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

2024-07-27

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精选13篇)

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 第1篇

听课笔记《再别康桥》

授课人:廖金燕老师 授课时间:2016.12.29 授课班级:118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悄悄地他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他虽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觉得他以三十五岁的年华“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的闪现而更显其闪耀。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深情吟唱——《再别康桥》。

2、创设形象情境

介绍了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写作处境。

课件投影:多媒体课件展示康桥风光、剑桥大学。

二、诗意朗诵,领悟诗情

1、欣赏配乐朗诵,从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感受和心境,感受诵读的魅力;

2、集体朗读。然后请个人起来朗读。(注意节奏、快慢、高低、重音轻音等技巧。)

3、在诵读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谈谈朗读体会。

二、朗读《再别康桥》:

请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学生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请同学朗读,同学们一起读。

三、鉴赏品评

(一)、每小节分析,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去彩。

问:不管来还是走,都是轻轻的,这是为什么? 答:不忍打破宁静而和谐的康河,忍破坏这份“宁静美”

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问:这一节情感是怎样的? 答:愉悦的

问:作者为什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而不是朝霞中的或其他时间的?

答:夕阳是温柔的,夕阳染红了新娘的脸庞,更体现的新娘的羞涩。

问:作者为什么把金柳比作新娘,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柳垂下的感觉像新娘的羞涩

问:都说红花绿柳,为什么作者要说金柳? 答:因为在夕阳下

问:在中国古代柳意味着挽留,不仅作者舍不得离开康桥,连康桥的柳都在挽留他,“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给作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里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作者的心情,请同学说一说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答:“荡漾”康桥的一草一木在作者心中都很美好,作者把对康桥的喜爱融进了作者的整个胸怀,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不管什么时候,在作者心中康桥河畔的金柳都是最美的新娘

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问:这一节情感是怎样的? 答:轻盈,无拘无束

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水草的,你有什么感受? 答:在水底招摇,这里的招摇是褒义词,表明了水草在水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表现了水草的轻盈。使一幅图变成动态的画面,同时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与象征。

问:“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作者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而在康桥可以实现作者的愿望,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愿意做水草。水草本不是特别的事物,可是在作者心中如此美好,是因为作者在水草中灌注了自己的感情。水草本无情,有情的是人。

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问:“彩虹似的梦”有什么特点?

答:在康桥的生活很美好就像彩虹一样,然而彩虹却瞬间即逝,作者把在康桥的生活比作梦,梦醒了,告别却更难。只看诗,我们就能知道塘水五彩斑斓,非常漂亮,如此景色更加舍不得告别。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问:“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中的“在”字有什么含义? 答:化虚为实,就像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者似乎忘了他就要离开,想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作者有些乐极生悲,从第五节到第六节有巨大的感情落差,作者从幻想回到现实,而他马上就要离别,难掩心中的失落,心情瞬间就低落了下来。

问:“悄悄”是无声的,“笙箫”是有声的,为什么要写“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答: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发不出任何声音,连夏虫都感受到了他的悲伤,沉默了。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问:作者为什么要悄悄的走?

答:他再次回到康桥的时候,康桥已经不是原来的康桥,而他也不再是原来的他,所以他不想打破这一片宁静,在他心中康桥是最美的。

问:“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潇洒

(二)、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2.语言方面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

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五、诗歌感情走向

难舍难分-爱慕眷恋-深深的依恋-永久的依恋-热烈激动-低落无奈-依依惜别

六、小结本文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考点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会正确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

七、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随堂评注:语文课让学生们独立思考非常重要,所以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让孩子们善于交流和沟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重要的还是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 第2篇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情绪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述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述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情绪并不矛盾,正是正因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 第3篇

有两句话我们不应忽视, 其对于我们把握《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在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前三年……我决意去外国时是我最难受的表示。”

一是1928年9月徐志摩致恩厚之夫妇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 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

“去外国”是指1928年6月-11月徐志摩与王文伯经日本前往美欧的那次旅行。“故地重游”是指1928年秋天徐志摩曾专门回到康桥。是什么原因使诗人难受到要去外国才能解脱?解脱为何非要到故地——康桥“再寻旧欢”?

