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2024-07-23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精选8篇)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第1篇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的现状及策略思考

望谟县大观乡教育辅导站:岑继彪

内容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存在“办学经费、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急需加强;教育不均衡发展,学生基础普遍下降;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致力于县城与农村教育的公正与平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农村寄宿学生的管理”等几个面来,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前言

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中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这给我们指出了办学方向和最终追求。但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素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直处农村教育工作的我认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才有可能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改变农村素质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办学经费、教育资源不足

2007年,我县的“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08年通过“国检”验收;2010年通过国家级“两基”复查、“普实”验收。从中,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远没有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准要求,硬件设施设备还处于一个待完善的阶段。随着“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的落实;再加之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历史和现实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素质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还不够,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素质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室、寝室、实验室、微机室、音体美等设施严重欠缺。也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社会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师资力量急需加强

1、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现象逐渐加重。各乡镇有近1/3的教师出现老龄化年龄现象,这直接带来的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其后果就是降低了小学的教育质量,削弱了教育的基础。

2、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教师缺编或年龄结构的原因,大多数音体美专业毕业的教师只能担任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如:我们大观乡里穴小学是一个完小,只有6个公办教师。开设的课程每位教师都得上,何谈专业课呢?怎么能培养出有专业素养的学生?

3、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多数偏远学校,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同学科教师数量很少,村级小学一人教一个年级几个学科。这种情况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少教师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

4、部分学校教师严重缺编,教师工作量较大,负担偏重。各大部分学校还处于严重缺编现象,还存在一人一校几个班,加上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竞争意识,职业倦怠心理比较严重,对待工作得过且过。

三、教育不均衡发展,学生基础普遍下降

1、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日益减少,办学规模逐渐萎缩。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稍好及家长见识广的家庭都想方设法带孩子到好一点的学校就读,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便出现“陪读妈妈”或“陪读奶奶”们携带行囊,涌进县城,想方设法,插班就读;如我们大观乡大塘小学由原来近100名在校学生,到2008-2010每学期只有6-8个在校学生,迫使学校停办。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农村办学规模日渐萎缩。

2、县城学生急剧增加,超级大班屡见不鲜 随着大量农村学生的涌入,县城的超级大班现象日见严重。比如望谟县一小、二小最多的一个班达到七八十人,初中有些班近百人,教室里塞得如沙丁鱼罐,前排桌子离黑板不到一米五,后排靠墙,学生出进都十分困难;上课的老师个个都带着便携式扩音器,即使这样,很多老师的嗓子还是坏了,部分学生听课还是困难。同时县城学生的增多又从客观上需要从农村调入教师,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借调进县城,又使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从而使原本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质量进一步下滑。

四、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贫困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中小学在校生留守儿童少年占据70%,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他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对前途失去了追求,对学习自然就失去了兴趣。

五、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

(1)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寄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房舍及设施十分简陋,大部分农村寄宿学校无浴室,无水冲厕所,无饮用热水机,给寄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2)农村寄读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又不能完全到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4)寄宿学校缺少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利学校管理。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法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及思考

1、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变革,是一项社会工程。社会各界只有对素质教育的意义有深刻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引导监督学校实施教育健康发展;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全面发展;才能帮助孩子走好人生路。一句话,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增强紧迫感,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产生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突出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推动素质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依法保证教育经费增长,积极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从物质上保障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顺利开展与提高。

二、要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招考录用素质较好的师范院校生,同时,鼓励优秀的初高中学生选择了师范院校,让更多的人才向往并投到教育事业中来。

2、进一步落实县级培训。县级培训应该切实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了诸多有效的培训形式,比如加大了对骨干教师和培训辅导员等乡镇学校培训者的培训力度,但县级培训还缺乏国家级培训者的专业引领,只限于自身的培训,所以在短期内也很难有效提升全县教师的专业素质。

3、创建互换机制,鼓励教师流动。采取城乡互动,联谊政策,鼓励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骨干教师带着任务到城市学校锻炼,相互对接式服务政策,期限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学期,甚至可以先尝试在一部分试点。同时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教师(音、体、美、英语教师)跨校任课,放宽对此类教师的评价政策,聘任工作和职称评定可以优先考虑等。

三、致力于县城与农村教育的公正与平衡发展

1、要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广大教师乐于奉献,自愿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抓好农村教师向县城调动政策,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扩充;同时还可规定新招入教师必须先到农村工作5至8年方可调动。

2、要努力控制农村学生向县城的流动,这是推动县城和农村教育双优发展的关键。农村学生入城主要是追求优质教育,这是人之常情。要维持农村的办学规模,努力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加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程序的审批,外籍户口进城就读需经教导处、校长、中心校、基础教育股、教育局分管领导五级审批,从而较好的控制了外籍学生的入城就读的浪潮。同时可以改革小升初、初升高的录取方法,根据学生人数比例,把重点初中和示范高中的升学指标下分到个乡镇,由教育局分乡镇录取。

