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练习的音乐教学反思

2024-05-23

歌唱发声练习的音乐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歌唱发声练习的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

歌唱练习中男高音发声技巧教学

歌唱的高音发声技术在声乐里是最难的,而男声演唱高音,其困难更甚。

原因在于男声女声训练不同于是按照生理规律去发展的,女声天生的假声是最丰富的。男声天生真声占比例多,但是却要发展高难度的“真声里头混假声”的技术,这是逆着生理规律进行的。

一、咬字一定要用咬字器官的唇齿舌去完成,绝对不能要在咽部。咽部只是人体最重要的共鸣腔,如果咬字放在这个部位就会造成咬字不清的“大舌头”和声音闷的现象。

二、男声技术的核心是“关闭”,所谓关闭其实就是在喉咽腔充分打开、咽壁站定前提下,一种集中声音、美化音色的方法。关闭的起音点一定要在声带的前段边缘进行,咽部打开属于一种必须的辅助手段。关闭时的共鸣更多的是运用鼻咽腔的共鸣,听起来有点尖锐、非常集中明亮才正确。

三、男声最难的是状态建立,非得下苦功夫不行。没有好的发声状态,气息再好也发不出来明亮优美的声音来,而是一到高音就憋、就挤卡,造成高音困难的现象。

四、练气息如同往银行存钱,不是练多少就用多少,而是存本钱、花利息。存的越多,用的却越俭省,存的越多、利息花起来越方便。

五、培养“喉外肌放松,喉咽部扩张(喉咽部扩张,整个口咽腔、鼻咽强会同时打开),用丹田发力的方式发声”的**惯。注意“意守丹田”和“气沉丹田”的区别,正确的是前者,后者是典型的憋气的表现。

六、学声乐找大块的时间是不现实的,一定要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学,比如:上下学、上下班、班空里、开会时、公交车上都可以利用。

七、练声不单是练大声的唱,无声的状态和气息练习更重要。

八、练声切忌在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前提下(指状态建立和气息基础)盲目练高音,而应该一步一步来,现将中声区、低声区的音色长出来,气息和状态的配合相对协调之后再尝试练高音。这样可以获得一个明亮、集中、穿透力强的高音,而不是闷、暗,上得去没有音色的高音。

九、歌唱的技术就是高音的演唱技术,意思是天生嗓音天赋好的男高音,中声区和较高音本来就不困难,本来就挺优美的,对于他们来说,学声乐就是高音的解决问题。世界上有跳远比赛、跳高比赛,却没有跳近比赛和跳低比赛就是这个道理。

十、男声解决高音必须用关闭技术(掌握咽音之后才容易练就),不用关闭技术唱高音就好比在歌唱的时候用刀子割自己的声带。

歌唱发声练习的音乐教学反思 第2篇

关键词:歌唱发声概念;变迁;声乐教学

纵观我国的声乐教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其中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那么,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举世瞩目,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发声概念的建立,是获得美好歌声的顶层设计。歌唱发声概念,包括了感性(声音形象的审美)与理性(歌唱发声机能原理的认知)两个方面。在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歌唱发声概念的确立,都有其审美特征和技术变化的内在逻辑。本来,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渐变而非突变,但为方便表述,笔者把我国(大陆)的声乐教学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我国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官方创办了部分音乐专科学校,在学校进行声乐教学的多为外籍教师。其中,对我国日后的声乐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俄籍声乐专家苏世林教授。斯义桂、沈湘、高芝兰、温可铮等声乐界大师级的人物均出自他门下。许多现在仍沿用的声乐教学术语,如面罩、共鸣、关闭等,大多从他传入我国声乐界。由于任教的多为外籍教师,这个时期学生们所演唱的作品多为欧洲的艺术歌曲或歌剧咏叹调。当时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由于办学初期,学术沉淀较薄弱,与当时的国际高水准相比差距较大。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歌唱发声概念比较粗浅有关。在感性认识上,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示范,还有听唱片。教师未必都与学生同一声部,难以模仿。就算同一声部,其示范与职业歌唱家音乐会上的演唱还是有距离的。

听唱片亦如此,总有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因而,不是身处声乐氛围浓厚的土壤,对当时的学生是一种缺憾。再者,当时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仅靠教师通过一些术语对发声原理进行诠释,对歌唱发声整个系统的技术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为我国声乐界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土洋之争”是之一阶段声乐教学特有的现象。因为学术上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各个流派之间,在歌唱发声概念的审美方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经过碰撞与反思,两种“唱法”均有受益,民唱法,特别是女高音,吸取了洋唱法的“混声”技巧,开始大幅度地扩展音域。洋唱法,开始注重吐字咬字,让外来的发声法结合国语放出异彩!另外,当时师从国外名师的我国声乐界的权威人物,其师承的学派有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也有意大利学派。最终,大家认同了意大利学派的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方面的成就最高,也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这就是为什么中央电视台在举办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时,把洋唱法直接归入“美声唱法”的原因。然而,由于当时对外交流很少和种种原因,美声唱法歌唱发声的核心技术与声乐科学界对发声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未能在全国广为传播。音乐学院教授学生的发声技术,大多沿用十九世纪充满各种主观感觉的概念。

第三阶段为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这是中国声乐界开始走向辉煌的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剧增,这一时期,发声概念的审美水平与发声机能原理的科学探究在全国范围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个大事件,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基诺.贝基大师到我国讲学,对推动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师的贡献,主要是在发声概念的“正确”感性认识上,起着极为珍贵的引领作用!从那时起,声乐界歌唱发声方面的教学从注重“共鸣”转向“发声通道”的调整,注重大小管,注重“高鼻音”,这为解决高音区(特别是男高音)的困难指出正确方向。另一个大事件,就是央视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发声概念的审美认知。

在对歌唱发声概念的理性认知上,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咽音练声法的倡导者林俊卿先生的一系列声乐论著,尚家骧先生所著的《欧洲声乐发展史》、李维渤先生翻译的《歌唱——机理与技巧》等等,影响巨大。年轻歌唱家如胡晓平、张建

