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2024-06-30

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精选6篇)

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第1篇

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作者 侯铭海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关系到一个国家在职劳动者的素质的持续提高,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人的自由发展,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近几年我国的成人教育方面遇到了生源减少、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监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成人教育; 现状及问题; 解决方案

一、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成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而另一方面国家的正式的高等教育水平和投入无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人教育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涵盖电大、函授、夜校、高自考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起于90年代后期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对我国的成人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生源数量、质量以及教育水平、院校声誉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以学历教育为中心的成人教育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程度在不断下降。如何振兴我国的成人教育,改变当前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历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长期以学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普通高等学校的生源扩招,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逐渐走上工作岗位,在岗从业者学历逐渐达标;普通高等学校吸纳了原来属于成人教育的生源,直接导致了成人教育的总体生源锐减。从2004年开始各类成人高校生源逐年下降,有的成人高校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伴随着生源的萎缩,成人教育招生选择的余地缩小,当学院为完成招生计划而找生源时,其生源质量就可想而知,为吸引生源,很多成人教育机构逐渐放弃了原有的“宽进严出”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成人高校报考容易,毕业更容易。以高自考为例,随着国家对高自考的放开,众多省属教育机构均获得了高自考的命题权,他们和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自考考试具有同等效力,即所谓的“大自考”和“小自考”,然而所谓的小自考的管理情况却十分堪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很多成人高校都是在共享普通高校的资源下发展起来的,而这些高校同时往往又是自考试题的命题院校,某些情况下甚至同时也是评分院校。这种状况加上自考培训、学费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当前“小自考”整个环境非常混乱,试题泄露、违规培训等乱像丛生,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程度急剧下降。

第二,企业对成人教育的漠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转型,我国的众多企业需要大量的拥有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点从近几年企业的用工方向上可以得到明显的佐证;然而,当前的我国企业,大多将获取人才的途径仅仅寄希望于人才市场或者高等学校,而对企业自身员工的再教育不加重视。有些企业不愿为员工再教育付出成本,有些企业则担心花了钱培训的员工被竞争对手挖走。这样的短视行为对我国的成人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纵观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多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视,如美国有上万个各种类型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其经费、师资、房产、设备等都得到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与赞助,同时建立了高级技术员研究培训合同制度,面向中小企业,以技术员为培训对象,企业结合采用的新技术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到技术中心协助企业培训在职技术员。采取合同制,政府提供补贴。该制度的实施既培养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优秀人才,又有力地加速了高新科技的商品化与产业化。而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将员工的再教育制度,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留住员工的一种重要福利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积极转变思想。

第三,各院校对成人教育管理的混乱。

我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院校多是在原有的普通高校基础上通过共享资源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办学模式本身就使得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地位,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各院校大多将成人教育办学当做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的辅助手段。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育投入上都无法保证,很多成人高校的教师都是临时从普通本科教学部门临时聘用过来,有些任课人员甚至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走形式、凑课时的现象严重,到结业考试的时候随便给套题目做完就算结业;在教材选用上,目前,学院许多专业课程仍沿用普高教材,造成教材与教学、学习的脱节,理论知识偏多,实用知识太少;传统知识太多,成人特色太少。加上成人教育生源复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笔者曾经遇到过去成人教育课堂授课,结果一个学生都没来的尴尬情况。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成为我国目前

成人教育体制中最大的问题。

三、我国当前成人教育体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探

综上所述,我国的成人教育体制中存在过分强调学历教育、管理混乱、企业投入不足等多方面问题,就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发展我国成人教育。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避免成人教育成为“学历捷径”。

成人教育不应该仅仅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而应该作为提升整个社会整体素质和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从国家角度来讲,应该把职业资格教育和成人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减少学历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比重,更不能让成人教育成为一些教育院校的敛财工具,避免受教育人员仅仅为“混学历”而接受教育。

在教学过程上,应该严格贯彻成人教育“宽进严出”的原则。前段时间,有位教育学者提出应放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指出不应对职业教育中的受教育者过分苛求,这样的思想在我国成人教育界很有市场。但是必须指出,这样的观点是一种短视行为,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往往是直接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如果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放松考核,应付了事,这样的教育理念,将对我国本已科技含量较低的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应当坚决杜绝。

