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

2024-05-26

课文《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课文《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 第1篇

四年级语文课文我们的手课后练习题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彼(bǐpǐ)此 帆(fánfān)船 飞翔(xiángyáng) 星辰(chéncén)

二、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移植 移动 移民 转移

1.他的.目光一直跟着小金鱼游动的方向( )。

2.这次罕见的心脏( )手术非常成功。

3.去年,罗小小随着父母( )到加拿大定居了。

4.等候多时,目标都没有出现,警察只好( )了调查的方向。

三、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你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四、把下列词语填到合适的括号中去。

著名 繁华 穿着华丽 衣衫褴褛 万紫千红 富有诗意

( )的大街 ( )的老人 ( )的绅士

( )的诗人 ( )的语言 ( )的春天

五、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

我们的 ,是 ,在 和 之间 。

我们的 ,是 ,在 和 之间 。

课文《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 第2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4.体会“手”所象征的感情,进行仿写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小手,看看你们的小手像什么?再想想我们的手都能做些什么啊?(写字、画画、翻书、叠被子、系鞋带……)再想想爸爸、妈妈的手能做什么?手的功能有很多很多,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完课题后,想一想“我们”的手应该是指哪些人的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出示课件,听朗读录音后集体读。

2.出示课件,认准“幸”“星”“彼”“帆”“翔”的读音,掌握“传递”“跨越”等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找“手”都是什么?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读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后说我们的手起到了什么作用。介绍“我们的手,是电线”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2)指名读第二小节,想,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桥?起到了什么作用?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自己对“我们的手,是桥”的体会。

(3)齐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又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

3.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要求学生简单说一说,课后再仿写。

四、品读课文、学习“暗喻”

1.全体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观察,它的每一小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每小节都有“是”字。)谁能把“是”字换掉,看看句子的意思和感情变没变?然后介绍这是比喻句中的暗喻。暗喻的一般格式为“甲是乙”。

2.读了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呢?谁来读一读?然后感悟手是电线、桥,船,小鸟,传递着友好,真诚,快乐。

五、拓展阅读、升华感情

出示课件,读《母亲的手》,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出示课件,进行课后练习。

2.回去把这首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3.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续写一段。

板书设计:

电线

我们的手 是 桥 传递情感

课文《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 第3篇

这样一首儿童诗该怎样教?赵镜中教授曾说过:儿童诗教学应着眼于培植孩子诗意的眼光———用“童稚的、诗人的眼光”打量世界。基于这一认识, 笔者着力进行了如下课堂教学。

环节一:给学生一双飞翔的翅膀

(学生初读, 整体感知后, 师配乐朗读。)

师:请闭上眼睛———来, 让我们静静地听, 美美地想, 也许, 这首诗会带给你们许多惊喜。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板书:想象)

生:我好像看到了我们的手变成了电线, 传递幸福的光;我们的手变成了桥, 跨越海洋;我们的手变成了船, 在心灵之海上航行……

师:想象可以让诗歌飞翔。想看到更多的画面, 听到更多的声音, 想到更多的事物, 就需要我们用心感受诗歌的语言, 因为诗歌的语言里藏着许多秘密。 (板书:语言)

【设计意图:童诗有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思维, 是孩童想象的“温床”。阅读童诗可以让孩子像彼得·潘那样, 永远有着孩童般飞驰的想象, 永远拥有一双飞翔的翅膀。教师配乐朗读, 为学生营造了美丽的“诗境”。】

环节二:给学生一双智慧的眼睛

秘密一:诗歌的音乐美

师:好的诗歌是一首悦耳的歌。请看大屏幕, 读读标红的字, 你发现了什么?

(PPT呈现全诗, 将“线”“间”“船”“帆”“桥”“鸟”“亮”“翔”变成红色。)

生:它们很押韵, 读起来感觉很舒服, 很好听。

师:诗歌一押韵, 读起来就朗朗上口, 就像美妙的音乐。读读看。 (板书:押韵)

(生饶有兴趣地练读)

【设计意图:学习儿童诗, 最基本的途径是从诗歌的语言入手, 在引导学生读诗、赏诗中发现诗歌的“秘密”。唯有这样, 学生才会深切地感受到童诗之趣, 童诗之妙。怎样让学生喜欢读诗?当学生发现诗歌语言的秘密———押韵, 他们就会喜欢读。】

秘密二:诗歌的绘画美

师:好的诗歌还是一幅画。咱们以第一节诗歌为例, 细读慢赏。

1.和同桌合作读, 边读边想象。 (PPT出示第一节)

生1:我们的手———

生2:是电线。

……

2.抓关键词、句, 切己体察, 潜心涵泳。

师:牵过爸爸、妈妈的手吗?什么感觉?

生:牵过, 感觉很温暖。

生:感觉我就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一根线, 一根割不断的线。

生:和爸爸妈妈牵手的感觉很幸福。

师:带着你的体验读一读。 (生读)

师: (聚焦关键词) 灯, 给人什么感觉?

生:温暖、明亮、光明、幸福……

师:那你一定知道该怎样读“让他们的幸福像灯一样明亮”。

师:来, 你来读一读。

师:读着读着, 你好像看到了?听到了?你的心里一定?

生:看到了幸福的一家子, 孩子在中间, 父母在两边, 他们手牵着手……他们还在幸福地说着话, 我感到心里很温暖。

师:你们觉得他们牵的仅仅是手吗?