志摩的婚恋生活

徐志摩自己说过:“我这一生的周折, 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因此, 了解徐志摩的婚恋生活, 对理解《再别康桥》的感情指向至关重要。

在徐志摩短暂的34个春秋中, 共有过两次婚姻:1915年10月与张幼仪的婚姻 (1922年3月离婚) 和后来与陆小曼的再婚。但是, 令他一生苦苦思恋和追求的却不是以上两位女性, 而是被称为“一代才女”、“美艳如花”的林徽因。

与陆小曼的婚姻生活。徐志摩置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于不顾, 以极大的气魄和勇气与陆小曼于1926年10月结婚, 但不久就陷入了苦恼。因陆小曼仍积习难改, 又与翁瑞午关系暧昧, 而且染上了吸鸦片的嗜好, 阴阳颠倒, 百事不理。

1927年8月27日, 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受朋友怜惜与照顾也得有个限度, 否则便有界限不分明的危险……”这里暗指陆小曼与翁瑞午的交往, 此时社会上已经对陆、翁的关系风言风语。

1928年春节前后, 徐志摩在日记中写道:“受的出发点不定是身体, 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厌恶的出发点, 也不定是身体, 但厌恶到了身体也就厌恶到了顶点。最容易化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1929年3月5日徐志摩致恩厚之的信中说:“上海生活味同嚼蜡, 有时更是可恨可厌, 但要拂袖他往, 却是难于登天。”其中已流露出对陆小曼的厌烦, 对爱情的失望、无奈。

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前三年, 你初沾上习的时候, 我心里不知有几百个早晚, 像有蟹在横爬, 不提多么难受。”……

从以上徐志摩的话中可以看出, 1928年出国之前, 徐志摩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婚姻已出现了严重危机。朋友们都劝他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以摆脱恶劣的心境。“这次出国并无必要, 可说纯粹是为了躲避家庭的烦恼。”胡适曾在《追悼志摩》里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 他承认失败, 他有一首《生活》的诗, 诗的情调, 暗惨得可怕。”

康桥之恋。1920年秋, 为追求罗素足迹的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 来到康桥。这期间他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出身书香门第, 其父林长民曾为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 也是位十足的书生逸士, 曾写出了“万种风情无地着”的名句。林徽因自幼耳濡目染, 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 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韵致, 又有西方女性的热情奔放。她的绝艳美貌和高雅气质令徐志摩一见倾心, 林徽因对徐志摩也非常“喜欢和敬佩”。两人经常同游康河, 欣赏两岸的美景, 同听康桥的晚钟。“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悲声的叫我, 亲我, 摇我, 咂我……”林徽因也在《无题》中隐约透露了当年他们的交往情景:“登上城楼, 更听那一声钟响。”徐志摩越陷越深, 日夜思念林徽因。他在给林徽因的情书中写道:“我爱你。自从我第一次到你家, 你那样优雅、大方、亲切地接待我时, 我的命运之神就在我耳畔大声叫着:就是她, 你那另半个灵魂。”

但是, 林长民并不愿意徐志摩成为自己的女婿, 他更欣赏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林徽因也因“少年时代的家庭阴影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 她深知母亲被冷淡的痛苦和‘家庭战争’的可怕。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徐志摩的爱情, 离婚会让张幼仪陷入痛苦的深渊”。为了避开徐志摩, 林长民于1921年10月突然携林徽因由英赴法, 并旋即回国。这时的徐志摩已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要求, 并刚刚把她送往德国, 尽管遭到了父亲徐申如的坚决反对, 也遭到了恩师梁启超的训斥, 但他毫不退缩, 据理力争:“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 我幸;不得, 我命, 如此而已。”当他满怀欢喜之情来找林徽因时, 她却突然离去, 使徐志摩万分失望和痛苦, 他也很快回国。