一、傅海静、迪里拜尔等,开始相继在国际声乐大赛获得金奖,这些变化,与歌唱发声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第四阶段为本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声乐教学逐渐与国际接轨,声乐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提升。笔者认为,获得如此令人欢欣的局面,乃是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直至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歌唱发声概念的得到社会普遍认知所带来的结果。这个时期,由于审美的变化,美声唱法有传统的风格,也出现了融入现代或流行元素成为新的美声唱法。另外,音乐剧的传入我国,各种“唱法”互相融合成为“民通”“民美”唱法,等等,标志着歌唱发声概念也发生“变迁”,走向多元化。声乐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歌唱发声练习的音乐教学反思 第3篇

一、高校合唱训练的重要性

高校合唱训练的目的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 而是培养大学生的节奏感、律动感、和声感, 掌握获得和谐声音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以及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合唱训练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要打好基础。合唱基础的好坏会影响合唱训练的进度和质量。对于普通高校业余合唱团来说, 团员们没有任何的声乐基础, 所以首先要从培养他们掌握良好的歌唱状态入手, 也就是“打哈欠”的歌唱状态, 这样才能在合唱中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以及稳定的喉头状态。

二、“打哈欠”歌唱状态的分析

“打哈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它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器官状态, 与歌唱的发声状态有着极为相似的共性。如果在“打哈欠”状态下歌唱, 声音的走向必然是垂直通畅的, 也就更容易获得纯正动人的声音。所以, 用“打哈欠”状态寻找气息支持的感觉在歌唱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打呵欠”使各呼吸腔体和器官全方位扩张, 可以为歌唱提供高位置震荡的空间基础。

如果在发声训练中运用“打哈欠”状态, 人体内会形成一个震动空间, 使演唱者获得比较稳定而又有深度的呼吸支撑点。那么要想实现“打呵欠”的歌唱状态, 吸气应采用以下的方法: 上下颚自然放松的打开, 舌部放松, 然后深深地、快速地吸气。这种吸气方法会使肋骨明显的扩张, 胸腔也随之扩大, 横膈膜下降, 促使肺叶张开, 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肺底部聚集大量气息, 腰部有明显的后坐力, 小腹也同时绷紧。而这瞬间迸发出来的力量, 使气息容量、胸廓支撑力、横膈膜推力、腹肌张力在短短几秒之内都几乎达到了最大值。

三、如何让学生在发声练习中掌握“打哈欠”的歌唱状态

( 一) 练习正确的歌唱姿势及面部表情

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 也是学习歌唱技能的基础。歌唱姿势可分为坐姿和站姿两种。坐姿要求学生坐在椅子上, 身体要直, 不能靠椅背, 不能坐得太实, 双脚着地。站姿要求学生身体重心要保持平稳, 两腿不能弯曲, 更不能摇晃。不能过分紧张, 但也不能过于松懈, 身体各器官都要进入积极、热情的歌唱状态。对于业余合唱团的学生, 笔者一般要求他们用站姿来练习发声,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发声状态。但是要强调让学生注意, 不能做以下的错误动作: 如低头、仰脸、驼背、伸脖子等。因为这样不仅影响形象, 更主要的是会影响正确歌唱状态, 产生如歌唱通道不畅, 气息不易控制, 声音易造成挤、卡、紧等错误的发声状态。

( 二) 进行单纯的呼吸训练

1. 缓吸缓呼。嘴轻轻闭上, 用鼻腔慢慢地吸入, 吸满后, 略做停顿, 再缓缓呼出。让学生体会深呼吸的感觉。

2. 缓吸急呼。缓缓吸气, 略停顿后, 急速呼出。注意呼气时腹肌和横膈膜急速而有弹性的抽缩动作。

3. 急吸慢呼。急速吸气, 略停顿后, 慢呼气。这是演唱时最常使用的一种呼吸方法, 要让学生经常练习。

4. 急吸急呼。急速吸气, 急速呼气。体会胸腹式呼吸的部位, 每做一次稍作休息。

( 三) 练习正确的起音

正确的起音是发声的最重要的基础。发声的起音方法正确与否, 将直接关系到发声能否顺利进行。首先, 要沉稳地吸气, 松弛地打开喉咙, 并预先考虑好声音的共鸣位置, 所有动作要协调一致。要想达到这种效果, 就必须使用“打哈欠”状态。其次, 还应注意在练习过程中, 气息要均匀。发声练习时, 千万不要急于追求音量、音域、音高, 否则, 会损坏声带及其它发声器官, 甚至造成错误的歌唱状态。

( 四) 发声训练应从中声区开始

中声区是最容易控制气息和共鸣的音区, 在发声训练中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尤其对于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说, 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多在中声区下功夫, 不要急于唱高音。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 不但不能获得正确的高音, 反而会损坏声带。中声区的训练如果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 声音轻松流畅, 不费力, 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区发展。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 而是要求音色优美、声音灵活。

( 五) 通过发声练习曲掌握“打哈欠”状态

1. 哼鸣练习。先练习“m”。让学生微微张开嘴, 并让他们用上下唇轻轻地含着左手食指, 要注意提醒学生, 牙齿不能咬住手指。发声时, 上下唇含着食指。这个练习能强迫学生积极抬起软腭, 找到“打哈欠”的状态。其练习谱为:

2. 母音练习。通过发母音“u”和“O”来练习, 因为“u”可以克服学生唱高音时伸脖子喊叫或者只张嘴不出声的两种弊端。在练唱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声音高而不挤, 低而不压, 弱而不虚, 强而不炸, 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合唱音色的统一, 达到声音和谐、均衡的效果。练习曲谱如下:

3. 针对各声部易出现的问题, 有侧重点的进行发声练习。女高声部容易出现真假声的问题, 可以用“i”母音来练习, 口腔要保持放松状态; 女低声部容易出现“白嗓”问题, 训练时可以“o”母音为主, 使共鸣腔打开; 男高声部训练主要以解决头腔共鸣问题为主, 可以多练习哼鸣“m”; 男低声部主要用“u”解决胸腔共鸣的问题。练习曲谱如下:

总之, 正确掌握“打哈欠”的歌唱状态对高校业余合唱团的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需要科学的练习方法和长时间的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成功。