生:幸福、甜蜜、温馨牵在了一起, 他们的心也牵在了一起。

师:孩子和父母的牵手, 在诗人的眼里是电线连接着的灯, 传递着幸福的光。瞧, 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一幕, 在诗人的眼里却如此神奇, 这就是诗意的眼光。 (板书:诗意的眼光)

……

【设计意图:采用“直通生活, 唤醒记忆”“切己体察, 潜心涵泳”“诵读体味, 触动心灵”等策略丰富了学生内心的视像与情感,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秘密三:诗歌的建筑美

1.师:请同桌分节一人一句对读全诗, 读着读着, 你会发现?

预设1:每一节都写了我们的手是什么, 干什么, 怎么样。

预设2:结构上相似。“我们的手, 是_______, 在_______之间_______。”

2.师:好诗的结构大致相似, 就像层层叠加的整齐、漂亮的楼房, 这种写法叫反复。 (板书:反复) 我们分组对应着读。每一组读一节, 一组一句, 轮读。

3.整体回归, 师生合作一唱三叹地读后, 学生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诗歌像楼房”的“秘密”再一次被发现, 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秘”的欢欣。】

环节三:给学生一支神奇的笔

师:我们的手还是什么呢?请仿照诗歌写一写, 看谁笔下的“手”最神奇、最美妙!

PPT出示:

“我们的手, 是_______, 在_______之间_______。”

(提示:花朵、彩虹、太阳、春风、春雨……)

生:我们的手, 是花朵, 在爸爸和妈妈之间传递着芬芳, 让他们的幸福像蜜一样甜。

……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秘”中习得写诗的“秘笈”:想象、押韵、反复。此外, 通过词语提示为学生“搭桥”, 唤醒了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 诗意表达已水到渠成。】

环节四: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1.检验诗意眼光。

师:诗意的眼光, 我们并不陌生, 比如, 我们刚才学的诗歌, 在诗人的眼中, 我们的手是?

(生回答略)

师:现在是见证“慧眼”“慧心”的时刻了。

(1) 读一读, 猜一猜。

出示诗歌:月光/依靠在门槛上/看我静静地坐着/写作业

读一读, 静静地想一想。淡淡的月光, 柔柔的月光, 让你想到了什么?

再出示:那深情的模样/真像_______ (母亲、妈妈……)

(2) 读一读, 议一议。

雾来了, 踩着猫的脚步。它蹲在腿上, 静静地俯瞰 (f俪k伽n) 港口和城市, 又往前走。 (《雾》美国桑德堡)

云是, 走动的鞋子, 走过高山, 走过大海, 走过很多地方。轻飘飘的鞋子, 走过的路, 一点痕迹也没有。 (《云》中国台湾

于衍鲲)

交流后, 师生小结:诗意的眼光, 需要智慧的眼睛、奇特的想象、灵敏的心灵……

2援修炼诗意眼光。

(1) PPT依次出示, 学生轮读。

童年时代要用诗来滋养。诗是一种特殊的乳汁, 童年的天真无邪与良知需要它哺育。诗是洁净的泉水, 可以洗涤落在心灵上的尘埃。———金波

与童诗交朋友的孩子, 爱幻想、思索、创造。

与童诗相伴, 童年生活更灵动、更有趣、更美妙。

(2) 推荐:《让太阳长上翅膀》《妹妹的红雨鞋》《四季小猪》等优秀诗集。

我们的手抄报创作组 第4篇

合作,合作,老师每次布置都说“合作”,但每个成功的范例都在考场上。这次合作不占“天时地利”,恐怕难成功。我们小组的四人一聚头,沈就对我嚷了起来:“哎呀,这么艰巨的工作还是你来干。”我忙在一边做“指导”:“不不不,让黄干,他语文好,字写得又漂亮。我嘛,在后面指导吴,并给予你们以精神上的支持。”“我更不行了,还是你来。”黄也推得很快。“不不,你来!”“你来,你来!”啊——我头都快炸了。

“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不如这样,这次我们每人都出,谁也别偷懒,然后,我们选一份最好的交上去。”还是吴有大将风范,说出来的话就是能服人。大家点头默许了。

五天后的一大早,大家又集合起来,拿出各自的报纸,互相传阅、讨论。“哦,沈,看不出来。这些竟出自你的笔下。”黄看到沈的样报,立刻夸奖起来。沈也不客气,立即接了上来:“哈,当然,昨天我可花了一整晚,翻阅了许多资料,参考了许多插图,这张报纸比任何一家报社的报纸都好。”我也很有兴致:“来,让我看一下吴的。哟,不错嘛,版面设计真是绝了。”

看样子,每人都在这报纸上下了功夫,内容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还是吴拿主意:“我们把各自的智慧合在一起吧。”我立即响应:“有道理,吴版面设计得很好,但内容得改一下。”大家都说“好”。

离交稿还有一天了,手抄报的雏形已经形成,我自告奋勇地担起了誊写工作。我忙了一阵,再看看我的作品,简直太棒了,署上大名就大功告成了。但谁来当组长呢?大家都沉默了。没想到我们竟遇上了比分配任务还困难的问题。当上小组长好啊,不但可以坐在那儿什么事都不干,还可以理直气壮地指挥人,事做成了,有老师表扬,这等好事谁不想?

良久,吴先打破了沉默:“我不当,还是你们三个中选一个吧。”“干嘛?”大伙都问。“这次我觉得我们真正合作了一次,我做的工作与你们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只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可不想最后的时候闹出不愉快来。”“是啊,这事不说我都忘了,算了,我也不争了。”沈也退了下来。“就是嘛,组长有什么好争的。”我与吴都笑了起来。吴最后总结:“合作就是合作,大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我们要的是默契,而不是组长。”

“哗——”一支圆珠笔飞快地在纸上划过。署谁的名,已经无关紧要。

(指导老师冒国军)

征稿

现在征集下一季(春季)的作文,话题:感动!截稿日期:2007年2月20日。希望早日看到你的大作哦!