第二,企业应和教育机构紧密结合,将员工再教育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企业,应该把企业员工的再教育充分重视起来,应该认识到,对员工教育的投入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将员工的继续教育作为激励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尽力避免把获取高素质劳动者的渠道仅仅放在人才市场,而应该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潜力挖掘上,主动和教育机构沟通,建立起“产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教育合作模式。

第三,从国家角度讲,应避免将成人教育“功能化”、“庸俗化”。

在成人教育相对比较发达的日本,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观点,那就是“作为成熟国家,必须在物质生活已高度发达的同时追求精神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达”,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包括戏剧、艺能、音乐在内的多种成人教育科目,实施整体的“文化立国”概念。必须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接受教育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需要了,而且是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单纯的为工作而学习的受教育态度已经转变。作为成人教育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放眼未来,避免将成人教育简单的功能化、庸俗化,应该发挥成人教育灵活多变的优势,将成人教育变为帮助民众走向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四,普通高等学校应切实负起社会责任。

作为当前成人教育主要力量的各普通高校,特别是近年来由原有的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面对生源压力,不应该将成人教育作为学校敛财的工具,应切实负起学校的社会责任,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相关的教育监督部门,在学历发放、考试命题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特别在学历教育方面,应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成人教育学历管理体系,必须尽快结束当前的“小自考”等成人教育学历考试乱相。

参考文献:

1、胡扶功,《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06年版

2、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中国成人教育》07年第1期

3、李珏,广西本科师范院校成人高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成人教育》06年第2期

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第2篇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都对如何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何适应入世要求,与时俱进,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大、做强、做实,是摆在各级党

委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干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继续延伸,也会在诸方面受到入世的冲击和影响,入世将催生体现新型教育培训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要求新时期教育培训的理念必须强调和体现教育培训对象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自主性和动态选择性,体现学习者本位思想。我们现行的教育培训,在思想、内容、方式、方法、机制、评价诸方面,与这种新型理念不适应,不协调,甚至存在矛盾,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尽管这些年,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主管部门抓干部教育培训的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上到下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分类的方式组织各类干部培训,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抓好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观念上的模糊,导致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组织部门、党校或行政学校在具体组织,具体落实,而有的主管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搞不搞干部教育培训与自己无关,是组织部门或党校、行政学校的事情,整日埋头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之中,对如何组织本系统、本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一个明确地近期和长远培训规划。这种单纯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去抓培训去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在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的覆盖面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上、质量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二是个别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安于现状,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能把参加教育培训真正摆到应有位置,认为抓具体业务和经济建设才是硬任务,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学习,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工作中摆不上位置,对干部重使用轻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少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进党校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以至于思路不宽,缺乏创新,工作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这与上级领导关于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个别部门领导以工作走不开为由,不支持所在单位的一些同志参加学习,或让其他同志代替,难以体现优秀干部优先培训的原则。再加上选拔使用干部时,多是看是否培训,参加了多少次培训,至于通过培训能力究竟有多大提高,尚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了解,以致有些干部过于在乎形式上的培训,而不注重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在部分干部看来,参加干部培训只是为了自己的官场人生增加一种“经历”,重在参与,不在结果,对培训一混了之;还有部分干部认为外出参加培训,是对繁忙工作的一种调剂,应该借机会会友叙旧,联络感情。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培训只会是流于形式。(二)企业干部在培训的路子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企业干部调训难一直是我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下功夫不少,但收效却不是很大。入世后,这一工作缺陷越显突出,企业都把精力放在了抓投入、抓发展上,尤其是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大部分时间在外跑资金、跑项目,在组织企业干部培训上,不论是从参训干部的层次上、数量上,还是从参训时间上都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甚至出现了替训、代训或缺训的现象,至使培训班的培训质量不高,达不到办班的目的。

(三)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首先是教材建设工作有待加强。有时想搞一次专题培训,苦于找不到几本与培训对象相适应的教材,往往培训村干部用的教材与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用相同的教材。其次是培训基地建设缺乏宏观协调与管理。培训基地建设基本上都是小而全,平均用力,什么培训都能搞,专业培训阵地缺乏。当前我市的干训主基地就是市委党校,由于干部教育培训受对象、内容、时间等变化的直接影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忙于应付的被动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缺少较为稳健的可行的长远规划和必要的办学设备,不能采用电化教育、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客观上很难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市委党校本身受人员编制、资金来源的影响,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受训干部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如何将社会整体的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最佳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有待研究。第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状况与培训工作的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从目前情况来看,党校或

