐。

6. 思考:课文已经写得那么精彩了, 是否可以把第4 和第6 自然段的内容去掉?

7. 学生交流。 (教师随机引导:这样更能够体现这是唯一的“慰藉”。板书:慰藉)

五、迁移写话, 提升内涵

1. 引导。师:其实, 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经常会有很多的烦恼。在我的记忆中, 耳畔总会有爸爸妈妈的催促声:马上关电视机, 今天不许看;别玩了, 赶紧回家。这个时候, 我会拿起连环画, 书就是我的天窗 (给天窗加上引号) , 通过这个天窗, 我看到了很多, 也想象到了很多。你们也会有烦恼的时候吧?那这个时候什么是你们的天窗呢?

2. 指名学生简单交流。

3. 练笔。师:在你烦恼的时候, 什么是你的“天窗”呢?请仿照课文第5 或第7 自然段, 写一写你的“天窗”。

请做到:先写自己看到的, 再写自己想到的。

最好还能做到:用上比喻、拟人或排比的方法, 把你的想象表达得更丰富、更生动。

4. 引读。师:看来我们确实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因为——— (出示课文第9 自然段)

(课堂小结: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通过看到天窗外的情景, 产生了无尽的想象, 感受到了文中孩子的自由、天真、有趣、快乐……愿你们在遇到烦恼的时候, 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 旨在体现阅读教学的“儿童视角”, 以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 以儿童的体验走进课文, 以儿童的生活打开自己的“天窗”。整节课, 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何梳理?本课主要内容的梳理是一个难点, 学生较难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清楚完整地梳理课文, 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教师先从课文的内容入手, 分别让学生梳理课文开头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从最后的内容中, 梳理出“作家眼中的天窗”, 而后反推回去, 让学生理解前面两部分是“孩子眼中的天窗”和“大人眼中的天窗”。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很快完成了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

课文的特色语言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优美, 尤其是以第5、7 自然段的语言特色最为突出。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先让学生在“天窗给孩子带来了什么”的阅读中, 个性化解读和体味, 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自由、有趣、想象……接着, 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 发现这两段话在表达上的相同点, 发现课文“看到+想到”的语言特色, 进一步体会如何通过各种手法将想象表达得更为丰富。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8篇

(学习第二自然分节后的学生的整体阅读)

老师:学生阅读真的很好,现在老师测试大家,好吗?

健康:好的。

老师:谁能谈谈我想做的文字?

健康:我想提一下他的父亲用水桥给水壶倒水,水溅出来,倒在田野的山上。

老师:哦,原来的小女孩正试图着陆。那么,在文本中写什么语言我想做呢?绘制图片,再次阅读。 (学生阅读,老师会用课件展示案例)

老师:找到真正准确,想想,小女孩怎么会这样的感觉?如果你是一个小女孩,并在同一张桌子上读出你的感觉在这个时候。

老师:你找到一个好同学吗?推荐阅读我们,说一个理由你的建议。

健康:我推荐王明,因为她读的时候声音很轻。

老师:为什么声音这么亮?

1:因为帮助我父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因为小女孩帮爸爸    爸爸很高兴做事情。

老师:掌声欢迎王明大家读一读。 (健康王明凡阅读)

健康:我推荐李丽,她正在读书,感觉很开心。如果我是一个爸爸,我一定很高兴。

老师:掌声欢迎李丽大家读一读。 (Born Li李凡阅读)

老师:我的文本为什么这样?你知道吗?可以描述我为什么这句话画一幅画,然后小组的学生们读了呢? (旁边的老师在拨号开始报告交换)

欣赏:在这部分设计中,老师“我想做什么和小女孩怎么办?如果你是一个小女孩,和同一张表在这个时候读你的感觉作为起点,领导学生阅读自己彼此,互相补充,在推荐的阅读将是学生的语气和心情的理解深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点火器,学生体验到这个过程的阅读体验成为一个保险丝,最终学生对文字内容和角色显示一个五颜六色的烟花。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9篇