《我们的手》教学反思 第5篇

桐城市东关小学刘绿林

《我们的手》是一首小诗,全诗共有四小节,以“我们的手”为线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手分别比作电线、桥、船、小鸟,表达对亲人、对朋友、对世界人民的关爱、友善和情谊。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美。诗歌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

这首小诗篇幅较短,文中的生字新词较少,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做摘录笔记的过程中,自学字词。学习课文第一节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小“金钥匙”读懂:“是”有时表示“像”的意思,它就是一个比喻词,这样的句子就是一个比喻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比喻词说几句话。由于弄清了它的意思,学生说起来很顺畅。诗歌贴近生活,阅读这首小诗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所见所闻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第一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插图,联系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相同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第二小节,引导学生结合时事谈一谈;第三小节,引导学生结合同学间的交往谈感受。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深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学生读懂课文,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写一节诗。学生写完后,小组和班级里交流,并让学生在交流后好好地改一改,回家后再认真地写一写。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谈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我们的手》教学反思 第6篇

1、设计课前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手的广大神通,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引入诗歌的学习:看看下面这首诗的作者还传递着怎样的情感。

2、指导朗读。初读,自由读,欣赏读,同桌互读,仿写后的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感悟,理解后再入情入境地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并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3、体验感受。欣赏诗歌的同时又是发挥想象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诗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感觉及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也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开来。如:教学第一节时,我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幸福,引导孩子们回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幸福画面。教学第三节时,我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友谊。从课堂实效来看,这些引导对于激发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仿写诗歌,寄托情感。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放些环节:一是含比喻词“是”的暗语的仿写;一是关于诗歌内容的仿写。仿写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我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学生兴趣浓厚,放写的诗歌也生动有色。

《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 第7篇

《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它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的等人性中美好的感情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手所象征的感情,进行仿照编写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你能具体说说我们的手能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手》。

2、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探究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记下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上标一标自己的新收获。

(2)展示读。

(3)读后评价。(或自评,或同学评,或老师评)

2、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传递彼此的问候跨越托起星辰欢乐地飞翔

(1)学生自由认读。

(2)自主、探究性识字。

三、精读课文,深化目标。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出示读书建议:?默读诗歌,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打上个小“?”。)

2、交流汇报。

(1)读过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哪个段落?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评价。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整首诗歌把我们的手比喻成了电线、桥、船和小鸟,那它还会是什么?请小组合作,再仿编一段,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感情。

2、小组展示编写。评价。

五、感情升华。

大家通过自己仿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他可以在我们之间形成一种力量,也可以表达一种感情和含义,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关于手的歌《手心手背》和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六、作业:

1、请你回去把这首诗歌献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继续完成仿编。

总评:

本诗歌内容浅显,却意境深远,为了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环节中采用了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给学生创造美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激起学生的感情。此外,在仿照诗歌续编环节中,让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 第8篇

读经,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经”。“经”的本意是绳子。

我们现在读的经,是一本一本的书,或者,是电脑和手机上的文字、图像与视频。古代的经,是竹简,就是把文字竖着写在一片一片竹简或者木简上,再用绳子把那一片一片竹简编缀起来,上端编缀一道绳子,下端编缀一道绳子。读书的时候把竹简展开,读过以后,把竹简卷起来。那穿竹简的绳子,就叫做“经”。反过来说,“经”就是绳子。

“绳子”叫“经”是很古老的说法。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一带,现在老年人仍然把“绳子”叫“经子”。“经子”一般是指细绳子,拉庄稼、绑木头的大绳子叫做“縆”(gēng),也写作“絙”(gēng)。年轻人一般不理解“绳子”是“经子”是“縆”,年轻人把细绳子粗绳子都叫做“绳子”,早已没有能力与兴趣分粗细了。其实我们正在言语间,消灭着祖国的“经”呀。

“縆”的故事竟然与人类的诞生有直接关系。这根古老的绳子,在《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那个经里(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事件),是女娲造人的工具呢,“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无始劫以来,天地不分,混沌一团,后来天地开辟了,却没有一般老百姓,只有神仙。那个女神女娲不知道是闲得难受,还是恶作剧,就想出最荒谬的一个主意:造人。于是,她用泥土捏了几个人,捏了一阵子,顿觉麻烦。那个懒婆娘就偷工减料,搓起一根大绳子,在泥浆里瞎搅一番。再把粘上泥浆的绳子抽出来,胡乱拧一气摔一通,从绳子上甩出来的泥疙瘩,也成了人了。那富贵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出来的,那贫贱之人么,就是女娲用绳沾泥浆糊弄出来的,叫做“縆人”———看来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泥土一般的“縆人”罢了。

西方的经(《圣经·创世记》)也说人是神用泥造出来的,人来自尘土,终归于尘土。人无论怎么武装自己,都是土里土气的,难以掩盖人的土的身骨。所以,那些身上有土气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没有土气的人,叫人不大放心呢。因为,那样的人离本原的人越来越远;人实在也没有什么可以傲慢的,本来就是泥土。所谓神,那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给泥土气质的人,注入灵气。人失去了灵气,就打回泥土原形了。在文明时代,这样注入灵气的过程主要是教育,人不接受教育,就失去灵气。我们读经,就是给自己的气质注入灵气,是为了知道人的本原,或者说是为了知道人的原型,恢复祖先的记忆与归宿,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时代,技术几乎要把人类的思想消灭掉,人类堕落到粗鄙田地,我们读经,为了去掉身上的粗鄙,恢复些许思想。尽管当代技术发达,却还没有达到纸的发明的意义。在纸发明和用以写字以前,人们把字写在泥板上,莎草上,佛经则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称为“贝叶经”。用帛和绢书写,太奢侈了,不是平民百姓享受得起的,外国人用羊皮或者牛皮书写。至于中国殷商时代在乌龟的龟壳上和牛的肩胛骨上用刀子刻字,那标志着一个最伟大的文明时代。而在竹简上写字,才是对中国文化有久远影响的大事件。“经”的意思,就来自在竹简上写字。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大概3000年,其中2900年的文字记录是古文,或者说,我们只有大约100年的白话文和简体字混杂的教育经历。读经,首先碰到的是认识文字的能力,会不会读书的能力。