四、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农村寄宿学生的管理 农村中小学应该抓住布局调整的良好机会,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管理体系。由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寄宿用房与配套设施投资没有全部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要从此出手:(1)政府要抓住县城一体化建设的机遇,科学、长远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房及配套设施投入必须全部纳入项目经费预算。(2)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将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员、服务员、心理咨询员列为学校工作人员的正常编制,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3)加强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一套能够适合当地情况、满足农村寄读学生需要的管理服务制度,让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有“在家一样”的感受,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动力,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总之,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在贫国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如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推行城乡统筹、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从“加大教育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为农村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素质教育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第2篇

教学现状的分析

宣恩县长潭民族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办学力度,提高了教育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栋栋教学拔地而起;一批批教学设备突入使用……为振兴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看到了前景,看到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希望。我作为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者感到由衷的欣慰。然而,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往下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自己几年的观察了解及与许多农村教师谈论,其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教师年龄偏大。我对当地的农村完小作过调查(乡镇中心小学除外)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有的一超过了50岁。这些教师年龄大,身体差。他们评优表模基本无望。使得他们不愿花太多精力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得过且过,与世无争,好像教育与他们无关。他们无欲望,无追求,奖惩对他们无刺激。他们不违规,不违法,领导拿他们没办法。不但他们这样,他们的这种思想,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年龄较轻的同志。而且,这种思潮在不断蔓延。

第二 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俨然一个个小皇帝。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往往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孩子们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因此,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不爱读书。他们自我意识太强,只听得进顺耳的话。有些孩子根本无法接受正面的批评教育。而且许多家长还一味护着孩子,动不动就指责老师,甚至谩骂老师。老师只好对孩子听之任之。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第三,学校教师严重缺编。现在教师的分布状况是:县城教师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乡镇中学的教师往县城调,小学教师往乡镇中学调。农村学校的教师不足,特别是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农村完小只有六七个教师。他们要完成六七个教学班的教育教学任务。他们把每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已是精疲力竭,根本没精力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第四,教师的待遇偏低。教师与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待遇相比,明显偏低。有的教师工作了十几年只有一千多元,有的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也只有两千多,他们没有任何津贴,福利。这点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买不起住房,有孩子读书的甚至要借外债。严重的挫伤了教师的工作激情。

第五,职称晋升有欠公平。由于受职称编制的限制,许多教师无法正常晋职。许多教师评了十多年,还得不到聘任。

职称得不到聘任,工资受到影响。严重的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得到的结果一样,因此,消极怠工,自保盐罐不生蛆。

第六,教师队伍中缺少新鲜血液。由于教师的地位偏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本地招聘教师的指标从未完成。而招进来的部分教师,也只是把它作为跳板。他们或改行进其他事业地位,或考进公务员,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进来的不多,缺编越来越严重。没有新鲜血液,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朝气,没有活力。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七,学生的异地流动。在择校的浪潮中,农村学校是受冲击最严重的地方。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都转到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县城就读。农村学校只剩下家庭较困难的学生和被县城学校不收或退回的学生。这些学生或调皮或不愿读书或成绩始终提不高。

要想巩固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已取得的成绩,并使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认为:一,要真真实实提高教师待遇。让老教师。新教师都愿意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让教师吧教书育人当作自己应该而且必须去做的事情。二,要制定激励机制,让教师不断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愿意从事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三,要搭建让教师有正常晋职的平台,让教师看到真真切切的希望。四,要把优秀人才充实到

农村学校中来。只有这样,贫困山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希望。

作者单位: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名族中学

通讯地址: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名族中学

电话:

邮政编码: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第3篇

一、农村山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

1. 师资队伍素养不高

素质教育重在课堂, 关键在教师。教师, 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 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要在农村山区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就必须要求要有一支高素养的师资队伍。然而在山区农村,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 学校教师待遇不高, 难以留住高素质有经验的教学人才, 导致了山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同时, 山区农村老教师比较多, 尽管他们有志于实施素质教育, 但由于经验和学习能力的局限, 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也不够理想。

2. 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制度的局限

目前, 我国山区农村学校仍然是以“考”为手段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来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 来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师的奖金、荣誉等都通过考试学生的升学率、高分率等来衡量。久而久之, 在山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上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切为了考试, 一切围绕考试, 一切服从考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也强调以课本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教学氛围下, 素质教育自然难以实行。

3. 教学设备极端落后

完善的教学设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现代化先进技术引进课堂, 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山区农村学校, 由于教学设备落后, 现代化的语音室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几乎为零。教学活动只能困守在以“一本书、一支笔”的单调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落后的教学设备, 严重地阻碍了山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力度和深度。

4. 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

良好的家教,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平日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然而在山区农村, 由于科技文化水平和信息传播落后, 很多家长自身受到的教育也很有限, 甚至存在文盲和半文盲。并且许多家长也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外出打工就把孩子丢给孩子的祖父祖母, 导致农村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接受较为传统正规的家庭教育, 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也阻碍了山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做好山区农村素质教育的一些有效对策

1. 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在推进素质教育中, 应转变现有观念, 为素质教育做好准备。首先, 教师要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标准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个人持久协调发展为综合评价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其次, 要转变以书、课堂、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最后, 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 树立综合评价教育的思想, 既要看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缺点, 也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之外的优缺点, 坚持因材施教。

2. 充分利用山区资源, 开展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立足山区农村实际。山区农村地区尽管现代教学资源不足, 但是通过充分利用山区现有资源, 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办学条件差的不足。山区农村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只要语文教师精心利用, 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如在讲授《长征》等有关山区的课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来学习, 从而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山区, 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注重拓展延伸, 深化素质教育

