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2024-07-30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精选9篇)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第1篇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知识或练习题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用

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数学学科运用较少。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笔者认为,根据课改精神和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需要提前预习。只要学生对预习产生了兴趣,形成了习惯、掌握了方法,教师做到了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和谐共存,预习的积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通过预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兴趣是他们学生的原动力,不论成绩怎样的学生,他们都有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取得好成绩,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家长的表扬,那我们就不妨让他们先看看未知的知识,然后让他们把看到的、学到的、做到的在课堂上说出来,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正确,老师都应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中发现自己原来不是那么笨,不要老师教自己也能学懂,同时还能慢慢地感受到学习已不再是那么吃力了,成绩也有所提高了。就这样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习信心,产生了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运用正确预习的方法,注意循序渐进,形成预习能力

预习属课前准备环节,虽然小学教学教材编排:内容直观、生动、但学生间毕竟存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预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时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组类,并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预习要求、检查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干什么?怎样干?结果如何?通过学习间的自评和互评方式让学生对预习情况做一个简单评价,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预习能力。

三、合理安排预习内容,拓宽预习的深广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预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实践过程。学生在预习中干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预习效果的直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安排好预习内容。一般来讲,预习内容除预备性外,还应具备有知识性、引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涵阅读教材和实践活动两部分,前者体现的是对知识的探索,后者体现的是对实践及能力的探索,后者是为了明晰学生思路,让学生有所感悟,完成接受知识前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物质准备。同时,预习也应结合社会生活,注重学科联系,不能拘限于因学习而预习,因数学而预习数学的思维限制。

四、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不仅仅是单一提高学生成绩。现在学生的负担已达到了学生所能承受的极限,学校家长对学生实行的是摧残式教育,沉重的课业负担造就了一批批“近视翁”和“学习狂”,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我们教师既是这种伤害的同情者又是实施者。我在实践中注意了预习、学习、过程和良性发展。

通过先抽时间让学生预习,培养预习能力,再到形成预习能力后因高效学习而出现时间剩余又用来预习,基本上没有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反而在减负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目标的确定、自身的定位、发展的要求、自评或互评等自主发展的一些简单方法,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预习是师生互动的课外表现,要真正做到预习效果的开发利用,则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预习中的简单问题做以纵深发展,较难问题做指导探索,体验感悟进行创造交流,灵感火花合理引导,使预习和课堂和谐共存。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第2篇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个人认为:小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的确对孩子的数学成绩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能很好的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

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同向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

首先,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其次,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再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实践,成效

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可行办法和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 他们阅读的速度会加快, 思维会更加敏捷,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可以认为, 加强课前预习, 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与成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

1. 精心设计, 促进有效

如何根据小学生特性和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预习内容, 促进预习的有效性, 十分重要。总体来看,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上的。因为, 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 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优先意识”, 预习了之后, 浅显地认为自己全懂了, 在预习途中一知半解, 也许还会产生了一些偏差。而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上都会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和层次, 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发现问题、注重反馈、把握起点、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设计预习内容时预习提纲不可少。预习能力要靠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 因此可以从预习提纲开始。最开始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的同时给学生一个课前预习提纲, 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边看书边解决提纲里的问题, 一段时候后再让学生自己写一些简单的预习提纲。通过这样的培养, 相信很多学生的预习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2. 讲究方法, 落实有效

