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题范文

2024-05-18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题范文(精选8篇)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题范文 第1篇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题

一 .有效教学总是通过教师良好的(A)、教学行为和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的A .教学品质 B .教学思路 C .教学热情 D .教学计划 2 . 从表层上看,有效教学是一种 ___,它具备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B)A .教学思路 B .教学形态 C .教学思维 D .教学境界 3 . 有效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是(A)

A .教学效果 B .教师和教学方式的组合 C .教学目标维D .教学评价 4 . 教师在选择教学知识时应考虑四项指标,它们是生活化指标、结构化指标和(C)指标。A .情境性 B .认知性 C .生长性 D .科学性 5 .有效教学的目标应该侧重于教学的(C)功能 A .认知性 B .情感性 C .发展性 D .过程性 二

1.有效教学的核心条件是(D)

A .学生特点 B.教学环境 C.课程资源 D.教师素质

2.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是(A)A .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 C.背景性知识 D.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3.依据教学资源的产生方式来分,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现成性教学资源、携带性教学资源和(C)A .多媒体教学资源B.人力类教学资源 C.生成性教学资源 D.活动类教学资源 三 . ______ 是出现最早、较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A)

A 普遍性目标取向B 生成性目标取向 C 行为性目标取向D 表现性目标取向 2 .教学的 “表现性目标取向”首先由(B)提出。A 布鲁纳 B 艾斯纳 C 克利考 D 泰勒 3 . 在教学目标制定时,我们应坚持以(C)目标取向为参考。A 普遍性 B 生成性 C 行为性D 表现性 .在“三维”教学目标中,(A)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A 知识技能 B 过程方法 C 情感态度价值 D 道德教育 . 在学习间接知识时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D)”A 复习B 思考 C 总结 D 运用 四

1.有效教学设计有助于发挥 __C___ 的主体作用。A 教师 B 学生 C 教学双方D 管理者

2._A_主要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学习的知识点。A 归类分析法B 层级分析法 C 图解分析法D 归因分析法

3.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对具体教学活动进行 __A_安排,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A 系统化的结构性B 有序地 C 合理地D 科学地 4.教学过程流程图具有 _D、灵活性等特点。A 科学性B 规范性C 复杂性D 直观性

5. B 是对学习者技能起点进行分析判断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是从终点能力入手,逐步分析到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和技能,一层一层分析下去,直到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技能为止。A 归类分析法B 技能先决条件的分析方法C 图解分析法D 态度量表

五、.要想使师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仅仅有思想上的重视以及规章制度的约束还不够,还需要对他们进行A、奖励与处罚 B 培训与引导 C 培训 D 引导 2 .在平等、和谐、开放、互动的课堂中,只有c,才能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A 科学预设 B 科学设计 C 动态生成D 任意发挥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无视学生的D进行满堂灌,又不能放任自流。A 学习积极性 B 自主学习C 学习能力D 主观能动性 .按课外作业A也可以分为口头类课外作业、视听类课外作业、书写类课外作业、动手类课外作业与综合类课外作业。

A 完成的方式 B 内容的类型C 考核的方式 D 完成的时间 5 .课堂互动中,教师应给予B的反馈 A 正确 B 适时、恰当 C 充分D 积极

六、1.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 __C_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A 组织过程 B 实施过程 C 调控过程D 管理过程

2.1985 年,加涅在《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教学策略应包括 __B__ 和指导策略两部分。A 讨论策略B 管理策略C 反馈策略D 直接策略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含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 __A_三种层面。A 情感参与 B 思想参与 C 个人参与D 集体参与

4.国内学者按照教学活动的阶段把有效教学策略划分为 准备策略、_D_ 和评价策略。A 组织策略 B 管理策略 C 直接策略 D 实施策略

5.鲍里奇认为,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类的知识适合采用__B_策略。A 直接教学 B 间接教学 C 指导策略D 讨论策略 七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 讲授法 B 探究法C 演示法 D 陶冶法 2.讨论法适用于:A 新知识传授阶段 B 小学低年级学生C 技能学习D 学生对某一课题有了一定了解之后

3.讲授法适用于:A 教学目标是体验过程的教学 B 强调长期记忆保存的教学 C 学习材料复杂且抽象的教学D 教学目标以信息性知识为主的教学 4.运用合作法时,要做到:(D)A 教师作为旁观者 B 各成员分工明确、互不依赖 C 不需要讲授 D 制定周密的合作计划

5.学习“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这一内容时,应以A为主要方法进行教学。A 探究法B 讲授法 C 讨论法 D 合作法 八

1.教学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是 A 教学行为B 教学观念C 教学制度 2.在影响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诸因素中,对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的是 C A 师生既往交流状况 B 教师的特质C 教学设计 3.下列哪个特征不属于有效陈述行为的特征 __C__ A 言语简洁B 言语逻辑性强 C 言语深奥D 言语负载情感信息 4.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的有效性主要看教师 _B_ A 语言是否和蔼B 指导是否有针对性 C 是否提供合适案例

5.下面哪项不是判断指导行为有效性的标准 B ;A 是否辅助其他主要教学行为完成教学目标 B 是否运用了足够丰富的素材 C 是否在恰当的时空使用 九 .有效的 ____既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A 课堂管理 B 教学环境 C 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 .从表现形式来看,课堂教学失误主要包括板书失误、语言失误和(B)A 内容失误 B 操作失误 C 组织失误 D 演示失误 .课堂时间管理就是(A)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与科学利用 A 课堂管理者B 学校领导C 学生 D 教师 .课堂时间分配的特点有:层次性、(D)、情境性和不可逆转性。A 科学性B 全面性 C 重复性D 完整性 5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与课堂教学目的、(A)无关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直接影响和干扰教学过程的无关刺激事件 A 教学计划 B 教学目标C 教学方法 D 教学模式 十 .有效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原则要求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对教学的 __A___ 功能,起到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A 调控性 B 甄别性C 选拔性 D 反馈性 2 .下列 _D_不是学生作为有效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所具有的特点。

A 数据采集样本较大,评价结果在总体上能较好、较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 B 评价过程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C 受知识水平、思维情感以及评价角度等因素的限制,其认识、态度和判断能力会影响到评教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D 能够比较广泛、深入地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 .下列 _D_ 体现了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评价标准。