阅读是丰富学生积累, 提高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的重要方法。山区农村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 就是学生阅读面过窄。由于条件所限, 多数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鉴于此, 教师应充分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在授课时利用教材的名篇节选, 介绍有关名著的一些内容或趣事, 来增强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同时, 还可以通过开展语文活动, 如班级读书角、读书交流会、书籍互换日等, 让学生手里有限的书籍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加, 开拓学生视野, 在增强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论

实施素质教育,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然而目前许多贫困山区学校还没有办法全面普及实施素质教育。因此, 应增强对山区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视, 正视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贯彻素质教育, 促进山区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只要从教师队伍从自身抓起, 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提高思想素质, 在山区农村实施素质教育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第4篇

【关键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金融知识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在经济与知识发展中,都处于我国最为落后的一个部分,在金融基本知识方面,该地区人民的认识更是匮乏。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农村人员在金融基本知识、利用金融工具以及新产品的了解情况和工具掌握究竟如何?就这一问题,笔者开展了调查。

一、贫困农业人员金融知识的现状

1.对新的信贷业务知之甚少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扶持力度日益加大,各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进一步开拓市场,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产品,新业务投向农村。但是,由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涉农人员对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不能有效利用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从而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

近年来,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派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支付途径,实现了资金零距离的跨地区、跨行的汇划、支付结算。大大缩短了结算时间,避免了资金的支付风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可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员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在现代金融业的支付结技能方面知识欠缺,甚至全然不知。急需进一步的加强,使其真正掌握现代支付结算相关知识。

3.人民币防伪和识别能力不高

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暴富心理的膨胀,犯罪分子以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员作为侵害对象。由于其识别人民币的真伪能力不强,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为假币犯罪行为得逞创造了条件,从而制假贩假案件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民利益遭受了伤害,经济蒙受了一定损失。

4.投资理财知识匮乏

近年来,各种金融投资渠道畅通,理财方式多样,为闲余资金增值创造了条件。如股票、基金、国债、保险业等,已成为城乡群众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是资金实现升值的有效方式。可是在处于最大市场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对投资理财业务了解甚少,更甚者不知何谓投资理财,而仅把储蓄作为最佳理财方式。因而错失了资金盈利的机会,使资金增值的机会很少。

5.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约了农村人口对新事物的接受

贫困地区人员地理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以及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加之信息的闭塞。致使其接受新生事物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商品经济意识不浓,不能正确把握经济金融脉搏,更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合理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为闲余资金寻求新的盈利途径。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育,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各社会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主观思维、认知能力等原因影响。必须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经济金融意识教育,给他们灌输现代经济金融思想,开阔视野范围,学会经济思维,善于按照经济金融规律,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同时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摈弃以往思维定势,引导农民要树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合理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增加其经济收入。

2.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

各基层金融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采用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边远山区、贫困人员中广泛进行金融业务知识的宣教活动。内容既有传统信贷业务、又有新的金融产品,还有投资理财方法等等,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现场对比讲解以及利用村民学校、广播电台形式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

3.在农村中小学校增设经济金融相关知识教学

针对中小学生接受新事物较强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学中,增设有关经济金融方面的内容教育。使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掌握一定的经济金融常识,为将来搞好经济建设,培养理财观念奠定基础,同时,中小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可以对家庭成员起到一定的传导示范效应。并为将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保证。

4.加强现代支付结算及银行卡知识宣传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机构业务中的广泛应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各种银行卡以及ATM机投入和上线营运,使支付结算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资金交易的零距离。为提高其使用效率,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边远农村和贫困山区,开展现代支付结算、银行卡以及电子设备的操作程序等技能的培训,耐心细致的讲解使用的好处以及在具体操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排除了认知顾虑,尤其对异地的资金汇划,非现金交易等讲授,提高农民现金支付交易工具的使用程度。

5.提高人民币真伪识别力,维护其合法权益

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协作,联合行动。以各基层营业网点为主导,共同维护人民币的法律地位。农信社、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网点,要立足实地,坚持开展经常性地人民币反假工作,给广大农民群众教授识别真假币的知识,提高农村人员识别真假币的能力以及法制观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发现的假币要主动向当地各营业网点上缴,防止再此流通,坑害他人。特别是对恶意制假贩假的犯罪分子,要提高警惕,要坚决与其作斗争,决不让其得逞,并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使罪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共同维护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浅谈贫困山区儿童教育问题 第5篇

科目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专业_________劳动与社会保障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11-1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李波_________________学号1108090109

2014年5月25日

浅谈贫困山区儿童教育问题

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良好的教育能提高孩子的素质与道德水平,最终造福于社会,兴旺于国家。无论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国家需要他们,社会需要他们,父母需要他们。在发达国家中,很早已经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是由政府买单,家庭是不需要出钱,所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使国家更加高速的发展,技术更加快速的翻新。我们国家也一样,也实行义务教育,让广大孩子享受福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拥有更加创新的思想,培养更多创新的人才。但是,我国的教育也有一定问题,特别山区儿童教育,问题十分严重。与城市孩子教育相比,他们有着十分大的差距。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差距呢?山区儿童教育的现状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这些问题是十分有待解决的。