在康桥与林徽因从相识到相恋的日子, 成为诗人一生最幸福最留恋的时光,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 一直伴随着他, 终生难忘。徐志摩一方面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一方面又说:“我友!知否你妙目——漆黑的/圆睛——放射的神辉, 照彻了/我灵府的奥隐, 忧如昏夜/行旅, 骤得了明灯, 刹那间/周遭转换, 涌现了无量数理想的楼台……” (林徽因“眼睛乌黑明亮, 顾盼生辉”) 由此可见, 徐志摩的眼与其说是康桥教睁开的, 不如说与林徽因的康桥初恋使他开始了人生的觉醒, 产生了追求和理会发现它们的明显差异。诗人第一次到康桥, 是怀着找寻改造世界, 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而来, 充满自信, 积极主动, 因此诗歌主要赞美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和对自己的启迪之惠, 充满感激与留恋之情, 基调是深情的;第二次到康桥, 是为了躲避与陆小曼恋爱而引起的风言风语和尴尬, 因为“是临时逼出来的”, 因此文章多是对康桥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笔调是亲切的、轻快的;《再别康桥》是在诗人感情出现严重的危机, 怀着寻找旧欢痴想的背景下第三次来到康桥而写的, 此时此刻, 物是人非:自己身心疲惫, 而林徽因和梁思成已于1928年3月结婚, 诗人昔日心中想。从此, 康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抒发对那段恋情的留恋和伤感成为他诗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先后写了许多诗文, 表达对林徽因的爱:1924年4月, 发表《鬼话》, 向世人公开表露他对林徽因的呼唤;1926年5月, 发表著名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到你的波心”;1931年他又为林徽因写了《你去》,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 我爱你!”……就是诗人的去世, 也与林徽因有关 (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 徐志摩乘“济南号”飞往北平, 10时10分, 飞机到徐州机场卸装邮件时, 他忽然感到头痛得要命, 不想去北平, 但一想到晚上要参加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会, 便忍痛继续飞行, 下午2时左右, 飞机在济南附近上空失事, 诗人意外身亡) 。

由此可见, 康桥恋情在徐志摩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徐志摩康桥诗文对比。在诗人短暂的34岁生命中, 先后三次到过康桥:1920年9月—1922年9月, 第一次来到康桥, 归国后写下了《康桥再会吧》、《康桥西野暮景》、《康河晚照即景》;1925年3月—7月, 第二次来到康桥, 归国后写了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6月—11月, 第三次来到康桥, 归国途中写下了《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康桥诗文, 大多描绘了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 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这些诗文, 就的女神如今已成为别人的新娘, 徐志摩的心境可想而知。《再别康桥》与其他康桥诗文比较, 更委婉缠绵, 在深情的赞美中, 流露出浓郁的哀伤和落寞。如果没有诗人婚姻的危机和康桥之恋的痛苦, 仅仅与康桥“再别”, 是不会如此哀伤的。

《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

1928年秋, 惆怅的徐志摩只身来到康桥, 故地重游, 往日的欢乐又浮现在眼前, 对那段美好的时光, 既无限思恋, 又无限伤感和无奈。《再别康桥》终于在康河梦一般的氛围中诞生。

《再别康桥》, 层次分明地勾画了妩媚的金柳, 就是林徽因的象征。只有这样理解, 才能把握“波光里的艳影”, 为什么不只在康河碧波中荡漾, 还“在我的心头荡漾”。也正因为“柔波”里有“艳影”, 诗人才愿做康河水草。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不仅描述了拜伦潭潭水的五彩斑斓和如梦般的幽美, 而且还暗示了诗人当年曾在潭边凝思, 充满对未来、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这里沉淀着天上的彩虹, 也沉淀过他对爱情美丽多情的梦。因此, 诗人要泛舟康河“寻梦”——寻找他往日的欢乐。康河妩媚依旧的景物触及了诗人的伤感情绪:惆怅、无奈、怀旧的种种感觉洋溢在他的心头。带着排解痛苦、寻找旧欢的痴想“轻轻地来”, 得到的是更强烈的痛, 诗人只好“悄悄地”离去。

我们在把握《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时, 除了联系诗人的婚恋生活外, 还要考虑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 即当时徐志摩、林徽因都已分别结婚, 都是有一定身份和影响的人物, 徐志摩即使要“寻找旧欢”, 也不便直接表白;即使他自己无所谓, 也不忍心伤害林徽因。他只能借景抒情——借眼前之景, 抒心中恋情。