A 陈述行为负载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B 展示材料主体鲜明清晰,干扰因素少 C 对新异观点公正、无差别地对待 D 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链接.对于有效互动行为评价,___A_ 体现了教师的高参与、学生的高主动。A 教师主导与协商,学生合作学习B 教师控制、频繁强化,学习按照提前预设的步骤 C 教师根据设施和所需资源辅助学习,学习就是探究和发现 D 教师依据固定的资源组织教学,学生依据任务和资源的要求学习

十一、1. _____ 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实践性和批判性三类。A 舍恩 B 范梅南 C 兰格 D 海顿

2.教学目标合目的性的反思是对教学目标的 ___ 的反思。A 表述B 规范性 C 价值取向 D 可操作性

3.反思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反思 _A 教是否促进学 B 教师是否具有权威 C 学是否在教的领导下进行 4.教师在反思中明确问题经历了模糊感知、B、最终明确的认识过程。A 表述 B 逐渐清晰 C 相互交流

5.批判性教学反思是从 A 的、社会的、政治的角度来反思教学实践。A 伦理道德 B 经济 C 文化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题范文 第2篇

一、什么是教学方法

由于时代的不同,由于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由于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自然不尽相同。

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说,教学方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美国教育学家拉斯卡说,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

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

(1)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2)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3)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二、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效果差异很大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就是教学方法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就很难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头脑,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察教学方法的作用。

(1)宏观角度的考察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进而也就影响整个教学系统功能的实现。

(2)微观角度的考察

教学方法涉及有普遍性的课堂变量,即学生的准备状态、动机作用、呈现的步骤与设施,强化、智慧和情绪方面的功能,以及个人的满足。具体说,任何教学方法的目的都在于唤起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维持他们的注意与兴趣,以能为所有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教材,运用强化来调节学生的行为,解决可能妨碍教与学的智慧问题和情绪问题,尽量扩大因学习成就带来的满足感。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教学方法分类的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育学教科书中的论述,一般只论述六七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法,却不限于几十种、几百种,没有一个固定数量。“传统”的不说,仅冠之以“现代”教学方法的就有数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自然法和自治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故且不论其是否属于同一层次的“方法”)……。

可以断言,随着教育理论、教学手段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还将层出不穷。要把握这么多的教学方法,对于从事教学实践的人来说并非易事。

这么多名称迥异的教学方法,其特点、职能、起作用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却可能是相同或交叉重叠的,有必要将具有同类特点的方法合并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分析,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起作用的范围和条件,以及它们发展运动的规律”。

教学论至今还没有能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分类框架,不同的学者运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使分类问题显得十分复杂。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是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这样的三种成分,即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2、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教学方法——学习刺激——预期的学习结果)

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学习刺激可分为A、B、C、D四种,据此相应地归类为四种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呈现方法。

第二种方法:实践方法。

第三种方法:发现方法。

第四种方法:强化方法。

3、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中国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李秉德教授主编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2、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黄甫全教授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是: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三层次: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是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四、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4、问题探究法

1、定义: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2、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2)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3、问题探究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

(1)创设问题的情境

(2)选择与确定问题

(3)讨论与提出假设

(4)实践与寻求结果

(5)验证与得出结论

5.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确

2、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

3、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6、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7、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创立者

新中国培养的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1956年至今在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任教,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

文情境教育专著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法。

基本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设疑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创设设疑式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 4 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自主探究。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4、创设争论式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三)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四)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五)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六、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

一,优化组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二,注重启发,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3篇

一、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

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充分地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 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因为只有互动, 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这两个主体不好好合作, 教学就无法进行。所以说师生关系在对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为了传授知识的主体, 而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 是接受知识的对象, 其构成了师生关系。但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在这一关系中, 师生双方都作为自由自主的人投入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中, 相互接纳、相互吸引, 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理解。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 知识就难于传授, 所以教师要做到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是依教学内容而选择, 依学生的实际来选择。现在教学上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法有如下几种:

(一) 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行尝试探索为主导活动的教学运行方式。即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以现成的结论, 告诉学生的很少, 或者是教师提出问题, 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大胆尝试探索,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考愿望强烈, 思维能力增强。尝试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 自行学习新知识, 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

我认为在尝试教学中, 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改变以往那种纯粹的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状况。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在尝试中成功。它与传统的“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相反的。从强调“教师为主宰”转变为强调“学生为主体”。我在教《经济法》时也使用了“尝试教学法”, 学生反映很好。我就是先把准备教的新知识相关的一个案例提出来, 让学生自学课本, 相互讨论, 依靠自己的力量, 去试一试, 初步解决问题, 最后再作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 自学辅导教学

自学辅导就是“学生自学, 教师辅导”。但要明确规定学生的自学时间, 并为学生自学提供自学教材, 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启 (发) 、 (阅) 读、练 (习) 、知 (当时知道结果) 、 (小) 结”。

“启发”就是教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但要注意的是, 启发不是讲课, 教师要做到两不代替:不代替学生阅读, 不代替学生思考。

“阅读”就是阅读课文的内容。自学辅导教学, 首先要抓好阅读关。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阅读时所需了解问题的提纲。

“练习”就是做练习。

“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 即及时反馈。

“小结”可以是教师小结,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小结。

“启发”和“小结”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能预测学生自己阅读时可能出现的疑难和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有应变能力, 随时修改已准备好的启发和小结提纲。这样才能扫除学生看书的疑难, 达到教学的目的。

自学辅导教学教师要注意要以学生为中心, 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 教师就要毫不犹豫地把时间让给学生。在师与生的关系上, 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强调师生人格平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既参与学也参与教。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 充分展示其求知欲、表现欲与创造欲。教师只作画龙点睛般的启发、引导、讲解、延拓, 力求满足学习自主发展的需要。

三、有效教学应把握的问题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教师要在教学前制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 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目标, 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认知问题的能力。

(二) 着眼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目标, 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情感。

以往的教育重智力发展, 轻情感培养。当社会, 一个健全的人应该是“情智双全”的人。

(三) 着眼于学生社交发展的教学目标, 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借助人际交往进行课堂教学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 着眼于学生动作技能发展的教学目标, 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理性的认知到感性认知的转化, 加深理解。

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4篇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小学的体育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喜欢体育学习,更愿意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在对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总结研究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于小学生体育课程的锻炼与培养,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魄,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许多小学在体育教学中课程教学计划脱离了教学实际,难以发挥出小学体育教学的真正作用。