一、山区儿童教育现状

(一)山区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

有人可能认为,儿童的教育与父母的关爱没有关系。很明显,这种说法是明显错误。如果孩子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教育,指导,与纠错。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有问题的,这会让孩子降低其学习效率,同时不能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没有人会提醒其学习的重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山区儿童中,有些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旁,有些又是隔代照顾,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势必不能使孩子好好的学习,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的家庭环境。那是什么造成农村儿童这种状况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落后,单靠农业收入,是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与之相比,城市的工资要远远高于农村,城市也需求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到城市打工,增加自己的收入,为孩子挣取学费,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然而,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乏父母关爱,这样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同时,这样也产生了,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情况,虽然这样让孩子在家有了依靠,但是爷爷奶奶承担的作用也只会每天负责为他们做饭,洗衣的作用,而没有更多的实质性作用,所以山区儿童广泛缺乏父母的关爱。

(二)山区儿童教育设施比较落后

对于这一点,我们能从电视中都有十分直观的感受。与城镇孩子的教育相比,农村的教育设施实在是太差。首先,从教学楼方面,在山区很难有专门的教学用楼,大多是希望工程,非营利组织所提供资金所建造的,政府在教学楼方面的投入是很少的。然后山区儿童的课桌,黑板,住宿这些都是十分简陋的,没有专门的操场,操场也只是一个简陋的土地,类似于照明之类的必备器具,有些山区都没有,依然用着蜡烛进行日常学习,条件十分的艰苦。所以对于山区儿童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足。

(三)山区儿童教育师资不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有老师,儿童才能接受到教育。对于城市的儿童来说,不会出现上课没有老师教课的情况,而且没门课都会由不同的专门的老师为他们上课。然而,对于山区的儿童来说,师资是十分缺乏,山区,有时候会出现一个老师教所有学生的课,而且老师的年龄也都偏老。这样,对于渴求学习的山区儿童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然而这也是很无奈的。这样也会导致孩子学习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同时也很难扩大孩子们的眼界,教师素质的过低,也很难让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山区儿童缺乏师资,老师素质低能力不足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十分迫切的。

(四)山区儿童书籍缺乏

山区儿童学习用书,很难像城市的儿童那样,做到每人一本书。山区儿童用书状况大多是外界捐赠,借用他人的情况。儿童的家庭大多不能支付其书本费用,虽然已经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山区的有些地方并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他们的一本书通常要多个人使用,用完之后也会传递到下一届的孩子手中,可见有些山区书籍的缺乏程度。另外,对于图书馆,山区儿童也没有,他们很难涉猎到其他方面的知识,他们的知识面也只能局限在山区的知识,局限在书本的知识,这样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五)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儿童学习

山区的人普遍接受教育比较少,素质比较低,有些山区的青年或者父母沉迷于赌博,酗酒之类的,给孩子一个十分不好的学习环境,影响孩子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十分差的学习氛围,就导致了孩子们不能好好学习,更有甚着让孩子也走向他们的路,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酿成儿童的悲剧,往往这些情况又在山区出现了普遍性。

二、山区儿童教育的解决方法

(一)国家加强对贫困山区儿童的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山区儿童的教学设施普遍的设施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教学楼,操场,基本的学习条件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山区贫穷,没有资金用于教育建设,提供这些建设的大多又是慈善机构或者一些非营利组织,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十分不足,对贫困山区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视十分不够,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山区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应该把教育问题纳入到工作考评当中,另外,国家应该对山区儿童更多的关爱,给予山区儿童教育专项资金的补足,投入到山区儿童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上,这样将有利于满足山区儿童的基本教育设施要求。

(二)重视师资的引进

贫困山区因为其低工资,环境差,教学条件艰苦,导致老师不愿意到山区当老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完善贫困山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基础,让老师享受到山区和城市一样的教学环境。就如前面所说的,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良好的校园,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也能够吸引老师的到来。其次,提高山区老师的工资待遇,与城市相比,山区的工资待遇与城市相比相差太大,即便是城市与山区待遇相同,老师也不愿意到山区当老师。原因在于山区本身的环境与条件与城市相比就相差太大,所以老师不愿意到山区。所以除了提高工资这一点上,应该对到山区的老师进行额外的补足,例如,可以对到山区支教的老师给予考公务员加分,对老师进行表彰等一系列其他措施,鼓励城市中的老师到山区中来,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教学。所以,在师资引进方面,也需要政府进行倡导,制定专门的奖励制度,来为到山区的老师进行奖励,使他们能在山区中留下来。

(三)加强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

贫困山区的儿童很多因为家里贫困,资金缺乏,上不了学。然而,现在义务教育,上学是免费的,所以要对山区儿童实行教育免费,政府一定要把国家义务教育补足的资金落实到贫困山区的学校当中。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山区儿童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山区儿童的社会环境建设,也是山区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山区风气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和惩治力度。例如,山区有赌博,打架事件经常发生,当地的政府或者村支书,应该严厉进行打击,防止这种风气的蔓延,同时也要加大对良好风气建设的宣传,让整个地区有一个良好的风气。然后,对于家庭来说,如果家里面有伤害小孩事情的发生,也应该严格处理,保证小孩的权益,让他们安全的学习,从小环境到大环境都保证山区儿童的学习条件。