因此, 《再别康桥》是诗人与自己隐秘的感情世界的惜别, 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寻梦时的落寞和惆怅, 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 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苦闷。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号为:07CSHJ04) 1926年,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结婚。动人的康河:夕阳照耀下艳丽的河畔垂柳、绿油油的多情的水草、清澈幽美的拜伦潭和星光斑斓的康河夜景。但是, 诗人“并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妩媚的自然风光” (徐荣街语) , 而是通过对康桥的赞美和依恋, 充分表达了他对林徽因那段恋情的深深怀念和珍惜, 这在诗中已充分反映出来。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从字面上看, “垂柳”很难与“新娘”联系到一起, 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 就会明白:它只是一个表意之象, 诗人看到河畔那霞彩纷披的垂柳, 轻轻拂动着柔软的枝条, 是那样的柔美多情, 它多么像当年康河边上的林徽因——自己心中的新娘。因此, 艳丽

参考文献

[1].濮思明:《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安徽教育》, 1997 (7) 。

[2].汤登仲:《〈再别康桥〉备课三题》, 《中国语言教学》, 2003 (8) 。

[3].吴福辉:《徐志摩自传》,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4].韩石山:《徐志摩传》,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5].乐齐:《徐志摩经典》,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9年版。

《再别康桥》解读 第4篇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

第二节诗解读:用“那”领起回忆,极亲切直接,且音韵上响亮异常。谁人不知诗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谁人不知诗人对“那河”的爱恋?“那河”并不孤单,有“金柳”。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此为实景。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

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吗?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

第三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并未停留,他还看到了“软泥”、“青荇”,你看它们在干什么?“油油地”、“招摇”。有情人眼中无物不情!诗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诗人大受触动,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也甘心!

第四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由俯视转而仰观远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阴的遮蔽下表现出无限的美,变幻的美。诗人情感又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何等的美,所有的色彩,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的念想,全在“虹”上,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虹”这个意象上,绚丽至极。

“揉碎在浮藻间”,实意是:潭水因浮藻动而有纹,纹碎而多之状,诗人竟说是一潭揉碎。揉碎了却更美,因为每一个碎片都“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思绪由现实转而梦境。其实人在美景中不免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诗人之梦使诗如梦!

第五节诗解读:诗人,寻梦。

撑了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那平时不见的美/流连,忘返/有了星辉/和着星辉/在船里,放歌!

第六节诗解读:但我不能放歌!

“放歌”,又不能“放歌”,诗人情感在此有所纠结,是什么让诗人难以抉择?

原来有“悄悄”,有“沉默”。别离时的笙箫,怎会高歌,悄悄才是笙箫对诗人的体贴;夏虫也在体贴,康桥也在体贴!

此时诗人,怎能分清我是谁。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康桥,我是金柳,我是青荇,我是水草,我是那潭,我还是……我与康桥,情浓得合一,情浓得不舍。

第七节诗解读:是的,再美不过康桥,但我要别离。

我要悄悄的来,更要悄悄的走。我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结:全诗弥满在静谧安康、幸福留连,情浓浓、波艳艳中,诗人在幸福中,我们也在幸福着。美好的诗歌总给我们美好的感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256500)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第5篇

《再别康桥》这首诗宛如一曲动听的音乐。诗的开篇:“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在诗人徐志摩的心中“走”的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的原因。。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重游康桥,盼望找回往昔的美好回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就像是一幅五颜六色的水墨画。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词中充满了浪漫的风味,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诗人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歌是中国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著作,诗篇优美足以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所相媲美。这首诗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运用排比的句式,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犹存。诗人林徽因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腻的生活情状,因而显得沉着和平淡,但文笔间流露出的语言功底、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和作品中不经意的诗意营造,使她的诗篇让人品味起来更加优美细腻。

每当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望着挂满枝头的朵朵鲜花,便会有“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美丽诗句萦绕在脑海中。 这两首诗让我沉醉在其中,优美的诗句,使我爱上了春意盎然的春天,爱上了鸟语花香的人间,爱上了宁静的康桥。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第6篇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河,指流过剑桥大学的康河。徐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本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第7篇

今天,我挥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徐志摩作于1928年11月第三次欧洲之行的归国途中。当年7月底,作者重游康桥,往日在那里度过的幸福时光又重新回到心头,但是因为当时要急于见一个英国朋友,没有时间记录自己的感受。直到11月他从法国马赛归国,才记下了这段精神之旅。全诗以优美绝伦的意境,清新华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再现了剑桥的柔美,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深爱恋。其中的诗句更是让人深有感触。

《再别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与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与康桥融为一体了。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第8篇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没有争夺与血腥。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就让笙箫去演绎我沉默的离歌吧。