一、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关键是要从学习的实际出发。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不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享受到体育课的乐趣。

其次,要结合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在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让制定出来的教学方案既可以服务于全体同学,又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

最后,要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为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激情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制定出的策略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特点,就需要教师时刻考察学生的个性特点,保证最终制定出来的策略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特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互帮互助教学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进行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互帮互助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来进行的。具体来说, 在进行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筛选出对于体育知识了解相对较快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接受体育知识相对较慢的同学进行指导纠正,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共同进步。

2.竞技教学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进行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意识到,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还是一项充满着竞争性的学科。与此同时,也正是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才让无数的人对竞技运动如痴如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竞技教学方法,该方法也要充分建立在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德育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提升,为学生形成“自强不息、拼搏不止”的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学生处于一个对于新奇事物和荣誉很渴望的年纪,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竞技规定,鼓励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在进行学校赛跑比赛的过程中,就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身高来进行学生的分组,角逐自己的身高范围内的冠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在不违反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分级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应用方式之一。具体说,通过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帮助小学的体育教师根据小学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特点、学生对体育专业技能的了解情况、学生的身体潜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就可以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制定。

例如,在进行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分层处理,对于身体素质较为强健的同学,就采用大训练量的活动进行训练,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小活动量进行训练。除此之外,在诸如篮球、足球之类的运动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竞技,让学生都和自己的身体素质相近的人进行体育活动,充分保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结束语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题范文 第5篇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学生身心方面都发挥着积极影响。剪纸教学也不例外。它使学生对剪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是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关键词:剪纸: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一,引言

剪纸在桐庐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三国吴黄武四年即公元225年开始建制时便开始出现,它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依靠农村妇女口传亲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民间剪纸,依然是我县本土特色文化,也是本县的重点“非遗”项目。如今,我县的民间剪纸已在全县普及。许多学校纷纷建立剪纸基地,已成为民间剪纸传承的好载体,而民间剪纸幼师剪纸培训班、老年大学剪纸研究班、剪纸工作室、小学幼师剪纸培训班的开办,更成为民间剪纸“传承”的新引擎。但是,目前目前民间剪纸纹样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这些纹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现代学生的审美认知差距较大,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剪纸教学上大多采用复印网上的图片,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剪刻下来的方式,长久下来,学生会产生无趣,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剪纸教学的后续发展。

二.概念定义:

(一)“学为中心”

“学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反映课堂教学的状况、质量水平的高低,已倍受广大教师们所关注。有效教学的特征就是要做到教学具备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简洁、流畅,知识体系清晰简明,思维与技能的发展空间充足,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句话,就是事半功倍,高质高效。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 “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 1571---1635)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用的词是 “Didactica”,并将其解释为 “教学的艺术”。赫尔巴特在 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里的教育学是 “Padagogik”,英语是 “Pedagogy”,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 一词,它主要指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两方面。教育性教学是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核心,他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1.第一阶段,“明了” 第一阶段,“明了”(clearness,也译作“清楚”)。在明了阶段,儿童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钻研状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地进行深入的学习;主要的任务是明了各种知识。这就要求把所学的内容加以分解,逐个地提出,使学生能清楚地、明确地看到各个事物。据此,教师应采用清晰简明的讲解和直观示范等的叙述教学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兴趣盎然的开始学习新教材,对新教材的内容产生探求钻研的意向。2.第二阶段,“联合”

第二阶段,“联合”(association,也译作“联想”)。学生在前面获得了许多个别的但彼此有联系的观念以后,“必然地要向上发展,进入普遍的领域”,形成各种形式的概念。在联合阶段,儿童的观念处于动态钻研的状况;“从一个专心活动进展到另一个专心活动,这就把各种表象联想起来了。”此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并在新旧观念的联系中继续深入学习新教材。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心理上的表现是“期待”,因此宜采用师生间无拘无束、风趣多变的交谈,运用分析法,加速儿童新旧观念的接通,组合成高水平的未知的新观念。3.第三阶段,“系统”

第三阶段,“系统”(system)。各种新旧观念的组合,只有当进入到更大范围的联合时,才真正上升到“普遍领域”。在系统阶段,儿童的观念处于静态理解的状况,以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它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不清楚各个事物也就没有系统、没有次序、没有关系。因为关系不存在于混合体中,所以只存在于既分开而又重新联合的各部分之中。”这一阶段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性的知识。这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探究”,而教师则应重点采取综合法,指导学生找到所学知识内部的系统联系和确切的定义。第四阶段,“方法”(method)。在方法阶段,学生的观念处于动态的理解阶段;通过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得到运用,从而使观念体系得以不断形成、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学生应该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能在各种条件下根据实际的需要而重新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心理活动表现为“行动”,教师就应让学生通过习题、独立作业和按照教师的指示改正作业的错误等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遇到的问题

我校所在的乡镇,在当地是具有浓郁的剪纸氛围的地方。学校开展了许多剪纸活动,剪纸也是我校的特色项目之一,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有自己的专业剪纸教室,剪纸展览室。在美术教师前辈们的探索下,学校还有剪纸的校本教材,并且把剪纸课也加入了日常教学中,低段每周一节剪纸课,高段则是以剪纸社团的形式进行。但是我在剪纸教学上并不精通,在日常的剪纸教学中遇到以下三个问题:

(一)工具准备的问题与班级环境的问题 1.学生工具的准备参吃不齐。

我所任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共四个班,每周一节剪纸课。由于学生年纪小,加上课比较少,学生有时会经常不记得上课的时间而忘记准备剪刀和工具,时常会有学生忘记带彩纸或是剪刀。忘记带的学生由于没有事情可以做,会影响周边同学,课堂纪律差,还容易出现危险的状况。2.班级的卫生脏乱差。刚上剪纸课的时候,时常有班主任向我投诉卫生,每次我的课一上完地上总有很多碎纸,值日工作很难弄。虽然我一再提醒学生,但是效果甚微。

(二)剪纸的材料与内容的选择

1.普通的剪纸采用的是单色的蜡光纸,这种纸软而薄,易剪难刻,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存起来特别难,时间一长容易褪色发皱。

2.剪纸的传统纹样有很多,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但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审美认知上还比较浅,传统纹样独特的韵味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