二、“经”的现代涵义既丰富也驳杂

“经”已从古代专指的几本典籍,演绎为丰富驳杂的现代涵义。以下几方面,大致是“经”的演绎:

1. 布匹是在织布机上,通过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的。

纵线叫做经线,许多根,是等列布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穿过缯子和绳齿,固定在织布机上;横线叫做纬线,一根,很长,缠起来装在梭子(即机杼)里,梭子在经线上左右交织,引出纬线,经线和纬线通过缯子交织。经线相对不动,纬线来回穿梭。

2. 在中国文化中,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就是这样的意思。

3. 织布机上的经线是固定的,引申为经(书)不能增加一个字,也不能减少一个字,近乎神说的话。

所以,在文化中,经的地位是最崇高的。我们所说的“经典”,就应该是这样的书,如《五经》,佛经,西方的《圣经》《古兰经》等;经书,后来就是作为思想、道德、行为、文化等标准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

4. 一般老百姓说的“念经”,往往是指念佛经。

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部分,谓之“三藏”,极其复杂。大致来说,“经”是佛陀总说佛教根本教义的;“律”是佛陀对戒规威仪的教导;“论”是菩萨对经义的阐明。也就是说,“经”和“律”是佛说的话,“论”是菩萨说的话,是对佛说的话的阐明注释。通晓三藏的僧人,方可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5. 后来,“经”作为文化典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比经低的典籍,也叫做“经”了。

比经低一等的是“子书”,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即后来所谓的《四书》,其地位往往超过《五经》;对经的意思和思想注释的书,一般叫做“经传”或者“传”或者“注”,如朱熹的《四书集注》,在传统上,“传”和“注”的地位低于“经”;而后来一些比较通俗的文化,也叫做“经”,最典型的莫过于《三字经》。

6. 能够称得上“经”的文化,都是古典思想。

这些古典思想或者classics,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源头,理所当然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课程。这里勉强用一个外文词classics,是欲把文化或者教育体系中,中国的经和外国的经都能够包含在里面。因为,教育应该是用全人类的classics来教育人,不应该只是某一个国家的classics。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与民族的经,都属于全人类的classics。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有没有文化,甚至有没有道德,有没有思想,就看这个人有没有classics的教养。同样的,一所学校,尤其是大学,更应该是以classics为思想,而不是以当下的某个说法为思想。一所大学没有纵横classics的教授,就不能称为大学,没有接受过classics的人,也不能说自己上过大学。西方大学有专门的classics专业,能够在这个专业上说话的教授,都是人物;中国大学,以前伺候classics的人,乃有造诣的君子,地位尊崇。这个时代,伺候classics的人,业已落魄,因为classics不能直接赚钱。然而,即使在classics干枯的时代,也时有classics和伺候classics的人的风光。譬如:现在刮起的这股读经风,似乎要荣耀中国的classics和伺候classics的人。中国的classics(或者和外国的classics一起)不知道在这股小旋风的舞弄下,能不能有真正的狂野?荣耀国家的classics应该是常规性文化,不应该是一股风;另外,荣耀国家的classics,往往是政府具有政治意义的“行为”,不纯粹是民间的刮风。有一点是清楚的,classics属于小众事业,不属于大众事业。

7. 中小学的classics,是被“动了手脚”的,不是真正的classics。

换一句话说,中小学可以认为没有classics。大学classics的风气,也像高原上的空气那么稀薄。

8. 至少,这个时代没有人真正懂经。

王国维曾说道:“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子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子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1]

王国维这样的方家都不懂经,并不等于我们不能涉猎经。在孔子孟子以后一千多年,不也有宋明理学大家出来,改变了经的读法吗:把“子书”的地位,提高到“经”的地位,至今左右着我们的灵魂。我们要找出经的时代读法。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读经”,实在是一个概念混乱的“经”。可能或者已经形成这样的局面:每个人都在念自己的经———你觉得《论语》是经,我觉得《诗经》是经,他觉得《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是经,唐诗宋词是经。总之,凡是王朝时代的文化典籍,都是经———可以笼统地叫做“古典文化”吧。

三、中国的经与西方绘画的比拟

我们的学校,没有艺术教育,我们都没有能力欣赏西方的绘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欣赏中国古老的经一样,因为,建国以来,学校教育长期不读经。我们评论中国的经和评论西方的绘画能力是一样的,只是人家说那些东西有价值,我们就觉得那些东西是宝贝。经好在什么地方,可能接受了学校教育的人说不出来。譬如:要谁能够说出《蒙娜丽莎》的美在什么地方,那可是难为人的勾当。依现在的我看,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是沉静的美,自然的美,沉郁的美,是女人的美,是绘画的美———她既像从绘画里走出来,又像随时都回到绘画里去,既像在人间,又像不在人间,似乎那种美不可言说。蒙娜丽莎是唯一的。蒙娜丽莎本身是一个美的范式:代表一个时代,从神性到人性,人性的美与光、人类的希望。