行政院校教师很难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发展和变化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出现了干部知识“需求”多样化与干部教育“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与换代越来越频繁,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贸的加入、知识经济的到来等。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广大干部急需学习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且更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能

力。目前党校或行政院校教师的知识优势,往往在政治理论方面,教育的内容也主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这样就出现了“学”与“用”的脱节,直接影响了干部参训的积极性。另外,进入干部队伍的门槛越来越高,干部的文化水平与知识层次越来越高,他们接受培训时对授课老师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台下本科生,台上专科生,很难保证培训质量。如何培训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县一级党校教师素质,亟待研究。第四是培训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现在,卫星传输、电脑网络等技术已经基本普及,但县一级教育培训方面用的却很少,还习惯于面对面师带徒式的培训方式。

(四)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够。首先,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是“计划式作业”,“门朝里”进行。这几年,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上虽然也作了一些探讨,但总体上来看,培训的方法仍显得较为呆板,形式较为单一,始终未能走出“先生讲、学生听”的老套。也就是说,想让干部什么时候培训就什么时候培训,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我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受训干部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客体,作为这一特殊服务的消费者,基本上是没有发言权和主动权的。如何由“调训”向“申训”机制转变,有待研究。其次,基层干部参加在职学习的工学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在职研究生班,全县在读的干部不少,大部分又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学校集中面授时,走了许多单位的“一把手”,基层的工作受到较大影响。第三,如何实现封闭式办学与开放式办学相结合值得研究。现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基本上是“官办”,办学质量的优劣、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其自身的生存状态无关,往往导致其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观念”,没有竞争的压力和危机感。如何由单一的干部教育院校办学向与国民教育院校联合、委托办学延伸,需要研究。

(五)干部培训经费落实难。培训经费一般由参训干部所在单位负担,部分经济困难单位难以解决,怕花钱而不愿派干部参加培训。

(六)干部培训的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没有全面认识教育培训同干部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没有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上在考核干部时,没有很好地把干部外出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考核的指标来量化,在研究干部时注重了干部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表现,而忽视了干部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给干部产生了一种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与学不好一个样,学与不学不影响提拔重用的错误认识。针对以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下一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新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观念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做好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以不断创新为动力,吸取国际上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模式,结合形式发展变化,改革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机制。以讲实效为根本,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任务,按需施训,因人施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自觉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把教育培训作为终生学习的“加油站”,切实从思想上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增强学习的紧迫性、主动性。二是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善于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认识,勇于打破“就教育抓教育、就培训抓培训”的旧框框,努力探索新办法、新措施、新途径,不断拓展培训的思路、内涵和外延。三是各级党委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成本低、见效快的基础性建设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四是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树立高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注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启动、实践能力的培育、内在潜质的开发上,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努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创新内容,始终保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先进性。在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知识的学习和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技能的教育,注重对干部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着力构建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业务能力为内容的教育培训框架体系。工作中要善于 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培训需求,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抓好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干部确实能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真正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开阔眼界。

(三)创新形式,着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坚持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来增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方法上坚持主导式、启发式教育,不断增加如参观学习、案例分析、讲座交流、院校培训、境外研修、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新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聘请国内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或本地一些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领导干部、土专家到班上直接为学员授课;在培训手段上逐步采用如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热情。

(四)创新管理,努力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新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害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有关办学单位的活力。可在党校、干校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中,大胆运用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让各办学单位根据自己的优势,主动找市场,搞培训,实现自主设计与自我发展。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真正把干部在任期内完成学习培训任务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可通过填制《培训登记表》或建立《学习培训卡片》的形式对干部每的学习培训情况进行审核登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时的依据。

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第3篇

当前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正在飞速的前进着,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这些技术产业也不断的深化。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因此, 也开始催生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化教学等多种方式都开始在校园中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开始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需求, 因此, 计算机也是要求每一个高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由于社会上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 让自己在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也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

正是由于社会上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因此高校要这个方向为向导, 加强学校当中的计算机教育。而目前我国的高校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首先就是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起步还是比较晚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原因, 是因为我国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 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教育上的发展不平衡性。而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高校中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掌握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掌握的十分扎实, 还会应用很多不同的技能,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少量的知识, 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在我国很多的地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都已经延伸到了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当中。但由于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因此这种情况也许会造成到了大学之后, 很多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掌握的能力相差的越来越大。