(三)剪纸教学成果的展示比较单一。

剪纸的作品一般都会贴在纸张上,放在展览室或者贴在墙上,玻璃上,比较单一。而且,二年级学生的作品,一般都会比较简单,装裱起来的很少,往往剪完就胡乱的塞进抽屉里了。四.应对策略

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我在不断的摸索中采用的以下几方面的策

(一)进行分类准备工具,对学生采用奖励制。1.剪刀由教师准备,根据情况发给学生。

开学初,我向学校申请配备一个班的剪刀,并在每把剪刀上贴上标签后放入收纳盒当中。学生年纪小好动,如果剪刀放在身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刚开始的几节课,我会安排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用手撕,也可以用剪刀剪,一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来可以让学生感受撕纸的乐趣。几周下来,学生适应以后,随着剪纸内容的难度加深,我会鼓励用剪刀的同学,同时提醒用刀的安全事项。学生对剪纸有了兴趣,带剪刀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偶然忘带剪刀的,我会让学生凭着彩纸到班长那里登记,然后从我这里领一把剪刀,下课后再把剪刀归还给我。等完成撕纸的教学内容后,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剪刀已经带齐了。2.抽屉放个小袋袋

每节剪纸课我都利用收拾台面、整理工具、清理现场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剪纸课堂上,我要求每组准备一个塑料袋。在课堂上,我用投影机出示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教给学生制作剪纸的方法,并在制作之前特意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让大家准备的塑料袋是干什么用的?”使学生意识到制作剪纸过程中要将碎纸屑及时收集,以免污染环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把卡通人物引入教学内容,采用新型材料。1,采用故事性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校本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剪纸内容,有剪一个简单的小花,或是窗花,一个喜字等。教材由浅入深,首先让学生认识剪纸,了解它的趣味性,为了增加它的趣味性,我还添加了学生所喜欢的动漫卡通形象。把平时学生耳熟能详的卡通人物用在剪纸上,如在上课前先播放一段喜洋洋的动画片,在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出她们认识的喜洋洋动画中的人物。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时常在上课前就会问我:老师今天我们要剪哪个动漫人物呢?我觉得那个xxx很不错呢?我们下次剪那个好不好。

《唐僧 》 《灰太狼和红太狼》

根据上述理论,在系统阶段,学生的观念处于静态理解的状况,以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它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不清楚各个事物也就没有系统、没有次序、没有关系。因为关系不存在于混合体中,所以只存在于既分开而又重新联合的各部分之中。”这一阶段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获得结论,所以我在学生熟悉了单个物体的剪法后,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以《三字经》的故事为蓝本,把卡通的人物剪纸和之前学的单个剪纸放到故事情景中,让学生在听传统故事的同时去思考和练习怎么样用剪纸语言去展现故事的情节。例如:孔融让梨。我事先让学生回去查找这个故事,在课上,让同学先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我在实物展示台上手绘孔融的剪纸样式,请学生继续画下去,边画边问:现在孔融已经来了,我们还可以画些什么?学生:可以画上梨。师:梨要怎么画?我们学过,有没有同学记得?上来帮老师画一画。师:梨要怎么放?画多少梨?还可以画些什么?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作品。让学生把过去学的单个剪纸纹样用上去。在作业布置上,可以用单个剪纸拼贴的方法,降低难度。

2.运用新型材料,感受剪纸艺术的不同形式。

传统的纸张一般都比较软,剪起来方便,但是在刻的时候容易破损。而且,剪刻完的剪纸在保存方面比较难,所以我采用的是即时贴 也叫自粘标签材料,是以纸张、薄膜或特种材料为面料,背面涂有胶粘剂,以涂硅保护纸为底纸的一种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较厚易刻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先用设计好图形,用复写纸画到贴纸上,刻制时不穿透纸面,留出白底,无需粘贴。

(三)采取多种展示方式。1.送剪纸表心情。

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音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要全面发展,但是在很多家长眼里美术课依然是副科,是没什么用的课。所以,我在每年的节假日来临之际,会让学生送剪纸给身边人。例如圣诞节,教师节,新年等。学生可以把自己亲手精心剪刻的作品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送给家长,然后,请学生讲一讲送的过程,和被赠者的回复。培养学生多交流,多沟通,用自己的作品拉近与别人的距离。2.画剪纸绘墙画

以往,每学期一开始,学校总会下达任务,让我布置教室,一般都用彩纸,用图画,用剪纸作品布置教室后墙。年年换新,费时费力,而且时间一长,墙上的东西总会脱落,墙上被贴的斑斑驳驳,很难看,学生还会时不时的“添”上一脚。我采用墙画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来用简单的剪纸纹样设计墙画,我在墙上画铅笔稿,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协助我上色,用的就是单色,平涂就可以,难度不大,学生都特别有兴趣。其他的小组可以用五瓣花的方式剪窗花,挑选优秀的作品贴在窗户上。

3.定期参观剪纸展览室

我们学校有专门置放剪纸的展览室,剪纸作品时时在更新,我会在课堂作业中挑选部分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粘贴好,贴上标签,自己送到展览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学习剪纸的自信心。

五.成效。

在完成书本内容教学的同时,我校的剪纸教师积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开展剪纸教学。任课老师查阅大量剪纸资料、把剪纸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并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条件,科学地安排不同程度的剪纸课,由美术教师教授剪纸技法。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学起逐步深入,用精美的剪纸装点校园和家庭空间,在快乐的剪纸创作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课余,经常组织各种剪纸展览活动,展示学校剪纸教学成果,培养孩子们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才华。六,展望

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6篇

蓝天中学

骆训阔

宋伟强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如果教学方法不合适,就会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有效的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教学方法由若干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到电化教学的转变。二.化学教学方法的种类

化学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中既有与其它学科教学通用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归纳对比法等,也有体现学科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如实验法、探索法等,每种方法各有特点,又相互渗透。下面重点介绍几种重要的化学教学方法。㈠.讲授法

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其可分为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三种形式。⒉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运用讲授法时教学语言首先应该做到清晰、准确、简练。也就是说,它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符合语法规范,不做无谓的重复。其次应该生动,即教师讲课要讲求艺术性,善于应用形象比喻,语调应抑扬顿挫,适当运用体态语言--以姿势助说话,使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③讲授法的运用⑴讲述法 教师向学生叙述化学史实,描述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现象,介绍重要物质的用途等,就是使用这种方法。