该是离去的时候了,再见!四季常青最翠绿的草坪、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温软、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带着草味的和风以及看天、听鸟、读书……所有的梦意与春光,再见!人生的春天,还有那个人。

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离去之时的忧伤落寞的背影,不想让你看到这忧伤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阳中,消失在地平线。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悄悄地挥手。告别时,留下完美的记忆。因为美,所以痛会多一些吧,所以,回忆会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还是苍凉,是的,薄暮时分,对着西天的云彩落寞地想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

终无言,是看透了繁华落尽,是明白了铅华洗净,还是一江春水的绵绵情思,一川烟雨的万般愁绪。

风轻云淡,优雅的身影遮不住内心的忧伤。

终无言,其实是爱到深处的寂寞。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5年(1928)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在轮渡上所写。

意境与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生成、“泛滥”,继而产生的激情总一发不可收;而被这种激情“煎熬”的、激励的、托起之后,也许就是千古的经典!《再别康桥》如何在那种环境中“出炉”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波光里的艳影”是不是勾起他对当年的旧梦,远去的缠绵或尽在咫尺的柔怀、感慨合二为一呢。潺潺水流之声,跃跃之荡之情怀,怎不叫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过,虽景依旧,却人事全非。重寻旧途、旧欢,已是枉然。于是“不能放歌”,诸绪隐隐,暂且沉默。然,春风已起何惧秋波!那观不住的激昂只能换一种角度或方式,一吐为快!此时的“沉默”也绝非“今夜的康桥”,也就是“今夜的康桥”,绝非是诗人他自己也就是诗人他自己。此时此刻诗人近乎全陷入对往昔之种种之中。当诗人俯首醒来,恍然自己是在告别,进而使得诗的尾巴上涂上了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此间“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几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与动,微动与被情动,活灵活现。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衬托出既朦胧又清晰的画卷。

注重文字的取舍、含蓄,注重艺术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惯用的“伎俩”。他往往很会利用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巧妙地将气氛、氛围、感情和意象融为一体;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与其互换,使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限于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意念、艺术形式上,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恋”而不“贪”,足能给人留下美丽的回忆,这大概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第9篇

第一节一连三个“轻轻的”使人浮躁的心顿时平静下来,想“轻轻的”欣赏这首诗。心无杂尘,诗中的意境便更容易在心中展现。夕阳西下,余晖洒落,给河畔的柳树镀上了一层金色,朦胧中,仿佛一位身姿袅娜的新娘。艳丽的红衣倒映在波光之中,诗人的心,也随着水波起伏,荡漾起离别的惆怅。他轻轻的挥一挥衣袖,向那西天灿烂的晚霞道别。诗中的美景一一在我的眼前呈现,诗人的情绪也在我的心头涌起。辉煌的景色衬托出离别的苦痛,诗人要离别这美丽的康桥,怎能不感到悲哀。

之后诗人发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愿望。读至此处,一股感动油然而生。在康桥,河流都是温润的柔波,即使做一条水草,诗人也心甘情愿。可见诗人真是恋极了康桥,爱极了康桥。

转眼就要离别,自然要触发诗人对往昔完美的回忆。晚霞倒映在潭水中,仿佛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康桥寄托着诗人年轻的梦,榆阴下的潭水,水中的青荇、浮藻,无不唤起诗人对过去追寻梦想的回忆。

诗人撑着长篙,驾一叶小舟,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象征着诗人昔日在康桥,纵情的谁寻自己的梦想,向青草更青出,梦想更深处漫溯,探寻。心中充满了年轻的豪情。读到那里,离别的伤感似乎悄然隐去,只留下梦的完美。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诗人又把自己拖回了现实。梦境幻灭,令人感到有些失落。心凝重了,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此刻仿佛在用心与康桥对话,向她倾诉离愁。

《再别康桥》三美 第10篇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2再别康桥 第11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年4月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赞美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再别康桥 第12篇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得云彩。—题记

康桥是一座牵引无数红女绿男对爱的向往得云梯。在伦敦多愁善感的雨雾里,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跳动着情得渴望。在那一场如梦得邂逅里,一个双眼眸动、纯净如莲得女子撑一把油纸伞缓缓从雾里走来。