三、重视贫困山区儿童教育的意义

贫困山区儿童与城镇儿童一样,拥有享受教育的条件。加强对贫困山区儿童教育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山区儿童的知识,技能,文化,素质水平,不仅能够为山区建设贡献出一片力量,更好的建设山区。同时,也能够体现公平公正,让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相同教育,一同为社会作出贡献。加强对贫困山区儿童教育的教育关注,也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快更好的使山区走向进步,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科教才能兴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贫困山区儿童的教育同样十分重要,我们有义务让贫困山区的儿童享受到与我们一样的教育,然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奢侈品。

参考文献

1.毕宪慧.鲁西地区农村教师数量不足 师资短缺盼解决[N].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23日第2版.2.沙宁平, 祁正林.宁南山区部分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中国山区贫困农村农业的发展 第6篇

——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摘要;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也

是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其发展关系到湖北西部整个地区的发展。巴东县是农业大县,其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巴东县的发展。贫困山区农业的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字:农业现状;产业化,现代农业,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现阶段,巴东县总人口49.1万人。行政村总共492个(村委会),共有重点贫困村295个,绝多贫困人口16.56万人,低收入7.9万人。虽然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权限任命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生活水平仍然是处于低水平。农民的发展致富极其困难,农村的持续快速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怎样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是当前的主要课题。

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下面就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一,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不合理不科学的资源的利用。

1)巴东县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高坡陡切割深。因三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分割,形成三高山(北部小神龙架,南部蛇口山,中部绿丛坡)家两地(长江清江河谷)在湖北省行政区域地貌分类研究的报告中,巴东县被列为高山县,其大高山,高山地貌的比重分别为12.9%,68.6%居全省各县市之首的士高差悬殊海拔高从66.8米到3005.0米最大相对高差2938.2米低山(低于800米)二高山(800米到1200米)和高山(1200米以上)面积分别占29.53%33.18%和37.29%。山多地少。

2)耕地本来就少而且在减少,人口多而且在不断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行政统计年报表明,权限1949年人口24.42万人耕地总面积48800.00米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到1996年人口增加到48.48安人而耕地面积下降到41770.00公顷耕地减少7030.0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由0.2公顷减少到0.09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局面。

据预测,到2010年,如果将人口控制在55.7万人以内,全县粮食总产量只能达21.4万吨。人平占有粮食按400公斤计算,全县粮食需求量为22万吨,与预测产量相比,还差0.6万吨。加之,我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和清江水布垭工程坝址所在,将会淹没和占用一些耕地,根据灾后重建、根据治水患的“三十二字”方针,对于坡耕地还要还园、还林,耕地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3)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多“三跑田”。

土地资源详查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坡度小于2°、2°-6°、15°-25和大于25°的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91%、5.41%、18.84%、28.70%和45.14%,面积分别为1019.00公顷、2882.10公顷、10046.50公顷、15299.80公顷、24000.70公顷(含梯地1735.7公顷)。

1982年长办协助我县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全县有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2400.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7%。经过十多年的重点治理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据水保办提供资料表明,目前全县轻度以上流失面积还有1548.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6.18%,而且土壤的片状侵蚀和沟状侵蚀以及小型滑坡分布广泛,局部还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泥石流。

4)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全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15.88%,以旱地为主,99.0%的又为坡田,水田较少,且有效灌

溉面积更少,仅占水田面积的47.0%,由于坡地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抗旱抗涝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率较高。

全县非耕地面积大,其中仅林业用地就占总面积的63.63%,其它地类比重较少,1996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收入占62.2%,林业收入只占5.28%,牧业收入占32.4,而牧业生产的精粗饲料主要是靠粮油作物提供的,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从耕地中转化而来的,而面积大的林业用地的收入却远远低于耕地的收入。

5)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山地资源林地资源为得到充分的利用。山地资源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和养殖业。而是固守着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大量种植地产粮食作物,竭泽而渔的挤压式利用资源,生态黄静遭到极大破坏。

6)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巴东迄今为止未通高速公路,宜巴高速正在建设之中,沪蓉高速穿过巴东境内,尚未建成完工。农村网络发展缓慢,麦丰湾村尚未拥有一台电脑。信息及其闭塞,乡村小学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很落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更是落后。

第二经营模式极其落后,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济体制,农户都是分散的经营。自发的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极大,猪仔最贵时卖到200元一头,最便宜时竟免费送人都不要。家庭联产承包只分的彻底没有统一起来,没有农民自己组织的或者是由县乡村组织的给农民信息的预测机制。

第三,机械化水平极其落后,农村除了几处平地采用插秧机外垄烟机外,其余的都采用“刀耕火种”或者原始的人力牛耕。其中牛耕绝大部分限于水田的耕种。农民劳动强度大,投入的成本高。

第四,农村人口流动机构不合理。近几年来,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全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青壮年妇女也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但这样的劳动力全部的外出,大部分可耕地荒芜。