⑵讲解法 教师向学生说明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化学概念、化学原理时 要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要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推理、论证,从而使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在一堂课中,讲述法与讲解法经常是结合着运用。而且常配合有演示实验和对学生的提问。以上两种方法各个年级均可使用,是讲授法教学的主要形式。⑶讲演法

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中学的高年级和高等学校。㈡.谈话法

⒈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利用比较分析归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思维将学生发现的信息加以重新安排,并进一部组织或转换,使它和原有的认识融合起来而获得的。

⒉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谈话的中心。避免提出与教学目的无关的问题,力求突出重点和难点。

(2)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思考性,同时要与启发性和推理性,形式要多样性,力求学生单独用简明精练的语言表述;具有针对性,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或纠正。

㈢讨论法

①讨论法也称问题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意见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②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③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4.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学习化学必须做实验。因此,实验法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化学夏令营等各种实践活动,扩大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操。

⒌练习法

①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矫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②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⑴精选练习材料,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⑵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要适度。练习的材料少而精

⑶注意练习的反馈与矫正。每一次练习后要及时反馈,及时表扬,鼓舞信心,对错误及时矫正,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变旧的活动结构,采用新的方式。

③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深化教学内容,反馈知识的掌握以及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6.演示法

①.演示法是指教师借助各种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各种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⒉运用演示法的要求

(1)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目的,适时适当地通过演示

(3)演示要和教师的讲解和谈话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使演示的效果更好。7.归纳对比法

归纳法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对比则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归纳对比法就是归纳法和对比法的综合运用。归纳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将零散的化学知识、复杂的化学内容整理成提纲或图表,使之形成“知识点”、“知识线”、“知识网”,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点线之间存在的异同,把化学中易错易混的内容明晰起来,从而利于学生掌握有规律性的化学知识。归纳对比法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归纳”中渗透,在“对比”中巩固,在领会中使知识得到升华。例如:关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我们可以通过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对比、归纳和整理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即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检验。

化学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也不能说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怎样合理的选择运用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理解。

三、选择有效的化学教学方法的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教学方法 必须适合课题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如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传授新知识,则可相应注重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的方法。如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则应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由于教学中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应总是单一的。总体来说,掌握知识,宜选择讲授;形成技能,宜选择练习法、实验法等;发展能力宜选择作业法、讨论法等; 2.依据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由教学内容来体现,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就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在选择教法之前,要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因为即使在同一学科中,各部分的教材内容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往往有难有易,有深有浅,这就必须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一般应选用演示法、讲述法或讲解法;理论教材,应选用讲解法、谈话法或讨论法;对于化学用语,一般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等。3.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学科知识点多,很多知识又很抽象,逻辑性强,同时对实验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要求高,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就应选用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理论教学中尽可能在讲授同时通过归纳对比等加深理解,而在物质的性质、制取等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配合归纳对比等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运用。

4.依据学生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状况、能力高低和智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考虑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5.依据教师的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风格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条件,考虑到教师自身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有些教学方法虽然好,但教师不能熟练使用,仍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好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教师个性上的不同特点,也会影响他们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选择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多用讲授法、谈话法;精通化学实验的教师,可以多用演示法、实验法;教学组织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多用讨论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等。当然,擅长口头表达的教师,在发挥讲授特长的同时,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动手做实验;精通实验的教师,在发挥组织学生做实验的特长的同时,也应保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一个好的化学教师,在发挥特长、形成风格的同时,必须具备运用各种普通教学方法的基本能力。6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任何课程、科目的教学时间是限定的,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就要求教学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节约时间、追求效率。教学方法,有的效率高、有的效率低;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不同的应用也会影响到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至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力求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才能实现最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范文 第7篇

读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儿童研究评价家加里.鲍里奇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收获很大。书中认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是

1、清晰授课

2、多样化教学

3、任务导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

“清晰授课”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

“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提问题,可以问许多不同的问题,把它们与课时节奏与序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出富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另一方面指教室里物质的质地、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加教学的多样性。

“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有: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用了多少时间?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如果教师把大多数的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那么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我们可以理解为将要学生掌握并要考查的内容)。学生实际投入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它是指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收益。有时尽管老师可能在任务导向地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最多的内容,但学生可能并没有投入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内容。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对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要增加学生的投入率,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1、)制定规则让学生满足个人的或程序性的需要,不必每次都得到教师的许可。(2、)四处走动监督学生课堂作业,并同学生交流表明你注意到了他们的进步。(3、)确保独立作业是有趣的,值得干的,并且要足够简单,让每个同学无需你的指导就能够完成。(4、)在黑板上写出当日的进度表,从而使费时活动尽可能减少,比如发指令和组织教学。(5、)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和活动,它们或者适合于或者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避免时间安排的错误。阻止不当行为的发生或恶化,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比率有三种难度水平:

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

中等成功率:学生不完全理解任务,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

低成功率:学生压根不理解任务。

研究表明,产生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今天看到《有效教学方法》第二章理解你的学生,感悟很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过:“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因此教师欣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都充分显示了你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理解、宽容学生,特别是当学生做错事的时候,教师要冷静,不能简单粗暴,不然结果会事与愿违,双方会处于尴尬的境地。要抓住他们知错、认错这一时机教育、引导他们,在他们内心最脆弱的时候,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促进他们的转变。我体会到: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做学生工作,必须爱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具体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解决问题,要讲究方法,讲究工作艺术。只有这样,你对他们的引导、批评、教育才能奏效。

在我的班中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品质恶劣,,经常打架,欺负弱小,而且学习习惯特差,经常在课堂上吹口哨,要不然就学狗叫等,弄出一些怪异的声音,引得全班一阵大笑,扰乱老师的思维。问及原由,很不耐烦地甩过来一句话:我坐在那没动,你哪只眼看见是我的事„„说后并用不屑一顾的眼光看我。当时我很恼火,强压住火气,生气地质问他:“你怎么一点集体观念都没有,你一个人影响了全班,好意思吗?”消气后再找他谈话,告知他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做一个好学生,走上社会应该怎样做人等等。在我的说服教育中,他勉强的答应不再犯。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找他谈话,他袒露了自己的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又差,经常被批评,同学们有意无意间总爱嘲笑他,觉得很没面子。为了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他经常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一个心理多么脆弱的孩子,如果一天到晚只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他会永远处于自暴自弃的境地,老师的粗暴对待若带有一点点偏见,只会扼杀他刚刚燃起的自信火苗.信任和理解是师生得以沟通的情感桥梁,我有耐心等待这个孩子的成长。