同时, 即使是一些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但是还是缺乏学习技能、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缺乏会让他们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当中不能将计算机的能力完全的发挥出来, 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会实际工作当中的表现。因此, 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计算机掌握能力, 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就成为了摆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当中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

2. 在教学的安排上学时和教学内容存在一些冲突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计算机的各种技术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换代的。而面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 就要保证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学习不断地充实学习内容, 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毕竟学校当中的课时是有限的, 而计算机又是对于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学科, 学校仅有的课时大多数还是安排给了理论基础课, 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并没有很好地消化。这也是当前计算机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 对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融合

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的专业课程教授方法方面主要是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之上, 然后再围绕着课程设计当中的大部分的内容来进行具体的实践。但这些课程往往都是独立存在的, 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性, 因此割裂了很多课程当中的内在联系。而通过我们的观察分析, 我们很多课程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 他们互为基础, 并且能够互相提高。让这些课程之间能够融会贯通,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方法探索

这几年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可是还是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因此, 对于教学当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非常高。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涉及到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还要涉及到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1. 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由于计算机的教学和社会发展联系的非常紧密, 因此, 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当中一定能够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宏观脉搏, 紧跟时代的脚步, 能够迅速的掌握社会上所需要的计算机的知识。教科书的制定要与时俱进, 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也要做到准确, 及时, 让教学方法仅仅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计算机人才, 这样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让他们更好的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潜力。

2. 改革计算机的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 可以, 由于在课堂上教学的课时限制, 大部分的课程还都是停留在对于基础知识的教育上。因此, 在新时代对于计算机的教材的选择应该要突出专业性, 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基础上, 还要挑选一些比较实用的知识, 坚持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上面。要结合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释适当的案例, 这样在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能提高实践经验。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会主动思考,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的计算机人才。

3. 加强实践教材的建设以及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当将计算机教学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因此, 在教材的编撰方面应该将具体的实践内容所指向的相关知识准确指出, 同时还要带有一些详细的资料。一些扩展的内容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主动的思考, 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还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在实际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上对于计算机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 因而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高校当中的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计算机的专业教育, 而另一类的就是指的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 也就是非计算机专业的, 要求必须要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 计算机的教育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当中, 甚至是社会当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在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因此, 本文将从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6) .

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 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89-002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让人担忧,我们应认真分析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仅仅被理解为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实际上是作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来进行的。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德育课即政治课。学校的德育习惯把一些本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导致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2.德育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用理性的方法来考虑自己的决策和行为的能力。在制定和表述德育目标时,存在理想化的倾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做的不够。而且,许多具体的德育过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者心中没有一个度,不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其教育必流于形式。

3.德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教师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

4.德育与智育地位难以平衡

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在此背景下,通过升学深造掌握专门知识来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潮流愈演愈烈。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因此学校都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智育上,德育地位相对降低。

5.网络环境对德育的困扰

网络时代的社会大环境不可避免地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很多中学生把大量宝贵的课余和假期时间花在网络上,有些中学生甚至逃课、旷课去上网,这些都是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难题。网络环境中的认知偏差难免会使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步入歧途,中学生就会对社会群体主流意识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反叛,久而久之,精神孤僻、冷漠、情绪低落、责任感缺失、疏远家人朋友等问题就会形成,其后果和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

6.德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长仍只关心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在这种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师以及后勤服务部门大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许多学校虽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德育工作委员会,但德育领导小组与学校行政系统之间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问题在于学校没有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学校德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1.更新德育观念,实施“开放性”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变革的社会,学校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积极采取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共性中发展个性,在个性中完善共性,进而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成为真正具有传统与现代道德的新人,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拓宽德育内容,构建新体系

学校德育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之初,加入基本的行为习惯教育和爱的教育,并以此入手,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使学生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3.明确德育的目标,实现层次化、具体化

当前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在这一目标下,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我们不仅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构建自己的道德原则,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德育的目标,并提供适合学生德育能力发展的适宜条件,为他们创造机会和帮助掌握正确的道德教育方法。

4.德育方法多样化,增强教育效果

德育方法应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将传统的家长式、命令式改为朋友式,将自上而下的注入式改为双向交流式,将包办代替式改为自治、自理、自教式,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方法促进德育效果的达成。教师的启发诱导、耐心交流是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佳方法。通过教师科学的安排各种活动,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结合,会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中小学生思想单纯,但波动性较大,教育工作者将可教育方法心理学化,进行心理咨询,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树立生活的勇气。