第五,政府不作为的现象大量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政府没有彻底改变贫富落后面貌,全心全意真正的为农民着想。政府没有勇敢的探索和尝试贫困农村的发展的新出路,而是等待国家政策的辅助,和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农村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处于贫困县的政府扮演着“服务性政府”的角色,国家补贴和医保等下发时发一下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方面严重不够,农民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再说政府的补贴对农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仅能缓解一时止渴。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要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还要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和营销。同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的重要标志,根据巴东的实际,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坡地多,投入的劳动强大难度大,化肥多,但产出十分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实际,应积极转变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

一,调整优化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和切实实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园则园。不适宜耕种的变为林业药材油料柑橘的生产的种植,实行规模经营(政府应给与大量切实可行的补贴,比如溪丘湾乡麦丰湾村板块经济种柑橘,补贴相当少,而且现在补贴至今年已达五年补贴未到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加强实地考察,加强对本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本县的研究。同时借鉴其他县的成功经验,勇敢地探索和改革创新。可以先进行试点,在推广。给出行管的奖励补贴政策。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同时政府给出相应方针政策,指导引导农民农民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勇敢地走出来。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加强教育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科研机制,人才强县,科研强县。甘肃会您的一个

极其贫困的县,被成为“状元县”。不知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可是那县到现在仍然十分贫困。值得思考。),加强教育的投资,建成高标准,在巴东县要见一系列技术培训学校,为巴东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巴东县这类技术学校太少了。目前位置就巴东县一所吧。而且制度很不健全。都只是针对年轻的学生。根本没有企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更没有下乡。农民根本没有机会学到。),培养现代农民。农村的发展,主体是农民。农业知识化,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和绝对的趋势。而信息的索取要靠现代的农民,现代机械的使用也要靠农民。而这些都是要靠现代新型农民,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对市场的把握有一定的准确度。当然这是全国农民都遇到的大问题,所以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对对巴东县的高端人才要给予政策优惠,留住巴东县的优秀人才,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强县战略。巴东县实际上在为外地的建设培养了人才!这些年来从巴东县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是巴东县人民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啊。可是有多少人回来了?对巴东县的建设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都是受这样的一个教育,跳出这贫穷落后的地方。他们是跳出去了,可是他们至亲的父老乡亲呢

巴东县的建设靠人才。巴东县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留不住主人才。巴东县政府应给出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返回,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建设自己的家乡。同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根据县内的实际情况引进各种所需人才。还可以加强自己县内人才委托培养的计划,或者合同制等方式。现在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只是要靠人才来传播。现在是市场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已达白热化。但巴东县政府怎么就没觉察出来呢?

3建立和完善科研机制和基金机制。研究和开发巴东特色的农产品,增加技术含量。打造品牌,创造名牌。比如在烟,酒,柑橘,药材等方面可大做文章。创造国内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巴东县在这些方面都是让那些企业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方式。政府要加强这些产业的合理规划,形成产业集群。在农村建立自主合作的组织。在巴东县经济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其手段。打造属于巴东支柱产业。

4巴东县位于黄金水道长江沿岸,应积极利用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小型巴东港,利用陆上公路的便利想内陆辐射,恩施各县及外省辐射,大力发展加工行业。因此应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7篇

审视与发展思考

新时期,新挑战,新要求,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难度更大,矛盾更加突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客观地、辩证地、科学地回顾、总结和审视贫困山区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从中找出规律性,以指导新世纪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摆在所有党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和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

一、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

最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的要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固本强基”为载体,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各乡镇领导班子齐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在孔家坊乡,共有2名选派干部在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或乡党委副书记(其中1名为县选派干部)。干部的知识和年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孔家坊乡机关干部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90%,45周岁以下达75%以上,特别是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后,村干部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也有了较大改善。基本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在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收入的同时,建立了以报酬稳步增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干部“三位一体”激励保障机制,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得到普遍重视,按照分级负责、普遍轮训的原则,通过定期办班和外出参观考察等方法,有计划的对基层干部和党务工作者进行了培训。注重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乡党委班子成员均建立了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乡组织办建立了党员基本情况台帐。发展党员工作正常开展,各村做到每年发展1名以上党员,培养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

2、加强了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在“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中,全面推行“双向承诺”制,各机关、村党支部全部在职党员均进行“双向承诺”。

一是“双建双带”工程的推进。21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定规模、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基地。比如,已建成难作堰村百亩白茶繁苗基地,余家冲村千亩油茶基地,四顾墩村500亩的优质桑园基地,新铺村和四顾墩村的千亩油菜高产示范园等基地建设为孔家坊乡搭好了优质高产的丰收架子。

二是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的建设。今年以前,不少村级组织没有活动场所,党员开会往往是“晴天大院坝,雨天支书家”。在今年“五个基本”建设中,各村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村部,完善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

三是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始终坚持做好党员设岗创星、党员活动日、明白卡、创先争优等“五个一”活动,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完善。各村基本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对流出的党员均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同时建立了在职党员干部与外出流动党员结对承诺服务制度。

二、目前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几年来,虽然全乡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地分析形势,当前我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党员和组织两个方面。

(一)党员方面:

一是“散”。指党员居住分散。这是山区的普遍情况。尤其是一些山头村,人口不多村落多,散布在山旮旯的沟壑洼地上,交通不便,这无形中就加大了党员集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难度。