理解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更是一个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阅读《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内容正确、重点突出。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当教师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三、方法得当。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四、清晰授课

一直以来,我以为清晰授课只是讲在上课时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有激情,能做到抑扬顿挫。原来这只是清晰授课的前提,是基础,是一小部分。只有标准的普通话距离清晰授课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更为重要的是内容组织,教师对课文的熟悉以及授课策略的选择等要做到清晰授课,更多的功夫是在课上。

对于教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求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仔细阅读领会教学参考书,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体系,掌握其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确定教学目的,考虑教材的组织和处理。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对所讲授内容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师自身对知识有宏观和微观上的把握,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有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苦练基本功,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准确的转变为学生能够理解领会的语言并表达出来。语言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知识的主要媒介。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总要有一个反应时间段,而教师清晰的表达,可以大大缩减转化的时间。通过教师清晰的讲授引导,形成学生较清晰的科学的知识脉络。通过第一次讲授,学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又需要教师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不同的阐述方法,从知识的其他角度入手,进行再次论述。这样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才会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语言的清晰表达,要达到清晰授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利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

五、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

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

第一章 有效教师的读书笔记

1.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2)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你可以问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把它们与课时节奏和序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出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它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内容覆盖面相关。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5)确保学生成功率;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

2.提问的艺术(1)内容问题:教师提出内容问题,让学生直接处理所教内容。比如教师提出问题,看学生能否回忆并理解特定材料等。问题的答案教师事先就知道。答案也直接在课堂上或书本上出现过,或同时在课堂和书本上出现过。这个问题不需要解释,也没有别的意义,即使有也很少。(2)过程问题:为了促进不同的心理操作,提问有不同的目的。教学目标包括解决问题、提供指导、激发好奇、鼓励创造性以及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判断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应在提问策略中反映出来。为达到目标,内容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一种手段。过程问题鼓励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学习者使用个人的知识储备来积极建构自己的解释和意义而不是通过原样复述来达到理解。

第二章 理解你的学生的读书笔记

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需要做出许多有关学习者的决定,它们不可能归纳为简单的公式或规则。这需要你成为反思型教师,也就是说,你要抽出时间来调整课时,使它适应学习者的各种要求、先前的履历和经验,然后再对课时加以分析和批判。

1,为什么要注意个体差异?

之所以要注意课堂上学习者是个体差异,有如下原因:(1)通过认识个体差异,你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意义和理解。有了这些知识,你就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更好地协调起来。

(2)当你向学生提供有关成就和行为方面的建议,或者就此话题与他们的父母谈话时,你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你所描述的现象。如果你理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你就能为父母、顾问以及别的教师提供一个视角: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学习,有的学生不学而得,有的学生不想学习等。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内容领域和个体差异,由于在这些方面调整教学策略,从而适应了学习者的优点,所以他们的成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培养性的气氛,可以大大提高高焦虑学生的成就;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演,效率更高、节奏更快,可以提高低焦虑学生的成就。

适应性教学中一些最有希望的教学方法包括:(1)小组合作教学或全班教学(2)归纳式呈现或讲授式呈现(3)从规则到例子的顺序或从例子到规则的顺序(4)归纳式呈现或演绎式呈现(5)以教师为中心的呈现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呈现(6)直接教学或间接教学(7)从经验中找例子或从课本上找例子(8)小组语言教学或个别化的语言教学(9)个别回答或全班集体一起回答(10)不言语回答或言语回答(11)自我控制的教学或全组教学(12)程序化教学或传统教学。在这些教学方式或呈现方式中,任意一种方式,可能正好对于某种类型的学习者更加有效,但对其他类型的学生者则未必具有同样的效果。在你的教学范围内有许多研究文献和课程文本,其中列举了大量具体的内容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特定的教学方法——与特定的学生特征相联系——提高了学生的成就。然而,常识和课堂经验将会向你暗示许多别的方法,你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变化教学,从而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并掌握多种现成的教学方法,你可以使用适应性教学的任意两种方法调整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普通智力对学习的影响

教师、父母和学习者对于智力有很多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认为智力是统一的整体。人们经常用一些相互对立的词语来表达这种观念,比如在提到不同的学习者时,会说他们缓慢——敏捷,聪明——迟钝等,这些用语指出学习者要么是敏捷的,要么是缓慢的,要么是聪明的,要么是迟钝的。但实际上,我们中的每个人,不管我们的智力如何,都会在某个方面此一时或彼一时,敏捷或缓慢,聪明或迟钝。在具有某种特点的个别任务上,你可能看起来比较缓慢,但在另一个要求不同能力的任务上,你又可能比较敏捷。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就会知道,智力水平取决于展现智力的环境和条件。

3.先前成就对学习的影响

斯腾伯格的智力概念与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特别是具有的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任务相关意味着,在进行后面的学习之前必须先教授这些事实、技能和理解等。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后面的学习才能发生。这样一来,鉴别出先前成就,不仅对安排教学很重要,而且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学习在一些学生身上没有发生。

4.同辈群体对学习的影响

在课堂上同辈群体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的,这时他们可以促进一些行为,提高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1)强调小组作业,其中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同辈群体。在作业或合作性小组形成过程中,要确保小组成员代表着不同的背景和兴趣,这样就能在这个作业中汇集各种不同的技巧和才能。当不同类型的个体被安排在一起合作时,小组行为倾向于采取中间路线,从而杜绝极端的扰乱性的行为。(2)引导全班形式的集体讨论,告诉班级成员他们要想被社会认可必须做些什么,必须不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你期待他们做些什么,并举例说明他们可以期待别人做什么。(3)通过提高学生之间对彼此的吸引力来增强集体凝聚力。(4)在同辈指导下,安排那些年龄较大或较成熟的学生与年龄较小的学生进行互动,应为他们更有可能被其他学生尊为榜样。

第三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读书笔记

人们经常不加区别地交替使用方针、目的和目标这几个词。它们的意义虽然有联系但又有不同。

方针:表达价值观,给我们方向感。目的:确定将要学习的内容——鼓动和激发。目标:向学生传达需要获得哪些特定行为,展示这些行为需要哪些条件,以及这些行为须达到怎样的熟练水平。