摘要:合唱训练中, 发声练习是最基本的手段, 它是合唱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 而掌握“打哈欠”歌唱状态对于发声练习尤为重要。阐述了“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打哈欠”歌唱状态在合唱发声练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及“打哈欠”歌唱状态的运用方法, 对合唱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合唱,发声,打哈欠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声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发声练习 第4篇

一、小学生在不同阶段发声练习的特点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声练习。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是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理论性比较强的方法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对声乐产生兴趣的障碍。趣味发声练习曲比较适合这一学段的学生,在新课标中对这一学段的儿童有这样的描述:“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发声练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这一学段的学生除了要结合更加有难度的趣味发声练习,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练习的方法,使学生的声乐水平在发声练习中得到更进一步提升。通过发声练习可以使这一学段学生的认识和感知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声练习。高年级的学生已接近变声期,有部分学生已经度过变声期。所以,可以让他们逐渐接触成人的发声练习了,可以在趣昧发声练习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母音的专门练习。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应注意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不要让他们大声地演唱,注意保护好嗓子,等待他们度过变声期以后再进行系统的训练。

二、小学生发声练习的几种方法

(一)趣味发声练习曲。这种方法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声乐,还没有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兴趣。所以,作为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及手段来培养他们对声乐的兴趣,趣味发声练习曲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趣味发声练习曲的编写也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通过趣味发声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发声练习中逐渐地喜欢上唱歌。

(二)“哈欠”法。运用“半打呵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地获得打开喉咙的适度感,使学生真正获得唱在气流上的感觉。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的身体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轻松地打开口腔,就像困了想打哈欠的感觉。气息穿过喉咙向下通过全身,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不要动,让学生用这种感觉唱歌,充分感受口腔中空洞的感觉和声音靠后的感觉。发声时不要要求学生的咬字,主要感觉声音的位置。

(三)“叹气”法。“叹气”法是通过向下叹气的方法使学生上浮的气息放松下来。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双脚与肩同宽竖直站立,向下叹气,肩、手臂同时自然向下垂,停留在放松的状态,让学生记住这种放松的状态。这个动作可反复做。

(四)“说话”法。事实上,歌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就像是说话一样,所有关于唱歌的方法都是为了追求自然的声音服务的,但是这种自然的状态被很多初学者想象得过于复杂,所以,在教学生们歌唱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自然。在歌唱前,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朗读歌词,声音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美,口腔自然地打开,每个字尽量念得很圆润,口型不需要太大变化,让学生记住朗读时口腔中气息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唱歌,使歌声自然、流畅、优美。

(五)“呼唤”法。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学生的头声具有很大的作用。用理论来诠释头声的位置学生很难理解,而这种“呼唤”法采用简单形象的游戏方式使学生很容易找到头声的感觉。让学生自然地站直,眼睛向窗外看,在窗外的高处找一个标志物,比如对面的楼顶,想象对面的楼顶上有自己的好朋友,叫自己朋友的名字,让他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声音尽量传向远方。

(六)“扭颈”法。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紧张的脖子往往会很僵硬,这就是气息紧张的表现。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尽量通过扭动脖子来放松,最好是在学生正在演唱的时候来做这个动作,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不要停止演唱。这样,演唱就会变得比较放松。这个动作在做的时候要注意,孩子们在扭动脖子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的用力,所以,一定要叮嘱他们在扭动脖子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力量都放掉,达到最自然的状态。

(七)师生互评“提高”法。如果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发声的位置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声音辨别来使学生甄别声音的对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演唱一句歌曲,然后让学生来鉴别声音的好坏,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到前面来为大家做示范,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演唱者的声音,教师在讨论完毕后给予总结。

三、发声练习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意演唱时的表情。著名音乐家穆塞尔曾经这样说过:“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而声乐教学又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声乐教学也要从表情开始。

(二)注意呼吸,不要紧张。呼气对于歌唱来说非常重要,有一个轻松、自然的呼气,才能够很好地演唱。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要求不要太高,让孩子们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不要憋气,脖颈和肩膀不要因为呼吸而导致僵硬就可以了。

(三)注意演唱时的口型。在发声练习的初期,可以不要求学生的口型一步到位,只要能够自然地张开嘴,让声音自然地流出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发声练习中,再逐渐培养学生达到标准的口型。

(四)注意不要喊唱。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洪亮,孩子们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会用力地喊唱,对于他们的嗓音伤害非常大,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引导,让学生知道,声音大不一定是声音好,自然、优美地声音才是好声音。

总之,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发声练习必须与学生年龄、课堂的教学密切结合,要充分体现歌曲教学的需要,为歌曲教学做好铺垫。

低年级歌唱教学中的发声训练 第5篇

在低年级的歌唱中, 选定“头声”作为童声训练的突破口, 是由儿童的声区和由声区派生出的换声点所决定的, 因为它与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相协调, 能使其潜在的音乐天赋如泉水般涌动而出。头声训练需要的气息量少, 声带振动范围小, 儿童稚嫩的发声器官能够胜任。这样, 他们的心理坦然、平静, 情绪欢愉、振奋。不多的气息以支持较长的乐句和较高的声音也不感到紧张、疲劳, 发出的声音连贯、柔和, 控制有度, 非但不会伤害其尚未发育成熟的发声器官, 还会激发他们对歌唱的兴趣, 增加他们对歌唱的信心。在头声训练中, 对声音要限量求质, 要求学生在唱歌时音量尽量小一些, 时间尽量短一点, 不允许他们喊叫似地歌唱。因为我们的训练对象, 发声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我们可以让学生像打哈欠般的吸气, 轻柔地练声, 音程跨度控制在五度以内, 母音练习可用“i”、“u”等, 使声音容易进入头腔。在教学中, 还可采用鸣声练习或启发儿童用假声来进行训练。

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不宜搬出音乐专业术语, 而应通过具体、生动的示范和讲解来让学生领悟。示范时, 注意口形要准确, 母音要注意咬清晰。教师要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形象生动的表演、丰富多彩的语言讲解去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从而让他们对音乐学习感到有兴趣。实践证明, 在小学低年级采用轻声教学是掌握“头声”最有效的手段, 儿童潜在的音乐才能得以发现和培养, 这不正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的吗?