课前预习不只是让学生对预习内容一带而过, 更要讲究方法, 这也是落实预习有效性的有效途径。要根据预习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是“读一读”。对数学新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预习内容有关的学习工具、辅助学习材料, 帮助学生克服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辨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带着问题去读, 边思索边解读, 边体会边解读。其次是“做一做”。在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内容, 初步领会新知的时候, 其学习热情会很高, 再让他们去解答例题的后续部分内容就不成问题了。这时要教会学生操作与思辨的预习方法, 在有序与细化的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 不断探究、解决新的知识和问题。再次是“记一记”。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对于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也就是说, 学生每次预习后, 要让他们在课本上留下痕迹, 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检查预习,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效果。当然, 课前预习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预习内容的不同, 相应地增加或减少预习的步骤,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 形成习惯, 提高有效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 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 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兴趣。为此, 教师应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形成习惯。可以以培养学生预习兴趣为切入点, 通过调整和改进, 渐渐地使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具体来说, 可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 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逐步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 在培养习惯和兴趣的过程中, 要重视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 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探索、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精神, 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课前预习的成效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和发展, 不仅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还能够真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成效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 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 (3) 有利于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 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概括起来,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就是使小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 由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能够为小学生的一生学习和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课前预习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相信我们的学生, 多让他们自主学习, 放手让他们多实践、多反思、多提问、多合作、多探索, 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效率不变的途径。预习, 终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云梯。

参考文献

[1]沈琛.预习, 为学生架设学习成功的云梯:以预习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08) .

[2]耿文婧.浅谈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07) .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实践;成效

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可行办法和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会更加敏捷,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可以认为,加强课前预习,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与成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

1.精心设计,促进有效

如何根据小学生特性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预习内容,促进预习的有效性,十分重要。总体来看,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上的。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优先意识”,预习了之后,浅显地认为自己全懂了,在预习途中一知半解,也许还会产生了一些偏差。而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上都会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和层次,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发现问题、注重反馈、把握起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设计预习内容时预习提纲不可少。预习能力要靠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因此可以从预习提纲开始。最开始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的同时给学生一个课前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边看书边解决

提纲里的问题,一段时候后再让学生自己写一些简单的预习提纲。通过这样的培养,相信很多学生的预习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2.讲究方法,落实有效

课前预习不只是让学生对预习内容一带而过,更要讲究方法,这也是落实预习有效性的有效途径。要根据预习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是“读一读”。对数学新概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预习内容有关的学习工具、辅助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克服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辨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带着问题去读,边思索边解读,边体会边解读。其次是“做一做”。在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内容,初步领会新知的时候,其学习热情会很高,再让他们去解答例题的后续部分内容就不成问题了。这时要教会学生操作与思辨的预习方法,在有序与细化的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探究、解决新的知识和问题。再次是“记一记”。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对于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也就是说,学生每次预习后,要让他们在课本上留下痕迹,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检查预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效果。当然,课前预习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预习内容的不同,相应地增加或减少预习的步骤,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形成习惯,提高有效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兴趣。为此,教师应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形成习惯。可以以培养学生预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调整和改进,渐渐地使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可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步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习惯和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精神,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课前预习的成效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够真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成效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3)有利于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概括起来,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就是使小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由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能够为小学生的一生学习和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相信我们的学生,多让他们自主学习,放手让他们多实践、多反思、多提问、多合作、多探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效率不变的途径。预习,终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云梯。

参考文献:

[1]沈琛.预习,为学生架设学习成功的云梯:以预习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08).

[2]耿文婧.浅谈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7).

[3]江其春.基于有效预习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2).

作者简介:

郑斌琳,女,生于1970年5月,福建宁德人。现职称:小学数学高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北京师范大学海

沧附属学校)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第5篇

一、选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还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预习、阅读要求。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可以说,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也会布置一些预习的题目,如:“今晚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第32至33页。”一句话下去,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这样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有作用吗?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以三四年级的数学教师为主导,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有了初步的探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因此我们确立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一)预习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二)预习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听课效率,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

(三)预习能力的培养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迷惘为自信;

(四)预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课题研究,可以得到专家的理论指导,使我们在农村数学教育的盲区找到光明,通过课题研究能带动数学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化成理论性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使多数同学预习习惯得到培养,摒弃过去那种走马观花的状态,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受益终生。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在活动中尝试,在研究中创新,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开展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多种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方法,深入了解预习效果好的学生的预习方法,针对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等的学生进行分组了解。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刻研究从而进行分类,对不会预习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

(一)问卷调查研究法。对本校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一个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对数学课前预习的看法和做法,学生对数学的预习的方法及对不同类内容预习的看法。

数学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预习效果较好的儿童”等确定一个调查方向,范围,目标,然后制定一个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源头上减少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的习惯。