现代女子的美是流行美,色彩鲜明的美,商品的美,广告的美,摄影作品的美,是女性美,不是女人美。因为一个美女图就代表了所有的美女,那是女性,不是女人。那种美不是人的美,却是构图的比例,那种美是尘世的,永远不能上天,当代美女图恰恰是人性粗鄙美的注释。

也许,西方绘画的经历,差可想象中国的经,从古代到现代可能的演绎。早期的画作是贵族、艺术评论家共同奉神的,是纪实的,供奉在教堂和博物馆里;摄影技术问世以后,纪实不再是绘画的主要使命,神也不再是绘画的主角,人成为绘画的主角。那都是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新的流派与绘画的多样性相互表里,它们是那么迷人和狂野:印象派、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形而上学绘画。

这样说,是为了将西方绘画和中国经的时代进行比拟:经,怎样读经,西方的绘画也可以看作经的范畴。中国的经,过去是供奉给读书人的,当时的读书人是绝小少数人,现在的经应该是大众的玩意儿。大众读经应该像朱熹评论《中庸》说的那样“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个时代,应该用“玩索”的精神来读经,而不是像古人那样跪着读经。譬如我们已经把经输入了电脑、手机编成歌谣、顺口溜、影视,用现代语文形式吟唱出来。最根本的是,应该有众多的读经流派,譬如:读经的野兽派、读经的立体派、读经的印象派、读经的后印象主义、读经的超现实主义、读经的形而上学等等流派。

四、读经气质:峻拔与消散

传统的经和读经,是峻拔,读经的人也应该是峻拔。当代人读经既可以峻拔,亦可以消散。古人读经正襟危坐,当代人读经当然也可以正襟危坐,也可以躺着趴着站着跪着,把自己装扮成某种“现代古人”或者“古代的现代人”,这都不关读经之宏旨,也不妨害读经之宏旨。读经的人,往往会因为其文化人的身份,或者装扮,或者其生活方式,或者引经据典的说话方式,或者其不通畅的文字,或者其他身份因缘,被社会看成一个人物。那些因为和“经”的关系,被社会看成人物的人,反而会被认为是“装”。经和读经,都是教人怎么做人,懂得真正学问的人,是平淡的,随遇而安的,才是古之君子风度。前辈学问大家如梁漱溟、朱光潜、季羡林,那穿着打扮,仿佛乡巴佬:瓜皮小帽,便宜的老布鞋,落伍的老布衫,老棉袄,就像谁家走出来溜达的干枯老汉。他们不刻意穿戴,那样的衣履舒服、方便,他们为自己穿衣服,不是为给别人看。他们的学问底子和人的尊严,使别人轻蔑穿布鞋的眼光,转化为别人崇敬甚至“嫉妒”穿布鞋的眼光了———他们就敢穿着十块、二十块钱买的布鞋走天下,在任何场合都能不显山不露水,却是耀武扬威,他们悛悛(quān)如鄙人,骨子里却峭岸不群。

现在学校出来的人,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男女大爷,似乎被看成做张做势,或者乔模乔样,或者语言啁啾(zhōu jiū),倒像那不甚开化的蛮夷戎狄。读经没有成规,早读了几行经的人,对于后来者,不能像庄子里面的盗跖那样,“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在经面前,没有老师,只是“闻道有先后”罢了。你不是强者,他不是弱者,你说话的权利和他说话的权利是一样的,并不能形成你说话的皇然叫嚣、他随声附和之势。

在这个以技术为王道的岁月,我们在电脑上读经,在手机上读经,在图像上读经,和我们祖先捧着竹简、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在昏暗的灯光下读经,味道是不一样的。如果再考虑一下,唐朝以前的人,所谓的“坐”,是跪,跪在席子上读经,是那个时代的罗曼蒂克。当代人在条件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读经,古代人可没有这么方便,即使不再用竹简而用线装书的岁月,也不能轻易地随时随地读经。问题是,有条件随时随地可以读经,和并不随时随地读经,才是当代人的读经现实。也许,多少年以后,现在所有读经的孩子,已经成为大叔大婶、爷爷奶奶了,才能够反刍到当年读经的享受。

其实,古代社会读经,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读书人正襟危坐、捧着经书、摇头晃脑地读经;另外一个世界,则是不识字的民众读经,那就是勾栏、瓦社以说书、唱戏、讲故事、听野史的方式,把经的精神礼义廉耻转化成“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经不是立杆见影的勾当。即使民国期间那些反对读经的老派人物,他们的学问乃至人格,却都是经养出来的。所以,这就叫人有点怀疑:你吃肥肉,养成一副好身板,你却对我说:不要吃肥肉,因为肥肉脂肪高,你应该吃野菜,那是绿色食物。

五、“经”在哪里

经并不仅仅是典册,读经也不限于典籍。譬如:

1. 景点中的“经”。

这里说的景点中的“经”,是指景点中的各种题字,它们是景点的眼睛,真的是画龙点睛的勾当。不懂得那些“经”,去看景点,说好听一点是唐突佳人,说难听一点就是糟蹋文化,作践祖先。譬如有些景点有“知鱼乐”,有的有“东篱”。“知鱼乐”典出《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是中国文化中最惊艳的文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绝高意境。

“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以后往往把“东篱”用于文人雅士闲适淡雅绝尘的生活方式:一个竹子围起来的篱笆小院落,赏菊花,喝茶,饮酒,弹琴,下棋,吟唱,诗书为伴,不带烟尘气息。