歌唱发声练习的音乐教学反思 第6篇

笔者尝试在小学中低年级音乐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有趣的发声练习环节,把握兴趣模式探索音乐教学,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找到更有趣的联结点和方法,在练声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趣的气息、顿音、连音唱法等歌唱方法的辅导,以及对音符、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渗透,让学生唱出美妙的声音,充分提高具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年龄特点有趣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成功地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外界的干扰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富有童趣的发声练习,对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年级的歌唱教学课《青蛙合唱》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发声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老青蛙和小青蛙音色对比的变化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变化。

发声练习之《两只青蛙》

师:今天老师请了两个好朋友来课堂做客,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唱歌,他们是谁呢?听!他们向小朋友问好了!(通过两只青蛙和同学们问好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辨别音色的差别,感受音的高低)

★听听他们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呢?

老青蛙:我是老青蛙,呱呱呱呱呱……(声音比较低沉)

小青蛙:我是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声音比较清脆)

★我们向和他们问个好吧!

1. 让同学们分别模仿两只青蛙的声音,让学生区别低沉和清脆音色的变化并模仿演唱。

2. 再仔细辩听,两只青蛙唱歌的时候声音有什么力度变化呢?学生找出规律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师用手势作出强弱的变化,让学生体验歌曲中强弱的力度变化:高音的时候力度比较强,低音的时候力度比较弱。并让学生和两只青蛙对唱的方式练习。

在这个发声练习中,利用模仿老青蛙和小青蛙的歌唱,不断向学生渗透强、弱的概念并进行练习,学会用粗细两种不同的音色模仿歌曲中老青蛙低沉和小青蛙清脆的声音。通过这个有趣的发声练习,学生开心地和两只青蛙一起互动,基本掌握了强弱的对比变化和不同音色的变化的演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歌唱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有趣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认知规律巧妙设计,提升音乐感受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有趣的发声练习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歌唱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摇篮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和表现《摇篮曲》安静、抒情、优美的音乐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小宝宝要睡觉》的发声练习,在练习中我让学生们扮演慈祥的妈妈,用优美的歌声哄小宝宝进入甜美的梦乡。

发声练习之《小宝宝要睡觉》

师:《摇篮曲》是妈妈哄宝宝入睡唱的歌,表达了妈妈对孩子的浓浓爱意和美好祝愿,谁来说一说躺在妈妈怀中是什么感觉?(幸福、温暖)

为了表达《摇篮曲》的感情,要用怎样的力度和音色演唱好呢?

(速度徐缓,力度较弱,轻柔,亲切,深情地)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想象自己就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用温柔、亲切的声音来哄哄小宝宝睡觉。

3 5 ■ 4 | ■ ■ 1 0 ‖

嗯……

学生:(用“嗯”来模仿妈妈哄孩子睡觉的声音,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混声演唱,音色要圆润、柔和和连贯)。

本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哼鸣声,对学生进行气息和连音的训练,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摇篮曲这种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轻松掌握演唱风格。

又如四年级上册《西风的话》,笔者以“听风”这一发声练习做激趣导入,通过辩听、模仿和探究引导学生对力度的强弱变化做练习,这一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课的歌唱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发声练习之《听风》

1. 创设情境:这是什么声音呢?(课件播放风的声音)

2. 能听出来在这段风声中,力度做了怎样的变化吗?

生:开头弱,中间强,结尾又弱了。

师:对,有了这样的强弱变化,才让我们觉得这风似乎就在我们身边刮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力度变化,我们只用两个符号就可以概括。渐强(<)和渐弱(>)。谁能用声音将这两个符号的意义表现出来?

(生用声音体现强弱变化。)

师:在这段风声中,力度符号的作用是很大的,正是因为有了强弱的变化,才体现出风的渐近和渐远效果。

3. 练声:用“呜”来模仿风声。(声音饱满,嘴巴要圆着唱,声音要随着力度的变化而变化哦!)。

你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演唱这段旋律吗?

(渐强加在第二小节,减弱加在第四小节。)力度记号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现,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咱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一定要用恰当的力度结合适当的力度变化来演唱,这样,才能让歌曲更好听!

这一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大自然中风声的强弱变化来理解和表现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紧扣教学内容展开设计,促进教学效果

二声部的歌唱教学一直是小学歌唱教学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声部的影响而跟着“走音”,由于教师一人无法同时示范两个声部,经常是顾此失彼,忙得不亦乐乎。而如果能在教学的发声环节,设计一个即符合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二声部的演唱,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三年级下册第七课《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以下发声练习对学生进行二声部的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声练习之《智勇闯侗乡》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侗乡! 每个进入侗乡的客人都要接受侗族人民的挑战!是什么呢?(侗族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唱好了喝好了,才能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今天我们也必须要能对上歌才能进入侗乡。想不想和侗族小朋友挑战对歌啊?要对好歌啊,就要先把歌曲的节奏拍出来。

★节奏练习。

1. X— | X— | X— | X— ‖

(出示一声部节奏,同学们练习)

(出示二声部节奏,学生练习)

3、分声部练习并合奏

★二声部合唱练习

师:合唱是侗族大歌表演中最高水平的。我们能拍准节奏并不算闯关成功了,还必须用合唱的方式唱出来,唱好了两声部的合唱,我们就可以进入美丽的侗乡了!

1. 分别出示第一、二声部,学生练习

2. 仔细听一听觉得这两个声部有什么区别?(第一声部深情悠扬的,第二声部轻快跳跃的)

3. 分声部进行练习合作

4. 两个声部合作练习

在声部合作练习中,教师重点强调声部之间的融洽和谐,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闯关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两声部的合唱,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紧扣教学内容的发声练习往往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趣味发声练习在提倡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倡导以趣味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是小学音乐课堂的一大亮点,非常适合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有兴趣地开展歌唱活动,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找到更有趣的联结点和方法,让学生唱出美妙的声音,充分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李 淳

二声部的歌唱教学一直是小学歌唱教学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声部的影响而跟着“走音”,由于教师一人无法同时示范两个声部,经常是顾此失彼,忙得不亦乐乎。而如果能在教学的发声环节,设计一个即符合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二声部的演唱,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三年级下册第七课《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以下发声练习对学生进行二声部的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声练习之《智勇闯侗乡》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侗乡! 每个进入侗乡的客人都要接受侗族人民的挑战!是什么呢?(侗族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唱好了喝好了,才能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今天我们也必须要能对上歌才能进入侗乡。想不想和侗族小朋友挑战对歌啊?要对好歌啊,就要先把歌曲的节奏拍出来。

★节奏练习。

1. X— | X— | X— | X— ‖

(出示一声部节奏,同学们练习)

(出示二声部节奏,学生练习)

3、分声部练习并合奏

★二声部合唱练习

师:合唱是侗族大歌表演中最高水平的。我们能拍准节奏并不算闯关成功了,还必须用合唱的方式唱出来,唱好了两声部的合唱,我们就可以进入美丽的侗乡了!