康桥是寂寞的,独留下一篇苍白厚重的诗文和一段曾经惺惺相惜、刻骨铭心的爱恋。有人说林徽因转身的太绝然,连一句珍重道别都不曾给出。害得这个浪漫儒雅的男子一遍遍在康桥徘徊、找寻,随后无奈提笔让复杂筹措得心情全部浓进这字字痛楚得诗里。

我想林徽因又何尝舍得、情愿!这个满腹才华,打江南走出来的温婉女子心中必定也盛满了爱的蜜汁。她感性的连一次偶过得风都携满故事,却又沉静得有些残忍。林徽因虽接收了西方开放文化,但中国旧式的传统思想依旧扎根体内。她不愿去破坏一个家庭,哪怕它早已名存实亡;她也不愿意去伤害另一个乖顺的女人,尽管未曾谋面;甚至即便这个她深爱的男人愿意为她抛妻弃子,她也不会因此迁就!

或许上苍早就安排了这局无果的.缘分。他们彼此一见钟情,就像是康桥下的一株水草柔柔地荡漾着似曾相识地印记。那炉膛内地火一燃就是整夜,那手边的清茶一品就到天明。或许在徐志摩的心中,林徽因才是他注定地佳偶。他可以与她日日共话,从国事、历史、文化到个人生活。哪怕骤然地沉默,都不会略显尴尬。只相视一笑,便轻松了所有话题。

他们各自都是彼此的挚爱,却永世不得在一起。于徐志摩而言,这是他心中永不能触碰得一道疤,他把她当成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默默得藏在心底。他可以再爱得轰轰烈烈,也可以再为爱忙得焦头烂额。但每个寂寥得夜里,他心底呼唤得仍是她得名字;他笔下挥洒得仍是关于他们得曾经。

这个不甘寂寞得男人需要爱情得慰籍。但这种寂寞又何尝不是因为思念她而愈发深邃!尽管他们都在竭力的为自己内心的波澜找寻借口:他说他们得相遇只是一次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记。她说她情愿化作一片落叶,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看似绝情的言语背后却翻滚着巨大的深情与疼惜!

可叹得是,他为了赴她之约,却葬身于高空,落得个尸骨无存!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又或是前世辜负,今生还债?他短暂得这一程,生是为她生,死亦为她死。因为相识于她,他才从多年的浑浑噩噩中顿然醒悟,骨骼里得血液又渐流淌;而又因为爱上一段错情,他才生出诸多情愫,并带着遗憾英年早逝。我想那一刹那,他脑海里迸出得一定是这个明媚纯净、理智坦然得名叫林徽因得女子。

再别康桥作文 第13篇

人的一生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在世上其余的时间里,别人充当的永远是过客。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过客,有时是一个人离开,有时是一群人离开,我们会经历分别,我们会经历分道扬镳。

新灯旧客,巷子里的炊烟散尽了,人来人往,青衫依旧,再见你时,你依然是我记忆里的样子。我始终清楚你只是我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过错。其实我都懂,但我怎能应和。

康桥邂逅,你是人间四月天。伦敦的雾伴着康桥的涟漪与氤氲,初见你时,你相貌俊朗,才情四溢,我们一起读诗背诗,在你俊朗的外貌和才情的吸引下,我仿佛听见了心跳的声音,我第一次读懂了什么叫柔情,什么叫忧郁。我的父亲林长民经常到欧洲各地讲学,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既孤独又寂寞。热情而浪漫的你,让我的生活充实起来,让我看见了阳光和色彩。

在河畔时,你对我说:“徽因,我的父亲想让我出国留学,是想让我将来进入金融业。可是徽因,我和你在一起时,我的脑子里都是诗句,我以后要做一个诗人,一生一世都要为你写诗。”我想,这是我长这么大听过最美的话了。

可是我没有料到一九二一年,我的父亲将我带回国了,从英国回来的那一年里,我的心被万里之外的康桥牵动着,我想来到你的身边。可是我别无选择,我的身份不允许我这么做。于是我只能把你的信揣在怀中,用心告诉你,不是我没有来,只是我无缘留下。

一场飞机失事永远的带走了你,我把飞机的残片挂在卧室的墙上,多少个日夜,我轻读着你的信,任泪水流下,我想念你!

上一篇:B6_地势和地形教案示例下一篇:推荐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