2. 校园建筑一般会有一个文雅的名字,这些文雅的名字,大多出自某个经。

恐怕并不是每个学生和老师都知道自己学校的楼命名的典故,如“至善楼”。

“至善楼”。我们应该知道,“至善”取自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这几句话,几乎成了经中之经,非常不容易解释清楚。这里把“至善”简单说一下。“善”或者“至善”是事物的本体的性质,达到至善是指:(1)事物发展变化,本身都要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如树木会长得高大,挺直。尽管树木长得矮小弯曲,不堪栋梁大材使用,也是树木,也可以烧柴;毒草毒性达到极限;(2)人要把某个事物或者活动,努力到这个事物或者活动的最好状态。你捏一只碗,要捏得像出土文物,虽然把碗捏得歪歪扭扭也是碗,也能盛饭菜。所以,这个“善”或者“至善”不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恶”的“善”。如人要成才,刀子要锋利,毒药要毒,这都是“人之善”“树木之善”“刀子之善”“毒药之善”。至于人成才以后是做恶还是行善———科学家创造武器,用武器来杀人还是保护人,经济学家完美地运用经济规律,是用来为社会创造财富,还是制造经济危机?用刀子干什么,用毒药干什么,那已经不是刀子和毒药本身的善的含义了,而是事物的用的含义。这是中国哲学中最生动的“体”与“用”的关系:教育要把人的最大潜能引导出来,也就是要把人的本体的善(最大潜能)引导出来,这个最大潜能即本体,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教育同时教人要把人的才能用在造福社会上,一些接受了高深教育,显露出自己大才能的人,把才能用在了祸害社会上。这不是才能(本体)的过错,是怎么运用才能(用)的过错。那么,你就不能说那个人接受了高深教育是错的,也不能说那个人有才能是错的,为了防止人把才能用在祸害社会上,就不让人接受教育,或者在教育中行欺骗,或者压制人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教育必须有哲学的本体(“至善”)基础,教育还需要有用本体(实现“至善”)的实践,这个用本体(实现“至善”)的实践,往往表现为政治。

3. 山东曲阜孔庙的匾额和楹联,是经的集中地。

其中有一块匾额是“生民未有”。“生民未有”典出《孟子·公孙丑》:“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世上就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也就是,没有比孔子之至高无上的圣贤了。

4. 故宫当然也是经的“博物馆”了。

北京故宫,紫禁城大内太和殿,皇帝宝座正上方的匾额是“建极绥猷”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知道意思的。“建极绥猷”四个字出自中国最古老的经、也是最难读的经《尚书》。这四个字的意思,简单说:建,立也,即建立、创设;极,中也,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道,法则。

那么,放在一起,“建极绥猷”的意思是:天子担当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立人间之大道,又必须抚民而顺应天之大道。即,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建功立业,安抚四海,教化四方。

摘要:自中国近代以来,经和读经时不时地会被人有意无意地祭起来,虽然“各怀鬼胎”,却也像那《封神榜》里各路神和各路仙祭起宝贝一样,都想博得一个出身。总之,古代读经是峻拔气质,当代读经是消散气质。我们应该知道,经的本意是绳子,我们要捋着那根绳子,摸到我们祖先的手。进入祖先的回忆,就是进入自己的回忆,知道自己的归宿,打通彼岸与此岸。

关键词:读经,绳子,祖先,峻拔,消散

参考文献

伸出我们的手,献出一份爱 第9篇

“我要把最爱吃的炸酱面空运给云南的小朋友!”在中国儿童中心,同是北京男孩的元元在爱心长卷前一边画画一边说。长长的七色彩虹,成为搭建北京和云南友谊的桥梁。一边是鸟巢、天安门;一边是石林、五彩梯田,北京和云南的标志物被孩子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到了画上。经过不懈地努力,一幅8米长,1.5米宽的画卷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小朋友们认真签下自己的名字,把它交给面包人小爱,让小爱给云南小朋友带去北京小朋友的祝福和希望。

我们有幸作为北京的爱心小使者,和面包人小爱一起,踏上了前往云南偏远山区的爱心之旅。我们来到了寻甸县甸沙乡噜六完小,那里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有教室,但教室里很多桌子上都有裂纹,椅子的高度也不适合这些小朋友。我们把从北京带来的寄托着祝福与希望的爱心长卷送给了他们,还给他们带来了《学与玩》和《中华家教》杂志,我们还把自己带去的糖果和绘有爱心图案的本子分发到每一个小朋友手中,并与寻甸噜六完小过生日的同学一起举行了一场欢快的生日会。

我们的手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材解读:

《我们的手》是北师大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手”为主题的组合单元。手是劳动的工具,是创造的凭借,也是传递情感的介质。《我们的手》一课则是从友爱的度选编的课文。全诗共4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手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诗的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环境下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诗歌理解、领悟、鉴赏、表达、想象、创造的能力?是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重点思考的问题。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做起:第一、注重现代诗歌的朗读训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第二、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欣赏意境。第三、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诗作。这样既是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对所学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默读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把语言在头脑中构造出生动的画面和情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仿写练笔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制作课件,准备配乐朗读乐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创设情境。

1、出示并朗读一首诗——《游子吟》

2、过渡引入。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手的情感世界,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简短的小诗把学生带入唯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这种美的的意境中走入课堂更能让学生体会本课所要传达的美好情感。】

二、指导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1)出示生字、新词。(2)指导朗读并评价。

3、交流读课文的情况,培养语感。(1)自由读诗歌。

(2)谁想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准确吗。(指名分小节读)

(3)谁还想读?那么就把机会给每一个人。让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来读,比一比哪个 小组读得正确流利,整齐洪亮。(分组读)