一、自主探索的内容:你能找出哪些计算25+4=?的方法。

二、活动要求:

1、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或者计数器等动手来摆一摆、拨一拨。

2、也可以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画一画。

3、把自己的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交流完毕后请举手告诉老师。

三、设计意图:

1、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后,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探索算法的学习经验,能够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对于计算过程的叙述也比较清晰流畅。

2、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在汇报计算方法时,给予学生明确的听的要求,听完过后“我有复述”组内加1分,“我有评价”加2分,“我有补充”加3分,“我有疑问”加4分。

四、课堂组织注意事项:

1、分布出示活动要求,先出示前两点活动要求,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出示后两点要求,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在独立探索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巡视到位,一是督促对个别学具拿在手里玩的学生批评,二是对学生不规范的做法、画法、写法进行及时的纠正,三是寻找学生好的计算方法,为汇报计算方法环节做铺垫。

3、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时,注意培养学生听的习惯,鼓励学生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学习他的好的计算方法,并做出评价和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4、注意学生在汇报时语言的规范、完整,对于学生不准确、不完整、不规范的说法可以先请学生纠正和补充,学生纠正和补充不到位,教师要及时的引导补充,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0篇

师:七个生字不一样,仔细瞅瞅,有的地方还挺像。你们也来看一看!

生1:我觉得“一、二、三”长得像!它们可能是三胞胎,因为它们都只有“一”。(学生不知道“一”的笔画叫“横”,用手比划)

师:你可真是火眼金睛。老师告诉你,这一笔(做横的动作)叫做“横”。大家都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一”,再念一念。

生2:老师,我发现这三个字挺有趣,“一”就是一个“横”,“二”就是两个“横”,“三”就是三个“横”,又好记,又好写。

生3(迫不及待):老师,我发现这三个字虽然都有“横”,但是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

师(竖起大拇指):真了不起,同学们,快用我们明亮的眼睛仔细看一看这三个字,到底哪一横长,哪一横短。

生4:老师,“二”上面的横短,下面的横长。

师:看得准!大家和他一起书空--“二”第一笔横短,第二笔横长。(学生集体书空)

生5:老师,“三”上面的两横短,下面的横最长。

师:再仔细看一看,上面的两横一样长吗?

生(仔细观察)

生5:老师,我这次看明白了,上面的两横也不一样长,第二横比第一横略短一点。

…………

赏析:“一、二、三”三个字看似简单,却会在学生的书写中呈现不同的难度。比如,三个横的不同长短就是书写的一个难点。本片段中,教师以“七个生字不一样,仔细瞅瞅,有的地方还挺像”引发学生细致观察的兴趣,“一、二、三”集中对比,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横上,教师在学生观察交流之后的有效点拨,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充分夯实了学生识字观察的基础。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加强倾听能力训练, 让学生会听

一年级孩子年幼、好动,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在语文课上要让他们学会倾听, 养成倾听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专门的“倾听”训练。

(1) 听后复述。上课时倾听同学的回答, 并能简要复述;倾听一段话, 复述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当然, 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倾听内容。复述同学和教师讲过的话:“刚才同学说了什么, 你能再说一遍吗?”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来检测学生倾听的效果。

(2) 听写训练。教师在听写练习时一次念2个或者3个拼音或者词语, 要求学生在听过2~3次之后一次性写出来。在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 则增加教师读词语的个数, 缩短“听”的次数。数次之后, 学生的倾听能力明显提高。