5.发挥网络的载体优势,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领域

无论是从事知识教学,还是从事德育工作,教师都应该正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我们应该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通过平等对话和商谈,将政治导向、思想教育、道德示范、法纪约束及文化陶冶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引导、帮助广大中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互相教育。作为教师,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学习,主动到网络中亲身体验、了解网络信息的内容,研究其特点,分析其利弊,只有这样才能首先走近中小学生,进而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指导他们充分获取和利用有益信息,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我们应依托互联网建立好校园网,引导光大学生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良性影响力,利用网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建设数字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为广大学生夯实知识、提高技能、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网络尤其是校园网络系统为载体,营造现代化的育人氛围,促进中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的确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但是只要有人文主义精神为我们导航,只要有理性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就落到实处了。

6.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德育工作力度

教师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题,其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乃至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应有良好的示范意识,要在立言和力行上下工夫,做到为人谦和,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受教育者。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德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只有具备大量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各中小学校要组织观摩学习,优秀教师讲座、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疏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让教师的智、德、才、情在教学中充分表达,使德育渗透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生动自然、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教师的影响。

7.净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促进三者教育合力的形成

学生是整个社会中的群体,其道德水平除自身的修炼外,还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都是影响学生道德状况的因素。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德育进步。强调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效果,学校应建立学校、家长长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孩子特点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相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实现学校对家庭环境的辐射。学校要与政府部门合作,整顿社会的大环境,取缔不正当的社会娱乐场所,创造正确的育人环境;利用舆论工具弘扬真、善、美,严肃批判社会丑恶现象,揭露格调低下的影响书刊的危害性,社会风气的净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学校小环境改善社会大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总之,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才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张茜伦.立足人本,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体系,教育探索,2005年第3期

[2]潘建红,郝一双.道德教育“动”之特质,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3]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第5篇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一、存在问题

1、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自2000年以来,欧洲国家原先引以为豪的福利制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负。如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在60年代为81亿英镑左右,到1980年上升为221.5亿英镑,1999年更高达1000亿英镑。又如瑞典,自1991年开始连续3年经济衰退,退休金还要照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也不能减少,这使得福利体制捉襟见肘。为了维持高额福利开支,政府只得大举借债,从而导致财政出现大量赤字。目前,瑞典政府的债务共有1.43 万亿瑞典克朗, 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价的84%。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是西方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原因。

2、福利收益水平偏低。虽说西方国家公共开支比重大,但社会福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福利收益水平却偏低,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贫困化现象相对严重。如英国是世界福利国家的典范,但目前英国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和略高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估计接近1700万,约占其总人口的30%。在欧盟组织的其他国家中,贫困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3、福利依赖严重,造成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充分就业政策难以实现。由于劳动者过于依赖高福利的保障体系,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机,调动不起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产生。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对失业者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一些失业者不再积极地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而长期依赖社会福利的救助。福利国家制定普遍的高标准的福利待遇的初衷是为了稳固执政党的政权以及战后社会的稳定,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福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北欧一些国家,劳动者与不劳动者之间所获得的福利补贴没有太大差别,而劳动者甚至还要缴纳较高的税额,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依靠政府补贴喝下午茶的“懒汉们”却越来越多。

4、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不会对政府造成财政负担的前提是福利国家的经济要保持快速的发展,但是,当社会保障水平以“刚性”不断上升,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并伴随着经济衰退与失业危机时,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所带来的货币贬值以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各国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借债来弥补国内的财政赤字。为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公共开支,而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分增长造成了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了福利国家的通病。为弥补高福利所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得不大举借债,同时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劳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连锁反应。此外,高税收导致民众逃税现象严重。高税收客观上导致了国民对福利制度的普遍不满和严重的逃税倾向。

5、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下降。福利国家主要通过对企业高额的税收来实现对公民普遍的高福利,这无疑会使企业肩上的负担变重。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过多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的产品成本不断攀升,继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政府将税收的绝大部分用于福利支出的同时用于投资那部分的比例就会减弱,最终导致福利国家内部经济产业持续低迷,生产力水平在国际环境来说相对下降。