4、自读感悟。

(1)默读课文。你可以划出令你感触较深的句子,并试着用简单的词句记下你的感想。(2)交流:大家读得那么专注,是哪些语句吸引了你?(指名汇报,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3)质疑:还有哪些问题吗?(自由回答同学提问释义)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感知。通过教师范读,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体会文章的文质兼美。】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并朗读,理解内容。(2)重点体会“是”的意思。(出示:我们的手是电线)

(3)体会感悟。你的比喻句很精彩。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呢,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看看你会想到什么?我们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4)谈读书体会。(5)再读感悟。

2、学习第二、三、四小节。(1)自由读文。(2)交流体会。(3)再读感悟。

【设计意图:对“是”这一比喻词学生刚接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运用,做到灵活运用,学以致用。在这一个环节的学习中,以指导朗读为主线,适时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让语言在头脑中构造出生动的画面与情节获得感悟,读得更加入情入境,感悟更深。学习做笔记也是本课的一个内容,学生可以用简短的词句来记录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手向我们传递的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的美好情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

四、读中积淀,升华感情。

1、配乐引读。(1)揭示主题。孩子们,诗歌是灵魂的倾心告白,作者想通过这首诗表白什么呢?(2)深情朗读。(3)升华感情。

课件出示并朗读:我的写作总是限于切身体验的东西,它首先是一种爱的体验!用心体验,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爱!——西渡

2、鼓励背诵。

孩子们,来站起来把这首诗朗诵给最想让他听到的人。你会背哪个小节就站起来背,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悟文意,体会诗情,在学生的理解层层推进、情感层层堆积之时,教师与学生以最真挚、强烈、最富有激情的情感合作朗读诗歌。使感情升华,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内涵。】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示范引导。

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老师一种灵感,老师也想做一首小诗,大家来听一听,“我们的手,是掌声,在同学和同学之间传递着赞许,让自信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 能给老师一些赞许的掌声吗?

2、配乐创作朗诵。

(1)我们读诗,被诗感动,我们的手不仅仅是画画写字的手,还是传递感情的手,现在就用你的手在本上写下你心中的“我们的手”。在你看来手是什么呢?请展开你无所不在的想象力,仿照诗歌,自己写一小节。这样好吗,请大家小组合作,每个成员写一小节,把大家的组成一首完整的诗。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写。(2)全班交流朗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在朗诵中表达情感,升华自我,体会到了手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而有了那份自然而然的创作热情和激情,在创作中再次深化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学生非常乐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与别人一起交流。这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整体回顾。

大家通过自己仿写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今天老师想用自己这双平凡的手,为大家鼓鼓掌,表达我对你们的赞赏和喜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那就让我们用它去传递幸福,传递友谊,传递真诚和欢乐,让我们心手相连,让爱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让我们手拉手,心贴心,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的歌——《手拉手》(音乐起)

2、布置作业。

(1)请你回去把这首诗歌献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继续进行仿写。

【设计意图:本课以小诗开头,在音乐中结束,让这篇意境深远,文质兼美的诗歌从美中来走进学生的心里,在美中去,留有余香,让人回味。】 板书设计:

我们的手

电线-------幸福

------友好

传递美好的感情

船---------真诚

我们的手 教案教学设计 第11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校以“大语文教学观”为基础,承担了省级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我们四年级教研组成承担了子课题之一的“小学生阅读情感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生已能从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聪明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始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玫母星椋?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  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总评:本诗清新明朗、意境丰富、图文并茂、富有想象空间。林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么?用手做些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导入。然后老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中获得感悟,读得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同时展开更深一层的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先师生互动,再让学生合作创编,接着又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文《我们的手》的教学设计 第12篇

这是以“关爱与奉献”为主题而设计的口语交际话题。为了使“关爱与奉献”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得到交际锻炼,促进交际活动的深入展开。

【教学目标】

1、同情生活贫困或有困难的人们,愿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知道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每个人的责任,从小培养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他人。

3、通过演、看、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口语交际过程中,能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和别人的交流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原有知识,积累再现

1、学习了这单元的课文,你们最喜欢哪个新伙伴,为什么?

2、书上的伙伴们这么热情地帮助身边的朋友,那我们小朋友要是遇到了相同的事,你们会怎么做?(相机板书:伸出我们的手)

3、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手指板书)如果遇到困难的是你,你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帮你?如果你刚好能帮上别人,你会为他伸出热情的手吗?你会怎么做?自己想一想,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导入交际话题,以学生平时积累的、熟悉的课文人物打开“话匣子”,正所谓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二、创设情景,促使交际

1 、课件出示动画情景

情景一:一位老爷爷在路边病倒了,你会怎么做?你可以邀请你的朋友一起上来演一演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如请路旁的大人帮忙;打110求救)

情景二:当你十分忙,别人又急需你的帮助时,你该怎么办?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思想,进行对话练习)

2 、说一说

话题一: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你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话题二:你觉得自己的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是哪种情形?