(3) 听读训练。倾听教师的范读、同学的朗读、录音机朗读, 当然, 每次倾听都有明确的倾听要求。比如:在教师朗读中, 哪个句子特别吸引你?听着朗读,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又如:你听出他朗读的错误之处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倾听不仅用耳朵, 还得用心、用脑, 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4) “传话”游戏。课堂中穿插“传话”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它轻松有趣, 能拂去学习的疲劳, 短短的2分钟往往能让学生集中心智, 侧耳倾听。“倾听”一词的意义就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专门训练, 初看像是浪费时间, 其实它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优化倾听内容, 让学生爱听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本来就容易分散, 如果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就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倾听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好有差, 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潜能生, 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 无论是说得语无伦次还是清楚明白, 教师都要专心倾听, 不能有半点的不耐烦, 更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 还要善于引导孩子参与讨论, 营造倾听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 应根据小孩子的年龄特点, 用童声、童趣, 丰富的故事优化倾听内容, 营造倾听氛围, 培养提高学生倾听能力。

三、加强倾听习惯培养, 使学生善听

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靠模仿、激发兴趣和集中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它的养成是一个慢慢地生成过程, 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复。因此, 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把倾听的养成教育贯穿始终, 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用多种策略来促使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1. 利用儿歌引导

“好动, 坐不住”是低年级儿童的天性。如果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或注意力不集中, 全靠教师严厉的批评教育, 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也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 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我们可以把倾听的习惯、要求及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学会倾听, 需要安静。一要专心, 二要耐心, 三要细心, 四要虚心, 五要用心。心心相印, 伴我成长。”“眼睛认真看, 耳朵注意听。一心不二用, 做个好学生。”“谁的眼睛亮?谁的耳朵尖?谁的声音最响亮?”用这样的儿歌配上几个简单的动作, 来做课间操, 既能唤回学生分散的注意力, 又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教会学生倾听。

2. 多表扬、多鼓励

在“听”的培养中,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 让学生及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通过“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我要表扬的是……”等激励性的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及时肯定学生在倾听方面取得的成就, 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如果长期坚持, 学生肯定能养成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3.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适当的考核奖励机制能激励学生认真倾听。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我制作了一枚“倾听小星星”的印章, 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我就在他们的“课堂星级评价表”上盖上印章。每周定期召开专题班会, 对这些学生提出表扬。每月对学生进行考核:印章多的学生就授予“倾听小星星”, 并颁发奖状, 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还可以推荐参评学校星光学生评选。这种有效的评价手段, 激励了学生的倾听热情,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孩子自控能力强弱, 直接影响倾听的效果。培养自控能力, 改善培养学生倾听习惯, 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实践经验循序渐进。教师教育孩子切忌高高在上或对立、顶牛。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无论是同年龄孩子或是同班孩子, 都各有各的特点, 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 他的心绪和所思所忆, 也因时间、地点、环境、年龄而各异。对此, 我们都要有足够的认识, 但是也不必为此过分着急。因为一般儿童的通病, 也正是我们施教的依据。只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不放过每一个时机, 严加训练, 持之以恒, 自控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增强起来, 加强自控, 注意训练, 养成习惯, 从而在习惯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2篇

健康:我看到几个骑手骑在野生公牛的背上,只有两三秒钟掉下来。

老师:这种牛是什么?

健康:是一种野生的大头发。

老师:牛的野生大头发怎么样?你能从文本中找到一些词吗?

健康:疯狂跳起来

健康:像疯了,无处不在跳跃。

老师:面对这一个牛车手有不同的表现。读取阅读的文本。

学生从圈画

与交流

健康:其他骑手跌倒,只有一个骑手坚定地骑在牛的背上

老师:你读,读,让我们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区别。

健康评估

健康:我认为这头牛就像一只小羊,那不是凶猛的(大家都笑)

老师:那么你来凶猛,让我们再次来享受野牛疯狂。

健康:阅读

老师:这只牛真的很强大,几乎所有的车手都被打败了,只有一个人的冠军,牢牢地骑在牛的背上。你想给他发一些东西吗?

健康:我认为他精湛的技能我送了这个词。

健康:我想他是骑牛的高手。我把主人送给了他。

老师:我也想发几个:高技能!