二是“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文化、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农村青年,通过经商、办企业、打工致富之后,在外地安家落户,从“农民”变成了“市民”,不愿再回农村,导致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据统计,我乡目前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有739人,占全乡党员总数的80.9%,且变动、流动的随意性大。今天在家工作,明天可能外出打工;今天在家耕作,明天可能去广州购买生产工具。

三是“低”。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掌握科学技术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成为今后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据调查统计,全乡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的党员有315人,仅占34.5%。而最年轻的党员也仅初中文化。在以后的科技农业中,以现在的党员文化层次,很难担起重任,起到科学带头人的作用。并且男女党员比例严重失衡,我乡男党员有786人,女党员仅127人。

四是“老”。农村基层党组织老化严重,青黄不接。据统计,孔家坊乡党员的平均年龄是51岁。35岁以下(包括35岁)的党员只有110人,占12.05%。而60岁以上的党员有245人,占到了全乡党员总数的26.8%,他们年老体弱,对如何参与搞好组织建设可谓有心无力。农村党员老化的主要原因是:村党支部对发展党员仅停留在纸上,培养跟不上,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搞关门主义,有发展也是“近亲繁殖”,致使选人育人渠道受限,党员队伍萎缩。

(二)组织方面:

一是“穷”。由于我县属省山区贫困县,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严重缺乏。据调查,孔家坊乡只有4个村或多或少有一点集体收入,其它17个村均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导致村里正常的开支无法保证,“无钱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干部工作有心无力,实事兴办艰难。多数村级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经费不足。而且农村的现有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影响了其组织生活,各人只顾自己的田间地头,很少过问组织的事,再加上一些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动摇,参加组织生活的次数也就少了。这样的稀稀松松的组织生活,严重消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很难在农民群众之间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二是“弱”。农村基层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现象较突出。新时期的软弱涣散有几种表现形势:(1)支部书记有能力管事,由于任职时间过长,当出“经验”,对他来说,可当可不当,只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怕得罪人,能管不管,你好、我好、他好。(2)确实没能力,不会管事,管起事来不讲方法艺术,遇事上交。(3)工作责任心不强,家事缠身,走不出去,带头作用发挥不够。(4)两委形不成合力,各吹各的调,工作摆花架子,留于形势的多,唱高调的多,动真的来实的少。软弱涣散产生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的原因在于个人利益为重,无大局意识,把当干部当着是为自己谋福利的招牌,自己不求发展,不求创新。客观原因是在农村有相当部分农民本位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十分严重,存在“无事不理你,有事就找你,处理不满意就告你”的现象,这就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解决问题,说服教育不奏效,过硬措施不敢用,村干部只好就次作罢,你搞你的,我干我的,井水不犯河水,长期形成软弱涣散。

同时,农村基层团建不完善,后备人才资源缺乏,后劲不足。据对孔家坊乡的调查发现,年青人大都在沿海一带打工,团支书均由各村妇联主任兼任,团支部的工作几乎为零。正如某村支书所说的,由于山区的贫困,有头脑的孩子都争着走出了大山,而留下来的却鲜有合格的。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山区的落后面貌,严重的影响了山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外打工的优秀青年,由于缺少了解,无法培养,很难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来,使山区的村级党组织建设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

三是“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组织生活吸引力不强等影响,导致一些村党组织生活出现明显的不正常情况。表现其一是不来参加的党员数过大;其二是存在“走程序”思想。为了应付检查、考核,马虎应付,只求“做了”,不求“做好”,搞形式主义。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近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从几年来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准确把握农村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第一,在农村建设发展的全局中,必须首先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建设好。从大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哪里的基层党组织战斗有力,那里的工作就扎实有效,经济建设就能迅速发展。反之,一些地方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经济落后,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缺乏一个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的带头人,缺少一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党员干部作用好,一好百好;集体经济富,一富百富。因此,农村工作千条万条,首先一条就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建设好、巩固好,这是搞好农村工作、推动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首要前提。

第二,在农村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必须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位置不能代替,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适应,也不是被动的服务,不能理解为党的建设只是被动地围绕经济工作来搞。农村党建工作如果停留在被动适应上,那么党建工作搞不好,经济工作也搞不好。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把关定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领导干部不了解“三农”是不称职的表现,不重视“三农”是政治上不清醒的表现。农村党建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农村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思想上的宣传激励。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把各级党委确定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上的保障。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经济发展选好配强能打硬仗的干部人才队伍。四是创造优良的政治、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好的党风带一个好的政风、民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在农村党建工作的成效上,必须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导向。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这个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是,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党建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达到。基于这样的认识,衡量党建工作的效果,要坚持做到三看:一要看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是否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没有树立起强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二要看党建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没有取得成效,人民生活有没有改善提高;三要看各级党组织有没有把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在实践中坚持这样的检验标准,就把握了正确导向,党建工作就有了自己的基石,就有成效。

(二)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根本,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构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提高和巩固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党支部就可以为群众办许多实事,就会说话有人听,各项工作就会出现生机,带领群众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大有希望。

一是把握方向,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不论是一个县、一个乡镇,还是一个村,只要从群众想办的事做起,从群众不满足的事情改起,从确定好的发展思路抓起,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子,就能做到顺民心、聚民心,达到“富而思进”的目的。那么,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便会迎刃而解。