1. 分别出示第一、二声部,学生练习

2. 仔细听一听觉得这两个声部有什么区别?(第一声部深情悠扬的,第二声部轻快跳跃的)

3. 分声部进行练习合作

4. 两个声部合作练习

在声部合作练习中,教师重点强调声部之间的融洽和谐,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闯关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两声部的合唱,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紧扣教学内容的发声练习往往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趣味发声练习在提倡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倡导以趣味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是小学音乐课堂的一大亮点,非常适合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有兴趣地开展歌唱活动,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找到更有趣的联结点和方法,让学生唱出美妙的声音,充分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李 淳

二声部的歌唱教学一直是小学歌唱教学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受到另外一个声部的影响而跟着“走音”,由于教师一人无法同时示范两个声部,经常是顾此失彼,忙得不亦乐乎。而如果能在教学的发声环节,设计一个即符合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二声部的演唱,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三年级下册第七课《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以下发声练习对学生进行二声部的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声练习之《智勇闯侗乡》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侗乡! 每个进入侗乡的客人都要接受侗族人民的挑战!是什么呢?(侗族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唱好了喝好了,才能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今天我们也必须要能对上歌才能进入侗乡。想不想和侗族小朋友挑战对歌啊?要对好歌啊,就要先把歌曲的节奏拍出来。

★节奏练习。

1. X— | X— | X— | X— ‖

(出示一声部节奏,同学们练习)

(出示二声部节奏,学生练习)

3、分声部练习并合奏

★二声部合唱练习

师:合唱是侗族大歌表演中最高水平的。我们能拍准节奏并不算闯关成功了,还必须用合唱的方式唱出来,唱好了两声部的合唱,我们就可以进入美丽的侗乡了!

1. 分别出示第一、二声部,学生练习

2. 仔细听一听觉得这两个声部有什么区别?(第一声部深情悠扬的,第二声部轻快跳跃的)

3. 分声部进行练习合作

4. 两个声部合作练习

在声部合作练习中,教师重点强调声部之间的融洽和谐,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闯关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两声部的合唱,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紧扣教学内容的发声练习往往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趣味发声练习在提倡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倡导以趣味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是小学音乐课堂的一大亮点,非常适合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有兴趣地开展歌唱活动,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找到更有趣的联结点和方法,让学生唱出美妙的声音,充分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歌唱发声的气息运用 第7篇

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是不同的。它要求有意识地吸气, 同时还有大小、深浅、急缓、强弱和有控制与无控制之分, 换气之处也应根据歌曲中乐句、休止及歌词等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 它并不是随意的。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 任何从事歌唱事业的人都不会忽视。歌唱者悦耳的歌声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之上的, 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应该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 使吐出的气息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 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帕瓦罗蒂说过, “掌握不好呼吸, 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 甚至会毁坏嗓子。”由此可见, 正确地运用呼吸对于歌唱就是至观重要的了。

另外, 呼吸的支持与打开喉咙、面罩共鸣这三者是歌唱发声的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它们相辅相承、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中, 可能有些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着重强调其中的一方面, 但我们决不可以理解为它们中的某一个才是最主要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同等重要, 不能因为片面的理解顾此失彼导致实践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既然呼吸的支持是这三者的基础, 下面就谈谈关于我对于气息问题的一些体会。

一、横隔膜的支持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 我们常会谈到横隔膜的支持, 其实这也就是歌唱中的呼吸问题。我们知道, 横隔膜是位于胸腔下部与腹腔之间的一个倒盆底状的肌肉膜。当我们吸气时, 肺部充满了气体, 肺叶张开, 横隔膜下降, 使胸腔容积扩张;在呼气的时候, 随着肺泡里气体的排出, 横隔膜又上升恢复到原状。由此可见, 横隔膜的下降与上升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便是呼吸的全过程, 它是呼吸的原动力。

在横隔膜上下运动的同时, 腹部也向四周扩展和收缩, 同时还带动着胸腔、腰部周围的支持力量, 它们的运动也是腹部支持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强调横隔膜的运动时, 实际上也包括了胸腔及腰部的共同运动。横隔膜的支持点在上腹部即胃部一带, 这也就是腹部力量的支持点。当然在歌唱时我们无法看见横隔膜的运动, 而腹部支持的感觉相对更容易体会到, 所以我们也常把腹部的支持看成是横隔膜的支持, 而将这一运动的全过程看做是呼吸对歌唱的支持, 这样就容易体会了。

二、吸气问题

在歌唱中, 想要始终保证将气吸得深而饱满, 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或轻易做到的。这是因为歌唱时的呼吸相比生活中自然呼吸的吸气量要多, 吸气的动作与强度也要比自然呼吸大。如果不认识到这个问题, 单纯地将歌唱时的吸气与自然呼吸中的等同起来, 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么, 吸气的量应该如何掌握呢?我觉得这要根据每个歌唱者自身的情况, 凭自己的感受来衡量。歌唱中的吸气应是一种积极兴奋而又松弛的吸气, 这种既积极又放松的状态应保持整个歌唱过程的始终。

1. 叹气式吸气

我们经常提到要“叹着唱”,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要做到气息放松, 以保持气

息的畅通持久。叹气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 我们比较容易找到这种感觉。实际上这也就是放松的感觉。做到叹气了, 喉位便能处于最低的位置, 喉咙才能最大限度的打开。在吸气时, 我们首先想到叹气再去吸气, 气息就更有深度、更自然流畅。当然这要求叹气状态与吸气状态要同时存在, 否则, 声音便会与呼吸脱离。