健康:我想他太多了,我想向他发送掌声。

老师:是的,看看,体育场周围的人们在做什么。

健康:为他鼓掌。

你只是赞美吗?当然,有更多的欢呼和欢呼。体育场周围的人真的是:

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美妙的骑牛游戏。

让我们一起阅读,再现令人兴奋和快乐的场景。

-------------------

老师:这么优秀的技术怎么来?

健康:一次从牛回来几千次。

老师:你怎么理解的?

健康:这个骑手练习了很多次,每次从牛回到秋天。

老师:失败了他没有气馁,或再次练习。

健康:我觉得他很勇敢,不怕困难,勇气 老师:从失败中学习,硬训练基本技能。

健康:我想他打破了,还是会继续练习。

老师:如何成功没有挫折,看着他,是最好的例子。他终于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在人们的赞美。

看,他的成功还吸引了一个小女孩惊讶的眼睛,看到她拿着花来了?她说了什么?

小女孩说。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3篇

师:小朋友们,我们怎样才能把本课的6个生字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生1:“大”字多一横就是“天”。

生2:“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生3:“人”字加两横也读“天”。

师:很好,这都是利用熟字记忆生字的方法。

生4: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字,这里面就有“天”。

师:生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见它们。在生活中识字可是识字的重要方法哟!

生5:老师,我昨天在家预习的时候,妈妈查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站着的人,人头上有一个方框。妈妈说那就是古时候“天”的写法。

师:你懂得可真多!(出示“天”的字理图)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

师:老师这里还有“天”这个字的字理演变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6:“天”还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无”,“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

师:受你的启发,老师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无”换一笔变成“天”。

师:同学们都是识字高手,一个“天”字就找到了这么多识记方法。

赏析:识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发掘多种识字方法,再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动交流,识字的多元化方法、多元化途径得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此环节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4篇

师: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读这首儿歌: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爱护小青蛙,好让禾苗不生病。

师:(出示“清、睛、晴、情、请”)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青蛙给我们带来了五只小蝌蚪,你能读读它们的名字吗?师: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几个字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们小组发现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这五个字:把“青山”的“青”加上一个“目字旁”就是“睛”;把“青草”的“青”加上一个“三点水旁”就是“清水”的“清”;给“青”加上一个“日字旁”就是“晴天”的“晴”;给“青”加上一个“竖心旁”就是“事情”的“情”;给“青”加上一个“言字旁”就是“请坐”的“请”。

师:你们真会记生字。给学过的“青”加上一个偏旁,就是今天要学的字,这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你们简直就是识字大王,不仅记住了生字,还能总结识记生字的方法。其他小组还有哪些认识字宝宝的好方法吗?

生1:老师,我发现这五个字加这些偏旁是有原因的。“清水”要有“水”,所以“清”是“三点水旁”;“晴天”有太阳,所以“晴”是“日字旁”;“睛”表示“眼睛”,所以是“目字旁”;“情”和心情有关,所以是“竖心旁”;要用嘴说“请”,所以“请”是“言字旁”。

生2:我们小组用编儿歌的方法来识记这五个字。(师生共同修改这首儿歌,修改完的这首儿歌为:“日出天气晴,河水清又清。眼睛明又亮,事情要分清。来客要说请,从小讲文明。”)

师:这些字不但读音像,而且长得像,但它们的意思却不同,为什么呢?

生:偏旁不同。

师: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们叫作形声字。如“睛”,我们把“青”叫作声旁,帮我们记住读音;“目”我们把它叫作形旁,它帮我们辨字义。 (出示小儿歌: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领着孩子们朗读,并让孩子们细细体会。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从而学会方法、学会学习。这一部分教学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识字方法,并运用方法自主识字。渗透“发现”的意识,如观察偏旁、主要部首、字音等。接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识字,达到巩固识字方法的目的。最后,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方法,并运用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后,我又拓展了学习内容,以“其他小组还有哪些认识字宝宝的好方法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积累和运用,同时让学生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走到哪儿都能找到自己识字的内容,体现新课标中大力提倡的生活中识字的观点。最后出示的儿歌,引导学生感知形声字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阅读,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从而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5篇

片断描述:

师:这是一个土豆, 今天吴老师要请同学们切一切。请看大屏幕, 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 (视频演示)

师:来, 动手试一试!