(二)行动研究法。此种研究方法贯穿于本课题的全部过程,数学老师追踪研究对象,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在学生的预习方法和预习习惯不断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充实,求得更准确的数据,在群组成员及学生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进行,分类分层次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推动下一个阶段的进行。

(三)小小测验法,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成员会依据研究的进度,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分类分层次进行测验,从而找出哪部分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哪部分内容需要老师的干预,哪种类型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哪种类型的学生需要老师理论性的指导,从而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指导。

(四)过程评价法。及时评价反馈,减少研究结论与理论假设之间的技术性偏差。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预测性的偏差,课题组成员在不同阶段,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及时总结提炼,逐步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五)采用分兵突破,合理攻关的方法。课题组成员在实践课题研究和方法实施过程中,做到分工不分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集思广益,参与方式的不合理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成员会汲取教训,合理的攻掉难关。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3.12――2014,2。①研究课题前期准备:调查我校中高年级的数学学习的方法,组织学习积极讨论,搜集资料、完善课题方案。②制定研究计划。③拟定课题研究方案。④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4.3――2015.6①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②不定期举行预习回馈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评价状况。③开展教师评价征文活动,探索评价的新机制。④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⑤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参与模式、优秀参与设计和优秀论文。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5.7――2015.9。①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②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五、课题的前期研究情况及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本课题在镇中心小学教研办公室和学科带头人的共同领导下,建立了健全的研究组织网络,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课题研究计划,学校还鼓励学科带头人“帮,扶,带。”使教师有了很好的研究积极性,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资料保障:数学课堂教学采用哪种形式的预习,及预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以何种形式体现,不仅需要一线数学教师有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还要求老师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为此,学校订购了大量的教育学和数学课堂教学实用书籍,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资料。

经费的保障:我校为本课题设立了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必要性研究 第6篇

题目: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班级:教育科学院小学教育(理)必要性研究

姓名:姜世兰 学号:***

目录

目录…………………………………………………………………………………… 摘要…………………………………………………………………………………… 1前言………………………………………………………………………………… 1)预习的重要性…………………………………………………………… 2)预习与学习的关系……………………………………………………..3)预习有无必要…………………………………………………………… 2课前预习的作用…………………………………………………………………

1)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2)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3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1)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2)课前预习要做到“三动“…………………………………………..a)动口……………………………………………………………………… b)动手……………………………………………………………………… c)动脑……………………………………………………………………………….4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1)预习是一种学习能力…………………………………………… 2)学习能力得到提高………………………………………………..5预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还能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与学生进行沟通。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型,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那么预习就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必要性

前言:“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强调的是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 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由于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常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在听课中 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的作用

1、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2、能够培养自学能力.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自学能力差.如果学生学习知识全靠老师讲解,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儿就寸步难行,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机会,课前预习使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增强了独立性,能够锻炼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这种能力,不但会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脱离开老师指导时,能够独立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3、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一个班级的学生除去一部分上头生以外,大量的是中差生.他们在听课时经常感到很吃力,这样长期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会发展到听课像听“天书”,哪里还有兴趣可言.但经过课前预习情况就大不一样,通过预习,有的地方学生自己已经弄懂了,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有的地方尽管一时还没弄懂,但是带着问题听课能够听到点子上去,能听出“门道”,听课就会津津有味,学习的兴趣随之产生.4、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前预习中,经过学生亲自探索,能体会到学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从而磨炼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

一、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预习—研习—复习,是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预习是求知过程一个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预习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是学生能力的一种很好考验和锻炼的过程,在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结合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学习方法,对于马上要接触的新知识进行提前了解,从而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首先,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其次,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即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课前预习要做到“三动”

我们都清楚,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这里所说的“三动”是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三结合。

1.“动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情感再现,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学生在朗读中把文章读顺时,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容易让学生拓展延伸,既丰富了语言,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动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有疑难问题出现。这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二是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及时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动脑”。即学生学会思考。课文无外乎就是写人、叙事、写景、通过写人、事,说明简单道理,要想预习确实起到作用,还需教师正确引导。