2. 闻花式吸气

这种方法也容易体会, 它能使气吸得较深, 而且没有多余的抽气动作和声音。

这时要求腰背部、胸腔等都有一种松开的扩展的感觉, 使气息极自然地放松地流入体内。此时如果单靠鼻来吸气, 速度会较慢, 最好是口鼻同时吸气, 让气流深深地畅通地进入体内。

另外还有一些吸气方法如惊讶式吸气、偷气等, 要根据歌曲的不同情况而定。

这些吸气方法都应多在歌唱中去体会和练习, 因为与歌唱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唱好歌的第一步。那么, 是不是气吸得越多就能唱好呢?“三分用嗓, 七分用气”。气息吸得多固然重要, 但还应学会“用”, 就是要将气息控制好、保持好, 这是至关重要的。

三、气息的保持与控制

不少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气息浅、端, 唱起歌来较吃力, 即使有时吸气吸得很深很饱, 一张嘴又不够用了, 而且造成不必要的僵硬, 这就涉及到气息的保持与控制问题。

声乐课上, 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在深深地吸完一口气后, 先将气憋一会儿, 再让气吐出来。这个憋气的过程我认为就是吸气与用气两种力量的对抗过程。这种对抗力量与横隔膜的支持是并存的。在歌唱过程中, 它可以使气息保持深度, 同时又能使歌唱的气息均匀、流畅、持久、有穿透力。我们应根据歌曲的表现和声音的大小、强弱, 有计划地运用气息。

前面我们讲到了吸气与用气的对抗力量。吸气时, 力的方向就腹部而言是向外的, 它使气息不至于在演唱中很快呼出, 是气息的保持力量;而呼气时, 力的方向就腹部而言是向里的, 它推动气息.向外振动声带而发声, 是气息的支持力量。这两种力量同时存在、同时作用, 而其中气息的支持力量又应大于气息的保持力量。当这两股力量产生作用时, 我们的声音便处于一种很好的控制状态下。一些声乐大师曾把唱歌比作拉提琴, 弓子的支持就好比横隔膜的支持, 既不能僵又不能无力量, 否则声音便不会均匀结实。这就来自于上述对抗力量的协调一致。

意大利的声乐大师贝基先生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人唱歌时声音的位置放得对, 气息控制正确, 那么他对着蜡烛唱, 烛火不会灭。”我想,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自己的气息控制好坏, 如果没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 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那么, 我们应该多多地去训练腹部的对抗力量, 多体会一些当对抗力量产生时的酸痛感觉。在训练过程中, 总是会觉得这种对抗力量是很辛苦的。但是, 唱歌如果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的事, 那么谁都有可能成为歌唱家。所以在学习中, 我们不仅不能怕吃苦, 还要加强锻炼, 使横隔膜习惯这种运动, 久而久之才能轻松自如地歌唱, 使自己成为声音的主人。

反思童声训练中发声练习的实效性 第8篇

在一些校内外童声教学活动中,常发现发声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被轻视,由于一些教师的认识问题,没能有效地发挥其重要作用来优化教学效果,因此造成了发声练习这一重要环节的表面性、程式化,变成了一幅空架子。让我们来观察一些童声训练团体进行发声练习时的部分场景:

场景一:某教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设置了大量的发声练习曲,占用了整个教学活动二分之一的时间,导致其它相关内容没能有效展开,便草草收场……

场景二:某教师在教学中所选用的发声练习,与之后教唱歌曲的发声技能没有任何关联,致使之后歌曲教唱时重、难点解决不顺利,没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场景三:某教师指导一群低年级学生反复练唱“咪吗咿呀”等成人训练时常用的练声曲,学生们一遍又一遍枯燥而乏味的练唱,有的面色木然,有的交头接耳……

场景四:一次发声练习中,教师只顾在前面闷头伴奏,学生在下面有的大声喊叫,有的抿嘴哼唱,形态各异……

上述情景,究其原因,集中体现了发声练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即实效性问题。如何有效的利用发声练习这一教学环节,将其功效发挥至最大限度,同时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乐于其中,我在童声训练中有如下体会:

一、精炼发声内容,把握发声练习的“量”。

如果将歌曲教学称为教学活动的正式部分,那发声练习就是此前的“热身”了。喜欢唱歌的学生很多,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发声练习,他们在练习时往往按捺不住满脸的不耐,热切的期盼着早点进入“唱歌”的阶段。一次童声教学活动时间不长,而发声练习可训练的技能内容容量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高多种技能,又能避免因用时过长而致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要恰到好处的把握“热身”的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训练目标、现有水平、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有目的的选择多条发声练习曲,并将这些练声曲进行提炼,适当地选择其中的技能要点进行组合、添加、创编……将原本目标单一的练声曲经过多方采集,融会贯通,形成达多种训练目标为一体的综合练声曲,达到一曲多用的效果, 放大发声练习的实用性,同时还可使练声曲富于变化、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运用此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每条练声曲选用的训练目标不宜过多,同时每一个发声要点必须严格地给予要求,让学生逐一练习到位,扎实地掌握,而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针对教学目标,发挥发声练习的辅助功能。

发声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较好地完成本堂课的歌唱要求。在一些童声训练团队中,发声练习的内容常常较长一段时间固定不变,并且独立于整节课以外,这是不适当的。发声训练时,一些常规训练固然很重要,但所选内容更应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相统一,与所授歌曲的技术要求相对应,方可发挥其积极的辅助功能。如:教授两首不同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和《小白船》,之前所选用的发声练习就应有所区别,在教授歌曲《春天在哪里》前的发声练习,应选用跳跃音练习来配合歌曲欢快、跳跃的演唱风格,同时要选用闭口母音练习以配合歌曲中闭口发音较多的咬字吐字特点;而教授歌曲《小白船》前的发声练习,则应选用急吸慢呼的气息练习、连贯音练习及开口母音练习以配合整曲的表现风格和发声特点。只有在发声练习中有预备的形成一定的歌唱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声基础,之后的歌曲学习才会更加顺畅。