师:摸一摸, 你切出来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变平了。

师:说得真好!切之前是一个凹凸不平的面, 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平的面。

师:接下来, 将切出的平面朝下, 像这样, 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次。 (视频演示)

师:你们也试一试!

师:切了第二刀, 这时有什么变化?

生:两个面相交, 出现了一条边。

师:真会观察!这条边在数学上叫做“棱”。 (齐读)

师:现在, 我们将前面朝下, 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 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 (视频演示)

师:同桌合作 (切不动可以站起来) 。

师:切了第三刀, 这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又多了两条棱。

师:还多了什么?

生:多了一个平面。

师:还有呢?

生:还多了一个角。

师:这个角在哪里?你能指给大家看吗?

师:其实这是一个点, 我们一起来指一指。

师:数一数, 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生:3条。

师:像这样由3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顶点。 (齐读)

我的思考: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 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吴老师巧借一个土豆,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性地认识了面、棱和顶点。

理解面、棱和顶点, 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关键性作用。课堂上, 如果仅仅让学生面对现成的教具或学具, 学生得到的经验是肤浅的、模糊的, 也是不深刻的, 是一种“伪经历”或“被经历”。而让学生动手操作, 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第一刀切下去, 学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 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 数学上的“面”有别于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 增加了一个面, 两个面相交形成了棱, 立体图形中的棱不同于平面图形中的边;第三刀切下去, 又多了一个“角”, 我们知道, 同一平面上,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角, 而在三维空间里, 相交的这个“角”叫做“顶点”。一个普普通通的土豆, 在教师的引导下, 面、棱、顶点逐个被神奇地创造出来。

对策一、注重片断教学设计 第16篇

师:是呀,多着急呀!快来看看乌鸦是怎么做的吧?(播放视频)同学们,谁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乌鸦正在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呢。

师:“正在”这个词用得好。

生2:我看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

师:你观察很仔细。

生3:我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师:同学们,你们的观察力可真厉害!那一个一个放是怎样放呢?请大家用自己的一只手当乌鸦的嘴,另一只手当瓶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吧。大家快来试试吧!

(学生做动作)

师:乌鸦你那么渴,又飞了那么远的路,多累呀!快别放了!

(学生不停)

师:你真是一只坚持到底,不肯放弃的乌鸦!

师:在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

生1:水升高了。

师:那是什么样的,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手势逐渐增高)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生2:渐渐。

师:渐渐的意思是什么?

生3:就是一点一点,慢慢的。

师:谁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生4:小树苗渐渐长高了。

师: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呀!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指导读)

想想乌鸦喝到水的高兴,再读一读!

师:同学们,乌鸦为什么会用这个办法呢?

生1:因为他看到了小石子。

生2:因为他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师:是呀,这只乌鸦多么善于观察呀!快来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第2自然段。

师:老师也想读。乌鸦看见旁边有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许多”小石子,没有它不行吗?为什么不行?(几个不行吗?)许多是多少呀!这么多够不够,再加几个够不够?这回够不够?原来,要这么多小石子呀。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一读吧。(指导读)《乌鸦喝水》课堂教学实录设计

赏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识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变为自愿地学。在指导学生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优劣,创设出来的动画情境,直观展现了课文内容,随着一幅幅动态、形象的画面,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感悟乌鸦的智慧和耐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用这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地满足了学生渴望探索的心理需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分析,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思维。

上一篇:多功能的文具盒作文下一篇:那些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