二是突出重点,树立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发展典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些先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能人经济能有效地带动一个地方快速发展。其基本做法就是区、乡、村层层树立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区有乡镇为典型,乡镇有村为典型,村有能人特别是党员能人为典型,这些典型既是经济发展的典型,又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这些典型不但得到了从上到下各级组织的表彰,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任何说教。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典型引路的作用,不但要宣传推广已有的典型,还要树立新的典型。

(三)以一把手为核心,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在农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基层党支部一班人向全体党员和群众进行灌输,带领大家付诸行动。其中支部书记的作用最大,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核心,是发挥支部战斗力的关键,是带领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从前几年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就可以看出,什么地方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什么地方群众信任度就高,选举工作就顺利;反之,换届选举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要把人选准、把班子配强,把那些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要着眼于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做好在青年农民中培养后备干部和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通过增强班子领导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四)以加强激励保障为重点,充分激发农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是建立村干部报酬稳步增长的保障机制。按照精减、效能的原则,由县民政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村工作人员编制数进行核定。在核定的编制数内,对在编村干部报酬实行补贴制度,对村干部报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采取适当方式分级进行补贴,彻底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村(社区)干部纳入公选范围。每年安排一定乡镇公务员指标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干部编制指标,定向招录村优秀干部。其中录用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主任,可作为所在乡镇副科级干部人选。同时,全面实施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定期推荐选拔优秀年轻的村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

三是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继续开展“五个基本”建设活动,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评比表彰活动,组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创建,探索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活动。通过评比,使各村党支部间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第8篇

1 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贫困山区由于地域、交通、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长期以来, 农村学校基本上都进行“双语教学”, 甚至在教学中母语占主导地位。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习惯, 造成了学生对汉语言表达的机会就大大减少, 学生也对母语有了很大的依赖性。而我们纳西族的语言大部分语序跟汉语恰恰相反, 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低。我们都知道,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环境, 环境是语言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 发展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汉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的力度, 给学生多创造一个多听的机会。在学生听的过程种逐步增加说的训练。另外, 学校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校园里要求讲普通话, 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语言, 还是师生间的交谈, 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学生间的交往尽量讲普通话, 多给学生学习和尝试的机会。近几年, 我们这些地方由于通电, 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 学生们通过看电视, 对汉语言的理解也增强了, 表达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我们这些贫困山区学校也调来了很多外地的年轻教师。由于他们不会讲本地方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用普通话来教学, 虽然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 也不容易听懂, 但过一段学生也慢慢的适应了, 而且能用汉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 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许多。这些都说明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学习的环境, 贫困山区的学生同样能够学好, 而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 加强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精辟地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其原因是阅读课外书不仅可以借鉴别人选材的方法, 布局谋篇, 表达方式、方法, 还可以间接获取写作材料。正如鲁迅所说:“必须像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更甜的蜜来”。只有广泛的阅读, 知识材料储备丰富, 写作时才有信手而来,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之感。而贫困山区由于地域、交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课外阅读无从谈起。学生写作时“觉得没什么可写”那是因为缺乏素材的积累。“有话写不出来”是缺乏语言的积累。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生缺乏积累, 导致学生动笔时“无米之炊”。难怪南宋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这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近年来, 我们这些贫困山区的学校也有了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图书包”和“培志教育基金”捐赠的图书。我为学生列出了一些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或假期里作为作业去完成, 并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的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写在专门的“阅读记录本”上, 同时鼓励学生朗读, 背诵好文章, 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 这些还不够, 还要让学生融会贯通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的写作中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3 努力培养写作兴趣

“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是许多小学生写作时畏惧心理产生的根源。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积累。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之后, 他们手中也有了丰富的素材, 他们以就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 我们要趁机着力培养写作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爱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全身心投入, 主动钻研, 乐此不疲。要让学生写好作文, 就要让学生感兴趣, 而写作兴趣的培养, 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因此,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由害怕变为喜爱, 由被动转为主动,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愉快地去写作。其次, 要肯定学生的习作。对学生习作中的长处, 闪光点要给予表扬, 积极鼓励, 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我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竭力发掘优点, 凡有价值的地方就给予肯定,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教师的肯定和激励, 每位学生都对写作有了自信心。另外, 还要给学生创造成功契机。我们玉龙县每年都会举行四年级作文竞赛。我就抓住这个机会, 让学生积极参加, 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平时的优秀习作在班级中宣读和传阅,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收获成功的幸福。

4 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做生活的有心人

激发兴趣后, 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也才能比较真实生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的材料, 无非来源于所历所见所闻。离开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 就如无米之炊、无木之本, 无源之水。因此, 我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生活中的素材。还要要求学生从人、事、物三方面作好“观察笔记”,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 积累大量的素材, 写作时一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觉得很难了。日积月累就能提高写作水平。

5 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结合教材中的一些练笔和习作、编写童话、续写故事、情节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常让学生写这样一些命题、半命题作文:《××年以后的我》、《假如我是……》等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 想象空间大, 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 加强训练, 持之以恒

在教学中, 我们要加大写作量, 由量变引起质变。要求学生坚持记日记, 写周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坚持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以至习惯成自然。

上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课教案下一篇:水乡歌的教学设计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