6、人民不满与日俱增。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除失业给工人生活带来的困苦。通常,欧洲福利国家的失业保险津贴不到工人原工资的一半,而且实际上大多数失业工人领不到失业津贴,不少失业者只得依靠社会救济和领取施舍度日。此外,欧洲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仍以过去的产业工人为主,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措施

1、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在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方面,北欧各国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其目的是要减轻中央政府社会福利支付的负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实施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瑞典,他们按照“贴近居民生活和了解居民需要”的程度,建立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职能划分:第一级是中央政府,主要是负责全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法规建设和发展的规划。第二级是郡政府,负责国家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方针在本地区范围内的细则和补充,并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第三级是市镇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郡政府上述方针政策在本辖区范围内的补充,以及负责各类社会服务、金融支持等事务。挪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也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收入再分配和其他集体性服务。一般情况下,大约70%的劳动者福利以及75%的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由地方政府支出;行政管理、国防、养老金等,中央政府支出占绝大多数。因此,福利政策的实施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丹麦和芬兰,中央政府只负责制定政策、标准、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方面的任务,大多数职责都下放给地方政府承担,包括老年人的照顾和服务、婴儿家庭补贴、残疾人康复和照料、失业救济(没有交纳社保费的失业人员)、生病津贴以及社会养老金分配等,地方政府也被称为“全能政府”,有充分的权力进行具体的福利立法,担负着完成社会政策的任务。

2、医疗服务方面的改革。北欧国家在医疗服务方面改革的目标是控制健康医疗费用支出,防止医疗费用需求无限扩大。其主要措施:一是改变医疗预算体制和方法,将原有的固定医院预算制改为浮动制,对医院的预算拨款与医院的实际医疗效果挂钩。二是“个人自由选择医院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公民个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一个城市内)选择任何一家医院就医。由于医院的医疗效率直接影响到其预算拨款额,这一措施促进了医院间的竞争,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引进私人投资。1992年,瑞典政府颁布法令,提出有效合理利用各种老年社会服务资源,提高老年社会服务实际效果,强调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个人选择机会。当年,瑞典建立270个私营老年护理机构,占瑞典全国老年护理机构的1/3,71个地方政府和6个郡政府已经就老年和儿童照顾与私营社会福利机构签定了协议。芬兰在老人护理和儿童日间照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由私营机构经营。

3、就业政策的改革。

北欧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就业”,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工作权利”的确认与确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开始引入强调“工作义务”的新的就业政策。例如,瑞典政府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服务范围从教育扶助一直延伸到社区工作,受益者可以获得一份培训津贴,数额与失业救济金相等。在失业保险方面,1988—1993年期间,2

不存在等候期,并且补偿水平为以前收入的90%,最高限额略低于蓝领平均工资水平。从1993年7月起,政府重新设立了为期5天的等待期,补偿水平也降低到以前收入的80%(有一段时间为75%)。1995年挪威政府在“福利白皮书”中明确宣布将“收入扶持”政策中“消极的扶持”改为“积极的联系”,鼓励津贴领取者“自立”,强调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联系,强调每个公民既享有给付的权利,又要有工作的义务。丹麦在“1997年劳动力市场改革”法案中将“灵活化”(即或接受给予的工作,或失去任何津贴)与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失业的最大权利减少到7年,规定头4年是有“权利与义务”的,而后3年则是永久“灵活化”的。1997年颁发的“社会救助法案”进一步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接受公共津贴,而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

4、养老金改革。

在养老金改革方面,北欧各国主要侧重结构调整,其改革的目标是使养老金制度更加灵活机动,使领取养老金的人和在业人员来共同分担和分散风险,以改变目前的养老金集中使用,投资收益与个人无关,风险完全由在业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1994年瑞典议会通过了新的退休制度,一是改变了过去实行的养老金一视同仁,所有人退休后都拿工资的60%的做法,规定养老金额要按照个人年龄、国家经济情况计算,因人而异;而且实行退休越晚,养老金越高的办法;二是对养老金从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制相结合。其主要内容是将18.5%的总缴费一分为二:16%被划入到现收现付型的养老金制度,2.5%被划入到一个强制性的基金账户,进行投资增值,以减轻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芬兰,1996年对国民养老金进行了改革。在原体制下,任何公民达到法定年龄都可以得到国民养老金津贴。这项制度已于1996年被取消,代之以“以收入为基础的基本养老金”,即根据其他社会福利待遇领取情况确定公民是否仍然享有国民养老金资格。近年来,丹麦的养老金制度也开始从完全由国家提供向部分由私人自付转变。