三、紧扣年龄特征,直观、形象地开展教学。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不具有可视性特征,在歌唱技能的讲解中,有很多知识概念是抽象、模糊的,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述清楚。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需要更直观、更感性的中间媒介。教师在发声练习中要将一些抽象概念、抽象感受具象化,避免使用一些生涩的专业术语,让学生更准确的体会、琢摩、感悟、想象、表现各种技能要求。

1、运用带词连声曲:带词连声曲借助了曲中词义所表达的内容,所反映的情绪,来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有助于学生能够以情带声,自然而有趣味地进行技能训练。

2、形象描述:对学生进行技能讲解时,许多要求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启迪学生,如:在吸气训练中,为能深入吸气,同时解决面部兴奋、肩部放松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想象一朵芳香扑鼻的花儿盛开在我们的前额,我们要努力张开鼻孔,面部兴奋的将额前的花香嗅入腹中……吸气时需胸廓打开,可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后背有一对大翅膀,像小鸟一样张开翅膀预备飞翔……

3、诱导模仿: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长时间过于理性地讲述,要针对学生好模仿的学习特点,多做夸张的形象示范,让学生通过对教师最直接的视觉感受,诱导其通过对外部形态的模仿而逐步达到内在形态的到位,通过模仿更易于让学生理解、掌握。

四、从教学对象实际出发,严格设置练习内容。

童声教学是一门科学,发声练习曲的运用要谨遵科学性原则。学生的身心特点、素质基础、能力水平等都是确立发声练习内容的依据,所选内容要难易适度,若定位过低,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但若难度过高,则会自设障碍,使学生感受不到期待的效果,从而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对象,低年级初学的孩子,应选用一些趣味性强、形象化的发声练习,如模拟小动物叫声,模拟大自然的声音等;而中高年级,有一些基础的学生,选用一些旋律性强、技能要点明确、简单易唱的短小歌曲作为练声曲则更适当一些。同时,在训练中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来逐步推进。如:在咬字吐字练习中,可遵循“u、o、ü、a、i、ei……”的顺序入手,由易到难,寻找出不同母音发声特点的共性;在旋律进行上,由音阶式进行和二三度音程练习逐步过渡到五度、八度跳进,由小音程逐渐向大音程过渡;在音阶上行练习之前,必须先选用从高到低的下行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高位置发声,并能放松喉部,且克服换声点的生理障碍;在扩展音域时,可选择学生音域中最易发声的适度音开始,循序渐进地向高低两个音区进行移调,逐步扩展……总之,发声练习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可操之过急,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感受到自己在一步一步的前进,增强自信,收获成功的喜悦。

歌唱发声训练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9篇

在一般人的眼里,歌唱似乎是一种很轻松的娱乐活动,其实学习歌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每个字每个音都有可能重复上百甚至上千次。因此学习需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急于求成,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是很难达到最佳境界的。歌唱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歌唱训练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在全身心放松的歌唱状态下,各个击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

一、歌唱的呼吸

(一)呼吸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动,也是歌唱唯一可靠的动力基础。

歌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要比生活中的呼吸夸张。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人的本能,是下意识的,比较平稳,气吸的少而浅,呼气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而歌唱时的呼吸则要求吸得快,吸得深,吸得多,呼气要呼得慢,有严格的控制,有弹性,要持久。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呼吸,而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全面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吸气后和呼气前“憋”一会儿,造成吸和呼两种力量的对抗,呼气时就利用这个对抗力,以减少气流的消耗,这有利于气息的控制。同时这种呼吸法能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联合共鸣作用,使声音松、通、圆、竖,有穿透力,传得远;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强弱变化自如,色调明暗适度。运用这种呼吸法,歌声有动力,声带的负荷量小,声带的活动完全是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因此避免了声带病变,提高了其使用率,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二)如何练习胸腹式呼吸法呢?

这里提供四种方法:缓慢吸入,缓慢呼出;急速吸入,缓慢呼出;缓慢吸入,急速呼出;急速吸入,急速呼出。吸气要柔和、平稳、轻巧、无声,不可用强制的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里。要吸得比所需要的稍多些,但不要吸的过分满,往往很多初学者为了怕气不够用而拼命地往里吸,吸的太多太慢反而产生硬梆梆的感觉,失去弹性,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上的紧张而影响声音。呼气必须有节制,均匀、持久。在完成吸气动作后的瞬间要立即将气控制好,即“憋”住一刹那,这个“憋”实际指的是身体各部位轻松的自如的保持吸气状态,闭合声门,稳住气息然后打开声门,转为呼气状态,将气慢慢呼出。呼气时肋骨要尽量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腰带周围有膨胀的感觉,后腰两侧要有一种明显的向下向后的坐劲,这样就形成了气息的对抗,“支点”就产生了。这样的呼吸练习,的确会帮助歌唱者特别是初学声乐的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歌唱呼吸法,如果每天坚持做这些练习,就可以提高呼吸的控制能力。这样就为我们下一步的歌唱练习打好了基础。

二、声带的正确使用

人声的振源体是声带。它在呼吸时分开,发声时闭合。声带位于喉头内,是两条由前向后,左右并列的薄薄的肌肉薄膜。不同的人,由于声带的长度、宽度、厚度不同,可有不同的类别,也就是高音、低音、中音之分。无论哪种类型的声音,都要在自身的嗓音条件下,正确地使用声带。在歌唱中所出现的喉音重、抖音、喊唱、声音嘶哑、散气露风,等等,这些不良的习惯都会影响到声音的优美,归根到底都是声带使用的问题。正确地使用声带,可使声带得到自然的、充分的振动,从而为美妙的歌声提供良好的基音。正确地使用声带就是在人声的有效音域内调整声带的张力。这与良好的呼吸支持和调整共鸣腔的比例紧密相连。声区不同,声带振动的状态是不同的,从低声区的整个振动到中声区的部分或者边缘振动,再到高声区的边缘的一部分振动,如果声带功能不强,是不能适应这种频繁的变化振动方式的,因此要敢于正确地使用和锻炼声带。可以做软起首、硬起首和舒气起首不同的练习来锻炼声带的张力和功能。另外也可多做些跳音、顿音及各种快慢结合的音阶练习,使声带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增强其耐力、柔韧性和灵活性。总之,在声乐学习中,要做到练之有度,用之有节,否则声带的肌肉就会受到损伤,对学习者产生不良后果。但是经过了长期的练习,声带的最终调节可以自觉控制。