三、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确实,对学生来说,读书不仅仅能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预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综观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无不强调“预习”这一环节。利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预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加强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能力,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有效地预习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在学生教育上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身的技能,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语文学科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一定会有较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第7篇

——课题阶段性小结

本课题自从2016年2月立项以来,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奔着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程实验为核心,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为研究主题,以“探究式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内化先进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这一阶段以来的研究工作小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开题论证是做好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是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发挥群体活动互动功能,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三大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并且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二、有序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共1元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中要求: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2、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前置作业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三、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大胆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我们还经常广阅群书并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组织组员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四、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策略 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预习的现状。摸清学生预习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中,要检查、督促、总结。3.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各年级的预习作业设计,并整理成册,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教师在每一新课前,都根据自己任教班的实际情况,把预习提纲整理,然后印发给学生进行预习。

五、研究成效

1.在实施阶段中,各课题成员围绕主题定期在组内积极开展研讨,积极开展课题研讨课和教学观摩课,进行组内备课、试教、上课、评课。对有效利用预习提纲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深入的认识。2.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本学习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预习,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深化。

3.通过实践,教师积累的有效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后来的有效实施,把有效预习的习惯运用到教学中。全体课题组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下阶段研究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应如何去进行预习的评价?因此在下学期,我们还将不懈努力,以下面三方面为研究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预习提纲进行有效预习,重点围绕学会自主预习和预习的有效性展开,提高自学能力。

2.进一步探索预习提纲的设计,根据预习的问题反馈怎样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学。

3.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总结自己通过“先预习,后学习”的体会,以此来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引用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同学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同学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6.合作式预习法

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我校研讨的小课题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因此我十分重视预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预习,但是还不会预习,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法指导。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先讲一讲怎样预习,具体分四步:

1、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大概了解例题要讲的内容。

2、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把自己认为的知识点标出来,并说一说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讲给家长听。

3、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4、练习。把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或练习中的习题选择几道再或者自己出几道与例题相似的题尝试做一做,看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与例题相关的习题。若有疑问,做出标注,待到课堂上解决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在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学生对预习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那么,学生怎样去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在自己的实践中,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预习,效果比较显著。

(二)、写出预习提纲:

1、读一读

(1)初读课本x x页内容,知道这一小节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

(2)再读课本内容,了解这一节课中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例题。看完例题之后,在练习本上,自己把例题做一遍。

2、想一想

(1)思考:在做例题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困难,即哪一步自己不理解或不会做,打开书划出来做上标记,(2)再看例题,自己能不能解决困难。解决不了的,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下面的预习要求就不用去做了)自己能解决的,预习向下进行。

3、圈一圈

再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出来读一读,加深印象。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做上标记,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去听。如有疑难问题写出来,到校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4、做一做

做做课后的练习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如有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上课请教老师。

(三)、预习提纲提出后,教师的做法:

1、刚开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预习,即教师要按照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

2、当所有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3、当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效果和能力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预习提纲,尤其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预习例题时,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习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

当然,预习贵在坚持,实践证明,课前进行很好的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针对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反思,课题组成员又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课题的研究操作更具有可行性。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另外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本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也有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在下一阶段,我们课题组成员会一如既往,踏实认真做好各项研究实践工作。

课题负责人:方城县赵河镇第六小学 程聚高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运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是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得出的科学学习方法, 也是初中学生应当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知识的前后关联密切, 课前预习能够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关联度和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从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的课前预习并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流于形式而不重内容. 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应当改善学生课前预习的形式和内容, 以有效的课前预习来增强教学效果, 形成高效生成性课堂. 本文将就明确预习目标、加强预习指导、及时预习评价以及巩固预习成果等四方面, 深入探究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应用策略.