5、税制改革。

在税制方面,北欧各国深感多年推行的所得税及工资税等起点太高,严重影响了公司投资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并且阻碍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减税就成为北欧各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瑞典政府在1989—1990年的“世纪的税收改革”中,将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1989年的72%降低到68%.公司所得税也从50%降低到30%.1993年丹麦宣布在今后5年内将所得税率的上下限分别由68%和57%下调到58%和38%.1998年丹麦政府也通过税收改革逐步降低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免税限额和降低公司税,同时提高能源税和改变年金基金的纳税制度。挪威在1992年的税制改革中将普通劳动者、个体经营者和公司的所得税从57.8%、62.7%、50.8%分别降到48.8%、51.7%、28%,并进一步扩大了税基。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挪威和瑞典还引进了双重所得税系统,双重所得税系统(DIT)的主要指导原则在于将对劳动收入的累进税率与对公司和资本收入的不变税率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广阔的税基和相对低的税率。

6、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使社会福利切实流向最需要的人群。莫雷托教授曾把20世纪80年代各国普遍使用的反贫困方法归纳为,“传统的救助制度”是“使一定的资源就像经过漏斗一样进行分配”的制度。认为这种制度针对的是所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最贫困的穷人却无法从中受益。正因如此,西方国家为了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社会福利的效率,大多采取了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的办法,让社会福利真正发挥帮助穷人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的。

7、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为了达到反福利依赖的目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并制定了有关的制度。“以工作替代福利”项目的实施,在1985年一年,就使13万原来依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找到了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来社会福利领取者的工作收入,抑制了美国公共财政开支增长的势头。由此看来,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在反福利依赖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8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为了减少公共开支,西方国家通过扩大家庭服务,培养家庭护理员,建立保健医疗和社区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个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为同学的成长服务,越具体越好。培训对个人今后生活观念与学习有什么影响。个人的其他感受和最突出的体会是什么等内容以总结的形式上交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籍此检验学员的个人成长与进步。

三、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和启示

(一)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

1、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调整福利国家的组织模式,改变国家行为和加强社会的政治自我调节,意在保持福利国家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同时修正其消极的一面。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建立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良性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福利国家。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重点是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2、从改革的力度上看,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较为稳健和谨慎。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高福利已成为北欧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得到了各政治派别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任何改革的举措都要考虑到广大民众和利益集团的反应。因此,它们都不愿在此问题上有任何过激的举动,而在选举政治中失去选民的信任和支持。

3、从特点上看,北欧福利国家改革既体现出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一致性,如实行社会福利支出紧缩政策,也有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独特性,例如社会福利地方化改革成为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北欧各国政府也没有像英、美那样将社会福利私营化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是通过在社会福利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提高福利国家制度效果的目标,这使得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具有鲜明的国别特色。

4、从改革的效果看,20世纪90年代北欧国家的福利改革初显成效,基本上控制住了公共开支不断增长的势头,例如,从1995年到2003年,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的社会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从34.6%、32.2%、27.3%、31.7%降到了33.5%、31.1%、25.6%、27.0%.而失业率也分别从7.7%、7.0%、4.9%、15.5%降到了4.9%、5.5%、4.5%、9.1%.尽管数据变化幅度不大,但毕竟福利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北欧福利国家制度若要发生根本的改观,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4

我们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社会保障政策,从而真正发挥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的作用。

1、要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北欧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随意提高福利支出比例,就会导致经济下滑,引起通货膨胀,最终使提高社会福利的期望落空。同时,由于社会福利特有的刚性,只能上升难于下降。因此在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标准、程度和水平时,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切不可与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与现有福利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北欧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资金来源尚要靠社会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巨大,资金来源更需要社会化。我们应在推进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继续发挥并巩固城乡居民的家庭保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社会慈善公益团体的替代功能,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制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应该说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3、要把实现劳动者的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可以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这是因为社会保障的财政基础是纳税人的税收。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努力扩大就业总量。二是改善就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广辟就业门路。三是统筹改革改组,努力减少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推进再就业工程。四是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努力提升就业能力。五是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的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