三、歌唱的共鸣

人体中有许多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叫共鸣腔。人体各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对声音产生不利的影响。歌唱的共鸣腔是由胸腔、咽腔和头腔组成的。其主要腔体为咽腔共鸣,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是可以调节的部分。共鸣的作用是在使用胸腹式呼吸的前提下,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在相应的共鸣腔内得到共振,使声音得以扩大和美化。

歌唱中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色,都要求各共鸣腔体不同比例的振动,只有把每个音所应该用的共鸣调节得恰到好处,调配得当,歌唱者才能以最小的体力,最大的脑力来发出一种超然的、流畅而圆润的声音。歌唱技巧的训练很大一部分就是训练共鸣腔体的变换、调节和配合,以获得最好的声音。歌唱中随着音高、语言和情感的变化,也需要随时调节各部位的共鸣作用,掌握各共鸣腔体的混合作用,并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如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同时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口咽腔和胸腔共鸣,这样声音才会明亮,饱满,清澈,圆润。歌唱时,为表现不同的人物、感情,需要音色的变化,也是靠共鸣腔的灵活调节,如表现老年人,胸腔共鸣就多些,头腔少些,声音就浑厚老成等。

初学者要细心体会发声时各部位的活动状态及不同的感觉,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运用混合共鸣和不同声区有所侧重的方法来发声,就能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位置统一,做到天衣无缝的衔接。

要完成一首作品,除了上面所谈的三个基本要素外,还需要我们不脱离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的技术。明代昆腔大师魏晾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把“字清”放在首位,就是因为只有唱清楚、唱准字,才能把思想感情明白无误的表达出来。如果忽视了这个训练,片面地追求声音位置、气息共鸣等技巧就会与生活有距离,与听众有距离,就不会成为优秀的歌唱者。

以上所谈,是歌唱发声法的一般性的要求,也就是初学者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歌唱要求,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同时在练习中巩固和加深这方面的认识,要多学,多看,多听,作综合性的比较,全面衡量,提高自己。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声音的训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要大家持之以恒,练好歌唱发声的基本功,就会离成功不远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歌唱发声练习的音乐教学反思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歌唱;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15岁至18岁间,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有其特殊性,假如在歌唱教学中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可能会使学生学习歌唱过程中受到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因此,了解高中生教学特征是保证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高中歌唱教学特征

1.合唱特征

在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合唱是歌唱模块中的重中之重。在合唱中有着丰富的弦和转位,以及声部各种音色的组合、力度层次变化,演绎着合唱的音响层次及效果。

2.重唱特征

在高中教学模块中重唱也是演唱的重要形态之一,主要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部依据声学的多声思维交融在一起,同时各个声部依照自己的声部进行发声,每个声部都只为一个人的歌唱形式。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讲究相互依赖及相互关联性,重点突出的形式是由丰富的多重声部组成。

3.独唱特征

在高中教学中,独唱是最普通的歌唱模式,最能够体现出其声音的特殊性,对学生个性演唱有重要的独特形式,在良好的歌唱条件下,用声及发声的个性都是其音乐表現的特点,歌者独特的嗓音能够与听者有直面的复杂感情交流,使听众能直接从歌词、旋律的高低变化,人物的音色变化上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诸多的表现形式中,其最能够体现出的特点是可以最亲近地达到交流的形态,简洁地抒发自己的情意。

二、高中歌唱教学发声用声研究

1.学生对歌唱上的认知

首先需要让学生在意识上建立一个良好的声音概念,对歌唱有一个总体上的认知,当声音出现模糊时,则会出现不自信、不敢表现等现象,因而对歌唱的认识是培养良好发声用声技巧的重要模块。

2.学生对歌唱技术的掌握

在实际歌唱中,学生不知道怎么唱,感觉不知所措,教师面临着在歌唱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歌唱技术等问题。因此,学生首先需要在歌唱姿态上有良好的表现,歌唱姿态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在学生歌唱能力上得到体现;其次,测试歌唱发声方面,如果声带不能正常震动,整个声音就不能达到统一的协调性;最后是歌唱的咬字方面,学生经常出现吐字不清,母音不纯,含糊不清等问题。

3.学生对歌唱艺术的感知

学生对歌曲情感艺术的感知应该是最需要考量的,以情带声,歌唱的情感始终需要将整首歌曲串联起来,然后不能单纯于对其感性地串联,还需与理性相结合,全面结合艺术形象,使其既带感性情感内容,又能够放射出理性的艺术光芒。而普通的高中生通常在这方面与理想差距很大,在歌唱艺术上略显单一,不能够在抒发情感方面尽情歌唱,因此在对声音技术的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对音乐修养的品鉴。

三、高中歌唱教学策略

1.加强声乐基本功及音乐素养的培养

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全身器官进行积极的调动,加强锻炼各种歌唱状态及体验,并且有条不紊地练习正确的发声技巧,让其获得娴熟而稳定的技巧,拥有通畅的气息及优美的嗓音。其次,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体的课程主要在必修课程乐理、和声等,加强对基础课程的培养是音乐素养的直接体现。

2.注重学生歌唱生理及歌唱心理

歌唱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关系到歌唱的成败,在学生歌唱前,必须树立自信。学生常说:“我喜欢唱歌,但是我五音不全,不能成为伟大的歌唱家。”究其原因,重点在于缺乏心理上的自信。生理上,自己觉得没有天生的生理调节,对自己的发声器官不了解,从最初演唱者的角度看,只要有声音就能够歌唱。心理上,自己的生理鉴别力不强,对自己的变声不认同,最终产生厌烦及抵触心理。

高中生歌唱教学在学校音乐教学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人们对艺考的关注及相关部门对其加大培育制度的整修,而歌唱教学在声乐教育方面作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其对高中教育制度及素质教育的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特征和研究仍然需要仔细斟酌。

参考文献:

[1]罗治铁.高中歌唱教学发声用声探究与教学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诗歌欣赏:希望下一篇:银行服务创新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