一、师生共制计划, 明确预习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首先要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是预习的大体方向和主要内容, 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 只是教师单一方面为学生制定预习目标, 且目标内容较为笼统. 而要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则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师生共同制定预习目标计划. 师生共制计划, 既可以保证教师掌控教学整体节奏, 又能够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 在七年级 ( 上)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提前与学生商议如何制定预习计划. 教师认为学习该部分知识应当首先深入剖析概念, 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应用. 而学生则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应当大量练习习题, 在题目中找寻解题灵感. 教师综合掌握学生的想法后, 为学生编制学案计划如下: “1. 多种方法解方程4 x - (23) = 2; 2. 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 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 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3.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并尝试阐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 ”该预习目标中既有概念理解, 又包含习题精练, 双重结合明确预习目标, 为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多维度巧结合, 加强预习指导

教师做好对学生预习的指导是确保课前预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如果教师只布置预习任务而不指导, 学生很容易陷入盲目预习的误区. 教师要有策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利用多方位、多维度、多方法展开预习指导工作. 教师加强预习指导, 能够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 变成自己“寻路”学习, 极大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实际预习中,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难以把握, 预习也无从下手, 教师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引导, 这样才能极大提高预习效果.

例如, 在七年级 ( 上) 第二章《有理数》中“绝对值”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内容丰富的预习学案. 但学生对绝对值法则四句话的理解不甚明晰. “ ( 1)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 2)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3) 零的绝对值是零; ( 4) 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这时教师就要进行精心讲解, 清除学生预习道路上的障碍.“举例说明, 第一句话理解为|7 | = 7; 第二句话理解为| - 5 | = 5; 第三句话理解为|0 | = 0; 第四句话理解为| 3 | = | - 3 | . ”教师多维度的预习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预习效率和成果, 为课前预习有效性提供保障.

三、增强针对关注, 及时预习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和结果, 要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 并且注重通过赏识教育, 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习惯的不同, 预习成果往往有较大差异, 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 保证及时反馈来促进学生进步. 教师通过学生预习情况的摸底检查, 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能够有的放矢,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在八年级 ( 上) 第五章《一次函数》的教学中, 教师的预习学案中有这样一题: 写出下列各题中y与x之间的关系式, 并判断: 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 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 1) 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行驶路程为y ( 千米) 与行驶时间x ( 时) 之间的关系; ( 2) 圆的面积y ( cm2) 与它的半径x ( cm) 之间的关系; ( 3) 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 每个月长高2厘米, 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时, 普遍表现出难以分辨正比例函数的问题. 教师进行及时的针对性评价,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教学效果显著. 及时预习评价是提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四、深入衔接课堂, 巩固预习成果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前获得对新知识的感悟, 从而与课堂知识进行深入衔接. 因此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有赖于与课堂知识的衔接程度. 教师如果不能将学生的预习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那么学生的预习必将是流于形式的. 教师在设置预习题目的时候, 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有设置的目的, 不要过于盲目, 没有任何的方向性, 否则预习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例如, 八年级 ( 下) 第九章《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就结合学生的预习来进行, 邀请学生讲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并且用一些较为简单的反比例函数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比如教师布置此题: “下列哪些式子是反比例函数?列哪些式子是反比例函数? ( 1) y =6/x; ( 2) y = -9/x; ( 3) y=1/3x; ( 4) y = 10 - x; ( 5) y =x/2; ( 6) xy = - 3. 5; ( 7) y =2/5x. ”该题中包含了学生课前预习的重点, 教师利用该题深入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其他性质, 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教师通过此类方法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 是提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关键手段.

总之, 提升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加强预习指导、及时预习评价以及巩固预习成果. 教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课堂学习的深入开展, 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小兵.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前预习[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3 (9) .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 第9篇

【关键词】课前预习  有效策略  预习方法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81-02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课前预习的好处

1.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从而有侧重点地学习,既节省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

2.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所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新知识知识时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些成功感,从而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

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时,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前置作业进行比较,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练习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二、构建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1.树立学生课前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

2.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前预习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3.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各年级的预习作业设计。教师在预习之前,都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预习提纲整理,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三、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要想让小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最为有效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2.摘录笔记预习法。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6.合作探究预习法。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在书海中遨游记叙文中学作文下一篇:华北地区电力建设和运行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