1,教学目标的意图

教学目标在实践上有两个意图。一是详细列出能实现教学目的的特定课堂策略,从而使教学目的向课堂成就靠近。二是表达教学策略,表达的形式使你能够测量这些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程度。这两个用途的书面说明称为行为目标。

简单地说,编写行为目标有三个步骤:(1)界定出具有可观察结果的特定教学目的。(2)陈述规定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3)明确规定标准的水平——也就是能在教学中预期的行为数量,这些教学是在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编写行为目标的第一步是界定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要使教学目标是行为的,它必须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你就能确定行为到底有没有出现,是部分出现还是没有出现。确定可观察结果的关键在于选择描述语言。在行为目标中,必须以直接、具体和可观察的方式来表达学习结果,它的行为描述方式与流行报刊、电视甚至部分教科书都不同。

编写行为目标的第二步是确定学习将会在什么样的特定条件下发生。如果仅仅通过运用个别的材料、设备、工具或者其他的资料就能达到可观察的学习结果,那么就把这些条件陈述在目标中。

编写一项行为目标的第三步是陈述达到目标所需的表现水平。对结果和条件的明确规定揭示了观察行为所必须的程序。然而,光做到这点还不够,还漏掉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标准的水平。也就是说,该行为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认为已经达到了目标?教学目标标准的水平是指,使人满意地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了的期待的成就水平或者熟练水平。人们制定标准的水平经常是为了确定一个基准点,考核是否达到了目标,但却没有认识到这一水平可能与后面的学习任务或教学环境并没有关系。为了避免这一点,要永远把标准的水平看成是可调整的,并且它还取决于你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评价。

2,几种目标分类方法

布卢姆、恩格尔哈特、希尔、弗斯特和克拉斯沃尔根据认知复杂性设计了一种目标分类法.他们描述了认知复杂性的六个级别,从知识水平到评价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知识:知识水平目标要求学习者记忆或者回忆一些信息,诸如事实、术语、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规则等。

理解:在理解这个水平上的目标要求某种程度的领会,期待学生能够变换表达形式,翻译或者才重述读到的年内容,以及在信息的各个部分之间发现联系或者关系,或者从信息中得到结论或发现就结果。

应用:在应用水平上不编写的目标,要求学生在不同于学习时的环境下,运用先前获得的信息。应用目标与理解目标的区别在于,它要求在一个不同的,而且经常是应用的背景下呈现问题。这样,学生要解决问题,既不能依赖最初的学习内容,也不能依赖最初的学习环境。

分析:在分析水平上编写的目标要求学生界定出逻辑错误或者区分事实、意见、设想、假说和结论等。在分析水平上,期待学生找出思想之间的关系,比较并对比。

综合:综合水平的目标要求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原创性的东西。在综合水平上,期待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不熟悉的问题,或者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解决方法。

评价:综合水平上的目标要求学生对于具有特定目的的方法、想法、人或者产品的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在评价水平上,期待学生陈述判断的依据。

布卢姆、克拉斯沃尔和马西亚设计了另一种目标分类方法,这一分类方法描述了五种水平的情感行为,从接受水平到个性化行为水平。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个性化。

接受:接受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觉察或积极注意某些现象和刺激。这一水平期待学生去听或去注意。

反应:反应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某些刺激或者作出反应,从而遵从所给的期待。反应目标期待学生在教师提出要求或者指导他做某事的时候,能够服从、参与或主动答复。

价值化:价值化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展示体现自己信念或态度的行为;在没有人强迫或者要求他遵从时,他就保持着这种信念或态度。

组织:组织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承担一套价值观。这一水平的情感领域包括:(1)解释为什么你认为某些事物有价值。(2)在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事物中作出恰当地选择。这里期待学生把喜好和偏爱组织成一个价值体系,然后确定哪些喜好和偏爱是最重要的。

个性化:个性化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所展现的所有行为都应与他的价值观相一致。在这一水平上,学生不仅获得了所有前面的各个水平上的行为,而且还把他的价值观融成一个体系,体现出一个完整而遍布性的人生哲学,这一人生哲学不允许与性格不符的表达。对这一水平的行为的评估涉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前后一致的人生哲学。

哈罗和摩尔设计了第三种目标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的方法描述了五种水平的动作技能,从模仿水平到自动化水平。模仿、控制、精确、连接、自动化。

模仿:模仿水平的目标要求,先向学生展示可观察的动作,然后让学生当众模仿。这一水平的动作经常缺少神经肌肉的协调。这样,这种行为一般来说是粗糙而不完善的。

控制:控制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执行由口头指导所选择的行动,但不像前一水平那样借助于视觉上的榜样或直接的观察。这里期待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倾听指导来完成动作,尽管行为可能还很粗糙,缺少神经肌肉的协调。描述控制水平的学习结果的动词和模仿水平的相同,只不过它们是通过口头或书面指导来往成的。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题范文 第8篇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轻语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过分强调教师及教材的权威, 忽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Nuttall列举了传统的观点:即把阅读文本比喻成一个杯子, 杯中的水是文本的意义, 读者的大脑是敞开的容器, 只要向大脑中倒水, 无论多少都会被大脑如数接纳。在这种阅读中, 读者的角色是被动的, 整个过程只由读者独自完成, 而读者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消化文本意义。结果, 众多的外语学习者学了多年的外语, 却仍然不能有效地读外文书看外文报。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理论指导

英语教师必须用现代阅读理论武装自己, 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正式的阅读过程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阅读模式理论:

1.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Model)

高夫 (Gough) 于1972年提出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该理论认为:“阅读只依赖阅读材料本身所呈现的信息, 是由低级的单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阅读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根据这种模式, 读者就是解码者, 解码过程完全是由字母到单词, 由单词到短语, 由短语到句子, 然后从句子到段落、篇章, 最后获得作者的意图, 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字母——单词——词组——短语——句子——段落——语篇。

2.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

这是一种以读者为基础的模式, 该模式由古德曼 (Goodman) 等人提出, 他认为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时, 阅读材料的标题、封面、插图、某一词或某一句话等都有可能激活读者头脑中的相关知识, 从而使读者对阅读内容作出预测, 并不断加以证实或推翻, 直至最后完成阅读。该理论主张:阅读开始于读者而非读物本身, 读者读文章是借助文章的意思来弄清单词的意思, 而不是费劲地先弄清单词, 然后理解文章的意思。