3 、议一议

小组同学在一起商议一下,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

A.老人或盲人要穿越马路

B.下雨了,同学没带伞,而你带了雨伞

C.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孕妇

D.发现火灾

E.遇到有人落水

F.遇到迷路的小孩

……

4 、演一演

你们的办法真多!如果你能把帮助的具体过程演一演,那就更能打动人心了。

(1)小组合作,任意摸拟一种情景,练习表演。看哪组表演得最成功,我们就颁发“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

(2)表演展示,师生评议指导

随机评议,大体把握以下几点:

A.过程具体,内容细致,防止简单化。

B.把心放在具体的事件里去表演,帮助的态度要诚恳。

C.表演真实可信。

D.态度自然、大方,语言得体

(如果有表演遇到有人落水的事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下水,要想办法找大人或拨打110、120呼救,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样表演发现火灾也要强调不能盲目冲入火场救人或救火,而是想办法报警、找大人。)

(3)集体评价,颁发“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

5 、相互交流,畅谈个人经历

说说自己曾经帮助过什么人,做过什么,每组推荐出做得最好的事例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开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交际的欲望,鼓励学生自由、愉快地参与口语交际。多向互动,层层推进,体现学生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太好到说得比较好的训练过程。】

三、感受关爱,情感升华

同学们都是这么有爱心,知道关心他人。在我们身边也生活许多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出示一组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照片,并说出看到了什么。然后联系5月12日在我国汶川遭受的那场大地震中人们感受到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在困难时刻,人们的无私奉献。播放视频汶川八级大地震的有关录像。

【设计意图:打破封闭的教学体系,从“小课本”、“小课堂”中走出来。树立开阔的.教学视野,重新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课外的补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的感悟,掀起孩子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总结升华,小结本课。

是啊!正所谓“花要叶扶,人要人帮”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尽自己的力帮帮他们,那样我们的社会将充满温暖和爱心。

师生共同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理念:

1 、口语交际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本次练习我选取了6个具体的故事情境,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交际表演,省略号表示不局限在这几个故事情节,还可以任意选择,这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本次设计要努力营造一个现实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本次设计要努力营造一个现实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的动态交际过程中得到切实的锻炼。

让我们的手搭在学生的肩上 第13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尤其是对班主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将我们的手搭在学生的肩上

渴求平等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诉求,学生也不例外。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学生更渴望师生之间的平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一方面对自己的成长发育而欣喜,一方面又对周围发生的一些人和事感到困惑,而且充满了对成人生活的向往。在这种关键时刻,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往往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有可能使学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注意与学生平等的交往,无论是在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时,都要在不同时间将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当表扬学生时,我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只手或双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肯定他的成绩,鼓励他继续努力;当批评学生时,先是严厉批评,然后,我同样会将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鼓励他改正错误。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分寸和身份的把握问题,不可以一成不变或者照搬照抄的,例如男老师和女学生之间可得注意了。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学生,其逆反心理很重,身体部位的某些接触,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防备意识,缩小心理距离,让学生心理上有亲近感,他会感到老师是在真心地帮助他。

二、给孩子一份关爱,收获蔚蓝天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感觉,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可以让学生兴奋无比;一句严厉的批评,可以让学生茶饭不思。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可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触。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多给学生关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遇到心烦的事时,我会成为他忠实的听众和不错的谋划者,让学生觉得我是一个能让他信任的人;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我会趁学生在家的时候,给他的父母打电话,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只是在家长面前告他们的状,还会让家长享受他们的成功。

这些,也许都是繁琐的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无不蕴涵着老师的关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他们感觉到了老师就是他们的真心朋友,值得信赖。也正是这些平时人们不注意的小事,可以减轻班主任在班级各种工作中的许多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动力。这些小小的举动,也正是处于年少且渴望长大的有血性的学生内心所需要的。

三、偶尔也难得糊涂,给孩子们面子

心理教育学提倡模糊教育的方法。在学生的有些问题上采用模糊教育的方法有可能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有效。学生的心理毕竟向往进步的多。模糊一点,说不定就是给了他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机会。

上个学期中段考之后,我在分析完试卷之时,对同学们说:“如发现评分有误,可到老师这儿说一说。”下课了,讲台前有很多同学围着,问这问那。这时一位文静的女生来了,我知道,她得了89分,一个不错的分数。“老师,这道题我对了。”试卷是我改的,我当然知道问题在哪儿,但我没有挑明,满足了学生的加分要求,给了她在同学面前的面子,不过我在那扣分点上划了一条横线,我想,那个学生会明白的。后来,她用她的行动和成绩证明了我的判断。

“点到为止”,用含蓄的责备方式对这个学生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当着很多同学的面给她难看。而这恰恰就是模糊教育的方法。采用这种模糊教育的方法保护了学生的面子,其实就是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但不等于不要孩子知错认错,一道横线,就是一种暗示:“仅此一回,下不为例。”保护学生面子,有时不仅不妨碍学生改错,反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改错。因为这也是一种情感投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四、给一份肯定,给一份自信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普通教师海伦在当班主任时,发动学生互相找优点,然后依据自己的观察并綜合同学的意见写了一份份热情洋溢的以表扬为基调的评语,“从来不知道别人会认为我这么好!”学生出乎意料,却又心花怒放。

若干年后,海伦的一位学生因公务而牺牲。人们在他的贴身口袋里找到了一张纸条,那便是海伦写给他的评语。在这位学生的葬礼上,昔日的学生告诉她:“您给我的评语一直压在我的写字台上。”“您写的评语一直放在我的结婚相册里。”

显然,海伦用心写的评语感动了学生,并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巨大而恒久的鞭策作用。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决定在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检验它的神奇作用。

“多懂事的孩子,我想,你的妈妈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你的善解人意,你的宽宏大量,使得每个同学都想成为你的朋友,老师为你骄傲!”

“你是一个非常有诚信的学生,老师很喜欢跟你做朋友。”

这些,都是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的评语,很简单,但产生的作用却很大:学生的作业做得更认真了;对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有了自己正确的判断;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学生有了收获,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的这些收获,又何尝不感到是一份成功呢!

将我们的手搭在学生的肩上,与学生亲近,学生才会与你亲近。教育学生,培养智商固然重要,但注意情商的培养,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是有情感的,是需要热情赞扬的。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

2.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学习贯彻《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件的通报》汇报材料下一篇:写我的舅舅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