4、明确划分事权,实行分级负责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权一直未能明确划分,统放不分的局面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方面,北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可考虑在统一决策、统放结合的原则下,建立中央与地方各级负责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社会保障的法规,加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及配套法规,确保社会保障的各项规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会保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当前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6篇

1.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通过检查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并检查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2.有利于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3.有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行为及活力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加强社会审计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由于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所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政府和社会公众都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公司法规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社会审计行业拥有一批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能根据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提供包括股份制改造、代理记帐和设计会计制度、税务代理、资产评估以及管理咨询在内的各类专业服务。

4.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社会审计在资本市场车际化发展趋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为改善投资环境,帮助外国投资者了解我国的投资政策,承办可行性研究、税务代理、工商代理等业务;

第二,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法定审计,维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依法对中方为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投入的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根据国际惯例,对境外上市或直接融资的国内企业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协调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组成1.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的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独立审计准则,是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取决于制定机构、发布机关的法律地位,体现了独立审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的拟定机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和发布机关为政府主管行政机关,而解释权又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以,这些准则和公告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的双重性质。执业规范指南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并公布施行,只具有行业自律规范性质。

2.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的总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围绕这些内容从社会道德角度对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出了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了一般原则,如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过程中,应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的原则、回避制度等等。

3.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生命线。以质量为本,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是社会审计行业的立足点。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执业质量,符合职业规范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为指导事务所建立和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立了基本原则,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进行了阐述。

4.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

为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接受职业后续教育。职业后续教育基

本准则明确了建立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以及检查和考核。

职业后续教育应贯穿于注册会计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无论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还是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应按照职业后续教育制度基本准则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根

一、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集于一身,使审计关系中委托人形同虚设

从原理上来说,审计关系的形成,是由委托人、审计人和被审计人三方构成的,缺少任何一方,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将不复存在。在理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东与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委托人与被委托人的契约关系,而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形成监督和制约。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存在“一股独大”等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但不能对公司经营者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相反,公司的董事会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且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关系结构,使审计失去了客观公正的基础。这种情况下,事务所要么保持执业道德和声誉放弃市场,要么为了生存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在两难的境地下,很多事务所选择了后者。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业务涉足过深,使审计不可能客观公正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税务咨询、法律咨询等非审计服务,其初衷是希望借助注册会计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规范被审企业的会计业务和依法纳税等。但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地介入被审企业的业务活动,必然会将两者的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安达信对安然的审计,就形同用自己的一只手去审计监督自己的另一只手,自然不可能具有独立、客观和公正性。

(三)审计人与被审企业的长期审计关系,使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形成了“利益合作”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企业之间的合作时间过长,导致了被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之间关系过于密切,形成了对彼此都有利的“固定”关系,双方一般都不愿轻易更换合作对象。因为一旦重新选择,对双方尤其是会计事务所而言会增加新的“投资成本”。作为注册会计师个人,与被审企业之间则形成了非同一般的私人关系,“一个注册会计师跳槽,事务所往往会损失一批客户”的现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四)法律监管上的严重不足

注册会计师协会自设立以来,一直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守护神,又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监管者,本身就存在着利害冲突。因限于人力和财力,各监管机构除了少量抽查外,一般不对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而是主要依靠审计业的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监管机构只是在问题暴露后才进行追查,因此绝大多数违规审计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突然破产后才牵扯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虽然违规审计会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才会出现如此之多敢于铤而走险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改进现行审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以确保独立董事薪酬的独立性;设立以独立董事、监事、少数股东代表为成员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报酬,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二)限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将审计和非审计业务分开,同一家事务所不能在被审企业同时开展非审计业务,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单位兼职,这样可防止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业务涉足过深,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或因为同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影响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

(三)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

为防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们与被审企业的关系过于熟稔,应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轮换制,以便于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及注册会计师个人在同一被审企业的执业年限。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不宜超过5年,而一个注册会计师连续审计同一个企业的时间则以不超过3年为佳。因为期限定得过长,会影响审计独立性;而期限定得过短,注册会计师更换过于频繁,会影响企业和事务所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处罚力度

事实证明,要求审计行业进行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的国际惯例存在着巨大缺陷。所以,应当设立一个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之外的监管机构,由会计人士和非会计人士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制裁。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引入刑事处罚措施,使违规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能按照既定的职业道德去行事,不做违法、违规的事。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

上一篇:“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党课讲话稿下一篇:乡镇党员培训2015年工作计划