3.鲁梅哈特的图示阅读理论 (Schema Theory)

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后, 鲁梅哈特等提出了图示理论这一心理学的概念。图示理论认为,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 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有调用大脑中的图式, 依据图式来解释、推论、概括吸收外界的信息。读者会试图从读到的材料中找出线索, 推论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图式, 继续阅读, 这个图式或者被进一步证实, 或者被否定, 重新选择新的图式。阅读理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活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与阅读材料共用的背景知识越多, 读者从中了解的信息越多, 理解就越深刻。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技巧与策略

阅读包括各种各样的技巧和不同的阅读技能。有效的读者要根据他们所阅读的文章类型及阅读目的灵活地选择正确的阅读技巧和策略。阅读的主要方法有略读 (skimming) ;寻读 (scanning) ;泛读 (extensive reading) 和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

Brown指出, 略读和寻读是“对英语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最有价值的两种阅读策略”。所谓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 是要求读者有选择的进行阅读, 可跳过某些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寻读, 指的是读者先确定要寻找的明确信息, 再在特定的阅读材料中快速寻找。寻读不必阅读完全文。

精读, Brown声称“精读通常是让学生们关注一篇文章的语言或语义细节的课堂活动”。为了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隐含意义和修辞关系等, 精读要求学生们注意语法形式、话语标志及其它表层结构细节。在句子或段落的字里行间可能设有复杂的认知概念的“陷阱”, 好的读者需要慢慢地、系统地提炼文章大意。

另外, Brown认为, “泛读是通过完成文章的整体阅读而实现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 包括娱乐、科技和专业等领域的文章或书籍, 是为了文章大意而进行的快速有效的阅读过程。

这些不同的阅读方式是相互作用的。例如, 如果有人想用寻读的方法阅读某一段落获取他在寻找的信息, 那他必须先略读这篇文章了解文章主旨, 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值得寻读。

四、阅读理论与技巧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运用阅读教学法技巧及策略和包含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图式阅读理论的各种练习, 我们为大学英语阅读过程设计一个教学模式。

1.读前活动 (介绍课文)

在学生们阅读前给他们一个好的“导入 (lead-in) ”, 能使学生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和阅读的欲望;使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经验。同时, 为了准备读前活动, 一个好的教师也应该掌握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知识或观点, 并知道如何很好地导入和使用它们。

可以采用的读前活动有:

(1) 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出与课文相关信息。

(2) 根据课文标题、副标题和插图对课文做出预测。

(3) 通过集体讨论、举例说明、知识示意图以及联想等方法提前教授一些关键词汇。

2.阅读中活动

专业教材通常设计了很多阅读中活动。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和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有效地运用这些活动。

在阅读中, 通常先整体阅读课文, 然后具体理解各个段落、句型和单词 (“自上而下”过程) 。这种方法的原因在于大单位可以提供理解小单位的语境。

阅读中活动可以包括:

(1) 略读课文, 找出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略读是一种有效的获取文章大意的快速阅读。但必须注意的是, 只有学生没有提前阅读才能练习略读, 否则这种方法就失去交际价值。另外, 应该限制学生的阅读时间, 仅仅让他们浏览文章大意而不是认真看每个单词。

(2) 寻读, 搜索某个特殊的信息。这种练习只需要快速找出信息的位置, 然后稍微重点读这一部分。

(3) 推测语意。推论需要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独立工作。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语境推测未知元素的意义。如果这些元素是单词, 那单词的构词法和派生法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4) 熟悉文章的功能和结构。学生应该被训练找出文章的目的, 也应该学会区分一般性陈述和特定论断, 同时还应进行一些课堂活动来熟悉文章, 如填空或重新排列打乱的句型或段落。

(5) 信息传递。这种活动涉及解释文章中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口头与书面内容的联系, 可以在文章中进行标记、搭配或填空、图表、图片、曲线图等活动;按照优先顺序或时间顺序安排事件, 等等。

(6) 精读。大部分课文都设计了精读练习。传统的单项选择题、判断正误题、完形填空题和开放式问题都适合作精读练习。这给学生们一个重要机会, 能让他们仔细学习书面英语进而了解与主题、语言相关的更多信息。

3.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通常不涉及课文而是源于课文。读后活动包括:

(1) 评估。区别事实陈述和作者观点表达, 并对课文做出反应。

(2) 交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对任何主题的看法, 如对作者的观点或目的谈谈自己的观点, 对文章大意进行批判性判断。

(3) 角色扮演。给出与课文相关主题, 要求学生成对或分组独立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只在需要时进行指导或提出意见。

(4)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总结。这样显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并能区分基本和次要信息。

(5) 课外活动。上网获取相关主题信息, 写一篇短文或就网上搜索到的内容进行一场辩论。

虽然这三个阶段的活动不需要每次都严格执行, 但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好阅读课的一个框架。它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 并以此作为进行交际、激发学习兴趣和开展教学进程的基础。此外, 这种方法也使阅读与听、说、写的技巧紧密融合在一起。

五、建议

本文详细说明了许多阅读的理论、技巧、策略和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建议:

1.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和交际能力, 掌握广泛的目标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特点的语篇和题材的知识, 并能流利地、准确地用语言表达。

2.教师和学生的阅读角色和态度必须改变。在阅读课堂上, 教师应该放弃自己的中心地位, 而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习者应该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也不应该期待教师详细解释语法结构或语言点, 因为在阅读过程中, 更多的语言知识会潜意识地在学习者的脑海中主观形成。

3.在执行课堂任务上, 教师设想的实际操作的也会存在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 所以教师既要能使自己适应变化, 也要进行灵活的调整。

六、结论

本文所讨论的运用不同的阅读理论和技巧进行的阅读过程是与中国环境有密切联系的, 而且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 它们是需要互补的。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方法融合在一起, 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设计正确的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 我们就能在中国高等教育背景下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摘要:结合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提出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指导和各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另外, 运用阅读理论及技巧, 为大学阅读过程设计了一个教学模式, 并根据实际教学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希望通过掌握各种阅读理论和技巧, 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有效地进行高等学校英语阅读教学, 从而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理论,英语阅读技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Grellet, Francoise.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Nuttall, Christine.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1-8.

[4]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汤艳.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4, (3) .

[6]严慧仙.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与大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3) .

上一篇:大班科学 好玩的泥鳅 教案下一篇:新司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